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寻美作文
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寻美作文
著名小语教育专家、全国特级教师 丁有宽
语文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一项工程。我把育人作为教学的任务之一,实施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我倡导学生寻美作文,在读写训练中指导学生学美、寻美、颂美。
(一)通过范文教学,培养美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按照这个教学目的主编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通过多种多样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呈现出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等,提供了美育的丰富内容。赞可夫指出:“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的形成,必须有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杜殿坤译,第11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我运用这套教材蕴含着的大量美的因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有的课文旨在催开学生理想的花朵;有的课文着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有的课文旨在教学生为人诚实、正直„„在导读课文的写作知识时,我还有计划地通过多种写作方法的比较,如:“开头五法”、“结尾五法”、“叙事四法”、“写人八法”等,给学生以语言美、形式结构美的感受。
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美的“画卷”,使他们初步接受了美感,为“寻美作文”打下了基础。
(二)组织寻美活动,发现美的素材
从课文中感受到的美,毕竟是间接的,要使学生直接在生活中寻美作文,还要有一个发现美的过程。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第6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由于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他们直接发现美的能力比较差。以前小学生作文多是写鸡、鸭、兔、狗、猫、花、鸟、鱼、虫、草一类东西,一想起表现“新风尚”、“赞扬新事物”,也只能想到帮人拉车、拾金不昧、扫地、擦黑板等一般的旧题材。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美好事物不易发现或视而不见。
我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按读写训练的教学计划,组织班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种寻美活动,为“寻美作文”提供素材。
1.建立“寻美小灵通”记者站
此活动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学习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并要求小记者积极为中队出版的《赞美小红花》小报写文章,在每天早读课向全体学生广播,及时向全体学生传递美的信息,灌输美的思想,培育美的情趣。
2.举办各种颂美主题会
让学生在会上讲述耳闻目睹的美人美事。如举办“向雷锋叔叔学美”、“赞社会主义新风尚”、“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等主题会。
3.开展各种颂美征文比赛
征文内容要丰富多彩,如开展“学雷锋、颂新事”(侧重记事)、“赞社会主义新风尚一事”、“为社会主义祖国添光彩”等征文比赛。
4.出版颂美小报或墙报
形式要多样化,如出版“赞美小红花”小报、设立“社会主义文明之花”墙报专栏等。
5.设立集美本子
形式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设立“美的花花”作文本子、“美的语言”收集本,等等。
学生们为了开展这些活动,处处留心美事,不断发现美的事物;在开展这些活动中,他们又互相传送美事的信息,受到美的启迪。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寻美、学美、赞美各种活动,开阔了孩子们美的视野,使他们积累了大量写美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再也不愁没东西了。例如,一次“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寻美作文,一周内全班学生写出了200余篇短小、生动反映学雷锋行为美和心灵美的文章,其中班墙报委员小赖写了20多篇赞美小作文(其中有几篇被报刊选登)。全班学生还自觉地把小作文选进自己的“美的花花”作文本子里。
(三)挖掘美的实质,写出真情实感
我在引导学生寻美作文过程中,结合导读课文,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想像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寻找美的真谛,挖掘美的实质,写出美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观察,了解事物的全貌;注意诱导学生在观察中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特征和特点。我很重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从已经发生的情节,通过想像生发出新的情节;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环境,想像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行动,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想像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要求学生在观察、想像、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要注入自己的情感,有鲜明的态度。
