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育学历年真题(五)含答案

时间:2019-05-12 23:2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教育学历年真题(五)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教育学历年真题(五)含答案》。

第一篇:5教育学历年真题(五)含答案

教育学历年真题

(五)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A.教学目的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高水平的智力

B.实践能力

c.健康体魄

D.创新精神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4.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5.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6.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

7.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管理能力

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8.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9.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校外活动是指()。

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

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

C.由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

1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12.判断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标准除了“素质”以外,还要看()。

A.学历

B.职称

C.敬业程度

D.业绩

1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14.教与学的知识属于()。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性知识

15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的计划性和变动性动态平衡的主要手段是()。

A教学机智

B.坚持设计

C.教学评价

D.跟随学生

16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

A促进发展

B.甄别

C.奖惩

D.评优

17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18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9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20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

二、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具体化。

2.人际环境: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

3.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科学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科学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现代人的人格特征:即具有理智和情感和谐发展的心理机制,高度创造力的活动效能以及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伦理内容。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学生德育的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2)榜样和示范;(3)锻炼;(4)修养;()陶冶;(6)评价。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2)学生的定型期望;(3)班集体的特点;(4)教师的行为方式:①强制性的因素;②亲和性因素;③作性因素。

3.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1)由于家长在职业类别上的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受到不同影响;(2)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道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3)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准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4)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5)家庭的气氛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6)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

4.简述师生关系主要表现有哪些?(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4)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5)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5.阐述教育和教学的关系。

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种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学生进行教育。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教学目标的叙写中明确地行为目标要求。答: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可作为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它必须用学生可判断分析的具体行为来描述,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从广义讲,包括终极目标,即国家教育宗旨;中程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短期目标,每科每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上有三类情况。第一,用教育目标代替;第二,含糊的教学目标;第三.明确的行为目标.明确的行为目标,首先包含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其次包含行为动向。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分为含糊的与明确的动词。再次包含情境或条件。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①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或者不允许使用。②提供信息和提示。③使用工具和特殊设备,或者不用。④完成行为的情景。最后包含表现水平或标准。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标准的说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一般行为标准分三类: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准确性;成功的特征。教学设计拥有具体明确的行为目标,可以为教师提供明显的教学方向。提供选择教材、教法及教具的依据,也提供了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但有些教学目标是不能测量学习结果的,也需要加以重视。教学中不可忽视目标所未提及的其他人物,未预料的教学活动也可能引出更有价值的结果。

2.如何课堂教学中“中性力量”的处理。课堂中有三类力量的影响:积极力量,指增进学生学习的行为;中性力量,指不增进也不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消极力量,即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中性力量的表现形式有:①不在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的学生;②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③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④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交换意见;⑤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这些中性力量个别出现时,可以带来对教师一种课堂情绪的影响。但也可以在不扰乱主要工作的条件下,接受学生的这些中性现实,让其他学生胎常进行学习,如中断教学逐个处理会引起分心时间,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思路。中性力量需要教师的诱导,从而转化为积极力量。

第二篇:2教育学历年真题(二)含答案

教育学历年真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的观点。

A.赫尔巴特B.皮亚杰C.杜威D.瓦?根舍因

2.()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卢梭 D.亚里士多德

3.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A.美德是否可教B.教学的教育性C.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4.为了防止考试焦虑症的发生,学校咨询人员提前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体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属于()。

A.早期干预B.缺陷矫正C.发展指导D.问题预防

5.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A.教师职业的出现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C.教育立法的规定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6.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7.为全体人民服务,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A.公共性B.生产性C.科学性D.未来性

8.学校的基本功能是()。

A.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B.为繁荣文化服务C.能实现人口的控制D.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9.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

10.下列哪一特征与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不符?()。

A.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问的法律行为B.公开、直接、透明

C.平等自愿双向选择D.聘任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11.不在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之列的是()。

A.提出申请B.受理C.参加资格考试D.颁发证书

1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规定。

A.国务院B.国家教育部C.省教育行政机关D.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3.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

14.“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

15.技能是按照规则、程序、基于练习而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下列与技能的三种类型不符的是()。

A.身体协调能力B.智慧熊力C.元认知技能D.自主能力

16.德育的价值属性和对平行教育子系统的作用是德育的()功能的两大含义。

A.社会性B.个体性C.教育性D.享用性

17.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着名的是()。

A.杜威B.泰勒C.布卢姆D.布鲁纳

18.下列属于布鲁纳教育观点的是()。

A.五段教学法B.设计教学法C.范例教学法D.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19.在集体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

A.集体形成初始阶段B.集体形成正规化阶段C.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发展阶段D.健全班集体形成时期

20.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师的人际知觉:是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3.必修课:所有学字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5.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素质教育目标分解有哪些? 素质教育目标分解

(一)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在爱教育者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据着统治的或统帅的地位。对其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

(二)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

道德素质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必需的,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 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完美的品格。内容:五爱,民族自尊心、个人与集体、国家关系,忠诚老实等。

(三)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

包含:科学、道德和艺术

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方法、基本智力素质教育。

(四)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生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赖以生成的基础。

内容:健身的基本知识、技能;锻炼与卫生习惯;抵抗疾病的能力;精神状态等

(五)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六)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

审美素质包括: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

它是指形成受教育者科学和审美观念、较强的审美感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过程。

内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基本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七)劳动素质教育目标及教育

劳动素质:热爱运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一定的生活处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等。

(八)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包括: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

2.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能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3.简述微观环境的影响。这个不会做,不好意思啊

4.简述气质差异和教育。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工作,使学生适应环境,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本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人格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1:建设自我一个良好的自我必须学习建设自我,而一个良好的自我很有可能把教育者引向良好的道路,你的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教育的力量.2:围绕人格的建设选修课程体系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人格学>>,<<孙子兵法>>,“思想道德修养”......3:培养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可以通过感性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理性的形式体现出来。它一旦形成,就会渗透于人的各种行为之中,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活跃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在人文活动中,永远存在着一种对人类的关怀,对创造事业的激情。

4:培养判断,鉴别能力和探寻精神

5: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具调查80后的孩子,比50年代的患精神的病的还要浮躁,所以更要去奢侈,去浮躁,去娇气培养坚强的毅力.6:注意日常生活

知行同一,言传身教这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我的磨练,要通过善的积累,不断巩固强化,逐渐凝固成优良的品德.这种道德修养方式其实际上就是强调对人的道德意识的磨练,只有不断加强自我磨练,才能步如跟高的道德境界.内省:再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草出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就是要去恶存善.慎独:指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仍然自觉按一定道德准则思考和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1)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特别重要。(2)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和性的教育。

(3)教师应该协同家长创设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应该用亲切关怀、启发引导代替限制。(4)教师应善于组织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这种荣誉感得到满意的发展和巩固。

2.如何理解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2)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3)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4)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支持和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在三个方面的协同和配合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

第三篇:2017教育学历年真题整理,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含答案

2017年教师考试(教育学)模拟测验一(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A.英国B.法国C.德国D.日本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C.因材施教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教育原则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5.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8.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

9.“教书”与“育人”是()的关系。

A.并列的B.递进的 C.互补的 D.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10.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里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D.因材施教

1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2.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的()。

A.多样性B.复杂性C.示范性D.长期性

14.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的教学方法是()。A.讲演法B.探究的方法C.直观的方法D.实习的方法

15.范例教学法的创造者是德国教育家()。

A.第斯多惠B.瓦根舍因C.赫尔巴特D.韦特海默

16.“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这种课外活动的形式是()。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C.个人活动 D.小组活动

17.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D.练习法

18.赵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赵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赵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赵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A.集权型 B.民主型C.放任型 D.兼有BC两种型

19.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20.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奖惩属于()法。A.榜样示范B.品德评价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21.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 _____。

22.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_____。

23.主题班会应以_____为主,教师不能包办。

24.素质教育的核心是_____。

25.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_____、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6.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_____的发展。

27.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统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_。

2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_____的关系。

29.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制度叫_____。

30.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_____。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31.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32.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33.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4.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35.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36.教师无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要掌握专业内的知识就可以。()

37.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8.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重点关注的对象应是先进生和后进生。()

39.在当前,如果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家长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家长就有权拒绝送学龄儿童上学。

40.国外有人统计调查了某家族的八代l36名成员发现其中50名都是音乐家这是遗传决定的。()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实行 义务教育的国家。

2.B 【解析】孔子所说的“学”即学习,“思”即思考,因此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D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 强制性。

4.D 【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A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 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6.B 【解析】陶行知的话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崇高的职业道德。

7.D 【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

8.A 【解析】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D 【解析】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 响教书,教书与育人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0.D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它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而不能打击个别同学的积极性和独创性。

11.B 【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鱼”指直接给他现成的鱼,而“渔”则指捕鱼的方法。教给学生方法,让他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效果会更好。

12.A 【解析】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就人的发展而言,其认知发展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

13.A 【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4.C 【解析】小学生年龄偏小,知识储备和经验较少,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老师应该侧重运用直观的方法。

15.B 【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瓦根舍因为代表提出了 “范例教学法”。

16.D 【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以自愿结合原则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小组,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小型分散,灵活多样,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和培养专门人才。

17.C 【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使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8.A 【解析】在这种类型中,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责任心,但教育方法简单,不讲求教学方式,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对教师只能是听取和服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

19.C 【解析】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0.B 【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二、填空题

21.课程设计 22.四书五经 23.学生 24.培养创新能力

25.修辞 26.心理 27.班主任工作总结28.促进 29.学校教育制度 30.卢梭

三、判断题

31.× 【解析】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32.× 【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33.√ 【解析】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34.× 【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35.√ 【解析】(1)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2)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36.× 【解析】现代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呈现出综合发展的趋势;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问题意识增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必须具备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37.√ 【解析】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38.× 【解析】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多数,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互相争斗的焦点。因此,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班主任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既要抓两头,又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

39.× 【解析】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40.× 【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可能性,但决定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017年教师考试(教育学)模拟测验二(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我国封建社会官学的最显著特点是()。A.封闭性B.垄断性C.等级性D.阶级性

2.孔子的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

A.诗、书、礼、乐、易、春秋 B.诗、书、礼、仁、义、智

C.德、智、礼、义、诗、春秋D.德、书、礼、乐、义、仁

3.古代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苏格拉底

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

A.《太阳城》B.《理想国》C.《政治学》D.《乌托邦》

5.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

6.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把教育分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

