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实施计划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实施计划
主持人 唐世虎
研究时间: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原则,更新教育理念,变革生物教学方法,实施生物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让学生融入自然,回归社会,培养学生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二、总体思路
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抓好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与指导,严格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提倡将课题研究与问题有机地结合,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践”的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课题计划进行研究,多一种意识,多一种实践,多一份总结,注意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三、课题研究目标
1、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我校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而出现的学生学习形式化严重、实效性较差的问题。
3、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积累优势教学资源、提高学科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我校生物学科的教学水平。
四、工作重点
1、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2、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3、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流、沟通,想学生之所困,解学生之所困。
五、研究内容 新人教版生物教材,新增了一些图片、文字提示等资料,使生物学贴近生活,如何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些学生陷入困境,为解决学生厌学生物学或难学生物学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激情,提高生物成绩。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题讲座,与学生交流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六、课题研究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纲要”与“标准”,掌握教育新理念,确实转变教育观念。
2、组建“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组,落实研究成员。
3、撰写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5年5月)
1、收集有关“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材料,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了解和分析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确定研究方向。
2、拟定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的活动方案,在八年级各班成立生物兴趣小组。
3、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活动中做到指导与自主结合,阶段性与经常性结合。撰写有关的体会文章。
4、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及理论依据,整理分析实施过程和成败。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5月——2015年7月)
整理、分析,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验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学习研讨组织:
唐世虎:组织协调,确立研究活动与目标。
唐世虎:分析和指导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张玉飞:负责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活动记录及资料。
唐世虎:负责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及现象的分析总结。
2、过程管理
课题主持人是每次课题的主讲人,课题每次活动定时间、定讨论题,进行课题研究的论文撰写、听讲座、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观摩、理论学习心得的交流、教学反思的切磋等,并做好研究的原始记录,注意做好课题成果的搜集工作。
3、制度与奖惩
①课题必须按时参加学习、研讨活动。
②课题研究工作每阶段一小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弥补。
第二篇: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关键词: 诱发 激发 提高 增强 兴趣
经了解目前各地有相当部分学校的生物课教学比较难,学生及家长多是盯住中考科目不放松,而生物是非严格中考科目,虽然到八年级进行了地理与生物的中考考试,但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和评卷,不是那么严格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提不起精神,教师难于教学。怎样落实生物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喜爱生物课,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每个生物教师的新任务和新课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谈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兴趣
有好奇心才会有求新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应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明确学习目的,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收效。激发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有不同方式,根据生物学科特点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一般选取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即所要学习知识能联系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被所要认识的生物所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分析、研究。如“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植物叶为什么不会被灼伤而萎蔫?“园林工人在移栽树苗时,为什么将一部分的枝叶剪掉呢?”在学习《激素调节》这一章时,提出“相同年龄为什么出现身高差异很大呢?”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生动、有趣的话语都能吸引学生,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通过生物学家的故事及生物研究成果,激发兴趣
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生物学家的故事及生物研究成果,教师除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外,平时还应注意收集来自各方面与生物科学有关的资料,用带有情感色彩的生物学史实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绪言》部分时,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水稻杂交试验,于1974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从1979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后,使全国每年至少增产100亿公斤,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把有关杂交水稻技术转让给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华民族增了光,为人类粮食问题的“绿色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学习《激素调节》一节内容时,介绍“王应睐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我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所长王应睐的组织领导下,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王应睐对生物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称他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生学习这些材料,一方面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激励,另一方面会为我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而自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做好实验探究,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性强,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中学生好奇、好动,喜欢鲜明生动的事物,对实验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他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想说、敢说、敢于大胆质疑乃至异想天开。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有的学生说用面包,有的说用馒头,也有的说用淀粉,而对于实验条件的选择,有的同学加清水,有的选择加沸水,也有的放在37℃的恒温水中,还有的放在冰箱中,用来观察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情况。通过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亲自动手而得出结论,学生是多么高兴和自豪。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活跃、生动而又充满着鲜活的新课改气息,教师要善于打破课堂上旧有的条条框框,真正形成老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的课堂。使学生不知不觉中热爱了生物知识,同时也形成了盼望上生物课的思想情感。
四、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笑话等创设课堂情境。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在生物课的学习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例如,在“生物的遗传”的教学中,从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入手,请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得出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的结论,然后引出遗传概念的教学。又如,在讲解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导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种子与果实的区别时,可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大胖子”引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个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哪个结构?”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生动而幽默的语言,结合与生物学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等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心思,从而加深了对生物学的亲热感。
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及动植物趣事,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在教学“遗传与变异”一节内容
