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应用总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值过高、家庭离异等原因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科渗透;二是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三是进行心理环境建设。在这三种途径中,开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师资要求较高,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这种师资条件。进行心理环境建设涉及面大,持续时间长。因此,相对来说,学科渗透更易于操作,更为灵活。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以公民教育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实践较多,在国内开始于80年代。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专著论述还没有。但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与教学实践人员在学科渗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经过长期咨询实践后在《学科——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渗透在学科教育中进行,这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途径。无锡市沁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境课程这一内容开展研究后指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个学科中都有情境教育的空间和可能,在这些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完全可能的。一般多认为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在各科教学中寻找心理教育的对应点,在教研中要注意学生身心素质目标的挖掘及确定,并把这一目标体现在教案及教学过程中进而把心理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三.概念界定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通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育心。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成员教师的心理学,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
3.通过本课题研究,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渗透的经验,探讨其内容、途径、方法。
五.依据理论
1、心理学依据: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纵条件反射,以及模仿学习原理。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和动机建立4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行为纠正的方法主要有系统托敏、模仿学习、角色扮演、果敢训练、强化等方法。
2、素质教育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属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根据这一特征,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应方法如下:
(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以本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表、谈话法。
(二)教材内容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就必须有其教育内容,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内容作
出析找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当前学生的热点和难点心理问题的素材,并在教育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这是教育研究的一大内容。主要采用比较研究、课例研究等方法。
(三)优化课堂教学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都要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在
师生互动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正教学行为,可以促进师生的良好发展,因此这一内容就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主要采用行为研究法。
1、优化学科渗透的教学设计 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来设计教学。本课题组主要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试作摸索:
①全面分析学生情况.课堂心理教育的渗透强调教学适合学生,应了解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知识准备、兴趣、态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②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不光是知识,而应包括认知、情意、行为三方面。
③立足学科自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突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品质培养。
④创设情境:学生喜欢知识、热爱学习是成功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是一条有效的策略。
⑤强调行为实践: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道理的行为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社会观察、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习效果产生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情感与行为技能,从而促进心理水平的发展。
①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效益。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情感体验、注意力存在差异。因此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课堂心理气氛进行正确鉴定,另外教师对学生作出合理期望和公正评价也有利于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
②积极感染学生:师生情感共鸣是感染学生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关键在于信息是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③合理利用信息传递: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在传递信息时应采用新颖,科学的教学内容;内容表述要形象、生动、具体;传递手段要多样。
④课堂教学中组织多向交往:师生、生生互动称为多向交往。良好的多向交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智力水平。
3、加强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师生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顺利渗透。
①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程秩序的建立对教学成效关系很大,而在相当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秩序的建立意义更大,因此本课题组将在实验阶段前期做好课堂秩序的建立工作。
②合理利用奖励与惩罚手段
奖励与惩罚都是教师控制课程秩序的手段。两者相比较,鼓励更能产生教师期待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中要创造条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惩罚手段也要适当的加以运用,但要遵循一定原则。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①讲述法:这是常用的传统方法。历史与社会课可以从道理上讲述,对学生进行现象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②自述法:即让学生针对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某一事件,人物说经过和感受,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③角色法:在历史与社会课中通过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场景,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内心冲突。
④讨论法 :让学生对某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意见。
⑤.情景法:使学生进入模拟的历史情景,体验情感,测试心理反映,培养适应能力。
