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欣赏《碟中谍》主题曲教学设计
欣赏《碟中谍》主题曲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对影片情节的烘托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能够哼唱影片中的主题旋律,感受变化音的魅力。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视唱主题曲,感受变换节奏、速度、力度的方式,体会在音乐要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音乐产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音乐要素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影片导入,激发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江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欣赏一部经典的影片,通过影视片段欣赏请同学们说说这是什么类型的电影(播放无声影片)师:刚才欣赏过的影片与我们平时观看的影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没有声音)
【建议提问:没有声音的电影少了什么?激发学生思考声音对影片的作用。另需注意,你的设计是没有声音的画面,能否引导到电影音乐?】
三、感受主题曲?
1、为影片选择合适的音乐
师:接下来老师将播放三段不一样的音乐片段,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欣赏过的影视片段配上最能烘托故事情节的音乐。(PPT播放三段音乐片段)
师: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两段音乐?
师:那现在分别把三段音乐都配上视频看看影片效果如何? 师:(小结)所以音乐必须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制作和变化,才能烘托影片情节,使得影片在欣赏过程中引人入胜,身临其境。【建议在选择前先请学生想象影片画面可以用什么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音乐来烘托气氛,让学生现有思考,再聆听不同的音乐,让他们从音乐中去验证自己的思考,这样的音乐学习才是有效的】
2、对比聆听,了解音乐与影片的关系
师:其实紧张感与惊险感强烈的故事片段不一定要配上紧张感与惊险感强烈的音乐,接下来请欣赏另一段视频(播放《泰坦尼克》其中的一段影视音乐片段)
备注:通过对比欣赏,引申讨论主题曲与电影之间的关系 师:所以生活中才会有喜极而、泣乐极生悲。
四、欣赏《碟中谍》主题曲
1、欣赏第一乐句【乐段?】(1)出示谱例,聆听主题音乐,判断主题音乐可以分为几个乐句? 乐句的力度有变化吗?
(2)聆听第一乐句,听辨强音由什么乐器演奏?选择(定音鼓、管 弦乐、电贝司、吉他、弦乐)
(3)引导学生用课堂上现有的物品增强力度音。(齐唱第一乐句并用 拍椅子的方式加强力度。)
(4)教师范唱第一乐句(有休止符和无休止符两种模式),判断哪种 更准确。
(5)找出谱例中的变化音记号,感受变化音的魅力,跟琴模唱变化 音,如;#2 2 #5 5 #4(6)集体跟琴唱第一乐句,注意休字符,变化音,认真感受音乐。【本环节的教学应先从听入手,在唱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谱例中需要关注的休止符、变化音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听老师范唱,感受这些音乐元素给音乐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再来视唱会更为有效】
2、欣赏第二乐句
(1)听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比较其力度,速度方面的变化。
(2)听琴模唱变化音的乐句,找出变化音记号【先找出变化音,再 听琴模唱】
3、哼唱旋律,为影片配乐(1)跟琴模唱
(2)让学生为无声影片哼唱主题曲
五、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音乐课学习,我们知道音乐是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有: 1.表达主题思想。
2.抒情状物,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3.渲染影片气氛、强化情节突出。4.加强戏剧性。5.转换场景、描绘景物。
【小结的内容可否由学生来说,在学生表达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提炼和总结】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完整的观看这部影片,今天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小学音乐 《天空之城》主题曲 教学设计
《天空之城》主题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主题音乐及其作用,了解《天空之城》的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热爱音乐,养成良好的鉴赏音乐的习惯。
2学情分析
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
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
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3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视唱主题旋律,欣赏主题音乐,感受主题音乐在电影不同场景中的速度,情绪以及表现形式有什么区别。
难点:了解《天空之城》的感情走向,可以根据不同场景投入感情轻声哼唱进行再创作。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活动
1、学生坐定,教师播放伴奏带,用陶笛吹奏《天空之城》,曲毕:“今天,我们这节课来欣赏动漫《天空之城》中的主题曲!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动漫中第一次出现的主题曲版本(主题初现)。”要求学生记忆旋律,然后播放伴奏带,学生用lu轻声哼唱。活动2【活动】
2、介绍作品和作曲家
(1)学生交流已知的对作品和作曲家的了解;(2)简介电影以及主题曲的曲目《伴随着你》;(3)简介作曲家。
活动3【活动】活动
3、播放交响乐版本,引导学生体会此版本中速度,情绪以及表达的情绪。活动4【活动】活动
4、引导总结什么是主题音乐: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影视片中用来塑造主要人物性格,表达作品主题思想或概括基本情绪的乐曲。它是全片音乐的核心和发展基础,是评价影视音乐的主要依据。它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形成主题贯穿,有时它又是由若干个主题形成。主题音乐必须鲜明而又富有个性,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活动5【活动】
5、分段欣赏
A、主题曲第二次出现:巴鲁和希达在纷传的瞭望台里说真心话。教师:主题音乐的演奏形式、音乐情绪是怎么样的? B、巴鲁拿着飞行石与希达一起释放毁灭咒语。
教师:主题音乐出现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音乐情绪又是怎样的? C、分组讨论:2次主题音乐出现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音乐情绪又是什么样的? 活动6【活动】
6、自主赏析
A、播放《天空之城》中最后一次出现的主题曲,用刚才的方式独立分析,抽答若干。
B、情景带入:已经出现的三次主题曲的形式每个都各有不同,根据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带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各自不同的演绎。
C、播放交响版《天空之城》,出示中文歌谱,学生吟唱,教师弹琴伴奏。活动7【活动】活动
7、尾声
播放最后一次主题出现的视频。让孩子们在充满希望的版本中下课。
第三篇:欣赏国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会用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能认真欣赏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能哼唱主旋律,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演唱。教学难点:
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如:三连音、附点)和力度变化(渐强、强音记号)。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教师播放几段视频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奥运会冠军、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的视频)2.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歌曲欣赏:初步了解歌曲内容
(2)教师出示曲谱带领学生朗读歌词,解决难读的字词
(3)简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的年代,背景以及词曲的作者。
