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本文由5sg3jt9gq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朱忠明(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 广东东莞 523005)新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如何最大限度的运用这些插图为化学教学服务?本文 摘要 从
1、插图的分类及特点,2、插图的运用,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本插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三个方面阐述了 自己的一些思考。关键词 新教材 插图
新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插图。不仅每一章的章首配有插图或 照片,而且还在课本的相关的正文旁安排了简快明了的插图、实物及科学家照片、生动活泼的漫画。这些图、画、表、照片的安排不仅使教材内容表达形式上图文并茂,更加新颖活泼,增加了教材的 的趣味性、可读性,而且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条理性,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更能从较多 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以往任何一版的教材都无法比拟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插图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下 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1 插图的分类及特点
插图的分类 新教材中插图按形式可分为章头图、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图、物质的用途图、知识系统图、实验 装置图、待设计实验装置的图表、科技成果和科学家肖像图、各种数据、表格、线图、化学实物、科学漫画图和资料卡片等。其形式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精神,既给学生以直 观的感受,又对他们的形象思维起了很好的引导和点拨作用。1.2 插图的特点 1.1 插图是课本的直观部分,是课本内容的有机组成,它既是对教材内容的形象化解释和直观概括,也是对教材内容 的补充和延伸,具有清晰明了,学生愿读易记的特点。如果认真地将新旧教材分析对比,我们会发现新教材的插图具 有以下一些特点。1.2.1 知识体系上更加合理 新教材的插图更注重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来展示变化和知识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在实 验方面更注重利用插图对化学变化的过程进行展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理解;在概念讲解方面添加了许多彩 色的网络图、概念图,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在知识介绍方面,添加了许多工厂、车间、工艺品、生 态„„等等方面的精美插图,譬如 P88 的自然界氧循环的插图。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新教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念: 不仅文字叙述要系统化,插图也要体系化,也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插图已经成为了传授知识的中坚力量。
版式设计上更加精美 生动、版式设计上更加精美、生动、更加有利于教学 与旧教材相比还有一个突出的版式特点是每个演示实验都插配了实验操作图,并用箭头指示了 实验流程,这对学生尽快熟悉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药品,了解实验过程,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大有 帮助。另外,新教材在装帖印刷上也很有风格,除了纸张质量大有提高之外,封面及插页都采用了 双胶纸,使图片更加清晰、逼真,还采用双色印刷,提高了教材的观赏性,对学生学习情趣也有非 常积极的影响。1.2.3 插图形式上多种多样(见插图的分类)插图形式上多种多样(见插图的分类)1.2.4 文字补充材料上更加完善、科学、严谨 文字补充材料上更加完善、科学、我们仅从这个例子就可见一斑: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在新教材的插图中就有这样的文字描述 “蔗糖加入浓硫酸是,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并释放出有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相对于旧教材的“蔗糖炭化,体积膨胀”而言无疑更加完善、科学和严谨。1.2.2 2 插图的运用
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 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 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而且化学课本中 的插图还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 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 表格、插图。运用章头图 创设教学最佳情境,营造和谐乐学氛围 2.1 运用章头图,创设教学最佳情境 营造和谐乐学氛围 创设教学最佳情境 用有代表性内容的照片或示意图作为章头插入是新教材的特色,它形象地给读者创设研讨化学问 题的情境,点明该章研究的主题或社会应用代表物,颇有创意,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章头图创设教 学的最佳情境,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知识的理解掌握上来,在一个和谐乐学的氛围中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头图是绚丽的烟花,烟花与金属有什么关系?这样引导,一 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渴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上来。2.2 运用科学家肖像图 激励学生求实进取 献身科学 运用科学家肖像图,激励学生求实进取 激励学生求实进取,献身科学 新教材中设计有众多科学家的肖像图,教学中可利用他们的图像向学生介绍其事迹,教育学生像 科学家那样在准确、严格的科学实验中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科学事实和道理,提出科学的见解,并不断 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和顽强意志。例如结合“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章图 4-14 瑞典化学家—舍勒照片介绍科学家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敏于发现、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 神。这样充分发挥图表的德育功能,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2.3 运用实验装置图 学用结合联系实际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运用实验装置图,学用结合联系实际 学用结合联系实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物质的性质制法实验装置图,是教材图的主流,它将实验装置的设计,有关操作原理以图的形式展 示给师生,简明直观,增加了视觉效果,既有较强的示范性,同时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可把识 图与分析图相结合,把识图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并且还可通过看图 自学,不但能突出物质的性质,而且还可使学生对物质的用途印象深刻,这样学用结合,密切了化学知识 与生产生活的联系。