谈语文课堂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5:5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语文课堂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语文课堂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第一篇:谈语文课堂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其他学科渗透

文章摘录: 语文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具有先行的、前提的意义和作用的。为什么语文教材中多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呢.这就要从语文学科的文以载道上找寻原因.语文知识的掌握无非往往与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息息相关.而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大多依靠阅读文本来充实.因此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罗万象,渗透着其它学科的知识。

2008年的时候,我带四年级的语文课。我在讲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文章主人公伽利略对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有关两个铁球自由落地与物体轻重关系的观点如何质疑作为教学重点之一.亚里士多德根据自己的生活所见,想当然地以为物体自由落体的速度与物体重量有关,并准确地提出如果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同时落地,10磅重的铁球下落速度是1磅重铁球下落速度的10倍.按照这个理论,伽利略提出疑问,如果把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绑在一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磅重的铁球因为下落速度慢必然会拖慢10磅重的铁球.可是如果把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看作一个11磅重的铁球,应该会比10磅重的铁球下落速度快.同样的一件事不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伽利略通过反复试验,终于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好多男孩子发言积极,许多同学都弄明白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孩子们和我还一起讨论了为什么纸片和羽毛比石块等落地慢的原因.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许多孩子的眼中放出了动情的光.我们做实验,总结结论,提出问题,小组交流.我也深受感动.当时,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似乎自己置身于科学殿堂,在实验室中放飞梦想.我又猛然间惊醒,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怎么教授起科学来了.我心中苦笑,这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了吗.收敛心神,不在课标外涉及太多,让学生思考起伽利略的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来.这件小事虽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当时的确没有多思考些。后来也是无意中和别人闲聊时,说起学不好语文,什么学科都不成。我忽然又想起那节课来。我打开四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发现许多课文都有其他学科的渗透,学不好语文,其他学科的确有影响。

我试着一一举例.第一组课文中<<七月的天山>>,在欣赏优美的天山美景,领略优美的语言外,其中也涉及到了地 理上的高山气候知识.那就是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在天山地域会出现不同的自然带分布.第三组课文中<<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水土流失的可怕,遏制险恶的破坏生态环境的形势的重要性.<<蝙蝠和雷达>>揭示了仿生学的灵活运用.自然界中普通的蝙蝠居然会是人类的老师.<<大自然的启示>>揭示了违背大自然的可怕后果.告喻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这些课文既充实了学生的阅读,也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然环保意识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教科书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的课文还并不能占大多数.但是随着学生知识金字塔的不断累积,升至初中乃至高中,语文学科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课文就比较多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一句话就是:“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同样也在开宗明义性的说明中,指出“提高语文素质”,“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这就清楚地表明,语文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具有先行的、前提的意义和作用的。

为什么语文教材中多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呢.这就要从语文学科的文以载道上找寻原因.语文知识的掌握无非往往与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息息相关.而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大多依靠阅读文本来充实.因此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罗万象,渗透着其它学科的知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实现上述目标。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我认为首先应该有几点前提认识.一.小学阶段教材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课文不多,没有必要将主要精力用在整合学科知识上.退一不将,即使是初中,高中阶段,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课文较多,也要分清主次.语文教学为主,科学知识渗透为辅.如果不能合适地把握,必将失去教学的重点,从而失去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真正含义了.二.认真备好相关学科知识的课程,举一而反三,融二者为一体.例如学习认识大自然这一组课文时,学生通过对科学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对保护自然生存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如果教师对此没有认识到位,课堂很可能无法令再学生感到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应该对学生的知识构成体系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应该对其他学科的教授和实践方法有所探究.三各学科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交流.渗透性教育毕竟不是一个老师能做到的.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在教育学生,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上达成共识,更能够做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优化组合.四.在学习科学知识性较强的课文时,可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例如可以大胆在语文课堂上阅读科学教科书,作为教学步骤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拓展.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视频文字描述等加深学生印象.五.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任何学科的课堂上都不例外.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倡课前自主探究,课上大胆质疑,课后巩固拓展.六.实践出真知.在语文课上,要想真正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实践是很重要的.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为例,伽利略正是通过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论证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的荒谬和自相矛盾.七.语文学科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是高效课堂的延伸.学生的科学求知使类似的课堂显得气氛热烈.学生能动性强,自主学习,巩固提高.高效课堂更新的是观念,转变的是思路.渗透教学寓思考于读悟,以活动实践来巩固科学知识.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钟启泉教授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其它学科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学科”。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渗透越来越来成为新课改的潮流,语文与其他各学科往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作用,相得益彰。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语文教材中的其他学科内容,必将在扩大学生知识的宽度、广度的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拓展、加深语文学科的内涵底蕴。语文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教学既是高效课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规范要求,又是新时期提倡素质教育,培养高复合型人才的形势所趋.参考资料: <<语文科同其他学科的关系>>作者:朱绍禹 学科教育 1996年第11期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南京市秣陵中学 高级教师:张<<语文学科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注:网络原创,作者可能为赖世云.平

