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年真题之(中学教育学)问答题总结
文档下载门户:www.xiexiebang.com,免费提供各种文档下载!
1: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5: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
6:学校文化的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7:学生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 循序渐进(2)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9: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2: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 种: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1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
学科专业素:(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 :(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15: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 文档下载门户:www.xiexiebang.com,免费提供各种文档下载!
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1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17: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程与结果。
18: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9: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20: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直观性原则、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孔子提出的“不愤不,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发性原则
23: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24: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5: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7: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28: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9:德育过程运用说服法应注意哪些基本要求 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30: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31: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级秩序,形成良好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32: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主任对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 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 级 文档下载门户:www.xiexiebang.com,免费提供各种文档下载!
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级的能力
33: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 :(1)确定 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 风。35:如何建设和管理班集体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 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二篇:教育学真题问答题总汇(中学)
1、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的新特点2、3、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4、教师应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5、6、教师职业的特点7、8、9、10、如何建设和管理班集体
11、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3、14、15、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7、18、19、教学上课应符合的具体要求20、21、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22、23、2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25、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26、27、28、上好一节课的具体要求00X29、30、德育过程运用说服法应注意的基本要求
31、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32、德育的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3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00X34、35、学生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36、教科书的作用
3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38、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039、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40、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作了哪些调整
41、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
42、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43、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
4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45、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01、班级管理机制X2、3、4、5、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7、8、
第三篇:江苏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教育学02
2002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
A.人类教育的产生 B.古代学校的出现 C.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D.终身教育的实现 2.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庸》 3.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D.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A.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 5.人力资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D.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6.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作用是()A.决定作用B.导向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
8.下列哪个选项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德育D.智育 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B.人的自然发展说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D.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10.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A.未成熟的人B.发展中的人C.成熟的人D.被塑造的人 1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A.授受关系B.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相互制约的关系
12.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教育课程D.三者都是 14.教育过程既是学生认知过程,又是()A.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B.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C.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D.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15.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讲授新知识D.领会新知识
17.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现场教学 18.德育过程的理论基础是()A.掌握知识B.激发情感C.道德内化D.活动和交往 19.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包括政治课在内的活动B.班主任工作C.团队活动D.社会活动
20.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个人,有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个别学生,这种班级管理模式是()A.民主管理B.平行管理C.集体管理D.目标管理
二、填空题
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________。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______。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________和行为方式。4.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________中互相作用的结果。5.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________期。
6.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_______。7.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__________。
8.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__________,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9.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说明了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了一个________职业。10.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________关系。1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________和教科书。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________、基础性和普遍性。
13.课程的编制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其中________既是一个课程编制过程的终点,又是新的课程编制的起点。
14.《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________原则。1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16.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_______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7.一般来说,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________、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或利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叫_____。19.根据构成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道德教育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________。
2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生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2.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3.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4.什么试学校课程,其开发形式有哪些?
5.简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四.论述题
1.试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举例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历年真题2007教育学(精选)
一.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本题总分30分)
