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形式

时间:2019-05-15 16:0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形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形式》。

第一篇: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形式

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形式

李素琴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的,课内外表现为众多形式,丰富多彩。在课堂设计与活动实施中也没有特定的模式可以套用,然而具体的课堂应用中,实践活动又受特定内容、时间、方位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呈现方式也就有章可循,显示出一定的特性。

课堂呈现形式,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实践的再思考,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是纯粹的过程展示,明显烙上“演”的印记。这种实践活动呈现形式课外预设的较多,课堂即时生成的少,都以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积累篇——赛、示、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呈现学生课内外积累呢?

1.赛。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内容,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触觉感受文字,以当前页为圆心,步入个人记忆的大仓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习古诗《游园不值》,课前要求学生回忆、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课始适时进行小组赛诗会,诵读小诗,体味语言文字。教《名碑荟萃》时,组织学生连续说出体现大书法家风格、特点的词语开展竞赛。《田忌赛马》课末,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文中人物让学生想那些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2.示。资料呈现是板示的一种重要形式,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帮助学生把各自积累的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资源共享是教师的职责。《海底世界》一课,课中板书学生课外摘抄的描写大海景色的词语,赏读、感受大海的美丽壮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少年闰土》一课要求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文中鲁迅讲述了几件事?小组板书,明思路、辨优劣。

3.缀。学生拥有一定量的词汇后,让学生开展连词造句写段的训练,不失为积累的好方法。《观潮》课尾,通过出示“波浪翻滚、风平浪静、风号浪吼、千军万马”等词语,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积累,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又一个身临其境的意境,为学生学用提供了帮助。《名碑荟萃》教学中,通过出示有关碑帖,让学生灵活运用板书的词语作简明的介绍,强化记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博闻强记它山之石,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积累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

二、想象篇——说、写、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给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连环画、进行剧本创作、创作意境画、书法创作、配乐尝试、舞蹈创作等形式,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1.说。说是读写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会尽情诉说,锻炼出一张能言善辩的口,课堂正应成为这样的一个舞台。语言主要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一年级《司马光砸缸》教学中,通过设计:“小朋

友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感强的几个句子填空,逐步由扶到放,设计出“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我的文具盒里的橡皮各式各样,有的„„,有的„„,还有的„„”,再到你会说出哪些“有的„„,有的„„有的„„”语句。

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制约,会写出许多千篇一律或形式、内容单一的句子,如何办?只有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打开思路,给一个大背景来丰富学生的选材。如:用关联词语“如果„„就„„”说话。大多学生的句式总是雷同:“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回家吃饭。”“如果明天妈妈不在家,我就上奶奶家。” 如果教师启动想象这根弦,引发学生突破以往思维定势,展开丰富想象,结果当不可同日而语。如:“如果我生活在19世纪的丹麦,遇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就„„”、“如果我有一对翅膀,我就„„”、“如果我是纽约市市长,我就„„”等等,长期的语言训练,必然会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写。三年级《翠鸟》一课末,指导用课文描写方法,借助有关资料写话,组织一个“盛大鸟会”,让学生写出自己熟知的一种小鸟的外形、生活习性。教王昌龄《出塞》诗后,让学生结合现代国防资料,即兴改写王诗,古诗新作,学生兴趣很浓。《穷人》一课第七自然段——西蒙之死,通过设计教材空白点,给予一个特定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展开想象“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屋子里又阴又冷,贫病交加的西蒙奄奄一息„„”让学生进行续写,激发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

3.画。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语言智能突出的孩子配词,空间智能杰出的孩子画图的方

法,引导学生想象,巩固所学知识,相得益彰,各得其所。教《画风》一课,学生在完成文中“风把()()起来”的填空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说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句子,同时鼓励学生用具体的景物去画出自然界的风,诱发了孩子的丰富的想象。诗的语言高度凝炼概括,《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等古诗就是一幅画,鼓励学生多动笔墨,大胆想象,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写画”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写画”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直播篇——讲、演、辩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1.讲。新课标积极倡导综合性语文活动,营造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堂。教学中,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阅读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教学《名碑荟萃》教学结束,假想来到西安碑林,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众位书法大家的故事,论述他们各自的书法渊源。学习《东方明珠》《北京亮起来了》等文后,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作导游,回顾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新型玻璃》课中,学生在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性、用途后,通过学作营销商,练说营销语言。

