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第一篇: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人性的善与恶》

教学目的:

1、通过借助阅读法国儿童哲学大师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故事、寓言等形式,学会正确区分善与恶,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甄别、感受的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创建个人的思维、观点和良心。

2、通过讨论当今社会发生在身边种种善与恶的现象,让孩子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学重点:

借助寓言、绘本、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让学生除了懂得从逻辑上分清善与恶之外,还要有善与恶本性上的感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揭示主题

1、今天的课从一则小故事开始,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主题?——

有两个人,都得了同一种治不好的慢性疾病,每时每刻都受着病痛的折磨,生不如死。一天,两个人遇到一起,谈起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两人相见恨晚,便坐下喝起酒来,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都喝醉了。

甲问乙:“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你会许一个什么愿?”乙打着酒嗝说:“我会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我们所受的痛苦!老兄,你会许个什么愿啊?”甲抑制着眼泪说:“我会祈祷上帝赐我医术或药方,能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后来,两个人依旧长期经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却因对人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甲随时随地地关注并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药,逐渐地摸索出了这种病的规律和性质,形成了一套针对这种病的用药和身体保养的综合治疗办法,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后来,又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而乙却因为对人生的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体快速衰老。等到甲的治疗办法面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2、提出问题:同学们,甲和乙在面对“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这个假设问题时,分别所表现出的是什么? 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生:甲祈祷上帝赐医术或药方,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乙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他所受的痛苦!)

3、从他们的愿望,你看到了什么?(甲的美好和善良,乙的自私与恶毒)

正因为甲的美好愿望,他最后——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并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而乙因为自私与恶毒,他最后——对人生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身体快速衰老,最后不治而亡。其实,善与恶,更多的影响的是——(学生总结)自己的人生。

二、理性认知,明晰主题

1、善与恶,分别是什么呢?

(1)字典中说:善,即好的行为与品质;恶,即坏的行为与品质。(2)请学生试说: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告诉大家你理解的善与恶?

(将黑板分为A、B面:A面归纳“善”;B面归纳“恶”)教师协助组织语言——

善:孝敬父母;有爱心;护送过马路的老人、孩子(尊老爱幼);关心别人;乐于助人;同情弱小;拾金不昧;义务献血;为贫困地区捐助;看到残疾人主动帮忙;热心公益活动;做义工;见义勇为;爱护公物;善待生灵„„

恶:仗势欺人、以大欺小;放纵不羁;肆意践踏草坪;故意毁损公共设施;说脏话、暴粗 口;污损墙壁;在文物古迹上刻画;虐待涂炭生灵;杀人放火、违法犯罪„„

2、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善与恶的事情,你能给大家讲一个吗?

三、绘本故事,深议主题

A、或许于我们的眼中,所谓的善与恶真可以一目了然,说不上复杂与深奥。生活中的问题,不都是只有唯一的答案,也不都是只有一种思维方式。每个人应该自己去发现,去寻找,去创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关于人性的奥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翻开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看看这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博士十二组对立的观念在这本书里的展示——

对于人性的善与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想法„„

1、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完全相反的概念,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它们。

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不好的东西常常也会披着漂亮的外衣。【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示例:故意装作关心你的样子,打探你的隐私】

2、有些人认为,善与恶在所有地方都差不多,人们对它们的定义是相同的。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取决于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行为感到奇怪,甚至震惊。【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示例:外国人夸陌生女孩漂亮,女孩会很开心的感谢;在中国如果这样做,会被人误以为图谋不轨】

3、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有规范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决定的,所以,人们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但也有人认为,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每个人自己的性格,我们可以自己来决定,不用考虑其他的事情。【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示例:抽烟,如果影响了别人肯定招人厌恶,但如果能自律地到没人的地方去抽也无妨】

4、有些人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做善事,是希望看到别人幸福,因为这样也会让我们自己感到幸福。

但也有人认为,做善事应该考虑回报,如果自己帮助了别人,他就应该做更多的事情回报我们。【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示例:有目的的做善事会失去原本的意义,但如果“善”唤来了更多的“善”,那将是推广和促进】

