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关于“估算”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估算”问题的一些思考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可见加强估算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一、估算的意识与价值
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估算意识,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教材内容设置,还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让学生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没有这种估算的需要,教学估算就毫无意义,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就理所当然了。我们要灵活的选择或改编充实一些教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认识估算、体会估算、感悟估算。要引导学生形成估算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估算的价值,提高他们学习估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新课程认为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数学价值。估算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重视估算对学生的合理猜测、灵活运算等数学思维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要给估算教学增加营养,让估算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或是通过精确计算很繁琐才能取得答案的问题,在心理体验中感受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估算的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二、估算的策略
(一)结合具体情境,选择估算策略
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必要性,有很多生活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行精确计算。比如购物问题、乘车问题,让学生通过估计既快又好地拿出方案,学生的估算的兴趣就上来了。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是很有必要的。
(二)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估算的兴趣
如学完乘法估算之后,在遇到收费问题时,我就让学生估计一下全班大约收到多少钱,然后我在和学生一起计算出准确结果,看谁估计的结果最接近正确的答案,这样估算就真正地容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会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对估算的评价 估算做为一种计算策略,我认为在教学中,更应该关注的是估算的思想和策略,而淡化对估算结果的关注。估算是一种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中的一种,有的学生估的差距大些,有的学生估的差距小些,那时学生的估算的方法和能力不同,所以答案是不唯一的,但绝对不是准确计算。我认为对估算的评价,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该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第二篇:产权问题读书笔记
关于企业性质及其所有权问题的思考
W12194165 王天媛
一、概述:
第一次读书笔记读过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对企业的理解从原来的为了盈利的组织,变成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的组织,“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取代”。1但在周其仁老师的课上和《产权与制度变迁》一书中,对企业这个合约的独特特征有了进一步阐述。其关键在于,企业是市场合约中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二、文章梳理:
1、首先我们要进一步理解企业合约的特征。
企业不是一个以非市场的合约替代了市场价格机制。企业是一个市场契约,代替一系列的市场契约。也就是说,企业是以一个市场的企业合约替代了市场价格机制。但问题在于,假如市场的契约没有不同,为什么我们去市场买袜子不叫企业,而聘用人为你制造袜子就叫企业?科斯认为。因为在市场买袜子,交易完成,合约结束。但是在企业中并非如此。签订合约时,交易并未完成,很多细节并不能在合约签订时细致规定。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何在?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有显著差异。
2、企业合约中包含对劳务的利用,这是企业合约的显著特征。那么我们就要搞明白,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为何。
首先,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经济总产出比经济要素投入增长更快的根源,在于教育、健康、经济核算能力等人力资本要素的增长和贡献。
另一方面,如果从市场合约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那么它与非人力资本的差异就显而易见。因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仅属于体现它的人。这是独一无二的所有权。这也是我在读这篇文章中感到最拍案叫绝的想法。用所有权的差别划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毫无疑问解释了企业的合约特征,以及为何人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获利而言至关重要。这与将人力资本要素与其他要素同样来研究的思路有很大差别。历史证明,无论是不是在奴隶制社会,(自由的社会)、人力资本从来都属于个人。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产”它的所有者完全控制着资本的开发利用。因此,如何更好的使用人力资本是企业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与我们经济学课程上学习的简单的劳动力函数也不同的。因此,“激励机制”变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日益居于中心地位。2
3、既然人力资本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怎么运用好人力资本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讨论“古典企业”的特性。“古典企业”是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要素所有者达成一个企业契约。尽管历史上无数资本家都选择了压榨工人的劳动资本赚取短期利益,但如果想要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作用,通过“计量和监督”,而非“压榨”永远是更好的选择。
而计量和监督就是另一种人力资本。(人管人)即经理的管理知识和才能在企业的应用。也就是说,不仅仅对劳动力进行激励,同时也要对企业家进行激励。否则,12 科斯《企业的性质》
汪丁丁《经济研究》 激励不足会造成“管理不善。”而文中也给出了可行的激励原则,比如“以剩余索取权激励监管者”、“以利润回报企业家”。这两种人力资本的细分,造成了古典企业的演变和企业内部所有权的细化。
4、在明确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属于个人后,企业的所有权又将如何划分?
