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生个性培养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生个性培养
左权中学校
王飞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多元时代,是一个个体要求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能力与个性的时代。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当代人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与众不同,培养学生的个性,指的就是使学生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个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情感等,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在人的个性品质中,即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进取性、坚定性等积极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人个性培养中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
一、现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中学生的个性培养
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有所不同,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永葆青春的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多元时代,是一个个体要求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能力与个性的时代。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当代人的个性培养。
1.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培养、塑造人才方面越来越起着关键性作用。教育要逐步摆脱升学与谋生的功利性目的,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作为中心,教育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成为是当代教育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成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多元时代,是一个个体要求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能力与个性的时代。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当代人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与众不同,培养学生的个性,指的就是使学生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过程。思政课教学只有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培养,挖掘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才是抓住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2.市场经济体制的自主性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是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它要求商品所有者的个人摆脱各种社会限制和束缚,独立自主地走向市场,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进行竞争,追求自己的目标,这就呼唤人的独立精神和独创精神的培养。不仅如此,它还把个人利益的立足点放在生产者自己劳动所得的基础上,肯定个人劳动所得的利益,为有个性的个人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社会舞台,要想获得成功,要想避免失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施展人的能力。市场经济呼唤主体性个性特征的培养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理论、人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地位的本体论基础,更是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顺应现时代的潮流,为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于主体性个性特征的培养。
3.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①社会层面,即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教育;②道德层面,即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重视和追寻;③人学层面,即对自身的关注、尊重和自主性的高扬和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首先着力于人学层面,关注和尊重个体自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提高;反过来,社会和道德层面又将促进人学层面的发展,因为政治和道德的提高有助于人性的丰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着力点放在了社会与道德的层面,过多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忽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过多强调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忽视了个体个性发展的需求;过多看重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合理化价值”,忽视其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目的合理化价值”;在方法上多采取强制管理和灌输,忽视教育对象人体的内心认同。这种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模糊或淡化,片面强调培养和塑造听话、服从、谦恭、克制和无私的形象,使人的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得不到体现,导致教育对象抹灭自身个性去适应“大一统”的严格规范要求,失去了建设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参与知、情、意、行的道德实践过程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甚至出现“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这种传统模式,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二、当代中学生个性培养的内容
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培养重在个体主体性的培养,因为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每个人的主体性是不同的,不同主体性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就是哲学上的“个性”。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人的个性与人的主体性始终统一:主体性越强,其个体性也越强,反之亦然。因而个性培养重在主体性的培养,它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能动性是个性培养的基本内容。
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思索,形成一定的计划。在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将经历各种选择与困难,这就要求主体发挥个人的主见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实现目的。具有能动性个性特征的个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他们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2.自主性是个性培养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它意味着“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样的人,具有自立、自为、自强的品格特征,既是外部客观环境的积极调控者,又是自我意识的主导者;既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支配和选择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又能自然而又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的求取发展。
3.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高目标。
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 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有着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对新事物很敏感,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着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敢于献身。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学生个性培养中的作用
对于当代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相关服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环境保证、方法保证和责任意识保证。
1.思想保证。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所以也要以此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非意志薄弱、情感脆弱、理智丧失、缺乏主见、盲目随从的个体,绝非“单面化”和“畸形化”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尊重并激发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
2.环境保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人们作“出头的椽子”、“出林的鸟”,还要为之营造出宽松、包容、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论多么与众不同,都要宽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不同的观点也要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包容别人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对别人不能责全求备,不能要求尽善尽美,作到兼容并包,以形成宽松、包容、积极、健康的氛围,以促进个性发展。
3.方法保证。
要培养千姿百态的性格,需要因材施教的方法。几千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提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是,他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是在“统一”的要求下进行的,其最终仍然是为了达到统一与整齐的目的,为其统治培养听话和服从的个体,这就为“因材施教”留下了深刻的局限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既承认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更承认后天教育效果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因材施教”,培养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性、创造性。通过“因材施教”,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社会道德意识个性化”,即将作为间接、渐进、普遍性的原则转变为具体的、丰富的、个性化的信念、理想、守则,使之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建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上的“因材施教”,其针对的“材”不仅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还包括他们的心理、生理、需要、动机、情感、欲望等人格特征;它所实施的“教”不再是直接灌输、强制执行,而是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将社会要求向个体需要转化,将认同的社会主体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体头脑中的品德观念,使社会道德作为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愿望,内化为个性心理品质保留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