5、有些人认为,有时候,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是必要的,比如,保护自己、惩罚别人,或者阻止别人做坏事。

但也有人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做坏事,人们应该用善心去感化恶行,而不能以恶制恶。

6、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引导我们生存的有效准则,它们能够让人类平安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也有人认为,善和恶的准则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如果遇上了作恶多端的人,我们完全不用友善地对待。

7、有些人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只要跟随内心深处的情感指引,我们就会去做好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行善也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而且,也不是想到什么就能做什么。

8、有些人认为,我们必须赶走脑海中不好的意念,因为它们是所有恶行的源头。

但也有人认为,就算我们的心中有一点点恶念,只要不表现在行动上,也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

9、有些人认为,我们不用追求十全十美的善良,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也是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的真理,虽然得到它并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

10、有些人认为,大自然中也存在着善与恶,动物和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可以意识到善与恶的存在,而动物不能。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准则,它能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

11、有些人相信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他们喜欢那种被人呵护的温暖,喜欢听听别人的建议,感受别人的热情。

也有些人会怀疑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自认为比别人懂得更多,比别人知道什么更好,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12、有些人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做好事,尽量不去做不好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对于生活来说,我们可以积极地追求真理,让自己自由、快乐和从容。那么,你认为呢?(围绕这十二组对立观念展开讨论)

B、人性原本没有严格的善与恶之分,而善与恶其实是相伴而行。来听这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欧提德穆斯对善与恶的讨论——

欧:请问老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苏(反问):欺骗、盗窃是恶么?

欧:当然是恶,欺骗与盗窃怎么会与善沾边呢?

苏:如果我们盗窃了敌人的武器,如果我们不欺骗敌人,这种盗窃、欺骗是恶吗? 欧:这不是恶。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你认为盗窃朋友的东西是恶。假如你的朋友想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以自杀的剑使他自杀不成,这也算恶吗?

欧:„„

苏:你认为欺骗朋友是恶。假如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告诉士兵援军就要打来了,结果士气大振,打了胜仗,可实际上并没有援军。这种欺骗是恶吗?

欧:„„

这则对话,我们能感受到所谓的人性善与恶,原来如此的充满玄机与奥妙!不同的人在对善与恶的定位时,真的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与内涵的。善过火了可能就会演绎成恶,这叫物极必反。恶适中了也可能达到善,这谓之为因祸得福。

这就好比你帮助一个人原本就是善,如果因为你一直的善,却惰化了别人自身生存能力,这叫好心办坏事。如果你有一个恶意的竞争对手,他不时地打击你、挖苦你、嘲笑你、激怒你,而你却因这个对手的恶,激发了斗志和成就,将来你还会感谢他的“恶意”,这叫坏到极点反而善了。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这说明一个道理:善与恶是相对的,也是相互交替渗透的,关键看你怎样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看待它。

四、知情明理,升华主题

1、一位年迈的北美切基罗人教导孙子们人生真谛——

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虚、仁慈、宽容、友善、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的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心灵深处,所有人的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只狼能获胜呢?”

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2、如果你是这位老者的孙子,你听懂了这位老者话中的含义了吗?(倾听孩子们的想法)

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做好事,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干坏事,随着量的积聚,必然“灭身”——成为一个坏人,甚至落得身败名裂。

3、(总结)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总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

我们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虽然不会马上让我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所贡献的人,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断地做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最终会成为一个人品高尚的人。作为我国现代万民楷模的雷锋,他的一生中,就是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并不是靠干“一件半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成就的。

然而,有的人认为,干了“一件半件”小小的坏事不要紧,影响不了自己的品质。任何一个品质低下,干尽坏事的人,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是坏人,而是他没有注意品德修养,放纵自己,从一件一件小小的坏事干起,最后坏事干得多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一个被人唾弃的坏人。

所以,请同学们一定牢牢记住这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人。

第二篇:人性善与恶一些感想

人性善与恶一些感想

班级:英语语言学1班 学号:0123100355 姓名:李兆国 教师姓名:陈蓓洁

仿佛从我们的童年时代起,对周围事物以及社会生活中诸多事情的认识我们总喜欢用简单的标准去加以区分。例如,在年幼的时候我们看电影或者电视节目的时候总喜欢弄清楚电视里面的角色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或者简单的说成是好人还是坏人。

