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教学的“启发式”
浅谈数学教学的“启发式”
教学方法的优势,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近年来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本文就从启发式的思想实质及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启发式的教学,是当前各种数学教学方法的根本
启发式为首例,他针对当时“以训诫为主的强制灌注输”的教育方法,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二隅仅,则不复也”的主张。古今中国数学名家正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这种思想而提倡数学教育要实行启发式,华罗庚、苏步青也都是用启发式指导教学,促进了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结合。
西方名家把启发式喻之为“产婆术”,认为,教师的工作有如助产师一般,教学应采用问答式的探究学问的方法(即产婆法),向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讲授全部现成结论,对学生的错误不是有直接纠正,而是用另外的补充问题来帮助暴露矛盾,使学生清楚地感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上显见,名家并没有把启发式作为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作为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注重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的实质,概括地说,就是启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必须加强数学活动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华罗庚教授说得好:不要只给学生看做好了的饭,也要让学生看到做饭过程。
数学教学要设法使课本中的知识“活”起来,不是堆砌知识积木,而是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数学知识深化发展的动态过程,要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要求教师把握知识发展的脉络,即教学中认识是如何由已知逐步探究出未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体现在对概念、定理、公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的意境,以探究性语言代替结论性的陈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其实质就是要变知识储备型教学,吸收型教学为智力开发型教学。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教学应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在几何的教学中,可在适当条件下,介绍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思想方法,在推理论证中,介绍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和化归的思想方法;在解题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归纳总结解数学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如换元法、割补法、辅导线联系法,逐次逼近法等等,这样做,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三、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任何现代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教学活动的这种“双边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不烦教导——从思想上孜孜不倦地给与教导,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认真“编导”——深入钻研教材,构思好教学思路,设计好教学方案。
3、善于倡导——揭示数学的重要性,善于发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提供隐藏的规律性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5、耐心辅导——因材施教即喜欢“尖子”,让其吃得饱,又不忘“中”“差”生,多给与鼓励和帮助。
6、不断开导——对问题多设悬念,多讲其产生的背景及应用,并不忘指出数学中隐藏的美。
7、加强指导——经常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
1、让学生看书——可先提要求、设置疑问、悬念、激发学生看书的热情
2、让学生想——“学贵有疑”多让学生质疑,从疑问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讲——除学生回答问题外,还要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抒发己见
4、让学生议——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大胆议论,通过一种自然相通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得到一种“精神满足感”
5、让学生练——从练中融汇知识是一种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6、让学生更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防止知识缺陷的积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会启发式教学思维理解为“少讲多练”,甚至有些老师每堂课都按一定的时间比例来划分“讲”与“练”好像精讲是少讲,我认为只要启发有方,诱导有法,能结合实际情况,创设出一个问题思维情境,即使一堂课,讲满五十分钟,仍然是较好的启发式教学,更有甚者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就大错特错了,特别是那些频繁的、单纯的,甚至是无聊的一问一答要坚决剔除。
第二篇:浅谈数学启发式教学
浅谈数学启发式教学
摘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关注的要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一切优秀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式。现代启发式教学能很好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首先简述了启发式教学的由来,思想内涵。之后总结分析了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并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分析。最后归纳出了当前启发式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中学数学教学案例
1启发式教学概述 1.1启发式教学的由来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教学思想,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历久弥新。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在国外,古希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以发问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创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启发式教学不断吸收并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当前的教学领域更显得生机勃勃,更具有优越性,值得大力推广。
从现代意义来讲,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内涵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重新认识学习者的地位和作用,建构新的学生主体观为目的。
这种新的学习观念强调学生作为认识、学习的主体,必须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现代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勇于创造来判定其优劣。
(2)启发式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会学习也正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的重点,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最后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化。
(3)启发式教学侧重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启发。
它是以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的,它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现,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的全新教学理念。2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论思想,既要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又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体现出应有的特点。2.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现代教学方法是以完成现代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揭标、设疑、导练、评价”的教法,又包括学生“自学、解疑、应用、矫正”的学法。中学数学课的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以此为基础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结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学生由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都在采取行动,各自在其中有所收获。2.2教学对象的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应为“学”服务。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想了些什么要重要千万倍。”中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学对象是否会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而教学对象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又取决于这些内容是否能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数学课启发式教学就要把教学对象作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3学习的“双部性”
所谓“双部性”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时,既要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内部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只注意他们听课注意力是否集中,实验操作是否有秩序,观察是否细心。但是,有时学生活动的外部表现尽管相同,但从内部来说则可能完全不同。原苏联教育学家休金娜说“教学方法的教育学价值常常是由认识过程的隐蔽的、内部的方面决定的,而不取决于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3数学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
在对学生进行启发的过程中,“问”的艺术是启发的关键,是研究和表现启发式教学的艺术性的重要方面。“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问”,让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商讨。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解决数学问题,即学生怎样数学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应当从问题开始,以问题引导数学学习。可见,“问”在启发诱导的过程中极其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如何通过恰当的“问”来启发诱导学生呢?