时,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民间有名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这时列举这样的两个事例: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阿尔伯特结婚,婚后给她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幸。他们生下的9个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1839年,30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竞有3人中途夭亡,其余3人终身不育。到了晚年,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白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白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结婚。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又如在讲“环境保护”一节时,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等的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可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增强兴趣
现代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即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当前学习负担的状态下,如果没有掌握适度,没有教师的深情厚谊,没有在班上创造舒适的心理环境,那么学生的心理就可能支持不住。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并通过灵活的教法、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大方的动作,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建愉悦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尊重、热爱学生是培养师生良好情感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一个被教师
喜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由于师生情感交往上的体验,自然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的情绪。学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师生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愉悦感。这种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对教师产生满意、热爱、信任的情感,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对生物课的学习产生一种等待和期盼心理,总希望能早一点、更多地上生物课。有的学生会因为师生关系融洽而喜爱教师所教的课程。这种感染效应往往会长期地起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使学生热爱生物学,兴趣是关键,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作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组织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生产、生活实例,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和启发,养成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摘 要]问题是教学中的“金钥匙”,它为学生开启了知识的殿堂。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简单分析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研究,从注重课前问题启发、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优化问题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策略,以期通过问题意识培养的落实,帮助学生学好生物,提高生物学习效果。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生物;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8802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主动提问是创造、创新的开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生物知识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具有实际意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1.受教师的威严所致,问题意识困乏
学生问题意识困乏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有问题不敢问。有问题不敢问,关键在于“不敢”,“不敢”的原因,毋庸置疑是教师的威严所致。
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不给学生插话的机会,教师严肃的态度,使师生之间的情感疏离,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害怕”“震慑”,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师生情感的“一边倒”――课堂上唯唯诺诺,犹如“老鼠见到猫”。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连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敢回答,有问题也难以表达,更不要说提问题了。
2.受教材权威的遏制,问题意识缺乏
教材具有权威性妇孺皆知,师生们也普遍认同。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问题的讲解常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如《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中,教师会提出“什么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是什么、结果怎样?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以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主要目的的。这样,学生即使对教材中的某个地方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教材最权威,无须质疑,无须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被“束之高阁”了。
3.受自身的表达能力所限,问题意识淡薄
在生物教学中,常发现多数学生有问题但在表达时词不达意,难以表达出真正的意思,而正因为受表达能力的限制,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最后发展为没有问题,导致不敢质疑,不敢发问,也不会发问。
“教会学生解决一百个问题,不如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说明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生物教学中,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生物教学质量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主要策略
1.注重课前问题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前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相互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注重问题的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才会促进学生好问、敢问、会问和善问。
例如,在教学《人体的血液循环》前,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人的头部受伤,需要打针,而打针的部位是臀部,而不是头部,这样打针有效吗?药液是如何进入受伤部位的?借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和提出,经由学生讨论后,有效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导出教学的重点。对于知识点“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有什么异同?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列表比较。教学前,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意识是各个学科的综合素养之一,生物学科中的问题素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核心作用,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阻碍因素,从而在实施和贯彻问题意识培养目标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是师生关系紧张所致。要让学生敢于质疑,首先应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要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在课始,笔者用多媒体呈现“竹子开花”的图片,以及两只熊猫在一起谈话的画面。一只熊猫说:“竹子开花了,以后咱们吃什么呀?”另一只熊猫回答道:“我也不知道。”“竹子开花”这个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熊猫们的对话,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生活化的色彩;而熊猫们眼巴巴地望着竹子开花,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结合这些情境与学生共同探讨:竹子开花,熊猫吃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导学生质疑:竹子开花,熊猫不能吃到竹叶和竹笋,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又如,在教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一头大狮子和一只小白兔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大狮子吃小白兔,教师以问题“狮子吃兔子说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待学生得出
“捕食关系”后,教师再给出老虎、狮子和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老虎、狮子和兔子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老虎和狮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和教学引导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学生合作的伙伴、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放下了权威的架子,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只要让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愿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能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3.注意提问艺术,优化问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把握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优化问题教学的方式,真正以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先给学生呈现一种司空见惯的生物――鼠妇的图片,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图片中的这些生物,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儿见过它们?当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动物是“潮虫”时,教师可给出它的另外两个名字:“鼠妇”和“西瓜虫”;待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花盆底下、下水道口、石头缝的下面、腐烂的木桩下等见过鼠妇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并思考:石头下面有“鼠妇”,但搬开石头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待学生回答“鼠妇会迅速跑开后”,教师可继续追问:“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你能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观察,然后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吗?”