4.责任意识保证。
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让受教育者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坦然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消极个性,培养积极个性。特别是在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受到种种限制,这就要增强主体的个人意志,培养其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
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视自己,还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个性培养不仅在于个体的完善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发展而培养,个体还要对社会负责,践行其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是同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个人的前途理想和能力置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中,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实现的可能,任何游离于祖国和人民的个性和张扬都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我们所要培养的积极个性决不是无视社会责任与义务的个性,决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它是以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为底限的。
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与社会现实的条件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随意性与社会生活的规范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享受与创造的关系,增强个体主动的接受教育和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分辨是非、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过程。思政课教学只有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培养,挖掘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才是抓住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1、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兴趣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动力源和营养素。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用问题诱导学生
由于学生对社会接触面小,刚接触到思想政治教材时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兴趣。如教学《环境与环境问题》一课,在学生认识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趋势后问:“人类生存环境逐渐变坏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周围有哪些资源和环境被破坏、污染的现象?假如你是环保卫士,该怎样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请每一位学生各抒己见。由于问题的恰当设置,每位同学都踊跃发言、展示思想、表达自我。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情感价值的终极目标。
(2)用参与吸引学生
针对教材的特点,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可运用“体验教育”教法,让学生体验角色参与,使他们从体验中学到知识,从体验中发展能力,从而品尝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乐趣。如教学《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一课,讲到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时,我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正反两个小品的表演“请家长”,引起学生认真思索。现实生活中家长、教师确实时有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为此,我们未成年人自身有无责任?我们应怎样配合家长、学校做好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呢?让学生开展讨论,从中意识到:青少年要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更离不开自身 的努力。同时设计“给校长写信:为未成年人保护出谋划策”这一开放型分层次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更能体现主体的意识,使每个学生真正明白了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主张。
2、营造氛围,培养个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泼、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视为“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是位“组织者”、“诱导者”,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命令者”、“操作者”,这样才能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对话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沟通发展师生间的美好感情。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平等对话,尊重、理解学生,始终如一地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这样的氛围形成之后,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自觉接受教学,并使个性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也得到了“用武之地”。如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结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去商店购买商品为什么要“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有哪些权益?买了商品后为何要发票?哪些是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教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学生就会积极性高涨,各抒己见。此时师生共处于消费者的平等地位,共同探讨,营造了民主、平等热烈的氛围。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个性。
3、创设舞台,展示个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小组活动、课堂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拘一格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尽可能地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其个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入时代的活水,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到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展现和丰富个性。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时代,了解我们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正确的看法。我们最近常听到一些人抱怨物价涨得太快,并有一些疑问“物价为什么会上涨?物价会无限的上涨下去吗?”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后,我组织了学生,走访了商店和集贸市场。同时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经济生活状况。学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便进行分析研究,生动的事实证明:物价上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不会无限上涨。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如果不了解这些,只听人讲涨价如何如何,自己不调查,不分析,那就会对物价产生误解啊”!同学们通过社会调查,将政治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既可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且思想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时时刻刻运用好主体性策略,认真分析对待每个学生,做到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展示个性。才能使他们的天赋、才干、智慧得到充分施展,丰富、和谐、完美的个性才能形成。
第二篇: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摘要:个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情感等,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可见,它实际上是体现认识与参与到行为之中的一种能动作用。在具备了良好的动机、目的前提下,行为的产生和执行都受着个性的制约,从良好行为的准备阶段到执行阶段,从行为方式的训练到行为的养成,都离不开个性的持续作用。所以,在人的一生中,高中阶段个性的培养对人的行动实施实在是太重要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既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和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德。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中生;个性
一、高中生个性心理特点
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开始的高中阶段,个性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不平衡性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埋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在情感方面,他们很脆弱,有时会因为同伴的一个表情、一句话而影响学习。女生由于比较敏感,因此她们在情感方面比男生更脆弱。
(二)动荡性
高中生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大,易偏激。如:校团委组织了一次讨论,关于学雷锋问题。有些同学竟偏激地认为,学雷锋是在走形式,早就过时了。为了纠正学生们认识上的这种偏激,班主任就需要召开班会,专门讨论学雷锋是否过时的问题。