7.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C.凯洛夫的《教育学》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A.教育规律B.教育现象C.教育事实D.教育问题

10.在青少年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

A.10、11-

11、12岁 B.11、12-

14、15岁 C.13、14-

15、16岁 D.7、8-

9、l0岁

11.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加德纳C.布卢姆 D.布鲁纳

12.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 C.个人魅力D.举止端庄

13.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根本上是对教育上的()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

A.自然性与社会性 B.受动性与能动性C.共性与个性D.方向性与现实性

14.启发式教学最早可见于()。A.孔子B.柏拉图 C.杜威D.卢梭

1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

A.直接感知事物

B.间接经验

C.学生的实践活动

D.交往

16.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学说,开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之先河的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赫拉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

17.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

18.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A.课外活动 B.各科教学 C.政治课 D.班主任工作

19.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动力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

20.评定学生操行是班主任工作的()。A.前提B.基础 C.方法 D.中心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21.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再生产。

2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___。

23.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_____和_____的主体。

24.教师劳动手段具有_____性和_____性。

25.在我国,组成课程的三个部分是_____、_____和_____。

26.教学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的一个双边活动。

27.德育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_____转化为受教育者的.28.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_____同受教育者已有的_____之间的矛盾。

29.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包括_____和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封建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封建等级性,反映在教育中,官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等级性。

2.A 【解析】孔子教学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3.D 【解析】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又被誉为产婆术,这种教育方式被记载在《理想国》中。

4.B 【解析】《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

5.D 【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第一次出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范 畴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6.B 【解析】教育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当代社会的教育。

7.B 【解析】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8.D 【解析】l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而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D 【解析】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0.B 【解析】少年期指ll、12~14、15岁。

11.A 【解析】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针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教育 无目的论的主张,强调实用主义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12.A 【解析】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表现在言语和行动上教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13.C 【解析】这是对教育上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

14.A 【解析】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在《论语》中早于西方苏格拉底形成了启发式教学。

15.B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通过书本或者前人既有的经验进行。受制于时间和精力,学生大多时候通过间接经验认识世界。

16.D 【解析】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最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 “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17.C 【解析】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18.B 【解析】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各学科教学,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开展德育。

19.C 【解析】道德情感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动力作用,道德情感贯穿于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之中。

20.C 【解析】班主任通过学生操行评定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

二、填空题

21.有组织有计划 高效率 22.质量规格 总要求 23.自我教育 发展

24.主体示范 25.课程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教材

26.教师学生 27.品德规范个体品德

28.道德要求 品德基础 29.全面总结专题总结

2017年教师考试(教育学)模拟测验三(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A.商代 B.周代C.夏朝D.春秋

2.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的教育。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

3.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于(A.1985年B.1989年C.1993年D.1995年

4.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

A.个体知识经验B.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C.个体需要兴趣D.情绪状态

5.5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A.单维思维B.不可逆性C.自我中心D.具体逻辑推理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7.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A.指向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D.独创性

8.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

9.3~5岁儿童的言语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这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10.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A.教师角色认知B.教师角色体验C.教师角色期待D.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1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12.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家庭B.个人主观努力C.学校D.社会

13.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

A.视象代码B.声象代码C.语义代码D.图式

14.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C.兴趣 D.知觉

1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授受关系B.民主平等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师道尊严的关系

16.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称为()。

A.教育发展 B.生理发展 C.心理发展 D.人的发展

1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18.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相同B.概念不同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19.()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D.民主

20.普及教育始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21.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____和____。

22.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必然形成并依赖于一定的____。

23.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__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4.____是指课的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____和时间的分配。

25.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____。

26.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一____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称为教学计划。

27.德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____的过程。

28.课外教育工作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引导学生参加的多种多样____、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29.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和个体差异来体现的。

3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____和社会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 元前l000多年前的夏代。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

2.D 【解析】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雅典的教育。

3.A 【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做出决议;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4.B 【解析】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已经相当成熟,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5.C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等特征,认为其他人或物的思维与自己的一样,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6.B 【解析】自古至今,孔子提出的“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思想,因切中了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一直成为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长期的坚持。

7.C 【解析】思维的变通性,也称为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8.A 【解析】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9.C 【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10.A 【解析】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11.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C 【解析】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3.B 【解析】感觉记忆以视象和声象形式存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象代码的形式储存,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以语义代码为主,也有视象代码。

14.A 【解析】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故题干所述应为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15.C 【解析】教师和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6.D 【解析】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17.B 【解析】课堂管理能够促进教学和评价的进行,同时,通过维持纪律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

18.B 【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产生问题行为。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19.D 【解析】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0.C 【解析】义务教育、公立学校是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过程中诞生的,始于资本主义社会,是靠国家强力推行而普及发展的。

二、填空题

21.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 22.师生关系 23.发现学习24.课的结构顺序

25.小学 26.教育行政 27.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28.有目的 29.群体差异 30.学校教育

2017年教师考试(教育学)模拟测验四(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B.社会条件C.主观努力D.成熟机制

4.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

5.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6.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A.群体意识B.社交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D.合作能力

7.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8.“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A.连续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D.创造性

9.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内容广泛,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这是()课程观的观点。A.人文主义B.科学主义C.知识本位D.能力本位

10.‘‘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为、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A.受教育的权利B.生存的权利C.安全的权利D.受尊重的权利

11.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浊”这个字,而“浊”字右边的“虫”,正好是今天学的字“茧”的下面的部分。于是当学生再学“茧”这个字时就容易多了。这位语文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2.()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A.环境 B.教育 C.社会D.实践

13.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示范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4.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A.比较法 B.榜样法C.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

15.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6.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7.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18.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A.唯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19.下列关于活动课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 B.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

D.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20.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

A.自主性 B.随意性 C.规范性D.强制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

2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23.培养人的活动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人类文化的传播者B.人类灵魂的工程师C.人的潜能的开发者 D.人的精神的指引者

E.人的思想的导航者

24.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区教育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5分。共15分)

26.学校制度是随便制定的,对国家和青少年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影响。()

27.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28.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29.杜威是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30.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31.只要牢牢把握教学这一中心点,学校就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2.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33.教学过程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无关紧要。()

34.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是个体本位论。()

35.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 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2.C 【解析】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 到循序渐进,即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 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D 【解析】格塞尔一生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 势力说”,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4.C 【解析】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而编制的主要材料,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5.D 【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6.C 【解析】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7.C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三方面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8.D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其次表现在对教育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即教育有法,但教无定法。

9.A 【解析】这是人文主义课程观的观点,人文主义理论认为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尊重儿童,要以人为本。

10.C 【解析】题干所述是保障儿童安全的权利。

11.B 【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 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中的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A 【解析】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13.A 【解析】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这是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14.D 【解析】品德评价法的方式有奖励、惩罚和操行评定等。

15.C 【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6.D 【解析】“平行教育影响”是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是 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7.D 【解析】本题考查了行动研究方法,即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 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方法。

18.D 【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19.B 【解析】活动课程是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教学;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20.A 【解析】课外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自主性,把握这几个特点,有助于驾驭课外活动的规律,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重要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D【解析】我国学校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2.ABC 【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23.ABC 【解析】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

24.ACD 【解析】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

25.ADE 【解析】教育活动中三结合中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三、判断题

26.× 【解析】(1)学校制度不是随便制定的,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2)学校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会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7.X 【解析】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阶段性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28.√ 【解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9.X 【解析】杜威是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

30.× 【解析】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31.× 【解析】此题考查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以及对教学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从教育自身来看,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但学校若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通过教学,还要通过其他教育形式,如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劳动等途径才能实现。教学只有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2。× 【解析】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33.X 【解析】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但是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4.× 【解析】(1)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2)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这是片面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就必须符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另外,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35.√ 【解析】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中形成的。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在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2017年教师考试(教育学)模拟测验五(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

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C.斯巴达D.雅典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A.人身自由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4、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因为学生有()。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5、“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6、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D.要素主义教育学

7、()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

8、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A.权利B.威严C.权威 D.人格力量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凯洛夫B.杜威C.布鲁纳 D.赞柯夫

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计划B.课程类型C.课程标准D.课本

11、德育过程中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组合方式是德育过程的()。A.内容B.结构C.层次D.方法

12、能对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发生影响的因素是()。

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生产力D.文化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A.有差异性的认识B.有个性的认识C.有指导的认识D.有基本的认识

14、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 D.科学技术

15、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特征的是()。A.课程目标B.课程标准C.教学计划D.培养目标

16、设计教学法的创立者是()。A.杜威B.布鲁纳C.克伯屈D.赫尔巴特

17、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文化D.政治经济制度

18、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是基础。A.知B.情C.意D.行

19、“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A.环境B.遗传C.教育D.主观努力

20、“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A.德国 B.法国 C.英国D.美国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2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A.备课B.上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E.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2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A.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B.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D.优越的社会制度保证教育有极高的社会效益

E.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A.班级建设的设计者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C.班级组织的教育者D.班级制度的执行者E.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4、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有()。

A.内发论 B.外铄论C.成熟机制D.教育E.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5、学生文化的特征有()。A.过渡性B.非正式性C.整合性D.多样性E.互补性

26、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A.新授课B.巩固课C.技能课D.检查课 E.练习课

27、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性因素有()。

A.教师的权威B.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C.经济地位D.政治地位E.文化地位

28、运用奖励和处分时要注意的要求是()。

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B.以诚待人C.发扬民主D.注意时机E.注重宣传与教育

29、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

A.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B.知识广博C.富有感情、有感染力D.富有个性E.改善实践

30、学校咨询活动要取得成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B.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观参与D.个别学生,个别问题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31、_____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

32、教育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3、______的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34、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初的乌克兰______学校中。

35、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_____为标志。

36、教科书的编写应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_______与_______,强调内容的_______。

37、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_____时期。

3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______与学生______之间的矛盾。

39、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_____等内容。

40、试题类型大体有_____和_____两大类。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10分)

4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

42、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4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4、教学是学校的唯一工作。()

45、考试时为照顾部分落后学生,应尽可能降低试题难度和分量。()

46、教育可以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对人的发展发挥它的能动作用。()

47、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骑士七技教育。()

48、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建立管理机制。()

49、拓展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50、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杜威。()2017年教师考试(教育学)模拟测验五(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者要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C.不平衡性D.差异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先天失明,但是嗅觉、听觉等却比正常人要灵敏得多,这说明人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