上述教学中,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贯穿教学始终,从知识的建构向实验探究?^渡,引导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光对鼠妇是否有影响,然后对实验做出假设。在做出假设时,要求学生注意收据证据,不能凭空想象。实验后,教师再提出探究性问题:除了光对鼠妇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与繁殖?学生再次进行猜想、观察、实验和总结,最后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从而构建互动的生物课堂。问题教学的优化,课堂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渐浓,探究兴趣渐高,促进了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关芬芬.在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1).[2]魏松伟.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8).[3]赵芳.强化问题意识,提升初中生物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2).[4]童军正.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7).(责任编辑 黄春香)
第四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多年来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编排的体育的教材及活动内容贯穿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虽然这些内容中的技术要求很高,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但是由于常规的教学手段根深蒂固,课中的活动内容枯燥单调,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被动性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下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而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目的性教育,丰富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落,讲解及正确示范等几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对提高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 目的性教育 丰富教材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 讲解及正确示范前言:从心理学上解释,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时,他就把自己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和趋向于某种事物上,同时也对该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兴趣是对人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完成课的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1.进行目的性教育心理学上告诉我们,兴趣与一个人的追求有关,追求是人们用积极行动经过努力争取达到的某种目的,练习有明确的需要,具体的需要指标,使学生懂得经过努力会产生所需达到的效果,才会对练习有浓厚的兴趣,产生进取行为。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短跑成绩,应使学生明白短跑是所有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它对整个田径运动水平提高有重要影响。要想提高其它项目如铅球、跳远、跳高等的成绩,必须先提高短跑的成绩,因为短跑包含了速度、力量、灵敏、弹跳力等素质在内,而短跑又是我们的教材内容,就更应该努力提高它的成绩了。通过上述启发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有所追求的目标,练习兴趣就这样产生了,那么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就大大加强了。
2.不断丰富教材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从心理学上分析,是诱因促使动机的产生。以学习材料作为分部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难度性和实用性。2.1科学性在教学上做到难易合理,新旧教材搭配得当,一般来说,课的前半部分学生的精力和体力充沛,注意力较集中,应把新授内容和动动负荷较小的教材以及灵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体力有所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应把竞争性较强的游戏、比赛、测试、力量性、耐力性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2.2趣味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且牢固。采用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2.3难度性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利用前滚教学课件慢放,使学生认识到几种常见的错误动作的原因、过程,从而在练习时尽量避免,在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想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应根据教材特点,运用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3.1创设教学情景通过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魂,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例如讲授乒乓球技术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容国团、江嘉良、邓亚萍、马林等乒乓体育健儿勇夺世界多项金牌的动人事迹。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新时期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好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的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2开设游戏情景教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体育学科最新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来源于生活,创造于实践中,它具有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制作一些既符合教学要求,又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小卡片、小动物头像,设置在体育游戏中。如老膺捉小鸡这一游戏,可将“老鹰”“母鸡”和“小鸡”的头像让学生戴在头上进行练习。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4.正确的示范及讲解根据小学生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持久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正确的示范和生动简练的讲解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充分利用电教媒介体进行示范动作:本人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如果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因为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前面所说的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联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的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多功能媒体课件,可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动作表象。实践表明,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充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生动的讲解由于体育课的时间有限,任务重不可能也不应该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地光由教师讲,所以教师讲话务必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讲解分析要形象生动,新鲜活泼富有鼓动性和幽默感。5小结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通过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祥的《浅谈体育课的兴趣》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
