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困惑

时间:2019-05-13 21:2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困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困惑》。

第一篇:论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困惑

论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困惑

2003-3-24 16:24:40山东省荷泽师范专科学校 张忠华

一、道德教育观念的困惑

道德教育简称德育。德育究竟是什么,至今人们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概括起来在我国对德育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这四种理解都是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德育仅指道德教育。这是第五种理解。道德教育包括的内容之多,真是个“大德育”。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实践的第一线,他们大多数没有德育理论的功底,理论上的困惑使他们在实践中茫然就不足为怪了。

由于对道德教育概念的模糊,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更是一个难解之迷。有人认为“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培养人的品德,是将社会思想道德、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品德,是促进人的品德社会性发展”;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有人认为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还有的学者认为“信仰:德育的真正意蕴”“德育实质即信仰及信仰教育”。如此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困惑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是一元化、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同时又缺乏层次性,忽视教育对象的个别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在德育中过分强调按照社会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培养规格和设计培养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人在“德”发展中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学生“德”的素质培养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空间中,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受到一定抑制,再加上目标统一,缺乏层次,没有选择自由度,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符合社会共性道德规范要求,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批判精神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被忽略。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平均主义”的产品分配方式,也影响到教育界,从而产生了教育上的“平均教育”模式,甚至忌谈个性。这种教育价值取向恰与知识经济、创新教育目标相悖,与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目标相悖。

社会的变革引起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道德教育模式就要变化,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两个方面看,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仍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势必造成道德教育的困惑。适应21世纪知识经是社会的道德教育,其价值取向是:生活化、个性化和社会化。即首先是有生活能力的人,再到有个性的人,最后是社会需要的人。这种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出这样的几个特点:一是强调学生品德培养的统一性和独特性相结合。二是突出了对学生的主体性精神的培养。其三,德育目标充分体现个体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学生的个体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能过高、理想化,也不能迁就学生。其四,道德教育应有适应性、超越性和创造性价值取向。不可否认德育既有为社会培育适应性人才,并为社会服务,具有工具价值的一面,但从本质上讲,德育应是一种人的主体性活动,是一种以发展人、提升人为宗旨的活动,德育不仅应根据现行社会需要来设计教育活动,还应根据人的发展要求、未来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因为教育的周期长。德育不仅要求学生从前人那里去继承传统美德,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开拓未来的新质,真正实现发展人、提升人、创造人。

三、传统道德的现代化困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历史,又是人类优秀历史文化不断继承发展的历史。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国家,在传统文化中,传统道德经历千百年的积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把传统道德的精华现代化,做到“古为今用”,又是当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难题。

传统道德是祖先给我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发扬光大。这是因为传统道德教育是架起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通过传统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继承、发展和延续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的源和动力。同时,还可通过传统道德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一种深邃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启迪,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传统道德的内容很多,主要有爱国、反抗外族侵略、反对民族压迫、心忧天下、持操守节、勤劳俭朴、勤奋好学、修身养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区分义利、提倡忠孝、刚正不阿、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办事公道、尊老爱幼等等。传统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等。然而,我们所弘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剔除糟粕后的精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再也不存在丝毫的封建阶级的烙印,它并不是我们无需加工的现成快餐。相反,它仍然需要联系实际,在内容上进行积极的转换,把传统道德现代化,以此当作我们时代精神的源头,发展我们的时代精神,但目前这项工作我们做得还不够。

四、道德教育内容的困惑

由于对道德教育含义和本质认识的分歧,造成道德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根据对《教育学》和《德育原理》教材和著作有关德育内容部分的初步统计,涉及到的道德教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五爱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情操教育;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国力国情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二十多项。真可谓名目繁多,目不暇接。但各项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五、道德教育实施的困惑

在道德教育实施方法上,我国以说明教育法和说理教育法为主,实际上是强制灌输。灌输教育法指向性十分明显,其基本前提是社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是一元的,它是一定社会、阶级培养人的手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人们价值观念的一元化逐步让位于多元化,传统的说服、灌输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价值取向多元的需要,这种方法在教育中很难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再加上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的不一致性,教师说的与社会上人们做的不是完全相符,中小学生在道德两难中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道德教育实效差就不难理解。

在道德教育实施的途径上,我们过分重视思想品德课(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甚至有人认为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这是不对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学校 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应该充分发挥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整体功能,说服教育法、价值澄清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此外,榜样示范法、观察学习法、道德实践活动法、自我修养法等也要广泛应用。其中,道德实践活动法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根本方法。这是因为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德育本质是育德,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若缺乏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学生的道德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无法养成。所以,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由知到行转化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方法。

