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插图在语篇教学中应用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课题研究的总结
武夷山余庆小学 方向丹
---插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闽教新版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个语篇都配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插图,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如果我们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恰到好处地利用插图辅助语篇教学,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一、借助插图,导入语篇话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如能紧扣语篇教学目标,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话题,将为整个语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篇导入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目前,除了采用谈话、唱歌、TPR 活动、猜谜语、做游戏等导入方式外,我们觉得借助插图,精心设计导入,同样也能高效地导入语篇话题,让课堂教学跨出成功的第一步。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 7 A Visit to A Middle School 中,在进入文本整体视听前,我先出示文本的第一幅插图,用几句简单的英语描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紧接着提出简单的问题:Which school are they visiting ?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视听文本对话,利用文本插图的导入,流畅又自然,有效又高效。
二、借用插图,预测语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视听动画、阅读文本等方式直截了当地感知、理解和体验文本。其实,在进入语篇文本学习前,教师不妨适时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利用插图能对课文提供直观线索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测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像力。预测文本的信息,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对话的动画来解疑、释疑。由于学生急切想知道他们的预测正确与否,所以在之后的视听对话、理解文本和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异常地专注认真,整篇文本的学习就在验证预测结果的过程中轻松顺利地完成。由此可见,借用插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推断和探究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用插图,突破语篇重难点
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基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教学难点解决了,重点也就理解、掌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突破重难点的方式很多。其中,巧妙利用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往往会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先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适的插图可用,把握教材中的每幅插图的教学意图和功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用插图,突破重难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如,在闽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8 The Universe Part A 的教学中,我巧用了文本第2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Does Ben have any questions to ask his father?学生看图读懂Ben 提出的问题:Are there any people on the moon? Are there any trees on the moon?在教学闽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 7 A Visit to A Middle School 的教学中,我也巧用了文本的第二幅图,设置问题:Where is the school library? Where are the teachers’office? Where are the labs?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第二篇:浅谈课本插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插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插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朱行园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中学)
摘 要:课本插图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然而,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课本插图重要性重视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本插图使用方面易出现一些问题。依据自身教学实际结合同行教学经验,提出高效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课堂教学的建议,以促进地理插图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本插图;教学建议;隐性知识
一、课本插图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着许多地理图表,可以分为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是地理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教材大幅度精简了陈述性的知识,大量运用插图与学生心理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细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常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关键词来描述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可见课本插图的配置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课本插图中也附带着很多课本文字没有显现的隐性知识点,这是对课本深度的提升,也是高考出题创新考点所在。例
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图太阳系模式图,该图主要目的是展示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和公转轨道特征,但细读该图,图中还反映了行星的有无光环特征及彗星的运行轨道特征等隐性知识点。
二、教学中课本插图讲解易出现的问题
打开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本的三本书),教材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全书虽只有300页,竟有各种插图354幅,有地图、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等(下表),这些插图是高中地理教材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教材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对教材的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插图类型及图幅数
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教学侧重点和对课标理解的差异以及教材深度把握的不同,在对课本插图处理方面常存在一些不妥之
处。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在课本插图处理方面易出现以下问题:
1.缺乏用图意识,忽略不讲
在讲解教材时,不少老师只注重课本主干知识点的讲解,缺乏用图意识,对课本插图忽略不讲。作为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了老师陈述性的知识点,而对知识点的形成原因却没有实质性理解。例如,很多老师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增长模式类型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多认为该知识点简单,通常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了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却忽视了课本图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的讲解,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接受了该知识点。老师若能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该图,注意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及其代表的百分比的变化范围,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上反映的信息,进而总结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这样利用插图形象直观导入,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然后总结概括知识点,这一过程符合学生 的思维特点,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理解不准,图文脱节
课本中地理插图很多,不同的插图会反映说明不同的知识点。有些老师秉承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利用课本插图讲解知识点,然而有时候过度想利用插图讲解知识点,却出现了图不达意、文不对图的状况,出现插图滥用、图文脱节的毛病。
三、课堂教学高效利用插图的建议