因为当时在我们的意识中,世界应该是友善的;大家都应该是友好相处的。如果我们所认为的好人遇到了不幸,从内心深处我们会给与无限的同情,他们的悲喜自然而然的也左右了我们感情。与此同时,对那些我们所认为的坏人,我们认为他们就不应该存在着。他们的命运就应当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他们不能具备正面角色所有的一切品质,他们不能和我们心中的好人有同样的际遇,他们就应该永远被打败,甚至消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见识的不断增加,我们发现有一天我们原本一分为二看世界的做法有了许多不可取之处。那个我们曾经憎恶的坏人身上似乎也显现了一些温情的东西,他们也许依旧外表冰冷、面目狰狞、心怀鬼胎,等等。某些时候,我们也会为他们身上所显现的一点点温暖所触动。

于是,我们开始认真思考我们以前形成的认识。好人和坏人之间是否就有着一条清清楚楚的界限,难道这个世界上除了黑色是否就只是白色?后来,我们甚至对于好人坏人的存在都产生了怀疑,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好人,又有坏人?还是原本就只有一种人,是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他们区分开了?假若如果没有好人,会有坏人吗?反之亦然。好和坏本来就是一个对立的概念,没有好的标准,谁能说明什么是坏呢?正如讨论人性的善于恶一样,我们会去想人性原本有善恶之分吗?

支持人性本善的人有着这样一个观点------“人之初,性本善”,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善的种子。而人性的恶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当我们看到别人遭受不幸和苦难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恻隐之心,在我们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想帮助他人的想法。因为,人类群体是一个有道德的群体。有时候,我们愿意帮助别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愿意做一些方便他人而不计较个人利益的事情。如果人性本恶的话,我们会这样做吗?而支持人性本恶的人便会反唇相讥,他们认为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人们都无法摆脱一个事实,即人还是动物。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他的本性中和其他动物一样,首先想到的都是满足自己的欲望。随着个人欲望的不断扩张,就会出现那些损人利己,不择手段达到目的事情。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从来都没有摆脱战争、杀戮、暴力等等有人性中恶的一面所引发的事件。于是支持人性本恶的人就会问,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又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呢?他们认为,人性中一直埋藏着一颗恶的种子。

而我觉得人性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非黑即白的看待人性善恶的问题。如果人性原本是善的话,没有恶的对立面有怎么会有善呢?人性善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所探讨的问题,而社会事件也会引发人们对于人性的很多思考。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人性不能简单的以善恶去区分,人性反映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例如,2011年发生在广州的“小悦悦事件”曾经引发了全国的舆论大反思,很多人在批评十八个麻木冷漠的路人缺乏做人最基本的良知的同时,也为拾荒婆婆的见义勇为的精神所打动。面对这样一个社会事件,我们能简单从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吗?也许在这十八位路人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善意的举动,却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上某些环境的影响迫使他们不敢或者不愿将人性中善的一面表现出来。不得不去承认,人性中生来就有自私,自我为中心的地方,这是无法改变的。而人的行为一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出发的,我们不能就把这种行为看成为恶。善恶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己制定的判断标准,这和人性无关。我对于善恶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我们接受的文明教导的影响,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在我们判断问题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准则。

既然,善与恶只是在我们生活中去判断问题时所采用的一个对立的标准。那么,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这种说法就显得不通了。

然而,人性又是什么呢?在谈论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之前,我们必须对于人性的内涵有所了解。简单的理解,人性应该指的是人的性质。既然是人的性质,那它又该是怎么样的一个性质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人性的基本概念:“人性,顾名思义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即该特性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特性。例如:能够使用利用言语、文字、音乐、或其他工具彼此交流,能够独立思考、感悟,能够有所创造、能够彼此团结协作,能够近忧远虑、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并有能力改造客观事物等一些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因为这些特性是其他动物、植物所不具备的。如果一种特性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那些特性不能算是人性,只能算是动物性,例如:繁衍、觅食、恐惧、趋利避害等,即如果一种特性不是人类独有的,则那样特性就不是人性。人来源于动物,所以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的,但比起动物性,人性是人所独有的更高一个界别的特性。”(百度百科定义)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既然人性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用善或恶的标准来加以区分。既然如此,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一说我对人性和善与恶的关系。人性好比一杯清水,透明无色,当你加入其他颜色的时候水所表现出来的颜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正如我们用善恶的标准来谈人性一样,善恶是我们加入的颜色。人性也许原本不具备一个特别的色彩。