2、《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邓州市赵集一初中 李金权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也早已证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所以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巧设导语,引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这样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导语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上《隆中对》时,先出示一首小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由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引入课文所记叙的那令人赞叹不已的‚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会面。可由故事导入,如学习《生命生命》时,我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可由歌曲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也可由影视导入,如可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动画片《刮目相看》,后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要因‚材‛设计。
二、设疑问难,促发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设置问题,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层层推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我在教学《死海不死》时,设计了五个问题,全面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这五个问题是:第一,“死海”得名的原因?第二,“死海”为什么又“不死”?第三,“死海”的浮力为什么会那样大?第四,“死海”将来会怎么样呢?第五,死海的蒸发量难道固定不变吗?学生对前四个问题均能对答如流,因为在文中都能找到答案,可到了第五个问题就被卡住了,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特感兴趣。学生讨论激烈,最后结合物理知识得出结论:海水不断蒸发,它的面积逐渐缩小,蒸发量也随着减少,死海不一定会死(干涸)。这个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推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求新、求异,诱发兴趣
好奇好胜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生学语文的兴趣常常来自于新。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形式公式化,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往往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分析课文时,可以摒弃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开头切入(例《背景》),有时从标题讲起(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在阅读课的设计上,也可以经常变换花样,采取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如我在讲《杨修之死》这一课时,我启发学生:‚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说‛,请大家结合文本,围绕‚杨修之死‛的原因,各抒己见,进行一场辩论比赛,最后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一句简洁的话。学习《孔乙己》时,我一改过去逐段讲解的方法,请学生小组合作,填写《孔乙己履历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生活简历、主要成绩、主要优点、主要缺点、总体评价等),以一‚表‛带动全文,使学生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死因、社会环境特点等。学习《威尼斯商人》时,通过‚评选梦想剧场最佳扮演者‛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或模拟表演,从而解读剧中人物各自性格。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四、展开想象,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提倡的创新教育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满堂灌,而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实际上学生的这种想象力就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在讲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时,我让学生想象读每节诗时脑海里映现出的画面。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几乎每一名同学的想象都很成功。其中一男生是这样想象第三幅画面的:‚一位中年男子步履匆匆地走在回乡小路上,当他急切而激动地推开家门时,迎接他的却是墙上遗像中母亲永恒的微笑。瑟瑟秋风中,枯叶与纸钱的灰烬在空中飞舞,泪流满面的儿子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无奈从他的悲苦的眼神流露。‛我又让学生想象李白送别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李白的心理描写;让学生设计《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MTV画面;甚至让学生扩写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经过。学生通过想象目不识丁的长妈妈为她心爱的迅哥儿买《山海经》一书的艰难过程,更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抒发的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仅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更促进了他们自觉的去学习,深入课文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
五、调动情感,启发兴趣
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如果能用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忘我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极大的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而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方法有多种:
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使之受到感染与陶冶,如讲《鹰》一文时,把几种动物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看,让他们说出自己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再投影鹰的图片同时把文中精彩的段落放给学生听,或由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学生引入动物世界,来激起他们的高度热情。
2、以充满感情的范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通过生动的朗读,教师无须再过多进行分析,学生就已经可以理解人物、理解课文的主题了。
3、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教《背影》一文时,让学生把父母送给自己的一件珍贵礼物或与父母的合影拿来,讲述一段难忘的经历,体会父子、母子之间深挚的感情。
4、以情动情,教师用情感打动学生,如教《七根火柴》一文,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火柴,深情地讲述:‚火柴是极为平常的日用品,可是你们可曾想到艰苦的战争年代里,在红军行走在荒无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它描绘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赞歌,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革命前辈的崇敬心情认真地学习这篇课文吧。‛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启动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产生。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