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宁波市外事学校 薛矿军
作为实习生和新教师的指导老师,我们总是特别重视指导他们如何上课,却往往忽视了引导他们怎样听课和评课,这可真是个极大的遗憾。不可否认,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作用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下面就新课标下引导新教师怎样听课这一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
窃以为,这个问题涉及课前准备,课堂聆听、记录,课后反思三个阶段。在课前准备阶段,我觉得应该引导他们做好以下工作:
理论储备。掌握教学常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课程标准,尽量了解本学科教研现状,熟悉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
明确听课性质与课型。课的性质可分为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探索课、汇报课以及竞赛课(通常无缘听到)等,课型则通常有阅读课(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与写作课(写作指导、作文讲评)两大类。了解教学主客体。如果有可能,尽量了解(熟悉)授课者(教学风格及特色)、授课对象(层次、程度)以及授课内容(上什么内容,属于哪一单元,哪一册,单元教学要求及重点是什么,本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状况如何)。
熟悉授课内容。把授课内容找来预习一下,如果是阅读课,细细品读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自己有没有独特感悟;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懵懂懂地听,不了解教者和学生情况,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在课堂教学阶段,听课老师应该集中精力,坚持“四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眼到”――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手到”――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具体而言,在课堂上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谈老师方面。
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使之既符合文本的本意,又与学生的具体需求相匹配,从而激发学生的旺盛求知欲,才会做到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在合理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针对教材分析处理、学情把握、教学结构安排,运用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多媒体的使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了学生对文本的欣赏和理解。
如何体现教学思想(理念)。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合理利用“期待激励”、“竞争互助”“评价激励”等情感性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涉及导入艺术、提问艺术、点拨艺术、暗示艺术、启发艺术、评价艺术、过渡艺术、结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表演艺术、情境设置艺术、人文思想渗透艺术、课堂调控艺术、课堂应变艺术、引导学生乐学进而好学的艺术等。无可置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艺术――艺术地教学会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中通过对话完成高层次的精神交流,既利于学生学,又利于引导他们乐学、好学。清晰、精练(基本要求)、激情、幽默(发展要求)等不同风格、富有个性、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语言和适度的情感投入,无疑会使教师充满个性魅力和感染力;巧妙的导入会“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来;富有艺术的提问、暗示、点拨、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文本,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矫正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地自信心,进而乐学、好学;流畅的过渡,巧妙、隽永、回味无穷的结尾会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联系生活、设置情境、深入浅出的教学不仅是“巧教”、“巧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地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在无形中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可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啊;最后,教师在既定预设教学设计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真正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具体接受、反馈情况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临时机智应变,从而“生成”鲜活的、“本真”的课堂教学“新”内容,那就更是教学的高境界了。
如何发扬授课教师的个性。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是创造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新课标需要的不是拘泥于教参的教学设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灵活的调整,发挥自身优势,拿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另外,如果老师能够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摒弃面对评价机制时的功利追求,提倡个性化教学,将学生头脑中自由思索的权利还给学生,不但能够张扬学生个性,更能够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教学窒息了个性强烈的学生的求知欲,以至学生往往在语文课面前望而却步。凝聚着作者对生活的领悟和个性主观色彩的文本要求语文教师用个性去解读、去教学,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个性魅力,从而产生个性的特殊能量,取得个性的教育成就。
其次谈学生方面。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注预习准备情况。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准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是语文课和执教者有吸引力、感染力,是学生告别“要我学”,开始“我要学”的具体表现。
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课堂气氛。以学生发展为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思想、理念中,最终只会流为一个口号,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对之有浓厚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思考、回答、讨论进而提出问题,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热烈的气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的聆听(观察)、表达(说)情况和思维活动。聆听(观察)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将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表达则是学生将所接受、吸收、消化的知识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一种工具。积极、主动地听、说是师生交流、对话的重要前提。而思维的灵敏度、活跃度、广度、深度、批判度、领悟度、创新度往往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认真、仔细地听、看,准确、得体、流畅、自信地表达,积极、主动、高品质地思维,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目标,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本质上说,学生的接受、反应、应变能力是教师教的客观依据,关注以上能力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本),而且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的各种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
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与否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评价标准。以上内容,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提醒、引导新教师去学习、注意、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听课中把握要害,不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获得进步。
