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哲学书
儿童哲学书,该怎么爱你?
儿童哲学书,该怎么爱你?
《新京报》2011年08月20日 星期六
儿童哲学启蒙书,是最近几年出现在中国童书市场上的新成员。与文学类童书不同,这一类书引入哲学视角,引导儿童探讨人生的大问题,更加注重孩子的智性的培育,而不是以生动精彩的故事取悦孩子,因此逐渐成为童书市场上的新宠,并刺激着出版社更加积极引入此类书籍。宏大的人生命题,深沉的哲学思考经由一帧帧风趣幽默的图片,浅显的话语表述出来,哲学不再是书斋里古板的老头儿,哲学坐在了小凳子上,成为了孩子的玩伴。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公交车上,一个四岁的孩子,问他的父亲:“我用一只眼睛就能看见你,为什么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到的还是只有一个你?”父亲听了很发愁,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涉及的领域有光学、哲学、神经学、数学„„正沉思中,孩子突然高兴地说:“哦,我知道了,还有一个你,在另外一辆公交车上。”
这是一个小说中的虚构场景,而实际生活中,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更多,他们也经常会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超级答案,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之丰盈怪诞,让一个拥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甘拜下风。
美国哲学家马修斯认为:“在某种方式上,成人哲学不过是童年哲学的理想化,是成长中的儿童认知能力或道德能力受到威胁时,对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的理性重构。”他撰写了《哲学与幼童》一书,以证明儿童是具有独特的哲学思考能力的,他们天然地亲近哲学。
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由成年人设计出来,目的是协助孩子们构建他们的世界,解决他们的困惑、疑问,发展他们的思维。但其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创作者本身的素质。一个优秀的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的作者,在对孩子充满柔情与爱的同时,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哲学知识,然后是构建故事的能力。
世界上第一套系统的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由美国哲学家马修·李普曼主持出版。李普曼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创立“儿童哲学研究所”,组织编写了儿童哲学教材,并成功地在美国中小学推行实践,之后很多国家都将其引进。
李普曼对儿童哲学教材的编写非常用心,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需要来设计内容,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哲学教育内容,在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
中国在1997年引入这套书,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但是,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完整而持久地开展过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这套书,除了当做儿童读物外,更多地被用来培训新教师。很多时候是孩子们教成年人
李普曼的哲学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孩子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态度,帮助孩子成为有创见、善于思考、更富理性,更完善的个体。自其创建以来,赞美与批评之声一直同时存在。
批评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于此:不再具有儿童思维的成人,要模仿(一定程度上的迎合)儿童思维,为他们讲故事,这里存在一种理学悖论。且不说他们是否真的能让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到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近的程度,孩子是否需要这些故事,更是一个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前文提到的美国马修斯,回忆自己六岁的时候,问妈妈宇宙到底怎么来的,妈妈答不上来,他稍后用了一个类比来安慰妈妈,“我想,这就像有人画了一个圆。画的时候要是你在边上,就知道圆的起点在哪里。但现在再看的话,就说不出来从哪里开始的。它就像一个圆,终点和起点连在一起,分不出来。”
这样的思考,堪比成年人的优质理性思考。那么成年人有何理由,说自己可以为孩子的哲学思考提供帮助呢?或者,其实孩子比成年人更像哲学家。给孩子的哲学,是补品,还是毒品,儿童教育研究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李普曼在长期的研究中,慢慢转移着自己之前的教学目标,主张开放与引导,同时呼吁儿童哲学研究者,去研究儿童的哲学世界,而不再是研究适合儿童哲学发展的哲学。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改进推理能力,发展创造力与伦理理解力。
一个有价值的共识渐渐清晰,那就是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不要把标准、正常的成人作为教育儿童的目标,不要用标准的成人思维去观察儿童思维,而是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向孩子学习,陪孩子成长。“孩子们教给我们的,往往比我们教给孩子们的要丰富。”
无论争议怎样延宕,成年人对孩子的爱,始终是儿童哲学教育领域出现和发展的动人背景。而儿童哲学教育究竟要达成怎样的教育结果,反映的则是一个社会对人的价值判断。
你好,儿童哲学书(2)
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关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讨论就已经出现,在具体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则一直止步不前。但是,作为儿童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成果———儿童哲学启蒙书,却已经在中国图书市场上高调现身。
国内引进出版的大型儿童哲学启蒙书籍,主要有两套,其一为法国哲学学者奥斯卡·伯瑞尼弗(Oscar Brenifier)儿童哲学书系列作品,《好和坏,是什么?》、《我,是什么》、《知识,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等,注重引导孩子的开放式思考,而不是仅限于提供答案。这些书由不同的出版社从2009年开始陆续引进。
