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教学
试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教学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有不少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在教材发展史上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插图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很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插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恰到好处地运用插图,还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插图教学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语文;教材;插图教学
翻开历年来的初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册册图文并茂。这数百幅的插图题材丰富(例如人物、花鸟、风景、建筑等),形式多样(例如素描、水彩、油画、国画等),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资料。这不仅发挥了图片信息和激发学生兴趣的独特功能,对于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化阅读效果以及启发其探究学习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插图视而无睹,甚至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对教材编写者别具匠心的疏忽,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遗憾。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我们着实应该把这些精美的图片看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其价值。本文试就如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插图教学概述
(一)插图教学的相关概念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为了配合课文的主要人物、情节或场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而拍摄或绘制的精美图片,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本身。
插图教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更多地穿插于日常课文教授的过程中,是课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插图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可能取得的各种图片资料(包括教材上现成的插图、教学挂图、各渠道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甚至学生绘制的插图,等等),以达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甚至于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插图教学充分利用插图直观、可感的形象,若教师加以适当取舍、利用,甚至会收到超出课文本身的效果。
(二)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编排的简要回顾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轨迹,教材中插图的发展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现梳理如下:
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的调整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普遍处在紧张的阶级斗争环境中,这一阶段的语文教科书无论在课文内容的编排上还是插图的选编上,都强调政治性。较代表性的有1950年刚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等编写的一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政治宣传的时文,加上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教材中只有少数的黑白图片,且都是为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而选编的;1963年在教育部新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基础上,推出的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刘国正、张传宗等编)中,插图开始丰富,虽然出现了一些为配合名家名篇而绘制的插图,但总体上图片的政治作用仍较突出。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插图教学,教师更多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当时的政治活动服务。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发展时期。“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语文教育也一样。以1982年修订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教材重点突出,各种文体兼备。从1986年起,全国中学语文教科书呈现多样化趋势,出现了大量知识性、艺术性较强的图片,但在选编上内容较为陈旧,印制也较为粗糙。此时的插图教学,教师开始淡化图片的政治功能,注重图片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
第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初中语文教材的插图也逐
步丰富多样,全面生动地展示着改革开放的风气与潮流。
二、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插图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课文插图,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可以这样说,插图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课文又是插图的延伸;插图是静止的直观,课文是微妙的描述,二者和谐互补,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利用插图,既能触景生情,迸发感情;又能因势利导,引人入胜。如果课文是一个游览的景点,那么插图就是优秀的导游,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读起课文来自然兴味盎然。
(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我们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启美,还可以储美。它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意志,产生美德。课文插图既是课文内容的艺术反映,又是对生活某一侧面直观的再现。既有自然界的天空美、动物美、植物美、流水美,又有现代生活的园林美、建筑美、城乡美,还有人类的装饰美、道德美、心灵美。因此,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综合地、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所谓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要获得知识,必须经历自己精神(心理活动)上重新生产的过程(动脑分析处理信息),也就是重新“加工”,这种“加工”是由外部向心理内部的转化过程,教育心理学称之为“内化”。内化是学生自己主体的内化,但又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有效地引导他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插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生活积累和认知水平,符合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常规到创造的思维规律。因此利用插图,教师大胆放开手脚,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证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
三、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插图教学的作用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插图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将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2002年版)中的插图试做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言文字是客观实物的再现,而反映客观实物的语言文字,很多是能够通过画面来展现的。而通过阅读后再现的“插图”,不应该只是课文内容的依葫芦画瓢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课文内容的深化,是编者、作者、教者、读者思路的融合,是语言与图像的互为印证。这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类插图,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人物画像,补充课文,神形兼备
此类插图以单个人物为画面的主体,人物面貌、表情、目光、须发、衣着等神形兼备,展示了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悲或喜,或悠然或执著。如图片“列夫·托尔斯泰”对托尔斯泰的脸部肖像特写,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特别是他那“热带森林般的须发”及“深邃的眼神”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鲁迅”冷峻的目光传神地印证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诗句;“冰心”则让人从她那并不出众的外貌中感受到她那深藏着“爱和童真”的纯净的心灵;物理学家“丁肇中”的图片,从他那皱眉、托颔、凝视的目光中透
露出专心致志探索科学世界的信念。这些极富生活真实的画面再现了人物复杂且不平凡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爱和恨、悲和喜尽情展现,可谓神形兼备。2.故事场景,再现情节,形象生动