1.树立用图意识,注重读图指导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利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首先作为教师要树立用图意识,积极运用课本插图,辅助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读图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读图技能和读图规律。最后,师生间加强了教与学的交流,提高了有效利用课本插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插图,丰富课堂教学
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地理教材的版
本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教材中的文字变得更加简洁,而课本中的插图却不断增多,课本的插图已经成为地理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丰富多样的地理插图,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手素材,若能恰当使用可以获得多种教学效果。
3.注重课本插图隐性知识点的挖掘
地理教材中插图较多,有的是为了说明地理现象形成的特征,有的是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组成、性质、结构等特征。这些插图既形象直观,又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的属性,起到文字说明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看懂、读懂插图,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插图的含义,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例如,人教版必修1图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虽然教材中没有强调说明晨昏线与地轴之间的关系,没有指出太
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没有说明南北半球同一纬度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从这几幅插图中仔细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晨昏线与地轴之间的夹角总是在0~之间变化,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同一纬度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笔者认为挖掘地理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点,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从插图中的文字、字母和符号中挖掘隐性信息。二是从插图中地理数据中挖掘隐性信息。三是隐性信息的综合挖掘与信息整合。
参考文献:
陈多忠。浅谈课本插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06)。
第三篇:语文插图在教学中
也谈语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睢宁县菁华学校高中部
张宏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语文插图的妙处。教学之余,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目录前的插图仔细研究了一番,猛然间,似获至宝,欣喜不已。语文插图内蕴丰厚,别有洞天,它不仅仅是插图,更是一种文化,正因如此,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我国著名的作家、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间接地表述过,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做了插图,非常的形象生动,可以说与鲁迅先生的文章搭配的天衣无缝,更直接地传达出了文本内的东西。他自己曾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遗憾的是,笔者在这个时候才体会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实在惭愧。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大致分为:人物图、书法纂刻、影视剧照、风景山水画、诗意画等几类。他们在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
一、插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
语文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如果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并能够准确的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合理的想象,那么就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从而走进文化的多维圈。比如教材《一滴眼 泪换一滴水》中的插图是巴黎圣母院的全景图。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仔细地去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这一建筑宏伟、雄奇,风格独特。如果这时老师再外延一些有关欧洲建筑风格的知识,讲一讲哥特式和巴洛克风格的区别,我想也许会激发个别学生在建筑方面的兴趣。如果觉得这样做在教学中没有什么必要的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为什么雨果要以这样一个宏伟的教堂的名字作为书名?有什么深刻用意?经过老师的引导,会激发学生对15世纪欧洲历史的探索。再比如,在讲《秋声赋》一文时,我让学生看了文前的插图,是欧阳修的画像,在观察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的回答是忧愁、哀伤。此时我又进一步发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说,整个的画面以朦胧为主,所以人物的心情也应该是忧伤的,这应该是绘画的一种技巧。该生的回答让我很惊喜,他的感受很对,从回答中也能听出他是懂绘画的。如果这时老师再说一说,这在绘画中叫做渲染,绘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技巧(如:白描、细描等)。就像我们学习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一样。由此我们能够看出插图就是一种文字,甚至它比文字更容易让人感受、更能深入人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不但能丰富整个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积累的习惯。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这种“积累”的种子种下去,结出来的将会是令人艳羡的知本,这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益。所以我说,语文插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二、插图可以完善学生的品格、修缮德行。
高中生的教育,我认为,德行的培养重于知识的传授。司马光也曾对德与才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由此可见,品格的培养、德行的完善对于一个人的作用。那么,对于高中生的德育问题,除了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诲外,我觉得插图教学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课文前的人物插图,其中的人物都是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伟人或文人。像中国杰出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教材中《发现》的插图就凸显了他作为革命战士的一面。他那紧蹙的双眉,严肃的表情,冷峻的目光,还有那满是红烛的背景,无疑在告诉人们那是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控诉,那是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革命气概的显现,那是不灭的红烛,是前赴后继的爱国精神。像史圣司马迁,教材中《报任安书》的插图,凸显的是一代史学家的典范,他白衣束带,手握书卷,神情坦然。从插图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他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向命运屈服的人格魅力。再比如,一些名家的字帖,虽然它们没有肖像图来的明了,但是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书法家的德行。像苏轼的《丰乐亭记》、《赤壁赋》等字帖,运笔不同,各有千秋,但总的特点是,“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从字帖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不断的超越自我,敢于创 新的精神和他豪放正直的人格。可见,书法是“达其情性,形其衷乐”的外化物。由笔者的浅析可见,语文插图的优势在于让观图的人用心去意会,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重视语文插图,潜移默化中,一定会完善学生的品格,修缮学生的德行。
三、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他就是实践这一句话的典范。其广义相对论就是在头脑里做思想实验时发现的,而后才被科学实验证实的。现实既然有如此鲜活的事例,那么,对于高中生,该如何去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呢?我个人认为,插图教学可以发挥“补白”的作用。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兵车行》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从军出征的人与家人离别时的悲戚心情,在“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句诗后加入了一幅插图,让学生去想象当时生离死别的场面,去体会离人间的纠结心情,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反馈,我发现给学生们一幅图片让他们去想象,进入情境,这比教师单纯的讲解要好得多。诗歌教学讲得越直白就越没有意境,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结合插图去想象。况且,我个人认为,诗歌本身就是让人想象的,否则我们很难用现代人的思想去感知古代人的情怀。再如,教材中《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诗意画,看后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那夜的静谧、那月的皎洁、那春花的馥郁、、那江的波光粼粼都可以通过想象 呈现出来。当学生沉浸其中时,又怎能体会不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雅韵?在教学中时不时地插入图片,让学生去想象,并让学生去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久而久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劳永逸的财富。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景,恰当地运用插图,让学生放飞思绪,插上想象的双翼,就会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慢慢地学生就能够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此乃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插图本身就是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文章。一幅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传达的不仅是画家高超的的绘画技艺,更是古人放远山水、纵情自然的浪漫情怀。走入其中,扑面的是徐徐的清风,入眼的是高悬的明月和峻拔的山峦,入耳的是不绝如缕的箫声,入怀的是无穷尽的自然,入心的是人生虚诞的感慨,这些都是插图反映出来的。