我在指导学生寻美作文中,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颇能说明问题。有一天,我发现教室讲台边墙上新挂了一支教棒,既轻巧又美观。同时,了解到这支教棒是班里后进生小林学雷锋后,在家人帮助下制作出来送给班里的。于是,我抓住这件事,以“一支教棒的来由”为题,引导学生顺藤摸瓜,进行寻美作文。首先,让学生观察这支教棒的形状——不大不小,不长不短,精巧光滑,还系了一条绸带。然后,发挥“记者站”的作用,调查这支教棒的来历。结果弄清楚了这支教棒是小林送来的,中间还包含着小林“妈妈主动拿出好木料”、“冒雨借刨”、“父亲教子做教棒”、“妹妹给教棒结花绸”、“小妹用零用钱买油漆漆教棒”等一连串美的情节。后来,学生就这件事在一周内分别写了“冒雨借刨”、“父亲教子做好事”、“三颗美丽的心”、“一支教棒的来由”等200多篇既有想像又有真情实感的小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我在引导学生感美——寻美——学美——颂美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美好事物、美的对象面前,受到直观的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感化、陶冶,达到教育目的。
第二篇:读写教学中的寻美作文
读写教学中的寻美作文
语言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一项工程。我把育人作文为教学的任务之
一。实施在整个评议教学之中。我倡导学生寻美作文,在读写训练中指导学生学美、找美、颂美。
一、通过范文教学,培养美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爱美的情趣。我按照这个目的,通过多种多样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璨夺上面的“美的世界”。呈现出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等,提供了美育的丰富内容。
赞可夫指出:“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的形成,必须有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我运用含有大量美的教材这个因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有的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立志;有的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探求真理意向;有的课文旨在催开学生理想的花朵;有的课文着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讲读课文的写作知识时,我还有计划地通过多种写作方法的比较,给学生的语言美、形式结构美的感受。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使他们初步接受了美感,为“寻美作文”打下了基础。
二、组织寻美活动,发现美的素材。
从课文中感受到的美,毕竟是间接的,要使学生直接在生活中寻美作文,还要有一个发现美的过程。14世纪法国杰出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他们直接发现美的能力比较差。
我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按读写训练的教学计划,组织平班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种寻美活动,为“寻美作文”提供素材。
1. 建立“寻美小灵通”记者站。启发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学习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并要求小记者积极为中队出版的小报写文章,在每天早读时向全体学生广播,及时向全体学生传递美的信息,灌输美的思想,培养美的情趣。
2. 举办各种颂美主题会,让学生讲述耳闻目睹的美人美事。如
举办“向雷锋叔叔学美”、“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等主题班队会。
3. 开展各种颂美征文比赛。
4. 出版颂美手抄报或墙报。如出版“赞美小红花”小报,设立“文明之花”墙报专栏等。
5. 设立集美本子。如设立“美的语言”收集本等。
学生们为了开展这些活动,处处留心美事,不断发现美的事物。在开展这些活动中,他们又互相传送美事的信息,受到美的启迪。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寻美、学美、赞美各种活动,孩子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大量写美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再也不愁没东西了。
三、挖掘美的实质,写出真情实感
我在引导学生寻美作文过程中,结合讲读课文2,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寻找美的真谛,挖掘美的实质,写出美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观察,了解事物的全貌;注意诱导学生在观察中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的特征。我很重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已经发生的情节,通过想象生发出新的情节;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环境,想象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行动,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想象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要求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有鲜明的态度。
班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我发现讲台边上多了一支教棒,既轻巧又美观。同时了解到它是班里后进生小明在寻美过程中,经过家人的帮助制作出来送给班里的。于是,我抓住这件事的“一支教棒的来由”为题,引导学生顺藤摸瓜,进行寻美作文。首先让学生观察这支教棒的形状——不大不小,不长不短,精巧光滑,还系了一条绸带。然后发挥“记者站”的作用,调查这支教棒的来历。
结果弄清了这支教棒是小明送来的,中间还包含着小明“妈妈主动拿出好木料”。“冒雨借刨”“父亲教子做棒”“妹妹给教棒结花绸”等一连串美的情节。后来学生就这件事写出了许多既有想象又有真情实感的小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 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仰端正。”我在引导学生感美——寻美——学美——颂美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美好事物、美的对象面前,受到直观的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了美的感化、陶冶、所以我说,美无处不在!