⑥综合法:将以上各种辅导活动方法综合运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心理现象的多变性,辅导方法的多样性,心理活动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方式要综合化。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0511年1月)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和计划.课题组成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学习.2.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2月
——
2011年10月)按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教学研究、设计教案、及时总结、积累资料、写出阶段性总结.3.总结阶段(2011 年11月
——
2012年5月)分析整理资料,总结实验成果,撰写报告。
八、研究过程及活动
(一)建立课题组,分工负责
任何一项研究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加强研究的宏观统筹和微观指导,我们成立了由社会组组长负责的课题组,将各研究人员分为资料汇集员、测试分析员、测试分析员、实验研究员等,确保课题组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二)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能规范深入的开展,我们坚持理论学习,从《现代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部相关文件《历史与社会课》课标等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并要求课题组成员经常通过网络学习,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由湛业锋主办的心理教学网络为我们课题组提拱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
(三)实施历史与社会课学科教学渗透
1.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进行学科渗透
通过调查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我们得到了学困生的相关心理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学困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了较多的非智力因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封闭、孤僻,自我评价消极,面对挫折表现出无能为力的状况,缺乏勇气和信心,且多不愿与人交往等。
课题组在实验班的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几乎贯穿于每节课。渗透主要目的是要起到预防和转化学困生。渗透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在情感上平等对待学困生,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一般表现出卑、自暴自弃、意志消沉,甚至出现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平等对待这部分学生,尊重其人格。并多找机会接近他们,与他们谈心,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注、爱心。从而在情感接受了教师和教学的教学。
②在教学行为上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由学习困难造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关注学困生的进步。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深入研究教材,恰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其次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如:在备课时专门为学团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还可以让学团生在课前着手准备。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学团生就可以有活动可说,从而参与讨论;多给课堂表现的机会等。再次:指导学团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是新课程各种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的辅导中我特别注重学团生的基础能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如每节课前都要求学团生用笔写出我用口说出“上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这做法促进学团生课堂上认真听,记、课后认真复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2.设计调查了实验班学生意志力状况,并在学科教学中进了渗透培养 学生意志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之一,为此课题组对学生意志力调查,设计了20个调查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意志力不强,其中意志力薄弱的达58.81%。一般的为38.64%,较强4.55%,非常强为0%,这结果说明了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家里条件较好,再加上父母的宠爱,所以多为意志力不强,这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成功带来阻碍,因此,必须要求培养。课题组做了以下一些实验以促成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
①课堂教学渗透
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可以借鉴和指导的内容。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多方面挖拙资料,寻找教育内容。最后确定把意志力的培养贯穿在郑和下西洋,林则徐禁烟,中华民族的抗争等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实验班的学生经过这些抗日战争的内容学习,不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更多的是体验到这种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并在学习生活上加以对照。
②利用课外教学加以补充辅导
学校给历史与历史课两个任务:组织参观区建设成果展,慰问敬老院老人的活动,我把这一任务给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都是采取徒步方式前往。每次来回都有20多里路,步行+中间活动都要求在一个下午完成,许多同学叫苦收累,实验教师在跟班步行,用行动来支持学生,当实验班学生出现意志力不强时,用鼓励+生语言支持学生。回样后又要求学生写下了“我能行”或“我成功了”、“我骄傲”等体验成功的文章。
通过双上课堂和课外教学的渗透,学生的意志力有所增强,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到挫折之后,常常以“我能行”告诫自己并能用行动体现出来。
3.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渗透
现在学生多表现出自私、孤僻、缺少热情、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自觉性差等人际关往不良症。
实验班的教学也充分利用了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和课外教学形式,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过程,并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用小组讨论,分组辨论,合作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外,实验班设计了一系列课外活动,要求学生采用社会调、访谈、参观访问,综合实践。如:调查政策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改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周边区域环境情况的了解得。以上课堂、课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加强了同组同学的合作,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同时也锻炼了同学的自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活动也涉及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所以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课题
总结
北
辛
学
校
第二篇:历史课中生命教育
给学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高乐山镇民族中学李靖
写中篇文章是缘于偶然的一次历史课上给我的触动,甚至是震撼,实在是太大了,使我不得不触动我内心深处有关学生生命教育的深层次思考。那是在上“南京大屠杀”时,我在给学生看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时,我竟然看到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脸上显出不屑的神情,更有三到四个学生竟然有幸灾乐祸的表情。我当时马上关闭了相关设施,只问同学们:“这值得我们去笑,或者幸灾乐祸吗?同学们,我们该以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历史事件。”
想当年鲁迅因看到同样的现象,体会到国人的精神麻木而毅然弃医从文,而时间到了今天,虽然历史不会也不可能重演,却难道让鲁迅先生所看到的情景,内心所感受到的苦楚重现。
无独有偶,不久又爆发了惨绝的“5.12”大地震,看到国人所迸发出来的强烈的责任感,爱国情,主人翁意识,对于生命的珍爱,对于生命的讴歌,对于生命的礼赞,又让我觉出许多欣慰,看到许多希望。