第二篇: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摘要: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努力钻研,既教书又育人,通过美育调动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用美的形象感染他们,用美的意境陶冶他们,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美,体会美,从而以美的眼光发现美,展示美的人。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显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一)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一)进入角色,激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知识的贪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即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即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

(二)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三)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作文是学生用文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作者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的产品--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些,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

(四)理解品味美

教材中有些课文很生动,很感人。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形象、感人的事迹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品味,去挖掘主题和中心。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制作教学课件:波澜壮阔、海天一色、船影摇曳,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再通过逐层朗读:第一次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的成长源于一个美好的故事;第二次读让海的美丽景象浮现于学生的眼前;第三次读使学生理解在海上生存有许多危险;第四次读让学生找到自然中的海洋与生活中的海洋之间的联系;第五次读使学生感受到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父爱,这种崇高的思想使他的形象崇高而伟大,成为我心目中最尊重的亲人,有了这样的好父亲,我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学习至此,学生不但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使继父的形象得到了升华,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三篇: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例谈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例谈

摘要:语文课堂,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情感渲染的教学艺术是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设疑激趣的教学艺术是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诱发想象的教学艺术是利用课堂语言、直观教具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机智幽默的教学艺术通过随机应变地调控课堂,使教学充满智慧和乐趣。

关键词:语文;语言艺术;情感渲染;设疑激趣;诱发想象;机智风趣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罗伯特·特拉弗斯也说:“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和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总结出以下几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一、情感渲染 走进作品

新课标规定,语文教育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情感渲染的教学艺术,是借助语文教材本身的思想情感因素和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途径。

1.再现作品的情感原貌。教师扎实的朗读功底(普通话标准、语音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悦耳等),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是前提条件。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首先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了整首长诗。当他深情地读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盖着的„„”的时候,热泪夺眶而出,听课的师生也被他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了。这段朗读再现了作品的感情,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为整堂课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调。

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浓厚的情感特征,如《白杨礼赞》描绘西北黄土高原的开阔雄伟,《最后一课》表达韩迈尔老师对祖国的热爱等等。这些作品为教师提供了再现作品感情的平台,而运用情感渲染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感情的纽带把教师、作品和学生凝聚在一起。

2.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多的是讲述。许多教师或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深刻体验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展现给学生,或是将作品含而未露的感情融进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感化学生。于漪老师也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

一位教师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先在黑板上挂上一副镶着黑纱的周总理遗像,使学生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然后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日子——“那是1976年的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高山在恸哭,大海在涌泪,周总理啊,周总理„„,您在哪里啊,您在哪里!„„”课堂里一片肃穆,同学们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中。一张周总理的遗像,一段哀悼总理的动情话语,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渲染,要注意适时、适度。第一,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区域,切忌滥用。第二,把握好时机。以启发学生自悟为主,当学生被带入情境,欲罢不能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升华感情。第三,教师的情绪要适可而止,既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二、设疑激趣 理解作品

疑问是兴趣的开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总是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所以教学过程中的设疑置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其学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设疑激趣是通过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设疑激趣的关键在于怎样设疑。设疑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激趣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反向设疑。反向设疑是教师设计若干与正确答案相矛盾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个问题的错误答案,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辨、讨论,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又叫做问误答正法。如鲁迅的小说《药》。师:“很多人都认为,作品中写的最多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有同学认为对,理由是:“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文中描写较多的人物,如《阿q正传》中阿q写得多,阿q就是主人公;《孔乙己》中孔乙己写得多,孔乙己就是主人公。”教师接着问:“那么,在《药》这篇课文中,华老栓着墨最多,因

此华老栓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对不对?”

