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文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文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开鲁县工农小学
宋超杰
课文插图作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里会说话的 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感知课文内容。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对文字材料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形象直观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比如,汉语拼音“b
p
m
f”的教学中,课文插图为我们创设了学习的情境:“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 在教学中,只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再配以这首情境歌,既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具体形象,又能使所学的四个声母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五年级下册古诗《舟过安仁》一课,理解“怪生无渔业张伞,不是行船是使风”一句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观看插图,说说插图的意思,与课文的哪一部分是相照应的。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深切地体会这句诗的意思,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狐狸在没有得到肉之前的神态是怎样的?得到肉之后呢?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愚蠢。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如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图画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游子吟》一课的插图时,要从图画的整体内容教学观察,指导学生对孟郊和他的母亲的表情、动作教学仔细观察,如何让学生教学大胆的想象,在激发学生想象他们之间会有怎么样的对话,从而把画面的内容丰富起来,并且很好地落实故事的思想内容,实现情感目标的落实。
四、结合插图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如四年级上册练习2“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可以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写成一段“朋友第一次到我家”的小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篇:语文插图在教学中
也谈语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睢宁县菁华学校高中部
张宏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语文插图的妙处。教学之余,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目录前的插图仔细研究了一番,猛然间,似获至宝,欣喜不已。语文插图内蕴丰厚,别有洞天,它不仅仅是插图,更是一种文化,正因如此,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我国著名的作家、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间接地表述过,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做了插图,非常的形象生动,可以说与鲁迅先生的文章搭配的天衣无缝,更直接地传达出了文本内的东西。他自己曾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遗憾的是,笔者在这个时候才体会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实在惭愧。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大致分为:人物图、书法纂刻、影视剧照、风景山水画、诗意画等几类。他们在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
一、插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
语文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如果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并能够准确的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合理的想象,那么就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从而走进文化的多维圈。比如教材《一滴眼 泪换一滴水》中的插图是巴黎圣母院的全景图。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仔细地去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这一建筑宏伟、雄奇,风格独特。如果这时老师再外延一些有关欧洲建筑风格的知识,讲一讲哥特式和巴洛克风格的区别,我想也许会激发个别学生在建筑方面的兴趣。如果觉得这样做在教学中没有什么必要的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为什么雨果要以这样一个宏伟的教堂的名字作为书名?有什么深刻用意?经过老师的引导,会激发学生对15世纪欧洲历史的探索。再比如,在讲《秋声赋》一文时,我让学生看了文前的插图,是欧阳修的画像,在观察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的回答是忧愁、哀伤。此时我又进一步发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说,整个的画面以朦胧为主,所以人物的心情也应该是忧伤的,这应该是绘画的一种技巧。该生的回答让我很惊喜,他的感受很对,从回答中也能听出他是懂绘画的。如果这时老师再说一说,这在绘画中叫做渲染,绘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技巧(如:白描、细描等)。就像我们学习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一样。由此我们能够看出插图就是一种文字,甚至它比文字更容易让人感受、更能深入人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不但能丰富整个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积累的习惯。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这种“积累”的种子种下去,结出来的将会是令人艳羡的知本,这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益。所以我说,语文插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二、插图可以完善学生的品格、修缮德行。
高中生的教育,我认为,德行的培养重于知识的传授。司马光也曾对德与才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由此可见,品格的培养、德行的完善对于一个人的作用。那么,对于高中生的德育问题,除了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诲外,我觉得插图教学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课文前的人物插图,其中的人物都是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伟人或文人。像中国杰出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教材中《发现》的插图就凸显了他作为革命战士的一面。他那紧蹙的双眉,严肃的表情,冷峻的目光,还有那满是红烛的背景,无疑在告诉人们那是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控诉,那是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革命气概的显现,那是不灭的红烛,是前赴后继的爱国精神。像史圣司马迁,教材中《报任安书》的插图,凸显的是一代史学家的典范,他白衣束带,手握书卷,神情坦然。从插图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他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向命运屈服的人格魅力。再比如,一些名家的字帖,虽然它们没有肖像图来的明了,但是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书法家的德行。像苏轼的《丰乐亭记》、《赤壁赋》等字帖,运笔不同,各有千秋,但总的特点是,“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从字帖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不断的超越自我,敢于创 新的精神和他豪放正直的人格。可见,书法是“达其情性,形其衷乐”的外化物。由笔者的浅析可见,语文插图的优势在于让观图的人用心去意会,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重视语文插图,潜移默化中,一定会完善学生的品格,修缮学生的德行。
三、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他就是实践这一句话的典范。其广义相对论就是在头脑里做思想实验时发现的,而后才被科学实验证实的。现实既然有如此鲜活的事例,那么,对于高中生,该如何去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呢?我个人认为,插图教学可以发挥“补白”的作用。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兵车行》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从军出征的人与家人离别时的悲戚心情,在“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句诗后加入了一幅插图,让学生去想象当时生离死别的场面,去体会离人间的纠结心情,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反馈,我发现给学生们一幅图片让他们去想象,进入情境,这比教师单纯的讲解要好得多。诗歌教学讲得越直白就越没有意境,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结合插图去想象。况且,我个人认为,诗歌本身就是让人想象的,否则我们很难用现代人的思想去感知古代人的情怀。再如,教材中《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诗意画,看后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那夜的静谧、那月的皎洁、那春花的馥郁、、那江的波光粼粼都可以通过想象 呈现出来。当学生沉浸其中时,又怎能体会不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雅韵?在教学中时不时地插入图片,让学生去想象,并让学生去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久而久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劳永逸的财富。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景,恰当地运用插图,让学生放飞思绪,插上想象的双翼,就会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慢慢地学生就能够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此乃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插图本身就是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文章。一幅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传达的不仅是画家高超的的绘画技艺,更是古人放远山水、纵情自然的浪漫情怀。走入其中,扑面的是徐徐的清风,入眼的是高悬的明月和峻拔的山峦,入耳的是不绝如缕的箫声,入怀的是无穷尽的自然,入心的是人生虚诞的感慨,这些都是插图反映出来的。