A.检查复习B.组织教学C.讲授新教材D.布置课外作业

5、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洛克

6、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

7、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是()A.隐私权B.名誉权C.人身权D.教育权

8、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的()的法律制度 A.权益B.权利C.利益D.权力

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是指德育的()。A.方法 B.手段 C.途径 D.内容

10、“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C.杜威D.瓦•根舍因

1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科学主义课程论B.人文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结构主义课程论

1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读书和作业 C.活动和交往D.谈话和讨论

13、“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B.科学本位C.社会本位D.个人本位

14、“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思想是()提出来的。

A.凯洛夫B.加里宁 C.赞可夫D.马卡连柯

15、心理学家是根据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发展关键期的概念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6、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

17、以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C.锻炼法 D.陶冶法

18、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9、学科专家的建议是()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

20、师生关系的本质是()。A.人一人关系 B.人一物关系C.授一受关系 D.朋友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21、从课程功能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工具性课程 B.知识性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D.技能性课程E.实践性课程

2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的三种主要表达方式是()。

A.环境文化B.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 C.规章制度 D.角色规范 E.价值成分

23、说服的方法包括()。A.讲解 B.谈话C.报告D.讨论E.参观

24、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学制类型有()。

A.双轨制学制 B.六三三制学制 C.单轨制学制D.分支制学制E.壬寅学制

25、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特性。

A.社会性 B.历史性C.阶级性D.民族性E.继承性

26、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

27、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法达成?()

A.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及时激励B.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

C.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D.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E.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

28、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A.习惯的养成 B.学习辅导 C.生活辅导 D.择业指导 E.卫生引导

29、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经历了()阶段。A.初识B.组建C.形成 D.发展 E.解体

30、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包括()。

A.准备阶段 B.酝酿阶段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E.观察阶段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31、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_______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_______之间的矛盾运动。

32、课程的编制应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______、______。

33、_____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34、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______。

35、目标评价模式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_____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_____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36、社会的______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37、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_____的教育。

38、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_____而采用的方法。

39、_____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40、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_______”的过程。它以新的_______和_______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10分)

41、西方古代教育以埃及和雅典最为典型。()

42、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就可以了,没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4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44、潜课程不属于课程的范畴。()

45、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蹦的班级管理理论是民主管理。()

46、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47、组织教学只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的。()

48、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了阶段性。()

49、身心发展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0、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德育无论从内容到方式也都不同,所以不同社会的德育是不能继承的。()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墨家以()为教。A.“弃圣绝智” B.“兼爱”和“非攻”C.“弃仁绝义”D.“克己复礼”

2.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战国后期的()。

A.《大学》B.《中庸》 C.《学记》 D.《论语》

3.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康德D.杜威

4.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缺点,私拆学生信件等,这是因为学生享有()。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5.小学教育所处的年龄段一般称为()期。A.幼儿 B.童年C.D.青年

6.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A.华生B.洛克C.格塞尔D.卢梭

7.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崇高的职业道德B.文化科学知识 C.过硬的教学基本功D.教育理论知识

8.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是教师的()。A.言行B.知识C.修养D.品德

9.当代教师的素养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方面A.政治素养B.教育素养C.专业素养D.道德素养

10.在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A.杨贤江B.蔡元培C.李大钊D.王道俊 11.教育教学中只是追求“齐步走”,违背了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互补性C.差异性D.阶段性_

12.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的官学体系。

A.官学合一B.官师合一C.政教合一D.科举制

13.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是()。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14.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的培养。A.创新能力 B.读写能力 C.听说能力 D.交往能力

15.盲人的听觉、触觉非常灵敏,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互补性C.差异性D.阶段性

16.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D.示范性

17.衡量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是()。A.效度B.难度C.信度D.区分度

18.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

A.文法教育B.骑士教育C.宗教教育D.六艺教育

19.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A.机能期B.发展期 C.差异期D.关键期

20.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内容改革B.课程改革C.方法改革D.途径改革

21.开展课外活动时,学生参加与否,不具有()。A.自愿性B.灵活性C.强制性 D.多样性

2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A.可爱性B.可敬性C.权威性D.厌恶性

23.我国将小学分为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是在()。A.1878年 B.1897年C.1904年D.1912年

24.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的修业年限为()。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25.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观点是()。

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交互作用论

26.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D.墨子

27.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o A.主体 B.客体 C.个体 D.群体

28.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A.自愿性B.自主性 C.强迫性 D.创造性

29.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A.朱熹B.孔颖达C.夸美纽斯D.斯宾塞

3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是指()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C.课程类型D.课本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 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按课外活动内容的性质划分,课外活动的形式有()。

A.科技活动 B.小组活动 C.学科活动D.个人活动E.文艺活动

2.说服的主要方式有()。A.讲解B.谈话C.报告D.讨论E.参观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4.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A.信度 B.效度 C.难度D.区分度 E.准确度

5.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A.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B.学习权C.隐私权 D.公正评价权 E.荣誉权

6.小学课程设计要以实现()为最终目的。

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E.教育观念

7.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两方面,即()。

A.集体效能感B.个人效能感C.一般效能感D.特殊效能感E.积极效能感

8.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从水平上看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组成,即()。

A.生理活动B.精神活动C.心理活动 D.学习活动E.社会实践活动

9.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A.普及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全民性 E.强制性

10.杜威的教育主张有()。

A.教育即生活B.教育即生长 C.学校即社会 D.在做中学 E.以教师为中心 11.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即()。

A.实物直观B.语言直观C.板书直观 D.模象直观 E.光电直观

12.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 D.设计教学法 E.复式教学

13.我国小学生德育内容的确立依据有()。

A.培养计划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小学德育目标 E.小学德育任务

14.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两个方面,即()。

A.了解学生学习B.了解学生思想C.了解学生个体D.了解学生群体E.了解学生家庭

15.班会的类型有()。A.报告会 B.讨论会 C.常规班会 D.生活会 E.主题班会

16.小组活动主要包括()。A.学科小组 B.技术小组 C.艺术小组 D.公益活动 E.体育小组

17.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古代与近代的()。

A.前学校 B.前社会教育机构 C.学校 D.社会教育机构E.高等学校

18.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众多的教区学校,讲授的内容主要是()。

A.神学七艺 B.宗教教育 C.读写知识D.军事征战E.商业技能

19.文艺复兴时期,很重视教育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有()。

A.意大利的维多里诺B.尼德兰的伊拉斯谟C.捷克的夸美纽斯D.法国的拉伯雷 E.法国的蒙田

20.教育是由()因素构成的。A.教师 B.学生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E.学校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班会活动是培养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

2.后进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缺失。()

3.积极分子的队伍是稳定不变的。()

4.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是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5.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应进行思想教育。()

6.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

7.教师可以剥夺学生的荣誉称号和智力劳动成果。()

8.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

9.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所以它可以决定个体的发展。()

10.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凝结于他的《理想国》中。()

11.班级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

12.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13.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14.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15.教学计划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16.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17.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夸奖。()

18.1986年4月六届人大审议通过了《教育法》。()

19.有了人类就产生了教育,也就形成了教育学。()

20.循序渐进要求教学要面面俱到。()

一、单选题

1.B 【解析】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学习,也注重技术的练习。

2.C 【解析】《学记》是世界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欧洲早300多年。

3.D 【解析】见大纲对杜威的介绍。

4.D 【解析】学生有权要求拥有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

5.B 【解析】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这一年龄段正处于童年期。

6.A 【解析】华生曾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儿童,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将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所以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7.A 【解析】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正体现了教师的无私奉献、崇高师德。

8.A 【解析】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

9.C 【解析】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能否很好的、高质量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10.A 【解析】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11.C 【解析】人与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要针对差异进行,即因材施教。

12.C 【解析】西周以后,出现了“政教合一”的教育形式。

13.B 【解析】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14.A 【解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5.B 【解析】盲人的听觉、触觉比常人灵敏证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16.B 【解析】学生的向师性性指学生对教师有着_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他们把教师看成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

17.B 【解析】一次测验难度是否得当,要看是否能较准确地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

18.D 【解析】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19.D 【解析】关键期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0.B 【解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1.C 【解析】课外活动必须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不能强迫。

22.C 【解析】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知识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正确的,都对学生有极大影响。

23.D 【解析】l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将小学分为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

24.C 【解析】l904年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修业年限为5年。

25.A 【解析】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26.C 【解析】苟子认为人性本恶,之所以有善行是外在环境影响的结果,故而是外铄论者。

27.A 【解析】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28.B 【解析】课堂教学具有强制性,而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动手的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

29.D 【解析】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对课程做了论证,这是课程用于教育教学的专门术语的开始。

30.C 【解析】将课程划分种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课程类型就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二、多选题

1.ACE 【解析】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是按活动规模和人数划分的。

2.ABCDE【解析】这五项都是说服的主要方式。

3.ABC 【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ABCD 【解析】这四个指标是衡量测验的质量指标。

5.ABD 【解析】见大纲中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部分。

6.BC 【解析】见大纲小学课程设计部分。

7.BC 【解析】人们通常把教师对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密切相关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学效能感,它一般有个人效能感与一般效能感两种。

8.ACE 【解析】见大纲中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介绍。

9.ACE 【解析】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而要求其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小学教育是各类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具有这些特点。

10.ABCD 【解析】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而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学校是个小社会。同时他强调在问题中学习解决问题。

11.AD 【解析】板书和光电是模象的一些形式,而语言不属于教具。

12.ABC 【解析】复式教学是我国教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不属于教学组织形式。

13.CDE 【解析】教育目的、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是,小学德育内容确立的依据。

14.CD 【解析】其他三项均是C项的不同方面。

15.CDE 【解析】见大纲班会活动的组织。

16.ABCE 【解析】公益活动属于群众性活动的一种。

17.ABCD 【解析】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都是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

18.BC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设立众多的教区学校,讲授宗教课程,也讲授读写知识。

19.ABDE 【解析】这些人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很有影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20.ABCD 【解析】学校是教育的场所,而非教育的构成要素。

三、判断题

1.√ 【解析】班会活动具有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的特点,因此,题干是正确的。

2.√ 【解析】后进生由于经常得到否定性评价,得不到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没有兴趣,导致学习动机的枯萎。

3.× 【解析】积极分子的队伍不是稳定不变的。

4.√ 【解析】它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5.× 【解析】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揭示其思想性,才能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世界观的发展。