(三)自主性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
(四)闭锁性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那样,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易感到孤独。
二、高中生个性的发展
与其智力发展的情况相呼应,高中生的各种个性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热,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在个性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高中生对其自身的态度和看法,影响着他们实际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高中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三)自我评价的成熟
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四)有较强的自尊心
高中生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生个性培养中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个性的墙养,绝非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相关服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环境保证、方法保证和责任意识保证。
(一)思想保证
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思想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所以也要以此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非意志薄弱、情感脆弱、理智丧失、缺乏主见、盲目随从的个体,绝非“单面化”和“畸形化”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右”,又要警惕“左”。
(二)环境保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人们做“出头的椽子”“出林的鸟”,还要为之营造出宽松、包容、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论多么与众不同,都要宽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不同的观点也要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包容别人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对别人不能责全求备,不能要求尽善尽美,做到兼容并包,以形成宽松、包容、积极、健康的氛围,以促进个性发展。
(三)方法保证
要培养千姿百态的性格,需要因材施教的方法。几千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四)责任意识保证
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让教育者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坦然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消极个性。特别是在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受到种种限制,这就要增强主体的个人意志,培养其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
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视自己,还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个体主动地接受教育和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分辨是非,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作者简介:
王进荣,四川省内江市,四川省会理县第一职业中学。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个性培养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个性培养探析
[摘要] 重视个性培养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是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出路之一。从人的个性出发来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还不够。因此创新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个性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培养;途径和方法
世界在变化,人类在进步,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具有良好个性的人去创造。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有赖于教育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良好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于当代人的个性培养。
一、人的个性的界定
在我国,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个性的培养是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问题,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出路所在。
个性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概念。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性方面(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方面(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能力、需要、气质、性格等)和生理方面(体质、精力等)。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的个性就是指以个体先天的生理特征为依据,通过教育来培养那些个性特征所蕴涵的相对稳定的积极品质。如与社会人格特征相联系的,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自尊心、责任感、正义感、美感等;与才智特征相匹配的,具有良好的认识品质、广泛的兴趣、探索的精神;与积极的心理特征相关联的,具有积极的性格如自信、执著、有决心、有雄心、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敢于前进、富于冒险的心理素质:与协调能力相适应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群体能力,具有广阔的胸襟、耐受力、控制力、良好的处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等等。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个性培养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的个性培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个体要求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能力与个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人的个性培养。
(一)个性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性要求。首先,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是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肯定个人劳动所得的利益。它鼓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施展自身能力,追求自身目标。这就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其次,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它必然要对人的个性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人的个性,培养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已经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最后,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社 1
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人的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的关键,则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人的自身和谐,就是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和谐”意味着“和而不同”。如果一个社会对人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个人爱好、举止言谈处处有着严格限制与整齐划一的要求,那么它就是由没有个性的人所组成。因此,只有人人发展个性,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彼此之间有效地协调、配合,这样的和谐社会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个性培养是当今时代个体自身发展的热切渴求。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整体至上”的传统价值取向根深蒂固。由于缺乏滋生发展个性的土壤,人的个性及其发展要求被压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但人们对个体的独立自主、个性发展的要求仍是讳莫如深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价值取向从一元化格局转向多元化格局。多元价值取向为个体进行自我选择提供了契机,人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创新意识日益强烈,在维护自身尊严、彰显个体价值的积极探求中。人们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寻求个性、高扬个性的道路。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科学的、明确的个性培养目标,加强个性发展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三)个性培养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社会层面,即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教育;二是道德层面,即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重视和追寻;三是人学层面,即对自身的关注、尊重和自主性的高扬和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着力于人学层面,关注和尊重个体自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提高;反过来,社会和道德层面又将促进人学层面的发展。因为政治和道德的提高有助于人性的丰富。个性培养的现实背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这种趋势和要求,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个性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发展和培养个性重点在于加强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个性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差异。由于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所以个体的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差异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承认和重视个体的个性差异,而且要深入了解个体的不同个性特点,努力创造适合于各类个体学习、发展的条件,满足个体合理的需要和兴趣,把个体的差异当作资源开发出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个体都能扬长避短,为每个个体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让个体的个性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得到充分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首先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观。