“图像在文化传播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符号,也一直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具有巨大的解读潜能”,所以我说语文插图意旨深远,它有同文字同等的价值和地位。现行的《新课标》一直在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阅读和个性阅读,所以教师要切实重视语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把插图作为促酶剂,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自我的个性化解读,锻炼学生的分析图文的能力,以美促美,以美创造美,如果“美”出来了,那么我想整个的教育意义就出来了。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承载信息的载体不只是文本,图片、图像、音频、视频、图表等都是重要信息承载体,是重要的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形象、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非连续性文本,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课本插图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不是陪衬,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路灯指引学生前行,是桥梁带领学生行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本插图,灵活运用,让插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收获教学的累累硕果。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图片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而且学生从直观而形象的图片中更容易获取信息,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推动力。试想,如果只是枯燥而单纯的文字学习,教学枯燥无味,呆板沉闷,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是一件外加的强制性行为,这样会严重地扼杀学生的激情与思维,尽管教师付出了很大的时间与精力,但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运用优美而生动的图片,更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这样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眼前的美景。鲜艳的色彩、优美的景色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非常认真地观察,并积极调用头脑中所学过的词汇来表达眼前的美景,如好看、优美、壮丽、峻峭、清澈等等。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积极而踊跃地发表见解。此时教师再相机导入:“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词确实都可以形容美景,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没有用到这些词,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来描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运用插图突破教学难点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存在很大的跨度,这对于生活阅历有限、基础知识薄弱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教学难点。突破这些难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透过文字深刻体会其中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素养与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文字相对来说是抽象而静止的,而插图则是形象而直观的,插图更能传达语言所难以描述的情感与意境,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更为形象,这样更加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从而达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文章的创作年代与描写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与见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安排的两幅插图,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认真观察与独立思考。通过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与精美,最终化为灰烬。此时再加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从而形成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带着情感这条主线来展开有效学习。
三、运用插图填补文章空白
留白是一种艺术,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特意设计一些有意不写或写得很简略的地方,这样更能留给读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正是读者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文本留白,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联想,让学生自行填补这些空白,这正是学生基于对文本理解上的提升。
如《将相和》一文中并没有描写廉颇上门请罪中与蔺相如之间的对话,为此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想象一下二人之间会展开什么样的对话呢?这样学生依据插图张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如同亲处其中或成为其中一人,想象着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与神态,静止的插图与文字“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如同演电影一般浮现于学生脑海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运用插图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语言匮乏依旧存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未达到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只是停留于肤浅的记忆层次,并没有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造成学生会读、会写,但不会用的根本原因。而插图直观而形象,运用插图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内化,让学生将这些文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学生在说话、写作时语言才如涓涓流水。
总之,插图是语文教学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科学巧妙、合理灵活地运用课本插图,让插图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理解、填补文本空白、积累学生语言的重要手段,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语文教学因插图的运用而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而富有成效。
(责编 张亚欣)
第四篇:语文教学论文:谈课文插图的有效运用
让插图为小学语文插上翅膀
谷雨小学 吴金菊
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精心设计的插图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用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图画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插图;运用;方法
打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要发挥插图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仔细观察插图,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考虑:
(一)图文结合有利于初步感知课文。
在课堂上,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在教学《亲人》时,可先指
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二)图文结合有利于重点难点内容教学。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
(三)图文结合有利于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可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麽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将教学的理解能力提到了更高的层面上。
二、认真分析插图,有利于观察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的插图,这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地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很好的培养和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全面观察插图,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会发现,对于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
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从帆没有张起来,可以联想到是逆风行驶;从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深入理解插图,有利于表达能力的培养
因为年龄的特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限,他们的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如《晨读》一课,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写成一段“小学生在清晨刻苦读书”的小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意识地培
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文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图片1:中国石
图片2:珍贵的教科书
图片3:咱家还缺啥
图片4:月光曲
图片5:一夜的工作
图片6:夜莺的歌声
图片7:雪后
图片8:小守门员
图片9:小摄影师
图片10:蟋蟀的窝
做人要厚道,转载请注明来自猫扑(mop.com)
图片1:我家的猫
图片2:我的父亲李大钊
图片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图片4:温暖
图片5:伟大的友谊
图片6:挑山工
图片7:司马光砸缸
图片8:十里长街送总理
图片9:森林的主人
图片10:三味书屋
图片1:让我们荡起双桨
图片2:穷人
图片3:七根火柴
图片4:奴隶英雄
图片5: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图片6:蜜蜂引路
图片7:马踏飞燕
图片8:骆驼和羊
图片9:卢沟桥的狮子
图片10:林海
图片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图片2:捞铁牛
图片3:狼牙山五壮士
图片4:苦柚
图片5:开国大典
图片1:倔强的小红军
图片2:金色的鱼钩
图片3:琥珀
图片4:古井
图片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片1:丰碑
图片2:凡卡
图片3:打碗碗花
图片4:翠鸟
图片5:吃墨水
图片1:草船借箭
图片2:曹冲称象
图片3:不懂就要问
图片4:忘了
图片5: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