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1
浅谈数学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将自主探索列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那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呢?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参与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喜欢数学
“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有经验的教师能够通过创设一个可以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情境,在较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课前学生分散的多种思想活动迅速集中,在其大脑皮层形成对新课内容的兴奋中心。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轨道上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你上课
俗话说:人心所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这位老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课后,找来三五个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多和学生聊聊天、谈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喜好等,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多花些时间走到各个小组当中,把自己当作他们小 组中的一员,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就会觉得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是良师,在课堂后是益友。每当这样的老师来上课,自然就会满心欢喜,积极参与。
3、多说表扬和鼓励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体验成功是再接再厉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关心和同情,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要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例如,在课堂上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多说“你说得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表示肯定的表扬语言;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可以多说“你进步真大!”“你真了不起,知道得这么多!”;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可以多说“再想一想”、“再试一试”、“别着急,慢慢想,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来的。”……这些热情洋溢并带有鼓励性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可亲、可爱,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
二、突出学习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可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总是牵着学生走,不放心学生,这实际上是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长期下去,正因为没有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差,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依赖性强,缺乏个性,缺乏进取心和创造力。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和师生双向活动的主体,看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相信学生成长的力量,克服牵着学生走,引着学生走的习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很好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这课我也教了许多年,以往都是我单独演示,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被我牵着鼻子走,像这样活跃的课堂是以往所没有的。我不禁为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表现而由衷地喝彩。从中更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撑起了学生一派其乐融融的“动感地”,使孩子们在浓浓的动意中迸发出灵活的生机和跳跃的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充分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所有的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篇:数学课堂中的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动”起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
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
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四、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
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第三篇: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提高全员参与意识,创造属于我们的“阿米巴”
在读“直击盛和塾世界大会”一文之前我对稻盛和夫这个人也曾有所耳闻,但不成深究过,在静下来认真读完一遍文章之后让我对这位年已80岁的老人肃然起敬,这样一位老人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信”呢?他的经营哲学是什么?阿米巴经营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和经营模式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被许多事实所证实,于是我打开电脑上网查阅了有关稻盛和夫的一些资料,在翻阅资料的学习中使我感触很大,稻盛和夫将“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定为公司的经营理念这让我感动不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是阿米巴经营模式,它能让第一线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进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