生:“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作品中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能以着墨多少来决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夏瑜而不是华老栓。”

他的看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也受到了老师的赞扬。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精心设疑,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带动他们相应的学习活动。大家积极地阅读和思考,课堂生气盎然、活泼有趣。相反,如果老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提问:“《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是华老栓还是夏瑜?”显然不能达到先前的课堂效果。

2.比较设疑。比较设疑是运用正比、反比、类比等方法,选择相似项设计疑问的方法。在《阿房宫赋》一课中,可提问:“《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写秦国灭亡的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教《故乡》时可提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教《社戏》时,可根据迅哥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设疑:“迅哥两次吃豆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天吃的那么好?两次吃豆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设疑可以让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激起思维的火花,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语文能力。

3.搭梯子设疑。《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意思是说,一个善于提问的老师,就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易后难,逐步理解,带领学生享受这个愉快的过程。

搭梯子设疑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

案例:讲授《故都的秋》的前两个自然段段,教师问:“这两段主要写什么?”通过阅读,学生容易得出: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

紧接着问题二:“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怎么样?江南的秋又如何?”字里行间可以找答案:作者认为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让他“看不饱,赏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问题三:“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的?”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作者把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比较,采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问题四:“通过对比,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秋天,这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选择性的阅读和思考,认识到作者要表达“对故都北平的秋天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师先后设计了四个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轻松理解了作品。反之,如果改变了问题的先后顺序,教师一上来就问:“同学们读了第一、第二自然段,认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肯定会使大部分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无法激起看书和思考的兴

趣。

三、诱发想象 放飞梦想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教学,读者通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再现某一个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时,离不开想象;作文教学,作者搜集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进行再创造时,同样需要想象。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想象。诱发想象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诱发想象。一般来讲,诱发想象的语言都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讲,生动的信息能使人兴奋,从而产生兴趣。魏书生认为,“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一个同学的脑子里存在着。”

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魏老师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文字变成图画。在引导学生想象时,他提出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魏书生讲张志和的《渔歌子》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引导学生说:“这是一首景色描写极其鲜艳美丽的词。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大脑计算机的荧屏上放映。”“先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再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加鲜艳美丽。”这段诱发想象的课堂语言真是精

彩极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形象地描摹出一幅幅山水交映,鸟“鱼”花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美景,身在教室,心却早已飞到了大自然,乐趣无穷!

2.结合直观教学诱发想象。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所以,结合直观教具,培养想象能力,效果会更好。如边想象边把想象的内容画下来,想象的内容会更直观。一位教师教《蜜蜂引路》,请学生回答“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结合想象和绘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3.结合作文教学诱发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想象叫做创造想象。我们常常能欣赏到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诱发学生的想象,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收到阅读和作文指导双赢。二者结合的方法很多,如指导学生对课文或阅读材料进行改写、续写和扩写等等。对原材料想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体验过程,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需要想象的学习材料中,才能产生丰富合理的想象,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卖炭翁》一课,可以在课文的结尾处,结合续写课文,就卖炭翁的命运何去何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可首先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卖炭翁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才去卖炭的。他大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去卖炭,可是他唯一的财产(一车炭)又被如狼似虎的官差抢走了。下一步卖炭翁该怎么办?他以后又怎样生活?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给卖炭翁指出一条出路。”接到任务,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生甲:卖炭翁无可奈何,欲哭无泪,只好回到自己的寒窑生气,然后把牛卖掉,换些银子再去烧炭。

生乙:他呼天抢地地哭过一阵之后,感到生活无望,“半匹红绡一丈绫”既不能御寒,又不能充饥,干脆找一棵树自尽了。生丙:他愤怒到了极点,拼命反抗,和官差扭打在一起,最后被官差活活打死。

生丁:官逼民反,他组织一帮穷苦百姓造反了,走上了杀富济贫的道路 „„

大家充分想象,畅所欲言;教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教师最后收起渔网,抛出作文的题目:“请同学们以《卖炭翁被抢以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从阅读到想象到作文,教师的指导不露痕迹,水到渠成。

四、机智幽默 艺术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课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灵活调控,使之适合教学的要求。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能产生意外的课堂教学效果。正在上课,发生了这样的意外: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师,东撞西撞,后来被一位同学抓到了。老师笑了笑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可惜它听不懂咱们的课,送它回大自然吧!”