2.演。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对“迎”、“追”、“游”的三个动作的理解,采用画图指导、表演区分的方法很容易就让小学生迅速地理解和掌握。学习《晏子使楚》后,学编课本剧、试演,对掌握课文内容很有效果。

3.辩。小学生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问题颇感兴趣,但认知水平一定,往往又分不清是非,看不清事物本质,教会学生思辩就很重要。在《放弃射门》教学中,通过围绕“福勒应该放弃射门吗?”这个选题展开讨论,形成了辩论双方两大阵势,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是非,体验到人性美的伟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提出“除了地球,人类将别无去处吗?”,学生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搜寻资料展开辩论,增强了环保意识,激发了探索星际秘密的欲望。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就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检验内化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李素琴东台实验小学)

第二篇: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 提高小班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实践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美术活动对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特别是对促进幼儿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而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感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动力。本课题试图改变教师以陈旧的方式将幼儿的作品一张张粘帖在黑板上或作业袋中,让幼儿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而是,将幼儿绘画作品富有乐趣、情境、立体等艺术化的呈现,让幼儿感知自己的绘画作品形成的艺术美;并通过这样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对幼儿自信有所提升,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强大的兴趣。

1、背景:幼儿作品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生成的,是反映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幼儿作品也成为幼儿园活动评价有力依据。在美术领域的活动中,作品是最直接的一种有利表达。所以在幼儿园中,幼儿作品随处可见。

2、现状:在本课题前,参观了调查了一些幼儿园。发现大多数幼儿园,幼儿的作品都是整齐的帖子班级门口,或者夹子作业袋中。而多元化的呈现幼儿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

3、基础:我园正在开展创意美术的课程,幼儿的作品也是丰富、多样。在参加了区美术组的学习,以及自己的美术领域的喜爱和钻研,有能力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多元化的呈现,并且在班级已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想这些条件都是有利于本课题的开展的。

二、概念的界定:

1、关键词之一:“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呈现形式是指把事物的样子和构造,较清楚、持续的在眼前显现出来。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在这里是指根据幼儿作品的内容,赋予创作的将幼儿绘画、手工等作品,进行添加背景、增添辅助材料、将平面变为立体等形式,有创造性的将幼儿绘画作品富有乐趣、有情境、立体化、艺术化的呈现在幼儿和大家的面前,而不是拘泥于将幼儿美术作品直接呈现。

2、关键词之二:“小班幼儿美术活动”小班幼儿是指3—4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幼儿年龄小、控制力差,绘画水平低,正处于涂鸦期,常常会出现:“我不会画、我不会做”等语言。这一时期的美术活动,往往最后呈现的作品很单

一、色彩也不丰富、制作也没有很美观等

三、理论基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和借鉴、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幼儿绘画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种。儿童的绘画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稚拙美,充满了魅力。

1、幼儿美术作品呈现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的艺术领域内容和要种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2、对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的艺术领域目标中提出:(1)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3、已有研究的历史现状: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和大部分的阅读资料显示,研究怎样培养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还是很多的,但是大部分都是阐述了在材料以及游戏性等方面,重视的是活动的过程中,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幼儿作品的展示,甚至会出现幼儿画玩、制作完成的作品,就成了幼儿作业带中的一种摆设。对于在呈现幼儿作品形式这一方式,还没有过多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幼儿的兴趣有一部分源于从中得到的满足感、成功感、喜悦感和新的启示和提升。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提前预设作品的呈现形式,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一定的期待和想象,在活动后再运用多种方式,使幼儿的绘画作品再一次进行艺术的提升。幼儿在期待中,通过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幼儿可以自由的再次欣赏,一定会得到一些新的想象和启发,更加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幼儿对于美术的兴趣,(1)根据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兴趣,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美术活动当中;

(2)整合多种资源,提升班级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幼儿的美术作品,让其成为班级环境的内容,正真做到幼儿是环境的主人。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幼儿喜爱哪种美术作品呈现形式的调查。

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式,通过对比,了解幼儿的观察到的现象。同时统计出,在多元化呈现幼儿美术作品的方式下,幼儿的喜爱程度。了解幼儿喜爱哪种,对于自己作品的呈现方式。