回过头来看看,在我们的企业中属于我们的经营哲学是什么,又是如何与员工共享?我们的阿米巴又是如何运作,成效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就我们的车间而言,一个车间就是一个阿米巴,那么怎样才能让它成为属于我们的“阿米巴”呢?在这里我想谈几点看法:
一、让每位员工都成为主角、实现全员共同参与:
1、车间要制定具体、月度各项工作计划目标,并将计划进行分解到班组、个人,做到以日保月、以月促年,要让所有员工清楚地了解目标,使该目标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让所有员工共同拥有这一目标,无论是谁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产量、消耗、质量、安全、环保等当月的计划目标,要制定班组、员工完成预期的具体行动计划,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每个人实现各自的目标将有助于部门完成计划,如此一来,当车间的所有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不遗余力地付出努力并最终完成该目标时,大家就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2、通过班前、班后会、公告栏等形式向车间员工公开有关车间生产考核情况、公司经营的主要信息,当员工知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就会感受到工作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营造全员自觉参与的氛围。
3、将员工的收入与班组、员工的月度工作计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挂钩,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实现全员参与成为可能。
二、做到公平、公正,玻璃般透明管理:
首先我们要制定完善、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并将当天的产量、消耗、质量、安全、环保等主要的业绩数据等,在次日把经过光明正大处理后的生产考核数据透明化,可以用日报等形式张贴在车间公告栏上,供车间领导、员工查看,这样一来,车间领导可以确认计划的进展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二来能让全体员工都能了解生产考核情况和生产业绩等,通过确认每天的业绩数据,可以让每一位员工实际感受到自己现在的工作与业绩数据之间的关系,如果业绩落后于计划,那么全体成员就可以研究补救的方法,迅速采取对策。这样一来,就能够把全体车间成员的力量凝聚到同一个目标,有助于完成整个团体的目标,萌生出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全员参与经营,所以不仅仅是经营者掌握公司的现状,而是全体员工都能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致力于透明的经营。他通过这些玻璃般透明管理做法来提高公司内部的道德水准,推进全员参与经营,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这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创新。
三、车间管理人员必须身先士卒:
当生产工作、员工生活等出现问题时,作为车间管理人员要亲自走访员工,视察情况,亲临现场坐镇指挥,查找问题所在,并全力以赴地加以解决,当生产上遇到问题时身为管理人员要立即到现场帮助员工一起解决问题,给他们鼓励,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车间管理人员要坚持到现场巡检、查找隐患,与员工交心,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车间管理人员还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光明磊落,要付出成倍于他人的努力,让员工们看到车间管理者、公司管理者为了大家而尽心尽责的行为,自然也会为了车间、公司而努力履行自己的责任。
在读完“直击盛和塾世界大会”、“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和“阿米巴经营”后我对这位老人尤为敬佩,他让我见到了不一般的经营模式,让我知道“作为人,何谓正确”,在当今竞争激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这也许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好方法,不进则退是现代自然发展的规律,我相信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我们的企业定会茁壮、强大。
尿素车间:孙健 2011年9月24日
第四篇: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最近,我们实施了小组集体评价和个人表现相结合的评价策略,评价分两块进行,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二是对小组的评价。
对学生个人评价涉及作业、专项训练、课堂表现等几项内容,作业由组长负责检查,完成作业加1分,不完成作业扣1分;专项训练由小组成员相互评阅,课堂表现由教师和组长共同评价,并根据结果计分。每天合计得分张榜公布,满15分换一个笑脸。
对小组的评价由教师和值日班长共同完成。积极合作参与全班展示交流的小组、发现其他小组展示错误并给予更正或补充的小组、提出创新性问题或方法的小组,一次加1分,满5分换一个笑脸,笑脸满5个换一个大苹果。小组得分作为奖励得分记入每一名小组成员的个人得分„„
在此基础上,全班14个学习小组均分为两个学习集团,在教室的公示栏里栽下了两棵评价树——“睿智树”和“风雷树”,课上展示交流时两个学习集团中的小组须轮番上阵,各小组得分既记入组员得分又记入集团得分,小组每参与一次每位组员奖励5分,小组获得一张笑脸,周五汇总两集团获得的笑脸总数,满5个笑脸在自己的评价树上挂一个大苹果,同学们称其为“参与果”。同时,“参与果”多的集团成员都获得一个奖励分值,分值的多少依据两集团“参与果”的差额而定。
于是,现在班级里形成“人人参与、我为人人”的风气,“自己不参与,不但对不住自己更对不起同学,所以我必须积极参与。”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摘 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意识;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老师创设的问题中,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二、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①7、8、9……,一共有11个人;②把5分成4和1,4和6组成10,10+1=11;③把6分成5和1,5和5组成10,10+1=11;④6+5=11,因为我知道5+5=10,10+1=11……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全校老师(13人)带领同学(65人)去“乐山大佛”参观,在购票处贴着一张门票价格表:成人票50元,学生票20元,团体票(10人以上)25元。你打算怎样购票?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四、重视课本阅读,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作用,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如: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演示题一般都是老师自行朗读,边朗读边列式或计算,其实这是训练学生自行阅读的最好机会。于是我们就将老师的演示题改为学生读,一人读,二人读……。一直到读正确为止。这时的读,学生注意力集中,效果好,而且这种机会也很多,几乎每节课都有,若把这些机会让给学生了,学生读的机会也就多了,读的训练自然也就得到了落实。通过对读图、读表、读文字材料,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