(1)针对学生的差异,提问要有层次性、递度性
教学提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问题的难度与坡度,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也需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
24xxymxmyx例如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4;因为第一问比较简单,所以提问的层次是中等生,第二问需要添项、拆项,所以提问的对象是优秀学生。
2x解1:xymxmyx(xy)m(xy)=(xy)(mx); 42222222x4x44x(x2)(2x)(x2x2)(x2x2)2:(2)掌握发问时机,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
教学需要是设计提问的客观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可以发问,但要保证提问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注意发问的时机及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发问,发问时应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以免画蛇添足。那么什么时候是最佳发问时机呢?就是当学生处于孔子所讲的:“必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不须”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入耳入脑,取得良效。最佳发问时机既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2xxx10,教师应该问学生是现在平方,还是平移以后例如解方程
2平方,而要是老师直接写出xxx1,再两边平方,那题目太容易了。
(3)注意发问顺序,所提问题结构要简明合理,含义要清楚、准确、具体
教师发问在内容难度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形式上,教师的发问又切忌按座位顺序点名提问,而应打破次序,有目的地“随机”提问。在问题的结构上,要简明合理,冗长繁杂的问题,使学生很难把握问题的中心。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发现教师会问学生“你学了这些知识,有何感想?”“你的体会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笼统的提问,常常使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或者做一些含糊其词、无关痛痒的回答,使教师难以顺着这条线再问下去。因此在提问中要限定问题的范围,避免提问大而空。要把大的问题具体化,尽量使问题的含义表述的清楚、准确。
2例如:把yx2x3向右平移5个单位,所得解析式为。2y(x1)2,教师要先问学生:第一步做什么?学生答:配方为第二步做什么?学生答:求出顶点:(1、2),第三步做什么?学生答:把顶点平移后为(6、2)
2所以y(x7)2
(4)适时提示点拨,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归纳总结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主要的停顿时间,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思考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二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以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卡壳”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指点迷津,以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公正地指出优点或不足,教学提问的总结对学生系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若不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也很难掌握课堂知识。
4.当前启发式教学存在不足
(1)以练代启
认为启发式教学既然与注入式教学相对,就应该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即“精讲多练”。多练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解题术的套用)而大量做一些重复性练习,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领悟的过程,就不能说是启发式教学。
(2)以活代启
这里的“活”不是思维上的活,而是追求教学形式的活跃、热烈,认为教学气氛不热烈就不是启发。常见的有:教师用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换回学生大声的“对”、“不对”、“是”、“不是”。或是哗众取宠,通过一些偏离主题的动作、语言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等。
(3)以已代生
教师虽注意分析,分析起来也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却是“事后诸葛”,往往是教师多次探索后保留的最佳通路,而“最佳”的寻求过程,特别是克服障碍的过程并未表现出来,结果是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做起来却一筹莫展。这些都是没有抓住启发的实质,形而上学地简单套用的结果。
(4)提问不科学
先点名,后提问题。被叫学生站起来了,但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心中无数,惶惶不安。这种提问方法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会造成一人惊慌,大家松气的局面。问题不分难易,提问不看对象。提问本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信口点名,把难题叫“差生”回答,容易的题目叫“优等生”来回答,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启发式教学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具体课堂实践中有启发式教学的意识,并能深化到教育教学中,真正地体会并落到实处才能使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真正地发挥作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是节节课都可以以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授课,然而对于数学的学习,启发式的教学行为在学生逻辑思维上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并将新的知识内化,重新整合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才是我们所最求的目标。参考文献
[1]乔石.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2]孙玉楼.新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启发式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3,12:25.[3]杨丽,陶月仙.论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1:1-2+10.[4]张连敏.浅议启发式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13.[5]姜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3,06:21.[6]潘立新.启发式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研究[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2,06:48-49.[7]董玉琴.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10:77.[8]华丽萍.启发式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02:60.[9]何细良.启发式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12,Z3:113.