“图像在文化传播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符号,也一直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具有巨大的解读潜能”,所以我说语文插图意旨深远,它有同文字同等的价值和地位。现行的《新课标》一直在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阅读和个性阅读,所以教师要切实重视语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把插图作为促酶剂,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自我的个性化解读,锻炼学生的分析图文的能力,以美促美,以美创造美,如果“美”出来了,那么我想整个的教育意义就出来了。
第四篇:浅谈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邓文秀
摘要:插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是根据教学时的需要设计的,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描述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体现了教学的难点、重点,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直观、简洁等特点,是直观教学运用手段重要体现形式也是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细胞的增殖》一节为例进行了应用探究,发现教学插图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情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材插图
生物教学
细胞
增殖
一、用教学插图导入课程,呈现教学内容。
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中每一幅插图就是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如第六章第一节在<<细胞的增殖>>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展示问题探讨中象与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引起探讨的问题:(1)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2)生物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通过学生的讨论,自然地提出探究的主题—----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 学生产生了浓烈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学习效果。由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多细胞生物体积的增加还有赖于细胞增殖。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受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细胞的增殖»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几个阶段?展示课本“图6-1 有丝分裂细胞周期” 将细胞周期的概念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这种表征知识的形式有助于教师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再引导学生观察表6-1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t/h),从表中可以得出有些结论?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观念之间的联系.三、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认知进程。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生物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进行,细胞的增殖过程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而又有重要生物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课本插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课本插图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见其形、观其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例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之一。由于知识抽象,有许多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例,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联会等。为此,在授课时把突破点放在课本中的插图上,教学中始终将文字与图形紧密结合在一起,再辅以多媒体动画展示以及在黑板上画以简图,将每一时期、每一结构的变化以图象形式一一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间接地直观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和变化,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细胞的增殖»中,细胞分裂间期的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它为细胞的分裂提供了物质的准备,这时候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和状态如何?见课本图6-4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让学生可以感知染色质转化成姐妹染色单体的动态过程。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以植物细胞为例,观察课本图6-2和图6-3,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以现行教材插图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讨论问题的机会,说出每个时期的特点,注意与其他时期的对比,并要求学生数一数插图中各个时期的细胞核中有多少染色体,DAN和姐妹染色单体,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高等动物体组织中,已分化组织在不断丧失的情况下,不断进行有丝分裂,就角化的皮肤而言,不断发生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以提供恒定的细胞供应,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另外,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也是研究生物遗传规律的必要基础。
使用插图时不能孤立的进行,而是经常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如与挂图、实物、标本、模型、多媒体等,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一个或一组插图,并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深刻性、逻辑性、敏锐性和灵活性。讲授“细胞的增殖”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比较“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然后请学生归纳出各期的特点。通过观察、类比来得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插图中的真正含义,就要有意识地进行“看图说话”的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老师指图设问;同桌间、小组中互相提问;学生走上讲台指图讲解等各种方式。“看图说话”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插图的理解,更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在讲解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后,提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否和植物细胞完全一致呢?结合图6-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以及图6-6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提醒学生对照观察,分析比较,通过对比图中各时期变化特征,找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异同点,学习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有推荐生回答教师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课本插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表征知识的工具,适合生物学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真正改变了学生对生物学课程那种“纯理论性、死记硬背”的观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总之,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复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
参考文献:
[1] 朱遵义.章图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教学, 2001,(01).[2] 孙仁恣,张秀芹.谈生物学图象教学[J]生物学教学, 2001,(05).[3] 赵月梅.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插图教学[J]生物学通报, 1997,(07)[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一册 110-114页.[5] 张倩苇.概念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2(11).
