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
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摘要:从纵向上看,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类型,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中引伸出来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初级形态。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将从历史上道德教育思想的阶段性的比较中,作出理性的反思,科学的思考,从而跨上新世纪的通道。
关键词:中国道德教育
历史
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
从纵向上看,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可分为四个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时期,主要是夏朝、殷商,这是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创始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时期,主要是从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道德教育自觉期;从秦汉、魏晋、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这一时期是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成熟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明清时期,是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滞后期。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类型,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中引伸出来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初级形态。
第一、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
在夏朝和殷商时期,中国道德教育表现为一种自发性,其尊天、尊祖、和群的思想道德意识是自发形成的,也是自然扩散的,这个时期的道德教育的特色是德教与神教的混合,具有相当的神秘性,其道德教育的自发性是道德教育思想孕育期的基本特征。从西周到春秋战国,道德教育从政治认识上的自觉走向理论探讨上的自觉,形成道德教育思想的百花齐放局面。
在西周,其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一种开创性,其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教育的自觉,这是西周明睿的政治家源于政治生活的直观感受,觉得在天与人的关系中,应以人为重,把道德意识固化在社会性的道德生活中,把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的社会性灌输,作为其政治性举措,以满足政治生活的现实需要,因此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对以德配天,即以德辅政的一种政治探索,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期,也正是希腊文化繁荣期,人类历史上的古代文明的辉煌期。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一种探索性。这一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不同学派激烈论辩,深化了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这是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对社会转化现实的理性思考,对结束政治纷争、社会**现实的思想探索,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具有学术性、多元性、系统性、竞争性特征,思路开阔,影响深广。
第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
从秦汉到宋元时期,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经历了秦汉时期政治上的成熟,魏晋隋唐时期思想上成熟,宋元时期理论上的成熟三个阶段。
秦汉时期,其道德教育思想从主导性的形成走向权威性的确立。秦朝出于一统中华的政治需要,以法家道德教育思想为主导;汉初,出于结束几百年战乱后与民休息的需要,以道德教育思想为主导;经过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鼎盛,汉武帝出于营建多民族统一的巍巍中华以称雄天下的政治需要,提出“独尊儒术”,以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绝对化、宗教化,以形成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绝对权威,适应了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中国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使中国道德教育制度化(即模式化)、规范化(即定型化)。整个秦汉时期分别以法、道、儒三种道德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时期的出现,说明了统治者已认识到道德教育一元化的必要,标志着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在政治上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其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开放性,并呈现出多元涵容的丰富性,表明了道德教育的思想上的成熟。特别是在唐朝,对内以开阔的思路致力于儒、道、释、玄各种不同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融和化合,对外则千方百计强化中华道德文化对域外文明的影响力,为大唐盛世添了彩。
在宋元时期,其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鲜明的哲理性、深层化、但也呈现出鲜明的保守性。宋朝的思想家以哲理性强化道德教育的通透力,强化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使道德教育思想具有体系的严密性,逻辑的思辨力,理论的精微化,以至权威化到了“天理”的程度,反映了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上的完善和成熟。但其道德教育思想中扭曲人性、疏离现实的弱点开始凸现,不仅积淀成为历史的惰性,而且成为排斥域外文明、抑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滋生的顽固壁垒,道德教育作用也因此开始蜕变。第三、明清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
在明清时期,其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封闭性、滞后性,并趋向冲突性。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剧变”时代,面对新旧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西文化的冲突,统治阶级为了力挽封建制度的颓势,不能不以强化道德教育的保守性来加强对全社会的思想专制,以抗拒新的生产关系,抑制新的思潮,拒斥域外文明,从而延续封建主义的生存期,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履艰难。
我们将从历史上道德教育思想的阶段性的比较中,作出理性的反思,科学的思考,从而跨上新世纪的通道。
第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筑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利益基础上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超阶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必须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利益为基础。无产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全人类解放的利益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同公有制经济相适应。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并不说明它为资本主义服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从本质上说,它是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因为只有公有制经济才能满足全人类的利益。
社会主义道德以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它的基本点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社会道德思想出发,坚持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社会掩体利益条件下,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在二者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使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
中国道德历史类型的交替变更,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社会道德的丰富多彩和千姿百态的存在形式。在这种种形态的道德背后,是否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但又能把这些不同类型的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呈现出一种规律性运动的主线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具体地分析各种历史道德类型的本质特征的同时,运用历史的眼光、经济关系的眼光和阶级的眼光,辩证地考察道德历史类型的交替变更运动,真实地揭示了道德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中国道德教育曲折中前进,在斗争中发展,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前景是光明的。
