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
新课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
摘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宗旨。美术教学要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氛围;体验;尝试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技能和强化训练,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将美术作为一种语言,运用技能把学生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使美术作品体现出时代性、人文性和情趣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社会。这就要求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屏弃陈旧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新课程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要认真钻研,领会,探究,实施把握新的教学局面,围绕“趣”字展开教学。转变上美术课学生就想到临摹,转变以教师为本成为以学生为本,转变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初中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像高中学生那样重复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而要更多了解学生的兴趣习惯,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宽视野,这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价值去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知识结构的更新。现代型的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除了有普通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包括对“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须趋势。普通知识结构是知识结构的基础,既是教师形式教学能力以及其它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知识是结构的重心,具备了这类知识,美术教师才能按照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三)学习观念的转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最好的方式是去开掘“兴趣”这块儿领域,因为兴趣是推动人类认识某种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主要动力,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个性的最直接外显,也是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和探求知识的基本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在动力,才能从主观上改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探究欲望,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
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术是一门艺术语言,也是一种视觉语言,它是学生在紧张的文化课之余放松的一节课,教师要顾及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以探讨方式展开教学,平等地参与和交流合作,在教学的角色上适时转换,对于学生在造型上,色彩搭配创作上,教师却不能自己为中心,而以学生以中心,在讨论和相互关照过程中给学生以抒发个人见解和情感的空间,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在对话和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和情感体验过程,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形式。
三、选择贴近生活的教材内容
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将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融入每课课题。有趣味性的主题,就有趣味性的内容,教材在内容上选择了贴近生活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内容,如教材有一课“我们的奥运”就是非常典型的课题,因为奥运会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问题。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国旗冉冉升起的情景等方面的形象资料,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进一步引导学生选择标志,设计这个形象策划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学生了解、设计、制作、宣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采取分工合作,提高学生集体合作能力,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领会奥运会的精神,口号,标志设计。具体联系到实际,要求学生以学校运动会为内容,设计一个学校运动会的标志,横幅,确定运动会的口号,图形,颜色,讲到这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空间去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特长。
四、从欣赏、体验、感受到尝试创作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成为当今教师的得力助手。电视,电脑各种传媒使学生视野更加开拓,对信息的反映和处理能力更深、更广,多媒体的运用在实中美术教学中所产生的趣味性和参考性,能更好的吸引和激励学生投入到欣赏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展示,播放录像,图片,卡通,动画,自制课件等让学生在一定教学情境中走进课堂,去欣赏丰富多变的图形,感受物像的色彩肌里,体验绘画过程的乐趣,激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尝试。整个教学过程以鼓励学生创作热情的基调,以学生个体为主,不断提高学生对形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尝试制作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主动的、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
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传统美术教学中,常常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把美术课上成描绘,临摹,照猫画虎,而艺术作品它不是对自然的真实模仿,而是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要适应时代发展,新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因此,现代中学生的发展趋向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题的。不仅要关心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新课标提出“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畅所欲言,把所思,所感,所想常用美术语言记录下来,把对未来的憧憬蓝图勾画出来。从而实现由昨天的“要我学”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
综上所述,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充分挖掘其趣味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得到美育熏陶,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第二篇:初中美术新课标
初中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