第二篇:论中国现代体育运动

论中国现代体育运动

奥运会,是现代一个流行的名词,并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往往会被某些有心人引论到了政治上,这也导致了各国都特别关注运动员在奥运会是的表现,准确的说,是关注哪个国家的运动员获奖,获得金牌。

然而,参加运动会的选手不仅仅只有这些拿奖的运动员,还有那大多数的没有拿到奖的运动员,他们也为运动会付出了很多,但比赛后又有多少人记住他们。而他们的结局又会如何?在比赛场上,我们为胜者欢呼,但有多少人给了败者鼓励。

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种只以胜败论英雄的奥运会比赛局面。在比赛场上,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我们的欢呼,但却有几人能看到这追求金牌的背后到底有多少艰辛,有多少泪水,有多少付出?为了金牌,运动员们没日没夜的参加训练,而许多训练都是伴随着危险,不知每年有多少运动员因训练而受伤,甚至是残疾或死亡。这与体育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体育,是用来强身健体的,体育竞技也是。我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地健康,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体魄的。而奥运会的举办是为了使这一体育精神得到推广和发扬。但是,运动会上的那些运动员,作为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模范,他们却大多违背了这一精神。把一场体育竞技演变为人类在挑战极限。如果让每个人都像运动员一样地训练,或许,我们国家就不用实行计划生育了,因为很多人会因此而死亡或因此而失去劳动力,从而饿死的。

现如今,国家提出了全民运动的口号,也对此投入了很多。同时,为了让运动员们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国家更是投下大量的经费。但是,全民运动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而非个别人。在中国,有许多地方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完全,或者说是没有,特别是农村地区。难道中国在体育方面也像经济一样,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健康’起来,以先‘健康’带动后‘健康’”的政策?好像先‘健康’的那部分已经过了,大多数都锻炼过头而引起身体的许多后遗症。

在竞技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群急需要锻炼的人花大量金钱坐在看台上观看一群已经过度锻炼的人在拼命地运动。现在,中国慢慢的富裕起来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不在像以前一样大多数人时饿死的,但如今大多数人却因为缺少锻炼得病而死。看来死神的能力改变了。

谈起奥运会,顾拜旦这个人物是不可缺少的,是他使奥运会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可以说,没有了他,就没有了现代奥运会。他推广奥运会的目的是让人们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从而爱上了锻炼,也因此增强人们的体魄。在刚开始的时候,奥运会是业余的选手参加的比才盛会,是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的,这才能更好的体现了公平原则和全民奥运会的理论。在当时,奥运会上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只要你愿意,就能报名参加。虽说这会使高层体育发展降速,但平民体育将会发展得更好。可如今呢?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报名参加,但我却知道业余的很少可以赢过专业的。这会让人感到奥运会是专业运动员以及政府的是与我们无关,体育也差不多。我们平常人只有出钱观看和呐喊的份。

体育是强国之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体育应该从孩子开始。这是正确的。但是有许多的所谓的专家却想把体育纳入考试很升学的科目之中。这不仅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抗和许多孩子会用应付的态度来对待体育,而且有些孩子为了考高分而超负荷地锻炼,从而出现不可想象的后果。当有一天,中国出现这种现象,那将离“东亚病夫”不远了,而且是更加彻底的“病夫”。看见那些提出这些观点的专家,他们大多数不知为何,身体都是发福的,也许是缺少做某种东西吧。每个人天生的体质都是不同的,不能以同一套标准来定义一个人的体育成绩,有些能力不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来的。不然叫一名正常的30多岁的150cm的人和姚明比摸高。结果可想而知。

体育,是强国之本,但却要全民态度和表态。锻炼,是增强体魄的唯一正常手段,但也要量力而行。奥运会,是推广体育锻炼的一大主力,但也要有效果才行。孩子,是祖国的未

来,提高国民的总体身体素质从他们身上抓起是一定的,但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要弄巧成拙。

第三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困惑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困惑

樊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联系实际,找准目前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教育障碍的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增强实效性和导向性、感召力和穿透力。

调查分析,目前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缺乏现实性和层次性

1、目标的理想性。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求高求全,远离未成年人的实际,忽视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和对其成长需要的满足,这就造成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心目中是理想化的、高大的,是无法达到的现象。

2、目标的功利性。不能完整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功能,比较重视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和

经济功能,而忽视人的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只强调利他性、利社会性,轻视以致根本不引

导未成年人去体会感受道德教育的利己性,因而使未成年人产生抵触情绪,或冷眼旁观,或

“人在道德中,心在道德外”,出现“精神游离”现象,是导致未成年人疏远、排斥道德教

育的主要原因。

3、目标的单一性。单一的标准影响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发展,脱离未成年人的年龄和道