另一套,是“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系列,由碧姬·拉贝和米歇尔·毕奇联手编写的这套书中的哲学思考,遍及所有的人生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幸福、善恶、美丑、对错,比如自由、公正、和平等等,所有主题都融化在日常小故事中,语言通俗,配以可爱插图。两套书都极受家长青睐,在市场上创下优良销售业绩。儿童文学研究者方卫平,曾公开推荐这其中部分书籍,但他明确地告诉记者,自己是向家长、教育者、儿童文学教育者推荐的,而不是孩子们。
“这些西方儿童哲学书被引进,并在图书市场上获得成功,首先说明国内存在对这样的书的需要,但是,这样的书尽管很好,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不一定适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社会生活之间的差异,势必形成孩子们接受上的障碍。”
“亲近母语”教育论坛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对这些书也基本持欢迎态度,因为它们多少增加了儿童阅读的选择,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学习。和方卫平一样,她也认为,这些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孩子。
本土儿童书不够哲学
方卫平多次参加新课标语文读本的编选工作,以及最佳儿童文学作品的编选,他发现,有哲学气质的好的作品,往往是国外的。“我很希望,中国本土能出现一些具有哲学气息的作品,不是说摆开哲学的马步和架势,而是让哲学气质渗透在作品中。”
也是因此,方卫平说,重要的,不是讨论这些的西方哲学启蒙书,是否适合中国的孩子,而是,“我们国内相关的学者和创作者,有必要去关注儿童哲学启蒙教育,以及尝试儿童哲学的写作。”
他建议,在等待中国出现儿童哲学启蒙书时,在等待中国儿童哲学教育的发展时,我们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哲学气息浓厚的作品,把哲学的视角引入儿童教育中。“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也常常会以坚定而又巧妙的方式,捕捉并呈现出这样一种气质,一种属于哲学的气质。”
徐冬梅则已准备行动,计划把儿童哲学阅读和儿童哲学教育,作为明年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主题,并准备组建一个团队,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她心目中,儿童哲学启蒙教育主要是让孩子获得对生命、世界的美好认知,让孩子的人性更加完善丰盈,思维更加舒展,偏向于灵性智慧的教育。
“我们看到这些书确实很好,除了推广,我们是不是应该走得更远一点呢?作为中国的教育者,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入西方的书,更重要的是,像西方这些教育者那样,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把哲学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创制适合中国孩子的哲学书。”
但是,在中国,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非易事。儿童教育学者朱自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较前沿的教育领域,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儿童哲学”对研究者和实践者自身提出了较高要求,至少需要具备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思维认知发展、教育技术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知识素养。显然,这是一个需要不同学界的有心人,联合起来做的事情。
儿童哲学与公民教育 今年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引入了关于儿童哲学启蒙的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和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现场展示关于“自由”的儿童哲学启蒙课,引人关注。
然而,被认为是率先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郭初阳,则坦言,自己所进行的,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儿童哲学教育,而是一种公民常识教育。在那堂课上,他把约翰·密尔《论自由》里的那句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作为核心。
“这个略显得艰深的句子仿佛一架飞机,孩子们只有进入之后,才可以随之振翮高飞;而如何登机则是一个难题,孩子们需要一个适合他们高度的舷梯———于是我采用了《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开玩笑的牧人》,铺垫出几级不难踏上的台阶,直到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道:发出声音的牧人,其实是一个关于说话的权利的故事。”
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公民教育分属两个领域,它们目的不同,儿童哲学教育是要培养儿童哲学思维,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孩子对社会与社会秩序的认识,培养公民意识。比如同样是“自由”概念,儿童哲学教育,会注重让孩子去发现自由,但不提供确定答案,而公民教育,则会让孩子理解自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两者的指向是不一样的。前者注重发现理念,后者注重理解理念。
郭初阳说:“我心目中的儿童哲学,是能激发与培养儿童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惊奇与值得怀疑之处。既关注琐屑小事,也时时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生活的意义、信仰、时间、真实的本性、真理的类型、心身问题、性、爱、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道德、公正„„无论是儿童哲学启蒙和儿童公民教育,目前都是相当稀缺的,希望中小学教师能做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尝试。
第二篇:儿童精神哲学
《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儿童作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个体,因其活动范围和心理能力的限制,其头脑中不可能有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但儿童在以自身活动的作为主体和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感受、体验、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对具体的人、事、物的意向、兴趣、经验、情绪情感等主观内容,这便是儿童的精神,它是儿童的一种主观的意识,在现实中表现为儿童各种不同的需要、兴趣、态度、愿望、情感等。而且在儿童的身上,这些精神都是对象化的、具体的。