诚然,在时下的青少年群体中,特别是在中学生中,确实存在践踏自我生命,漠视他人生命,自私、冷漠、颓废„„而出现这一现象,当然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社会的层面缺乏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家庭的层面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习惯,很多礼仪,很多传统,很多精神的严重缺失;而作为中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阵地——学校,无论我们教师怎样为自己的辩护,为自己加上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都有责任去为这一现象负责;当然,也有义务去挽救、去拯救、去唤醒学生心中最原始的,刚刚萌生的生命意识,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更应有这样的使命感,责任感。
人的生命存在是中学教育的原点和基石。中学教育就是应生命存在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因而中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具有生命理念的教学过程中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体验作为生命的情感,领悟生命的价值,享受生命的辉煌,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而作为人文色彩浓厚的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其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历史知识的传递与情感的投入,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情感目标。使学生形成生命的积极情感,所以,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历史这一中学阶段最为基础的学科,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那么在历史教育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教师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如果希望学生热爱生命,就让他和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作为老师,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绝非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的全方位素质的展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渠道,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总是主动的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给学生施加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只是一个最单纯的表象,而教师对学生的更多的影响,则是体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隐性的层面上,是潜移默化的。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自己人生的历史教师,自然会以最富激情的语言,最感人的情感,最有感召的肢体语言,将自己最好的精神层面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受到触动、受到启迪、受到生命的洗礼。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去积极主动的感受生命的美好,体验生命的精彩,感悟生命的价值,敬畏生命的珍贵。所以,即使一个学问再深,知识再渊博,如果每天却传递给学生的是负面的情绪,消极的思想、颓废的生活态度、庸俗的世界观,很难想象,带给学生的会是什么?培养出来的人会是
“才”吗?只有教师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才会把正能量源源不断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一生受用不尽。
(二)改变观念,传递学生健康的生命意识,带给学生正能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在我们这一代的教师中已根深蒂固,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载体。我记得自己上初中时的第一堂历史课就是这样,教师把重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罗列在黑板上,然后记下来,接下来就是背,就是我们后来的“讲一讲”“抄一抄”“记一记”“背一背”的四个“一”,我们后来也就把历史课形象的称为“四姨课”。而新课标却要求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尊重他们生命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存在。也要在每一个教学流程中,唤起学生的生命独立性,体会生命的存在,感悟生命的价值,只要教师真正把这种生命意识融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会珍视每个学生。特别是面对所谓的差生的时候,更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手中有爱”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客观公正的面对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存在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自身的闪光点,就一定会把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传递给学生,并给学生以生命的正能量的补充,让他们能积极健康的面对人生,正确定位自己,充满自信。
(三)深挖教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丰富的人文性、文化性、知识性、精神性、爱国情怀、责任意识等丰富的生命意识的素材,蕴藏其中,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也是无法替代的。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里本身的教学资源,找好契入点和融入点,融入“生命意识”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生命教育。
例(1)在讲到人类起源时,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人类生命进化的艰辛与漫长,人类探索自然的勇气和艰辛。直接给学生传递相关的生命意识,给以正能量。
例(2)在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引导学生体会其民族精神、伟大的爱国情怀,忠贞不二的忠诚之心,自然而然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倾向、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并引导学生讨论“岳飞之死的” “值”与“不值“。让学生直接思考“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例(3)在讲到陶渊明一节时,让学生思考其“隐世避居”的处世态度,并各抒己见,自然融入学生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作为老师的我适时点拨学生,怎样在人生道路上去克服困难与挫折;怎样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怎样去体现“生命”的价值;怎样去演绎自己生命的精彩,并且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在当今竞争激烈甚至惨烈的社会中去直面人生,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所以,我们的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元素比比皆是,只要我们适时挖掘,合理利用,它会为我们的历史课堂增添不少的生命的闪光点。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互动,在情感交流中,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正如我在文章开篇所引用的案例,触动了我,也给我教学教研上以新的尝试,而这种尝试可能是每位历史教师必须的。作为历史课,有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但也有自己学科的“劣势”,无论是人物、事件、现象等等都是与我们相距甚远,陌生且难以体验的,若能在教学中合理科学的借助现代的教学设施,把相关历史背景、历史教材、历史材料、历史人物、历史画面展示出来,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最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这本身也是对学生原始生命存在的一种感召,同时,也会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这一高层次的情感体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充分利用现实中的教材、现象说法,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无论课堂的教学怎样精彩,形式怎样新颖,但带给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还是现实生活中来得更直接。如果能挖掘本地的乡土教材中的历史资源,采取合理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和学生互动,让学生与历史零距离的接触,学生受到的生命教育就会触及灵魂。作为我的家乡,也是学生最熟悉的他们的家乡,虽谈不上是红色根据地,但相关的历史教材也可信手拈来。如“唐崖土司皇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厚重;“严家祠堂”可以让学生透过历史看到“礼仪”看到“家教”;“小村红色根据地”“忠堡大捷遗址”“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家乡历史教材,可以信手拈来、科学利用,适时融入到教学中来。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带给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对家乡的历史的再认识,把爱国爱家拉得更近了;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腾飞,家乡的发展紧密相连,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并且是零距离的感受,其效果更明显,触动更深,影响更远,带给学生无限的正能量。
