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潭口中学
刘文周
摘要:用心理会《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不难理会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中有很大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我们作为教者,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我们理应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输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中。因此,传承传统文化,通过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将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转化为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难解的民族情结,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定会产生一些效果。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从古代的名人故事,古人的励志名言,古代的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像酒文化,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等。我们的教学涉及面越广,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开拓越有帮助,而这些知识的渗透,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是一次两次考试能体现的,他的影响力可能会造福孩子的一生。
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古诗词,不可忽略的财富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中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更是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2、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入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3、添加妙用古诗的催化剂。古人云:“读遍唐诗三千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1)引入音乐:古诗教学如借助音乐的作用,定会让学生在旋律中飞翔。(2)利用书艺:书法是我们民族瑰宝之一,古诗教学与书法欣赏相结合,为古诗活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空。(3)倚靠图画: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其实,许多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之后,在习作中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学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源中汲取营养。
(二)传统诵读,文化积淀的阶梯
“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1、调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像续编,创作。
2、丰富形式,化枯燥为生动。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
3、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有些“读读背背”中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词句的准确性。
二、用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不难发现,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经典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吸引进来,让他们真心悦纳书籍,与书籍成为好朋友,享受读书之乐。
2、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好读书,还要让学生求甚解,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这一切,必须靠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首先,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书籍浩如烟海,要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其次,充分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指导学生究竟应该怎么读书。
3、要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家庭对书籍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试想,家长整天搓麻、打牌,看娱乐性电视节目,经常举行饮酒聚会活动,孩子又怎会静下心来读书呢?生活中听到家长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作业做完了吗?”很少有人问:“你读书了吗?背诵了多少古诗?”因此,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美国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都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已成了一种习惯。
4、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升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5、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故宫博物院》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云南的歌会》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安塞腰鼓》、《春酒》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了《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6、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第二篇:小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贯彻在口头上,应试教育落实在行动上”的双轨现象使素质教育成为舆 论中的热点,实际中的盲点。本文注意总结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的教育经验,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等三个方面谈了一些有益的体会,力图给同行一些启示。
关键词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出发,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双轨”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二、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是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训练学生: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每学一篇新课文,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段、内容就向老师和同学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通过讨论探索,从而得到解决。当学生解决不了时,我才给他们提示帮助解决,这样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使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学习情绪既活跃又轻松,在自由的氛围中驰骋,达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
2、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
同学是小组的成员,通过讨论互学,使学生能在互助、和谐、合作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互学,学生互补彼此的不足,每个同学的认知结构、经验水平、个性发展存在着差异,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能从别人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发,取长补短。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是关键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要适应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让有能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我采用异步教学法。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指导他们超前学习之外,课堂上我还让他们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照顾后进生,让他们在40分钟内有较大收获,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以后进生理解弄懂会做为前提,针对他们的思维力,多启发提问,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则给予充分的肯定,作业的难度要适中。这样使上层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下层学生也能逐步提高,品尝进步的快乐。总之,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技能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根据认识论的观点,依照科学方法可使人的认识活动变得有序,使天分较高的上层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中层生学到想学的东西,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形成个人的某种技能。
“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最终目标是育人。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头 绪多,影响大,改革的难度是不言而喻、有目共睹的。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大胆 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闯出一条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新路来,为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资料:1朱绍禹主编:《美日苏语文教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2《上海教育报》1998年2月13日