(2)在班级进行实践。

尝试将幼儿美术作品的呈现形式多元化。并且渗透到幼儿手工、绘画等活动中,观察是否对幼儿的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的兴趣有一定的提高。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实践,通过观察法,关注幼儿的情绪、绘画的作品、以及看到最终被艺术化背景下的作品后,幼儿的情绪,和创作欲望。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1)观察研究法。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情绪、绘画的作品、以及看到最终被艺术化背景下的作品后,幼儿的情绪,和创作欲望。了解在幼儿绘画作品的呈现形式多元化中,对幼儿的绘画兴趣有一定的提高。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幼儿更加喜欢和欣赏怎样的美术作品的呈现形式。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别幼儿的研究,更细致了解对幼儿的兴趣的影响。(4)文献研究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对象:

(1)在课题实施中,研究者正担任小班的年级组长,本课题在小班开展,有着有益的条件。(2)小班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还不是很浓厚,常常遇到涂色等活动时不能坚持、或出现不仔细、认真的现象。就本课题,希望借助于作品呈现形式的艺术化,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充满期待,并从中获得成功感,从而引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1)调查报告一份(2)相关论文一篇

七、实施步骤:

(1)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2)准备阶段(2011年9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

(3)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在班级进行实践,并用观察法,搜集幼儿作品等,进行研究。

(4)总结阶段:(2012年4月-5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和借鉴、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我们在对待幼儿美术作品要充分的尊重,“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是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每次作品完成之后,我都把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幼儿不会去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他们不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甚至有更多的孩子,画完以后就再也不会去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了。

在班级,我们根据幼儿不同的美术活动作品,根据其内容富有情境、情趣、立体等形式呈现。发现,幼儿关注度有明显的增加,幼儿会去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了。通过这样的呈现形式幼儿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美,通过再欣赏开阔了幼儿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幼儿将更加的感兴趣。而且,每次的作品墙也成为了班级环境中的一体,丰富了班级环境,通过幼儿自己创设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对美术的活动的兴趣也大大的增加了。现将在班级开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1、小班幼儿美术活动作品呈现形式的情境化

所谓情境是在一定时间内,运用各种情况的相对或结合的境况,再现一定的场景和境地。在这里,是指将幼儿的美术作品,根据其内容和特点,丰富其背景,让背景烘托于幼儿的作品。

在小班美术活动《小鱼吐泡泡》中,引导幼儿认识圆形,幼儿尝试运用大、小不同的瓶盖印出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泡泡。以往,我们会请幼儿在自己的白色的作业纸上,印出大大小小不同的泡泡,幼儿印几个以后也就不再感兴趣了。幼儿完成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一个局部,没有完整的向幼儿展示出作品的内容,并且幼儿也很难说一说自己的作品的内容。这样单调的作品,幼儿在完成后,没有兴趣去欣赏。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副很大的海底世界图:有蓝绿色的大海、有各种各样彩色的鱼、还有在大海里舞动的水草。这样的情境,幼儿首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说到:“还有一条小鱼,我还要给这一条小鱼增加一些泡泡呢!”等。幼儿作品完成后,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创作出的大、小不同的泡泡,而且通过幼儿合作完成的作品,完整、美观的呈现在了幼儿的面前。试问:一个是一幅幅单调的泡泡,一个是有情境的海底图,幼儿会对什么样的作品更加的感兴趣,更加的流连忘返呢?在这个活动结束后,会看到孩子们,自己走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图”说一说,这个泡泡是哪个小鱼吐的,这个泡泡是我帮助小鱼添加的,我这个泡泡是红色的,我这个泡泡比你的大一些-----------同时这样一副“美丽的海底世界图”又是值得孩子们欣赏的图画,幼儿可以观察到海底是什么样子的、海底里有什么、海底里各种各样的鱼、海里美丽的颜色等等。就这样的一副“美丽的海底世界图”幼儿也会展开很多奇思妙想,如:为什么水里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呢?泡泡是从小鱼的哪里出来的呢?到了水面还能看到这些泡泡吗?这些疑问,是幼儿欣赏后所发出的声音,这些疑问通过解答后,会对幼儿的再创作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我班小朋友刘义宣说:“我们要坐一个泡泡收集器,把小鱼所吐的泡泡都收集起来,这样小鱼就不要吐泡泡那么累了。”这样的想象也许只有幼儿通过欣赏后才会 得到的。

有了这样赋予情境的背景,幼儿对于绘画和欣赏更加感兴趣,而且会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赋予画面新的生命力。