孙民从按照自己界定的“精神”概念描述了“儿童的精神”:在他看来,“儿童的精神”是“儿童的一种主观的意识”,简言之,“儿童的精神”便是儿童的意识。而众所周知,儿童的心理世界(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等)要远远大于儿童的意识世界。于是,在孙民从那里,“儿童的精神”“儿童的心理世界”,也就是说,孙民从的“儿童的精神”甚至还不能囊括儿童的心理世界。这与精神哲学的宏大视野是相悖的。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儿童(主体)在与环境(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必然会形成感受、体验、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为什么儿童又“必然会出现对具体的人、事、物的意向、兴趣、经验、情绪情感等主观内容”?我以为这恰恰要从意识层面的背后寻找原因。我在拙著《儿童精神哲学》中对这背后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追寻。很显然,从孙民从的“商榷”一文来看,他是反对我所做的这种追寻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孙民从把精神世界只看作了意识世界,或者说只看到了精神世界的意识层面;精神世界的无意识的和本能的世界——— 这个作为意识大树之根的极为丰富的原始的精神世界——— 在孙民从的意识世界里被忘却了,在孙民从的“精神”概念中给剔除了。
孙民从将人类的精神系统与动物界的精神系统完全割裂开来,于是人类的精神系统成了封闭的系统,它不再有进化论意义上的来源和发生学基础。
这是从上面的引文中得出的结论。然而,孙民从在后文却指出:“……在儿童的精神中有着无意识的内容或成分,尽管今天科学仍无法对人的无意识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但无疑在儿童的精神活动中肯定有无意识的过程和内容。”这便令人困惑,一方面孙民从将“儿童的精神”界定为“儿童的一种主观的意识”,简言之,就是把“儿童的精神”界定为儿童的意识。另一方面,在同一篇论文中他却认为“在儿童的精神中有着无意识的内容或成分”。那么,一方面,“儿童的精神”是“意识”,另一方面又说“在儿童的精神中有着无意识的内容或成分”。显然这是自相矛盾。
2011年11月金菲菲
第三篇:哲学书目录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
1、柏拉图
A 《理想国》,柏拉图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以一篇探讨何为正义的苏格拉底式对话开始,建立了一个言辞中的城邦,并且探讨了城邦的堕落,最后以一篇寓意深刻的神话结尾。该书涵盖了柏拉图思想的绝大多数核心内容。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注疏:华夏出版社《<王制>要义》:(德)弗里德兰德,(美)克里格,(德)沃格林著,张映伟译。
B 《巴门尼德篇》,柏拉图后期的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著作,虚构了青年苏格拉底与老年巴门尼德的对话,对自己的核心哲学思想理念论展开批判,并提出通种说。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巴门尼德斯篇》,陈康译注。
2、亚里士多德
A 《工具论》逻辑学的奠基作品,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基础,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分析篇》、《论题篇》、《反驳诡辩论》。推荐版本:①人民大学出版社《工具论》(上下册),余纪元等译。②商务印书馆《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
B 《物理学》探讨本原和运动的著作,并在此书中建立起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体系。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物理学》,张竹明译。
C 《形而上学》一部探讨“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哲学著作,全书分为十四卷,但一般认为该书由几组论文组成,或者是各篇论文都相对独立,它们是一些秘传的讲义或学生笔记。推荐版本:人民大学出版社《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参考书:《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汪子嵩著,人民出版社。
3、普罗提诺
《九章集》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其著作由波菲利编纂而成,将54篇论文整理成六集,每集9篇,故名之《九章集》,分别论及人、可感世界、灵魂、努斯和太一。推荐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论自然、凝思和太一:<九章集>选译本》,石敏敏译。
4、卢克莱修
《物性论》是一部哲学长诗,展现了一幅原子论的宇宙图景。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物性论》,方书春译。
二、中世纪哲学
1,奥古斯丁
A 《忏悔录》全书共13卷,主要内容是对自己思想历程的回顾与神学思考。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推荐版本:华中科技出版社《忏悔录》,任晓晋译。
B 《论三位一体》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为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推荐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论三位一体》,周伟驰译。
C 《上帝之城》全面展示了奥古斯丁的整体的神学思想并集中处理了罗马的宗教、历史和政治问题。推荐版本:上海三联出版社《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吴飞译。
2,安瑟伦
《宣讲》提出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推荐版本:人民大学出版社《信仰寻求理解:安瑟伦著作选集》,溥林译。
3,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是完善阐述基督教神学的巨著。可惜至今没有中译本。(中大图书馆的外文馆里藏有一部拉丁文英文对照版的《神学大全》,堪称宏伟。)
三、近代哲学
1、经验主义
A 弗朗西斯·培根
《新工具》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以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为代表的旧的认识方法,代之以对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有用的新的认识原则和方法,第二卷则通过具体的例证建立起科学的归纳法。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新工具》,许宝骙译。