这一点在教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借助具体直观的画面难绘之景如眼前,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场景化,为教师施教和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最好不过的钥匙。如《皇帝的新装》把皇帝在众目睽睽之下,裸着上身游街的滑稽相和众人或愕然或窃窃私语的情状跃然纸上;清人据《红楼梦》故事绘的“大观园”图展示了贾府的奢华淫逸;插图“社戏”则展现了几十年前极具魅力的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这类插图往往是课文情节的精彩之处,解读这些插图往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之印象深刻。3.自然人文景观图,诠释课文
历代佳作描绘祖国山川的奇丽壮美,虽说诗中有画,意境深远,但终因对文字的领悟因人而异,毕竟不能尽享文字之妙。然而结合插图,雄壮奇景如在眼前,效果就大不一样。霞光中飘絮的古树,汹涌奔腾的黄河壶口,使人感受到生命力“不计成本的壮举”;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留下的那个“平凡”的脚印,让人感受到宇宙的魅力;洞庭湖的浩淼,古蜀道的艰难,岳阳楼的壮阔,醉翁亭的悠闲,长江三峡的壮美,太白堂、古隆中、三苏祠、杜甫草堂的古朴,这些人文景观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这些山水风光图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艺术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二)生动再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情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通过插图教学,综合、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而有利于调动他们产生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1.创设审美情境
插图教学可以创设审美情境,充分发挥插图作为审美媒介这一传导作用。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园林的图景,那些精致的亭台、蜿蜒的回廊、低垂的杨柳、情趣盎然的池塘,无不让学生惊叹万分,加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更让学生充满了美好的遐想,流连园中而不愿离开。这种情境气氛,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画动情,以情动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课文去做审美体验与鉴赏。2.激起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文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而审美的思维始终要伴随形象,离不开形象思维和联想。按照这一思维规律,边读边联想,学生才能潜心专注,自觉地在享受愉悦中得到陶冶,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鉴赏时,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叶老在这里就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读书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画来,就感受不到愉快了”。由此可见,吟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三)合理运用插图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插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生活积累和认知水平,符合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常规到创造的思维规律。因此,合理进行插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培养观察能力 俗话说:“勤观察,笔生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但往往学生由于生活层面的局限,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感受有限。一幅好的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片段的再现。教师引导学生去观赏那万般气息的“春之花”和咆哮而来的“壶口之水”;去参观雄伟的“故宫博物院”和秀气的“苏州园林”;去体会“社戏”热闹非凡的场景和“今日罗布泊”让人心痛的痕迹„„在这些活动中,教给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观察能力。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感知的结论服从于感知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因此,对一个感知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感知效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正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引导学生做多角度的探讨,使之避免因不科学的思维习惯而产生在感知结论上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语文教材上有不少是编者为丰富课文内容而选编或绘制的一些插图,这些插图在很大程度上经过编者的艺术加工,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未必与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完全一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诗歌教学中。如教材为《天净沙·秋思》绘制了一幅具备了诗中几乎所有景物的插图,从字面上,这幅插图很符合诗句的描述,但是,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不仅只是诗句简单的再现,更是诗人心灵的影射。老师应指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这些凄凉的景象实际上是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悲凉心境的反映,而非写诗的实际环境。
事实上,无论哪种插图都为我们展示了不少正文中略而未述,但却有价值的隐性信息,如果教师处理得当,运用插图丰富的自然人文知识突破教材难点的作用自不待言,更主要的是它养成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品质。3.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欣赏,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因为文学艺术形象是用语言来塑造的,不是造型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想象、思索、回味才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内在美,才能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很难做到不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内容。看“苏武牧羊图”,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孤身一人的苏武在那荒凉的北海会是怎样一番滋味,也会自然地想到甘愿忍受寂寞和困苦的苏武是多么高尚。自然,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进行画面的扩充,虽说画面不辽阔,但学生脑中的天空也许是辽远的、深邃的,这就是联想想象的效果。
曾在本市听过这样一堂《故乡》的拓展课: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生活的体验,给文中一幅简洁的黑白插图上色。学生创作的结果令人惊叹(下文括号中的文字为学生创作的想法):有的学生给闰土穿上了深蓝或褐色的长袍,还多了些补丁(他的生活极为贫困),灰黄的脸,紫色的嘴唇(寒冷的冬天只有单薄的衣裳,被冻紫的),手上那根烟杆已经没有了光泽,手指常握住的地方也已凹了下去;在我们的印象中,整幅画的色彩是暗淡的,可有的学生给水生画上了鲜红的衣服和鹅黄的小毡帽(闰土那么爱他的儿子,自己再贫困,过年之际,也要给儿子穿上喜庆的衣服);还有的学生在背景上思索了一番,旧式的家具上依稀还能看见红漆(大户人家喜欢喜庆的红色,只是时间久了,漆掉了色),桌脚边还有不少的蜘蛛网„„这些想法,都是我们从没想过的。学生虽然生活阅历有限,但这张静止的画面并没有限制住他们的思维,在对课文内容深刻把握的前提下展开联想和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动了起来。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素养,它不仅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更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插图教学,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生因回答的需要而进行了精心的语言组织,则又使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综上所述,插图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诗画是一家。”当年苏东坡评王维诗便说:“惟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如此,文也是一样。只要教师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分寸把握住,这些插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3]郑宇.语文能力与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第二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材插图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⑴插图选择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判断插图是否有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材中选用的插图并不一定是非常合理,所以首先要学会判断,对合理的插图,可以加以使用,对不合理的插图,则要当机立断弃之不用,不要有丝毫吝啬。其次,要精选插图,而非面面俱到。我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显著的特点就是插图多。这虽便于教师的选用,但限于课时和教学要求,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需要选择讲解。要重点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
⑵在使用插图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
