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里的知识架子,学活书本,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这已成为英语老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平时英语课堂上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浅谈己见。
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策略
我们知道,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就成为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核心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采用游戏和活动教学法,让他们在又说又唱、又蹦又跳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他们就必然会热情高涨,全身心投入,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比如在教一些服装类单词的时候,让学生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时装表演,用新句型展示介绍自己的服装,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又强化了记忆。例如:在教学第一册颜色时,课前,先让学生剪下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在认识了五种颜色yellow、blue、black、red、green 后,再让学生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颜色,学生们拿着各种颜色的物品,向同伴说“It is blue,It isyellow……”等等,轻而易举地掌握新语言;最后,让学生用色彩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用英语描述自己所画的事物,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简简单单的几个步骤,在具体现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们说得起劲,画得开心,很快掌握了五种颜色的单词并能轻松熟练地运用,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所学的语言和相应的单词,何乐而不为?
其次,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又一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她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即使取得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以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其二,对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语言错误不苟求,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不可忽视的一点。最后,要允许孩子以不同的速度学习,允许他们之间存在差距,这样孩子才能发下包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语言信息大量滚动反复输入的策略
人们根据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一定的语言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输出量,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输出能力。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了大语言信息的输入呢?首先,组织教学语言是一项巨要的信息输入。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最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接触、沉浸在运用英语的海洋里,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里,借助图片、实物、表情手势、等直观教学手段,用学生能理解的、可接受的英语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表达作出评论、进行纠错,对学生提出要求,征求学生意见、表扬先进等。既给学生创设了语境、增加英语信息输人量,又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并可加强了记忆效果。在学生刚接触英语的起始阶段,我们就教给学生大量的英文儿歌、chant,以及儿童英文歌曲,其中大多数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遍的,比如教了家庭房间类单词,就用这些新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编成了:
Kitchen kitchen ,I can cook Dining-room dining-room ,I can eat living-room living-room,I can watch TV Study study ,I can learn Bathroom bathroom ,I can bath Bedroom bedroom ,I can sleep 这种把新单词和句型配上一定的节奏用说唱的方式教给孩子,更让学生喜欢与接受,由此便会在一切场合反复说唱,而且还不容易遗忘,我所教的班级四个学期下来孩子大概已积累了30多首之多,头脑中的儿歌积累的越多,语言信息也就不知不觉的输入了大脑
其次,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层次的英语画刊、英语报纸、英语故事,听一些英文歌曲,新闻,这样从听觉和视觉感官上让学生在快节奏、多循环中获得大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从而让学生自然的形成了对语言的敏感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言整体输入的策略
在语言教学中,虽然我们常把语言分成“听、说、读、写”4个部分,但是实质上,语言是包含这4个部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语言整体输入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尽可能把语言信息组成较大的信息组块,让学生去整体地感知语言的形成,理解语言的意义,体会语言的美感。坚持语言整体输入的教学策略,就是要把教学的基本单位从以往的单词或句子提升为话语或语篇,坚持语言整体输入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把英语学习从机械的摹仿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增强英语学的趣味性。实践证明,在高年级阶段请学生讲故事,看图说话,复述课文等是实施“语言整体输入教学策略”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渗透英语文化意识的策略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一般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课堂教学是渗透英语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教材是学习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教材内容直接体现着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我们就要适当地导入英美国家的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在真正交际的时候却不常用。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设置了一个警察审问犯人的情景使用了此句型,从而把这个句子在何中场合使用很恰当的介绍给了学生。再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适时、适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渗透文化意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交际障碍,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英语阶段必须认真研究孩子学习英语的规律,探索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教学促发展,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将语言技能转化为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第二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主要在课堂,师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在课堂,课堂既是教与学活动的时空场所,也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社会舞台。怎样在这个舞台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尽情表演,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预定目标并得到延伸。
一、通过教学准备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并非是固定的模式,应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合理进行教学准备。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学生的操作多,理论知识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操作,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实现。
教学目标制定时,要明确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发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的教学行为组织教学,从而出较佳的教学方案。
在PPT的教学中,教材中以赏析“苏州园林”作品来学习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在制作教学目标时,可确定让学生自定作品主题,以小组形式自主进行作品制作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给予适当指导。教学资源可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相关的图片、文字说明、影片介绍、动画、音乐等,老师适当的指导,小组合作,落实教学方案的实施。
二、通过教学实施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在教学的实施阶段,要让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或演示,或演练结合,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或小组竞赛,或任务驱动,其中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小组学习非常重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兼顾能力强的,中等的,一般的和较差的,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促进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并得到发展。有些教师教学方案一成不变,演示、学生练习、再演示、学生再练习,只注重教学行为,忽视了管理行为。不少教师头疼于学生的纪律问题,总是有人说话,总是有人不按老师的要求做,总是有人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管理好课堂,让课堂有声而不乱,有争论而不背离目标,在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没有放之四海皆标准的教学方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成果显然会比较好。
三、通过教学评价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活动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鼓励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的成功,才会有不断的超越。如果一位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或学生的评价,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习任务产生惰性,在完成任务时敷衍了事,不积极主动去讨论、去思索、去探究,总是跟着别人走,学生只满足于知识的表面,并未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实际操作时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适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作用,便于教师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教学计划,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学生会在完成每个任务时积极主动地去讨论和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Word和Excel中均有表格制作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两种软件制作表格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学生主动去思考Word制作表格进行调整以及制作复杂表格线的优势,同时也得出进行数据处理远远不及Excel的缺点,从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取舍。这些在教学评价时都可以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小组间自评、互评而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有比较才有优劣,有比较才能找到不足,有了评价,我们才会进步。