现已确认企业是一个市场契约的思想,意味着企业不可能只有一个所有权。古典企业和现代化企业有很大不同。
在古典企业中,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同时又兼任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家。这种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合二为一的现象,造成我们所说的“资本家”的概念。也就是说,资本家们身兼多职,是古典企业的拥有者。
但这样的后果显而易见:创新不足、经济增长缓慢、结构单一。现代企业组织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家和管理者从资本家的身份中分离出来。这时,古典“资本家被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单纯的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如股东);另一方面是企业家(管理者)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如CEO)。
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的股份制公司并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是财务资本(非人力资本)与经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及其所有权的复杂合约。这引起了现代企业产权结构的重大变化: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里地位的急剧上升和纯粹财务资本重要性相对下降。如何制定合理的“激励性契约”,成为现代企业保持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三、理解与思考:
1、大型国有企业改革难的问题。
文中已经明确指出,制定合理的激励性原则对于保持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作用。从现实角度而言,这让我不得不思考目前中国大型国企改革难,效益差等相关难题。毫无疑问,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初有成效:
一、基本建立的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实现了国企的政企分离。
二、基本上完善了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
三、基本完成了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可支配范围。
四、基本实现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了改制。
五、完善了企业的人事制度,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多种有效的分配方式。
六、国企的利润分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七、国有资本的监督力度得以强化。
八、实现了部分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上市,扩大了国企的资本来源。
九、国企制度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3在第五项中,特别提到的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这一项。但是据我了解的情况,改善情况并不理想。
以我亲戚的亲身经历为例,他所在中国邮政下属的北京市邮政公司工作。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政企分离并不明确。企业的管理者并非公开招聘和层层选拔获得。还是在国有企业的制度内直接任命或者调任。从对于管理者的选拔而言,没有激励机制;在分配问题上,无论企业的业绩(他所在部门)是好是坏,与他可以得到的工资和奖金都没有实质关联。几乎不会造成影响。铁道部的改革第一步已经实施,对于邮政的改革仍然不够彻底。从管理层而言是管理不善;从基层而言,被雇佣的人力资本的角度而言是消极怠工。从邮政下属EMS的工作效率和民营的快递公司的工作能力的比较中可见一斑:EMS收费高,工作效率相较顺丰、申通等速递物流公司而言,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长此以往,邮政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垄断地位一定会受到威胁。我认为,从激励机制的角度,奖罚分明,与效益挂钩这个角度,提升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是急迫的需求。这进一步让我想到了新加坡的“高薪养廉”政策和中国机关存在的问题。没有激励 3 新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出路》 政策导致的问题是,一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回报不成正比,因此选择贪污腐败等方式取得利益,一部分人认为没有激励机制但是收入稳定且比较高,不用做事也可以获取比不努力所得的更多报酬,因此“国考”盛行,公务员、进入国企工作成为最热选择。反正无为而治也不会被饿死。这样对大型国企而言,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和隐患。解决之道就如文中所言。非人力资本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人力资本,特别是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属于企业家和管理者。政企分开并不仅仅是一种体制和一刀切,更重要的是从企业管理者的选拔、企业的管理、决策运行等等方面,都应该公选,且符合市场契约的要求,向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靠拢。当然,改革总是非常艰难,但为了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还是应该稳健而缓慢地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再难也要走下去。
2、经院何小锋教授对于北大体制改革的建议。
在北京大学“第三届投资文化节”上,经济学院的何小锋教授提出自己对于北大如何改革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有趣的见解。毫无疑问还是采取更好的“激励原则”。他讲到,今年北京已经有五所高校的校长是公开招聘,经过考核、最后报教育部审批获得,并非教育部直接指派。对于北大而言,他认为更鲜明的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相比现在的评职称的方式,会更有利于北大学术氛围的发展和吸引全球优秀教师的任教。第一,公开选拔校长,可以让学校的管理者更好的运用自己知识、管理、判断能力。第二,高薪招聘全球各地优秀教授,发挥他们的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带动北大的学术研究。第三,通过更为严格的考核机制,使不够优秀的教师主动离休而非被辞退,这样优胜劣汰使教师队伍始终拥有最新鲜最优秀的血液。当然,这只是何教授比较幽默而大胆的提议。但是我却认为这种胆大的提议并不荒唐,激励不够,致使老师仍然把大学老师的位置当作铁饭碗,管理者同样认为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从小不会潜心学术;从上不敢发展创新。这对于北大培养精英中的精英,成为国际一流中的一流大学的愿景是背道而驰的。
由这两个例子清晰可见,如何发挥人力资本的核心作用,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大学;不管是营利机构还是非营利机构;不管这个企业的所有制是公有私有,都是现代社会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怎么样的激励机制是合理有效且可控的。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周老师在书中已经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给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要具体到个人的激励政策才最有效。(以下文横店企业为例),但是,除了从性质上给定明确要求外,量化的原则,和相关使用权、权利的分配应该更为具体,这才是我认为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四、对现实的疑问:
1、为什么许多人愿意被雇佣和支配:如果说企业的存在其中很重要因素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且“资本家”和“企业家”的明确分工,对于所有权建立起新的合约是为了让企业保持平稳运行和获得更多利润,那么为何其他人力资本愿意被雇佣和支配呢?除了考虑到找工作的机会成本以外,是怎样的原因让他们心甘情愿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本要素呢?