德水平,许多人比较重视参加教育活动人员的全体性,强调教育活动目标的一致性,追求轰

轰烈烈的教育活动场面,而忽视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4、目标的强制性。重他律,轻自律,把道德教育的目标定格在使未成年人“明了”、“服

从”学校及社会的要求、规范上,无视未成年人自律性的培养,无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内

化,极大地限制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致使有些未成年人成了口头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

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1、政治化、空洞化。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过空,重视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教育,轻视道

德素质、基础文明教育,忽视心理训练、生活指导和能力培养。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是道

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完全以此进行空洞的政治思想教育,无形中却窄化道德教育的功

能,影响学校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常常导致未成年人对道德教育的抵触和

不满,进而带来道德教育效果的降低。

2、简单化、粗俗化。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不可选择性,道德教育活动一刀切,未成年

人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不同需要,未成年人的个性不能充分发展。思想道

德教育停留在表层的行为管理上,缺乏深层的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只停留在组织了哪

些讲座,开展了哪些活动,作了哪些报告,未成年人是不是循规蹈矩等等问题上。

2、盲目化、无序化。一方面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忽视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结合,没有考

虑各个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性和递进性,没有考虑道德教育内容系统自身的完整性,没有考

虑未成年人道德水平发展的阶段性。另一方面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一定的超前性,仅仅

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有效地发挥道德教育的导向功能,加强对社会现实情

况和问题的研究与指导。

三、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缺乏动情性和明理性

1、方法单向、强硬。在进行教育时,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单向灌输,无视

师生间情感交流,无视未成年人自身的道德认识、评价、实践等能力,忽视未成年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选择的意向,一味强制未成年人服从,道德教育片面地被视为对未成年人意志和

行为的限制和防范,没有进一步创造深化认知的条件,没有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没有将品

德养成看成是未成年人主动内化的过程,忽视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导致道德教育的低效或

失败。

2、方法封闭、呆板。思想道德教育忽视道德教育过程中未成年人之间、未成年人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存在着未成年人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无法使未成年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更无法去感悟、内化并形成自己的道德要求。未成年人对道德教育产生不了亲近感,道德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差。

四、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缺乏实践性和主体性

1、认识模糊。道德教育的过程片面强调未成年人对道德的责任感和义务的服从,而忽略了对等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对未成年人道德体验的认同和尊重,缺乏“儿童思维”和“预设情境”,忽视未成年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未成年人自觉自愿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只是被动遵守道德要求,而并不知道道德规范的价值意义。这样的教育既无智慧力量的发掘,也无情感的真诚投入,也就不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灵深处所触动。

2、知情不一。有些未成年人只知道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款,而不了解这此条款的具体道德内涵。以为未成年人了解具体内容提要,就会用它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其实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在于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内心自我道德完善的需要,一个人的道德意识越完善,对自己的行为道德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刻,就会自觉地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3、知行脱节。道德教育活动缺少有序的操作步骤,出现“随意性”弊端,除了内容上的不确定外,粗放型的操作过程也是一个主要问题,“一开会、二布置、三讨论、四忘记”的运动式教育往往使丰富内容的活动流于形式。把知情意行割裂开来,认为人的崇高思想先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造成未成年人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能互相转化。有的未成年人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甚至养成“多重性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五、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缺乏协同性和一致性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之间形成了教育力量的“内耗”,教师表达学校的“要求”,家长传授自己的“经验”,而社会翻开的却是另一种“教科书”,这种三律背离,导致的结果不是未成年人的迷茫,就是未成年人道德的“变态”,这是道德教育的又一瓶颈。

1、学校教育功能失衡。一直以来“五育以德为首是理想,教育以智为先是现实”,一直以学科成绩作为升学的标准,学校智育有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要求、方法和内容体系,对教师和未成年人也有比较完整的检查和考核规则,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处在松散的状态下,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教育价值观仅体现为“望子成龙”的目标,而忽视精神面貌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这就是我国未成年人在智力水平方面表现出极大优势,而在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出现大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2、家庭教育重心失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未成年人学会做人,目前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不当酿成的。可见不重视家庭教育是缺陷的教育,而不能科学进行家庭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当今父母关注孩子的重心是智力开发,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只要求学好功课,什么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而淡化。