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不断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其根本目标指向。但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过多强调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忽视个体发展的需求。这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更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观,不仅要体现出意识形态灌输功能,而且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视,实现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兼顾个人的内在需要。其次,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张唯教育者主体观,而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基于自身需要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两面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观念上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立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增强独立自主教育。独立自主是创造性品质培养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自信、自尊、自立、自强。具体来说,就是培育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主体意识、自立自强观念;培养自立、自制的能力;形成自我调控能力;能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和自身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支配自己的活动以获得发展,成为自身活动的真正主人;培养责任感,对自身行为负责。其次,强化个性创造力教育。引导人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其在受教育者创造性方面的培育,主要包括:激发创新意识。并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动机;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人的意志、信心、勇气,培养顽强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忘我牺牲精神等,为创新活动提供精神动力。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运用实践活动方法。实践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受教育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教育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自己的需要去关注、选择教育影响,作出自己的判断,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其次,运用自我教育方法。自我教育,即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自我改造、自我管理;另外,还要重视强化受教育者自身的理论学习。最后,运用激励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形式,满足受教育者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要。以此提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竞争性、趣味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和活力。
(五)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首先,在学校环境方面,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都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实行民主治校,民主施教,提倡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形成宽松的心理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消极、庸俗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把校园建设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场所,促进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其次,在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是影响个性形成的相对持久的环境。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点、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根据个性教育的理念进行优化并主动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时,家庭中应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最后,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是个性形成的宏观环境。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社会生活环境起着巨大影响作用,任何个性发展都受到社会的制约。因此,要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自由、宽松的社会生态环境。
(六)塑造个性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的个性在受教育者的个性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它对个体个性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性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或封闭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大门。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个性影响,教育者首先要完善自身的个性素质。教育者的个性素质并非必然地是完善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弱点。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各个方面对自身个性素质不断地完善。尽最大可能地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以影响受教育者。通过对人的个性的培养,能够让个体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促进人的个体的全
面发展。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2]刘建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5,(10).[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4]张玲玲,钟明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3,(3).[5]夏阳.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6).
第四篇:中学生 思想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思想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并根据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这在当前环境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0引言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很广,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的类型。本文主要根据文化程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并探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对策。
1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中学阶段也就是一个人的青春期阶段,这是人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随着生理发展尤其是性的成熟,此时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渐次成熟,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地形成和定型,这为他们走向社会、步入人生定下了基调。
1.1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正处于特定的发展阶段,思想上有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调查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
1.1.1 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91%以上的学生认为“每周一学校升旗仪式”有必要,愿意参加。“假如现在有外敌入侵或有人分裂国家,使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需要大批青年应征入伍”,有83.14%的学生表示积极主动应征。”但这种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在不同的地域表现也不同,农村相对于城市就稍差一点。
1.1.2 比较关注社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中做出选择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下岗职工再就业(47%)、腐败现象严重(37%)、农民工问题(31%)。高等学校扩招、家庭收入等也是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说明中学生对于自己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大事比较关注,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1.1.3 高度认同传统道德。大部分学生都反对“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等典型错误观点。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1.2 调查发现:中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2.1 对道德判断存在偏颇。有40%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12%。有52%的中学生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中学生的社会道德观需要积极的引导。
1.2.2 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5%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己又不损人”。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提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等主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私自利行为普遍,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竟占了50%左右!
