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习题有效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习题有效教学模式的创新
摘要: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物理习题的有效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三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创新的物理习题教学模式: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63-3
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新课程下物理习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能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创新意识与多种能力,比如: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通过尝试解题,体验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效的习题教学在深化、活化知识,巩固概念、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习题教学的目标被功利化为培养训练学生“题海求生”的知识和技能,物理习题教学变成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的手段,教师变成了“灌题漏斗”,学生变成了“解题机器”。这不仅降低了习题教学的效能,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新课程倡导的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素养目标是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来实现的,因此,探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创新的物理习题有效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物理习题教学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有效教学模式。下面略举几例: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是新课程背景下习题教学研究的一个极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课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出领域专家(例如物理教师)具有的心理结构和活动时(例如解题时)的特征,为教师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例如习题)能力指明了方向,具有可操作性。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复杂问题,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习题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定理;结合问题的解决,教授学生解决领域问题的策略,主要是强方法(即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方法);精选本领域具有典型特征的问题,帮助学生对特定类型问题情景中本质结构特征的把握,并进一步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策略联系,逐渐形成针对特定类型问题解决的问题图式(即针对特定类型习题的解题模式)。
1.1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专家——新手”理论研究表明:不同的人解决同一类问题存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专家解题运用的方法,针对性强,解决同类问题的效率高,称为强方法;新手采用的方法,应用范围广,但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相对较低,称为弱方法。物理习题有一部分可以归为特定的类型,有较为明确的物理特征,且存在解决问题的强方法,对这类习题,教师应以解题方法、问题图示为教学目标;对大量无法进行归类的习题,应围绕某个主题来组织教学。比如,可围绕物理问题求解的常用弱方法组织习题进行教学,也可围绕问题涉及对象的特征来组织习题进行教学。
1.2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在可清晰归类的习题教学中,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技能、依据正确的解题步骤。解决教学中的习题;(2)学生理解解决一类习题的方法,并在新情境下正确运用;(3)学生理解一类习题的题型特征以及解决此类习题的方法,形成此类习题的图示。
1.3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问题解决习题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问题解决一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一图示的运用”。具体如下:
(1)问题解决阶段
此环节将使学生尝试、体验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此环节中,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中的几道,并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正确解答这几道习题,从而经历解决该类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2)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阶段
此环节将使解决此类习题的方法显性化。此环节中:第一步,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为方法教学过程理解阶段;第二步,分析此类习题的情景特征(或称题型特征),为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做准备;第三步,学习解答此类问题的图示。
(3)图示的运用阶段
此环节是帮助学生练习习得的图示。此环节中,学生运用图示来解决属于同一类型,但情景差异较大的问题,所选习题在一些非本质属性方面应有变化。此环节与上一环节构成完整的方法及图示教学。
由于图示包含一类习题的情景特征以及解答此类习题的策略或方法,学生习得一类习题的问题图示后,可以根据新习题呈现的情景来判断该习题是否属于该类别,如果属于,则可以运用解答此类习题的方法来求解,这样就会体现出较高的效率。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先进教学方式,在习题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此类方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1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体系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思想之上的萨其蔓的探究训练教学思想。萨其蔓认为,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最好方法是训练,即促使学生对事情发生的原因产生强烈疑问,通过合理地获取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2.2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及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3)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3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探究思考一交流评价,学以致用”。具体如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个背景材料,创设出一个问题情景,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然后从中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热情。当然,教师也可直接出示一个用于探究的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
(2)猜想假设,探究思考
教师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各种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假设,并展开讨论,然后试探性地解决问题。此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3)交流评价,学以致用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质疑、审查证据,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解释作出正确判断,以保证学生的解释符合科学,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出示类似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进而能够举一反三地独立解决问题。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营造良好的合作和交流氛围,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该模式的不足在于教师很难控制适合学生探究的“开放度”,且教学耗时较长。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能有效解决传统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是指:借鉴科学家发明的思想方法和物理问题的编拟方法,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原型题出发。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问题或改变题目设计的物理情景,对习题作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
3.1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顾泠沅先生开创的基于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之上的数学变式教学理论。该理论是最具我国教育特点的数学教学理论,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开创性发展,经过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变式教学可分为概念性变式教学和过程性变式教学,通过概念性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从而摆脱一味的被动灌输;通过过程性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及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避免反复的机械训练。也就是说,组织合理的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进而发展他们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
3.2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物理习题作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启迪、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变异维数”,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想品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3.3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精选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合作探究一问题解决,方法迁移”。具体如下:
(1)精选问题,一题多解
首先教师创设情境,呈现具有针对性、基础性、灵活性和可变性的问题,可以精选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或其他来源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并进行解法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一题多变,合作探究
师生对精选出来的问题共同探究,通过变更提问的物理量、变更题给的物理量、变更对象的结构形式、变更对象的物理情景等,获得题目的一类或几类变式,从而培养、锻炼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3)问题解决,方法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对共同探究得来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变式题进行分类处理,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采取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变式题的研究、解决,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促进知识的迁移。
实施物理变式习题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三个“度”:题目的变式难度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题目变式的数量要“适度”,不能太多;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善于创设变式情境,激励学生参与。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事倍功半。