1.西方古代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E.《雄辩术原理》
2.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典型学制类型()。
A.双轨制学制 B.六三三学制C.单轨制学制 D.分支制学制 E.壬寅学制 3.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E.夸美纽斯 4.中世纪教会学校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A.文士学校 B.僧院学校 C.教区学校 D.大主教学校 E.社区学校 5.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其代表作()。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 E.《民主主义与教育》 6.当代世界教育改革趋势()。
A.教育民主化 B.教育多元化 C.教育技术现代化 D.教育全民化 E.教育终身化
7、当代较有影响的教育理论有()。
A.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B.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 D.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 E.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8.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B.教育投资C.领导者的意志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E.文化发展水平
9.规范文化主要有下列三种表达方式()。
A.环境文化 B.组织形态C.设施文化 D.规章制度 E.角色规范 10.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
A.间接性与简捷性 B.直观性与巩固性 C.交往性与实践性
D.教育性与发展性 E.引导性与指导性
11.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是()。A.“素质教育” B.“科教兴国”
C.实施全民教育 D.“人才强国”
E.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E.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3.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
A.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B.精深的学科知识 C.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D.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E.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14.我国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第一个法律性文件是()。
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E.《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15.学生的受教育权主要有()。A.身心健康权 B.学习权
C.公正评价权 D.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E.人身权
16.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分为下列类型()。A.研究型课程
B.知识型课程 C.技能型课程 D.基础型课程 E.拓展型课程
17.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成分有()。A.课程目标 B.实施建议 C.前言 D.附录 E.内容标准 18.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强调()。
A.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B.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C.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D.课程评价的对象是课程内容
E.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9.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有()。
A.自主性 B.实践性 C.逻辑性 D.开放性 E.生成性 20.普通高中课程有以下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 B.学习学科 C.学习单元 D.科目 E.模块 21.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社区教育 C.社会环境 D.家庭教育 E.学校教育 22.教科书的使用要求主要有()。
A.整体把握教科书 B.重点设计教科书 C.充分利用教科书
D.及时引进新知识 E.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23.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E.达成度 24.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E.卢梭 25.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主要有()。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得当 D.组织有效 E.体验积极
26.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育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 D.道尔顿制 E.个别教学 27.“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E.评比竞赛法
2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 E.比较法
2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A.目标评价模式 B.成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E.CSE评价模式 30.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
A.调查报告 B.研究方案 C.学术论文 D.实验报告 E.选题报告
二.填空题。(共15题,每题1分,根据所学知识将答案填在每题横线上,本题总分15分。)
31.每个时代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关系,说明教育具有。
32.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
33.为提高班主任的素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文件名是。
34.我国隋唐时期选择人才的主要制度是。35.基础教育新课程理论的基础是。
36.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是。
37.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连接起来的中介是。
38.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是。
39.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40.教师指导学生按一定规则制度练习,形成好习惯的方法是。4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
42.道德教育的 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43.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
44. 是 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45.以叙事、讲故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三.辨析题(共5题,每题5分,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原因,本题总分25分。)
46.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4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8.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49.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50.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本题总分20分。)5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
52.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53.简述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54.简述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本题总分30分。)55.论述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56.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2007年山东省教育学试题答案】 一.不定向选择题
1.CE 2.ACD 3.ACD 4.BCD 5.A 6.ABCDE 7.ABCE 8.D 9.BDE
10.ACDE 11.BD 12.E 13.BCE 14.B 15.BCD 16.ADE 17.ABCDE 18.ABCE 19.ABE 20.ADE 21.ACE 22.ABCDE 23.C 24.C 25.ABCDE 26.D 27.B 28.29.ACDE 30.ACD 二.填空题
1.历史继承性 2.学校教育制度 3.《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4.科举制度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6.终身教育 7.教育影响 8.测验法 9.培养目标 10.联系法 11.成熟势力说 12.认知模式 13.比例关系 14.教学 15.讲授法 三.辨析题
1.答:正确。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教育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2.答:正确。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3.答: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4.答:正确。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5.答:正确。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四.简答题
1.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答: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3.答: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是:⑴确定耐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巫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⑵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⑶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订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⑷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
4.答:一个好的班集体主要特征有: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③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④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五.论述题
1.答:⑴善于学习。学习是运用特定方式和方法摄取知识以扩大知识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从学习内容看,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从学习对象看,要向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向同事学习;从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来看,要勤奋敏思,善于交流。⑵恒于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⑶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或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⑷勇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要有实践的意识、勇气和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②要讲究实践的方法。2.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第五篇:江苏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02-09年参考答案
2002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D
5、A
6、A
7、C
8、B
9、C
10、B
11、C
12、A
13、D
14、D
15、B
16、B
17、B
18、D
19、A 20、B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思想观念
4、个体活动
5、少年
6、教师的教学目标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主体
9、专门
10、授受
11、教学大纲
12、强制性
13、课程评价
14、启发性
15、讲授法
16、了解学生
17、组织教学
18、陶冶法
19、导之以行 20、学生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P67)
答: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更多资料请登录:http://shop61151389.taobao.com 中国考试资料 倪乐佛
祝考试成功!