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正如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愿意相信人性中埋藏着的是一颗善的种子。而身边发生的种种恶的东西并不是原本存在我们人性当中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第三篇: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论文

尊重儿童的世界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这本书研究了六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采用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与而儿童冲突的这一部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在成人的严重,孩子热衷于一些十分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成人们会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并且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确实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们能够从中得到满足感。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专门做了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这些蒙氏活动材料,让孩子在“工作”中探索发现和创造。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间接指导者,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更多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书中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蒙台梭利在书中讲述了成人是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成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戴全部由父母代劳。

前段时间坐公交车时,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妈妈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当众训斥她的孩子,先是对着孩子的脸打了几巴掌,孩子捂着脸哭了,看到孩子低头捂脸哭泣,那位妈妈又不依不饶地更大声训斥他,想通过权威的方式让他止哭,大人的“蛮横无理”的吼声,孩子委屈恐惧的哭泣声,让我的心一直在疼,我多希望那位妈妈能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她或许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方式会对年幼的儿子今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甚至给孩子无忧的童年生活落下了阴影。稳定的生活保障对于一个孩子的童年来说,最要紧的是孩子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想到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是儿童的造物主。成人认为他们自己永远正确,儿童要以他们为榜样,所有儿童的行为与自己相左的都是错误的。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而成人却还自以为热心。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究开始慢慢消失。

成人总是无意识忽视 “儿童的精神”,与儿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照顾和引导孩童,所以对儿童的错误理解越来越糊涂。因此解决的方法首先是成人要知道:他们错了。正如书中所说:解决儿童与成人的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成人要具有认识到阻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和尚未意识到的错误,这种心理准备。

总体看来,这本书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提倡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同时对儿童心灵的秘密进行了探索,促使人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且,本书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尤其是对像我一样的门外汉来说,大量举例也使得这本书更加易读、易懂。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很多,其实只要多留心,认真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定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使得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从而成长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的秘密》让人们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第四篇:哲学与人生 第二课 教学设计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

案例1:(多媒体展示)《Time scapes 时间的风景》 提问:为什么会有天天日来月往?为什么年年岁岁寒暑相推? 教师: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循环,地球公转四季更替。

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日往月则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提问教师::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如果物质不是运动的,世界将会如何?譬如:地球停止自转将会如何?

教师:如果地球不动了,世界将是死寂一片,毫无生命力。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从物体位置的移动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2.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谈到运动,自然要说到时什么在动呢?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 案例2:填填看:到底是什么在运动? 生物运动的载体——(); 机械运动的载体——(); 热运动的载体——(); 电运动的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

案例3:(多媒体展示)《天使与魔鬼》视频剪辑——反物质运动

教师:生物运动的载体是生命有机体;机械运动的载体是宏观物体;热运动的载体是分子;电运动的载体是电子;思维运动的载体是人的大脑。

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案例4:“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 2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3.静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案例5:(多媒体展示)《刻舟求剑》

提问:客官在运动与静止关系方面犯了什么错误?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物质在运动中发展

案例6:(教材p13——人生感悟)贺知章的《回家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案例7:(多媒体展示)《星梦奇缘》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二)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案例1:(多媒体展示)《女娲补天》 提问:人是女娲创造的么?