当然,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那只能是空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流程中,主动渗透生命教育的元素,尊重学生、珍视生命,培养学生树立健全生命意识,健康的人生态度,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生命的珍贵、生活的美好,他们就会茁壮成长,让我们带着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把正能量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扬起生命的风帆,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第三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南海大沥许海中学 李顺霞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而且在身体上、以下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具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达到以下八个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年龄符合特征。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观念冲击下,青少年的思想心理日益复杂,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每一位任课老师应根据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生自身的资源,达到教学与心育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使全体学生受惠。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把我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深挖新教材中的心理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双丰收。
数学新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例如:“每一节后面的读一读栏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等,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长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教材中有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计算繁琐,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新教材倡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分享,如制作视力表,探索勾股定理,测量旗杆的高度,观察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等等需要学生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寓教育于学习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才会把事情做好,将来出社会工作也一样的道理,都要讲究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加以挖掘,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融合的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就必须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去吸引学生学习,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地健康发展。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实施愉快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心态。
心理学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就变得迅速敏捷,加速知识的接收。如果环境能够给人体以长期满足,就会使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促使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学生到知识,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之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中主要是教师的认知偏差,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对抗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使师生关系会日趋紧张。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创设健康向上的教学气氛,启发思维,激励创造,从而使师生在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用亲切友善的笑容,常挂在嘴边的激励语言,如:“你说得非常好“,你真棒”,“很好”,“你很聪明”,“再想一想”,“这么难的题你也做出来啦,你成功啦”等等,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万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2. 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成就,如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便会有一种经常的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中品味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一个学生很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做事就会缺乏自信,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自卑的心理。在课堂上要坚持以表扬为主,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感。这对学习后进生尤其重要。我们数学老师的的教学宗旨是:多一个学数学的人,就多一个60分。就算是批评,也是善意的,而不是嘲笑,挖苦,讽刺。有一个学生杨某,学习没有动力,不听教,行为有偏差。他在一次学习关于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在课堂练习中,他用了他姐姐教的十字相乘法(其他学生没有学过)来解,解法简便,而且又快做完,我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了他,并把他的解法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评,这不但鼓励这这位学生,还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此方法的欲望。而且这位学生后来变得积极大胆,有了自信心,其违纪也减少了。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 出现厌学情绪。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某些品行障碍。
3.多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
处于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迫切,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信心、多一些成功体验。“让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是我的教学观点。我建议:(1)在课堂中多提问学生。只要我们把问题具体化,小步子引导,就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表现的欲望。如在讲用用配方法来推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求根公式,其推导过程有一定的难度,若只是老师在讲解,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听,也不一定听得明白。但我把其推导过程具体化,分成十多步,每一步都提问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听得认真,又想得积极,每一步都抢着回答。这样不仅学生懂得知识的来拢去脉,而且活跃了课堂。(2)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或上讲台前板演。当学习一条例题或思考一道习题时,让我们的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可以请某一小组的同学上台讲解解法,或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上讲台前板演解题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