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四、课程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评价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第三篇:初中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
初中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
1、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划分
此次课程认同于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划分。
知识和技能是美术教育的本体,需要始终得到重视和强调。这是美术教育的“私域”所在。而美术教育的“公域”则可以表现在教育功能的发挥(如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等)。据此推知,美术教育具有三种形象的说明:“自私自利”的美术教育、“大公无私”的美术教育与“公私兼顾”的美术教育。前者更为强调教学中对美术本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者更多强调美术教育对学生身心及多方面素质的影响(如学生创造力的实现、道德感的孕育),后者则兼顾以上两个方面。整体观之,我们提倡“公私兼顾”的美术教育。但不能过于极端,知识和技能仍始终应是现当下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是对学生学习整体发展状况的强调。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在于人具有不断的、终身的学习能力与方法。然而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往往过多强调教师将现成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加以灌输与传递,缺失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形象地讲,也可以称作是“觅食能力”。而强制地灌输学生既有的现成内容,这往往会受到学生一定的抵触与反感。所以,教育者还应让学生享受知识学习的过程本身。此外,未来的教育需要学生准备与习得多方面的能力,要知道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并不一定就等同于自身的终身职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变通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现今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需要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此次美术课程所要突出和强调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中人,都需要具有健康心态与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认识。美术教育不能忽视对这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所以此次美术课程标准也将其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2.发展学习方式
这是近十年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然而现在多有提“转变学习方式”,但 “转变”一词过于强烈,这意味着和过去的决裂。基于教育实践来看,转变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
不是就意味着对过去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的全部抛弃?不尽然。接收式学习也有其价值,如提供系统的知识、教学效率高、比较经济等。此次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多种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各种学习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3.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在过去的功能被局限于甄别和选拔,现在的课程评价更多强调“ 促进学生发展”。在此观念指导之下,多主体评价、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也很多,分别应得到教学者的重视。
第四篇: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
参加“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培训心得体会
肥城市河西小学 赵学勇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举办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培训活动于2010年12月17、18日在济南市历城区闵子骞路19号农丰宾馆举行。本次培训共组织了三场讲座。一是程明太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王爱平老师的《美术教学与创新思维》、三是杨嘉栋老师的《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多种材料的艺术创造》。
仅一天半的活动时间,老师们从高层理论讲到教学实践,从教材的编排讲到教法的运用。期间老师们所展示出来的教学经验和作品示范,足以见证他们于课堂教学独到的见解与洞达的思维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如沐春风,颇感受益。
活动的第一堂课是教育部和上海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组专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小学美术教材主编、上海市教委“美术名师”导师、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美术特级教师程明太教授题为《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专题讲座。
程教授指出,新课标制定的时候有一个新理念——淡化学科,强化人文。传统的教学中学科的技能单一,新课改以后,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了呢?我们课很花很秀,课的目标是否达到了?因此,程教授就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从教育价值、教师教学、学生发展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了“有效”的定义。概述了认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方法:
1、从教师教学角度,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谓有效性。
2、从教育价值角度,达到了教学投入(包括时间、人力和资源的总和)与教学产出(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它包括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和成长)的比值,可谓有效性。
3、从学生发展角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各种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形成,可谓有效性。
程教授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有效’就是对‘价值’实现的确认和获得。”程教授主要从教学目标设计、把握重点与难点、学法与教法、教学管理、预设与生成、运用美术教材六个角度对“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的思考。
第一,如何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程教授提出“在追求看似‘偶然’生成的同时,要关注预设所带来的‘偶然’结果”。指出在教学目标表述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不少教师在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太多存在“偏大”“偏高”“偏全”三偏现象。并对三维目标的正确表述作了详细的讲解。强调“小而准”的目标更有效,越小越实在。具体性要求在一节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从认真分析重点难点、怎样确定重点、怎样解决难点等方面进行讲解,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地把握重点与难点。
