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插图教学的几点做法范文
历史插图教学的几点做法
松原市扶余县新城局高效农业示范区中学 程黎军
中学历史教科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插图众多,这些插图包括文物图、人物图、地图、历史活动情况图等等。形象生动逼真的插图,自然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表面看来枯燥而含义却十分深刻的插图,它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学生忽视。考试的结果显示,凡与图有关的题目失分的多。因此,在历史课上,我积极探索,应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插图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提高了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分析插图,渲染课堂气氛
通过对插图作必要的分析,来弥补教材中的某些不祥,使历史事物更丰满、更生动。例如:讲商朝的青铜艺术中提到了四羊方尊,如果只按教材“造型奇特、工艺高超、是青铜器中闻名中外的精品”叙述,那么给学生的印象只是一个“青铜器”而已。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中的彩色插图,绘声绘色地进行描述:这是商代的盛酒器,重达34.5公斤,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尊的颈部铸有蕉叶及蕉叶花纹,蕉叶的底部饰有兽面纹,肩部有四条龙蟠在四周,尊的腹部分别铸有四只大卷角羊,突出尊外。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间合范的地方,都铸有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遮蔽合范时可能产生对合不正的纹饰,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氛,使方尊的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艺术的精品。通过对插图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画面,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有效地渲染了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认
识这一青铜器的生动过程。
二、化图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地图插图是所有历史插图中最“枯燥”、“繁乱”的插图,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插图。比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图,遵义会议后往返的四个箭头,及其后边的长征路线,就因“繁乱”而使学生感到此图“枯燥”。那么,怎么激发学生对此图及相关历史知识的兴趣呢?好办法就是化图为故事: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移师北上,一月下旬一渡赤水,进入川南,由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不能前来接应(点出该军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查找该军路线),致使敌人得以沿川贵边布防,红军渡江受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挥师向东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城,并歼敌二师又八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为了进一步调动敌军,红军三渡赤水,蒋介石断定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在川黔湘三省边界重点设防,当各路敌军汇集时,红军突然折返贵州,以三月下旬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并作出进逼贵阳的态势,蒋介石速调动滇军援黔,红军却乘虚直入云南,使蒋介石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红军于五月上旬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这真是“调虎离山洗金沙,毛泽东用兵真如神”。教学效果显示,学生对此图不但不感到厌烦了,相反,更急于知道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后的战斗情况。
三、比较插图,发掘图中内涵
领会插图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历史要素,则是插图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任务,如何实现这一任务呢?我的做法是通过图与图之间的比较、分析,发掘图中的内涵。如《隋唐时期文化》一课中有杜甫和李
白的画像插图,这两幅历史人物画像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教师不积极引导发掘,学生不易领会,学习上很难达到效果,因此,教学中我就先提问二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后回答:杜甫双眉紧锁,面带忧愁;二李白眉宇舒展,神态开朗。继之设问:二人的神态为何有那么大的差异?并提示:从他们的生卒时间,看他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时期。通过阅读比较后,有学生回答: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年代,李白一生的大部分处于盛唐时期。抓住这一点,我进行分析归纳:由于二人所处的历史年代的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性格也有所不同。画中李白的神态,准确地刻画了李白豁达豪放,轻视功名利禄的性格特点,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的惨状后,忧国忧民之情使他愁云锁眉。通过对这两幅图的比较分析,图中蕴涵的本质得到了揭示,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四、运用插图,加强思想教育
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时,我先介绍圆明园的宏伟华丽,园中有珍珠宝物、艺术精品、图书典籍等难以数计的珍藏。继之,话锋转过:“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他们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破坏,最后,放火焚烧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时向学生展示出《圆明园遗址》挂图,“这就是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使之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
其实,插图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着色法可以增强记忆,图与列表相结合增强整体印象,等等。历史插图毕竟只是历史教学的一种