总之,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物理习题教学,可以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事实上,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不可能固定不变地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不同的习题教学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习题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习题教学模式。以上是新课改以来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对战斗在教学一线的广大同行们有所裨益。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摘要: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教学 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但它们对所面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浅,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出发,几乎不涉及物理模型,也不会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思维训练方面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在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不是拍照,不是素描,也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源于具体事物,而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初中的那种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规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现实情景的物理模型,而后纳入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加以处理,最后得到问题的解决。本人认为,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清晰地构建出情景条件的物理模型,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惧怕物理课,厌恶物理课,甚至痛恨物理课。他们认为物理枯燥、难懂,没有趣味。为什么他们对物理格格不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真正学懂,以后不懂的地方就越来越多,只好死记硬背去应付习题和考试,苦不堪言,兴趣就无从谈起。
物理是一门精密学科,其中包括许多概念,它们从实际抽象而来,界定比较严格。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里形成的直觉或潜意识(“前概念”)相左,这就是初学物理的人不能绕过的障碍。如何能够克服这一障碍呢?就是将物理概念与实际挂钩,而不是停留在字面里或公式里,在头脑里不含糊地确立科学概念,并能自觉地应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对学生来说“学会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才有可能学会,学会才可能学好,学好才能产生真正的兴趣。我认为:物理教学要把学生对物理学科情感培养作为物理教学基本价值取向,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动脑团结合作探究,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作用非常大。利用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之一。教育研究证明,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困惑,能够有效提高思维创新水平和动手能力。所以,教师要抓住物理学科的探究实践性,认真研究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经常设
置或提供学生动手解答问题的时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实现探究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口头陈述。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的时间,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教师可采取自学讨论法,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的更高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可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新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敢于发现,主动思考,勇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在认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所以,对高中物理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即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们还要不断地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丙亭:《高效课堂22条》,新浪博客
[2] 张树成:《打磨高效课堂,提高备考效益》,山东省昌乐二中 [3] 刘力编著:《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
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四册,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
二、设计思路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课处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为1课时完成。对于学生学习较为陌生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历经曲折,探索、失误、发展贯穿这十年的历史,其主流是前进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的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教学难点
知道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过严重失误,你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吗?
(二)新课教授
要求学生自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分组回答(全班学生分为八个组,每组派一个组长)第一目有关问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教师讲述)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第31至32页小字内容)
合作探究:掌握了八大的内容,我们共同“议一议”,你认为八大的决策正确吗?这一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甲:正确,脱离实际。
学生已:没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国情。学生丙:赶英超美,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速度。、、、、、、(教师总结)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做了正确的分析,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背离了八大的正确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讲解)背景:(1)在1957年11月,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苏联提出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受其影响,中国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2)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全国迅速掀起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
概念解释:(教师介绍)
①大跃进: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全国农村把原先的几个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总结得出特点:A、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B、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师生互动环节一: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小组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小组二: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小组三: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师生互动环节二: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大跃进”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组四: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小组五: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 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小组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小组七: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小组八: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师生互动环节三: 展示课件,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展示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合作探究:“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组内成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组内成员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严重的泛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的经济困难。
组内成员3:教训: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盲目求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3、国民经济的调整(板书)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教师讲解:“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4、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组内成员4: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
组内成员5: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组内成员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组内成员7: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找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发生中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提纲。总之、再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作者简介:杨培芬,女,吴起县人,于200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历。2007年分配参加工作至今,现任吴起县第一中学二级教师。2010年个人撰写的论文均在省、县获得二等奖。个人教育格言: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姓 名:杨单 位:吴电 话:
培 芬
起 一 中 ***
第四篇: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浅谈
凤县黄牛铺小学
陈玉娥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有: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当前仍有不少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表现为
1.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僵化,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课堂教学模式是发展变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实际上教学模式只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实践早已证明: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去指导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现行课堂中,教师为模式的顺利展开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使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减少。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学方法选择盲目崇尚新异
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目前,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记忆性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等弊端,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固然好,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学大于教”。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过于疲惫,对学习必然为产生厌倦心理。3.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就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行为的受动化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
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应用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具体操作中,应坚持:第一,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独立人格的空间,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因为某个学生性格孤僻而歧视他;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