二、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
道德教育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具有自主意识、批判精神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之当代学校教育中,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德育评价的复杂性和德育成果的隐蔽性,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了“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我国德育教育有以下现状。
第一、重“智”轻“德”。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第二、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高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第三、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第四、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第五、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也较有存在,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薄弱。
第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现状和问题,努力探索,并正确把握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思路及政策。针对上述现状做出以下几点对策研究:
一、建全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因而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德育与智育虽然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从完成的任务看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形成一定的品德与良好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即如何做人的问题。学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应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和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健康人生观的可塑时期。学校理应在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担当重任。有关部门应建全考核制度,扭转“唯智倾向”,构筑“道德长城”,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这便是改进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使德育教育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分层次推进。
首先,应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应体现道德品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横向系列。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围绕看一项德育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阶段、分年级地确定教育重点,阶梯式地、连续地实施教育,形成德育的纵向系列,从而使各项教育内容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协调统一。
其次,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落实相应的教育内容。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我们有不少优秀传统的教育内容如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这些内容不是讲多了而是讲得不够,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及道德水平的基础,以致效果不理想。随着新课程的步伐,新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针对性与实践性,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划,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工作,努力开创新世纪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1.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育德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2.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以活动为载体,并使活动形式科学化、系统化。各种“主题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学生情绪愉快,态度以及兴趣极高,乐在其中。通过各种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以积极向上、乐观的的态度来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在活动中表现出有坚韧的意志、良好的道德品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学生长大以后才会挺起胸膛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方法。
现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而传统的德育往往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实施强制性的灌输,极大妨碍学生自觉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创新德育方法势必成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德育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往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一是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盖面、渗透力。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还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倾听”、“体验”等方法运用到德育中来。这些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故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
五、进一步加大家校协作的力度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又是时刻存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闻目睹的直观影响。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就成为了孩子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了。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有些家长的一些急功近利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方法和一些崇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做法,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起到副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并作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纽带。只有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六、处理好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影响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因为网络文化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再加上中小学生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征,网络文化闯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便是历史的必然。它犹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学校教育注入活力,带来生机;而另一方面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行为带来不良效果,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网络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所造成的冲击是空前的,它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引导得当,管理到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精彩的网络世界必定会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勇于面对挑战,努力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祖国建设栋梁之才。
