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教材插图 优化阅读教学
运用教材插图 优化阅读教学
【摘 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这样,才能优化阅读教学。教学中,要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促进学生的阅读观察,从而让他们的文本阅读更高效。
【关键词】
教材插图 阅读教学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很多的插图,这一些插图是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资源。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经常会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却没有注意到教材里面插图的重要性,这就会出现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教材里面存在的插图有很多,这些插图都是根据课文的内容而设计的,有的是点缀局部,有的是勾勒全景,图片里面的内容一般都非常形象生动,和儿童的认知特点非常相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合理的使用插图,肯定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很多。接下来笔者就简单阐述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利用教材插图,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持续进行一项单调的劳动,就会让人内心有所厌倦,但是创造性的劳动,则可以让人的热情和兴趣得以长久的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是机械性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就会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使他们的头脑越来越简单。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散。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将语文教材发给小学生后,他们第一要做的便是翻看教材中所包含的插图,因为他们觉得插图非常有趣,在他们感到有趣的情况下才会主动的去阅读插图所对应的文章。学生一般都偏爱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师要重视和合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例如,《赶海》这一篇文章里面包含了一幅插图,插图里面画着碧海蓝天,浪花洁白而漂亮,海鸥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孩子们在海边欢乐的打闹,这些都将赶海时热闹的氛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教师在导入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下自己从插图里面看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对“赶海”的意思进行理解,即当海水退潮时,人们在海边捡拾海蟹和海鱼等东西。如此一来便让学生走进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同时激发了他们阅读文章的兴趣,为他们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又如,在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展开教学时,一位教师先将里面的第一幅插图展示给学生:小红马和小骆驼相遇在了小溪边。教师让学生对两者进行观察,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小骆驼背上存在两个非常大的肉疙瘩,它眼睛上面有两层睫毛,而且有着非常厚大的脚掌……学生内心便有了疑问:小骆驼长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有何用处呢?通过观察发现和自主质疑让学生和课文有了亲近之感。在之后的文章学习时,学生的兴致就会非常高,因为他们内心带有问题,想要通过阅读文本解决自己脑海中的疑惑。
二、利用教材插图,推进阅读理解
插图能够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出现对课文内容不理解的情况,此时结合插图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因为插图非常形象直观。通过插图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变的具体化,将复杂困难的问题变的简单化,从而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在对《虎门销烟》这一课进行学习时,学生能够通过插图和林则徐的表述,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脑海中展现当时恢弘的场景。教师可以基于此将虎门销烟的背景和意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这类文章里面的插图,通常都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学生在插图的帮助下阅读课文,便能够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悟,这对学生的课文中心思想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再如,《菩萨兵》有一幅“朱德总司令和藏胞交谈”的插图,教学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对藏胞的面部表情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藏胞笑中带泪,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藏胞为何笑中带泪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来找出答案,从而领悟藏胞的内心情感,进而对文章里面的重点句“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进行深入的理解,由此来对朱德和红军对藏胞的关切之心?M行体会。
三、利用教材插图,促进阅读观察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能力较弱,因此在对图片进行观察时常常会漏掉一些重要内容,导致观察的不够全面。基于此,教师可以逐步深入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找准重点和主要特征,对作者的意图进行理解,同时试着利用自己的语言将观点表达出来。
例如,在《秋游》一文里面有着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以以此为例来让学生学习图片观察方法。首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主要人物,然后对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衣着进行观察,然后对人物的身份进行分析。有的学生说道:“插图里面包含五个小孩和一个大人,他们都非常高兴。他们也许是师生关系。”然后让学生对图片背景进行观察,试着说出当时的地点和时间,让学生对易被忽视的角落进行观察。这次学生看到了金色麦穗和红色高粱,以及白色的棉花,他们意识到这是“秋天”,即“收获的季节”,孩子在田边玩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插图观察方法。这时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对教材里面的插图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合理的使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学习文章,在插图的帮助下走进文本,从而让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晶.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章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