B 约翰·洛克
《人类理解论》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批判天赋观念的理论,第二卷提出经验主义的观念论,第三卷探讨观念的表述,第四卷思考凭借观念我们能有什么样的知识。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
C 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摒弃物质观念,系统阐述了“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哲学原理,提出精致的观念实在论和精神实体论。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人类知识原理》,关文运译。
D 休谟
《人性论》全书分为三卷,分别论及知识、情感和道德,最著名的部分是对因果关系问题的探讨。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人性论》,关文运译。
2、理性主义
A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六个沉思,从普遍怀疑出发,找到无可怀疑的东西“我思”,用“我思”论证“我在”,并经由上帝,得出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最后探讨灵肉关系。第二部分是当时有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对前面六个沉思的反驳和笛卡尔的答辩。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
B 斯宾诺莎
《伦理学》以几何学的方式(从规定的界说和公则中符合逻辑地推导出若干命题,并一一证明)论证了以唯一实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论及神(实体或自然)、心灵和物体、情感、人的奴役和自由、理智的力量等内容。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伦理学》,贺麟译。
C 莱布尼茨
《人类理智新论》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中的经验论观点进行了详细的反驳。其内容涉及莱布尼茨整个哲学体系,也是西方经验主义同理性主义相互论难的典范代表。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
四、启蒙哲学(可以包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诸人,由于编者从未接触过,很不熟悉,故此略过。)
五、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
A 《纯粹理性批判》继承近代哲学传统,以“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认识论问题为核心,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通过探讨“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改造旧的形而上学,为人类的理性划清一条认识的界限。推荐版本:①人民出版社《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②商务印书馆《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辅读资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英)斯密著,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B 《实践理性批判》采取与纯粹理性批判相反的进路来处理人类的一般实践理性问题,重新引入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受到批判的灵魂不灭、意志自由和上帝存在,作为实践理性的悬设,论证了道德律的绝对至上性,并提出了道德的自律原则。推荐版本:人民出版社《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
C 《判断力批判》基本上被认为是一部美学著作,康德为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而作的第三个批判。由此完成了康德哲学体系的建构。推荐版本:人民出版社《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
2、费希特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是费希特的知识学著作中最完整和系统的,是整个费希特学说体系的基础,它从“自我设定自己”、“自我设定非我”和“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三条原理出发,推演出一系列定理,分别构成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阐述。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久兴译。
3、谢林
《先验唯心论体系》将世界描绘成一部自我意识的发展史,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
4、黑格尔
A 《精神现象学》以人类意识的发展为线索,人类意识分别经历个体性、群体性和绝对性三个系列,人的存在分别体现为个体、社会和社会意识三种形态,意识的最终归宿是绝对精神。该书被认为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论。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精神现象学》,贺麟、王久兴译。
B 《逻辑学》在《精神现象学》的终点所得到的诸纯粹范畴出发进行辩证推演,完成了一个从纯粹的“是”到作为绝对理念的“是”的圆圈式运动。《逻辑学》有两个版本,一个篇幅较长,独立出版。另一个是作为《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出版的。汉语学术界称前者为《大逻辑》,后者为《小逻辑》。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小逻辑》,贺麟译。
六、现代欧陆哲学
1、生命、意志哲学
A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了唯意志论哲学,书中体现出唯意志主义、反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批判了理性主义传统,直接启发了尼采哲学。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
B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苏鲁支语录》,徐梵澄译。《快乐的科学》,推荐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