2、如何合理激励劳工和检测他们的投入:作为管理者和企业的所有者的而言,要如何建立合理的激励政策,使其他劳动力愿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合约无法在签订时就明确规定细节,那么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要如何考核上到管理者,下到普通员工这样的人力资本的贡献和投入水平?现在采取的是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是合理的么?这样与只衡量一个地区的GDP指标一样有什么分别么?这样的考核机制,仍然把人力资本当做简单的非人力资本要素来衡量、来量化,会使劳动力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么?
3、罢工的意义:无论是上半年建行、工行员工的罢工,还是曾经美国好莱坞的编剧演员罢工,这些人罢工到底为了争取怎样的权利?除了更为合理的报酬、休假等等要求外,是否应该考虑更深层次的诉求,包含着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的意义。
4、经营与管理划分后,决定权的归属:激励原则时可否分得股权及决定权。我们知道很多CEO年薪很高,但并不是这个企业的股东。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其他物质资本是没有所有权的。尽管他们有管理企业,决策项目的权利。在文中曾经提到,可以将剩余价值或者利润作为激励分给企业家;为何不采用分得股权的方法?这样不是更加直接?具体来说,激励政策的数量,利润的多少分配出去,怎样更加合理,这都是特别值得考虑的问题。
另外一个重点是,如果选择分股权的方式;或者利润分配的方式,如何将决定权与管理权分开,如何更好得控制企业家的权利,让他不会功高盖主?企业所有者如何有效的掌控企业。这是否是企业所有者应该考虑的深层问题。
五、方法论的启迪
1、经济学研究中,古典与现代理论的差别随处可见。并不一定所有理论和制度提出来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很多理论也要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的需求。
六、参考文献
科斯《企业的性质》 张五常《卖桔者言》 百度文库
第三篇:《摆渡人》读书笔记问题
摆渡人问题 读书笔记问题
一、本书第一章为什么要写迪伦的悲惨童年?而这些经历又对她的成长有了哪些影响?(杨辰怡)二、一开始,迪伦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1-2句说明)后来她对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转变?(陈婷悦)
三、崔斯坦骗了迪伦几次?(请概括说明)他为什么要骗迪伦?(陈婷悦)
四、荒原的存在与迪伦自身是否有联系?请结合文本分析一下。(杨辰怡)
五、文中多次提到在迪伦在路上的荒原和躲避的小木屋,这对后文有什么作用?崔斯坦说这是迪伦想象的,这说明了迪伦当时的心情是这样的?(邵煜然)
六、在P189页写到“‘不会,’伊莱扎还是重复着自己的观点,‘你说对了,大部分灵魂都会试一试。可当他们每一次尝试着去开门的时候,门都是锁着的。’”这是为什么?而在这之后,为什么迪伦的门完全的打开了?(陈婷悦)
七、刚开始,封面写着“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联系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石燮玉)
【拓展】如果你死了,你觉得你的荒原是怎样的?为什么?你觉得你的摆渡人是怎样的?为什么?(石燮玉)
第四篇:《哲学问题》读书笔记(精选)
《哲学问题》读书报告
书目:《哲学问题》
简介:
1、作者:伯特兰·罗素
2、译者:何兆武
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出版年月:2007年4月
一、整体感受
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
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P3、130)
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罗素对以上发现做了一个讨论:“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上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看上去,它便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加实在是桌子的颜色”,“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P3)
“桌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之前在我看来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只要能够看得见而又没有色觉问题,人人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更细的颜色分类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如到底是赤褐色还是栗梅色),但也实在无关紧要。然而哲学家们却不肯轻易忽视这个问
题,在他们看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似真确的事物,仔细加以观察之后就可以发现它们其实充满了明显的矛盾,以至于即使是原本看似显然的东西,也必须通过深思熟虑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可以相信的。