机智幽默的语言是课堂语言的高境界,不仅能扭转教学的尴尬局面,还能体现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智慧,使课堂趣味无穷。钱梦

龙老师说:“我觉得我们老师不妨有点幽默感,不要把自己打扮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从心理学角度看,幽默进入课堂,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大脑皮层细胞的活动,产生兴奋源,从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创造愉悦的情绪,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6-177.[2]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6.[3]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张志勇.活动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改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3.

第四篇:学科知识

第一章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分析

1.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 1)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 2)强化学生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倡导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的宗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

3.2个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6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4.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考试的命题依据。

5.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1)认知性学习目标:知道、了解、说明、应用、理解、解决、检验、证明 2)技能性学习目标:模仿、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感受、经历、养成、体会、合作 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化学学科的特征

3)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 课程:

学科课程:传授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综合课程:多门学科组合成一门学科

7.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8.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笔试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9.活动表现评价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应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10.高中课程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11.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

12.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第二章 高中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第三章 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教学方法 1.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

1)元素观:从元素的视角看世界,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基本的思想方法。2)实验观: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

3)结构观:以物质(晶体、分子或原子)的结构为基础研究化学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

2.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是: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化学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1)教育者:化学教师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学方法、教材

3.化学用语一般的教学原则: 1)循序渐进、变式练习2)注重规范、辨别性练习3)读、写、用三方面并重发展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观察-演示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5)参观-调查法

6)启发法(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获得知识。7)探究法 8)角色扮演法 化学教学研究

1。解决化学教学实践问题是化学教学研究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意义。2.化学教学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对象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任意确定对象或调查样本太小,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2)实验法

3)行动研究法: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不把规律性的发现作为追求的目标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教学分析

1.新课程化学教科书的体系结构采用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相融合的方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思想的实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三重表征:宏观、微观和符号

各个层次教育目标制定的先后顺序: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第二节 化学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可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只是、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2.突破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3.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4.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或问题时不容易解决的某些关键点。尽管有时重点和难点是统一的,但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另外,任何一节教材内容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第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化学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三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设计 第四节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五节 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六节 教学设计的形式 第七节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 第一节 高中生化学学习1.化学学习方法 1)分类 2)比较

3)归纳:从特殊到一般 4)演绎:从一般到特殊 5)类比

2.化学学习策略

第二章 化学教学实施基本技能 1.化学课堂倒入技能 2.化学课堂组织技能 3.化学课堂提问的技能 4.化学课堂小结技能

5.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技能 6.化学实验教学技能

化学实验的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实验的分类: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试验

7.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

化学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评价方式:

1)即时表现评价(口头评价)2)作业评价

3)活动表现评价: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4)学习档案评价(档案袋评价)5)纸笔测验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教学设计题(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训练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的探究,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的引入】

【教师演示】在西红柿中插入铜片和锌片,连接音乐贺卡,贺卡响起音乐。教师:为什么会产生电流,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其中的原理吗?

【学生探究实验】学生根据教师连接好的西红柿电池,进行原电池组装的设计,教师指导并评价。

教师激励学生大胆进行实验验证,证实自己的猜想,并指导学生操作。教师:是否观察到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分别指出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动画演示】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和电流的流向。

学生观察,理解电子和电流的流向,确定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教师:通过实验探究,请同学总结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学生根据实验结论,总结原电池的条件。教师点评和补充。【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评价本节课同学的表现,提出存在的问题。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原电池

原电池的定义:

原电池的两极和分别发生的反应: 形成条件:

1)活性不同的两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乙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分子的结构;了解羟基的结构特征;知道乙醇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形成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观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的机理。【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通过阅读材料,初步了解酒的一些物理性质。【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1)让学生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推测乙醇的分子结构,教师展示乙醇结构的模型。2)教师做演示实验:乙醇与钠的反应。3)教师做演示实验:乙醇催化氧化的反应。

4)通过黄酒有酸味的生活实例引出乙醇和乙酸之间的转化。

5)拓展视野:通过检测酒驾和酿酒资料,引导学生对乙醇用途进行总结。【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通过材料分析题,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知识梳理,对乙醇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升华。【师生互动,小节作业】

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乙醇

一、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二、物理性质

三、化学性质

1)与活泼金属反应 2)氧化反应 燃烧: 催化氧化:

