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文理差异教学法

时间:2019-05-12 23:3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文理差异教学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文理差异教学法》。

第一篇:浅析《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文理差异教学法

浅析《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文理差异教学法

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班级学生知识背景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互动问题,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背景下,结合自身知识储备,主动思考、探寻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升课内课外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背景;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21-02

自2007年春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进入大学生课堂已十年。在这短短的十年内,国内教育工作者就《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计、情感教育等问题做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较大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成为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前辈学者就课程教学本身做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尚未对听课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区分研究。在《论语?为政》中,弟子们向孔子“问孝”,孔子根据弟子禀赋差异,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后代思想家注解此段时认为孔子的回答是“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1]6,这表明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在对门生的教育过程中,重视根据学生资质之异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这也启发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结构,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笔者近年教学实践发现,文理科学生在面对《纲要》课程学习时,因已有的知识背景有较大区别,思维方式明显不同,对于课程预期收获亦有差异。因此,在给不同专业知识背景学生上课之前,应先调查学生已有知识范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设计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案,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与共情,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总结近年《纲要》课程教学经验,我们发现《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纲要》课程课时少,要求教师在固定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完成百余年近现代史内容的讲授工作,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许多内容略去不讲的情况。其次,《纲要》课程涉及内容繁多,要求教师在规定学时内完成讲授工作,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组织架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勾勒近代史发展脉络,为学生解析近代史中出现的“四个选择”。然而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对于近代史的了解认识有较大差别,这就导致同样的教学内容、方法在不同班级收获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同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有一定区别,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区别。如何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当前《纲要》课程改革应重视的内容。

文科生因为在高中阶段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知识,并且该部分知识是其高考中的考试内容,这就使得文科生们对近代史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然而,刚刚结束高考进入大一的学生,在面对《纲要》课程的学习时,仍旧未能克服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以记忆、背诵为主,未能达到《纲要》课程理解“四个选择”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授“1840-1900年间清王朝面对外来侵略者展开了数次反侵略战争”这一串历史事件时,文科班学生大部分能准确说出历次反侵略战争名称、起始时间、战后缔结条约的名称,少部分文科生能简略说出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但几乎无人思考这些战争给世界近代格局带来何等影响、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对晚清政局走向的引导、战争失败为思想界带来何种异动等一系列问题。这表明文科生在面对《纲要》课程学习时,有问题认识粗浅片面化、理论知识不系统等一系列特点。

理科班学生在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后,就再未上过历史课,他们对于近代史的了解在仅局限于初中课本中所论述的少量内容。理科生在进行《纲要》课学习之前,其自身近代史知识储备?^为不足,对历史事实记忆不清,不具备展开逻辑推演的能力,并且在历史事件价值判断上存在一定的认知不足。这些特点与理科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基础、价值认识以及文科思维模式息息相关。例如同样在对理科班讲授1840-1900年间清王朝展开的数次对外反侵略战争时,理科生部分能回答出数次反侵略战争名称,但战争起始年月、事件发生始末、缔结条约名称、条约相关内容等知识则一知半解。并且关于战争对时局的影响、对思潮变革的促动等问题毫无思考。正是因为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不足,致使理科生对《纲要》课程学习大多提不起兴趣,更有甚者认为《纲要》课是空洞乏味的政治宣讲课,是毫无价值与意义的课程。

二、《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文理差异教学法

针对上述文理科学生在进行《纲要》课学习之时所暴露出的问题,应设计一整套适宜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的教学方案,补充学生知识上的不足,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课堂思维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给文科生讲授《纲要》课程时,要注重夯实基础知识与发散扩展知识二者的结合。文科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近代史知识,在《纲要》课程的讲述过程中,首要还是应夯实其对史实的记忆任务,只有建立在准确定位、把握史情的基础上,才能对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随后,还需要结合文科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其思维特点,扩展其知识面,将与近代史相关的文学史、思想史、战争史、经济史等内容进行穿插讲授,使学生对近代史发展过程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文科生构建良好的知识储备体系与多元思维方式。