第三篇:语文教学工作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范文模版]
教 学 反 思
——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工作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怀远县徐圩乡云华占美春蕾学校吴峰
二00八年三月
教 学 反 思
——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工作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21世纪的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我认为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而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为出发点;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双轨”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在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但人和人都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基本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2.明确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教材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改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科学化的目标体系,以有利于检测和操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时,首先教师应明确目标体系及教材编排特点,做到达成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心中应当清楚这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正确解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做到全局在胸,步步紧扣,这样就可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小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注意授课技巧,巧妙地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目的。一般采用课端激趣、课中持趣、课后达趣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良好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是认真听课习惯。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吸引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听讲。
其次是质疑问难的习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丰富个性、创造意识、完美人格的社会主人,即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其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善于启发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并逐步形成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第三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是认真做听课笔记的习惯。做听课笔记,可以使学生动脑动手、内化知识、理清思路、提高听力和记忆力、集中注意力和锻炼思维等,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坚持做听课笔
记,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4.遵循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即: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互促进、统一发展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一致的规律等。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优化,要以低耗、高效、优质为标准,坚持以学生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原则。
5.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除查字典外,还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结合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句子。因为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常采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三是让学生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分段和归纳段意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学生掌握其方法规律,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四是学会归纳中心思想。五是教给学生自己评价所学效果。让学生学会自己出一份试卷考自己,出题前教师把出题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感受答题难,出题更难。这样不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梳理知识、分析总结,锻炼了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三、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最后得出:花生未必是理想中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听、去说、去写、去想,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通过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第四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实施
争做课改浪潮的弄潮儿
我叫郑曾洋,中文本科学历,2002年被聘为中学一级教师,2003年被评定为郾城县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转换教育思想,认真学习新课标,大胆探索新的教法、学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下面就简要回顾以下我在课改之路上的浅浅足迹。
一.坚持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坚持把“空间”还给学生,以学生的主动探知代替教师的苦心讲解。为此我构建了有助于提高语文素质(包括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活动框架:
1.开展课上2分钟讲话活动。具体操作:按学号顺序,每次一人,无一例外。先由教师命题:如《自我介绍》《我的座右铭》《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等;还有讲一则成语故事或是一则笑话。到初初二练习讲话由教师命题变为同学命题;然后加大难度,进行即兴发言的训练。
同学们对2分钟讲话非常热心,每个同学都认真谁备,所下的功夫不亚于一次口试。因为这是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是培养锻炼自己胆量和技能的机会。有一个最怵讲话的同学,每次轮到他格外投入,把讲稿背得滚瓜烂熟,提前在实里“演习”,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主动找讲话好的同学帮自己找毛病,不断地改进讲话的口气、语态、和表情,进步很快。
2.一分钟改病句活动。具体做法是:每节课在2分钟讲话结束后,由另一名同学将他课前抄在黑板上的病句加以简要评析,每课一人,轮流进行。这项活动的作用是:一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能培养学生纠正病句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经过训练,同学们掌握了常见病句的类型有及纠正方法。许多同学的作文语病现象也较以前大为减少。
3.3分钟朗读训练。具体操作:每课一人,轮流进行,或朗读全文(短文)或朗读片断。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还要读出感情。通过朗读训练,一是培养读书习惯,在熟读中掌握文章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艺术;二是通过带表情的朗读,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决不能安照应试教学那样把一篇文章“肢解”后,让学生去默字词,去背课后练习答案。语文课应该是语言艺术美的欣赏课。只有注重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质。
这种课上朗读活动又延伸到课外的阅读活动,班里许多同学订阅了《读者》《散文》等刊物,把一些精彩的诗文抄录下来,不时朗诵,品味;不少同学还在作文中模仿运用。由于加强了朗读训练,同学们书面表达能力也有的较大的提高。
4.写一种全新的“刊物式”的课外笔记。具体操作: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笔记本,根据自己的志趣为自己的“刊物”起个名字,如“霞光”“小溪”“启明星”“七色花”“丑小鸭”等。然后根据我规定的四项基本内容再设计“栏目”。这四项内容是: A每日摘抄一句格言或警句;B每周写一篇观察日记或“放胆文”,选材、题目及体裁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即写什么都行,只要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特别欢迎写新鲜的东西;C每周写一篇由老师命题的小作文;D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如“人生启迪”“社会广角”“校园风景”“书海漫游”“美的欣赏”“幻想天地”“快乐创作”“开心果”“小幽默”等等。加上精心绘制的彩色插图,确实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这些“刊物”式的课外笔记,从设计绘画到撰文书写都由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他们既是记者又是编辑。每周平均写2千字,一个学期3万余字,一本写罢再写一本,一本比一本厚,一本比一本精彩,个别习作特长生到初三上学期已写到20万字。
课外笔记的写作,不仅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水平,而且对提高同学们其他方面诸如文化艺术素质、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摘抄格言警句一项,能促使同温室们从自己喜欢的格言中,体悟人生的哲理,寻找生活的指针,以鞭策自己,塑造自我。课外笔记第二项内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在这里,同学们既可以有生活的速写,对生活的见闻加以评论,也可以进行高层次的文学创作。全班三分之二同学都写了科幻小说,有的还写了解童话、寓言、小品,还有不少同学做了诗歌、散文的创作尝试。