(4)随录音轻声哼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5)欣赏器乐合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让学生感受铜管乐雄壮有力的气势,提示学生音乐是由弦乐和管乐器、打击乐器合奏的由于弦乐的加入,使得音色更加丰富。(6)简要介绍演唱或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的礼仪,教师示范。
(7)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场合要演唱或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欣赏《我爱北京天安门》
(1)教师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主题旋律谱并且范唱。跟教师模唱主题旋律。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不喊唱。
(2)欣赏木琴独奏《我爱北京天安门》教师简要介绍主奏乐器木琴,伴奏乐器手风琴,提示学生注意听辨木琴。手风琴的音色区别。(3)完整欣赏,能听辨出《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主题旋律出现了3次。三.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国歌,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了国歌的雄壮庄严。
第四篇:欣赏评述教学设计
篇一: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教学设计
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间派生出的美术作品也随时代的变换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几个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这节欣赏课有必要先让学生做些历史的“功课”,了解几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特点,以及收集感兴趣的相应时期的文献资料,著名的美术图片等等,并把他们编好组,一个组对应一个时期,组长负责简述时代特征和介绍两件这个时期里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作品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并且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特色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意在体会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本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教师给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发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先秦至秦汉阶段的历史面貌与辉煌成就。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先秦至汉的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辉煌成就。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相关历史知识;
教师选择有互连网的计算机教室进行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与学生回顾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请同学概括说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与思想信仰。(学生可上网查阅资料)
二、讲述新课
1.结合刚才查阅的结果,学生收集相应历史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2.教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探讨,如:
半坡彩陶上神秘的人面鱼纹可能具有何种意义?
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如《稷神崇拜图》表达了原始先民的何种信仰?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商周人的思想信仰有何关联?
马王堆1号墓的帛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生死的什么态度? 中国的玉文化为何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高潮迭起? 3.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可相互启发、交流、,讨论,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4.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分析一些重点作品。
三、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多关注美术的发展动态。篇二: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教学设计
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为欣赏·评述领域,通过欣赏与评述、分析与研究、讨论与解释、体验与评价等系列活动,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去体会作品内在的深层意蕴,从而更好地认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学习活动注重体验与交流,以期使学生感同身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理性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单元各种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3、情感与态度:通过作品的情感表述,是学生能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与自己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教学难点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现形式。1 2 教学反思: 3 篇三: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教学设计(1)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间派生出的美术作品也随时代的变换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几个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这节欣赏课有必要先让学生做些历史的“功课”,了解几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特点,以及收集感兴趣的相应时期的文献资料,著名的美术图片等等,并把他们编好组,一个组对应一个时期,组长负责简述时代特征和介绍两件这个时期里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作品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并且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特色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意在体会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本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教师给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发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先秦至秦汉阶段的历史面貌与辉煌成就。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先秦至汉的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辉煌成就。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相关历史知识;
教师选择有互连网的计算机教室进行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与学生回顾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请同学概括说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与思想信仰。(学生可上网查阅资料)
二、讲述新课
1.结合刚才查阅的结果,学生收集相应历史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2.教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探讨,如:
半坡彩陶上神秘的人面鱼纹可能具有何种意义?
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如《稷神崇拜图》表达了原始先民的何种信仰?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商周人的思想信仰有何关联?