第五篇:语篇教学:因插图而精彩
语篇教学:因插图而精彩
王梅玲
内容摘要:作为非文字性资源,教材中的插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篇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材料之一,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插图辅助语篇教学:以插图为切入点,拉开教学序幕;以插图为线索,预测语篇内容;以插图为突破口,化解语篇重难点;以插图为牵引,理清语篇思路;以插图为契机,提升文本价值,就会使插图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使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更精彩。
关键词 插图 语篇 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英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资源。而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材中非常重要的非文字资源,它以直观的画面再现课文内容,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是对文本材料的诠释和补充。
语篇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材料之一,它将单词融入句型,从整体入手,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即纯文字、纯语言的描述展现语言知识。而图文并茂是PEP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众观整套教材,几乎每个语篇都配有生动活泼的插图,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这不仅给纯文字的语篇赋予了生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意思,拉近学生与课文间的距离,符合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插图这一优质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大部分的教师对语篇中配有的插图置之不理,宁可花费精力去搜索课外的资源,忽视了插图应有的教学价值。殊不知,如果我们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合理利用插图辅助语篇教学,就会使插图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提高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插图为切入点,拉开教学序幕
众所周知,公园需要入口,乐曲需要序曲。同理,语篇教学也需要一个切入点,以此折射出语篇的大意或焦点,让我们逐步领略到语篇无限的风景。找准了语篇的切入点,整堂课就有了线索,有了方向,教师就可以领着学生循着这个切入点,沿着正确的路径逐步进入语篇、理解语篇,这是学生高质量理解语篇的开端。而课文插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PEP小学英语Book 5 Unit 4 What can you do? A部分语篇主要围绕housework这个单元话题展开,我们可以直接将语篇的主题即Housework作为切入点,围绕“家务活动”话题开展师生间的交流,逐步引领学生进入语篇学习。PEP教材为A板块的语篇提供了如下两幅与语篇内容十分吻合的插图:
图图2
如上图(1)、图(2)是该语篇内容框架的体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更为准确、透彻、全面地理解语篇的内容。两幅插图信息显示:Mother Goat is ill.The animals are helping her.我们可以就此创设问题情境作为进入语篇学习的切入点:What can they do?从而引领学生随着这个问题进入语篇的学习。
二、以插图为线索,预测语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视听动画、阅读文本等方式直截了当地感知、理解和体验文本。其实,在进入语篇文本学习前,教师不妨适时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利用插图能为课文提供直观线索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的推测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PEP 8 Unit 3 Last weekend Part B时,在进入文本学习前,我先呈现课本中的第二幅插图:Zhang Peng的风筝落入了河中,让学生观察后根据问题“What was weather like today? The kite flew into the lake, what happened? Who helped him?”预测文本的信息,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语篇的动画来解疑、释疑。由于学生急切想知识他们的预测正确与否,所以在之后的视听对话、理解文本和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异常地专注认真,整篇文本的学习就在验证预测结果的过程中轻松顺利地完成。
由此可见,借助插图,以插图为线索预测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推断和探究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插图为突破口,化解语篇重难点
通过整体理解语篇获得相关信息、逐步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初步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而我们强调对语篇在整体上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语篇中的词汇等重要的语言点可以忽略不计。在语篇中,新的语言点同样是语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新的语言点在语篇学习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那么它们就会成为如很多老师所言的“语篇学习的障碍”,并使语篇学习处于半生不熟的“夹生饭”状态,从而在整体上影响语篇学习的质量。而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交错在一起,教学难点解决了,重点也就理解掌握了。犹如一根绳子绑着东西,找到绳结的关(难点)一扯,重点就显而易见了。不同的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的方式也很多,其中,巧妙利用插图作为解决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往往会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轻松且愉快。
如:PEP 6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Part B部分的语篇,文中四个季节Zoom and Zip的活动即他们喜欢的季节及原因,对于学生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划出四个季节中他们的活动,再呈现重点关键词,同时巧妙利用文中的四幅呈现他们活动的小插图,让他们将句子和插图连线,课文中的插图既形象又直观,学生就轻松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含义,此时语篇主体部分的理解也就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中有效地凸现并掌握。