关于这一问题,罗素在本书的第十五章“哲学的价值”中也做出了讨论,他说“哲学的用处在于能够指点出人们所不怀疑的各种可能性”,“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P130)对于身边再平常不过的问题,哲学家们却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一切都有理由怀疑,对所有事物都要多次审慎思考之后才肯罢休。一开始,我觉得哲学家们的这种行为不可理喻、没有意义,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有什么好郑重其事的讨论的呢?可是要想真正了解哲学理解哲学,就必须认识到,这正是哲学的精神和态度,哲学就是一种突破种种所谓的“常识”,排除人们狂妄独断的说法,指出人们熟悉的事物中不熟悉那一面的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对于本质的思考。不尊重哲学的人觉得哲学的思考是无意义的、荒谬可笑的,殊不知了解哲学的人们却在嘲笑他们的盲目和愚昧无知。抱着这种哲学的态度,我重新看待有关“桌子的颜色”这一问题,发现它变得有趣而有意义。这绝对不是一种自找麻烦的多余之举,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世界观的问题。
2、关于物质是否存在问题的讨论(P5、8、13、23)
下面让我们还是回到罗素先生的那张桌子上来吧。除了桌子的颜色,当我们考虑到桌子的质地、性状、触感等类似的问题时,会发现几乎有同样的困难,即我们不能肯定构成桌子的某一要素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基于这种考虑,罗素进而提出了两个困难的问题:“
(一)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的桌子呢?
(二)如果有,它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客体呢?”(P5)读到这里,我越发感觉到哲学思考的奇妙,从开始对于桌子的颜色、性状等一系列平常看似毫无疑问的问题,到现在直接对桌子的存在与否都产生了质疑。眼前这“实实在在”的桌子怎么可能不存在呢?为了论证,罗素提出了“感觉材料”的概念,即我们感觉中所直接认知的东西。所以,刚才提到的颜色、性状、质地等都是一种感觉材料。所以假定有一个实在的桌子,那我们认识到的只是对于它提供的感觉材料的感觉而已,并且我们只能通过把这些和桌子联系在一起来认识桌子。罗素假设实在的桌子存在,并把它称为“物理的客体”,那么研究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关系问题就变成了探讨到底有没有“物质”这样东西以及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到这里为止,在我们平时的讨论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词便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接下来,罗素从提出“我们感官的直接客体并不能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存在”的哲学家贝克莱主教(1685—1753)的观点出发,逐步推导出其荒谬之处,指出物质的真实存在,否定了唯心主义者们“除了心灵和心灵的观念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P8)这种观点。对于同一张桌子,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对感觉材料有不同的认识,但我们不能否定,不同人们感觉到的感觉材料是相类似的,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时间,只要是在一定的地点,也会有相类似的感觉材料。罗素基于此而提出了假设:“超乎感觉材料之外与之上,一定有一个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它是构成为不同的人和不同时间的感觉材料的基础或原因。”(P13)肯定了物质的存在之后,罗素在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中进一步阐明了物体存在于它所占有的一定物理空间中,并且它“所具有的空间关系和各个相应的感觉材料在我们个人空间中所具有的空间关系,两者是对应的”(P23)。我们感觉到的感觉材料所具有的性质,虽然会因为某些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都来自于同一个物体,具有相似的特点,这一特点正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
终于搞清楚了,物质是存在的,并且我们可以认识到它的性质。在罗素介绍唯心主义者的思想时,我对它有了新的看法,在以前的认识中,这无疑是一个荒谬的谎言,没有任何价
值和探讨的必要,但当我读到《哲学问题》这本书,才对其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当我看到“尽管桌子不是依赖于我的看见才存在,但是它的确要依赖于被某一个心灵所看见(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被感觉到)”这种见解时,我才第一次真正认识了唯心主义的观点。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认识到虽然唯心主义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看似也能自圆其说,但是尚存在许多地方不能使人信服,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而只有唯物主义才是合理的、科学的、严谨的理论。
3、关于“内省的认识”(P37)