第三篇:浅谈数学提问的启发式教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启发法
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张远富
552400
我们现在提倡启发式教学,主要是由于已实行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不少弱点:(1)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不够(2)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注重传授前人已取得的成果,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不够。传统教学只是一种继承型的教学,正由于有上述弱点,因此,培养的学生出现如下一些情况:(1)有的学生书读得多,但不能干,“高分低能”。(2)思维类型上属于再现型。在有现行规程、典范,先例或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做好工作。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时,就会不知如何去做。有的教师注意了读死书的问题,提出要学了用得上,但仅要求学了会用,仍属于再现型人才。(3)面对知识快速更新,不会也不习惯于尽快去获取新的知识。(4)大多数学生缺乏敢于创新的才能和意愿。(5)面对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感到很难适应。
为克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缺陷,各级各类学校提倡启发式教学已有多年,但进展缓慢。究其原因,首要的还是很多的教师对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的影响,使得教师对教学改革兴趣不大,再加上各种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教师难以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但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要求他们去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因此,要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弄清是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理念
启发式教学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教育。春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的,在《论语·述而》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复,再告也。”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布鲁姆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由此可知,启发式教学包含三个要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之下,其作用就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第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当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从而扩大认识范围。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总称。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教学精神,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它可以体现为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
二、提问启示教学的实施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是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当前,有许多教师将提问启发式教学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并将之具化为课堂教学的问与答,把是否进行了有问有答的双边活动看作是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分水岭,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极大曲解。
真正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一是目的要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如:1+1=2还是等于3,这类没有思考价值的低层次的问题,学生往往可以从问题本身窥出答案,基本不需要运用大脑进行紧张的思考,多数靠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回答,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几无一益,其实质是以“问”代“灌”,是新形势下变相的“满堂灌”,与启发式教学根本沾不上边。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是看提问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是否有点放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提问,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方程的根与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扩散,思维的火花进发,调动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二是所提问题的难易度要适应。课堂提问有些是即时提问或课堂生成性的,这都是不可预料的。教师应把握住这个度,有的问题太难可能是无用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甚至让学生有一种厌恶感。如:介绍数论简单知识后,提出让学生尝试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好比让学生一步登天,既不可能,又不现实。当然多数问题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有总体设计,一定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个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是易是难。“因为教师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问题要(1)紧扣课题来设计问题。(2)在关键处提问,避免满堂问;在教材重点和难点处设问,重点处设问谓之突出,难点处设问谓之分散。如: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理解,提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器材的设计可说明这两个定理含义,通过象篮球架实物让学生把空间的想象变为直观。(3)要灵活应变,针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对于学生的回答,作为教师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稍差、胆怯害羞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挖苦,而应耐心的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提出 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总之,提问启示教学就是教师必须注意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认识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结合;引导好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四篇:启发式教学
一、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做到胸中有丘壑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整套人教版初、高中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可说是浩如烟海,庞杂繁复。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略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初、高中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各学期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 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很多老师觉得不好教,文章容量大,主题也隐藏得较深。笔者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题目《我的小桃树》,作者怎样表现小桃树的“小”,它的遭遇如何?(用文中的文字回答)②文中“我”的遭遇如何?(概括回答)
③小桃树和“我”的遭遇有何共同之处?(答:两者都是瘦弱的,都经历了风雨、生活的磨难,但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从小桃树的枝头“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坚信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④作者把“小桃树”的遭遇与“我”的遭遇结合在一起来写,贯穿全文,这两条线索有何特点?(答:两条线索一“明”一“暗”。)⑤题目《我的小桃树》是个什么短语?(答:偏正短语)强调“我”的作用是什么?(答:说明小桃树已成为我的化身,是我的命运的象征。它“蓄着我的梦儿”。)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旧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象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在导语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恰到好处》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我们学过《杨修之死》,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自书‘一盒酥’于盒上,杨修以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古人汉字竖排)为由‘分食之’,犯了曹操大忌,几次之后,就被杀了。杨修是因何犯忌?(学生答:恃才放旷。)而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更得到重用。可见纪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答:圆滑、惯于拍马„„)那么,在为人上我们既不恃才张狂,也不圆滑拍马,这就要做到„„(学生马上答道:恰到好处。老师板书课题)”此则导语的问题复习旧知识,讲了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另外,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在一堂课进行总结时提出有关下一节课内容的问题,激疑导新。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承接过渡,同样可以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