5.开展课余剪报、做读书卡的活动,以培养治学的良好习惯。具体操作:要求每人准备一个剪报本,准备活页的卡片;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剪报,如何做读书卡,学会积累资料。每学期检查一次,并将成绩列入语文成绩的评估之中。不少同学由于坚持剪报、坚持做读书卡片,促进了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养成了积累知识的习惯,学会了积累知识的方法。
二.开设并上好活动课程 活动课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上好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每周用4课时指导学生学习统编教材,挤出1课时搞活动,如开展讲话训练、朗诵训练、文学欣赏与创作等多项语文活动。通过组建文学社、读报小组等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增加主体活动的广度和力度,使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协调并进,形成“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一堂成功的活动课,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质。如我搞过2节“争当小编辑,学做主持人”的活动课。先让学生在课外笔记本上为少年朋友或学龄前儿童编一套8分钟的广播节目稿,然后在活动课上以小主持人的身份现场表演。结果全班同学都写了1千多字的广播节目稿,形式新颖,加上自己配置的音乐,很有点“现场直播”的味道。
活动课的开设,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桎梏,它陶治了学生情操,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学法指导
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法的改革。我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教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学期的语文起始课,我都讲语文的重要,再讲如何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每次期中考试前,我都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卷,出题前我把出题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许多同学在课外笔记上以《这次考试我出题》为题写了自己第一次出试卷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次“特殊的作业”,既新鲜又有趣,体会到了“答题难,出题更难”。通过出试卷,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梳理知识,分析总结,锻炼了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再如作文教学的改革,我把“命题”的“大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命题;我还把批改作业的“专利”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批改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每次作文后先由小组讨论,大家评议,轮流写评语,搞评析。同学们在参与批改作文的活动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改作文,如何写文章,而且学到了如何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悟到了“熟能生巧”“坚持就是胜利”等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人生哲理。
四.对学生语文成绩评估的改革。
传统的应试教学用一张考卷评定学生的成绩,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是不科学的。应试教育的许多弊端都由此而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成绩的评估决不单看一、二张试卷,而是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这种评估的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能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注意学习的激情、意志、毅力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对学生语文成绩的评估分为“听、说、读、写”4大项,每项又分若干条,如“读”一项就有各种文体文章的阅读以及文学作品的鉴赏,还有“速读”“默读”能力的测定。此外,还有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养成或掌握程度的评定,如作业完成情况,这些都进行分数量化,最后综合为语文学习的成绩。这样分项评分,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语文水平,学生也能便于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花开花落,春去冬来。几年来,我所担任的班级的语文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学年人均习作量达5万字以上,有10多人在市级报刊上发表了习作近20篇,语文学科竞赛、演讲比赛中有10多人次获奖,其中市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人次。
由于大胆探索,积极改革,我所教的实验班应试成绩(指每年的期中期末统考)均高于非实验班。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也促使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这种“全面加特长”的丰硕成果,正是贯彻落实课改精神的结果。
郾城区商桥一中
郑曾洋
争做课改浪潮的弄潮儿
郾城区商桥一中
郑曾洋
第五篇: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语文学科及时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课堂气氛;感受;开放;思维
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素质教育是创新的体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我们应该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不只是口号,不只是停留在思考、理论阶段的概念,而是已经应用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以下是本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丰富课堂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赞可夫说:课堂上应该创造出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呆板枯燥,学生有的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有的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这时老师每一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就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从而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二、创设情景,增加学习的新奇感受
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是人们活动的特定舞台。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一系列心智活动。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谜语法(适用于生字教 学)、歇后语法(适用于词语教学)、故事法(适用于导入新课与新课简介)、图画法(适用于领会课文主要内容)、多媒体操作法(适用于较系统理解课文)、表演法(适用于对文章思想、人物感情的理解)、直观法(适用于作文教学),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设计、变换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形式和手段,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加新奇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行素质教育。
三、改变学习方法,开放语文课堂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还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自拟学习的过程与步骤,并注意提供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课堂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方法和步骤是学生的自我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自主发展。同时,还可开展学生间的多种合作交流,如:小组内的“讨论式”、“任务分工式”、“评价式”、“观点辩论式”、“竞赛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习惯、技能的培养,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的目标,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像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重思维的过程,而轻结果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如果他摹仿的老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么学生也会 像老师一样不自觉的学习创新。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强调创新的重要,也不及实实在在的一次创新来得直接。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才能走出目前语文教学“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误区;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健康,知识渊博,会学乐学,有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的跨世纪人才。
作者简介:
段永刚(1977.11~),男,汉族,河北保定清苑县人,大学专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教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东闾乡东闾小学,任教的班级曾获得保定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清苑县政府嘉奖和学科优胜奖等奖励,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曾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