6.√ 【解析】因为它培养的是作为公民必须掌握的“三基”(读、写、算)。

7.× 【解析】学生有荣誉权,教师对学生的荣誉及智力劳动成果,不得随意剥夺和侵占。

8.√ 【解析】见大纲中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9.× 【解析】遗传只提供了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而这个前提能否转变为现实还要受环境的影响。

10.× 【解析】《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作。

11.× 【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中心。

12.√ 【解析】课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13.× 【解析】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备好课。

14.√ 【解析】教学过程正是在教师不断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15.× 【解析】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16.√ 【解析】义务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17.√ 【解析】小学生还没有更高尚的学习动机,他们努力学习只是为了获得成人的夸奖。

18.× 【解析】l986年4月六届人大审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

19.× 【解析】教育学是人们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与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形成系统观点后形成的。它产生的很晚,直到17世纪才形成。

20.× 【解析】循序渐进要求教学要区分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

四、情景题

(一)1.A 【解析】“百分制”是典型的标准参照评价。

2.C 【解析】新课程中,对于教师的评价,倡导以自评为主。

3.ABCD 【解析】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倡导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4.ABCD 【解析】略。

(二)1.ABCD 【解析】该老师的做法势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

2.B 【解析】教师威信的核心是信服威信。

3.ABCD 【解析】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行为转变有:(1)师生关系中,强调尊重与赞赏;(2)教学关系中,突出帮助与引导;(3)自我认识上,致力研究与反思;(4)同事关系中,倡导合作与互惠。

4.ABC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决定的。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2.课外活动不包括()。A.群众活动B.文娱活动C.自习课 D.科技活动

3.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始于()。A.1878年 B.1897年C.1898年 D.1904年

4.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的创办者是()。A.张焕纶 B.张之洞 C.陶行知 D.盛宣怀

5.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6.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均衡性D.顺序性

7.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决定的。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8.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A.课外活动 B.课余活动C.群众活动D.文娱活动

9.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大纲 B.教学计划 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

10.教学大纲具体化的表现形式是()。A.教学计划B.课程目标C.教学目标D.教科书 1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12.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A.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B.因材施教C.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D.实施标准化考试

13.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A.导人、详述和汇总 B.导人、分析和汇总 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

14.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是()。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 D.实验法

15.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是()。

A.自我评价能力 B.自我激励能力C.自我调控能力D.自我分析能力

16.德育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导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7.我国最早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是在()。

A.1862年 B.1898年 C.1902年 D.1922年

18.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

A.校长B.教育主任C.班主任D.科任教师

19.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形成是在()。

A.17世纪下半期 B.18世纪下半期 C.19世纪下半期D.20世纪初

20.教育制度化的形成是以()为标志的。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成人教育 D.学校教育系统

2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A.教育即生活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D.生活即教育 2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2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1911年B.l912年C.1957年D.1958年

2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A.1902年B.1903年C.1912年D.1922年

2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7.A,ffl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

2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29.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 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领域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四书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是()。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又可细分为()。

A.新授课 B.复习课 C.练习课D.实验课 E.测验课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核心课程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1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高尔登B.华生 C.霍尔 D.吴伟士E.施太伦

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的作用。A.基础性B.前瞻性C.先导性D.普及性E.全局性

1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E.个别差异性

14.参观法的种类有()。

A.准备性参观 B.并行性参观 C.总结性参观D.常识性参观E.教育性参观

15.家庭教育具有的特点有()。A.权威性B.个别性C.针对性D.终身性E.潜在性

16.“产婆术”与“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说明教学要遵循()。

A.直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7.德育过程是由()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A.德育理念 B.教育者C.受教育者D.德育内容E.德育方法

1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A.科学性与思想性B.基础性C.对大多数学校的适应性

D.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E.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19.班会的特点有()。A.民主性 B.集体性 C.自主性 D.针对性 E.教育性

20.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把学习过程概括为()的统一过程。

A.“惑” B.“学” C.“忆” D.“思” E.“行”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的特点。()

3.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夸美纽斯。()

4.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5.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是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

()

8.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

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问题。()

10.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品德评价法。()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榜样法。()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个别教学。()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单一课,它适用于比较容易的课程。()

17.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习。()

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属于隐性课程。()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而遗传才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单选题

1.C 【解析】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2.C 【解析】自习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

3.C 【解析】l898年5月清政府命各省府州县设学堂,并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这是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4.D 【解析】l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

5.A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要给予不同的教育影响。

6.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有时快,有时慢,不平衡,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7.B 【解析】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

8.A 【解析】课外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9.A 【解析】教师检查教学质量,学校评价各科教学质量都以教学大纲为标准。

10.D 【解析】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1.A 【解析】没有知识的领会,巩固和运用等环节就毫无意义。

12.B 【解析】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13.A 【解析】讲述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导入、详述和汇总。

14.B 【解析】谈话法是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所以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15.A 【解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6.B 【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7.A 【解析】l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了班级授课制。

18.C 【解析】班主任主要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所以题干所指是班主任。

19.C 【解析】从17世纪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近代学校教育系统,但严格来讲,近代学校教育系统是在19世纪下半期基本形成。

20.D 【解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21.C 【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22.D 【解析】“生活即教育”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

23.A 【解析】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24.B 【解析】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25.D 【解析】我国在1922年颁布实行了壬戌学制。

26.D 【解析】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7.B 【解析】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28.A 【解析】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9.D 【解析】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0.C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二、多选题

1.ACD 【解析】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AC 【解析】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丰富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更新。

3.ABCD 【解析】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4.BCD 【解析】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文法、修辞、辩证法。

5.ADE 【解析】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6.BCD 【解析】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等是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7.ABD 【解析】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以业余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短期为主。

8.ABCDE 【解析】单一课可细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

9.BCDE 【解析】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重视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个别差异。

10.ABE 【解析】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属于综合课程。

11.AC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决定论这个知识点,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2.ACE 【解析】本题出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它指出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13.ABCD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个知识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及个别差异性的规律。

14.ABC 【解析】这是考查参观法的划分,参观法一般包括准备性参观、总结性参观、并行性参观。

15.ABC 【解析】家庭教育具有的特点有权威性、个别性和针对性。

16.BC 【解析】“产婆术”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说明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7.BCDE 【解析】德育过程包括四个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8.ABCDE【解析】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思想性与基础性,对大多数学校的适应性,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19.BCD 【解析】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全班性会务活动,它具有集体性、针对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0.BDE 【解析】孔子将学习的过程简单地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

三、判断题

1.× 【解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多进行课外活动就行。

2.√ 【解析】题干是古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的体现。

3.× 【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4.× 【解析】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5.√ 【解析】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6.√ 【解析】“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7.× 【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详细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8.√ 【解析】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

9.√ 【解析】课程设置问题是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

10.× 【解析】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主要是由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11.√ 【解析】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品德评价法。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A.夏代B.商代C.西周D.春秋战国时期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A.1985年 B.1993年C.1998年D.1999年

3.“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4.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系统化B.专门化 C.复杂化 D.多样化

5.反映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A.效度 B.难度C.信度 D.区分度

6.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A.“泛德教育”B.“泛体教育”C.“泛美教育”D.“泛智教育”

7.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A.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洛克和《教育漫话》 D.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8.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B.20世纪60年代以后C.20世纪70年代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9.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是()。

A.《新编教育学》 B.《教育学》C.《新教育大纲》D.《实用教育学》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通过。A.1985年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1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A.实践活动 B.认识活动 C.课外活动D.兴趣活动

1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课外辅导

13.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D.韩非子

14.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为“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 B.拉伯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1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主张。

A.朱熹 B.墨子 C.荀子D.孔子

16.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的()问题。A.法律 B.权利 C.责任D.义务

17.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C.课程目标D.课程表

18.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基础是()。A.心理学统觉论B.伦理学C.整体认识论D.个体认识论

19.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D.设计教学法

20.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是以()的发表为标志的。12.√ 【解析】题干符合榜样法的基本内涵。

13.× 【解析】“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14.√ 【解析】题干符合教师劳动示范性的内涵。

15.× 【解析】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分组教学。

16.× 【解析】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综合课。17.√ 【解析】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18.×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与培养班集体。19.√ 【解析】题干符合隐性课程的内涵。20.√ 【解析】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A.《大教学论》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D.《教育漫话》

21.《普通教育学》是()的教育学代表作。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22.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B.小学教育内容 C.小学教育方法 D.小学教育目的

23.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瑞士心理学家()。A.皮亚杰B.柯尔伯格 C.格塞尔 D.洛克

24.学生最主要的角色权利是()。A.受教育权B.人身自由权C.隐私权D.名誉权

25.重在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地方课程

26.“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的教育特征。A.中国B.印度C.希腊D.埃及

27.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众多的教区学校,适当讲授()知识。

A.天文B.几何C.读写D.修辞

28.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中。A.《学记》B.《大学》 C.《论语》D.《中庸》

29.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的特征。A.广泛性B.普遍性C.强制性D.全民性

30.()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A.环境 B.教育

C.社会 D.实践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学校课程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

A.实际性 B.适应性 C.具体性 D.参与性 E.操作性

2.谈话法可分为两种即()。

A.复习谈话 B.总结谈话 C.引导谈话 D.启发谈话 E.评价谈话

3.锻炼的主要方式有()。A.练习B.榜样示范 C.委托任务 D.以诚待人 E.组织活动

4.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教师的研究 C.对社会的研究 D.对学科的研究 E.对教材的研究

5.在赫尔巴特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传统教育为中心的特点,即()。

A.教师中心 B.教材中心 C.学生中心 D.知识中心 E.课堂中心

6.课程计划的制定依据是()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E.教育体制

7.分组教学的主要类型有()。

A.能力分组B.成绩分组 C.作业分组D.兴趣分组E.学科分组

8.综合课的组成一般包括()。

A.组织教学B.复习过渡C.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E.课外辅导

9.我国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E.实验法

10.20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有()。

A.教育终身化 B.教育全民化 C.教育世俗化D.教育民主化E.教育多元化 11.群众性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A.报告和讲座 B.集会 C.比赛 D.参观访问 E.小制作活动

12.陶冶的主要做法有()A.发扬民主B.人格感化C.环境陶冶D.艺术陶冶E.文化熏陶

13.课程计划的组成因素有()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14.教学活动的多种形态有()。A.课内B.课C.班级 D.小组E.个别化

