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博客引进中学语文课堂例谈
内容摘要:
李清照在 中国 词坛上地位颇高,被誉为“婉约词宗”,而她的那首《声声慢》则是她后期词作的代表作,具有研究的必要。教学 参考 书上也明确列出“词别是一家”板块的学习目标,其一就是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够至少选择一位唐宋作家的作品作深入探究,并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班上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究李清照及这首词,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合适,而作者李清照本人的复杂经历以及她那非凡的才气,这些都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本人具体的授课过程:
1导 入
(1)由教参上提出的一条“学习目标”引出:能够至少选择一位唐宋作家的作品作深入探究,并能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班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2)分析探究的内容。能借助文本研习,对诗文的情感内涵、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3)提出探究的目标。复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同学们齐背《声声慢》。
2指出探究的具体方法
3第一步探究
(1)同学们可以根据课前上传的资料进行解答下列问题:
(2)投影问题:①《声声慢》中的“愁”字包含哪些内
容?从哪些词句中表现出来?②《声声慢》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讨论解决问题,时间约为15min。小组内同学可以互相交流。
4第二步探究
(1)在此基础之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可以是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读词过程中发现的疑问。
(2)老师提供一些题目。内容为:李清照的经历与文学创作有何关系?《声声慢》的独创性体现在何处?等等。
(3)学生将思考结果上传至博客。
第二篇: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例谈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例谈
摘要:语文课堂,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情感渲染的教学艺术是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设疑激趣的教学艺术是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诱发想象的教学艺术是利用课堂语言、直观教具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机智幽默的教学艺术通过随机应变地调控课堂,使教学充满智慧和乐趣。
关键词:语文;语言艺术;情感渲染;设疑激趣;诱发想象;机智风趣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罗伯特·特拉弗斯也说:“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和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总结出以下几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一、情感渲染 走进作品
新课标规定,语文教育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情感渲染的教学艺术,是借助语文教材本身的思想情感因素和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途径。
1.再现作品的情感原貌。教师扎实的朗读功底(普通话标准、语音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悦耳等),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是前提条件。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首先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了整首长诗。当他深情地读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盖着的„„”的时候,热泪夺眶而出,听课的师生也被他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了。这段朗读再现了作品的感情,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为整堂课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调。
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浓厚的情感特征,如《白杨礼赞》描绘西北黄土高原的开阔雄伟,《最后一课》表达韩迈尔老师对祖国的热爱等等。这些作品为教师提供了再现作品感情的平台,而运用情感渲染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感情的纽带把教师、作品和学生凝聚在一起。
2.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多的是讲述。许多教师或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深刻体验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展现给学生,或是将作品含而未露的感情融进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感化学生。于漪老师也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
一位教师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先在黑板上挂上一副镶着黑纱的周总理遗像,使学生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然后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日子——“那是1976年的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高山在恸哭,大海在涌泪,周总理啊,周总理„„,您在哪里啊,您在哪里!„„”课堂里一片肃穆,同学们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中。一张周总理的遗像,一段哀悼总理的动情话语,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渲染,要注意适时、适度。第一,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区域,切忌滥用。第二,把握好时机。以启发学生自悟为主,当学生被带入情境,欲罢不能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升华感情。第三,教师的情绪要适可而止,既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二、设疑激趣 理解作品
疑问是兴趣的开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总是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所以教学过程中的设疑置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其学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设疑激趣是通过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设疑激趣的关键在于怎样设疑。设疑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激趣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反向设疑。反向设疑是教师设计若干与正确答案相矛盾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个问题的错误答案,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辨、讨论,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又叫做问误答正法。如鲁迅的小说《药》。师:“很多人都认为,作品中写的最多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有同学认为对,理由是:“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文中描写较多的人物,如《阿q正传》中阿q写得多,阿q就是主人公;《孔乙己》中孔乙己写得多,孔乙己就是主人公。”教师接着问:“那么,在《药》这篇课文中,华老栓着墨最多,因
此华老栓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对不对?”