C柏格森《创造进化论》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高扬生命的创造力,同时也是对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并走向创造进化的新哲学,该书于192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推荐版本:①华夏出版社《创造进化论》,肖聿译。②商务印书馆《创造进化论》,姜志辉译。
2、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A 克尔凯郭尔
《哲学片断》以非理性的荒谬作为出发点和前提,坚决地反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推荐版本:北京三联书店《哲学片断》,翁绍军译。另:克尔凯郭尔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他的其它重要著作包括《或此或彼》(华夏出版社)、《恐惧与颤栗》(华夏出版社)、《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上海三联)等。
B 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对纯粹现象学作总体上的介绍。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其它相关书目:《现象学的方法》(上海译文)、《生活世界的现象学》(上海译文)、《胡塞尔文集(第二卷):现象学的观念(五篇讲座稿)》(人民出版社)。
C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对于此在的海德格尔式的展示。推荐版本:三联书店《存在与时间》,陈嘉应、王庆节译。
D 萨特
《存在与虚无》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确定了存在的范畴和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后两个部分论证了人的自由并最终落脚于“现象学本体论”。推荐版本:北京三联书店《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
E 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旨在描述人的行为及其对事物的知觉,并且详细讨论了“日常体验”。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
F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开始了解释学的复兴,全书分为三个部分:(1)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2)真理问题扩展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3)通过语言现象阐明理解现象的存在伦境域。层层递进,最终阐明了理解现象对整个世界经验的普遍性。推荐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或商务印书馆)《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
七、现代英美哲学
1、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
2、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
3、罗素《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
4、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张申府原译,陈启伟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6、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7、奎因(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8、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
八、其他各派哲学
1、新康德主义
A 卡西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B 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
2、科学哲学
A 波普尔
《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
B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C 拉卡托斯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D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3、西方马克思主义
A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
B 阿多诺
《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
C 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D 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
4、社会正义理论
A 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
B 诺齐克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C 麦金泰尔
《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A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
B [法]列维—斯特劳斯(注意同犹太思想家利奥·施特劳斯相区别)《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
C 福柯
《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D 皮亚杰
《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
E 福柯
《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F 德里达
《论文字学》,汪家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G 利奥塔
《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三联书店。
H 德勒兹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刘汉全译,商务印书馆。
附录:西方哲学史的参考书目
1,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
2,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3,《欧美哲学通史:现代哲学卷》,常健、李国山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4,《西方哲学名著提要》,黄颂杰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