开阳县永温镇中心小学 杨静
【摘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插图直观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各方面能力。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教材插图;让其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插图 运用 能力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明、构图精巧,而且密切配合课文内容,是教材中的一项重要课堂教学资源,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形象、直观。《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灵活地运用好这些插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只要充分发挥了课文插图的作用,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运用插图 激发兴趣
兴趣是活动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喜欢感性的学习材料,所以特别是对图文并茂的课文非常感兴趣。这是因为图片形象直观、趣味性强、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图画给学生的视觉以刺激,使学生专注于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插图引入新课,获得表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失物招领》时,教材中有两幅插图,我先出示第二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后,问:“图中老师举起一个透明的塑料袋,袋里装着些什么呀?小
朋友们猜猜,老师又是在哪里得的呢?”这时同学中就开始有讨论了,“一定是什么礼物?”、“可能是谁丢的东西”……大家兴趣盎然,我相机地出示第一幅插图,同样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在草坪上玩”、“在吃东西,还乱丢垃圾”……望着插图学生顿时来了劲,为后面的学习带来了动力。
二、运用插图 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中的插图大多都是围绕课文的内容而安排的,它们具有生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插图,可以弥补文字抽象、枯燥的不足之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一共有六幅插图,实际就是课文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绘图,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的,我让学生逐一观察并读课文,使学生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是在墙角被蛇咬断的,在找尾巴的过程中分别向鱼、牛、燕子借过,虽然没有借到但它知道了鱼、牛、燕子尾巴的不同功能,最终自己长出了新的尾巴这么一个过程。学生这样运用图与文的一一对应学习,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有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如《找春天》一课写到:“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太抽象了,春天在哪里呢?到哪里去找呢?我充分利用插图中的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等一系列的自然物让学生知道,原来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总之,这种图文对照的教学过程,既发挥了图文互补的优势,又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三、运用插图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和写话的练习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训练的,由于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既简单又杂乱,在教学时,对插图的运用可以训练学生。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一共四幅
插图,看到这些看图同学们感到高兴,我先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的图画,讨论讨论,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做,并按顺序说一遍,然后,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先在小组里讲讲自己编的故事,再选出编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参加比赛,最后评出故事大王。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进行表达,逐一的连贯起来并写下来就形成了一小篇语句通顺、表达合理的文章了,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运用插图 理解重点句义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义是掌握全文的基础,而理解句子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才能化难为易让学生理解句子呢?在教学时,加上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来帮助理解句子意义。课文插图绝大多数是配合学习词、句、短文设计服务安排的,为加深理解可谓提供了好的参照。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为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挚的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主题思想时,学生对“亲人”的离别之情难以理解,利用插图,让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走进插图,再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古诗《守株待兔》一文中的“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种田人等着是的神态怎样?插图描绘得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乐滋滋的他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兔子的到来,从插图中看到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这样利用插图理解重点句子,既形象,又直观,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运用插图 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
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科的重要任务,插图作为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性与教育性也是十分突出的,可利用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插图画着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追的敌人,虽然子弹、手榴弹已经用完,但他们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随着敌人的步步逼近,这时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即使是死,也要悲壮豪迈,就这样五壮士怀着对革命的信念,对敌人的愤恨,高声喊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纵身跳下悬崖,看到插图,结合课文,五壮士的壮举让我们心潮起伏,他们为了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鼓舞着我们。五壮士的这种崇高的品质,就是今天我们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他们对老一辈革命者为革命、为人民、为子孙后代幸福,英勇献身精神无限崇敬的思想感情。