第五篇: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

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

语文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根据课文内容所特配的,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形式多样且风格各异的插图介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对照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以课堂合理运用插图为例,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见解。

一、合理运用,吸引注意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一节课有一半的学生是在“走神”中度过的。如果让色彩鲜明的插图介入教学就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虽然篇幅不长,却能写出浓郁的端午气息和赛龙舟的壮观场面,表现出地域美和风土人情之美。如果仅靠阅读文本,学生很难感受到端午节的愉悦气氛。课前我以插图作为导入对象,让学生先观看插图,再感受赛龙舟的气氛,同时提出问题:“端午日的气氛浓厚吗?怎么看出来的?通过插图和文本对照能想到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很快就会找到与赛龙舟有关的语句,也在脑海中形成这样场面:选手之间和锣鼓手之间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以及拼搏的劲头;两岸的人群摇旗呐喊;雄鸭与善于游水的茶峒人在河水里追逐嬉戏。而最终作者就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描写,还原原汁原味的湘西质朴民风。以插图和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激发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因此,在授课前有效利用插图就会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效果。

二、图文并茂,探究理解

“世界上不缺美的东西,而是缺少去发现的眼睛。“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按照顺序、主次以及细节来观察插图,不仅能获得情节表象也能根据文本进行想象创造,借此来增添文章的情节生动性。当教师开始讲解课文时,学生们对整个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由于初中生正在接触新鲜词汇,许多词语的意思不是很明朗,对课文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插图却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首先教师讲解插图,让学生们以插图为切入点了解文本。这样学生的主观思想意识就会与文本的内蕴形成良好的融合,教师也能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节奏,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插图都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文本的内蕴也会展现在插图中,因此,相机使用插图能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文本。

如讲《苏州园林》时,教师的授课目标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深层次理解文本,学生在探究理解过程中遇到关于描写苏州园林长廊以及花墙的内容时,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就暴露了。以“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这句话为例,学生的理解都不是十分准确。但如果在课前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插图中的苏州园林不论是拍摄角度还是意境层次都让人赏心悦目。学生对美的事物都有一种向往,有了向往才会去揣摩意境。首先从主到次观察,让学生讨论文本结构以及描写顺序;再结合“布局统一、宏达壮丽、艺术风格独特”等语言就能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进而在感受园林之美的同时也提升了审美能力。

三、妙用插图 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插图毕竟是静止的,无声无息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动静结合,构想图上景物、人物的生命力。如鲁迅的《孔乙己》,笔锋犀利、语言老辣,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由于创作年代较远,初中生很难理解文中的意蕴。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利用插图来让学生走近孔乙己,让精彩画面呈现在图纸上,学生了解了人物,了解了时代,自然就能悟出道理。

《孔乙己》的七幅插图是丰子恺先生精心创作的,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图画,有次序地引导学生走进小说的语言世界。如咸亨酒店中的人物,孔乙己穿着长衫站在柜外喝酒,观察图片中孔乙己的穿戴和喝酒的方式,以及周围人的表情,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喝酒的方式与穿戴是矛盾的吗?鲁迅先生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孔乙己在教人写字,给孩子茴香豆,又在反映孔乙己什么样的性格和心态呢?在课文的最后出示孔乙己最后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插图,让学生对比前后插图,最终理解,孔乙己的描写,是在揭示披露一个人最沉痛的悲剧不是他已经陷入到一种悲剧的处境之中,而是他在自己的悲剧处境里已经彻底丧失了反抗自己悲剧命运的精神意志。应牢记的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才是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正是小说的悲剧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插图现在已经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各项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泗洪县第四中学)

下载谈语文课堂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语文课堂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绝非单纯的传授文化知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织金一小 彭占美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

    从阅读教学谈语文课堂的真面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民乐乡中心校吴继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历来备受关注,阅读课在小学语文课时中所占比例最大,平时老师们上公开课、听课、评课也多钟情于它。阅读......

    探、谈、弹出语文课堂的青春活力

    探、谈、弹出语文课堂的青春活力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这个寒假,我认真拜读读桂贤娣老师《情感教育》一书,书中一句句话语,一个个故事,让我觉得教师工作中没有情感,就没有爱。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是由教育本质和特点决定的,它不仅在人们......

    谈中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谈中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改革实验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每个数学教师都要树立思想教育意识......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