使用插图的时机要依据课文,插图及其教学目的而有所不同,有的要放在讲读课文之前,有的要与课文讲读结合,而有的应放在讲读之后。在目的上,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使用时机。有时为了达到多个目的,发挥插图的多种功能,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使用,使用次数的多少和时机,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切不可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要灵活处理。如讲述“张骞通西域”一目时,用多媒体动态显示《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及制作动画的特点,制作以下画面:首先用闪烁的部分显示出“西域”的位置,明确“西域”的含义,用红色动画箭头显示他出使西域的路线,其次配以旁白简述张骞出使前的身世,然后进入正题,在公元前138年自长安出发,至公元前129年至玉门关,这十年他在干什么?公元前129年至公元前128年他在西域经历了哪些地方?结果如何?公元前126年回长安后向汉武帝报告后又产生了什么效果?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张骞通西域的巨大影响。这样难以用语言及其它教学手段表达的《张骞通西域图》就用直观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使学生认知张骞开辟西域同西汉交往通道的漫漫征程。
第三篇:浅谈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邓文秀
摘要:插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是根据教学时的需要设计的,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描述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体现了教学的难点、重点,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直观、简洁等特点,是直观教学运用手段重要体现形式也是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细胞的增殖》一节为例进行了应用探究,发现教学插图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情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材插图
生物教学
细胞
增殖
一、用教学插图导入课程,呈现教学内容。
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中每一幅插图就是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如第六章第一节在<<细胞的增殖>>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展示问题探讨中象与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引起探讨的问题:(1)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2)生物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通过学生的讨论,自然地提出探究的主题—----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 学生产生了浓烈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学习效果。由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多细胞生物体积的增加还有赖于细胞增殖。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受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细胞的增殖»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几个阶段?展示课本“图6-1 有丝分裂细胞周期” 将细胞周期的概念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这种表征知识的形式有助于教师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再引导学生观察表6-1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t/h),从表中可以得出有些结论?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观念之间的联系.三、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认知进程。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生物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进行,细胞的增殖过程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而又有重要生物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课本插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课本插图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见其形、观其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例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之一。由于知识抽象,有许多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例,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联会等。为此,在授课时把突破点放在课本中的插图上,教学中始终将文字与图形紧密结合在一起,再辅以多媒体动画展示以及在黑板上画以简图,将每一时期、每一结构的变化以图象形式一一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间接地直观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和变化,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细胞的增殖»中,细胞分裂间期的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它为细胞的分裂提供了物质的准备,这时候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和状态如何?见课本图6-4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让学生可以感知染色质转化成姐妹染色单体的动态过程。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以植物细胞为例,观察课本图6-2和图6-3,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以现行教材插图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讨论问题的机会,说出每个时期的特点,注意与其他时期的对比,并要求学生数一数插图中各个时期的细胞核中有多少染色体,DAN和姐妹染色单体,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高等动物体组织中,已分化组织在不断丧失的情况下,不断进行有丝分裂,就角化的皮肤而言,不断发生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以提供恒定的细胞供应,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另外,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也是研究生物遗传规律的必要基础。
使用插图时不能孤立的进行,而是经常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如与挂图、实物、标本、模型、多媒体等,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一个或一组插图,并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深刻性、逻辑性、敏锐性和灵活性。讲授“细胞的增殖”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比较“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然后请学生归纳出各期的特点。通过观察、类比来得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插图中的真正含义,就要有意识地进行“看图说话”的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老师指图设问;同桌间、小组中互相提问;学生走上讲台指图讲解等各种方式。“看图说话”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插图的理解,更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在讲解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后,提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否和植物细胞完全一致呢?结合图6-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以及图6-6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提醒学生对照观察,分析比较,通过对比图中各时期变化特征,找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异同点,学习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有推荐生回答教师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课本插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表征知识的工具,适合生物学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真正改变了学生对生物学课程那种“纯理论性、死记硬背”的观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总之,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复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
参考文献:
[1] 朱遵义.章图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教学, 2001,(01).[2] 孙仁恣,张秀芹.谈生物学图象教学[J]生物学教学, 2001,(05).[3] 赵月梅.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插图教学[J]生物学通报, 1997,(07)[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一册 110-114页.[5] 张倩苇.概念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2(11).