第三篇:重视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跟大家分享的教学心得叫做“重视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菜鸟教师,总是会一些迷茫,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问问教学前辈,他告诉我,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就是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渐渐地,我开始明白,语文教学概括起来就是七个字:“识、写、读、背、说、作、习”。重点是:“识、写、读、作”,重中之重是“读”和“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我认为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用通俗的话说“读写结合”就是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1、重视积累,大量阅读。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充分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理解语言、感悟语言、欣赏语言。课后,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并有意识的在小练笔或习作中进行运用。只有这样,文本中那些优美的词句,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智慧才能化为自己笔下流淌的文字,使学生言之有物,挥洒自如。例如,学了《小桥〃流水〃人家》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文章,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注意运用本文的词句和抒情方法。
此外,应多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作笔记、写心得、记日记的好习惯。这些素材的积累,将会为孩子们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
孩子们在读的同时,老师要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而不是看了就忘了,记性好忘性大。要指导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要在读的同时读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以后写这类文章要怎样才能写好?这样,读文章就仔细认真多了。要鼓励孩子养成一边读一边提笔在手,做好批注笔记的好习惯。这样琢磨咀嚼,会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阅读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写作的练习。
读与写要实现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首先要在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最好的载体,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孩子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1、读写结合,先从课文的仿写做起。
仿写是写作的一个单项训练,能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为写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如遣词造句,小的片段练习等,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在学习课文《鲸》时,孩子们学习了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和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并在短文中恰当的使用几种基本的说明方法。这样不仅增加了习作的趣味性,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2、读写结合,还应为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有人说作家就是儿童,因为他们都有无际的想象力。那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孩子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习作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巴金老人曾说:“我会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更有感情。”阅读时孩子们融入了情感,在脑海里产生了作品中所描写的景象,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会、感受。孩子把阅读的体会感受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产生了写作的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别具匠心,独树一帜。
在教授课文《草原》时,老舍先生描写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引导孩子们在想象中朗读,读完让孩子们交流:你愉快了又和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动作行为?同学们交流之后马上练练笔。有的孩子就写了:“要是我来到这么美丽的草原上,我一定要在地上翻好几个滚,打几个倒立,直到我的劲儿都使不出来了,我才静静地躺在草原上欣赏着白云朵朵的天空。”
3、读写结合,要勤练笔进行习作练习。
“常常做,不怕千难万阻;日日行,不怕千山万水。”勤写勤练,才能练出好的作文。只有经常动笔,反复推敲,不断探索,才能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愿写到想写;从凑字数到文思如泉涌;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上语文课,孩子们就准备好练习本,准备随时练习写句子,写片段。多鼓励孩子们写日记,养成用笔记录生活的好习惯。练习成篇的作文应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有计划地进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不能一味贪多、囫囵吞枣。在练习内容上,也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低年级应侧重于说话、写话;中年级应强调较为有序的句段、语段,后再练习写简单的文章;高年级应致力于篇章,尽可能地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写作的练习方式也力求多样,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培养孩子兴趣入手。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让我们的孩子更优秀更全面。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沉浮苦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以上是我自身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望各位老师,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吸取”足够的“营养”,滋养写作的思维土壤,“倾吐”真情实感?我们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课内外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前,我校有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果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学生也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写的文章编凑造假,空洞无味,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灰色风景”。对此,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大学习、大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让“灰色风景”荡然无存,同时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取得了成效,在语文教学的天空,读写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含量,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这样既有在课内指导下显性的,即时的读写结合,又有在课外浸润中隐性的,长效的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稳步提升。要真正做到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读写结合,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目标定位,引凤筑巢,让读写结合植根课堂。
新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首先要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其次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还有关注“知识与能力”。解读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目标,我们觉得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教学中应该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包括语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而,我们要求老师在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时,把读写结合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借助文本的范文作用,可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如果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孤立开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同样,写作指导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选用哪种练笔形式,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发挥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目标定位了,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占一席之地。