第三,让学法与教法增加效能。研究自主学习是增加效能的内因,拓宽学习方法是提高效能的外因,把各种问题想透也会增效。
第四,教学管理也会增效,其中包括课堂教学控制的技能和教师自我管理的技能。
第五,课堂生成就是最大的教学效率。所谓“生成”是指变化的过程,运用“机智”促使事态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程教授阐述了教育机智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机智实现课堂生成。最后,从运用美术教材的过程中去思考有效性。
程明太教授讲座持续进行了近三个小时,期间其声情并茂的讲解吸引着台下的每一位老师,整场讲座深入浅出,轻松流畅、通俗易懂。通过本次讲座,让我们这些一直工作在一线上的教师对如何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较深入的了解。17日下午安排的是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王爱平老师关于《美术教学与创新思维》专题讲座。老师从创新的概念谈到创新的意义,从创新思维谈到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娓娓道来,并通过大量的例证,让与会老师们对该课题的精神实质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
如讲到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老师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从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入手。
打破思维定势,一是指盲从权威,二指从众心理。再有就是打破思维惯性,老师讲解了“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前途。
2、从观察生活入手
生活即美,小学美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靠生活中的表象作画。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一连串的联想,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思维。而表象创新,•离不开观察、想像和记忆。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在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概括,一边观察,一边作画,通过记忆、想像、实现创造性地再现。
3、从操作实践入手
老师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学生热爱自己的生活,对操作性的内容很感兴趣,操作实践,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①把观察时收集积累的素材加工、提炼,从不同角度创作美术作品。
②应用美术学具,制作不同的美术作品。
③让学生运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媒材,如:树叶、秸秆、火柴棍、细竹签、羽毛、纸盒、瓶瓶罐罐等进行造型创作,制作出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
4、从美术欣赏入手 ①欣赏名画;②师生相互欣赏;③办画展
5、从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入手。
6、老师特别强调:成功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
进而总结出:
创新是一门脑力活,运用创新思维,帮你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框,建立新的思维方法,找到多种方案。
创新是一门艺术活,通过创新思维,融合艺术创造,帮你跳出传统作品的造型方法,产生新的奇绩。
创新是一门技术活,创新思维下的艺术创造,帮你摆脱基本知识技能的枯燥和单调,提高美术学习动力和能力。
北京特级教师、美术学科专家杨嘉栋老师的《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多种材料的艺术创造》安排在18日上午进行。杨嘉栋老师曾荣获北京市美术教学成果一等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小学教材编委和多种美术教材的原创者。杨老师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谈吐幽默、风趣,其间展示出来的他大量的手工作品更可谓巧夺天工、妙趣天成!老师从纸盒造型讲到线材造型,从蛋壳造型说到卵石造型,从纸浮雕谈及多种材料的制作,从易拉罐的设计又延伸出石膏板材的设计以及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的收集于利用。听课过程中,我深深折服于一位退休老师充满活力、异常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为他看似不经意间的信手拈来,但却极富创新精神的教学特色而感到振奋!
老师用自己在央视一节手工课几乎准备了一年的经历告戒我们:要有一颗关爱孩子、热爱自己教育事业的热心!面对每一节课都应具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每一节课都须充分准备、精雕细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在谈到老师基本功问题时,老师强调:美术老师的基本功不仅仅局限于美术专业,它涵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谈其他所取得的成绩时,老师强调积累的作用。“那些教具没人逼迫你去做,学生的作品也没人叫你收集。之所以有“成绩”那是因为有心,有一颗为了教育、为了孩子的爱心......”
整合这两天的讲座,是老师们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它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通过每位教师讲解,大家以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了美术课堂教学的精髓与实质。结合老师们谈及的教学实例,大家对今后的教学方法也勾画出了自己的蓝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寻找、发现到自身的不足,不断聆听、思考、接受更好的教学理念,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获取了专家们的经验介绍,再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实际进行反思,我们就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培训活动无疑是一缕极具教学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出风,为我们几近凝结的课堂教学方式又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孩子们好学、乐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让我们老师成为必须具有新精神、新理念、新思路的新型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自我反思,同行的切磋互助,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创新思维,更深入熟悉教材,更多的与老师们交流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从中进行比较、反思,力争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与收获,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工作方法。注重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发现相结合,激发了学生探究美、创造美的欲望,促进多维流畅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掌握知识和技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为着河西小学教育的明天,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去描绘属于我们璀璨教育事业的美丽蓝图!
第五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
学生眼中的“美”与“丑”
纪尚磊
美术课本里经常会有一些美术作品,尤其是一些外国美术作品中的雕塑、油画里面的人物形象很多都是裸体的,或者是半裸,每当看到这些,学生们的反映都很怪异,有些胆子大的男同学就发出怪叫;有些女同学就赶紧低头或保持沉默;有些同学甚至会在书本插图上显示的特殊部位画上符号。。。每每碰到这样的情况,用何种更贴切的言语去引导学生?学生的眼中的“美”与“丑”到底以什么为标准的?