4、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P91)
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5、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P118)
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论述题(略)
2003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狭义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
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3、学校课程: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班级的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确定班级的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二、选择题
1、D
2、C
3、D
4、A
5、D
6、C
7、A
8、B
9、B
10、D
三、填空题
1、非制度化
2、礼
3、赫尔巴特
4、义务教育
5、教育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
6、教师的教学目标
7、主体
8、启发性原则
9、了解学生
10、班级规章制度
四、辨析题
1、× 析: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者,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标,但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己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教育是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
2、× 析:学生由于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所以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
3、√ 析: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的认识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及有领导的认识。
五、简答题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3、(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能力不仅是 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人格特征。b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c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4、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5、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六、论述题
提示: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004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C
4、C
5、D
6、B
7、D
8、B
9、B
10、C
11、B
12、C
13、C
14、A
15、B
二、填空题
1、非制度化教育
2、法律
3、赫尔巴特
4、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5、人力资本论
6、社会实践
7、教师的教学目标
8、创新精神
9、专门
10、教学大纲
11、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
12、讲授新教材
13、合作学习
14、模块
15、动之以情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学生获得相关客观的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A 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D 有领导的认识。
更多资料请登录:http://shop61151389.taobao.com 中国考试资料 倪乐佛
祝考试成功!
4、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5、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五、论述题
1、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P80)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提示: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005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D
6、B
7、D
8、C
9、B
10、A
11、A
12、C
13、B
14、C
15、B
二、填空题
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延时
4、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创造精神
7、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教学大纲
9、教学
10、学生身心发展
11、模象直观
12、作业检查与批改
13、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1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15、教育者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五、论述题
见如下例子
《文明与我同行》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使学生知道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讲文明,爱文明,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文明素养,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准备。
二、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演出时的文明礼仪要求入手,让学生体验分析,从校园文明、社会文明、家庭文明方面着手,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做一名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
三、活动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学习文明问候用语。
2.搜集有关文明的诗歌、小品、文明歌曲等。3.搜集有关社会文明的FLASH动画。4.请老师讲有关文明方面的笑话。
四、活动过程:
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1.从老师的笑话中体会课堂上的文明,学生自己发表看法。2.全班朗诵《班级公约》,由班长领读。3.诗歌朗诵《让文明与我同行》。4.考考你的小游戏。
5.男女小合唱《文明我们爱你》。
6.换位思维,今天我当老师来说说你希望你的学生是怎样做到文明的。7.看有关社会文明的FLASH动画,从中体会社会文明。8.玩吹气球的游戏。
9.观看动画《关爱母亲》,体会家庭文明。
10.小品《今晚老师睡寝室》,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谊。11.全班宣誓《初一(10)班共勉誓词》。12.班主任讲话。
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更多资料请登录:http://shop61151389.taobao.com 中国考试资料 倪乐佛
祝考试成功!
五、活动体会和反思:
如何做文明的主人,如何使讲文明讲礼貌在校园蔚然成风,这是这节班会课同学们要探讨的话题。有的同学还反思了自己以前有些行为做得不够好,距离文明礼貌要求还有差距,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有勇气的,以后会做的更好。大家回顾自己的言行,感觉校园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父母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文明关系,用开阔的思想呼唤文明之花遍地开放。他们以责任、义务、心声等语言引导同学们共同关心孝友中学的发展,爱护孝友中学每一颗草木,他们坚信文明是快乐的源泉,校园里会因你我的文明而生机盎然。我们每个人都要做文明的使者,我们共同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共建文明礼貌校园”。这节班会很精彩,每一名参加者都深受教育,让我们马上行动吧,因为文明礼貌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体现着知识、素养,会促进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我自信,我成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X年X班 设计人:
一、活动的背景
经过了一个学年对我班学生的了解、观察,我们发现我班的大多数学生不敢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即使是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总怕出丑,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通过自信心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大部分同学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上了一节-----《我自信,我成功》主题班会。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立自信心,以健康心态面对人生,迎接挑战。
2、通过同学相互间的赞美,感受被他人认可的快乐,同时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向上、乐观、充满自信等健康心理,以良好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去学习和生活。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征文,提前一周左右,全体学生参与收集理想的名言,古今中外自信的故事及有关自信的诗文
3、号召学生读一些名人传记,了解其成功的秘诀,鞭策自己不断进取。