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诱,不能包办代替。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是多方面的。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让他把相关材料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他得以超越现象,发现规律和联系,使信息不致于流失,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讨论、演示、操作、板书相统一。第三,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如开设“学科沙龙”;二是展现能力,如编导课本剧;三是展现学业成果,如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展等,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总之,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因而,不注重个性差异,没有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是显示不出高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3.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
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4.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着力于: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但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中介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在围绕学生发展上动脑筋。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特别强调人文性理念,强调提高人文素养,塑造丰富多彩的人格。人文理念的核心就是尊重和顺应人性、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关注人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倡导人文理念,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从而,真正建立起新型的科学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人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最终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学会共同生活。
(四)关注教师教学创新,倡导开放性评价原则
我们主张以学定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为学服务。倡导丰富多彩的课堂,反对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开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材施教,给被评价者留有广阔的创意的空间。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关要求
1、确立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三个维度去确定,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全面揭示本课的知识点,无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能进行智力(主要指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训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学习方式、方法与习惯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学、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勤动笔的习惯。
②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
③尝试多种学习方式: A、自主学习: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学生在高度思维独立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学习。不要把学生的自学当作自主,而学生的独立思维和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尊重和张扬。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是强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其特征为,由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由内在动力支持和调控,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学生真正有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产生独立的见解或独创性。B、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将大大改变学生因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而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个性心理。这样看来,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互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领导意识,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所谓的合作学习其实就是形式上围坐在一起的个体学习,根本不存在合作,不存在合作的价值和结果。正确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努力,互助、分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其要素有: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开展面对面的互动和有效的沟通,寻求有效性的途径,对于各人的看法和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C、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即是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从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探究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与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虚心地承认差距和失败,追求和关注美好的事物等。
正确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开辟学术研究的情境和氛围。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独立的意义和操作方式。但他们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必须真正是独立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合作的前提是自主,是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探究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式。在教学中,绝非每一节课都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它绝对不是程序,不是模式,只是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和探究学习不等于教师不再讲授,合作学习不等于从此不再搞单独的质疑和答疑活动。一定要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极端倾向。
2、抓好教学实施(1)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能正确理解教材,善于利用、活用和开发教材,体现创造性。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②要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和人文性、教育性,能针对儿童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要具有训练性和综合性,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资源来自生活、自然和学生自身。学生可以在自然和生活中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注重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安排适当的课堂教学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新颖、开放,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新意和挑战性,答案不唯一,呈现问题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和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要从学科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恰当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活动。
(4)重视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
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时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学、提问、指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反映及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的难易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5)呈现教学能力、素质、机智与情态
讲授正确;语言、风格良好,即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语速适中,语调适宜;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举止得体;要善于驾驭课堂,即做到活而不乱,有序而不呆板,教学机智灵活。(6)优化教法、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能根据学的需要设计教的内容,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出发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恰当,讲求实效。
3、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兴趣浓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能提出独到见解,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得到增强,学会倾听、积极探究、交流、协作、分享。师生、生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好。(3)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创造力、实践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学有所得,同时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
4、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教学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所教对象的特点。教学要个性化,有令人称道的特色。
四、关于“三段五步”教学法的说明
“三段五步”教学法是我镇今后将着力推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三段”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巩固拓展”,“五步”即“导入定向、尝试实践、点拨归纳、应用延伸、检测评价”。
1、导入定向就是以简洁的语言、有趣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浓厚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导入”的方法,如猜谜、讲故事、读儿歌、做游戏,或以激趣性、激励性语言设置悬念等,语言要简洁、明快、有感情。“定向”要抓住课程的切入点,既要与“导入”相衔接,又要明确提出本节课的任务,为下一步“尝试实践”指明方向。
2、尝试实践,即在教师分派任务后,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质疑释疑,相互交流。
3、点拨归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交流经验体会,在教师的点拨下,全体学生一起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再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应用延伸,即对当前的知识体系进行应用,使课本上的知识从理论探讨转向实际操练,并适当插入一些延伸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5、检测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本节课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小结。检测可以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以个人抢答、小组竞赛等形式呈现。评价,既可以对检测的结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个人或全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实行“三段五步”教学法可以拓宽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目的。
“三段五步”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究性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教材内容以及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盲目套用。教师个人要在“三段五步”大框架下,潜心钻研,大胆实践,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升华为理论成果。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积极开展互帮互助互学活动,认真学习、借鉴、吸取他人经验,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以我们的激情和充满睿智的方法去激活课堂、感染学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掘,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