15.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A.强制 B.具体性 C.普及性D.基础性

E.发展性

16.理解教材的思维可以有两种途径()。

A.由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B.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C.由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D.由已知到未知,都应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E.由已知到已知,不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17.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将课分为()。

A.新授课 B.巩固课C.技能课D.演示课E.检查课

18.中国古代的官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A.书学 B.算学C.法学D.医学E.律学

19.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20.按活动的规模和人数可将课外活动分为()。

A.群众性活动 B.科技活动 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E.学科活动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中庸》之中。()

2.柏拉图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朱熹的教育思想。()

4.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

5.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壬寅学制的颁布。()

6.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7.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综合作用的产物。()

8.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的是雅典的教育。()

9.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大教学论》。()

10.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11.学校要以教学为主,以教学唯一。()

12.苏格拉底将人分为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三种集团或等级。()

13.现代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

14.格塞尔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15.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16.现代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和手段的更新变化。()

17.儒家提倡以“兼爱”、“非攻”为教。()

18.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

19.德育工作既要耐心细致,又要宽严相济,有松有紧。()

20.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辅助手段。()

一、单选题

1.A 【解析】中国是世界上学校出现最早的国家,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2.B 【解析】l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C 【解析】人与人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要针对差异进行,即因材施教。

4.D 【解析】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教师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的特点。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5.C 【解析】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表明该测验是否可信。

6.D 【解析】这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具体体现。

7.D 【解析】见大纲对杜威的介绍。

8.B 【解析】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9.C 【解析】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10.C 【解析】l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1.B 【解析】我国把教学过程看做学生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

12.B 【解析】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通过上课。

13.A 【解析】孔子从研究人的本性出发,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14.A 【解析】柏拉图认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他将此定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15.D 【解析】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思想,题干中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6.B 【解析】学生从法律上讲,是一个权利主体,他们享有一定的合法权益,而这些权益从他们的社会地位上体现了出来。

17.A 【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

18.D 【解析】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创立了他的教学论。

19.B 【解析】班级授课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是目前我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20.C 【解析】赫尔巴特使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1.B 【解析】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22.D 【解析】小学教育目的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23.A 【解析】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顺序发展。

24.A 【解析】受教育权是《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学生的最主要的角色权利。

25.B 【解析】拓展型课程的重点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6.D 【解析】见大纲中对古代埃及教育的介绍。

27.C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为了更好地布道,让老百姓信教,在举办宗教教育的同时,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

28.C 【解析】《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汇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思想,也包括教育思想。

29.C 【解析】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因而具有强制性。

30.A 【解析】遗传提供的可能性无论多大,都必须通过环境才能实现。

二、多选题

1.BD 【解析】学校课程是以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而设置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参与性。

2.AD 【解析】谈话的基本方式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3.ACE 【解析】B、D是榜样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4.ACD 【解析】制定课程目标应研究学生,社会、学科。

5.ABE 【解析】传统教育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

6.AC 【解析】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其制定的依据。

7.ACE 【解析】成绩和兴趣分组有时也有,但它们不是主要的分组方式。

8.ABCD 【解析】课外辅导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但不是综合课的组成部分。

9.ABCD 【解析】E不是德育的主要方法。

10.ABDE 【解析】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与多元化。

11.ABCD 【解析】小制作活动不符合群众性活动的类型。

12.BCD 【解析】陶冶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13.ABCDE 【解析】这五项都是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14.ABCDE 【解析】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没有固定格式。

15.CDE 【解析】这是对小学阶段课程设置最基本的要求。

16.BC 【解析】见大纲教学过程的结构部分。

17.ABCE 【解析】演示课是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的。

18.ABDE 【解析】中国古代的官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书学、算学、医学、律学。

19.AD 【解析】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社会性和意识性。

20.ACD 【解析】科技活动和学科活动是按活动内容划分的。

三、判断题

1.× 【解析】《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

2.× 【解析】这是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

3.× 【解析】这是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要求的主要表述。一

4.× 【解析】他们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

5.× 【解析】“废科举,兴学校”和近代学制的颁布是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6.×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即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7.√ 【解析】智力的发展并非是某一个因素孤立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8.× [M村fl题干所指是斯巴达的教育,因为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9.× 【解析】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10.× 【解析】这是形式教育论的观点,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11.× 【解析】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但也要兼顾其他工作,否则教学工作也会受到影响。

12.× 【解析】柏拉图根据构成灵魂的三要素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同,将人分为三等。

13.√ 【解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思维能力的手段,因此,教学必须注重知识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

14.× 【解析】题干讲的是弗洛伊德的观点。

15.√ 【解析】学生的学习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的。

16.√ 【解析】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课程必须与时俱进。

17.× 【解析】这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内容。,18.× 【解析】启发式并非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

19.× 【解析】德育工作要耐心细致,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

20.× 【解析】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四、情景题

(一)1.ABC 【解析】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ABCD 【解析】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3.ABCD 【解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4.C 【解析】在合作学习的分组过程中,应遵循互补及多样化原则。

(二)1.C 【解析】划分重点班违反了新《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2.ABCD 【解析】详细请参考《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

3.AB 【解析】利用考试选拔新生和开设重点班有违教育公平与民主。

4.A 【解析】行政处分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依照有关法律和有关规章,对工作中违法失职的公务员实行的惩处和制裁的一种形式。题干所指主要是行政处分。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是()。

A.教学规律B.教学规则C.教学原则D.教学细则

2.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知识素养B.文化知识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3.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

A.社会性 B.稳定性C.连续性 D.共同性

4.毕业考试前夕,学校咨询人员对平时比较容易紧张的同学进行集体辅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早期干预 B.问题预防 C.发展指导 D.缺陷矫正

5.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了()。A.教师 B.班主任C.学生D.校长

6.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A.洛克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7.难题提供了试题的()信息。A.错误率

B.通过率C.平均通过率 D.平均错误率

8.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A.有个性的 B.有特长的 C.片面发展的 D.全面发展的 9.学校是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形态后出现的。A.文字 B.文化 C.文学 D.书本

10.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的出现。

A.社会教育机构 B.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 D.近代中等教育 11.启蒙思想家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C.《爱弥尔》D.《普通教育学》

1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

A.必然结果B.必要保证 C.必然要求D.必然趋势

1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杜威

14.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过程的教育是()。

A.现代教育 B.传统教育 C.素质教育 D.创新教育

15.能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的是()。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教育

16.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A.后勤职工 B.行政干部 C.学生 D.教师

17.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的指标是()。A.效度 B.难度 C.信度D.区分度

18.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更加制度化的是A.察举制B.举孝廉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9.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是()者。

A.行为主义 B.经院主义 C.科学主义 D.人文主义

20.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是在()。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2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A.环境决定论 B.教育万能论C.二因素论D.遗传决定论

22.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经过事物本身来教学,体现了()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D.循序渐进

2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裴斯泰洛齐

24.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杜威

25.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对儿童而言是通过()实现的。

A.遗传 B.教育C.社会D.实践

26.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爱岗敬业 B.热爱学生 C.热爱教育事业 D.加强自身修养

27.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自愿发展B.自动发展C.自主发D.自由发展

28.年轻时的夸美纽斯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

A.基础性 B.自然性 C.自觉性 D.客观性

29.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A.儒、墨 B.儒、道 C.法、墨D.道、法

30.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编写的。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按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将课分为()。

A.单一课 B.讲授课 C.演示课 D.练习课 E.复习课

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包括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以及()。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实事求是原则

3.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A.感性B.理性 C.意志 D.情感 E.人格

4.柏拉图把人分为三种集团或三个等级,即A.哲学家 B.艺术家 C.军人 D.科学家E.劳动者

5.备课要写好的三种计划是()。

A.远景规划B.近期设计C.学年教学进度计划D.单元计划 E.课时计划

6.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是()。

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语言准确生动E.组织紧凑合理

7.下列关于巩固性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学而时习之”B.巩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C.巩固就是死记硬背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E.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8.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有()。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C.表扬为主,正面教育D.做到理想与现实相结合E.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9.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要经过()阶段。

A.确定主题B.精心准备 C.具体实施D.反馈评价E.效果深化

10.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A.自愿性B.灵活性C.自主性D.多样性E.强迫性 11.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内容的丰富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2.皮亚杰将人的认识发展划分为()。

A.前习俗水平B.感知运动 C.前运算 D.具体运算 E.形式运算

13.学生是具有发展的()的人。A.特点 B.潜能C.主体D.需要 E.价值

14.制约课程的因素有()。A.社会B.历史C.知识D.环境E.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5.下列关于启发性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

A.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B.启发式就是提问式教学

C.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D.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E.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利用知识

16.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A.德育规律B.教育者C.受教育者 D.德育内容E.德育方法

17.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孟子D.苟子 E.洛克

18.孔子的主要教育主张包括()。

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教学相长”D.“兼爱”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经历了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过程即()。

A.感知运动水平B.具体运算水平C.前习俗水平D.习俗水平E.后习俗水平

20.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

A.政治思想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学科知识素养D.广泛的文化素养 E.教育专业素养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孟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主要代表。()2.墨家主张教育要“复归”人的本性,一切顺其自然。()3.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问答而著名的教育家是柏拉图。()4.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是赫尔巴特。()5.教师职业是一种软专业,谁都可以当教师。()6.课程计划中设置的各门学科可以单科发展。()7.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8.教学有法,但无定法。()9.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自律”,再从 “自律”发展到“他律”。()

10.积极分子的队伍是稳定不变的。()

11.汉武帝采纳了王安石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影响深远。()

12.教师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可以看学生的日记或信件。()

13.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论语》。()

14.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

15.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16.德育工作中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7.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18.我国在春秋战国以后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19.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

20.“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

一、单选题

1.C 【解析】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规律,体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2.A 【解析】教师要胜任某学科的教学工作,必须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学科知识素养的基础上。

3.A 【解析】不同性质的社会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德育,因此,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

4.B 【解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问题预防。

5.B 【解析】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前,设有班级这一概念,也就没有专门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班主任。

6.C 【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对班级授课制做了充分的理论论证,才使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确定了下来。

7.C 【解析】通过教育学对习题训练的重要性论述可知,难题提供了试题的平均通过率信息。

8.D 【解析】教学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即全面发展。9.A 【解析】见大纲对学校产生条件的介绍。语言发展达到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10.B 【解析】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出现。11.C 【解析】卢梭在《爱弥尔》中因宣扬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险些被逮捕。