2、小班幼儿美术活动作品呈现形式的情趣化

所谓情趣化,就是将事物加以情调、趣味呈现,并让人们感到有兴趣。在这里是指将小班幼儿的美术作品富有乐趣的呈现,让幼儿感兴趣,并且乐于参与到作品展示中。从而调动幼儿对于再创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小班下学期美术活动《可爱的小鸡》,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尝试画出不同形态的小鸡。通常15分钟后,幼儿也只能简答的完成1~2只小鸡。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想了一个有趣的活动“给小鸡搭个窝”: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画得小鸡剪下来,并用皱纹纸窝一窝,给小鸡围一圈大大的鸡窝,让孩子们将自己和教师剪下来的小鸡一起放到鸡窝中。这样,一副可爱的“小鸡回家图”就出现了在孩子们的面前。这个作品完成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到作品的展示中,并富有乐趣的,通过“搭窝”的形式,孩子们很感兴趣。在参与的同时,孩子们会观察到,小鸡们的形态各有不同,有的小鸡是低着头、有的小鸡是抬着头等等。甚至孩子们还展开了联想:这只小鸡抬着头:也许是自己太饿了希望有好吃的东西给以掉下来呢?小鸡会不冷吗?抱在一起的小鸡我们应该怎么画呢?等等幼儿出现了很多作品后的想象。这样的形式,幼儿愿意去感受,幼儿经常会来看一看自己的小鸡,当有一个小鸡掉下来的时候,孩子都很激动的告诉老师,说明孩子很关注自己的作品了。同时集中的作品,更便于幼儿的欣赏,幼儿可以在欣赏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关注到其他小朋友所画的小鸡不同的形态。为了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和价值,我在幼儿的绘画中间,也放置了一些教师的作品,当幼儿再一次画出的小鸡后,会发现小鸡的形态丰富了。体现了幼儿通过观察作品后的价值。

小班手工活动《棒棒糖》中,我们设计了“棒棒糖的专卖店”,我们设计了一个小货架,在货架上,我们插上了孩子们制作的棒棒糖、教师的范例、以及真实的各种各样的棒棒糖。通过这样的呈现形式,幼儿看了,流连忘返,这样的货架很吸引幼儿的目光。幼儿通过欣赏观察,对制作各种各样的棒棒糖十分有兴趣,并通过不断的尝试,幼儿还发明了不一样的棒棒糖,货架上的棒棒糖也随之越来越多。

3、小班幼儿美术活动作品呈现形式的立体化

所谓立体化就是不拘泥于平面,让物体更加的生动、更加的有视觉效果。这里的立体化是指:让幼儿的美术作品,通过一些辅助的材料,将幼儿美术作品富有立体化的呈现。

我们常说立体的东西,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大人这样,孩子亦如此。将幼儿的作品立体化的呈现,不仅展开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增加的有幼儿的兴趣,同时利用一些废旧的材料用于辅助幼儿的作品,更加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和创作的欲望。

如小班绘画活动《彩色的银柳》,幼儿在已经画好枝条的作业纸上,用手指印画的方式呈现出,彩色的银条。幼儿作品完成后,只需要轻轻的将幼儿作业卷起来,用剪刀成条状,这样一条条银柳自垂下,并用废旧材料—旷泉水当做树根。一排排的垂柳立在我们的面前,栩栩如生。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立体的呈现在自己面前,孩子们很兴奋,这样的方式,也引导幼儿的充分的想象空间,有的孩子还从家里找来了卷纸的芯,当做柳树的树根。孩子对于这样的作品更加的会关注,孩子们从相互的欣赏中,对绘画的技能也有所提高。班级还将这样的活动放入区角进行延伸活动,幼儿依然乐此不疲,并且完成的越来越好。

小班绘画活动《妈妈的卷发》,引导幼儿练习用螺旋线的方式,画出妈妈的卷发。幼儿作品完成后,运用长方形废旧纸巾盒,上半部分,黏贴孩子的作品——妈妈的卷发,下半部分作为延伸活动,请幼儿用螺旋线的方式,帮助妈妈设计漂亮的裙子。当幼儿完成后,幼儿看到立体的“妈妈”非常的激动,引起孩子的兴趣,孩子向不断的往“妈妈”的身体上添加各种各样的螺旋线。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样躲多元化的形式来呈现小班幼儿的作品,使孩子们的作品更生动、更加艺术化。幼儿看到这样的作品充满了兴趣,想去欣赏、去操作、区延伸、去思考。幼儿在延伸活动中的作品得到了不一样的效果,幼儿不仅得到了欣赏自己作品和他人作品的机会,还会从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的美,从而发展幼儿的开阔的思维,创作更有自己想法的美术作品。在实行一段时后,班级幼儿对于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也是兴趣大增,想法和活跃,不再是教条式的学习,幼儿充满了兴趣。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设想:

1、幼儿作品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增加了幼儿的兴趣,有更多的留给我思考,例如:

(1)给家长认识、了解幼儿作品一个平台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展示了幼儿的后,也给家长一个很好的平台。家长更愿意去看幼儿的作品,也会饶有兴致的去了解活动的内容、方式、教育价值,从而也是给家一个发展思维的空间,只要家长的思维开阔了,才会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感受美、体会美。(2)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在后期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想:我们的作品要怎么布置?布置在哪里?从而引导幼儿自己创造我们的空间,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在班级中常会放置一个废品回收站,幼儿会从中,找到各种废旧物品和自己的作品相融合,从一开始的平面的装饰,到后期的立体装饰,幼儿的想象有了很大的提高。(3)给幼儿自我学习的空间 多元化的呈现幼儿美术作品后,幼儿更愿意去观察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在观察记录中,发现幼儿愿意观察的比例在逐渐提升,幼儿的从不会评价到愿意自我评价,这一过程都表明了幼儿正在进行自我学习,学习同伴的,学习大师的等(4)给幼儿经验提升的空间 多元化的呈现幼儿美术作品后,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开阔,经验的丰富不仅仅是在集体活动中。散步、闲暇时幼儿都愿意去观察。再加上呈现时会加入教师、大师、或者更多元的作品,幼儿的经验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2、不足之处

(1)幼儿作品应渗透在班级环境长的方方面面

作品不仅呈现在班级门口,在区域、在角色游戏中,同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将是我继续研究的方向。

(2)小班幼儿较小,自主的装饰的空间、能力都比较薄弱,我会在中班继续跟踪观察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

小学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中应激发其创造兴趣,自主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在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而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的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那如何促使学生重建学语文的兴趣呢?这可要看教师的本领了——即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巧于点拨。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情景交融的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能语文教学快地完成。

以下以小学小学语文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这一篇讲读课文为例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实践《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来到傣族人民中间和他们一起欢庆这个富有民族情趣的泼水节。本课的最大难点在于周总理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他们大部分连周恩来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 “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个情感重点?我想首先要走进理解周总理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品质,感受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人敬佩、老百姓对他的无限热爱和无比崇敬。所以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我揣思着: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史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周总理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周总理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互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了。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更是崇拜。以至于许多孩子把“这是老师说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又为我们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在众多领导人当中,我本人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在观看总理的影片时激动无比,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前,我满怀激情地把我的这种感受和学生一起交流。我说:“总理的好是我们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的。假如用老师的二十年时间换回总理的一年时间,我非常乐意。”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显,学生在通过之前观看的有关总理的记录片,他们知道老师对总理的敬佩程度。学生完全和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三、读文悟“情”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的感情激发,以“情感的熏陶”取代“乏味的讲解”,能使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了解周总理的伟大,对学生突破课文各个难点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何晓龙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邮编:734103

通讯地址:甘肃省山丹县李桥乡河湾小学

作者:梁锦芬

电话:***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势在必行。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培养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进行课文延伸拓展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一、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发现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过去,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客观事物而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通过亲身体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一门实践性课程。过去的做法,不但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今,我在教学中,运用先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施教,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三年级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这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中,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词语介绍物候学知识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通过观察或向别人请教等不同形式,了解大自然中有哪些自然现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拓宽了学习渠道,培养了实践能力,激发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了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信心和决心,而且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明显好转。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变“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为了落实老师的教案,更不能以老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根据所学内容安排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课文情节性、戏剧性较强,适合表演,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自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然后进行表演,看看哪一组的表演最精彩,而且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表演结束后可安排讨论,让他们各自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并品评各小组表演的优劣。这样,不仅让学生高效地创造性地学习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培养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 在现代人的能力体系中,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综合实践能力中,创新能力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开拓空间带来更为有利的条件。如学习《狮子和兔子》这篇童话故事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开展“课文新创作”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大家根据课文的内容,小组合作,能不能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如果能把狮子和兔子当时的心里想法也说出来,那就更棒了。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很快进行分工,进入表演……这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欲望,而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解决了教学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进行课文延伸拓展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 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文本,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如果能借助于教材的延伸拓展,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比如学《用冰取火》时,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外应用凸透镜的作用进行发明小创作,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江泽民同志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出发,以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体验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以良好的心境主动地去参与,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爱家乡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要灵活开展各种综合教学活动,使语文课堂