2.4 运用示意图 化抽象为具体 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 运用示意图,化抽象为具体 化抽象为具体,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 在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新教材配有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其立意显然是为了避免从概念 到概念的灌输,而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抽象变直观,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攻克教学中 的难点。2.5 运用数据表格图 比较分析、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 运用数据表格图,比较分析 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 比较分析、高一新教材运用表格进行知识比较多达 45 个,相当于原教材相关内容的 5 倍,而且新教材结合表 格的比较,还多次采用科学研究过程,逐层分析探究叙述方法来介绍相关知识以得出规律。表格具有表 述简练,线条清晰等特点,它对于培养学生归类、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有益处;教学中还可灵活变通, 让学生结合表格,“看表说话” “看表绘图”,要求做到:用化学语言描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简练。这样既训练了思维,又可培养创新精神。2.6 充分运用插图,对学生进行知识扩充 充分运用插图 插图,高一新教材的插图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每一幅图都可以引出许相关联的知识,课前如 果能就插图做一些准备,将对学生进行知识扩充起到极大地帮助。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本插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本插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
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摄录像手段让图片“动起来” 活起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摄录像手段让图片“动起来”“活起来” 运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微观粒子活动。新教材中有许多图片是描述微观理论的,对这些图片可以利 用计算机模拟,使静态图片转化为动画,让微观粒子“动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 理论。如在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新教材配有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这几 幅图片利用 flash 软件制作成动画,并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巧妙地将这些动画穿在了一起。如:首先提 出问题:电子是怎样转移的?然后动态模拟出钠的最外层转移到氯原子上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反应 3.1 过程。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些精美的动画画面配以生动的音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轻易攻克了这一教学难 点。3.2 运用摄录像手段赋予图片以“生命” 运用摄录像手段赋予图片以“生命” 新教材中有些图片是用来描述实验的,这是因为有些实验需很长时间、有的还具有危险性,不适合 课堂演示;有些图片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如材料、能源、资源、环境),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 社会,但实际上我们大多要在课堂上做这些工作;有些图片是工业生产简图,我们也不大可能经常领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录像是 生去工厂;这些都属于实践课程,但我们常常没有条件在课外组织这些活动。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它是实践活动的真实再现,它使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影片,图片由此活了起来。我们 可以在课下时间录制那些花费时间长的实验,课上播放录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了实验过程,提高 了课堂效率;我们可以拍摄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我们也可以搜 集有关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录像资料,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搜寻互联网让图片“美起来” 多起来” 3.3 搜寻互联网让图片“美起来”“多起来”、新教材中增加的这些图片内容新颖、趣味性强,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生动性。但也有不足之处 即:有的教学内容所配备的图片还不够丰富;有的图片由于是黑白的,图像不是很清晰,也不够美观等 等。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常常在互联网上进行查寻来丰富教材中的图片;并定期阅读科学杂志,搜集跟 教学有关的精美图片并扫描进计算机,做到随时取用。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增加了许多密切联系社会的新科技内容,如:无机非金属材料简介;能源的 和这些内容相对应,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学前沿图片,但科学时刻都 利用与人类进步;一些环保知识等等。在进步,新的材料和产品总是在更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学习,增加信息来源渠道,扩充或更新现有 的图片,力求将最新、最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新教材的大量图片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实践证明, 最大限度使用插图,合理运用各 种媒体手段赋予图片以活力,能促进学生完整化学概念、形成化学思维;用好插图,能使化学教学过程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用足插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 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弄清图表的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
挥图表的功能,把图表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高中化学新教材评价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结构观、建构观、整合观和发展观
新课程新教材的教与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观念和思维-----转识成智:从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体系的灌输到对学生进行聪明的培养。新教材转识成智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教育本原的回归:古代的哲学家渴望的是培育聪明,现代学校的学生往往单向被灌输的是知识。这样学生成了知识的留声机,而没有通过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聪明的人。我在对新课程实施调研时,面对那些新课程实施的困惑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新课程新教材的栏目设计实施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的知识要求降低后我们的学生比用旧教材与教法的时候聪明些了吗?!”,我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是的,假如我们还是用老眼光看问题和用老办法处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与学,我们是会步履维艰、事倍功半的。因此,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材,新教材的实施需要新理念。
那么,高中化学新教材是如何体现结构观、建构观、整合观和发展观呢?