案例2:(多媒体展示)《人类起源》 案例3:(图片展示)各朝代衣饰、建筑的演变

教师:人既不是女娲创造的,也不是神创造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1.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行动成就人是运动

案例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劳动创造了人,人的运动是有意识的。即人生重在行动,行动成就人生。

案例2:(教材p16——人生感悟)“马上行动”

教师:“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就等于他并不存在。”—— 伏尔泰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行动是至于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最终在惶惶不可终日中虚度一生。

<练习题>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次课为新授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使用了大量案例和生动的图像资料,增加哲学课的趣味性,每个案例后都精心安排了提问或讨论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让每位同学参与到课堂上来。通过动静结合,理论知识讲解与讨论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令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就整节课的效果而言,打破了哲学课“讲大道理”的模式,利用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对辩证的哲学命题进行讨论,多媒体教学的灵活应用是课堂的亮点。

不足之处:

1.使用多媒体教学,在选取视频、图片材料时应尽可能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在准备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搜索了大量案例、图像资料,进行筛选,课堂上这些材料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引起热烈反响。然而太过丰富的材料使学生转移了注意力,大家讨论的话题也偏离了课程主题。因为选取多媒体材料要注意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2.注意课堂进度、时间的把握。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较占用教师的授课时间,影响授课进度。在课前准备可以先将材料下载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应用,如果时间紧凑点到即止便可,也无需每个案例都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先准备好素材,若课堂气氛沉闷或时间宽裕,可适当使用多媒体。

3.进行讨论时,注意维持纪律。

学生进行讨论时易跑题,特别是全女生班,话题一聊开容易兴奋,且收不住心。教师应注意维持纪律,或利用多选题、分话题讨论PK等形式限制讨论范围,以更好的控制讨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论时间。

4.除了讨论外,可增加小组竞赛或成果展示等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事实证明,只要授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对于哲学问题的讨论还是积极性很高的,除了案例讨论或一问一答的讲授外,可以尝试更多教学策略的探究。如根据幼师专业学生的特点可以设定主题进行故事创编,可以让学生表演情景剧等。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尝试。

5.授课条理清晰,但重点不够突出。

教学过程脉络清晰,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案例,但是因课堂偏重小组讨论,在知识点讲解分析是重点不够突出。就课堂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虽然这节课同学们上得很投入、很开心,但对知识点把握得并不十分好。在理论、重难点详解部分要加大力度。

第五篇:人与生物圈教学设计

“人与生物圈”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编排意图、地位及特点

教材将本单元内容编排在必修课最后一部分讲述,既是“生物与环境”一章知识的自然延伸和提高,也是综合应用“代谢、生殖、发育、遗传”等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充分体现,同时还是比较集中地阐述人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的思想的一章。

教材内容的特点:

①知识学习方面:突出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如对生物圈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认识,对生物多样性地位的认识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②能力培养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安排了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搜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农业生态系统、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等研究性课题及实验。

③态度观念方面:突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教材内容各知识点始终贯穿了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思想,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与其他各章联系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理解物种及基因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是理解生物圈稳态的基础,“代谢、生殖、发育、遗传”等知识是理解环境污染危害的基础。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①生物圈的概念;②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③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2 教学难点 ①生物圈稳态能够自我维持的原因;②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圈稳态的关系;③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和主要教学策略

根据本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议将本单元知识划分成3个主题来讲述,主题1:生物圈的稳态;主题2:生物圈的保护;主题3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1:生物圈的稳态,可以从地理相关知识入手引入教材,然后依次讲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两个知识点。

关于生物圈的概念的讲授:由于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时已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采用学案教学比较适宜,教师可以发给学生学习提纲(如:①生物圈的组成;②生物圈的形成过程;③举例说明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圈的演变之间的直接联系;④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布置学生预习、复习,并联系实际编制好讲课稿,课堂上选l~2位代表讲述。这样教学,学生自主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会很高。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是一个难点,需要熟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等基础知识,教师如采用先复习相关知识后讲解,可能造成“知之”的学生早已“知之”,“不知”的学生照样“不知”的局面,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建议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师为学生提供直接相关的图解和资料(如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森林生态系统图片等),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研究,解决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可设计如下问题: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各有什么特点?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含义。③生物圈维持自身稳态的能量基础和物质基础分别是什么?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物圈的稳态之间有何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针对性的习题。如提供阅读材料: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让学生阅读回答问题。

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材料:略)。

根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①“生物圈Ⅰ号”应该是什么?②试比较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内的生态系统与地球上的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同。③试设想科学家们如何维持“生物圈Ⅱ号”的稳定?④导致这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⑤试述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的意义。