在一次美术课上,当我提问要求学生对雕塑作品分类时,一位男同学说:“雕塑可以分为穿了衣服的和没有穿衣的”。他的话音刚落,就引发了好一阵怪笑。看着同学们好奇但是又似懂非懂的样子,我严肃地说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审美差异,介绍了米开朗基罗、罗丹等艺术大师以及他们的雕塑作品,强调了人体艺术的运动、健康和自然美,顺手从桌上翻阅一本书,这本书中有几幅国内人体雕塑作品,正好可以给同学们看看。这时有的同学在忍不住偷偷地笑,还有还乘机大声怪叫,而更多的同学(女同学为主)保持沉默。
面对学生的反映,我很被动,也很生气。但是我又不能回避这个话题,回避将意味着什么?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健康的审美情趣欣赏人体呢?
这时一个调皮的同学开始插嘴:“老师,不是我无知,是我们怕丑。”全体同学都笑了,诡秘地望着我,看我怎样回答。这确实又给我出了个难题,不过我不愿意被他们牵着走,我的的智慧锦囊还不会“资源欠缺”。
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觉得人体丑吗?”没有人站起来反对,都神秘的笑了。“我这里倒是有几幅丑的。”我还没有说完,学生惊讶地望着我,有女同学连忙夸张地捂着眼睛,我说:“这都是你们的杰作,正好利用现在的机会作为回报展示给大家,心里好好地想想,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美术教室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被学生弄坏的学生作品和素描师范挂图。我拿出其中的一幅素描作品,画面已经被恶作剧的学生用签字笔画的乱七八糟;几张素描师范挂图也被恶作剧的学生挖破了;被还有摆在架上的石膏头像也被学生用铅笔添画了眼珠和胡须。。。
“谁来谈感受?究竟美与丑的标准是什么?”我说,“你们对这样的作品怎么评价?”学生什么也没有说,刚才的神秘笑容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严肃的对同学们说:“对作品的尊重和认同是你的文化修养问题,你甚至可以批评可以辩论,但是随意涂划毁坏作品这种作法是不可取的。”
我继续翻到书本中间的裸体画,问学生这怎么样?画家为什么画不穿衣服的人?赤裸的人体美吗?“孩子抬起头看着我却答不出。我从美术的抽屉里将自己以前学画时买来的《人体素描》、《人体油画集》拿出来翻给学生们看,告诉学生人是万物之灵,不仅人的思想和才智是万物之首,人体也是动物中最美的。我们可以拿人体与任何一种动物躯体进行比较,无论哪种动物躯体从形态到比例都不及人体美。比如男性发达的肌肉,倒三角的躯体,有力的四肢。又如女性人体柔美的曲线,正三角形的躯体,丰满的乳房。人体的这些特征是经历了几万年劳动锻炼而自身进化的结果。作者画这些是对生命力和美的歌颂。
我注意到,学生们听得挺认真,脸上的红晕渐渐退去,羞涩也不见了,似乎听懂了我的话。我拿出几幅极具动态美的裸画,又谈到了一些人体绘画的基础理论,如头像的”三停五眼“,人体画的”立
七、坐
五、盘三半"等等。我接着上课,也没有继续展开关于人体的话题,这是一个很中国国情的话题,只有慢慢渗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怎么可能在一节课把它阐释清晰?只有在接触和了解的同时,接受和认同。当然重要的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态度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
《心理学》不是告诉我们:“孩子天生就有一颗好奇心,一切未知的领域都会成为他们探求的目标,关注人体也是无可非议的正常心理。”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和老师一旦发现孩子有关注异性的行为,便采取不是训斥、挖苦,就是回避的教育方法。训斥、挖苦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毫无益处;回避也不是办法,孩子太小难以辨别是非,放任自流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害的如果正面引导,用美去抢占孩子的精神阵地,不健康的思想也就退避三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