生:“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作品中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能以着墨多少来决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夏瑜而不是华老栓。”
他的看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也受到了老师的赞扬。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精心设疑,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带动他们相应的学习活动。大家积极地阅读和思考,课堂生气盎然、活泼有趣。相反,如果老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提问:“《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是华老栓还是夏瑜?”显然不能达到先前的课堂效果。
2.比较设疑。比较设疑是运用正比、反比、类比等方法,选择相似项设计疑问的方法。在《阿房宫赋》一课中,可提问:“《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写秦国灭亡的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教《故乡》时可提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教《社戏》时,可根据迅哥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设疑:“迅哥两次吃豆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天吃的那么好?两次吃豆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设疑可以让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激起思维的火花,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语文能力。
3.搭梯子设疑。《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意思是说,一个善于提问的老师,就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易后难,逐步理解,带领学生享受这个愉快的过程。
搭梯子设疑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
案例:讲授《故都的秋》的前两个自然段段,教师问:“这两段主要写什么?”通过阅读,学生容易得出: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
紧接着问题二:“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怎么样?江南的秋又如何?”字里行间可以找答案:作者认为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让他“看不饱,赏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问题三:“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的?”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作者把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比较,采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问题四:“通过对比,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秋天,这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选择性的阅读和思考,认识到作者要表达“对故都北平的秋天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师先后设计了四个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轻松理解了作品。反之,如果改变了问题的先后顺序,教师一上来就问:“同学们读了第一、第二自然段,认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肯定会使大部分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无法激起看书和思考的兴
趣。
三、诱发想象 放飞梦想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教学,读者通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再现某一个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时,离不开想象;作文教学,作者搜集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进行再创造时,同样需要想象。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想象。诱发想象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诱发想象。一般来讲,诱发想象的语言都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讲,生动的信息能使人兴奋,从而产生兴趣。魏书生认为,“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一个同学的脑子里存在着。”
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魏老师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文字变成图画。在引导学生想象时,他提出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魏书生讲张志和的《渔歌子》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引导学生说:“这是一首景色描写极其鲜艳美丽的词。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大脑计算机的荧屏上放映。”“先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再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加鲜艳美丽。”这段诱发想象的课堂语言真是精
彩极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形象地描摹出一幅幅山水交映,鸟“鱼”花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美景,身在教室,心却早已飞到了大自然,乐趣无穷!
2.结合直观教学诱发想象。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所以,结合直观教具,培养想象能力,效果会更好。如边想象边把想象的内容画下来,想象的内容会更直观。一位教师教《蜜蜂引路》,请学生回答“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结合想象和绘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3.结合作文教学诱发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想象叫做创造想象。我们常常能欣赏到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诱发学生的想象,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收到阅读和作文指导双赢。二者结合的方法很多,如指导学生对课文或阅读材料进行改写、续写和扩写等等。对原材料想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体验过程,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需要想象的学习材料中,才能产生丰富合理的想象,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卖炭翁》一课,可以在课文的结尾处,结合续写课文,就卖炭翁的命运何去何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可首先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卖炭翁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才去卖炭的。他大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去卖炭,可是他唯一的财产(一车炭)又被如狼似虎的官差抢走了。下一步卖炭翁该怎么办?他以后又怎样生活?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给卖炭翁指出一条出路。”接到任务,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生甲:卖炭翁无可奈何,欲哭无泪,只好回到自己的寒窑生气,然后把牛卖掉,换些银子再去烧炭。
生乙:他呼天抢地地哭过一阵之后,感到生活无望,“半匹红绡一丈绫”既不能御寒,又不能充饥,干脆找一棵树自尽了。生丙:他愤怒到了极点,拼命反抗,和官差扭打在一起,最后被官差活活打死。
生丁:官逼民反,他组织一帮穷苦百姓造反了,走上了杀富济贫的道路 „„
大家充分想象,畅所欲言;教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教师最后收起渔网,抛出作文的题目:“请同学们以《卖炭翁被抢以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从阅读到想象到作文,教师的指导不露痕迹,水到渠成。
四、机智幽默 艺术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课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灵活调控,使之适合教学的要求。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能产生意外的课堂教学效果。正在上课,发生了这样的意外: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师,东撞西撞,后来被一位同学抓到了。老师笑了笑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可惜它听不懂咱们的课,送它回大自然吧!”
机智幽默的语言是课堂语言的高境界,不仅能扭转教学的尴尬局面,还能体现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智慧,使课堂趣味无穷。钱梦
龙老师说:“我觉得我们老师不妨有点幽默感,不要把自己打扮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从心理学角度看,幽默进入课堂,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大脑皮层细胞的活动,产生兴奋源,从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创造愉悦的情绪,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6-177.[2]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6.[3]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张志勇.活动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改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3.