如今网络对德育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所造成的冲击道德是空前的,它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引导得当,管理到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精彩的网络世界必定会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勇于面对挑战,努力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祖国建设栋梁之才。
第二篇: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乏味、枯燥,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这的确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若不知黄仁宇先生其人,整部书倒像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掌故颇深的外国学者所作,无论句法、用词还是观点都很特别,让人读来觉得非常新颖,有趣。但也许正是他久居国外,本书有些地方略显晦涩,稍欠顺畅。所谓“大历史”,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广角的历史。以广阔的角度从高远处去端详历史,随着细节的模糊,历史的轮廓就更加明显了。黄先生的大历史经常将几百年的时间归纳概括之,只零星叙述一些他认为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人和事,用来辅以议论。时间跨越度非常大,对史事也并不做详细陈述。
作者特别擅长于综合,他客观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角度梳理出各个王朝兴替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规律。透过这些规律,黄仁宇先生分析了各个王朝的成败得失,并由此对近代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展进行了探索,而对于我们读者,则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不可否认,从历史看过来,尽管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曲折,却必有其内在规律性寓于其中。这种规律制约着人类活动,又为人类活动所证明。凡是不遵循规律办事,最后必遭应有之惩罚,而按照规律办事,就可以实现哪怕看起来似乎都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后联系的,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全然相同的事物在历史上发生两次,每一事物都有它各自的特点。
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机制固然重要,人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古人治国治家的经验总结,在今天也被很多人引用,这说明好的经验是不区分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它将被永远传承下去,永不湮灭。例如,拿古代的皇帝来看,一个皇帝的昏庸与否在于他是否能让自己做正确的事,是否能让别人去做正确的事,先要管理好自己,再去管理好别人,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管理的要义总是要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帝王小时候并不都是养尊处优,相反,他们还要接受很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以便将来继承父业,一统天下。
普通传统前史家将中国史看成是帝王之家史,认为皇帝君王者,呼吁世界,天下无所不从。然而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光鲜的观念是,中国的古代史,是在一种品德的指引下运转。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需依着品德轨迹,或许成为品德的象征,不然便无法得到万民的支撑。要维持整个国度之不变,上下必需到达一种均衡,而这种均衡的引子,在古代恰是品德。
历史告诉我们太多事情。然而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不能将每件事情都看成是谁谁而为。历史的事不是一个人的事,历史的事是历来的人们总结出来的。因此,有时候没有必要讨论它的真假,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以史为鉴。历史上的很多人物都是环境造就的——时势造英雄。
虽然成就一个历史人物,是与人物本身的努力和奋斗是分不开的,但有时候也是天命对人的选择。一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如何选择比奋斗更为重要。人的一生不奋斗的话就不会有选择,但是选择大于奋斗。
同历史任务一样,我们时常烦恼,时常不高兴,时常身心疲惫„„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智在成长。因为我们终于意识到了这些事情。不长大是不会有烦恼的,然而没有烦恼的生活就变得乏味了。我们不该因烦恼或者挫折让自己不前。生活应该永远积极面对,因为我们必须成长,无时无刻都要在成长。感谢那些让我们烦恼的事情,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成长的那么快。感谢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因为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单调,才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感谢生命中出现的烦恼,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越来越成熟。不要畏惧烦恼,我们就应该开开心心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挑战那些敢于挑战我们的事情。历史给了我们机会去挑战,有了他们的前车之鉴,你还在畏惧着什么? 不论通过历史,还是他人,我们都要有一颗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心,不断地让我们不再“愚昧”。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积极的面对。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楚,让生活快乐的丰富多彩。一切都按照历史和大自然的规律思考和行动是不会有错的。
本来我也是个不太成熟的“调皮鬼”,但是读了一些经典书籍后,我的思想真真切切的得到了提升,读历史能让一个人考虑问题更全面,不至于极端化,过左或过右都会有负面影响。以前每次做决定的时候都会犹豫不决,思前顾后,读完了黄仁宇先生写的这本书,让我明白
了决断的真正价值:牺牲是必要的,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东西,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选择结果最有价值的那一面,即使它也会或多或少给我们带来伤害,但是,这无疑是最有意思的决策。
一直贪玩享乐的我,也渐渐从历史中找到了一些属于只属于我的东西,这使我放弃了无聊的游戏,放弃了毫无规划的生活习惯,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舍弃的,让我慢慢地严格要求自己起来,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并坚持每天完成,不求完美,只求尽力。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人生不是考碰运气的,机会不要等它来,要自己去创造。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人生是需要主动出击的。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人生过后是否应该留下点什么,如同王朝在历史上划过的痕迹。
第三篇:道德教育
雷锋小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方
案
作者:江兰青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01更新时间:2004-4-15
根据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统一安排和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的安排,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广大未成年人中长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我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围绕新时期道德规范,立足以“雷锋精神育人,向雷锋那样做人”,积极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响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的号召, 组织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参加针对性、参与性、实效性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道德观念,打牢道德基础。
二、活动目标
动员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营造快乐健康和谐的校园,培养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具体活动安排
(一)、活动主题:在家庭,我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1、开展感恩家人活动。
向父母亲说一声“我爱你”;给父母亲写一封感谢信;在家每天做一件小家务;节约零花钱给父母买一件小礼物。
(二)、活动主题:在学校,我是一个尊敬师长的人
1、引导小学生尊敬师长。推行校园文明礼貌用语,做到知礼仪、重礼节,对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
2、组织毕业班开展感恩母校情活动。