再如:在教学PEP 5 Unit 5 My new bedroom Part A部分的语篇时,其中There is和There are的区分与使用是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呈现课本中的插图:the rabbit’s new room,让学生根据插图,用 There is和There are来描述小兔子的新房间,此难点在插图的描述中迎刃而解。
由此可见,巧用插图来突破语篇教学的重工难点效果显著。但是部分教师对课本的插图视而不见,舍近求远,想方设法地去找一些课外的图片资源,以替代课本中与语篇内容十分吻合的教材资源,虽然是引发了学生的新鲜感,却削弱了对语篇内容的关注,使得重难点的突破不到位。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先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适的插图可用,把握教材中每幅插图的教学意图和功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用插图,突破重点和难点,以达成教学目标。
四、以插图为牵引,理清语篇思路
小学英语到了高年级,语篇长度逐步增加、内容趋向丰富、语言项目逐步增多,有时是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有时是比较复杂的空间位置等,它们如同一个茂密的语言大森林,对英语语言知识积累尚不多的小学生来说不容易整体把握。思路不清的语篇教学活动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模模糊糊一大堆”的印象,这对学生初步英语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及人生感悟的获得会打折扣。因此,面对高年级阶段比较丰富的语篇,依据话题抓住一条主线帮助学生理清语篇的思路显得很关键,这是学生全面、透彻理解语篇的前提。而将教材提供的插图加以连接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主线。
比如,PEP 7 Unit 6 The story of the rain Part A部分的语篇,这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文本容量大,主要围绕“水的循环”以拟人化的手法展开,课本呈现了三幅插图:小水滴遇热升空,小水滴聚集成云又落下,小水滴再次遇热升空,以此为主线,撑起了本篇语篇的骨架。在教学时,我以这三幅插图为主线,运用多媒体将三幅图加以连接,配上对话内容,犹如一动画片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得主线外的语言知识得以串联,从而使语篇中很多貌似零碎的信息被插图这一主线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形成思路,提升理解和记忆效果。
五、以插图为契机,提升文本价值
小学高年级处于一个小学与初中的交替阶段,大多数语篇都围绕主题给学生以某一方面的启示或隐含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文化,这就是所谓语篇的文本价值。因此,我们要以语篇理解为基础,引导学生将视角逐步聚焦于语篇核心,将它适时播种在语篇教学的过程中,将语篇教学与文本价值的提升融为一体,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实现语篇教学的最佳价值。但是文本价值往往是脱离了语言知识本身,是抽象的,它们是教师自己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语言体验、思维规律和认识局限,将其强加于学生,其结果只能是越俎代庖,劳而无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凭借插图,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语篇内容,升华主题,提升文本价值,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PEP 6 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 B Read and write,文本内容中,Zoom和Zip正在讨论各自喜欢的季节以及原因。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将文本拓展到插图:Which season do they like best? Why do they like……?讨论过后,教师又将文本拓展到学生自己,让学生4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summer/fall/winter? ②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③Why do you like spring/summer/fall/winter?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位代表陈述本组每个人最喜欢的季节以及原因。经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只要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四季,每个季节都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珍爱每个季节。
又如PEP 5 Unit 4 What can you do? A板块语篇主要是谈论做家务这方面的内容,当学生理解文本后,教师再次呈现文本中的插图,并展开如下的对话:
T: Mother goat is ill.They help her.What can they do? 学生再次观看插图回答: They can do housework.They can ….T: But what can we do after school?
S1: Watch TV.S2: Play football.S3: Do some housework with Mum and Dad.T:What housework can you do?
S4: Clean the windows.S5: Clean the doors.S6: Clean the tables and chairs.S7: Wash shoes and clothes.T: Yes, you can try to do some housework at home after school.But If you want to do sth.but you can’t.What can you do?
S8: I’d like to have a try.T: OK!A good idea.So after school just do housework and write down what you can do.That’s the homework for you today.结合对本堂课的小结适时提升语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悟到作为一位家庭成员该和家人一起承担力所能及家务的义务,并逐步懂得学会一些日常的生活技巧。正是有了课文插图的牵引和教师问题的引领,学生自主领会文本所蕴含的内涵,最终引领学生走进编者的内心世界,深刻领悟了文本价值。
插图虽小,但每一幅都有它的利用价值。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中还有着更多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调整教学设计,这样一定能将插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使我们的语篇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 2.陶常迎 “让插图为教学插上翅膀”,《青年教师》,2011年第6期
3.王荣 “课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看插图”,《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4.王春华 “小学英语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年第01期
5.王霞 “巧用插图增强英语教学效果”,吉林教育,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