工具,应用与否,如何应用,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而定。这才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优化历史插图教学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优化历史插图教学 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摘 要:历史插图教学应树立“读史”与“读图”互通、互动、相得益彰的教学理念,在充分考查各类历史插图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因“图”施教。指导学生科学“读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技巧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探索出提高历史插图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插图教学创新的新方法。
关键词:插图; 历史教学;“读史”;“读图”
2010年11月中旬,一位网友在新浪微博的一则关于“高中历史课本多位古人插图一致”的帖子被多次跟帖、转发,同时也被多家报刊登载[1],并引发热议。这位网友在微博里上传了一组插画,并称:“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都有着“倭瓜脸,倒八字浓眉,肿眼泡,鹰钩鼻,长胡须”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形象。据网友透露,这些画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图会》之类明清类书,这类书在绘制历史人物画像时想象力一向比较有限。而有些高中历史课本采用了这些人物画像,导致了这种“千人一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网友和社会大众对历史插图的印象如此之深、关注度如此之高是绝大多数历史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进一步思考之后还会发现,当前历史插图受到社会关注,还有一定的时代因素背景,即:“读图时代”的到来[2]和“眼球经济”的蓬勃兴起。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繁荣为主要特征的“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引发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作为“图像”种类之一的历史“插图”,受到关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社会大众对中学历史教材插图设计和历史插图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以及“读图时代”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步步逼进,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插图教学提出了挑战,应该引发历史教师对历史插图教学的深入反思。以下是笔者对当前历史插图教学的些许浅见。
一、“读史”与“读图” 重新定位
近年来,历史插图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改革力度虽然一直在加大,但对于“读史(研读教材文字)”与“读图(研读历史插图)”如何定位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很多师生仍有“重文轻图”的观念,认为教材插图处于服务和从属于教材文字的地位,教材文字是真正的主体,插图教学不应“喧宾夺主”。正是“读史”与“读图”的这种主从关系,导致插图教学改革一直滞后于教材文字的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大的进展和实质性突破。事实上,相对于教材文字而言,历史插图的有些特点是前者无法比拟或无可替代的。例如:①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即使对历史学习积极性很低的学生,不愿看文字一眼,但也会饶有兴趣的浏览色彩亮丽的历史插图[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能及时抓住学生由历史插图激起的短暂的、肤浅的兴趣,将其酝酿、发酵、升华,引导为持久的、理性的学习兴趣,将赢得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动。②耐读性和耐品性方面:“一图胜千言”,图画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有时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企及。历史插图所具有的简洁明了、信息量大、现场感强等特点,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历史事件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的时空距离,还能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体验,深层次地开发其审美鉴赏能力。其耐读性和耐品性是其它教学材料难以比拟的,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敦煌飞天壁画”等插图,上至历史研究者下至不同层次的中学生,尽管学识和能力差别很大,都对这些插图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回味良久。③从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学生接受历史信息的过程一般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具体,后抽象;先直观形象,后透视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以历史插图为主要载体的“图像思维”和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符号思维”是并行的。没有以历史插图为载体的“图像思维”,而仅有抽象的“符号思维”,不符合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思维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教材文字与教材插图无优劣高下之分、“读史”与“读图”可以相得益彰的观点,研究文字与插图的不同特点和各自功能,寻求二者之间的互通、互动,提升历史插图教学改革的层次,引领历史插图教学改革进入快车道。
二、分类研讨 因“图”施教
教材中的历史插图分为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场景图、历史文物图、名胜古迹图以及漫画等。不同类型的插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每幅插图的教学地位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4]。当前的插图教学需要进一步“精耕细作”,针对各类不同历史插图的自身特点,分门别类的研讨最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5],做到因“图”施教,展现每张历史插图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主要的教材插图能做到如数家珍、了然于心。