二是操作定规,有章可循,让读写结合柳暗花明。
学生在课堂上练笔的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可是怎样练,怎样写,写什么,需要老师随文点拨,悉心指导。我们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在七年级我们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如第一课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以散文诗般的语句谈了什么是文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作品具有的魅力。我们则要求学生以“语文是什么”的句式模仿写一组排比句。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用手中的妙笔、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在八年级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写作创新能力。改编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它在原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删一些情节,可以改变题目,改变叙事人称,也可以改变体裁,改变文章顺序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驰骋思维的野马,不失为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如《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色彩。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讲解小说写作的技法,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在九年级我们抓住那些具有真善美的小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散文、文言文,让学生写随笔、写读后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篇好文章,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文本中所选的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都是关于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两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不自觉地在随笔中写出了读后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与成才的关系。上面三个阶段,学生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随文练笔,真正让学生在每天都有练笔的收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习作习惯。
三是扩容定时,潜移默化,让读写结合春风夏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因为,语文课堂是有限的,语文学习却是无限的,十分广阔的,如果忽略了大量的课外语文学习实践,忽略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空间,那么学生势必视野狭窄,积累贫乏,思维僵化,语感迟钝,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熏染,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不到提升,其语文素养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学校每周可开设一堂美文欣赏课。欣赏文章应为文质兼美的报刊时文或经典美文,文章可以在课前印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或者学生诵读,然后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欣赏。美文欣赏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其实关键在于找准美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自悟自得。美文之美,或在语言、或在情感、或在意境、或在哲思、或在氛围。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后,组织学生就一两个方面畅所欲言,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予以点拨,归纳赏析方法,升华思想认识,强化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主要是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地尽情地阅读。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去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课前事先选择好书籍在班级里阅读。在自由阅读课上,教师绝不可以喋喋不休,最好是什么也别说,自己也拿一本书静静地阅读。这样,没有聒噪,没有干扰,没有问题的牵绊,每一个人都独自深深沉浸文本,让心灵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作者交流,充分享受那份别样的情境,充分感受自由阅读的愉悦。有时我们播放柔和舒缓的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情调,让每周的自由阅读课成为特别愉悦的、特别令人向往的时刻。我们通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时效性,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写作教学服务,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推荐定篇,雅俗共赏,让读写结合云蒸霞蔚。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态度的多样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等要素。这种阅读理论,强调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等,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象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句进行摘录,或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经常翻阅,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学生每学期读哪些书,我们给出了100篇篇目,有经典的、有时文的;有纪实的、有科幻的;有校园的、有体育的、有军事的等。要求七年级、八年级每星期读80篇,九年级面临中考,可安排读60篇。每个月,我们要求各班开展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出一期阅读手抄报,评选5名阅读之星,向他们每人赠送一本书作为奖励。
阅读,让学生徜徉于情感园地、行走在思想高坡,保证了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语言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心中有情,文字才拥有生命。读写的经纬线有机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扮靓了语文教学的天空。今后如何让读写更好地契合、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深入探讨的话题。
钱方,柯云,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第五篇:读写结合,优化作文教学
读写结合,优化作文教学
一、学习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如教学六年制七册《基础训练 4 》作文题“写一种植物”。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荚树》,学习的两点观察方法:⒈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⒉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你喜爱的花,观察后写下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红玫瑰:墨绿色的茎上长满了小刺,尖尖的、硬硬的,谁也不敢去惹它。枝条上长满了齿形边的叶子,叶子是绿色的,刚长出的却绿中带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叶丛中,枝头上花儿昂首怒放,颜色是那么红、那么浓,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燃烧的火焰。许多的花瓣组成了一朵精美的花。这些花瓣有规则地簇拥在纤纤花芯的身边、层层包裹着。就连花瓣之间的空隙也自然地被下一层花瓣所遮盖。每片花瓣都鲜活活、细嫩嫩、水灵灵的,好像只要轻轻一掐,红色的浆液就会涌流出来似的。凑到花前闻闻,清香阵阵,那是散发着诗意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啊,多么娇媚、可爱的玫瑰花啊!
观察也是有序的:可从整体到部分,表达时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观察得仔细,观察方法得当,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
二、学习构段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黄继光》中的三、四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
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例如,一次菊展后,全班 60 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 20 多种菊花,五彩缤纷。
三、学习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按照点 面 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四、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⒉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
⒊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汇报会”,激发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激发写的兴趣等,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