战国末期的《学记》要求教师做到“善喻”。要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教师还要善于打比方,善于创设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得更为自然,而思想也会更为活跃,也更能激发灵感。要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其间,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里面蕴含的内容和丰富意味。如“水漫过经石峪”(《雨中登泰山》)中要讲出“漫”一词的好处,就可让学生设想情境,“水漫过”可见水的速度不急,轻缓的;用“水流过”是较为一般的用法,“漫”与之相比可见面积之广,而经石峪之大如在眼前;轻缓而面广,象一匹轻纱,“纱”薄而字见,显得很有诗意,写出了经石峪的美景。用“冲”则太急,用“淹”失之轻妙,且水也太深,意味全无。
三、加强检查,恰当运用奖惩,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成功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备课时要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要善于设计问题外,还应辅以一定的检查。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有适量的双基训练。学生不会总是那么自觉,如果教师只是在口头上布置,而不进行检查,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养成懒散的坏习惯,教学任务也完成不了,而教师更是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缺少检查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检查,学期考试、单元测试、口头提问、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检查,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和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检查与“减负”并不是对立的,相反,适当的检查有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使检查落到实处,必须运用一定的奖惩。奖惩,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切形式的评价。诸如:表扬、鼓励、肯定、打高分,批评、训斥、否定、打低分;乃至教师对学生的举止、表情、语调都属于这个范畴。任何的奖惩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在运用奖惩时应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恰当的奖励,产生的是积极的心理效应,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说:“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即使是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会由被动而转为主动。相反,奖而失当,容易造成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不利于其取得进一步的进步;罚而失当,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形成对抗心理,导致厌学情绪,造成消极的心理效应。但这并不表示就不要惩罚,只有奖励没有惩罚,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会对检查无所谓,因此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比如,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让其留下继续完成是应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的前提,“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关键,加强检查,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是其保证。经过这三个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便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最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贯彻启发性原则,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好学善问,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是教给学生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为着给学生一种能力,凭借自己以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进一说,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诱导时,要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不是被动跟着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不是由教师强迫学习,在思维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点,但是不能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启发性原则的提出,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学生学习的有用理论,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堆砌起来的,而是一个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复杂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只能在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中实现,只有学生对各门学科都能自觉自愿地学习,并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好。启发性原则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目的必然要求,为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激励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并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学生的理想、兴趣、愿望、情绪、态度等多种因素支配,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目标和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和理想方面的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学生能动的过程,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创造性开发,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气氛和人际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要受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运用各种启发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潜力,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思维总是伴随问题产生的,否则就没有思维的对象和内容,也就没有思维的必要了。如果学生还能提出学习中的问题,这本身就标志着学生还在进行着思维活动,也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古人云:学则须疑。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对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借助个别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启发大家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在独立分析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几种逻辑思维方法解答问题。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大量的经常的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来实现的,教师设计的教学进程体现了教师的思维方法,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求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教材内容,或举例说明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开展调查活动、实验作业,学科小组活动、查阅文献书刊和运用工具书等。这些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总是的能力。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是调动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主动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同教师配合,学习积极也就难以发挥。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通过师生的努力,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启发性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结合起来,处理好了教与学,学与思,学与用的关系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真