例如,历史人物图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历史事件的主人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饱满、鲜活,这类人物插图一般信息量较小,因此要求做到以下三点即可:①认清人物的服饰和形貌;②感受人物形象的独特的精神和气质;③能复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过。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段,要求学生指出这首词中涉及到哪几位历史人物?词中出现的五位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教材中都有他们的插图。然后将上述五位历史人物的图片打乱顺序后展示,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服饰和形貌辨别并一一对应,最后评价依次他们各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功绩等。通过类似训练即可以使学生掌握大多数历史人物图。
历史地图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而设置的。因为画面是地图,没有其它插 图生动,学生观察时也往往不得要领,所以历史地图往往是学生兴趣最低的一类插图,也是最需要教师指导的一类插图。以“战国形势图”为例,我们分为几个层次逐次引导学生分析。①直观信息的分析——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七国中处于东方的是齐国,处于南方的是楚国,西方的是秦国,北方的是燕国,中间的从北到南的是韩、赵、魏);②历史地图的比较分析——“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二图的比较:从春秋到战国后,诸侯国的主要变化及发展态势。③隐含信息的挖掘——不同地理位置决定下的七国各自的保家卫国策略: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与六国“合纵连横”策略的较量。④延伸拓展:“远交近攻”策略下六国灭亡的先后顺序。⑤升华提高:秦国一统天下与六国灭亡的主要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对于“战国形势图”的教学仅限于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则这一重要历史地图的教学价值就大打折扣。
三、加强“读图”指导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一般情况下,通过观察历史插图,学生都能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获取一些基本的显性信息,但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些肤浅、模糊的零散知识。同时,因为方向不明,方法欠缺,难以进一步获取历史插图“一目了然”背后隐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因此读图往往浅尝辄止,无法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形成历史知识网络、训练历史思维方法。所以,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提高,同样影响和制约着历史插图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我们在插图教学时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①带着问题“读图”:缺乏目的性、没有问题作为引导是学生“读图”草草收场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关联性的问题,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读图”尤为重要。这些问题既可以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做到每图必问,带着问题“读图”。②读出演变趋势:历史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很多历史插图也能折射出史实演变趋势,历史插图反映出的变化趋势比文字总结得出的变化趋势更为直观,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③读出历史结论:“读图”不能浅尝辄止,无“果”而终。对有些内涵深刻的插图,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透视其本质,得出多种历史结论。④读出情感态度[6]: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寓于插图教学之中,更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经常性的此种训练,就会形成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习惯,逐步习得科学有效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以教材插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时局图》等比较分析为例。教师首先设计若干逐步深入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覆盖插图中的诸多隐含信息、变化趋势、蕴含的主要结论等[6]。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理清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发展演变趋势:从东南沿海→整个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南内地,步步深入。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等均遭到践踏。同时学生也可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消极的方面是:中国的大门被枪炮打开,大量 的商品涌入,造成中国的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极的方面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等。此外,从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岌岌可危,对列强的横行霸道、肆意欺侮中国等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不断创新历史插图教学
多媒体技术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也为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使课堂上历史插图的展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还可以使许多教材以外的更多的历史插图进入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历史插图的教学效果,还大大提升了历史插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的比重和地位,拓展了历史插图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历史网络资源,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将更多、更好的历史插图引入课堂,实现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