积极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需要在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上多下功夫,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
第三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而“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会新意图,树立新思维,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突出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密切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空间观念。
1、紧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1)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熟悉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寻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从小到大的。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可笼统地说桌角是角。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2、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始,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游戏经历,创设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景?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逐步的讨论与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游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平。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有学生就指出,因为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又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掌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始的,他们首先被具体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根据由德国的库仑发现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首先谈话引入:今天老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时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回答有走、乘汽车等,老师可以归纳: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第二,分类探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第三,整体感知: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思考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边用手势判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回答。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模仿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如,由认识、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就是空间观念。但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热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又如,学习“折叠与展开”,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展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同时,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在学生产生疑难时、在质疑辨析时、在总结概括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几何空间的看法,倾听、接受同伴的正确意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考,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结构。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一致认定想办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应该可以的。然后让学生设法按自己的思路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就要自主探索,亲自实践,有的学生只考虑了最后的结果,剪出来是拼成了长方形却各片大小不一,而且没有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时就可以乘势引导组织讨论交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经历观察动作的变化,或者动态的模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不断观察、思考、交流中学生一定能感悟“空间与图形”本质的东西。又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根据游乐场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小敏到海洋馆可以怎样走?由于走法不止一种,因此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就相对较大。组织交流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选择的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不同走法,比较各种走法的异同,以使学生对平面图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逐步提高识图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误的唯一标准,更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际应用是新课标下的北师大教材区别于其它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c层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6个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它现在的表面积。”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结果大部分同学的算式是:“4×4×6-1×1×6×6=60(平方厘米)。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解答时,他们的意见是那么一致: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挖去6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当然就减少了36平方厘米。学生的解答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呢?对这一题,我没有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先摆出这样一正方体,从上面正中间取走一个,观察有什么发现。我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当他们借助演示都确信切去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增加4个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切下一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就一定会增加4个面的面积呢?结果他们通过再次的动手实践,得出了如果在8个顶点上切,表面积的大小不变;如果在两个顶点之间的棱上切下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只增加两个面的结论。又如,在五年级的“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视机的盒子图,上面有一个连乘算式:60×50×40。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学习场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的方法来认识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情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提供平面图,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决,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在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练一练中,先让学生观察再计算:图中涂色的四个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是怎样想的?学生能很快领悟到图中涂色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属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必然相等”,然后变换课件,随着课件的一步步点击,变化为底边不动,一个顶点运动,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能领悟到:其实图中的a点是个动点,它可以在线段ab间任意移动,这样可以得到无数个涂色的三角形,但面积都是相等,经这样的练习设计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几何知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概念,了解其形状,运用其公式,即所谓的“形”,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神”,即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形无神则是一堆死知识;有神无形,学生接受的知识,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形”“神”兼备。
第四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永福县第一小学 余幸琼
摘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让个性尽情彰显。洒下的是辛勤的汗水,陪伴我们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如果走进我们的课堂,您会看到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发言,看见一朵朵绽放的“花”。
关键词:个性 阅读教学 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屡见不鲜的就是教师在一步步实施自己的教案,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顺利地实施教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所预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局限在教师设计中,这样的阅读只会泯灭孩子的个性,扼杀孩子阅读的兴趣。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缺少什么,缺的就是如何让语文滋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享受课堂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让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中提高。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生的直接感悟对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读,读得越多,感受越真,领悟也越深。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寂的符号,学语文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学生通向文本深处的桥梁。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1.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观书贵疑”,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经过大脑“消化”,变为自己的“血肉”,才能学有所长。例如,在教学《蚂蚁的救助》一课是,刚开始我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语速可快可慢,声音可大可小,作到有层次地读,也可以自己读,也可以结伴读,但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学生初读课文后,马上理解了课文层面上的内容意思:蚂蚁为什么要救助?蚂蚁在什么地方救助?蚂蚁救助的结果怎么样?