课后反思阶段,应该做的工作有:
倾听学生反馈意见(有机会的话),了解教学效果。“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如果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乐学、好学,这是教学效果良好的绝佳体现。浏览听课笔记,初步思考执教者的教学得失。从自己角度出发,对授课者的整体教学情况、过程及效果进行思考并在心里对之予以评价。聆听执教者教学设计思路陈述及对教学实际效果的自评。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授课者进行比较,把自己思考的评价和他的自评相比较,看看有什么差异和差距,并把感想记录下来。聆听评课教师的评价。把他们的评价与你的评价及授课者自己的评价对照比较,找出差异或差距并记录。
整理听课笔记,结合以上内容进一步思考,看看通过这次听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启示,然后写出心得体会或者论文。
总之,作为指导教师,只有在无私地、真诚地爱护、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新教师,使他们既学会如何上课,也学会如何听课、评课,他们才会慢慢入门,逐渐成长,进而挑起大梁。
『参考文献』:
张伟忠《以学论教,注意导向》(《中学语文教学》2002、04)袁建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情分析》(《中学语文教学》2002、1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中国教育报》 2002-11-29)邓治清《浅谈听课的技巧》等(K12教育频道等网络资源)
第二篇:新课标下我们怎样做老师
新课标下我们怎样做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对教师的一贯要求,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种说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缺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就是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一句话,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角色转换,首先是要求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所谓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对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除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以便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其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一边教学中能够深刻揭示其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摘自《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因此,继续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大事。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置身于知识的泉水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应战者,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特殊情况做出及时、灵活、妥当的处理,“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
曾经看过这样一部电视剧,女主人公是一群天真活泼少年的班主任,女主人公的父亲对她讲了这样一句话“你永远都必须走在学生的前列”。这样一句非常平实的话,却让我感觉其中蕴涵了深刻却又自然不过的道理。是啊,教师,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学生道德的楷模,如果你不能走在学生的前列,你又这样为人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优胜劣汰,自然规律是无情的,不努力的、跟不上潮流的教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2、胸怀宽广,宽容学生,具备一定的亲和力。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学生的各种不同感受与兴趣;只要学生感到有趣、精彩的、关注的,就可以谈,可以探究。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要能接受怪才、偏才,欣赏奇才、狂才。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居高临下地传授知识,也决不可板着面孔皱着眉头,动则训斥、变相惩罚;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求知的位置上,用一种娓娓道来的促膝谈心式的交流,“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亲和力,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天生幼稚的,情感纯真无邪。老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不掩饰,不伪装,好就是好,恶就是恶。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起他们的爱与憎。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按你意见办事,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恶作剧。另外,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的扶植引领、参与调度,然后才可逐渐放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是无序,不是盲从,不是形式,不是做秀;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内是主战场,要绝对利用好。
3、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会现代教学技术是难以想象的。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的时代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抛弃这一切就等于断了手脚。但是新世纪我们就是要改革创新,应用各种现代电教媒体,网络媒体,多媒体资源等来教育越来越“聪明”的学生。有人称:现代人必备的三种素质是熟练掌握电脑,讲一口流利的外语,会驾驶汽车。而对我们教师,要掌握这三种素质却相当困难。而这些又是从事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跟得上现代的教育教学,必得加强自身的互质,使自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现在,全社会已掀起一股学电脑的热潮。我们教师也把通过电脑证书考试作为各种评比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把电脑技术应用于日常工作中,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我们工作的工具,成为我们的好帮手。随着我们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外语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商品是英文说明,各种资料是英文的,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更是以英文信息为最。不如不学好外语,我们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
自身修养提高了,等于为新课标的实施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去。
二、勇当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
1、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新课标的出台以及新一论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营造了大胆创新与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课改课程的大胆设想与实施再也不必为被人怀疑、指责而担忧,再也不必被视为另类而无奈。