第五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
中学政治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一)调查的目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特开展此次调查活动。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发育已相当成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过渡期。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进入到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自我表现愈加关注;生理发育逐步完成,对异性易产生爱慕心理,陷入早恋泥潭;心理发育受主客观消极因素影响,易出现偏差,人际交往不良。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旨在探究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引领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不计名问卷形式,只要求被调查对象按规定如实填写,其中客观选择题29道,主观问答题1道。共分为学习类6道,兴趣、爱好类7道,理想、信念类8道,综合类9道。
(三)调查的对象
淮南九中高中在校学生。全校现有21个高中教学班,1200余人。随机抽取200人,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14~15周岁为26人,16~18周岁为119人,18周岁以上55人,共发问卷200份,回收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的第一部分 ——学习类
1、学习的目的与态度。50.2%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谋取职业”,26.5%和19.3%的学生选择了“振兴中华,提高自身素质”和“过上幸福生活”,4%的学生选择的是“赚更多地钱”。对于学习态度,选择“应付家长和老师”和“马马虎虎地学”的分别为22.7%和26.4%,另外48.2%的学生选择“勤奋刻苦”,还有3.7%的人“讨厌学习”。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目的较明确,但学习态度尚待进一步端正。
2、最喜爱的课程。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压力加大,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偏科问题,尤其面临高考压力,渴望缓解压力,对音体美的学习兴趣提高。14~15周岁、16~18周岁、18周岁以上对音体美的兴趣分别为22.3%、23.5%和24.2%。
3、学习中的最大困难和影响因素。学生选择“基础差”和“心理压力大”的比例分别是27.6%和30.9%。而17.7%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的最大因素是“父母吵架,不关心”。由此可见,影响学习的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视。
(二)调查第二部分 ——兴趣、爱好类
1、业余时间的安排。选择“读书看报”的占44.7%,选择“看电视”的占20.1%,而选择“打球、唱歌、游戏”和“睡觉、上网、玩游戏”的比例分别是18.7%和16.5%。可见,多数学生能通过传媒获得知识和信息,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网吧和游戏室。
2、最喜爱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男生多选择“武打军事类”,女生多选择“言情类”,而选择“名著类”和“励志类”的比例仅占17.8%。表明当代学生男女性格差异拉大,民族传统和理想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3、穿戴“名牌”。由于生源大多来源于矿区,选择“不在意”和“无所谓”的占86.3%,选择“羡慕”的为10.8%。这说明学生受经济条件影响,较务实。同时,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攀比之风有所上扬。
4、“零花钱”问题。调查显示,95.3%的学生选择“家人给的”和“亲戚给的”,另有3.2%的人选择“撒谎向家人、亲戚要的”,仅有1.5%的学生选择了“勤工俭学挣的”。在花费上,40.9%和29.1%的学生选择“吃穿玩乐”和“上网交友”,“花在学习上”的仅占28.4%。这一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家长溺爱孩子的情况较突出,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5、“过生日”问题。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选择“与家长一起过”或“订蛋糕聚会庆祝”这两项比例达高达95.3%。表明,父母比较重视子女的生日。
(三)调查的第三部分 ——理想、信念类
1、关于人生坐标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勤奋上进”和“珍惜光阴”的学生占40.6%和34.8%,选择“发展个性”的占20.1%,仅有少数人选择“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这部分学生的错误倾向引起警觉。
2、对偶像的崇拜。对这一问题,男生选择“体育明星”和“英雄人物”较多,女生则多选择“影视歌星”,而总体上选择“英雄人物”和“伟大人物”的仅占20.4%,这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加强学生人生观教育,加大对“英雄人物”和“伟大人物”的宣传教育力度。
3、职业选择。35%学生选择“经理、老板”,选择“国家公务员”的高达50.3%。而男生选择“军人”的较之女生多,而女生选择“教师”的比男生多。这与整个社会大气候基本相符合。
4、成为九中人的感受。30.3%的学生选择“很满意”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之合高达68.5%。由此可见,学生对九中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持满意态度。
5、影响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和人生成功的关键。有46.5%的学生选择了“缺乏恒心和信心”,而选择“社会环境影响”的达21.6%,可见培养学生自信心,营造和谐进取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针对人生成功,70%的学生选择了“自我努力”和“社会环境”影响。
6、对共青团的认识。调查显示,60.7%的学生选择“主动参加团组织”,相当部分学生对学校团队工作表示满意,并对今后团队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总之,学校团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青年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是主流。
(四)调查第四部分 ——综合类
1、与人交往的原则。学生选择与“性格开朗”、“诚实守信”的人交往的比例分别达36.2%和60.3%。这表明学生交友的原则是正确的。