例如,在进行“新文化运动”议题讲授过程中,可以详细地向文科生介绍李大钊所发表的数篇政治性文章的背景与社会影响,将李大钊与同处于论战中的胡适、梁漱溟等人观点做一简要对比,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为何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又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将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洪秀全与参与剿灭太平天国的将领曾国藩生平履历进行简要对比,引导文科生根据自身已有知识储备和课堂讲授内容,分析为何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未能稳固其政权统治,而曾国藩又是如何通过剿灭太平军一步步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重要人物。因为文科生知识储备丰富,可以设计此探讨案例:通过比对晚清两位重要政治人物的生平经历,剖析洪、曾二人站在不同阶级立场如何破解晚清政治迷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两半”社会性质下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在为理科生讲授《纲要》课程时,应重视基础知识的补充,同时激发理科生学习了近代史的热情。理科生在面对《纲要》课程时容易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有的学生因对战争史与时政讨论有较大热情,积极踊跃地加入到课堂讨论中,另一部分学生则无任何近代史背景知识,对《纲要》课程提不起兴趣,对课堂讨论表现出抵触情绪。针对有学习讨论热情的理科生,应在不打击其积极性的情况下,通过讨论找出学生知识上的漏洞,进行基本知识的补充教学,同时通过讨论激发他们阅读相关书籍的积极性。针对那些对《纲要》课程带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应在上课前了解学生抵触原因,如果是因为背景知识的不足,则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热情;如果是因为学生价值判断有误,认为课程是空洞的政治宣扬,则应在授课过程中,合理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自觉反思已有价值观中的误区。

在为理科生讲授“反侵略战争”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战争数据,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防御分布情况以及小规模冲突后的战略转移等内容。在学生搜集相关数据后,请学生自行根据数据分析历史发展脉络,析清史实。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克服理科生对于传统听课方式的反感,让学生主动、自觉投入到《纲要》课程学习中,因为是学生自己找寻相关数据、材料,并根据逻辑分析推演出历史发展的,这种亲历探究有助于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

三、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据笔者近年教学经验总结可知,刚由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大一学习期间常面临一系列困惑,比如:脱离高中填鸭式教学后,无法迅速转换到自觉、自主学习;对所选专业较为迷茫,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认为大学基础课学习毫无意义,浪费青春等等。大一新生困惑的产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中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而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前未能获得很好的引导,帮助其认识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既定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应帮助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因此,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除了积极运用文理差异教学法外,还应了解各专业学生大一其余课程的设置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设置适当案例与学生其余课程展开关联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尽快把握大学教育全面、系统等特点。例如,给英语专业大一新生上课时讲授上篇综述“15-18世纪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差异”这一问题时,会涉及马克斯?韦伯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而英语专业学生正在学习“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新教伦理属于该课程讲授内容,因此让学生课余查阅相关书籍,分析相关问题就有了探究积极性。同时,艺术专业大一新生统一开设“中外美术简史”课程,在介绍18世纪法国大革命问题时,可向学生展示《自由引导人民》等画作,使学生将艺术史课程中所获得知识与近代史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相联系,加深学生记忆。这种联系性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文科生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知识面,了解大学课程中的知识联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其快速从高中被动学习转化为大学主动学习。

总而言之,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具体问题、情境中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价值建构,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政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M].上海:世界??局,1936.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差异教学”

投稿日期:2017-9-17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黄海涛(1977--),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吉林市

个年龄阶段中的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为满足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而采用某种形式或手段进行的教学。其实质是“培优补差”,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差异类型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要求所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个人目标是建立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如:在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教学时,教学目标是“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图文并茂幻灯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能够制作具有动态播放效果的一组幻灯片”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制作图文并茂、具有交互功能的小影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还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为学期或学年目标,是对学生在一年内或一学期内能达到的最佳估计;短期目标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基础。不同学生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也应有差异,如: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其长期目标为喜欢上这门课,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的长期目标则是培养起对信息技术某一领域的突出兴趣。

2、确定教学内容

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如教师课前对学生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准备情况不了解,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会使对该内容熟悉的学生因重复学习而产生厌烦情绪。对此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讲授“使用鼠标”的内容时,有的学生对此一无所知,有的学生却能驾驭自如。这时,教师可以为后者提供其他学习内容,而大部分学生学习鼠标的知识。

还有些学习内容,学生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相关内容的把握准备程度不同,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的措施,在确定总的深度、广度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当设臵弹性教学内容。