3、社会教育监管乏力。其一社会大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冲击不容忽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还来不及以健康的价值观念武装便被经济大潮冲进了利益市场,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却在下降,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一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扭曲、虚化。这些都会直接作用于教育,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其二网上暴力信息模糊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未成年人在网上暴力信息、暴力游戏的强烈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形成以行使暴力为乐,“黑吃黑”的思想和行为。其三网上色情信息危及身心健康。大量的色情信息,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已经造成许多令人忧郁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危及身心健康。其四沉溺网上游戏祸害无穷。网络游戏有其娱乐、益智的一面,但过多地沉溺其中成瘾,又会给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等危害。社会上的这些消极现象,给未成年人带来不良影响,使未成年人产生思想困惑,冲淡甚至销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成效。

六、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缺乏整体性和引导性

1、评价目的失误。对未成年人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否定他们,而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节他们的行为,而我们有些教师却把评价主要用于为升学服务,利用评价分等功能,对未成年人施加压力,致使未成年人情绪低落,学习更加困难。

2、评价观念失误。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在观念上还比较守旧、狭窄,评价单向,“纸上谈兵”式的,更谈不上力度和深度,道德教育的评价用成人的标准,脱离未成年人实际,忽视成人的认识和行为设计与未成年人的实际差距。

3、评价机制失误。引进量化考核机制可以使道德教育工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但在具体操作中普遍存在着过度量化的现象,“禁”字当头,“分”为命根,“罚”做手段,“命令+处罚”式管理,严重背离了道德教育的宗旨,极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评价结论失误。忽视未成年人的个性差异,有些教师对未成年人不甚了解,未成人的个性差异被考分差异所取代了,名次成了考察未成年人的唯一尺度,名次上长或下降成了未成年人进步或退步的凭据。

第四篇:道德教育论读后感

《道德教育论》读后感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10计算机应用技术2班 10230416 罗紫君指导老师:吴红英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青年道德教育论》的书,看完后受益匪浅。书上说,人类永远对两件东西深感敬畏,一个是天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就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道德教育是青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我思考最多的是第九章的青年的人生观教育和第十章的青年的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教育。

记得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几乎每天都在对我们说:“你们要讲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这两个字,它陪伴了我整整20年,我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一个人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就相当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道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之中。道德就在我们大家身上,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无论在社会上、在家里、在学校,都要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为什么说道德非常重要?有一句名言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但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还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青年人。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

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例如,自我方面,我们要自强、自律、自爱;家庭方面,我们要孝敬长辈、健康生活、勤劳节俭;学校方面,我们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社会方面我们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我们要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虽然只是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含义却是无穷无尽的,从古至今,道德的含义不断增加和增多。许多人,为追求道德教育,努力专研,可当他们做到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的头发早已花白,皱纹早已爬满了脸。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道德教育呢?

道德,神圣地矗立在那儿,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种爱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侯,给予最真诚的帮助。例如汶川地震的时侯,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捐给了灾区。虽然钱很小,但是有一句话说“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道德,是一种社会美德,虽然现在垃圾还未分类,但是我们可以自觉地分类并放到规定的地方去。道德,是一种节约,我们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眼泪。道德,是诚实守信,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道德更是一种自律,要在人前人后,在有人管、没人管时一个样,心中要有个信念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过马路时,大家都闯红灯而我依然在耐

心等待;在上课老师不在时,别人在说话而我依然在埋头学习„„ 道德,是一朵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拥有它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我想,如果做到了以上几方面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位真正合格的有道德的人了。

道德是我们拥抱在怀中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只要它一现身,便会带给我们雨过天晴的喜悦与欢欣。当我们和别人闹矛盾时,道德会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主动和对方言和;当我们自暴自弃时,道德会帮助我们找回自我;当我们悲观失望时,道德会使我们振作,从而走出那愁云密布的黑暗;当我们受到挫折、失败时,道德会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坚信“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当时代的使命降临时,道德又会使我们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勇敢地、毫不畏惧地承担起一切„„可以说,道德是我们生活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生命的支撑点。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捍卫道德,宣传道德,实践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抱负、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一个真正合格的有道德的人。

第五篇: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良好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因此,家长的道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教育的环境,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具大的影响。

一、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1、重智育,轻德育。一项调查表明:12-17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相当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往往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看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好,深信“分数代表一切”。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提出严格甚至苟刻的要求,至于子女有什么兴趣、爱好和能力却看不到,当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却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疏于引导、矫正,错过德育时机。

研究近年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难发现与其家庭教育中忽视德育的误区密切相关。家长在子女少儿时期过于溺爱、袒护子女,管束松散,放任自流,必然导致子女日后自私、任性、孤傲的性格特征,为青少年时期的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祸根。