4.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分析一些重点作品。
三、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多关注美术的发展动态。
第五篇:小说欣赏教学设计
《中国小说欣赏》开篇教学设计
夏维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选修侧重关注作为整体的中长篇以及短篇小说。限于教材内容篇幅,本教材大部分为中国小说的片段或者其中的经典篇幅。因此,《中国小说欣赏》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快感”,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达成所谓“有创意的阅读”。文章不一定要篇篇讲,但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性指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主题进行分析探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学会在阅读中思考问题
2、学会运用小说阅读技巧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在阅读过程中泛读情节,对人物性格、命运、行为、思想、情感的成因,反映出的问题缺乏敏锐感知及其分析,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以往缺乏对长篇小说整体的把握及分析,解决的方法是先以一部大家熟悉的长篇小说作为示范样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方法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以分析性文章为蓝本,共同模仿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四、教学条件支持
Ppt、视频、示例分析《西游记》
五、教学过程
问题
1、什么是小说欣赏?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进行铺展。
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具体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欣赏小说,可以相应地分为三个方面,即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
问题
2、小说欣赏包含哪些方面? 1.欣赏人物形象(1)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举例:《英雄》无名由最初的个人武力英雄转变为为民为天下的大义英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人物形象的塑造转变)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举例:《倚天屠龙记》张无忌的思想性格特点)
分析环境时应该注意:
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神雕侠侣》杨过的性格变化)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 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欣赏小说的语言
欣赏小说语言,我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细细咀嚼品味,进入美感享受。
细心玩味,发现其不易察觉的妙处。联系语境,想像情景,欣赏语言之美。领悟小说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教师示例:
《西游记问题研究分析》(1)《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2)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3)唐太宗地府还魂
(4)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5)取经难,传经更难
(6)观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皇帝是最佳的传经人选(8)唐僧的父母亲
(9)《西游记》中最大的秘密
(10)殷小姐绣球招亲
(11)唐僧的亲爹究竟是谁
(12)江流僧复仇报本
(13)观音菩萨的黑帐
(14)观音选定取经人始末
(15)佛道相争
(16)大闹天宫的受益者是谁
(17)官封弼马温
(18)孙悟空究竟有多大本事
(19)大闹天宫的背后
(20)猪八戒戏嫦娥的真相
(21)猪八戒是怎样调戏嫦娥的(22)取经队伍究竟有多少人
(23)如来佛送给观音的3个金QQ(24)唐僧究竟有没有凡心
(25)《四圣试禅心》的真相
(26)唐僧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
(27)唐僧肉是一种稀有资源
(28)神仙的等级是怎样定位的(29)神仙的修炼历程
(30)太上老君VS观音菩萨
(31)红孩儿
(32)取经不是作戏
(33)西游记中最牛的神仙
(34)五庄观的秘密
(35)长生不老之吃人秘方
(36)西游记中最厉害的法宝
(37)敲诈如来佛的人
(38)西游记中最奇特的妖怪
(39)真假美猴王之谜
(40)孙悟空是怎样成佛的(41)冒充如来佛的人
(42)看看老子是哪个
(43)孙悟空的师父究竟是谁
(44)如来与菩提
(45)佛法无边
(46)西游记中的国王
(47)西游记中最逍遥自在的妖怪
(48)是谁迫害的牛魔王
(49)铁扇公主的身世之谜
(50)土地公公也疯狂
(51)牛魔王是怎样屈服的(52)五百年前闹天宫的究竟是谁
(53)西游记中的恐怖基地
(54)孙悟空VS狮子精
(55)妖祖
(56)吃唐僧肉的正确方法
(57)孙悟空看管蟠桃园真相揭秘
(58)金蝉子转世之秘
(59)大鹏VS如来
(60)唐僧在女儿国结婚了
(61)唐僧有没有桃花运
(62)沙僧为何不卖力
(63)卷帘大将
(64)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65)唐僧取的是什么经
(66)猪八戒为何老是要散伙
(67)取经为何遭勒索
(68)猪八戒究竟有多大功劳
(69)都是取经的受益者
(70)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
(71)《西游记》之成功法则
《西游记》一书我例举了71个问题,我们可以挑选几个进行分析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其他问题可以交给学生研究,从而以点带面达到欣赏的目的。
例如问题1:《西游记》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分析:《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就斗不过妖怪?妖怪捉了唐僧怎么就不吃?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经有什么作用?等等。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会有那么弱智吗?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
那么,《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是在传“道”?或是在宏“佛”?我们从《西游记》中看不到道家的清净无为,同样,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恶相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斗法,反抗,奋力,挣扎,充满了向目标前进的张力。
因此,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西游记》既没有宣传道家,也没有宏扬佛法。而讲的是“造化怎样弄人”的故事。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西游记》,从中找出一个问题点进行探讨分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论据充分,观点客观公正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