12.B 【解析】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将无法顺利进行。

13.C 【解析】康德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4.B 【解析】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的速度加快,教育不能再以掌握和积累知识为目的。故此题干所指的是传统教育。

15.A 【解析】没有遗传,就没有发展的主体,因此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16.D 【解析】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而且在进行过程中也是在教师的管理下进行的。

17.D 【解析】能否区分考生的不同水平,取决于测验的区分度。

18.D 【解析】前三种是汉朝及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隋代实行科举制一直延用到清末。

19.D 【解析】见大纲对西方文艺复兴后教育的介绍。

20.A 【解析】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21.D 【解析】题干过分夸大了遗传的影响,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22.B 【解析】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感知,所以题干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23.A 【解析】夸美纽斯使教育学体系形成。

24.B 【解析】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25.B 【解析】见大纲环境及其作用的内容。

26.B 【解析】教师热爱不热爱教育事业,从他对学7L的念度上就能体现出来。

27.C 【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敦师,学会自主学习,即“教是为了不教”。

28.B 【解析】见大纲对夸美纽斯的介绍。

29.A 【解析】儒、墨两家的各种主张在当时影响甚广,故而成为显学。

30.D 【解析】吉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

二、多选题

1.BCDE 【解析】单一课是指一节课完成的任务只有一项,它与题干要求不符。

2.ABCD 【解析】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包括:(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BCD 【解析】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其中理性是灵魂的基础。

4.ACE 【解析】柏拉图根据灵魂的三部分在德行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同,将人分为三等。

5.CDE 【解析】远景规划和近期设计不是备课要写的计划。

6.ABCDE 【解析】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一般就是以这五个方面为标准的。

7.ABDE 【解析】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8.ABC 【解析】DE是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9.ABCE 【解析】见大纲班会活动的组织。

10.ABCD 【解析】见大纲中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部分。

11.AC 【解析】学校课程作为传递、传播和创造文件的载体,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文化的丰富使得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变化,或增减科目、删添内容,或重新组织课程结构。

12.BCDE 【解析】前习俗水平是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识的第一阶段。13.BD 【解析】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

14.ACE 【解析】制约课程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社会条件、文化传统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15.ACDE 【解析】提问可以启发学生,但启发不只是通过提问来实现,所以B错。

16.BCDE 【解析】德育规律是德育活动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不是德育的构成要素。

17.DE 【解析】威尔逊、孟子和弗洛伊德是内发论者。

18.ABE 【解析】见大纲对孔子的介绍。

19.CDE 【解析】感知运动水平和具体运算水平是皮亚杰提出的。

20.ABCDE 【解析】见大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三、判断题

1.× 【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2.× 【解析】这是道家的教育主张。

3.× 【解析】苏格拉底以善辩著称。

4.X 【解析】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5.× 【解析】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论是谁要成为教师都必须进行专业培训,获得教师资格。

6.× 【解析】课程计划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不能齐头并进,也不宜单科发展。

7.√ 【解析】这是杜威的一个主要教育思想。

8.√ 【解析】教学有常规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师,都不可能使用固定的方法。

9.× 【解析】发展顺序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10.× 【解析】积极分子的队伍不是一成不变的。

11.× 【解析】董仲舒提出了该建议,王安石为宋人。

12.× 【解析】学生有隐私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学生的这种权利。

13.× 【解析】题干所指是《学记》,《论语》是孔子的言论汇集。

14.√ 【解析】学校各项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教学是学校最经常的工作。因此,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

15.×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巩固性原则。

16.√ 【解析】德育也要因材施教。

17.√ 【解析】中国是学校产生最早的国家。

18.× 【解析】西周以后出现“国学”与“乡学”之分,春秋时期出现“官学”与“私学”之别。

19.√ 【解析】“义务”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它具有一定的强迫性。

20.× 【解析】题干是非制度化教育的理想,它主张每个人应能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道路。

四、情景题

(一)1.C 【解析】小雷上课爱做小动作,这属于不良学习习惯。

2.D 【解析】题干符合品德评价法的内涵。

3.ABD 【解析】C项属于主观臆断。

4.C 【解析】原来的教师没有尊重小雷,让小雷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二)1.ABD 【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设计者、领导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A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B 【解析】题干是班级平行管理的基本内涵。

4.C 【解析】埃拉斯莫斯最早提出了“班级”一词。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 B.墨子 C.荀子D.孟子

2.()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孟子 B.荀子C.董仲舒 D.王阳明

3.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

A.教学方法 B.教学内容 C.教学组织形式 D.考试制度

4.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

A.普及教育 B.普及基础教育 C.普及国民教育 D.普及义务教育

5.我国于l986年第一次将()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A.体育活动B.群众活动C.文娱活动D.课外活动

6.“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7.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是指()。

A.读、写、画 B.读、算、画 C.读、写、算 D.画、写、算

8.分为两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层次是()。A.中等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D.幼儿教育

9.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改革。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课程 D.教育体制

10.学生具有发展的()。

A.潜在性与现实性 B.潜在性与可塑性 C.可能性与现实性 D.可能性与可塑性

11.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

A.课余活动 B.课外活动 C.群众活动D.文娱活动

12.试图以心理学“统觉”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13.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是()。

A.教学规律 B.教学规则C.教学原则D.教学细则

14.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性

15.在素质教育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的是()。

A.智育 B.学校德育 C.社会德育 D.家庭德育

16.“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了德育的()原则。

A.疏导 B.导向性 C.因材施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17.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1862年 B.1898年C.1902D.1922年

18.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A.小组 B.班级 C.年级 D.教研室

19.教育制度化的形成是以()为标志的。A.高等教育B.中等教育 C.成人教育 D.学校教育系统

20.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B.教学活动C.班主任活动D.实践活动 2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A.礼、乐、射、御、书、数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C.礼、乐、射、辞、书、数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2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的人。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实践属性 D.现实属性

23.我国近代小学开端于()。A.1878年 B.1887年 C.1897年 D.1898年 24.“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的特点。A.等级性 B.专制性C.刻板性 D.象征性

25.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华生

26.课程论侧重研究()。A.教什么 B.为谁教 C.如何教 D.为谁学

27.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28.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是()。

A.教育民主化 B.教育信息化C.全民教育D.终身教育

29.在我国,教学的基础是()。

A.知识的授受 B.技能的训练 C.品德的发展 D.个性的完善

3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社会活动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 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A.废科举、兴学校 B.《钦定学堂章程》颁布

C.《奏定学堂章程》颁布 D.壬戌学制颁布 E.六三三制的实行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C.义务教育D.普及教育 E.非制度化教育

3.我国建国以后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A.普及小学教育 B.学制改革试验 C.教学改革试验 D.课程改革试验 E.教育体制改革试验

4.教学口语应具备的特点有()。

A.科学性B.艺术性C.思想性 D.启发性 E.严肃性

5.我国对中小学生身份的法律定位有三个层次,即A.是国家公民B.是已成年公民C.是未成年公民 D.是有行为能力的公民 E.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6.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以保证学校课程的()。

A.明确性 B.时限性 C.科学性 D.具体性 E.系统性

7.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的关系。

A.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B.理论与实践C.知识与能力D.知与行

E.掌握知识与提示思想

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一般有四种,即()。

A.观察法

B.家访

C.谈话法 D.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E.调查访问

9.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

A.自我认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激励 D.自我调 E.自我管理

10.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E.因材施教原则 1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B.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C.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

D.出现了文字E.政治民主化

12.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是()。

A.互相访问B.通讯联系C.家长会D.教育讲座E.家长学校 13.关于“五四”以后小学教育发展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设初等小学 B.招收8岁儿童入学

C.修业6年 D.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 E.前4年为初级,后2年为高级

14.人的身心发展包括()。

A.生理发展B.机能的成熟C.心理发展 D.内心世界的完善E.身体的剧变

1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青少年儿童权利的重视,反映这一核心精神的重要原则是()。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无歧视原则 E.保护儿童原则

16.小学课程设计要体现()的高度统一。

A.科学性 B.时限性 C.具体性 D.思想性 E.预测性

17.教学活动的构成有()。A.上课 B.作业 C.辅导 D.成绩评定 E.社会实践

18.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A.收集 B.整理 C.鉴定 D.保管 E.查看

19.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

A.社会性 B.历史性 C.计划性 D.超越性E.阶级性

20.国家为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做的努力有()。

A.为所有学生提供正常教育机会B.关注贫困生,设立帮助基金

C.关注残疾学生,设特殊教育机构 D.及时提供所需物质条件 E.限制学校体罚学生。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世界上第一项义务教育法是英国颁布的。()

2.弗洛伊德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3.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4.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7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因学生犯有某种过错,学校可以扣发学生的毕业证书或不出具学业成绩证明。()

6.研究型课程注重的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孔子。()

8.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9.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10.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

11.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

12.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于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小班。()

13.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14.学生是教育对象,教师可以任意对其进行教育。()

15.班级秩序要有可变性。()

16.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就是教师。()

17.受教育者既是德育主体,又是德育的客体。()

18.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直接经验。()

19.教学中师生之间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授一受的关系。()

20.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 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 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 班主任找去,提出了批评。

1.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涛涛的()。

A.人身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名誉权D.受教育权

2.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应该怎么做?()。

A.批评教育 B.体罚 C.注重引导D.转学

3.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你可以运用下列哪些措施来集中学生注意力?()

A.利用DVD、电视来播放一些引人注目的、有趣的影片

B.不断教育学生,用语言感化他们,提出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C.讲一些幽默的小笑话,活跃一下气氛

D.继续用原来的教学风格讲课,忽略出现的问题

4.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哪些原则?()

A.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B.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C.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D.教育与保护相结合(二)

一碗米中有几粒稻子,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能有几种处理方法:

1.整碗倒掉;2.把稻子挑出来扔掉;3.把稻子挑出揉成米;4.就这样。

1.如案例所示,你会选择()。

A.整碗倒掉 B.把稻子挑出来扔掉C.把稻子挑出揉成米 D.就这样

2.我国现代学生观包括()。

A.学生是独立的人B.学生是发展的人C.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D.学生是责权主体

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包括()。

A.权威式 B.民主式C.放任式 D.溺爱式

4.结合案例,对于放任式的班主任领导方式,下列哪项与之最切合?()