主题2:生物圈的保护,可以从“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直接引入: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破坏超过这个限度会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生物圈Ⅱ号” 实验的失败也告诫人们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在生物圈之外建立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对生物圈进行保护。引入第 2个主题:生物圈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保护生物圈首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环境污染是破环生物圈稳态、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护生物圈还要防治环境污染。所以分两部分讲授:1)保护生物多样性;2)环境污染的防治。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讲3点:①生物多样性的含义;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与生物圈稳态的关系;③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保护。由于各方面资料来源较多,比较适宜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利用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手段收集资料,对各种信息进行汇编整理,写成研究报告,用2节课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并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图片资料进行展示。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使具体的实例和数据深深映入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环境污染自发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补充介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一步突出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圈稳态的影响,可从生态系统的“特点、作用、面临问题、合理开发”等方面通过列表比较的方式集中讲述森林、草原、海洋、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知识。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体,可重点讲述,农业生态系统可在指导学生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的课题时重点讲述。

环境污染的防治可讲授以下几个知识点: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教师可通过展示和播放大量的图片、录像和列举直观的事例让学生总结环境污染的类型,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探究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要重点讲授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教师可紧密结合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和实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来组织教学,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理论研究、调查走访、实验 验证等过程,总结环境污染特别是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撰写出论文报告。

以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为例:学生实践研究过程主要分5步: ①通过分组行动,上网查找资料;查阅相关报刊、杂志资料;走访市环保局或环境监测站;调查工业密集区如无锡市焦化厂等附近植物的生长状况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行整理研究,并初步整理出下面的内容:酸雨的形成,酸雨形成与硫循环的关系,酸雨的危害。

分组调查的学生通过对商店、餐馆密集区的调查,对河流、湖泊的污染情况等的调查,另外写出调查报告:无锡市城郊结合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状况报告。

②实验验证:观察 SO2对植物的影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上述信息很多是间接得来的,学生感性认只不深,需亲自实验来验证,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材料仪器、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

③小组讨论,提出合理化防治建议。④撰写论文。⑤课题延伸。

从对生物多样性现状的研究,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学习,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的活动──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向环境排放废物的量,已经威胁到生物圈的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生物圈。地球和生物圈的危机就是人类的危机从而引入第3个主题: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讲述维持生物圈稳态主要措施: l)能量方面: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开发新能源。2)物质生产方面: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原料→产品→原料→产品),实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3)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讲述过程中,诸如“野生动物肉可食、皮可穿、骨头可以泡酒”等片面强调野生动物的直接价值、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要进行重点分析、引导。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设计农业生态系统,这是一个难点。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常见农作物种类、生长环境、影响因素、肥料的施用等知之甚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非常必要,即使看不到完整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但通过实地考察,学生有了实际的感受:感受到农民秸杆回田,感受到食用菌的栽培环境等,然后教师再提供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分析,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设计,分以下几步完成:

调查我市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时查阅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的资料→设计初步方案→分析讨论修改方案→交流。

实践证明:上述教学过程的实施,尽管大大增加了教师组织教学的困难和工作量,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单纯的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而且学生学得轻松,投入主动,饶有趣味,情感教育潜移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下载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课时 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引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第五课的核心问题。关于“一切从实际......

    《老人与儿童》教学设计概要

    《老人与儿童》教学设计 执教:杨敏 一、课题:老人与儿童 二、教材: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三册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学生分析 孩子们非常喜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平时的生活......

    《明辨是非,扬善弃恶》教学案例设计

    《明辨是非,扬善弃恶》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内容 : 《明辨是非,扬善弃恶》是陕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十课第二目的内容。 二、设计理念: 本课是按照“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简约主义与设计哲学(定稿)

    简约主义与设计哲学 禅宗有个故事说:“俱胝和尚,凡有诘问,惟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起一指,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号哭而去,胝复召子,童子回首,胝却竖其......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引入新课 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doc

    学习资 料 第一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大全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 县 职 教 中 心田 小 锋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县职教中心 田小锋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教材改革,《哲学与人生》课也在教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