一、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新结构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新教材是在高中整个课程框架下建构的,是科学领域之下的一个学科,由8个课程模块构成,分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新教材较之现行教材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个教材来看,新课程的新教材改变旧教材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本位、学科间缺乏整合的面貌,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突出培养学生的整体聪明;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STS内容”,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始
终,富于整体联系。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很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都是学生们所喜欢的。
新教材结构主要有下例特点:
1、可靠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新教材弱化了学科知识体系、淡化对知识的过深过难要求,抑制了对学生过早的专业化倾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
必修模块新教材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力求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新课程的时代特色。
3、良好的选择性、层次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新教材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来更好的实现课程的选择性。新教材分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这样能适应不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不同爱好和需要保证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使高中化学具有选择性,层次性。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都有相同的学分和学时,有利于学生灵活安排和组织模块教学,也便于学生进行对模块的选择和调整。
4、适当的综合性和合理的均衡性。“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模块能实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熟悉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样新教材就具有适当的综合性和合理的均衡性。
二、新教材的新建构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客体所以能被熟悉,熟悉所以能够实现,都是以活动为基础的,熟悉起源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在社会一定价值引导下师生主体间通过体验、交往和生产而自主、客观建构以系统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经验和意义的一种非凡的反映活动。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课程需要我们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新教材通过设置的栏目,促进实际教学中“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新教材创设了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与分享;通过对科学家探究过程的介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新教材改变学科中心的传统教科书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例如,新教材设计从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创造性的意见,不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反思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等等。教科书还注重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等。体现社会发展对化学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新教材重视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亲历性。新教材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爱好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新教材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练习、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为一体;新教材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版面设计做到人性化,力求活泼大方,美观淡雅;文字尽可能精炼流畅,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可读性;适当以图代文,以表格代文,以增大信息容量,激发学生的爱好,引发学生思考;新教材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设置各
种栏目以利学生自学或复习从而能实现学生知识地自主构建,并为教师教学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新教材的整合观
课程整合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脑科学研究指出,脑是以整合的方式而非分散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加工的,知识越整合就越易于学习。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分化和综合本来就是客观世界的两种基本的变化方式,而所谓的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结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不论是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设计还是活动取向的超学科的主题式课程整合设计,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课程整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实践的世界。新教材的课程整合有六种不同的设计策略:
●学校本位的设计,即在学科的框架之内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平行设计,即将两门相关的学科的某些主题安排在同一时间教学,而把建立两门平行学科之间的关联的责任交给学生;
●多学科设计,即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正式的单元或学程里;●跨学科设计,即将学校课程中的所有学科有意识地统合在一起而形成常规的大单元或学程;
●统整日设计,即完全从学生生活世界或好奇心出发而开展活动。教师对可能要学习的单元可能毫无预备,但要使活动有效,必须知识广博;
●现场教学。这是跨学科设计的一种极端形式,以学生所在的学校的环境及日常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学习。如研究性学习内容是一种完全的整合设计。
四、新教材的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把每一个普通人都按照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来培养,课程脱离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学术化、专业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新教材高度重视了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改变旧教材内容繁、难、偏、旧和教师与学生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儿童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教育是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将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新教材的内容设计注重面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面向学生四周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面向社会的现实实际和发展需要。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新教材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教材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从新教材中随处可见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人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具有的感人魅力。
由此看来,新教材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概念的重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新教材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模块,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其次,增强新教材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教材内容的选择自主权,拓宽学生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转载】