另外,书中的另一个地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五章“认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中,罗素强调了“内省的认识”这一概念,即“我们不但察觉到某些事物,而且我们也总是察觉到我们是察觉到了它们的”(P37),进而提出了一个令我很感兴趣的假定:“自觉是人之异于禽兽者之一端”,“动物虽然认识感觉材料,但是从来也不会察觉到这种认识,因此它们便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罗素的这一观点阐明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解决了在我心中的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中学的学习中,课本教我们说动物的行为都是出于本能的,它们不会思考,没有感情,对外界变化的本能反应构成了它们的一生。我对这种结论非常不满,因为我心中有着对动物们的认可和同情,不相信它们只是依靠本能而生活着的,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多样的行为呢?罗素先生的观点打消了我的疑虑,动物们确实是有认识能力的,但是它们的认识能力仅限于对事物所提供的感觉材料的认识,而并不能认识到它们认识到了感觉材料这件事本身,这样一来,它们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对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反应,也可以充分认识世界,但是却无法有更深的思考。
三、读后启示
除此之外,罗素提出的其他诸多有趣的观点如第九章“共相的世界”中“只有事物在时间之内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在我们能够指出它们存在的时间的时候,我们才容易断言它们是存在着”(P81)、第十二章“真理和虚妄”中“一个信念,在有一个与它相应的事实的时候,便是真实的,在没有与它相应的事实的时候,便是虚妄的”(P107)等等,都让我十分感兴趣,并且做出了反复的思考,在思考哲学的同时,某些观点和论述也加深了我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内容的理解。
总的来说,《哲学问题》是一部适合于刚刚对哲学产生兴趣的初学者阅读的书,书中罗素先生宝贵的思路和精彩观点都对我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很好的加强了我对于哲学的兴趣,在罗素的带领下,我逐渐熟悉了哲学的思考方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开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思考一些以前从来不会想的问题。放弃之前的固有见解,重新认识世界,此时的我就像刚刚开始学习语言的海伦·凯勒一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第五篇:读书笔记 问题就是答案
獲得成功的五大黃金定律
定律一:約見更多的人定律二:約見更多的人
定律三:約見更多的人定律四:約見更多的人
定律五:提升你的平均率
今年就约见明年的目标客户
第二章:說服客戶的技巧
“四把鑰匙”技巧
1)融化冰块;2)找到关键按钮;3)按下按钮;4)得到承诺。PMF 首要激励因素,每个人受两大因素激励:为了有所得为了避免有所失;
向目标客户提问的五大黄金问题;
不可改变问题的顺序:
1你的优先选择是什么?
2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呢?
3这个为什么对你如此重要呢?
4如果没有这种机会又会怎样呢?
5你为什么会为此担忧呢?
如何对待没有优先选择的目标客户?
1)确实无,别浪费时间了;
2)担心做出选择后就要按照优先选择去做;
“假如你有一个优选选择,那么是哪个一个?再用五大问题。
第三章:強有力講解的六大策略技巧
技巧一:巧用過渡語
技巧二:點頭
技巧三:使用輕微鼓勵語
技巧四:目光控制
技巧五:鏡像模倣
技巧六:保持同步
第四章:留下良好印象的六大神奇技巧
技巧一:手掌的力量
技巧二:握手
技巧三:左手拿物
技巧四:微笑的力量
技巧五:尊重他人的領地
技巧六:為成功而穿著
博恩.崔西七步成功公式
第一步:稍早一点起床,每早用30-60分钟阅读启发性或激励性的材料。仅此一步即可以让你在10年内增加1000%的收入。
第二步:每天都在笔记本上重新写一遍你的主要目标,就好像这些目标已经实现。注意力原理。
第三步:提前为每一天做好计划,最好是在前一天晚上,尤其是睡觉
前(潜意识会帮助你)。
第四步:为你的任务列表设定优先级,并一心一意地把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仅此一步即可以让你在10年内将你的生产力提高1000%。
第五步:在开车时听广播节目,把你的汽车变成一个“车轮上的大学”。
第六步:每一次经历后(不论是否成功),都要思考两个重要问题:
1、我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以便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做得更好。
2、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
仅凭思考这两个问题,就能够使你在10年内增加1000%的收入。第七步:对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要像对待有100万美元业务的客户一样,你从的家庭成员开始。“你可以从一个人对待小人物的方式上判断他是不是大人物。”“品格的真正标志是如何对待一个不能为你提供任何帮助的人。”
“除了你对自己思想的限制,你能够实现多少目标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你的出生和背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怎样的目标。” “你的目标只会受到你自己的想像力的限制。”
“从现在开始,倾其所能,尽其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