2、重学校,轻自身。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师的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但相当数量的家长未能客观地看待孩子教育的社会系统功能,未能正确地评估学校教师的作用与能力,过分依赖学校,过分期望教师,这种教育观念无疑是片面的,与农村学校教育现状产生矛盾。

诚然,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责任,但不应看作学校承担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有些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教师,忽视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家庭德育流于形式。

3、重体罚,轻说教。这种“棍棒教育”的家庭教育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当子女犯错误时,农村家长往往不分青红皂白,采取简单而粗暴的体罚方式,训斥一顿,棒打一通,全然不顾子女感受。当然,农村家长有时也进行说服教育,但缺少耐心、细致的态度,未能在思想根源上去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规律揭示:经常受到惩罚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自尊心、自信心十分脆弱,学习成绩因而进步缓慢。农村家长“重体罚,轻说教”的家庭教育方法严重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倘若家长发现子女问题后,能民主平等地与子女沟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给予温暖的关怀和照顾,那么子女就不会朝着恶性的方向发展。

4、重物质,轻精神。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有些家庭还存在着重视物质给予与满足、忽略精神需求与激励的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投入大量金钱,满足子女衣、食、玩各方面的物质需求,借此鼓励子女积极求学,或者送子女参加数学、英语、奥赛等智育培训。鲜见有学生家长陪同子女逛书店买德育书籍、参观烈士陵园等具有深刻德育意义的活动。

实际上,对子女教育舍得物质及在智育上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的是学会做人,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才是高层次的教育投入。有的学生尽管家境贫穷,但是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注重全面发展,成绩优异,思想上积极进取;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汲取到精神上无形的鼓励和满足,内心充满亲情动力。

二、现代家庭道德教育采取的策略。

1、更新观念。在指导思想上,要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养老防老、光宗耀祖,转变为为国家培养各个领域的多层次的建设人才;在教育模式上,要从封闭转向开放,支持孩子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渠道接受知识,扩大视野,成为有创造志向、创造意志、创造才能的人;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转为自觉地系统地正确地教育孩子;在教育方法上,要从娇惯溺爱或粗暴、包办代替转变为严爱结合、疏导,让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等等。

2、以身作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会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首先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和心理素质。家长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子女。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的主张,所以,家长要努力做孩子的学习榜样。一方面,家长要通过继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另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始终保持良好形象,从日常生活入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举止文明,勤劳奉献,宽以待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

3、说理导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必须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必须把说理教育与训练行为结合起来,也就是讲练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不仅会说,而且会做。成为真正既有知识,又有才能;既有高尚思想,又有良好品德行为的人。为此,家长必须在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的同时,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家规,在提出时讲清道理,使之自觉实行,并且经常检查督促,进行反复训练,以养成良好习惯。孩子有了缺点和错误,固然要批评教育,但重要的是耐心开导,帮助分析原因,指出努力方向,启发他们自觉改正。有不少家长习惯封建式管制,孩子动辄得咎,不是训斥穷骂,就是动手体罚,既不讲道理,更无明确家规。孩子当然不知如何去做,更谈不上什么道德行为训练。这样的家长当然不可能真正地把孩子教好。

4、教育合力。教育要形成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是互动合作、协调一致的关系,首先家庭内部的教育力量要讲相互配合、“教育一致”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要主动、经常地与学校联系。经常校访,进一步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生活状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协调与教师的关系,加深与教师的感情,要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与教师达成共识,取得共同教育的效果,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总之,家庭德育在孩子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教育功能。教育好下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们家长应该竭力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心灵港湾,要不断提高家庭德育水平,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楷模、良师、益友。

下载论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困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困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道德教育论心得合集

    教师道德教育论心得合集5篇教师道德教育论心得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学生快乐的愿望。”读了《音乐教学》这本书,使我......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摘要】品德教育只是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诚信、勇敢、节制等品德只是道德的具体表现,道德的根本是道德理想、道德目的、道德标准等,即道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现代语境下的道德教育(模版)

    学生与就业工作论坛现代语境下的道德教育范瑞仙[文章摘要] 现代化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方方面面,传统的道德在解构,新的道德 在生成,时代道德价值的体现和映......

    论现代社会发展专题

    直接依据主题拟题,就是运用简洁、凝炼的语句概括出文章主题,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如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鲁迅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毛泽东的......

    现代德育论

    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现代德育论》试卷 年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 1.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

    论现代“雷锋精神”

    论现代“雷锋精神”从一九六二年到二零一三年,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五十周年。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抚慰过无数人心的人?乍暖还寒,明媚的阳光洒向大地,你是否......

    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

    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摘要:从纵向上看,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类型,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中引伸出来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