二OOO年九所谓的教学原则,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这一双关的作用,应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众多的教学原则中,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最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根本方法。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认识规律,也反映了教育教学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直观的、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师和学生双边学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习惯。现行的政治思想课教材进行了新的编排。因此,老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灵活地体现启发性教育原则,依据中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按照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笔者的一贯做法或观点是:
一、认真钻研政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钻研教材是写好教案,上好课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有关的参考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读透、读化教材。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政治课教材的结构,知识相互联系、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运用自如,教好学生;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和思想性溶化在一起。另外,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注意了解当前的形势任务,结合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讲述重点突出,讲释难点清楚,层次分明,这样的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搞好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检验教师的劳动成果。市、县的教研部门,应积极地组织评选、推广、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既是对一般教师工作的一种监督,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检验、鞭策和鼓舞。
二、设计生动导语、运用多样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第一环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课的成败,对于上好一堂品德课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一般我们常用的是“以旧引新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前一课讲过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或老师复述一遍,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巩固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为新的讲授作好准备。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以达到启动学生思想的目的。
三、带问题阅读教材、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趣味性、可读性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再围绕着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精心思考问题、巧妙提问学生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有句古语叫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教师解之,责无旁贷;学生不疑,教师应该设之,这是善教者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设置疑问,适时地提出疑问,就会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愿望,之后,教师再作解释,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设疑就是:或提出疑问,先得出结论,然后再细细分析,这样可以先声夺人;或设而不解,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老师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稍加解释,往往效果更佳;或化大疑为小疑,解其一疑又设一疑,进而深入解之,这样解中有设,设中有解,如同引导学生
一、重视班级干部人选。
既然班干部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在人选上应慎重行事;
1、注重班干的任选过程,可采用班级学生选举和班主任直接任命相结合,在 此期间,应注意会同班级上部分学生和班级任课老师的意见,多方面结合。
2、注重班干的素质,本人认为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有责任心,能吃苦,要有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②品学兼优,尽管成绩不是衡量班干称职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班干部必 须要服众,必须是班级学生学习的 加强班
学生毕竟是孩子,很少接触社会,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缺少主见,因此必须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教给学生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同时为了加强对班干部的管理,让他们能够以身作则,本人实行班干考评积分制,对一段时间下来表现较好、积分较高的班干进行全班表扬,以激励他们工作的自信心,反之,对一段时间下来,不能以身作则、带头违反校纪班规、同学反映不好(通过与班级其他学生谈心了解)、积分较低的班干给予临时撤换,毫不手软。
三、大胆“放权”,给班干充分发挥自身管理才能的机会。
要想用好班干,必须给班干树立在班级的绝对权威,要大胆“放权”,要让全班
学生知道“班主任不在时,班干就是班主任,所有同学必须无条件服从”,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予以配合处理,这样班干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那么整个工作就无法开展。
四、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强化相互协作
一个班级班干有好几个(如班委:正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团支部: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如果职责不明,做起事来就会相互推诿,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职责明确,各人该做什么事都有合理分工(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事),那么效率就会提高,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必须强化班干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这样可以在班级上形成较好管理网络,实现良性循环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课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集体的好坏。班主任工作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为以下的几点。
一、班主任工作一定要严
班主任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放松,不迁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作为班主任要在思想、学习、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还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都要教以正,管以严。“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开学的时候要给他们立规矩,教他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二、班主任一定要有爱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个成功班主任的秘方。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很注重和老师的感情,老师关心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有一份感激的。爱需要用心去爱,平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找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就尊重老师,就相信老师,就听老师的话,就按老师的要求做。同时了解一些家里的情况和学习上的一些情况,从点滴做起。例如本班的张强同学,他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考试成绩下降。我立即进行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原来是一个失去母爱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单靠其父亲打工艰难过日子。我主动找他谈话。学习上细心辅导,并安排一位优等生同桌,在生活上帮助他,及时为他送上作业本及笔,让他感到老师时刻关心她。一段时间后。终于能从该同学的脸上看到了笑容,考试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仅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更重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爱护学生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的体现。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三、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才高为师。身正成范”。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学生,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班级才会和谐,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有责任心。做班级的主人,首先班主任要有责任心,把班级看成自己的家。每天,提早几分钟到校,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的到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另外平时无课时,与各科任教师多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班上的动态。遏制不正之风的抬头,班级的纪律也会很快好起来的。如果班主任做事拖沓。学生也会拖沓。班主任老师说话要算数,不能说了不做。不能言而无信,老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班主任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四、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放手