3、提倡团结互助友爱。倡导同学之间结对互助,通过交流谈心、补习功课、赠送学习用品等形式,互帮互助,互学互爱,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
4、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收看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启动仪式,组织他们在网上发表感言,表达心声。
5、组织在校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征文活动。
6、开展 “养成好习惯、争做文明使者”活动,每月一评 “雷锋之星”、“文明使者”进行表彰。
(三)、活动主题:在社会,我是一个奉献爱心的人
1、开展未成年人“文明出行行动”活动。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道,上下学自觉排路队,同时对行人乱穿公路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
2、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献爱心”系列活动。组织师生为贫困山区募捐活动,同时,让学生走向社会,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募捐实践活动。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
3、走进福利院和孤寡老人家,做“爱心小天使”。
四、提升活动效果
1、运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阵地,通过组织主题班会、队会,举办演讲征文,征集道德格言,开展自评互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2、在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总结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评选表彰好人好事。
第四篇: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打开学院推荐阅读书目的文件,眼球立刻被《中国大历史》所吸引,并开始百科以了解此书。得知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与角度,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高度的浓缩,以“大历史”的方式归纳总结,构成了一个简明扼要前后连贯的历史纲领。这本书以高超的技术分析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更是深刻的分析了中国如何从一个闭关自守数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多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是不容许用寻常尺度衡量。这本书不是《资治通鉴》,不是《史记》,而是融入作者站在时代之外对历史的一种叩问。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了解历史。
作者以一颗高远宽广的心,容纳下了中国整个历史潮流的汹涌澎湃,以一种尽善尽美的方式对整个历史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全面的评价。但对我而言,作者的立脚点过高让我难以企及,所以很难顺心如意的驾驭对整本书的理解,即便理解了也很难用文字加以鞭辟入里的描述与分析。也许是因为看完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原因,对明朝的历史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比较了解,所以对本文中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的感触颇深,并因此决定从明朝作为一个切入点,谈谈自己对明朝皇帝本身和明朝经济的一些思考。
对于明朝诸多皇帝本身,我有一种特别崇拜与钦佩的情怀,特别是朱元璋、朱棣。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父母兄长离世,无资财购置棺椁,在四海奔波中居庙宇之内做徒弟,任杂役,后做行脚僧四处乞讨为生,谁也不会料到他会成为一代君主。元末,民怨四起,胸怀大志的草莽之辈纷纷崭露头角,他也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和亡命的战斗,终将其他人所掌握的地盘占据。将朱元璋的一生放在当代,仍是一笔较大的精神财富。放下自己心中的自尊心,无所畏惧的拼搏,不惧辛劳的奋斗,抓住迎面而来的时机,利用胸中的智慧,那么终将会促使我们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结果。而当代之中马云、陈欧他们便是新时代朱元璋所拥有的品质的体现。而对于另外一个皇帝——朱棣,对其的钦佩之情主要是其不断向外进攻、拓张疆土和派遣使者留洋海外两方面,尽管这为他们的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对拓展疆土,主动侵犯的赞同是因为我相信“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他选择的是一种最优的方式维护着国家疆土,维护着人民的安全,尽管这和当下“和平外交”相悖,但也不失为当时社会情形下的一种最优方式。其实向外扩展是一种追求与探索,是不肯满足当下的重要表现。另外一方面,派遣使者屡次下南洋,打开中国海上之路,主动性的走向世界,与外面的世界相连通,不过很遗憾多次的远航也未能够真正的打开中国的国门,未能以一种接纳的态度面对外民族。但仍为朱棣这种远见深深折服,很遗憾他也未能摆脱时代的束缚,改变世界,但至少已经让时代有了这样的趋势。对于这两位明朝重量级的人物,一方面钦佩他们的无所畏惧,勇敢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其胸怀大志与远见卓识也确实让人惊叹。
除了对这些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人物的佩服,我也对整个明朝政治经济的总体体制和税收有些自己的思考。朱元璋时代,实施小自耕农,一切财物如交通工具及食宿等都靠全向村民征取,高度的集权将全部组织结构简化,利用行政上的管制而进行实施。而这无疑就是向外宣布“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它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政府本身既不对服务性质之组织与事业感到兴趣,也无意于使国民经济多元化,至于整备司法和立法的组织足以使经济多元化成为可能,更不在它企划之内了”。作为人类社会而言,无论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力是否有剩余的时候,社会都会趋向于多元化的扩展,以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而农村的经济,以一种强硬的方式阻止这种社会潮流的向外扩展,无疑是和时代相悖,终究行不通的。不过责任也不全在朱元璋身上,毕竟他出身农民,故而相信农村经济。时代总会改变与其相背离的元素,朱棣重造运河,派使留洋,促进社会多元发展,但朱棣的突破也终究只是撕破了一个农村经济的一个缺口,但始终还是依靠着农村经济,并未能完全改变整个经济体制,未能看到现代经济的蓬勃力量。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多元化会促使整个社会趋于一种不平衡,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而农村经济虽然步伐缓慢,却能够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收入显现出一种外在的平衡。在权衡差距与平衡上,明朝选择了后者,而社会潮流终将呈现出前者的状态。因为就整个国家或者社会而言,相对于农村经济,多元化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将会高出很多倍,人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辛劳来致富。而在税收方面,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征收制度,但是存在极大的不科学性。税收制度中含有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计税依据、减免税和违章处理等要素,但是因为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经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诸多实物无法以货币的形式进行量化;同时,因为体系的过于简陋,难以全方位的实现监管,纳税环节、期限、依据等都是模棱两可,很难做到对所有群众实行公平征税;此外,高度的集权体制,导致人高于权,导致诸多的行为并不能够完全根据制度而进行,总言之,在税收方面明朝政府是弄得一团糟糕。不过归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的情况也是尽可以理解的。对于当代社会,明朝的现象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无论是在体制和税收方面,国家都应该以一种接纳的情怀顺应潮流,以完善公正的制度约束社会行为,让社会有规律的运行。
退出对历史的讨论,回到自己本身。一直比较喜欢看现实主义小说,但这次迫于学院要求,看了这样的一本概括性的史书,让我对这类书有了较强的阅览欲望。在这类书中,不时的让人对这些过去的伟大人物产生崇敬之情,激励人不断反省自身不足,不断的促使人去改变,去适应;另外,这类书从一种全新的高度和宽度去看待一些事物,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并让我们不断的跳出自己思维圈,不断扩大我们思维的广度。挺感谢学院安排这样的作业,用一种“强制性”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更多我们不情愿的东西,让我们在一次次的不情愿中发现乐趣,直至爱上这些新鲜事物。
班级:经济二班
学好:12318036 姓名:杜
威
第五篇:中国经典历史故事汇总(范文)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汇总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一
1、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2、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
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3、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二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