(三)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许多学生存在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我校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全面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4人为小组,4名学生中有上,中,下三层的学生,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每组都有由一名组长负责,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上课时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你教我学,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小组内互教互学,培养学生宽容友爱之心: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使新课程充分得到表现。
(四)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目前许多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许多同学自幼娇生惯养,吃苦精神差,独立能力低,有的没有自信心,心理素质差;有的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对自己他人不负责,一遇到困难,便怕了,不愿前进了。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就会关生焦虑,甚至颓废的情绪,可能发展到以后在各个方面也会出现小小的挫折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忧郁的心理,阻碍学生健康发展。增强耐挫意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和适应遭到反对和不成功,学会接受有益的批评。(1)从解题中增强耐挫能力。G。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通过学生在解题中受挫或尝误中提高耐挫能力。例如:有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数学题计算是过于复杂的,费时费力,考试一般不会出这么复杂的数让学生去计算的,当学生遇到这么复杂的数运算时,心情会比较烦燥,意志薄弱者则不想做了。这时,我就说:“这是考验同学们意志力的时候了,若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好。看那一位同学取得成功的,就是一个最有毅力的学生了。”在数学过程中,解题的成功会使学生以更高昂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都能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去学习与工作。在学生受挫时,应教育学生在受挫之后,不要一蹶不振,而是要冷静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奋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解题策略,努力将“山重水覆”转化为“柳暗花明”。(2)从小组竞争失败中增强耐挫能力。在小组教学中我们采取一些小组比赛,评选优秀学习小组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同时也是对落败的小组的同学是一种打击。此时,应该教育学生:人生中总会遭遇到挫折的,要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唯有更努力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去努力,胜利的机会总会有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不仅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得到良好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使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对学生起良好的教育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态度就会端正。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
获2005年佛山市心理论文三等奖
第四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冀家沟学校
谷建旗
当代小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德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德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使他们长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健康的体育行为的产物。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个关心。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的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太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
二、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过大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三、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互助的快乐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叫我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跟发进取的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有关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四、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2、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 别。
3、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教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
4、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时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具有竞争性的比赛或游戏,在竞争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证一定时间内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全面的健康。
第五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毛泽东曾把身体比喻为“载智之舟”和“寓德之舍”,认为“无体即无德智也”,而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无心即无德智也”。一个人只有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也才会成为高素质的真正的人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又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
先自育”。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精心直观性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等。
总之,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必须以有效地激发其兴趣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抗挫折能力,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三、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氛围对人的生活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
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信任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的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站在讲台前,可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注意力迅速集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扣人心弦的讲解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时时注重用真心体察学生,用真情感动学生,用爱心抚慰学生,以引发与学生感情的共鸣,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之心,使他们成为一个懂自尊、知自爱、健康向上的学生。
四、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中学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博大而精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读史使人明智。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又如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再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素材。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