班级的事情事无巨细,都要班主任去管,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管不好。所以班主任要学会放手。因此,一开学,我就选思想好的、学习好的、群众基础好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工作。然后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分工,让他们明确他们具体的职责,并教给他们工作方法,指导并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利用班干部更多地同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更具体的情况。班干部工作有成绩时,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他们工作有失误时,我就更细心地引导他们开展工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热情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平时多些同他们谈心,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是老师的小帮手,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使班集体越来越好
五、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不但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注重对“后进生”的关注,比如在课堂提问一些适应于“后进生”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回答,从而激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或平时的课堂板演也经常让“后进生”也一显身手等。总之,要转化“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只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做好教育工作,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进生”一定能进步,最后成为一名好学生。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式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此充满信心、倾注心血,则一定会有收获。
第五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作者:冯岩
地址:海城高中数学组 邮编:11420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姓名:冯岩
地址:辽宁省海城市高级中学数学组 邮编:114200
[摘 要] 启发式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教学理念。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又赋予启发式以新的内涵。即启发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促进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我们通过实验和研究,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关键词] 启发式;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著名教育家孔丘至今,历时二千多年,启发式不但没有在教学中有丝毫的淡化,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这说明启发式有着强大生命力。
那么,什么叫“启发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所谓“愤”、“悱”,正是学生求知的冲动和兴趣,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潜能。在孔子看来,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那么他(或他们)的教学就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效果。孔子关于启发式的论述,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启发式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摆脱老师问学生答的浅层次的教学状态,而渐臻于从本质上讨论教学知识和能力,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
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当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与教材课题发生矛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便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等待解决之时。表现在惊讶万分,急于探究,思维高度集中,高度振奋。
例如,在讲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喜爱象棋,中国智者云游到此,国王得知智者棋艺高超,于是派人请来智者与其对弈,并傲慢地说:“如果你赢了,我将答应你的任何要求。”智者心想:我应该治一治国王的傲慢。当国王输棋后,智者说:陛下只须派人用麦粒填满象棋盘上的所有空格,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二粒,第三格四粒 „„以后每格是前一格粒数的二倍。国王说这太简单了,吩咐手下马上去办。过了好多天,手下惊慌地报告国王,不好了,你猜怎样?原来经计算,印度近几十年生产的所有麦子加起来还不够。问:你知道这些麦子有多少呢?新课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形成学生欲证不能,欲罢不能的悱愤状态,很快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去探索和发现。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想办法去求。少数同学想一格一格地加起来,但又太麻烦,数据很大,马上放弃自己的想法,再探索其他途径。这是老师启发学生,每格麦粒的个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成等比数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从而引出课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欣赏大形式化概念的“美丽”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二、启发式提问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教学中,要讲述球面的定义及球截面的性质。可以直接给出定义证明性质,但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在用旋转的方法定义了圆柱、圆锥、圆台之后,思考球面是如何形成的?(2)回忆初中圆的定义,把它类比推广到空间得到什么结论?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用旋转和和集合的方法定义球面。(3)球和球面一样吗?若不一样有什么区别?(4)用一个平面去截球会得到什么图形,若改为用一个平面去截球面会得到什么图形?(5)在球面上有两个点,如何连接才能使他们在球面上的距离最短?从而明确球的相关概念和球截面性质。这样处理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同时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启发式的探索试验 运用启发式探索试验,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产生惊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便积极思维,最终获取知识。
例如,我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教具:一块纸板,一根定长的细绳和两枚图钉。先将两个图钉固定在同一点,显然画出的是圆;然后通过不断移动两个图钉(改变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画出扁平程度不同的椭圆;最后当两图钉将绳子拉直时,画出的是线段。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理解2a>2c这一条件,这样安排也有利于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四、讨论或议论
适当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或议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例如:在讲圆方程时,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O为坐标原点,圆x2+y2+x-6y+C=0,与直线x+2y-3=0的两个交点为P,Q,当C取何值时,OPOQ?
上课时,有80%的学生认为此题是直线与二次曲线的相交问题,所以选择了常规解法(即联立直线方程与圆方程组成方程组,再用韦达定理求出x1x2和y1y2),此解法略。
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启发他们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知识的迁移,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以探求其它的解法。讨论的结果还有以下三种解法。
解法一 设M点是弦PQ的中点,由O1MPQ,O1(-得O1M:y-3=2(x+1212,3),)1y-32(x)再由2 得M(-1,2)x2y-30所以以PQ为直径的圆且过原点O的圆M为
x2+y2+2x-4y=0 ① 将①式与圆O1:x2+y2+x-6y+C=0相减 得公共弦PQ方程:x+2y-C=0 又PQ:x+2y-3=0 C=3 解法二 设过P,Q的圆系方程为
(x2+y2+x-6y+C)+ λ(x+2y-3)=0 ①
过原点,C-3λ=0 C=3λ
代入①式整理得
x2+(1+λ)x+y2+(2λ-6)y=0 所以圆心M(-12,3-λ)
M在直线x+2y-3=0上,(-12)x+2(3-λ)-3=0 λ=1 C=3 解法三 根据圆的性质,利用几何知识求。圆x2+y2+x-6y+C=0的半径R=由解法一已求出M(-1,2),由PQO为直角三角形,得
|PM|=|MO|=(1)222=5
又由点O1到直线PQ的距离,即
|12233|374C
|O1M|=
=
552
再由RtPQO,得|O1M|2+|PM|2= |O1P|2 由此可求得C=3 通过此题的解法,可知,同样一道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就能得到不同的解法,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力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