A.整碗倒掉 B.把稻子挑出来扔掉 C.把稻子挑出揉成米

D.就这样

一、单选题

1.D 【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优良品质就能得到发展。

2.C 【解析】董仲舒为汉武帝时大儒,博古通今,独爱儒术.在学界影响很大。

3.A 【解析】建国以来,我国小学各科都实行了改革试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D 【解析】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5.D 【解析】我国在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6.D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若人为的打破这个顺序,就会适得其反。

7.C 【解析】“三基”是指读、写、算。

8.C 【解析】初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层次。

9.C 【解析】课程不改,其他方面的改革无法推进,所以是核心。

10.D 【解析】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11.B 【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2.B 【解析】赫尔巴特从心理学“统觉”论的原理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13.C 【解析】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规律,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

14.A 【解析】第斯多惠认为好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受和发现真理。

15.B 【解析】学校的各种教育中,德育是灵魂,对其他各种教育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16.A 【解析】通过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使他们积极向上。

17.A 【解析】l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了班级授课制。

18.B 【解析】班级是学校领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19.D 【解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形成。

20.B 【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当然也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1.A 【解析】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22.B 【解析】学生是社会成员,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属性。

23.A 【解析】l878年张焕纶在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小班,这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4.A 【解析】题干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25.A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

26.A 【解析】“如何教”解决的是方法问题,“为谁教,为谁学”解决的是教育目的的问题。

27.B 【解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直观性原则,以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

28.D 【解析】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

29.A 【解析】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进一步发展能力,形成个性,所以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

30.C 【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二、多选题

1.ABC 【解析】D、E是在近代学制产生以后才出现的。

2.ABE 【解析】见大纲对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发展的介绍。

3.ABC 【解析】建国以后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普及小学教育、学制改革试验和教学改革试验。

4.ABCD 【解析】教学口语应具备的特点不包括严肃性。

5.ACE 【解析】学生首先是国家的合法公民,其次他们还未达到法定的成人年龄,所以是未成年公民,再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接受教育。因此,中小学生是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6.CE 【解析】课程内容反映的是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基本概念。因此,课程编制必须保证科学性与系统性。

7.ABD 【解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感性经验的支持,理论不能失去实践基础,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前提。

8.ACDE 【解析】家访属于调查访问的一种形式。

9.BCD 【解析】自我教育能力的三个主要构成因素就是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

10.ABCDE 【解析】这些原则都是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1.ABCD 【解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剩余产品,一部分人才能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教育,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文字,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学校才能产生。

12.ABCE 【解析】三结合教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三结合,其基本形式包括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家长会和家长学校。

13.CE 【解析】“五四”以后小学教育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6年,前4年为初级,后2年为高级,义务教育年限为4年。

14.A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5.ABCD 【解析】见大纲学生的社会地位部分。

16.AD 【解析】小学课程设计要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17.ABCD 【解析】社会实践是教学的一种辅助途径,不属于教学活动。

18.ABCD 【解析】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即“收集一整理一鉴定一保管”。

19.ABE 【解析】计划性和超越性不是德育的社会特征。

20.ABCD 【解析】限制学校体罚学生是为保证学生的人身权不受侵犯而做的努力。

三、判断题

1.× 【解析】世界上第一项义务教育法是德国在1619年颁布的。

2.× 【解析】题干的观点是威尔逊的主张。

3.× 【解析】教育只有人类社会才有,动物界没有教育,所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4.× 【解析】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基本形成。

5.× 【解析】学生有获得公正评价权,在学业期满后有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证明和毕业证书的权利,学校不得随意扣发。

6.× 【解析】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7.× 【解析】思孟学派在孔子的“学一思二_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8.× 【解析】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备好课。

9.× 【解析】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德育还有思想和道德教育。

10.√ 【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中心。

11.√ 【解析】制度化教育越成熟,对社会的影响就越深刻,甚至形成了学历社会。

12.× 【解析】最早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期,题干所指是近代小学的开始。

13.× 【解析】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4.× 【解析】学生是教育对象,但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15.× 【解析】班级秩序一旦初步形成,就不要轻易去改变。

16.× 【解析】教师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酌一部分,此外还有其他人和群体也可以是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

17.√ 【解析】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他们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对象产生影响时,他们又是德育的主体。

18.× 【解析】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

19.× 【解析】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互动过程,仅把教学理解为一种单向的授受关系是片面的。

20.√ 【解析】小学教育的内容都是最普遍、最基础的,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最长远的内容,所以此观点是正确的。

四、情景题

(一)1.D 【解析】班主任不让涛涛上课,侵犯了其受教育权。

2.AC 【解析】8项侵犯学生的身心健康权,D项不属于教师的权利。

3.AC 【解析】BD项只会让学生注意力更不集中。

4.ABCD 【解析】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四个原则。

(二)1.C 【解析】“稻子,就好比学校教育中的后进生,经过教育是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的。

2.ABCD【解析】我国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包括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责权主体。

3.ABC 【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包括权威的、民主的和放任的。

4.D 【解析】当班级中存在后进生,而班主任放任不管,这是典型的放任式领导方式 1.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是()。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基础教育D.高等教育

2.洛克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中。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 C.《爱弥尔》D.《普通教育学》

3.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

A.《宪法》 B.《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D.《职业教育法》

4.著名的“白板说”的倡导者是()。A.卢梭 B.杜威 C.洛克 D.斯宾塞

5.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理论是()。

A.外铄论 B.内发论 C.环境决定论 D.多因素交互作用论

6.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实践属性 D.现实属性

7.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内容 D.课程

8.智力也叫认识能力,其核心是()。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9.“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是()原则的集中体现。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10.开放性和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属于()的特点。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大众教育

11.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于()颁布。A.1985年B.1986年C.1993年D.1999年

12.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A.文法学校 B.琴弦学校 C.文士学校D.骑士学校

13.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A.5年

B.6年 C.9年 D.12年

14.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的是()。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华生

15.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之一是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学习。

A.直接性 B.多样化 C.复杂化 D.规范化

16.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17.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教育家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18.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体现了()原则。A.启发性B.直观性 C.因材施教 D.巩固性

19.明代以后使科举考试形成固定格式的是()。

A.八股文B.程朱理学C.《四书》和《五经》D.六艺

20.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

A.办学经费和设备B.办学经费和师资 C.基础设施和师资D.经费和设施

21.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理论是()。

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A.目的性 B.预见性 C.创造性 D.选择性

23.个体实践活动中,最高层次的是()。A.认识活动 B.社会实践活动 C.创造活动 D.精神活动

24.儿童入学后必须以()为主导。A.学习B.游戏 C.体育 D.文艺

25.“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出自()。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6.教育()是对教育****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A.全民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终身化

27.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是()o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28.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A.提纲 B.课文 C.目录 D.习题

29.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A.观察 B.测验 C.调查 D.谈话

30.测验主要以()进行。A.口试 B.笔试 C.面试

D.交谈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

A.英国的高尔顿

B.美国的霍尔

C.美国的华生

D.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E.英国的洛克

2.根据课程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

B.基础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研究型课程

E.学校课程

3.讲授法可分为三种方式即()。

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读

E.讲说

4.品德的构成因素主要有()。

A.道德认识

B.道德能力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E.道德行为

5.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是()。

A.学生自评

B.小组评议

C.学生互评

D.班主任评价

E.信息反馈

6.苏格拉底教学法包括()。

A.思索

B.苏格拉底讽刺

C.启发

D.定义

E.助产术

7.根据课程的管理制度或制定者,可将课程分为(A.国家课程

B.核心课程

C.地方课程

45)。

D.学校课程

E.广域课程

8.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B.注意启发

C.严格要求

D.讲究语言艺术

E.做好讨论小结

9.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

A.写好单元计划

B.钻研教材

C.了解学生

D.写出教案

E.设计教法

10.德育的途径有多种,主要有()。

A.思想品德课

B.其他学科教学

C.课外活动

D.少先队活动

E.班主任工作

11.墨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

A.“亲知”

B.“熟知”

C.“闻知”

D.“说知”

E.“见知”

12.遗传素质的成熟对身心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B.先天素质在发展中逐步成熟

C.机体的成熟为一定特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D.有些早期运动机能是直接建立在成熟基础上的 E.成熟决定了个体受教育的内容

1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A.爱岗敬业

B.正确的教育观

C.一定的研究能力

D.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E.高超的教育能力

14.学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受制于()的规定。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E.政治制度

1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E.练习法

16.德育过程中的矛盾有()。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与德育规律的矛盾

E.受教育者与德育规律的矛盾

17.学生档案有两种,即()。

A.书面档案

B.电子档案

C.集体档案

D.个体档案

E.网络档案

18.道家的教育主张包括()。

A.“弃圣绝智”

B.“教学相长”

C.“弃仁绝义”

D.“有教无类”

E.“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1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有()。

A.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B.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具有延时的功能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0.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包括()。

A.现代的教育观

B.现代的学生观

C.现代的教学观

D.素质教育观

E.现代的教育质量观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2.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3.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4.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主义教育家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个性。()

5.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6.1986年4月第六届人大审议通过了《教育法》。()

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苟子。()

8.教学认识的主体是教师。()

9.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七艺教育。()

10.杜威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1.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的是斯巴达的教育。()

12.“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出自《学记》。()

1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政治学》中。()

14.道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主张通过“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15.义务教育也叫公民教育。()

16.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所以它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17.国家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18.只有发展性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19.“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是孔子提出的教学要求。()

20.欧洲古代教育以斯巴达和雅典最为典型。()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2000年11月13日,湖北省随州市某小学一名张姓四年级学生,在被班主任老师赶 出学校后,喝农药自杀在自己的家门口。原因是学校没钱发教师的工资,镇里决定让每 个学生把70元钱交到学校,并说这些钱将从家长向村里上缴的土地税里扣除。因为有 些村民未交钱,所以学校就停课,将所有的学生都赶出课堂去向家长要钱,等交齐钱后 学校再开课。年仅11岁的张某在被包括班主任在内的4位教师赶回家,并说不交钱就不准上学,在其父母当天不在家的情况下,发生了前述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1.案例中学校的哪些做法是不正确的?()

A.学校因学生不交钱停课

B.把学生赶出课堂

C.不交钱不准上课

D.从土地税里扣除70元钱

2.案例中学校和教师的做法违反了()。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法》

D.《学生伤害处理办法》

3.教师师德的灵魂是()。

A.爱国守法

B.关爱学生

C.终身学习

D.团结合作

4.结合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镇政府有权从土地税里扣除70元钱

B.学校有权拿村民土地税的钱给教师发工资

C.班主任有权赶走不交钱的学生

D.案例中的学校的行为属于典型的乱收费(二)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 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的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 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 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 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1.案例最主要体现了()思想。