2、关于“失眠”及原因。有过“失眠”现象的学生中,选择“学习劳累”和“心理受压抑”的分别占45.3%和19.4%。表明,与家庭多沟通十分重要,家长和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心理辅导。
3、任何看待老师与家长的批评。选择“理解接受”的占74.5%,有16.6%的学生选择“表面接受”。更有4.5%和4.4%的学生选择了“无动于衷”和“讨厌、拒绝”。这表明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应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
4、对网络的认识。有35.7%的学生选择了“充满诱惑”,95.8%的学生选择上网是为了“打发时间”、“交友、玩游戏”和“满足内心空虚”,仅有4.2%的人选择“查阅资料和信息”。这表明,整治有害网吧势在必行,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日益凸现出来。
5、希望父母成为什么样的人。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选择愈加务实。如选择“当先进”、“发大财”的年龄段,比选择“过平凡幸福生活”和“无所谓”的年龄段要轻,标志着随着年龄增大,学生群体对社会认知越发注重观实。
三、形成原因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看,当代中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品德等方面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广大中学生,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和提高,外界的干扰较强。
(二)部分家长的错误导向。我曾接待过一位家长,他认为给孩子创造优裕的条件便行了,学不学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三)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的厌学,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滑坡。一段时间以来,素质教育变了味,变回到原来的应试教育水平。
(四)当今中学生面对日益提高的消费支出和社会上一些负面宣传影响,由于虚荣心的驱使,更容易产生与人攀比的心理,在客观条件下不允许的情况下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由以上可以看出,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迫切,因为新一代中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四、解决对策和建议
针对中学生客观存在的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关心、爱护他们,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他们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根据上述调查,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素质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1、不断加强德育教育,使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典型引路和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把自己的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2、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而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人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习惯尤为重要。
3、开展各类讲座,丰富知识内涵。尤其要举办形式与政策教育、科技知识、社会发展动态、法律知识、心理卫生知识等系列讲座,使青少年形成正确认识,为步入社会作好心理准备。
4、开设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书画、绘画、舞蹈、航模、计算机、时事政治、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展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5、开展团队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读书演讲、青年志愿者、文明小卫士、团员教育评议、学生记者采访、社会实践、文明创建等系列活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
(二)营造一个优良、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加强舆论宣传,形成重视人才,发展青年的氛围。坚绝抵制网络游戏、不良书刊音像的不健康影响,引导青少年学生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内涵。
2、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的升学、就业、评价竞争机制。弘扬正义和上进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
3、不断开展向典型人物学习的活动。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前途教育,用先烈、英模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1、社会承担起“规范”作用。“规范”文化市场、就业竞争市场,当好“文明监督员”,落实“科教兴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思想。
2、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吹鼓手”作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尤其注重发挥团队功能和思想政治课作用。
3、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当好“协调员”。父母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子女去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同时营造一个和谐、舒适、幸福、安康的家庭环境。如控制自己的兴趣,少看电视,不打麻将,不讲脏话。父母要经常对子女进行爱心、信心和恒心及艰苦朴素教育,要让子女体贴生活,从而培养跨世纪的“四有”合格青年。
结束语:青春的心是宽阔的、纯洁的、明净的、美好的,青春的心灵更需要细心呵护和保养!总之,在社会转型阶段,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努力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