3、设计课堂练习

“差异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档次。

设计练习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机动题,使学生的练习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如“图画部分练习”,教师可设计模仿类的练习两种。基础差的学生完成模仿练习即为合格,基础好的学生要自选设计制作一幅图画,再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制作风格各异、图文并茂的贺卡、广告、海报等。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课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基础知识、作品的编辑设计思路和方法等内容的教学适合选用集体授课的形式。但信息技术课程还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储存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如果完全采用班组集体授课形式,教师不可能兼顾全体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个别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伙伴教学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5、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原则。首先,教师要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是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节课结束时,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臵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经常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主动关注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教学既是教学本身所需要,更是培养信息社会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在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找到更好的解决这种“差异性”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名学生每天、每节课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这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备注:

作者通讯地址:吉林市

第三篇:实习教师教学体会:差异教学法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实习教师教学体会:差异教学法

作为一名教师,在一个班上课面对的是六七十人的大班,大家的学习成绩处在不同的程度,性格也千差万别,那么,要想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似乎很难。很多人也许会对这个问题感到不解。对此,一位老师说到了差异教学法。

所谓的差异教学法是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对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应更加注重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嘛,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余力,在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后一般还会有自己的时间,这样,我们教会他们如何自学,就能使他们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己。对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他们接受新知识一般会比较吃力,基础不好,所以我们该他们的要求是要做到每堂课及时做到老师的要求,同时,增强他们的兴趣,他们喜欢什么关心什么,在讲课中穿插几个类似的小故事,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很快转入正题。

每一个学生都进步才是进步,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对把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让大家真的爱上学习。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四篇: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编写理念

七年级语文组

实践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到编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能力,特组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老师编写《课程纲要》。

一、组织教师认识学习《课程纲要》的意义,熟练把握课程内容,及各个环节的课程目标、内在联系等。让每一位教师分清《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的主要区别在于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纲要》编写实际上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便于认真把握所教学科知识整体轮廓,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于意义。

三、本着全组教师全体动员,人人参与,集中学习,分散编写《课程纲要》的原则,定期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评议。并在新学期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编写的《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 的课程教学计划。

四、为使《课程纲要》更好的呈现,认真参阅小学一年级的《纲要》案例。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用4-6点的方式来描述;涉及的目标包括三大领域与确切的认知要求/水平。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则针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并要求教师明确所需相关学习资源是否具备。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则需要教师确定教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要求包括:重点突出,按从易到难排序;明确描述选择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有效性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五、集众人智慧,完善修订。

第五篇: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孟庄镇二中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设计教师:梁婷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

1、第一单元: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2、第二单元: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3、第三单元: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4、第四单元: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2、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

(二)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国远古人类 第1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第三课 华夏之祖 第3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对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第4、5课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6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7课时

内容标准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学生能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学生能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9课时

内容标准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第 10课时

内容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第 11课时

内容标准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测试 第12、13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第1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历史事实。

第十一课

第 15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6课时

内容标准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及其它相关的历史事实。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7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8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了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9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和两汉经营西域的史实。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20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21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第三单元复习、测试

第22、23课时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2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大致情况,和最后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形式。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5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26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27课时

内容标准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的基本内容。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2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对第四单元复习测试 29、30课时 期末总复习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影视作品、歌曲、网络资源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让学生收集照片、票证和物件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拟订访谈 提纲、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整理记录、收集 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 探究式学习方法

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课堂组织形式

导入新课——制定学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评价释疑——当堂测试——学习评价——学习反思。课程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2,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3,考后的反思和分析。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1,练习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概念:选择题的准确率在80%左右;材料阅读题,要求能认真阅读材料并能

运用其中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解答。问答题,要求认真领会题目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角度进行回答。

2,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要求的领会、语言的表述等。

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札记。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5,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

下载浅析《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文理差异教学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文理差异教学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标准) 课程名称: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开 发 者:肖学红 郭海珍 课程类型:自选课程 教学对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每学期18课时 课程安排:初一、初二每......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分享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对课程纲要分享课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课程纲要》和以往学期初......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言(2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反......

    《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模版)

    《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钢琴》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并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

    普通物理课程教学纲要

    《普通物理》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课程代码:1403 开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 课程总学时:68学时 [理论课56学时(包括习题课6......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纲要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课程代码:1303,开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04级;开课学期:第3、4学期; 课程总学时:68学时(讲授学时:60学时;研讨与实践学时:8学......

    绍兴文理《小学语文教学法》复习回顾

    《小学语文教学法》复习回顾 1.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 2.小学3、4年级的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

    范例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范例教学法通过让学习者进行一项案例分析来学习某一个知识,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概述了范例教学法的具体含义,并且分析了高等院校计算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