A.天才教育

B.特殊教育

C.赏识教育

D.实践教育

2.赏识教育的倡导者是()。

A.蒙台梭利

B.铃木镇一

C.多湖辉 D.周弘

3.该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A.教师应该学会尊重与赞赏学生

B.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与帮助学生

C.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反思

D.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作

4.结合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

B.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C.家庭教育是教育各成分中最重要的 D.赏识教育的本质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一、单选题

1.C 【解析】基础教育是为人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越好,人们的身心越健康,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就越高。

2.B 【解析】这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

3.C 【解析】《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对义务教育的各方面从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障。

4.C 【解析】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5.B 【解析】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6.A 【解析】个体在早期的发展中受社会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因此,更多地体现了自然属性。

7.D 【解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8.C 【解析】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9.D 【解析】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一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

10.A 【解析】社区教育的特点有开放性和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

11.B 【解析】l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

12.C 【解析】“学为文士”是古埃及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所以设置的文士学校最多。13.C 【解析】《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

14.B 【解析】威尔逊认为“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5.D 【解析】学生的学习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规定的。16.A 【解析】基础型课程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17.C 【解析】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活动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18.C 【解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有差别地教学。19.A 【解析】明代以后规定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20.B 【解析】经费影响着教育基础实施的改善,师资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二者是实施义务教育最重要的条件。

21.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某一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

22.C 【解析】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能动性且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方式是创造性。

23.B 【解析】社会实践活动在个体实践活动中处于最高层次。

24.A 【解析】儿童入学以后不能像幼儿那样以游戏为主导,必须以学习为主导。

25.A 【解析】《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人才都应该做到“四有”、“两爱” 和“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6.B 【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27.A 【解析】保持身心健康是人最基本的权利诉求。

28.B 【解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9.A 【解析】在教学中评价一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时最好的方法是观察。

30.B 【解析】笔试是考核、测定成绩的基本方法。

二、多选题

1.ABD 【解析】华生和洛克都是环境决定论者。

2.BCD 【解析】三者各自有不同的任务,因此是根据任务来划分的。

3.ABC 【解析】讲授有三种方式即讲述、讲解、讲演。

4.ACDE 【解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

5.ABDE 【解析】一般不进行学生互评,学生互评是自评的一种。

6.BDE 【解析】苏格拉底提倡争辩教学法,他将教学分为三步,即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7.ACD 【解析】这三者分属于三级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是按制定和管理者划分出来的。

8.ABD 【解析】严格要求是练习法的要求,做好讨论小结是讨论法的要求。

9.BCE 【解析】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10.ABCDE【解析】这五个途径是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11.ACD 【解析】墨家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三种途径。

12.ABCD 【解析】成熟是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

13.ABCDE 【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敬业精神、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高超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14.AB 【解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体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要求,所以课程设置必然要受它们的制约。

15.ABCDE【解析】这些都是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四篇:1教育学历年真题(一)含答案

教育学历年真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C)。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B)。

A教育经济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D)。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A)。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D)。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B)。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D)。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D)。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D)。

A教育目的B.教育方法

C.教育手段

D.教育内容

15品德属于(B)。

A.集体现象

B.个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民族现象

16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C)。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D.社会意识形态

17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A)。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8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B)。

A校内非正式群体

B.班集体

C.学生兴趣小组

D.学生群体

19一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C)。

A学前期

B.学龄初期

C.青少年期

D.壮年期

20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B)。

A品德认识

B.活动与交往

C.学生品德内部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二、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个体发展:概括地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2.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听发生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之为非正式交往。

3.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秩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4.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学习方法知道的目标: 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答: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I)整体性;(2)基础性;(3)内化性;(4)综合性

2.简述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答:(1)课堂播放教学法;(2)远距离播放教学法;(3)程序教学法;(4)机器考查分析法。

3.家庭的教育功能表现在哪个方面? 答:(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的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影响。

4.简述性格差异和教育。.答:(1)性格有好坏之分:①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②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③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心身健康密切相关。(2)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

(3)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要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③在困难中磨练自己。

5.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分析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答:(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另一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学校亚文化”的构成是复杂的,首先是指学校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构成——课程里所包含的文化产品。在“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着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这主要通过学校中各类成员间,包括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要求体现的。学校中学生非工三式群体中形成的亚文化,则是社会文化通过渗透的方式在学校中非正式的表现。最后“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校园的环境文化及学生在课外所开展的各种娱乐、科技、学科及社会活动,学校传统节日等。

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传播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为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化,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技术前提。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获取信息手段的多样化,改变了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地位,惟一中心成了多中心,从而也削弱教师传递信息的职能。

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每一个时代文化的内在气质在形成一代新人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发扬光大。

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是学校的文化背景,对学校教育产:生多面的间接影响:①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②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说到底是一个普及教育的文题。教育普及文化的功能不只是表现在知识或艺术形态的文化上,也表现在其他形态方面。如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要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达到科学、健康、文明的水平,没教育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的。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2.联系自身实际,分析师生关系的改善。

答:(一)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

师生相互态度师生情感关系师生在课堂合作关系效果对立型教师简单、粗暴,学生畏服学生情绪不愉快,师生相互疏远、紧张、对立。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独立思维受阻。师生交往呈明显单向型,已发生冲突,教学效果极差。依赖型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学生采取服从态度。师生之间感情平稳,无冲突。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知识的掌握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自由放任型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放松指导责任,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课堂气氛淡漠。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各行其是;教师能够解答学生的问题,但不能给予及时地正确指导,不认真检查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明显下降。民主型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教学效果良好。(二)教师的人格态型。

每一个从业的教师,都有一个稳定的倾向性的职业人格态型,它决定多样的教学风格,影响这多种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它构成教师具体行为的组织机理,还直接产生着教学效益。(1)父母态:父母态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似的色彩。

在教学上十分注重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学生观上,认为学生是“孩子”,强调指令行为;在课堂上,教学知识精确、清楚、纪律好;在处理与外部关系上,对学生有明显的监护作用,关心学生,能保护集体利益。

这种类型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好的,态度也不是一味地严厉,也有温和。他们是智慧、真理和知识的施与者,但又比较漠视学生关心的事物和兴趣,不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情感。(2)成人态:成人态人格结构,则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体现健康成熟的成人人格。其教学行为大多数具有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①自我广延的能力。②与他人热情相处的能力。③悄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④表现具有现实性知觉。⑤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这类教师往往以学者的理智的学院式的态度对待学校传统。他们关心学生的需要,热心的照顾学生的需要,教条主义少一些,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吸收得快。他们富有同情心并容易与他人产生共鸣,注意教室环境和班级气氛,能巧妙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儿童态:儿童态人格结构的人常常像婴儿那样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其教学行为是:无甚主见,不善于临场决策,感情用事;一味做学生的兄弟或姐姐,忽视师生间的角色差别,处理问题情绪化;按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方式多变;不能控制自己,易冲动、好激动、喜欢诙谐。很少有肯定性的意见。(三)教师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相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教师人际知觉,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教师与学生关系知觉表现为两种,①教师与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②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关系的直觉。

教师在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中,不管教师想法如何,他们的行为必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因此,教师就要建立正确的学生的知觉观,了解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在处理与学生相互关系上得心应手。

教师的人际知觉在当前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知觉失真。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摩擦和矛盾交往的情境里。

教师对学生的知觉失真还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直觉偏见,即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情绪和品质来判断别人也有类似的情绪和品质。教师的知觉偏见将对职业行为带来极大的危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互相尊重,提倡并注意培养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体特长,反对用专制的办法来强迫儿童学习,反对用各种死板、教条的模式限制儿童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

第五篇:江苏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教育学02

2002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

A.人类教育的产生 B.古代学校的出现 C.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D.终身教育的实现 2.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庸》 3.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D.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A.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 5.人力资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D.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6.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作用是()A.决定作用B.导向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

8.下列哪个选项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德育D.智育 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B.人的自然发展说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D.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10.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A.未成熟的人B.发展中的人C.成熟的人D.被塑造的人 1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A.授受关系B.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相互制约的关系

12.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教育课程D.三者都是 14.教育过程既是学生认知过程,又是()A.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B.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C.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D.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15.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讲授新知识D.领会新知识

17.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现场教学 18.德育过程的理论基础是()A.掌握知识B.激发情感C.道德内化D.活动和交往 19.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包括政治课在内的活动B.班主任工作C.团队活动D.社会活动

20.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个人,有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个别学生,这种班级管理模式是()A.民主管理B.平行管理C.集体管理D.目标管理

二、填空题

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________。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______。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________和行为方式。4.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________中互相作用的结果。5.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________期。

6.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_______。7.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__________。

8.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__________,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9.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说明了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了一个________职业。10.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________关系。1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________和教科书。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________、基础性和普遍性。

13.课程的编制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其中________既是一个课程编制过程的终点,又是新的课程编制的起点。

14.《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________原则。1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16.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_______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7.一般来说,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________、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或利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叫_____。19.根据构成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道德教育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________。

2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生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2.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3.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4.什么试学校课程,其开发形式有哪些?

5.简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四.论述题

1.试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举例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下载5教育学历年真题(五)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5教育学历年真题(五)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真题

    1.在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中,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B)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斯宾塞 D.卢梭 2.在欧洲奴隶社会时期,斯巴达十分重视 (A) A.军事体育 B.体操训练 C.文雅教育 D......

    历年真题

    1992年,人是万物的尺度,学习就是回忆,形式与质料(亚),真观念,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休谟的因果观,四假相说,复杂观念,潜能与现实,亚对柏理念论的批判,黑格尔对德古典唯心路......

    2007教育学真题

    2007教育学真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⒈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普通教育学》。 ⒉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生产力。 ⒊实行单轨学制的国家以美......

    教育学2010真题

    湖南省2010年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学(中学)一、选择题: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B、教育规律 C、教育原则D......

    教育学真题

    2005年1月小学教育学(小学及以下)试卷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

    历年雅思真题回忆下载五(推荐5篇)

    官方网站: 历年雅思真题回忆下载五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历年雅思考试真题回忆,包括了雅思口语,雅思听力,雅思阅读和雅思写作,内容全面实用,供备考中的考生们参考。 雅思口语 回忆1 石......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历年真题2007教育学(精选)

    一.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本题总分30分) 1.西方古代第一本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