总之,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它因课文内容而存在,是及其重要的课程资源。着为一名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插图的存在,要充分认识到运用课文插图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应该很好地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地挖掘它的作用,让其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三篇:有效运用教材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运用教材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川省大竹县周家中学 孙享印
【摘 要】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然而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课堂教学时往往会把精力更多地倾注在对课文内容即语言文字的研究上,而忽略了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从而导致课堂上师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胜于直观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插图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插图 资源 能力 效率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它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实验研究表明:学习兴趣越强,学生的学习越主动积极,成绩越理想,智力发展越快。课文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富有极大的吸引力,经常看到学生拿到新书之后首先翻看的就是课文的插图。教师可利用这一契机从插图入手,去诱导、去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之心、期待之情。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这篇课文时,芦苇是生长在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的地方,多形成苇塘,我国主要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形成大面积的苇区。由于地理的气候环境的原因,我们这儿的学生没有见过芦苇,更不用说苇塘了。因此,讲课文的时候,我首先就叫学生看到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认识芦苇,从图中观看苇塘壮观的景象,然后结合课文讲解了芦苇的生长特征,从而使学生增长了新的知识。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紫藤萝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它的花又是什么样,同学们都不知道,当我叫他们看了课文前面的插图时,同学们顿时茅塞顿开,“哇,原来紫藤萝花这么美丽!”同学们洋溢着获得收获的喜悦。因此,合理的运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插图,丰富学生想象
想象就是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在叙述中作者省去了屠夫在杀狼的过程中的心理描写,但是书中有一幅插图,图中屠夫用屠刀把钻进柴垛里的狼劈成了两半,在屠夫脑袋的左上方,画了几个代表想象的圈儿,最大的圈儿里面画了“假寐”的那只狼,屠夫摸着脑袋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屠夫这时的心里在想什么呢?我于是喊同学们围绕故事情节,观察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语文教学论文)这时,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同学说:“屠夫在想:这狼还真狡猾,差点把我给骗了。”有的同学说“屠夫想:明天我可以挂猪肉卖狼肉了。”„„这样,借助插图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三、运用插图,帮助理解重点难点
教材中许多精美的插图都是配合课文内容创作的,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可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把图与文结合起来对照读,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课文中描写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同时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图中有五个人,五个人的肖像、动作、服饰都不尽相同,那么到底谁是谁呢?我叫同学们看到插图:“请问图中哪位是福楼拜?哪位是屠格涅夫?哪位是都德?哪位是左拉?” 同学们看了一会,面面相觑,于是我叫同学们边快速阅读边找出图画中人物。几分钟过去了,“老师,我知道那是福楼拜了。”“请讲。”“画面中站着,手向两边伸着,作拥抱状的这个人就是福楼拜。”“理由呢?”“因为课文中有‘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他的衣裤鼓起来,象一条渔船上的风帆’,我觉得很适合这个人的特征。”“嗯,很好,你真会观察。”接着,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将插图中的人物分别找了出来。就这样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探究,轻松地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的插图,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去挖掘和有效地利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插图的运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插图的运用
河北省张北县白庙滩九年制学校李德宝
初中历史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形象的插图,在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这些插图,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并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以图为路,转入正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二、以图开路,突出重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一课中,“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一目指出:为了打退敌人对根据地的反复扫荡,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创造出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独特方法———地道战、地雷战等。但掌握这些知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内容体现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路线的特点。在此《地道战剖面示意图》和《民兵布雷图》就起到了开路作用。地道战,是华北平原群众与敌人斗争的形式。地道,原为乡村干部躲避敌人的搜捕而设,后来发展成为打击敌人的坚固阵地,它还可以作为存放东西的仓库、安置伤兵的医院。为防止敌人的破坏,还有防毒、防水和通风的设施。原来仅限一家一户,后来家家相通、村村相连,有的长达几里。鬼子进村后,还没有摸清头脑,就遭到冷枪的袭击,深感头痛。地雷战,是根据地人民创造的另一种作战方法。地雷的种类很多,有挂在门框上的“抬头见喜雷”,吊在井里的“蜻蜓点水雷”,互相连接起来的“遍地开花雷”,小雷套大雷的“子母雷”,埋在公路