第三篇:浅谈新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新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 生物教材中的插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 具有直观形象、简明生动的特点, 能表达出丰富的生物学信息, 是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运用插图,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渗透 “生物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的观念;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关键词: 插图 教学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优点之一就是提供了更大量的插图, 包括照片、图表、结构图、演示图、示意图、模式图等。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人脑对于图片等形象信息的记忆能力是语言文字记忆的 1000 多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这些插图, 把握了这把钥匙, 并以此为载体, 可以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综合、迁移、创造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兴趣, 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运用插图,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新教材中配有大量形式多样、画面清晰的插图, 这正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精心设计的, 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必修 2 中插图 3-15 “色盲测试图” , 教师问: 同学们以往在体检的时候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图呀? 图中的数字是几呀?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有人不能准确识别这类图的情况呀?通过这样的插图帮助他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会患者遇到的问题, 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插图, 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不少, 其中有生物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新教材必修 1 插图 1-3 “正确使用量筒” 一幅插图就把如何正确读数解释得清清楚楚了, 起到了以图代文的作用。总之,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好资料。
三、运用插图, 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形象地表示结构的组成, 有的生动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 必修 1 插图 2-11 就直观地解释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插图 2-13 形象地显示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变化过程。插图 4-12 “光合作用图解” 是光合作用这节课的关键, 在教学时课本的文字内容要通过这幅图解释清楚, 在学生脑子中将抽象的内容以这幅图的形式形象记忆, 课后也可以将这幅图进行加工给学生做填图训练。
四、运用插图, 重视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 刊印了很多位科学家的肖像。必修 1 就有罗宾·沃伦、巴里·马歇尔、施莱登、施旺、列文虎克等 10 位。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 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 必修 1 图 1-2, 100 多年前斯巴兰扎尼研究生命发生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科学家当时的实验思路。在当时实验成功但是仍有质疑的情况下, 斯巴兰扎尼不怕失败不怕挫折, 设计了更加有说服力的实验器材, 最终让所有的人认可了自己的设想。通过这类插图进行教学, 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树立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 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 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 以新教材必
修 2 中插图 5-7 “袁隆平在培育杂交水稻” 为媒介介绍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培育过程、杂交水稻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他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强调此项科研成果在世界农业史中的地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运用插图, 渗透 “生物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的观念 “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提倡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物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是本次课改提出的新理念。生物教材中的插图紧扣了这一新理念。如必修 2 插图 1-1 “转基因番茄和普通番茄” 等等, 这些图片中的实物都源于生活, 用之于生活。通过这些图片,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了解生物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而广泛的联系, 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生物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运用插图,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 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 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能保护环境, 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和以往的教材相比, 必修 3 《稳态与环境》 中新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 其间配以相应的插图 5-8,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总体策略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时时刻刻都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 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资源, 逐步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与习惯, 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八、运用插图, 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自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生物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迅速发展, 并产生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插图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例如, 必修 2 插图 1-1 “转基因番茄和普通番茄”、图 1-2“ 转基因金大米” 就形象地将 20 世纪末诞生的一项生物新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功能展现在了学生眼前。依赖生物新技术产生的这些新作物有的更耐贮存了, 有的营养价值有了更大的提高, 引导学生讨论这项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 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 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插图, 它既是生物教学的直观教具, 又是生物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既要起 “教具” 的作用, 又要起 “教材” 的作用, 新教材的大量插图给我们的教学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实践证明, 最大限度使用插图, 并合理运用各种媒体手段赋予图片以生命和活力, 能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形成思维;用足插图,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插图这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 理解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第四篇: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插图的运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插图的运用
河北省张北县白庙滩九年制学校李德宝