①“图解”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事件(问题)。例如:2011年4月4日,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正在寻求竞选连任美国总统,成为世界性的时政热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灵活、快捷的特点,从网络上选取各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图片,配以简练的文字,以Powerpoint的形式全景式介绍美国黑人的辛酸历史。从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劫运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到《美国南方的黑奴交易》,到到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再到《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直到贝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这种“图解”方式既展示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的耐人寻味的变化,同时展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脉络,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②利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专题探究活动。在诸多的历史探究活动形式中,从学生喜爱的历史插图入手,更能激发学习探究兴趣,更具实际教学效果。例如,2012年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较多的一年,中英《南京条約》签订(170周年)、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周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40周年)等纪念活动将相继展开,这也为开展相关历史知识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时机。教师可以依据时间先后,顺次设置与这些重大事件相关的历史小型专题,安排学生上网搜集下载相关历史插图,归类比较,并配以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以此激发学生寻求历史渊源,史实结合,以古鉴今,更好的体验和感悟历史。
没有历史插图的课堂是寂寞的,历史插图教学滞后的课堂是不完善的。只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课本内外的历史插图资源,在教学中多积累、多探讨、多总结,将历史插图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最优化,推动历史插图教学与时俱进,开创出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 历史课本上有个“龙套”哥[N],现代快报,2010年11月17日封11版。[2] 叶黎明;陶本一,“读图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走向[J],教育学报,2007,3(3):60-63。[3] 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0).[4] 李卿,从编者的角度看《历史》(必修1)——插图的设置与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08期.[5] 李卿, 关于人教版《历史1(必修)》教科书插图的设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6] 北京西城教研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室,如何设计具有“发现”、“探究”特色的历史插图教学[J],历史教学,1998,(3):34-38.5
第三篇:浅论历史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论历史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课本的插图和教师搜集、制作的图、画进行教学。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插图,历史插图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插图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描绘法
这是以图示为主结合语言演示的一种教法。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这幅图体现了犹太妇女、小孩都胆战心惊地举着双手,被纳粹党驱赶、屠杀的惨况,使本来难以理解的“法西斯”这个概念,由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图中犹太人的悲惨境遇,这个晦涩难懂的词一下子就理解了。描绘法除以爱憎情感感染学生外,对于古建筑工程的插图,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诗文,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赵州桥》桥型优美,结构新颖,很像古人所说,如出云初月,雨后彩虹。可用宋人杜德源诗“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和明人祝万祉诗“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等句子,增强这一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二)联想法
如演示《商代戴手铐的陶俑》时,可引导学生想像当时奴隶们不甘屈服的形象,深刻揭露奴隶殉葬的罪恶。讲《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想像,一方面,虽然只是残砖断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此处可联系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
联想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想象力。
(三)启发法
历史插图能使比较抽象的史实事因或史事意义具体起来。如对阎立本的《步辇图》演示,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唐初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和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①坐在步辇上的人是谁?
②为什么唐太宗要接见吐蕃的使者?
③从这幅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
又如,以1927年德国漫画《关于危机的预言》来说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组织以下问题来启发学生:
①山下这批人的情形是什么意思?
②危崖上那些人悠闲自在地宴会又是什么意思?
③这幅漫画影射什么?它跟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有什么关系?
(四)悬念法
历史上颇多难解之谜,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后自己去寻求答案。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巨大的石头重达五吨,当时又没有起重机、汽车等机械,你认为他们究竟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搬运?
②修建金字塔时,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装置,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如何勘测并平整出五万二千九百平方米的塔基?