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必须考虑社会生活每一方面的剧烈变革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将社会需要放在首位,改变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内容,重新确定基于一系列新的技能、技巧之上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重新组织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策略。不断评价、完善新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新理念的大背景使得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如鱼得水,机智活跃,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表现为:教科书及教学参考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大大的增加,改变了原来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在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将被激活,他更需要以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来产生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如,新一轮课程的诗歌教学,我们把美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毛泽东诗词的教学,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我们师生共唱《沁园春·长沙》、《采桑子 ·重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创新,有的学生尝试用湖南话来朗读,也有的学生自我伴奏自我录音,学生倍感新鲜有趣,学习兴趣大增;还可以提倡和引导学生为每一首诗套曲或谱曲,先演唱再赏析;《再别康桥》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也可以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情境表演。《篱笆那边》是一首风格独特的隽永小诗,诗人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摆脱世俗束缚,追求纯真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背诵研讨,直抵诗的主旨,“谈谈我们身边的草莓和篱笆”,学生畅所欲言,坦荡直率,“老师你就是一颗大草莓,我们特别欣赏你”“童言”真挚可爱,让人忍俊不禁;再将课程向外拓展,阅读联系鲁迅的《风筝》,谈谈“大人与孩子”,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显见提高。学习《致橡树》,在美读中展开讨论,谈爱情的高尚美丽、品初恋的纯洁诱人,议健康的爱情观;大型诗歌诵读比赛会将诗歌单元教学推向高潮。学生欣喜不已,深深爱上了诗歌。
在我校教师的一堂公开课上,年轻的语文老师为初一的学生大胆地上一堂:欣赏北岛的诗《生活》。题目一出,听课的老师们大吃一惊:这在高中都不敢上的课,初一学生能行?随着课程的层层推进,大家悬着的心才渐渐松弛下来。原来,那位老师准备充分,他先让学生从网上收集有关北岛资料,学生们兴意盎然,纷纷使出看家本领,竞相比谁收集的资料多,结果,还没上课,大部分同学已经对北岛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老师上课让大家介绍有关北岛的情况,人人都争相发言,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前面的诗歌单元时重点介绍过欣赏诗歌的方法,所以学生们对北岛诗歌的欣赏并不感到手足无措。经过朗读、小组讨论、老师讲解,大家很快就领悟了《生活》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最后大家一起讨论了这首诗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结束了整堂课。可见,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去引导他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2、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促进者。教师要由关注学生学问性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学生体验性知识和方法性的学习。在与学生课堂的相处中,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称赞学生,用鞭策、激励和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建立自尊与自信。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课的独到与快乐,让学生在充满激情和新鲜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出谋划策,但却不可取代学生的设计与思考。对于学生构思的剧本、排练设计,辩论形式、演讲内容、活动安排,我一律表示尊重,但我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诸如:综合性学习如何选题、演讲辩论内容的取舍、如何查找资料、表演时怎样注意感情的交流、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教师还要注重点评,每一项活动完后,老师都要做出恰当的评价,多赞肯,多鼓励,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要从关爱学生出发,不能淡漠更不能冷漠,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哪怕一丁点的与众不同,这样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不断地创新。有些自读课文可以由学生讲,教师从旁指导,既给学生压力又给予动力;学生自教,课前准备充分,查阅大量的资料,有的设计很有新意,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师生无别,当老师的学生把老师当作学生一样来提问,场面很生动,效果亦不错。
第三篇:怎样听课(精选)
怎样听课
一、听课的意义
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职责与任务。
所以,听课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1、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说明这个道理;
2、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也存在有的老师对听课的认识不够到位现象,在听课问题还存在如下误区: 误区一:三心二意。执教教师在黑板前“大讲”,有的听课教师在底下“小讲”。还有的老师“一心多用”,时而听课“速记”,时而“耕种自留地”——或改作业,或写教案,更有甚者玩手机或中途离开课堂。
误区二:只把自己当听众。有的教师做听课笔记时,只记一些大的教学环节,大多时候只当一名“忠实的看客与听众”,而没有更多的思考。
误区三:为“功利”而听课。一般学校都会规定教师每学期、每周的听课数量,因为听课数量与量化、评优、晋职等都挂钩。毋庸讳言,平时的听课有的人是被动的,许多老师去听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有甚者不进课堂去听课)。抱着这种功利的心态去听课,听课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
二、有备而听,不盲目听课
1、作好听课内容的准备:
听课前一是看看相关教参、教材,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熟悉有关内容。二是对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了解;三对所听课班级的学生情况要有所了解。这样听起课来就比较心中有数,听课效果就更好(尤其刚工作的、对整个系统教材都还不熟悉的新教师更应该做到这点)。
2、扮演好自己听课的角色:
听课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听课者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听课角色。(1)“我是学生”的角色
听课者必须首先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充当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的角色,使自己处于“学习”的情境中。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那种水平,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学得会,就是说看别的老师这样讲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2)“我是教者”的角色
听课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这堂课自己来上该怎样讲?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从而才能判断出优劣。这样可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二是无原则地同情、理解,看不到短处。(3)“热心的指导者”的角色
听课者如果从指导者的角度来听课,就能做到一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与判断;二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三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4)充当“审美者”的角色
听课者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这个角色。用欣赏的目光去感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举一动的仪态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呵护学生的心灵美;用心领悟他们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去追求的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赞赏、合作、共享等更高层次的人性美。要多学习授课教师的长处,多体会其特有的风格、闪光点。
三、课堂听课的基本方法
听课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成以下五个字,即:听、看、记、想、谈。(1)听
一听上课老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二听课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答题,答题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和暴露出来的问题。
具体讲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怎样引入新课?是怎样讲授新课?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怎样启发学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置疑、释疑。怎样巩固新课知识的?是怎样总结的?是怎样布置作业的?还要听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讨论问题的?