初中历史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形象的插图,在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这些插图,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并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以图为路,转入正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二、以图开路,突出重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一课中,“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一目指出:为了打退敌人对根据地的反复扫荡,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创造出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独特方法———地道战、地雷战等。但掌握这些知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内容体现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路线的特点。在此《地道战剖面示意图》和《民兵布雷图》就起到了开路作用。地道战,是华北平原群众与敌人斗争的形式。地道,原为乡村干部躲避敌人的搜捕而设,后来发展成为打击敌人的坚固阵地,它还可以作为存放东西的仓库、安置伤兵的医院。为防止敌人的破坏,还有防毒、防水和通风的设施。原来仅限一家一户,后来家家相通、村村相连,有的长达几里。鬼子进村后,还没有摸清头脑,就遭到冷枪的袭击,深感头痛。地雷战,是根据地人民创造的另一种作战方法。地雷的种类很多,有挂在门框上的“抬头见喜雷”,吊在井里的“蜻蜓点水雷”,互相连接起来的“遍地开花雷”,小雷套大雷的“子母雷”,埋在公路
上炸汽车的“飞雷”等。这大大小孝各种各样的地雷,炸得敌人滚的滚,爬的爬。在这场战斗中,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这些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性,只要抓住这两幅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诱导,主题就会深化,重点就会突出,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新编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了辅助作用。像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旧课本尽管用了大段文字来说明,但学生却不易消化,教学中费时费力。而新编课本用了两幅图(如后图)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西周宗法制示意图》用一棵主干———支干———树枝衍生的大树,形象地表明了宗法制度的形成和嫡长子继承的特点。《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言简意赅,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易掌握、印象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承载信息的载体不只是文本,图片、图像、音频、视频、图表等都是重要信息承载体,是重要的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形象、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非连续性文本,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课本插图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不是陪衬,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路灯指引学生前行,是桥梁带领学生行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本插图,灵活运用,让插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收获教学的累累硕果。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图片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而且学生从直观而形象的图片中更容易获取信息,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推动力。试想,如果只是枯燥而单纯的文字学习,教学枯燥无味,呆板沉闷,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是一件外加的强制性行为,这样会严重地扼杀学生的激情与思维,尽管教师付出了很大的时间与精力,但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运用优美而生动的图片,更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这样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眼前的美景。鲜艳的色彩、优美的景色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非常认真地观察,并积极调用头脑中所学过的词汇来表达眼前的美景,如好看、优美、壮丽、峻峭、清澈等等。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积极而踊跃地发表见解。此时教师再相机导入:“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词确实都可以形容美景,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没有用到这些词,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来描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运用插图突破教学难点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存在很大的跨度,这对于生活阅历有限、基础知识薄弱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教学难点。突破这些难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透过文字深刻体会其中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素养与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文字相对来说是抽象而静止的,而插图则是形象而直观的,插图更能传达语言所难以描述的情感与意境,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更为形象,这样更加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从而达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文章的创作年代与描写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与见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安排的两幅插图,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认真观察与独立思考。通过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与精美,最终化为灰烬。此时再加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从而形成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带着情感这条主线来展开有效学习。
三、运用插图填补文章空白
留白是一种艺术,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特意设计一些有意不写或写得很简略的地方,这样更能留给读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正是读者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文本留白,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联想,让学生自行填补这些空白,这正是学生基于对文本理解上的提升。
如《将相和》一文中并没有描写廉颇上门请罪中与蔺相如之间的对话,为此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想象一下二人之间会展开什么样的对话呢?这样学生依据插图张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如同亲处其中或成为其中一人,想象着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与神态,静止的插图与文字“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如同演电影一般浮现于学生脑海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运用插图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语言匮乏依旧存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未达到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只是停留于肤浅的记忆层次,并没有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造成学生会读、会写,但不会用的根本原因。而插图直观而形象,运用插图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内化,让学生将这些文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学生在说话、写作时语言才如涓涓流水。
总之,插图是语文教学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科学巧妙、合理灵活地运用课本插图,让插图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理解、填补文本空白、积累学生语言的重要手段,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语文教学因插图的运用而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而富有成效。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