上炸汽车的“飞雷”等。这大大小孝各种各样的地雷,炸得敌人滚的滚,爬的爬。在这场战斗中,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这些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性,只要抓住这两幅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诱导,主题就会深化,重点就会突出,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新编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了辅助作用。像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旧课本尽管用了大段文字来说明,但学生却不易消化,教学中费时费力。而新编课本用了两幅图(如后图)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西周宗法制示意图》用一棵主干———支干———树枝衍生的大树,形象地表明了宗法制度的形成和嫡长子继承的特点。《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言简意赅,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易掌握、印象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第五篇:利用插图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教学设计中应充分重视课文插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教学设计最优化。
一、利用插图,巧妙导入课文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利用课文插图导入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加快课文阅读理解的进程。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以下所引课文教材版本与此相同)有两幅插图,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尽情欣赏,用心体悟,然后组织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蝉、螳螂、黄雀分别想得到什么?它们身后隐伏着什么?吴王为什么会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通过观察交流,帮助学生初步感悟故事内容,了解前因后果。
不同类型的课文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导人。介绍游览景点的课文,可利用插图作导游。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写的是小山村的优美景色,导入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的景象,注意月亮一样的小河,试着为这个村子起个好听的名字,由此巧妙地揭示课题。写人物的课文往往会有人物肖像插图,导入时可利用插图,从了解人物人手切入本课教学。
二、利用插图,促进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促进心灵沟通,课文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
例如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骑牛比赛》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一头公牛上下蹦跳,骑手还牢牢骑在牛背上。为了让学生理解“疯狂”一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谈谈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一位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
生:文中说:“只有一位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那么,怎样才是“疯狂”呢?
生:牛像发了疯一样。
师:没错,你能说说图上的公牛是怎么发疯的吗?
生:从图画上可以看出,公牛的眼睛红红的,鼻子喘着粗气,这就是“疯狂”。
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疯狂”一词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直观、形象,就能顺利地扫除理解障碍,加快课文阅读理解的进程。
再如,《北风和小鱼》是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套教参对课文作了深入解读:《北风和小鱼》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的行为。
许多教师都上过这一课,往往根据教参提示,抓住文中“哈哈,大家都”这句话,把北风和小鱼对立起来,引导学生痛恨北风、喜欢小鱼,极力讨伐北风、赞美小鱼。然而仔细翻翻教材,会发现此课共有三幅插图。其中第一幅插图,主要表现北风吹来,大自然景观发生了变化;第二幅是北风和小鱼对话。第三幅图往往被忽略。这幅图画的是:白茫茫的雪覆盖在大地上,屋顶白了,树白了,麦苗在厚厚的雪下美美地睡了„„多么恬静、温馨的画面啊!我与学生就此展开交流——
我:你们喜欢这幅图吗?
生:喜欢。
我:为什么喜欢呀?
生:下雪了,我们就可以去堆雪人、打雪仗。
生:我也喜欢。妈妈告诉我,雪像一条被子盖在麦苗身上,明年就可以丰收了。
我:那你们知道雪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吗?
生:我知道,是北风给我们带来的。我:那你们喜欢北风吗?
生:喜欢。
一幅插图,扭转了教学的情感基调,也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深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利用插图,延伸拓展训练
看图说话是小学低年级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拓展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中,插图色彩鲜亮,形象逼真。第二幅插图画的是在美丽的草地上,有一大一小两只蜗牛正面对着面,它们在说些什么,课文里没有写到,可以利用这幅图来拓展延伸,让学生放飞想象,练习口语表达。可以这样引导:
日子一天天过去,蜗牛老了。一天,它带着小蜗牛在草地上散步,抬头发现空中飞来一群活泼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它们在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出示蜗牛爬行,蜜蜂、蜻蜒、蝴蝶飞行图)老蜗牛看着看着,不由得对小蜗牛叹了口气:“唉!”——接下来,老蜗牛会说什么,小蜗牛又会说些什么?
学生由此展开想象,模拟角色老蜗牛、小蜗牛展开对话。这样,就充分利用了课文插图提供的广阔空间,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都经过编者精心编选,形象生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如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课后有幅梅花的插图,那不单单是为了美化版面,还在暗示我们:梅兰芳的成功,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实写照。同一单元的《要好好学字》一课,插图中毛泽东身后有幅狂草《清平乐,六盘山》,左下方是延安的宝塔山,都是指导学生课外拓展的良好素材。
总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设计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听说能力,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