(2)看
一看教师。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是否充满激情,教态是否自然亲切,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偶发问题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二看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并通过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便于课后解决实际问题。一节课的“亮点”,往往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因此,听课时,听教师怎样讲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怎样学,看教师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通常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需要教师的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靠教师去落实。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整堂课包倒讲的的教师不一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他不明白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行为,是老师及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看教师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怎么学习是听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看学生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不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死气沉沉的课是没法上的);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表现;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能力;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巩固练习情况;看学生发言、思考问题的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长短是否合理;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为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3)想
就是要求听课者要边听边想: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注意点是否强调?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而亲切?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法是否灵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是否好?“双基”是否扎实?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较大的失误? “这节课假如是我,该怎样上” 等问题,从中吸取有益的方面,指导于自己的教学。
(4)记
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
1、是记明听课的日期、节次、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
2、是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
3、是记本节课在教学思想、德育渗透、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点;
4、是记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
5、是记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听课记录要详略得当,要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记录上,变成书记员、录音机。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记载,并加批注。听课结束后要总结评语(优点与不足)以便与教者交流,一段时间后,要对照听课笔记要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为自己所用的东西来。
(5)谈
就是听课后和授课老师谈、和学生交谈,交换意见。可先请上课老师谈这课的教学设计与感受;然后再由听课老师谈自己对这节课总的看法,谈这节课的特色,谈听这节课所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交换意见时应抓住重点,多谈优点和经验。做到明确的问题不含糊,吃不住的问题不急于下结论,学术上的问题不武断,有创新的要肯定与鼓励,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但要注意可接受性,切忌信口开河,切忌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总之,看似平平常常的听课,要听有所获,想提高效率,还是有一定的讲究。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思想开小差,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老师上课。希望老师们都能够在听课的过程中与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博取众家之长,然后形成自我教学风格,在听课学习中迅速成长,力争早日成为“名师”。
第四篇:新教师如何有效听课(范文)
如何有效听课(第一节)
听课如同阅读一本活动的教育教学书。怎样读书呢? 一是要多读,博览群书。书读的多了,收获自然就大。
二是要多想,用心读书。读书仅仅多还远远不够,熟话说“贪多嚼不烂”,还要思考。只要用心地读、思考地读,才能洞察到“书”背后的理论、思想,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影响行动。
三是要多记,动笔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就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听课亦如此。
听课是当教师的开始,是教师走上讲台的基石;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的路径。
我的职业生涯在惯性的轨道上无知无识地运行着,其中也处心积虑地不断尝试改进教学,然而,一切似乎都无法尽如人意。但毕竟心中当好教师的理想未曾熄灭过,它隐约闪现促我时时深思。正是持之以恒地关注与思考课堂,他深刻的领悟到心灵的秘密与教育的真谛,探索出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思考教育名家的成长中,我才真正意识到,教师听课其意义在于“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在对许许多多的课堂细节的批判与借鉴中,汲取教育的真元之气,吸纳异质与新机,塑造属于自己的育人风格和才智。走进教室听课,似乎很简单,但是,如果想要听出门道,想要收获多,就非得认真备课不可。有备而来,才能满载而归。教师要想从听课中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个有心人。“有心”,首先是认认真真准备,实际上就是备课,如果在了解执教者的内容之后,照样读书、读参考、思考,如问问自己“如果我上,我会怎么做”“我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怎么解决”等等,听课时看看人家怎么做、人家怎么解决,人家这样做高明在什么地方或者不足在什么地方等等。这样,人家的经验与教训、优点与不足,皆成自己的宝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否则,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稀里糊涂的听,没有目的,没有问题,不熟悉教材、不理解意图,像看戏,所得就了了。要带着思想进课堂,上课如此,听课亦如此。
第五篇:新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新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2014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由学校组织到骨干教师的听课活动,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作为一个新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我听的是两节高三的数学课,可以看出两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课堂教学中,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教学过程细致,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思考的容量也大,主要讲了三个类型的题目,这三个类型的题目基本概括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高考中能够考到的问题,以及思维方向,由学生和过老师一起对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非常的适用,这三个类型也是对高考题型的预测,这节课过老师更倾向于思维的点拨。
通过每一个问题给出一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几个问题看得出来也是许老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底下的同学思维非常活跃,能够跟着老师的步骤走,还有对于问题给出的变式也非常有针对性,设计的非常好。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