4、坚信“我能行”,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因子,会前创造出一个“个个跃跃欲试,不甘落后”的气氛。
5、填写自信心调查问卷
6、制作幻灯片
7、布置教室
四、活动设计
1、由本班的班训“我自信,我成功”引出本次班会的主题《我自信,我成功》
3、根据学生的见解提出什么是自信,并由学生回忆一下有关自信的名言
4、故事欣赏:老师讲《把斧头推销给小布什》的故事。同时让学生讨论乔治.赫伯特取得成功的原因,并列举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事例。
5、根据学生的见解,讲述自信的重要性由学生讲述所见所闻的自信的故事。
6、如何培养自信心。介绍增强自信心的几种方法。
7、男生齐唱《男儿当自强》
7、慧眼识英才,我为同学找自信。公布自信心的调查统计结果,挑选出班里的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同学,让每位同学说三位同学至少一个优点。学生自由谈谈《我的感想》
8、讲演自信——创造自己的根基
9、歌曲欣赏:《相信自己》
10、作业:通过今天的班会课,写一篇有关自信的日记。
根据例子写出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准备和活动设计几个部分,自己来发挥。
2006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C
5、C
6、D
7、A
8、A
9、C
10、D
11、D
12、B
13、D
14、C
15、A
16、A
17、B
18、C
19、C 20、B
二、填空题
21、非制度化
2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3、华生
2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5、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6、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
27、受教育权
28、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29、对社会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30、外部分组
31、学生身心发展
32、形式型策略
33、领会知识
34、交往
35、创造精神
36、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37、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38、个别教学
三、简答题
39、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40、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P67)
答: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更多资料请登录:http://shop61151389.taobao.com 中国考试资料 倪乐佛
祝考试成功!
41、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P80)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2、简述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P122)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P182)
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四、论述题
44、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 →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2007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A
5、A
6、D
7、A
8、C
9、D
10、B
11、A
12、C
13、C
14、A
15、A
二、填空题
1、气氛热烈
2、教师的教学目标
3、个体实践活动
4、评价
5、专业人员
6、课外辅导
7、社会
8、京师同文馆
9、教学
10、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11、演示法
12、认识的交往性
13、动之以情
14、人身权
15、教育性
16、择业指导
17、地方课程
18、个体心理素质和能力
19、过渡性 20、民主的
三、简答题
1、P29-30
2、P54-56
3、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50)
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4、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110)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P102)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四:论述题
1. 以目标为中心展开,针对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
2.(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008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A
5、C
6、A
7、A
8、C
9、C
10、D
11、A
12、B
13、D
14、A
15、C
二、填空题
16、近代学制
17、洛克
18、学记
19、自然性 20、评价作用
2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受教育权
23、研究能力
24、相互促进的关系
25、学校课程
26、社会中心课程
27、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8、成果
29、课外辅导 30、测验的效度 测
验的信度
31、学生已有水平
32、体谅模式
33、共同生活的准则
三、简答题
34、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5、(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6、目标体系、自控式管理方式,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管理。
37、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P72)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8、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P67)
答: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四、论述题
更多资料请登录:http://shop61151389.taobao.com 中国考试资料 倪乐佛
祝考试成功!
39、答: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40、试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P33)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009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参考答案
1-15题目答案
DDBAD BBCCC BBAAA? 第4题,第13题,第15题都不在咱们书上,15题不确定。16-35题目答案
京师同文馆 遗传素质 创新精神 终身化 精神文化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传统教育学P18(上课强调的)互补 间接 了解学生 演示法 评价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 学校课程(这里的题目中课堂打错了,应该是课程)多样化 教学 动之以情 班级授课制 班级
36.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学问答题汇总19)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37.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那些改变。二,三,1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38.简述教学策略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一,二,12
(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9.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德育过程的规律。二,三,5
(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40.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几种?一,一,39;三,一,28;(教育学问答题汇总109)
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41.论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学问答题汇总25)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更多资料请登录:http://shop61151389.taobao.com 中国考试资料 倪乐佛
祝考试成功!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课程目标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总之,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行政部门确定的培养目标,到课程工作者所要明确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工作者要考虑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
42.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声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榜样等。
(2)第一,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巨大动力。
第二,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了解所学习榜样的身世,艰苦奋斗的经历,伟大卓越的成就,崇高光辉的品德,特别是了解那些感人至深,令人起敬佩之处,使他们在心理上对所学榜样产生惊叹、爱慕、敬佩之情
第三,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