第四篇:哲学入门书
哲学入门书:国外比较好的有《苏菲的世界》,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等;国内的比较好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袁卫的《哲学家的故事》,吉林出版集团的文聘元的《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哲学故事》等。
进阶:开始系统地读哲学史的著作。西方哲学推荐先读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再读凤凰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中国哲学先看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再看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合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看哲学史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看原著选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深入:研读各位哲学家的原著,西方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自由》。体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福柯:《词与物》、《知识考古学》。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等等。
中国哲学:《周易正义》、《论语集注》、《孟子正义》、《大学》、《中庸》、《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庄子集释》、《荀子校释》、《韩非子集解》、《淮南子集释》、《春秋繁露》、《王弼集校注》、《原道》、《周敦頣集》、《张子正蒙注》、《二程集》、《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传习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周山全书》等等。
第五篇: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当我拿到《儿童精神哲学》这本书时,心中不免有些疑问:说到“精神”,我认为那是成人的思维和意识行为表现,从没想过小小的孩童世界里也会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举动?儿童有何“精神”?儿童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又说起“哲学”,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门神秘且高深奠测的科学,而儿童离哲学似乎很远很远。没想到儿童也有哲学?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带着疑问,我翻阅了这本书。
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我没有仔细认真的品读。大概粗读了一下,虽还没有读懂儿童精神哲学的精髓,但这本书我有两点感受。
第一,这本书不只是追求清晰地表述内容,而且追求优美地表达。翻阅整本书,作者大量引用了诗人、作家的诗句、名言。作者将哲学和诗统一起来,始终关心读者,使读者在留连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感受到这本书的迷人魅力。如在第七章《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中,作者引用了《祈祷》的诗句:冬天在漏风的土屋子太阳我在向你祈祷我的一切心愿是囤里不安宁的种子都在急急地等待春天的拥抱急急地等待发芽长高太阳请您早日把春天送到。这首诗借着童年的渴望表达了成人现在的希望。又如:我七岁的时候每天佛晓透过窗口望着黑幕拉开柔和的金光像花朵绽开慢慢的在天上扩散那时天天都是新奇的长大后头顶生活的重负许多日子挤在一起丧失各自的价值增长的年龄听着一成不变的歌寻不到独特的个性。从诗句的描写中可以体会他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情与向往。等等,举不胜举。
第二,这本书以人类文化史为足点,以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背景,以那些通常被视为幼稚无知的儿童的研究对象,将儿童空前地显在历史、文化、人群之中。尤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儿童是思想家,是历史之子,是“成人之父”。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赞同的。我们成人虽比儿童高、大,儿童在许多方面确实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但儿童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比如儿童是好奇的和喜欢追问的,他们对事物特别感兴趣,如经常喜欢问:“这是什么呀?”“水流到哪里去了?”“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为什么不掉下来呀?”等等。甭说孩子,就是一般的大人也仍然答不上来,而这是哲学思考的一招基本功夫。儿童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刚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经验。他们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并赋予每一样事物一个观点,整合入他们的世界观。比起大部分习惯于日常生活、懒得再去质疑的成年人,孩子们更像是勇于怀疑的哲学家。儿童是身心与言行一体的,他看待世界不是功利性的,没有主客二分的,他们爱说爱做,敢说敢做。正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孩子,只有他揭露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拆穿了成人的谎言。在探求事物的真相时儿童表现的比成人更率直、更有勇气。他们的生活不刻意,他们的生活听任自然也最贴近自然。“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再无理由小觑儿童。也许面对繁纷复杂的世界时,唯有儿童精神才能救赎我们,在儿童精神里得到安静和抚慰。
这本书是哲学界第一部从个体发生维度系统探讨精神哲学的着作,是教育学界第一部从精神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观的着作,是心理学界第一部从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心理世界的着作,也是一部儿童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着作。我认为,只有细细品读,才能发现这本书的魅力,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