真正成为学生综合学习、实践体验的主阵地。

第五篇: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例谈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例谈

摘要:语文课堂,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情感渲染的教学艺术是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设疑激趣的教学艺术是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诱发想象的教学艺术是利用课堂语言、直观教具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机智幽默的教学艺术通过随机应变地调控课堂,使教学充满智慧和乐趣。

关键词:语文;语言艺术;情感渲染;设疑激趣;诱发想象;机智风趣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罗伯特·特拉弗斯也说:“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和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总结出以下几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一、情感渲染 走进作品

新课标规定,语文教育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情感渲染的教学艺术,是借助语文教材本身的思想情感因素和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途径。

1.再现作品的情感原貌。教师扎实的朗读功底(普通话标准、语音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悦耳等),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是前提条件。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首先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了整首长诗。当他深情地读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盖着的„„”的时候,热泪夺眶而出,听课的师生也被他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了。这段朗读再现了作品的感情,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为整堂课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调。

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浓厚的情感特征,如《白杨礼赞》描绘西北黄土高原的开阔雄伟,《最后一课》表达韩迈尔老师对祖国的热爱等等。这些作品为教师提供了再现作品感情的平台,而运用情感渲染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感情的纽带把教师、作品和学生凝聚在一起。

2.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多的是讲述。许多教师或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深刻体验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展现给学生,或是将作品含而未露的感情融进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感化学生。于漪老师也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

一位教师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先在黑板上挂上一副镶着黑纱的周总理遗像,使学生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然后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日子——“那是1976年的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高山在恸哭,大海在涌泪,周总理啊,周总理„„,您在哪里啊,您在哪里!„„”课堂里一片肃穆,同学们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中。一张周总理的遗像,一段哀悼总理的动情话语,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渲染,要注意适时、适度。第一,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区域,切忌滥用。第二,把握好时机。以启发学生自悟为主,当学生被带入情境,欲罢不能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升华感情。第三,教师的情绪要适可而止,既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二、设疑激趣 理解作品

疑问是兴趣的开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总是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所以教学过程中的设疑置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其学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设疑激趣是通过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设疑激趣的关键在于怎样设疑。设疑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激趣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反向设疑。反向设疑是教师设计若干与正确答案相矛盾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个问题的错误答案,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辨、讨论,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又叫做问误答正法。如鲁迅的小说《药》。师:“很多人都认为,作品中写的最多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有同学认为对,理由是:“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文中描写较多的人物,如《阿q正传》中阿q写得多,阿q就是主人公;《孔乙己》中孔乙己写得多,孔乙己就是主人公。”教师接着问:“那么,在《药》这篇课文中,华老栓着墨最多,因

此华老栓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对不对?”

生:“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作品中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能以着墨多少来决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夏瑜而不是华老栓。”

他的看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也受到了老师的赞扬。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精心设疑,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带动他们相应的学习活动。大家积极地阅读和思考,课堂生气盎然、活泼有趣。相反,如果老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提问:“《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是华老栓还是夏瑜?”显然不能达到先前的课堂效果。

2.比较设疑。比较设疑是运用正比、反比、类比等方法,选择相似项设计疑问的方法。在《阿房宫赋》一课中,可提问:“《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写秦国灭亡的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教《故乡》时可提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教《社戏》时,可根据迅哥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设疑:“迅哥两次吃豆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天吃的那么好?两次吃豆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设疑可以让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激起思维的火花,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语文能力。

3.搭梯子设疑。《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意思是说,一个善于提问的老师,就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易后难,逐步理解,带领学生享受这个愉快的过程。

搭梯子设疑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

案例:讲授《故都的秋》的前两个自然段段,教师问:“这两段主要写什么?”通过阅读,学生容易得出: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

紧接着问题二:“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怎么样?江南的秋又如何?”字里行间可以找答案:作者认为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让他“看不饱,赏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问题三:“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的?”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作者把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比较,采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问题四:“通过对比,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秋天,这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选择性的阅读和思考,认识到作者要表达“对故都北平的秋天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师先后设计了四个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轻松理解了作品。反之,如果改变了问题的先后顺序,教师一上来就问:“同学们读了第一、第二自然段,认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肯定会使大部分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无法激起看书和思考的兴