2.精读领悟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的“悟”度,引导学生悟后再疑,读后再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笔。另外,通过引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3.诵读感悟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学完《飞夺泸定桥》的“夺桥”这一部分后,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他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中,可让人感悟到他们对红军战士英勇善战,顽强战胜敌人的那种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已有深深的领悟。这样诵读于口,领悟于心,有助于学生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韵味气势,培养语感和积累词汇。
二、在阅读中彰显学生个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学生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阅读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鼓励学生求同的时候,更应鼓励学生求异!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能读读吗,老师你能背下来吗?刚开始时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反而对我的背功大有帮助。还真得感谢这帮孩子们,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找到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把学生带入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幅总理画像,一段哀乐,就能把学生带入沉痛之中。
2.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桂林山水》可以组织学生为桂林设计广告语活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赛马现场直播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落花生》时设计辩论:是做苹果一样的人好,还是做花生一样的人好? 3.生活语文的介入,如公园文化、街道文化、网络文化、社区文化、商场文化、家庭文化、寝室文化等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上街学语文,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新思路。
四、读写链接,实现创造性阅读
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会有很多心得体会。这时,若能创造平台,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出来,通过学生写的读书笔记、随笔、小说等文章,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且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改写、仿写、故事新编等写作训练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将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写出来。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五、在语文演练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此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如教《笋芽儿》一课时,笔者试着对文中的角色进行小组朗读表演。表演“春雨”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读着,“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他们边读边俯首摇着另一名同学,原来那一名同学是“笋芽儿”。春雨还告诉我:“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所以春雨的声音要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粗重的男嗓子,扮演“雷公公”的同学居然用小拳头捶起桌子来。有个同学说还要敲得重一些,因为书上说“重重地敲”。接着,“笋芽儿”趴在桌面上,揉眼睛,伸懒腰,看四周,那神态真是活灵活现。而接下来的“扭动”、“钻”更是惟妙惟肖。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们已深入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体会到如何去表达,如何去表演,他们的语感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提高,得到强化。再则,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一课时,让学生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柳美景画出来。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感受到春日柳树翠绿晶莹的颜色美、轻柔美。此外,教师可以课文为“例子”,组织对课文进行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还可以采取设置“班级图书角”、评比“阅读之星”、为学生开列推阅读书目等多种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实践指导。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第五篇:浅谈小学英语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英语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江苏省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
江伟
【摘 要】:小学英语课程有很大发展空间,但面对很多困难。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实施有效的教学, 必须设计可达到的教学目标,开展促进内化的有效活动,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 小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喜欢采用一些如: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等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如果处理得好,效果是很好的,因为这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但是如果过多采用这样的活动方式,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些方面,那么只能适得其反,一方面,学生在语言上得不到充分的训练,另一方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因此,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有效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效教学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 它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和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只有深刻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日常教学才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这样,有效教学才有可能得到保证。下面笔者尝试从课程标准中、从实践中、从案例中提炼一些普遍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供老师们借鉴、参考、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希望能够以此点醒老师们的潜质、启发老师们的思考、促进老师们孜孜以求,共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1.精心确立教学目标
新课改倡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提出“以学论教”, 推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并规定了全新的教学目标, 即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然而,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仅仅把重点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导致确立的教学目标不是太宽泛就是太狭窄,或是照搬教参中明确给出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定位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在“定标”时,不仅要看到教材所显现的认知目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明确教材所隐含的能力(功能),更要挖掘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教学闽教版小学英语第一册Unit5 Family Lesson9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能听、说与认读单词father, mothe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brother, sister, 并结合句子This is my„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句子This is my„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会唱歌曲Family;3)情感目标: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关于家庭成员关系的差异,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用心创设教学情境