第四篇: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插图的运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插图的运用
河北省张北县白庙滩九年制学校李德宝
初中历史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形象的插图,在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这些插图,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并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以图为路,转入正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二、以图开路,突出重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一课中,“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一目指出:为了打退敌人对根据地的反复扫荡,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创造出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独特方法———地道战、地雷战等。但掌握这些知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内容体现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路线的特点。在此《地道战剖面示意图》和《民兵布雷图》就起到了开路作用。地道战,是华北平原群众与敌人斗争的形式。地道,原为乡村干部躲避敌人的搜捕而设,后来发展成为打击敌人的坚固阵地,它还可以作为存放东西的仓库、安置伤兵的医院。为防止敌人的破坏,还有防毒、防水和通风的设施。原来仅限一家一户,后来家家相通、村村相连,有的长达几里。鬼子进村后,还没有摸清头脑,就遭到冷枪的袭击,深感头痛。地雷战,是根据地人民创造的另一种作战方法。地雷的种类很多,有挂在门框上的“抬头见喜雷”,吊在井里的“蜻蜓点水雷”,互相连接起来的“遍地开花雷”,小雷套大雷的“子母雷”,埋在公路
上炸汽车的“飞雷”等。这大大小孝各种各样的地雷,炸得敌人滚的滚,爬的爬。在这场战斗中,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这些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性,只要抓住这两幅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诱导,主题就会深化,重点就会突出,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新编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了辅助作用。像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旧课本尽管用了大段文字来说明,但学生却不易消化,教学中费时费力。而新编课本用了两幅图(如后图)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西周宗法制示意图》用一棵主干———支干———树枝衍生的大树,形象地表明了宗法制度的形成和嫡长子继承的特点。《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言简意赅,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易掌握、印象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第五篇:浅议如何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浅议如何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摘 要: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是化学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不作教学要求,但是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组织教学,可以更完美地完成化学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插图资源;装置图;教学实践
一、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是指以补充形式出现在化学教材中,不属于正文内容,不作教学要求的一些小栏目。这些插图在教材中以“装置图”“原理图”“曲线图”“联系生活图”等形式出现,供学生作学习参考。
二、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存在的意义
由于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不作教学要求,所以很多老师忽略了它的存在。殊不知这些插图资源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甚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等。教材中的正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插图资源的支持与补充,才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那么,这些客体性内容究竟有些什么作用呢?
三、如何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1.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化学教材在进行每一个新的实验时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是根据该章节的实验内容而配置的实验装置图。由于它所针对的是即将开始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对装置图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前的装置图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例如化学必修1第50页在讲解“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这个实验前,教材呈现了一幅“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装置图来激发学生对此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这幅装置图;其次,让学生总结水蒸气的来源;再次,说说该反应应该用什么样的仪器;最后,讲讲产物该如何检验。学生在观察装置图的基础上,再经过这四个步骤的思考和分析,就会对此实验了如指掌,从而轻易地操作接下来要做的实验。另外,对于一些装置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实验装置图的优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装置图是否可以用别的装置图来替换。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图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学生轻易进入实验做好准备。
2.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学习,对掌握新知识是非常有效的。利用化学教材中的原理图形象直观地组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化学教材必修1第30页有一副原理图:“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过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时的反应。可是当时学生只是记住了结论:Na与水反应的实质是和水电离出的H+的反应。学生不理解这个结论,总认为,应该是Na先和Cu2+反应。我们知道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形象的解释。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必修1第30页的原理图:“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来组织教学,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在观察这幅图的时候,他们会发现Cu2+的周围被水分子包围,虽然Cu2+氧化性强于H+,但Cu2+被水分子包围,Na先遇到的是水分子,而无法遇到Cu2+。通过这幅原理图,学生能够形象地了解Na与盐溶液的反应就是与水的反应。通过这幅原理图,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对这个难点有了一个形象的理解,而且印象也非常深刻。由此我们发现,利用化学教材中的原理图有时会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也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曲线图锻炼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曲线图,让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锻炼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另外,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情感,提醒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关注,关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也许化学教材中插图资源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化学学科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黄书升.人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教学与管理,2009.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