第三篇:将媒介素养教育引进语文课堂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媒介素养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的继续.担负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重任。处于信息时代环境之下,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趋高.媒介信息以及媒介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缺乏媒介素养可能造成价值观的紊乱,并进而影响其人文素质,所以适当地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将帮助学生从认识媒介开始,提高分析、评判文化的能力.并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对媒介社会的应对。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学语文课堂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在于:伴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勃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处不在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即媒介素养,导致了泛滥的媒介信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大学语文教学相背离。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正确看待媒介文化,获取好的媒介信息,质疑媒介的不良信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开放的,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将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新的思维。
一、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信息社会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广播、电影正势不可挡地闯人人们的生活,英国学者发现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正统观念,于是媒体被认为是传播“文化病毒”的根源。他们认为媒体破坏了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本真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出现低俗枝蔓。因此,一些英国学者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希望以此教育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开始走出象牙塔,学者们也开始注意到媒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这些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提出媒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组合体,需要批判地分析。此时,媒介素养教育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传媒语言所构架的拟态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上,希望通过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力量,了解媒体的传播特性,并由此探讨媒体与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舒〕它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是人们传统素质(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约束指导公众正确认识、理解媒介内容,并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媒介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信息社会中,媒介像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与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助f1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大学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网民数字中,18岁至24岁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厂4他们此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阶段,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媒介通过各种语言传播的各式各样负载着特定文化的信息。不可否认,由媒介所营造的社会文化在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此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说:语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怎么做人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就是要为每个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这里学会对人类普遍价值、对真善美的认同;培养出人的良知和正义感,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是建立在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的崭新课程,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说中学语文关注的是基础的、技能的层面,那么,大学语文关注的则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层面。吠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以传授人类文化成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己任。财经类高校由于是非综合性大学,学生大部分从事经济学科的专业学习,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级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综合性价值。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中的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本身就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任何一种媒介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只不过形式各异。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读者对媒介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媒介的使用者应该识别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媒介信息的内容、意义等,这都需要调动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科的教学,也应该重视对语言能力的高层次—语言意识的培养。另外,媒介信息之中往往蕴涵着经济的变动。财经类高校学生必须学会从媒介信息中提取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信息,敏锐地发现媒介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把握媒介语言背后的意义。只有拥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足够的语文知识才能抓住信息实质,既能促进财经专业学习,又能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人口,因为文学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当前,大众传媒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覆盖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媒介新文体的出现拓宽了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写作素材等方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上不可回避的东西。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不仅仅用经典作品陶冶学生,更注重用身边发生的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提出了在增加媒介文学阅读的同时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否则学生只是对媒介内容采取“拿来主义”,缺乏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方法分析
在母语教学中融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早在1989年就在英国开始实施,很多国家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人英语教学中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并且从小学坚持到大学阶段。在澳大利亚甚至还通过法令将媒介素养教育放在英语课中。在加拿大的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分析不同的报纸与文章所使用的标题、语言,以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区分事实与意见的不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同时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⑥这些国家成功的例子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启示:在大学语文课堂引人媒介素养教育是面对信息时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媒介高度依赖的一种正确应对,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避免被不良的媒介文化信息影响。
目前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引人媒介教育有很多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首先教学内容可以直接从当前媒体中选取。选取原则为体现媒介的新颖性,具有时代感.而且和学生的切身经历相关,符合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选择当前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环保、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一般文章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认识当前社会的文化特征.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和录音等多种电教媒体,采取把立体教学,把报纸、网络、电视媒介结合起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第四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第一,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语调„„,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因此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这样和学生的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将学生的心从课下玩的状态中吸引到课堂上。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常情况下,我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导入语。
首先可用生活中饱含深情的歌词。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例如,我在讲《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其次,可结合师生的曾经共同有过的生活经历设计启人思索的导入,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家庭遭遇变故,学习成绩落后,同学关系紧张等等,害怕吗?困难会把你打倒。勇敢些!你会把困难踩在脚下。走一步,战胜一个困难,增强一份信心;再走一步,终将成为一名勇士。到那时,你会昂首挺胸的说:感谢你,困难。”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此外,还可通过讲故事、现场训练法、对联渗透法、想象法、表演法„„精心设计导入,使导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导入语是课堂与课下较好衔接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入就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噢,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呀!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至佳境,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所谓“模糊教学”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唯“标准答案”是从。它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出发点是由于语文的答案本身具有多元性,并无权威性,万不可限制学生的思维。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一个没有自己独特见解,随声附和之人,暴风雨来临时不过是个“海鸭”而已。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的人。
在课堂上,我时常提醒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者皆正确。例如讲《宋定伯捉鬼》时,我依照教参告知学生:“古人写作也有漏洞,若两人独立行走慢,„共递相担‟不是更慢吗?”不料,一位学生大胆举手反驳:“老师,我不这样认为,看,后文有一句„略无重‟,课下注释解释为„完全没有重量‟,既然如此,„共递相担‟岂不省一个人的力量?”顿时,班内掌声四起,我也笑了。这位学生不是很有头脑吗?讲完后,我又发问:“你们会如何评价宋定伯和鬼呢?”回答更令我惊诧不已:“我们喜欢鬼。鬼并不呆头呆脑,他很实在、很憨厚。而宋定伯却很阴险:他骗鬼、侮辱鬼、又卖鬼。这不正说明人心叵测吗?从这里我们得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再说啦,老师您平时不总是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吗?你不觉得宋定伯不诚实?”