趣。

三、诱发想象 放飞梦想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教学,读者通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再现某一个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时,离不开想象;作文教学,作者搜集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进行再创造时,同样需要想象。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想象。诱发想象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诱发想象。一般来讲,诱发想象的语言都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讲,生动的信息能使人兴奋,从而产生兴趣。魏书生认为,“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一个同学的脑子里存在着。”

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魏老师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文字变成图画。在引导学生想象时,他提出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魏书生讲张志和的《渔歌子》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引导学生说:“这是一首景色描写极其鲜艳美丽的词。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大脑计算机的荧屏上放映。”“先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再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加鲜艳美丽。”这段诱发想象的课堂语言真是精

彩极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形象地描摹出一幅幅山水交映,鸟“鱼”花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美景,身在教室,心却早已飞到了大自然,乐趣无穷!

2.结合直观教学诱发想象。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所以,结合直观教具,培养想象能力,效果会更好。如边想象边把想象的内容画下来,想象的内容会更直观。一位教师教《蜜蜂引路》,请学生回答“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结合想象和绘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3.结合作文教学诱发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想象叫做创造想象。我们常常能欣赏到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诱发学生的想象,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收到阅读和作文指导双赢。二者结合的方法很多,如指导学生对课文或阅读材料进行改写、续写和扩写等等。对原材料想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体验过程,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需要想象的学习材料中,才能产生丰富合理的想象,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卖炭翁》一课,可以在课文的结尾处,结合续写课文,就卖炭翁的命运何去何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可首先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卖炭翁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才去卖炭的。他大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去卖炭,可是他唯一的财产(一车炭)又被如狼似虎的官差抢走了。下一步卖炭翁该怎么办?他以后又怎样生活?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给卖炭翁指出一条出路。”接到任务,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生甲:卖炭翁无可奈何,欲哭无泪,只好回到自己的寒窑生气,然后把牛卖掉,换些银子再去烧炭。

生乙:他呼天抢地地哭过一阵之后,感到生活无望,“半匹红绡一丈绫”既不能御寒,又不能充饥,干脆找一棵树自尽了。生丙:他愤怒到了极点,拼命反抗,和官差扭打在一起,最后被官差活活打死。

生丁:官逼民反,他组织一帮穷苦百姓造反了,走上了杀富济贫的道路 „„

大家充分想象,畅所欲言;教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教师最后收起渔网,抛出作文的题目:“请同学们以《卖炭翁被抢以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从阅读到想象到作文,教师的指导不露痕迹,水到渠成。

四、机智幽默 艺术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课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灵活调控,使之适合教学的要求。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能产生意外的课堂教学效果。正在上课,发生了这样的意外: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师,东撞西撞,后来被一位同学抓到了。老师笑了笑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可惜它听不懂咱们的课,送它回大自然吧!”

机智幽默的语言是课堂语言的高境界,不仅能扭转教学的尴尬局面,还能体现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智慧,使课堂趣味无穷。钱梦

龙老师说:“我觉得我们老师不妨有点幽默感,不要把自己打扮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从心理学角度看,幽默进入课堂,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大脑皮层细胞的活动,产生兴奋源,从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创造愉悦的情绪,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6-177.[2]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6.[3]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张志勇.活动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改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3.

下载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形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形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教学实践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从进行练笔的最佳切入点,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比如仿一仿精彩典型之处,补一补空白悬念之处,为习作教学搭建基石,更好地落实......

    语文课堂活动

    语文课堂活动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语文活动性教学已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与传统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吸收,而缺乏......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文章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

    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 语文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根据课文内容所特配的,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形式多样且风格各异的插图介入到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呈现方法

    小学英语呈现方法 小学英语课堂中呈现新单词的几种方法小学英语的课型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和复习课,其中新授课占有很大的比重。新授课就是指教师以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学......

    廉洁谈群众路线实践活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过30多年的和平发展,经济日益繁荣,物质日益丰富,一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不知不觉坠入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 1、开展专题学习党章活动 按照“集中学习”、“对照检查”两个阶段进行。 在“集中学习”阶段:从党章入手,以班级党小组为单位,组长带领大家逐条学习党章内容,深刻剖析......

    活动形式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强行风建设的部署要求,以及左局长在全县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我校结合本校实际, 以“八荣八耻”重要思想为指导,先后召开领导会办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