有兴趣的同学平时就会留意这些资料,对历史的奥秘作进一步的探索。
(五)比较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复习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战后的欧洲》这两幅图可以比较,以理解战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的变迁,德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被摧毁,波兰等八个国家新兴。
复习课中可以将《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黄海大战》《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等图进行比较,各图的特点明显体现出了清政府的腐朽,黄海大战中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日本的强大,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
(六)概括法
使用概括法的图示教学,一般都需要教师自绘图画或从互联网上搜集各种资料图片。例如《世界文明古国》这幅画,上面确切标有各国国名、各大河流,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对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发源的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等内容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概念。讲明朝营造北京城,可以绘制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图,理顺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复习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可以绘制一幅五朝迁变图解,使学生学到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予以综合,使之系统化。
图示教学对于任何学校任何条件的班级,都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它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形象性、启迪性、条理性等方面,充分达到历史现象的再创造境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等,所以不断探索和总结图示教学法,对于改进历史教学是很有好处的。
第四篇: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浅谈(yanhao)
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浅谈
历史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新教材中编排了丰富多彩的插图。如何来有效的运用好这些插图,历史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在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摸索后,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就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图为路,导入正题
如教学《秦朝的统一》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二、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兴趣乃成功之母”,是求知的前提。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学生爱听故事,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教材中的插图,运用得好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有趣的画面,教师应充分挖掘插图中的趣味性内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例如,讲《七年级历史下册》岳飞精忠报国时,先可让学生自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介绍岳飞及岳家军的情况,说明岳飞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勇敢善战,受到人民的爱戴,然后老师再插入“岳母刺字”的故事,并结合“岳飞还我河山”与 “秦桧跪像”的插图,对岳飞抗金斗争给予高度评价,并对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给予以痛斥,以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还比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新编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了辅助作用。如九年级上册讲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时,课本用了一幅金字塔式的插图,学生就不难理解四个种姓之间的关系了。运过这种金字塔的形式逐级向上缩小,说明等级越高的人越少。这样抽象的难点问题就显得具体形象了。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本节的难题。再比如《战国七雄》一课中学生不但要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而且要能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课本有 “战国形势图”,就是帮助突破这个重、难点的好帮手。尤其是可以根据战国形势图中各国的地理位置编成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样学生既记住了七国的名称,又记住了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而且还为下一个问题,合纵连横的讲解打下了基础。
四、提高素质,培养品德
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做到以古借今,以史为鉴的目的外,同样历史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过程。而历史课本的插图也同样有这样的功效,并且相对直观,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如课本中的长城,故宫,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插图,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总之,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利用好课本的插图,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第五篇: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作为历史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时,对具体形象记忆深刻,而对抽象概念记忆很困难。怎样加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培养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是很好的工具。这些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插图教学。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巧用历史插图呢?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课文插图
学会识图,学会读图,学会运用,是我们进行插图教学的关键。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地图,图片,图表,不同类型的插图,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识图方法。如教学地图时,要教给学生辨认方向,方位,各种符号的含义等等;教学图片时,要给认识其他地理位置、`结构、质地、特征、地地位、作者、年代、艺术特点等等;图表教学要教给学生识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等等。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插图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但有些插图过小,有的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处理,可分别制成挂图、幻灯片、光碟、模型、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等。
有时教师需要能自绘图画或从互联网上搜查各种资料图片进行教学。如讲明朝营建北京城,可以绘制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图,理顺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复习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可以绘制一幅五朝迁变图解,使学生学到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予以综合,使之系统化。
其次、巧用历史插图,突破教材重难点
比如讲七年级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言简意赅,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易掌握、印象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学生也易于理解。
又如《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课。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了解赵州桥建筑结构的精巧才使得它历经千年,屹立至今。但是学生几乎都没有亲眼见过赵州桥,只能通过课本中的插图了解它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赵州桥的照片,分析它的建筑特点,比如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小拱组成;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所以赵州桥历经已有1300多年,仍然屹立在洨河上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通过这要的教学过程,学生就好像亲身去过赵州桥一样,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了。
最后、师生互动运用历史插图
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数是反映了过去状态中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插图(特别是地图)返回到现实中去理解。作古今对比,形成合理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一些插图的知识要点以数字化、口诀化、方位化,告之于学生,写在黑板上,从而促使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写一写,标出简单示意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对知识定位,增加时空想象力,比如在让学生观察、掌握《隋朝运河图》时:我在黑板写道:“请大家在草稿上的示意图上用红笔描绘出:三点四段五河。画好示意图后又出示问题:‘如果当时有一大批军粮从余杭运到东都洛阳,又先后经过哪几段?”又如在让学生掌握《战国形势图》时,我在黑板写上口诀:东齐南楚西秦北燕,中间依次是赵、魏、韩。学生在熟记后每人在示意图上填出这几个诸侯国。这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古今对比能力和时空能力得到了加强。讲红军长征时,让学生用箭头标出“中央红军的长征线路”,就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定位插图和动手能力的考查。
初中历史课堂中注重插图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因而,在初中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历史插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