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仅有自己的见解,还能回答得如此完整、漂亮,谁能不为之叫好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有思想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赞叹?难道我们还要因为服从教参、迷信权威之说而否定学生的回答、抹杀学生的个性吗?又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说说它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对这个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有的同学从自己角度考虑,认为自己天赋不错,但还要后天努力。还有的学生批判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他目光短浅,惟利是图。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就这样看着一个天才少年消失了,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学生有的反驳,有的支持。经过一番讨论,集中的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仲永十二三岁,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
如教《羚羊木雕》,就“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这一论题学生又展开了辩论,在辩论中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还有《第二次考试》中关于“谁是文章主要人物”这一问题,也可让学生展开辩论。在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让他们在我的课堂里尽情地交流、探讨;尽情享受 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我想作为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立场;一种作为“受者”应该拥有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第三,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百科全书来对待,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加以罗列,否则学生将会对语文训练产生厌烦。语文训练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觉好像就在参加电视节目中的有趣的知识竞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大量知识,将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1、课堂表演。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加以直观理解,以
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2、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3、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模拟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和体验,应通过实践来巩固加深,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组织进行《这就是我》综合学习课时,便请校长来班上进行模拟答记者问,“小记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博采各科知识教学。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是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如能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则会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萌生学习的兴趣。如消息的六要素可归结为“五W一H”,即英语的“Who、When、Where、What、Why、How”等。还可博采数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知识教学.此外,教师幽默生动、情真意切的语言,迂回曲折、起伏有致的提问,严谨有序、新颖不凡的板书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手段,都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那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活动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乐中求学,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理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第四,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确立自己的理想。
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是等待加工的“产品”,施教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调查询问他们的理想,答曰:“目前尚不明确”。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一个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你指望他将来会有何作为呢?长此以往,岂不悲哉?因此,课堂中渗透德育,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为今后做准备是必要的。
例如,授课《为学》时,可在学生表演完“穷富二和尚”的话剧后,试问学生富和尚失败的原因——空想不付诸行动,由这句话深入发问:“思考一下,你是„空想‟还是准备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实现?”然后,展开讨论,明确“事在人为”的道理,要求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又如 执教《伤仲永》时我问大家方仲永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天赋的孩子,可为什么到后来却一事无成呢?于是大家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他爸爸害的有的说是他的乡邻害的,最后大家经过讨论认为主要还是方仲永自己造成的,接着我又问那成为天才到底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大家说要有天赋但也要努力,“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加上百分之十的天赋造就的;联系自身他们得到的启发是学习上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不能自以为聪明就懒惰不思进取。就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学习态度的教育,而且效果尤佳。
理想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其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并且联系生活,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一位名人曾说过“理想是指引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飞向胜利目标的翅膀,是点燃热情烈焰的火把。古往今来,是理想激起年轻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人生犹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的旅途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锐的刺,但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并决心去实现它时,就会荣辱不惊!因此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有意义。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第五篇:将多媒体引进体育课堂
将多媒体引进体育课堂
松原市前郭县平凤乡中学 于宏琳
CAI,一个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代表,它可以把无论人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的还是看不到的东西统统带到你的眼前,它使人便捷地,高效地收到各种信息,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结构等方面将发生历史性的变革,这是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我们必将主动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各种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体育教学现状
在教师方面,理论课的教学目前仍是以讲授为主,所涉及的动作以图片、挂图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授课方式还属于“填鸭式”,教学手段陈旧、古老,不能与现代化的教学要求相适应,体育教师在具体安排教材时,总是把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安排得较多,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人们常说:“体育不养老”,技术课的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技术要领来掌握某一动作,但教师受到年龄、性别、专业和身体素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很多技术动作难以做到标准示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技术性强的动作,最终的后果也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动作技术难示范影响教学进程。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教师放慢速度又影响动作的完整性及效果。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难题。
二、CAI教学的特点
(一)提供直观感受。多媒体电脑教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给同学上武术课时,便可以把学生练习武术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三、CAI的应用
(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大多在运动场上进行,由此也就使大多数体育教师的精力侧重于技术动作的教学研究,而忽略了理论教材的研究,从而导致了部分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游刃有余,而在讲授理论课时,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有的板书欠缺,从而大大影响了广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多媒体技术在体育理论课的中的充分利用,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充分的业余时间做好理论课课件,对学生进行传授。
(二)在体育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研究是计算机应用的特长。计算机处理信息速度快、精度高,特别适用于要求复杂的、大计算量的场合和环境。比如大量数据的统计、应用软件的开发、网上调查等。、CAI课件被引入课堂后,把教学信息以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单
一、直观性差的缺憾,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广播教学、讨论发言、转播示范、答题示范、同步教学等。
多媒体是辅助体育课教学的,它作为奇妙的教学工具,为师“教”生“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媒体教学是辅,而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创新才是主要的,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结出累累的教学硕果。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计算机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我们体育教学也应该尽早结束那种“师傅手把手教徒弟”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师也应该积极地掌握多媒体制作技能,来互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