英语枯燥无味,学生又缺乏一定的语境,致使很多学生对英语产生畏惧心理。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尽可能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积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案例1: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单词big、small、long、short时,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人物入手,通过两个人物的耳朵、身体等部位来比较big、small,这样的对比就显得活灵活现,生动易懂。再通过金箍棒的变长、变短来引出long、short,课件的精美让学生赞不绝口,更主要的是学生输出的效果相当棒,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案例2:有一节课在教授有关衣物购买的话题,结果教师让学生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制作“衣物图片”,而仅在临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用做好的图片开展购物对话练习。由于整节课教学时间安排非常不合理,用过多的时间进行非教学目标的活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分析以上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教师在情景创设时不仅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趣味性,还要考虑活动的可参与性和效率性。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有效的活动,是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低年级,小学英语课堂是说说、跳跳、演演的课堂。然而,对于中高年级,普遍存在着学生规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稀稀拉拉地举着„„的局面。那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在教师在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应贴近教学内容, 形式应多而不乱, 要有可操作性。(文朝晖, 2007)
听的活动在小学英语阶段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年级),但并不容易做好。我们在课堂上发现很多老师在设计听的活动的时候没有层次感,就让学生去听,而且听的目标也不清楚。这样听完以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理解,多数学生不能理解。而有一位教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教学设计中加以克服,从而大大提高了有效性:在他的设计中,他让学生针对购物主题的情景内容听了四遍,其中包括三遍听和一遍试听,每一遍听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遍是听出有哪些人物,第二遍是听出都买了哪些东西,第三遍是来标出物品的价钱,最后一遍是通过放课件来让学生整体试听,理解故事。这样的设计思路就能基本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看出人们对“有效活动”的理解:活动程序要清晰,从语言接触、语言操练,再到语言运用,便于操作。笔者还认为,活动资源要便于获得,成本合理;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真实兴趣、真实学习机制,针对学习真实困难;活动语言要难度合理,有层次差异,学生能够运用,设置了i+1的语言输入,教师语言的教学性远远高于课文;活动特性要促进内化,学生普遍参与,合作完成;活动组织要时间合适,活泼有序。
因此,我们教学设计者应根据特定教学任务的要求, 分析判断学习者的不同层次,来优化设计课堂, 在这个基础上, 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步骤, 以便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备课和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过去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审视和评判,从而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 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学反思比教学设计更重要。正如叶澜教授所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3 年的教学反思, 就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 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得失进行理性反思。在“反思—实践—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1.反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问题。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经常会问一些领导或专家: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不是必须完全用英语教学才算有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有一条基本原则叫“控制利用母语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使用多少英语算合适并无固定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学生的水平、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等诸多因素。根据这个原则,使用容易理解的教学语言,不熟悉的教学语言则尽量使用体态语,必要时直接使用汉语。让英语充满每一秒的有效时间,“曲”不离口,大容量的正确输入。从语言输入高度使用教学语言。如果学生各方面基础较差,教师在开始阶段就不能大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而要较多地借助母语,逐步渗透更多的英语表达法(可参考“三明治”教学法)。反之,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则可以大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明易懂。简单明了的指令语能够使教师讲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相对增加。特别是在组织较复杂的游戏、操练等活动时,指示语更应当简单和明了,必要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可参考“TPR”的一些好的做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反思评价问题。评价更多的时候是表扬和激励的语言, 是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是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 激发其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现实操作时,有些老师滥用同情心,动不动就Great!使得这些评价变的“不值钱”了,口头口头学生不买账。笔者尝试这样做,效果不错。把全班分为4组。对与回答好的同学,给那位同学所在的小组在黑板上写一个Good!(两个Good!可以换一个Better!;Good!+ Better!可以换一个Great!;Good!+ Better!+ Great!可以换一个Excellent!)。Good!Better!Great!Excellent!这些赞扬的话语就像“兴奋剂”一样能使小学生精神振奋, 信心倍增;同时这些话语又像一股股“暖流”能使小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学生有了成就感, 课堂气氛就会好。
3.反思作业设计问题。课上时间是有限的, 要达到教学目标, 仅仅靠课上的时间是不够的。我们应该适当地设置一些课后作业。设计作业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如笔者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学生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将作业进行合理的分层(3星作业多为基础知识,4星作业则是一些提高题目如改写对话,5星作业是课外拓展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开动脑筋,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我能做, 我会做,我想做”, 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会把它当成是一项活动去完成, 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力求能够做到最好。作业既能反映教与学的效果, 也是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三.创造校园英语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首先从优化校园环境开始,要求全校师生在校园内多讲英语,尽可能的多用英语交流。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见面打招呼,相互之间的问候可以用英语;校园内设置的名人名言,黑板报宣传标语都注上英语标识;校园内各种花草树木名称介绍都用英语标识;每日安排一定时间的英语早读练习,每个班级前面有“每日一句”牌,每天由学生更换当天要学习的课外英语内容,可以是短句,可以是名言,可以是其它补充性的单词词组等。每周有红领巾英语小广播;学校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比如:英语单词和课文的背诵比赛,英文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情景剧、课本剧的表演等。通过这些形式,在学校、班级创设了师生人人奋发进取,个个争先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
众所周知,学生的认知发展、接受程度、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别。城市的学生认知发展快,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相反农村学生,见识外界事物机会少,学习的自觉性又相对较差,学习约束力弱,因此,很大程度上,有效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益。我们应从教学的准备与实施入手, 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同时我们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 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J].中小学外语教学,(10): 3—7 文朝晖.2007.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谈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http://all.zcom.com/archives/wendangziliao/4497-107176.htm
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年12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