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汉语言文化影响波及周边众多国家,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典型区域。在古代中国礼仪为先,从小学至大学,千字文、孝经、弟子规、颜氏家训等大批关于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经典文集都是必学的。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一穷二白,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资源分配区域性失衡。在语文教育上没能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职成教学校,由于主要是为了企业输送一线技术人才,往往会在职业技能的教学和实践上花费较多时间,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行业的专业技能,由于学生的基础及教学规划的侧重方向不同,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落后于其他类学生。于是我认为我们职成教学校更应该提倡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蓝领技术人才。
儿子问我,妈妈字最早是从哪里来的啊?其实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人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具体事物的表面上,比如动物、植物、水、火、雷等自然现象上,用简单的语言交流,用绘画进行记录,能留到现在的一般是岩画、壁画等远古人类活动的痕迹。再到后来人出于对自然的敬畏,有了祭祀活动,为了表达感情才有了语言文字,而后形成统一的符号,就成了象形文字,但象形文字系统复杂难学,难以传承,逐步演化为甲骨文、楔形文字等不同的文字体系,后来出现了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文、希伯来语、英语等。而我们的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而成的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所以汉字是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的感情沟通和事物描述能力的符号,学好语言文字对提高个人的宏观判断能力、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语文教育重在潜移默化、润物于无声,而非耳提面命、当头棒喝,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当以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下面从字、词语、作文等三个方面讨论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方法。
习字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课,从认生字开始,到了中学,常用字已经不需要再学习,但是对于字的认识深度却有很大的空间。孩提时代认识的第一个字一般是“一”,只因为他简单好学,却兼顾语文、数学、科学,是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大门。在语文中一可以表示开始,如:春回大地,一元始,万象更生;始终,如:从一而终;圆满,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相同,如:一模一样等意思。而在数学和科学中,一是最小的整数,其他所有的数字都从一衍生而来,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比如,“我”字,人有了意识之后,最先意识到的就是自我存在,是最常用的汉字之一。但对于我字的写法和含义却少有注意,随着时代的不同我的含义不断演化。在最早的甲骨文中我字是超级的戈,是武力和自我保护的象征,后来简化为齿形,金文中续承了甲骨文的字形,到了篆文中基本形成了目前的我字,从禾从戈,标志着除了武力之外,已经进入农耕文明。弘一大师在一次关于写字的讲话中就指出,习字必须从篆字学起,了解汉字演化的来龙去脉,古今字体,方能成竹在胸,运用自如,不会写错字。如今汉字已成为固定符号,不再会有大的变化,但他的内涵却不断延伸、拓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深挖字义,深入浅出,让学生产生对汉字的兴趣,犹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推敲的故事,一字之师,汉字奥妙尽在其中,让学生自觉传承和准确使用汉字。
词语是使用汉字的第一步,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曲小说,都是经过历史沉淀和锤炼之后留给我们的瑰宝,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应属于唐诗宋词,老少妇孺皆能背诵,广泛流传于人民大众中,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现实体现。而诗词中的对韵,都是老百姓在生活生产中产生的词语,经过文学加工提炼而留下的精华,如:《声律启蒙》,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不过相对于被固定下来的汉字,词语却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几乎天天都有新词或的老词被赋予新的内涵,比如有外来词,由于国际交流中外语不适宜翻译的可以直接音译过来,随着国际交流稳定发展新词数量逐步减少;网络、微博热词新传媒中聚集了人民大众创作的新活力,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是目前新词主要的发源和传播的地方;另外像十八大关键词等也是新词的重要来源。在传播、教学中要注意甄别、取舍、批判、引导,要形成自己的原则,去腐存真,保持汉语的纯洁准确,为汉语文化传承发展做小小的贡献。
作文,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求习作,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日记、诗歌等零零总总,不下数百之数。事物情景、喜乐哀伤、愤而不平但凡总总,情蕴其中,发而为文。但要能把具体事件或详实景物有条不紊的写清说明,用寥寥几百字概括于纸上,再从中提炼出心得体会,确非易事。如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写道:“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区区42字,仅用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便传神地写出了雪后西湖的美景,以及泛舟西湖赏雪的闲情雅致。贴近生活,而又意境非凡,是我辈习作之典范。以古代名人名作的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的确是太高了,何况老师也不能做出类似的文章。我觉得文学作品应有提炼,刚开始以具体详实为好,但高中之后应有所取舍,所写文字最终为意境服务,表达自己的观点为重点,所以我觉得考试作文规定字数不合理,只要能形成完整的叙述经过,文章通顺,表达清晰,便可是高分,否则再长也只是裹脚布。作文同做人,善始善终,过程一定要清晰可辨,最终表现为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缜密周到的做事风格和人格。鉴于我们职成教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但人不能生而知之,只要循序渐进,掌握学生的关注重点,谆谆善诱,将素质教育融入作文之中。
最后提一下书法,古代文人讲求,人如其文,字如其人,一手好字是人格的体现。由于打印机和电脑打字的出现,使得人们从繁重的书写、抄写工作中脱离出来,书面交流不必要经过手书来传达,书法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但我认为,要学好语文必学书法,书法是对文字热爱的具体表现,是对文章整体的体现,是寄托个人感情的载体,不爱字无以为文,不习书法不能做好文。但鉴于目前教学任务繁重,学生课余时间较少,可以有选择性的组织少数有爱好的学生进行教学,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硅步无以至高山。
当代汉语言文学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从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发展的轨迹看,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是一个文学创作与文学风格逐渐回归本源的过程,这有两个标志,一是内容上向现实主义回归,一是风格上向写实传统回归。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真诚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平易的语言感染学生,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汉言。在职成教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定好起点,深入浅出,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兴趣,切实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张仁宇单位:湖南省龙山县红岩溪初级中学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不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
其次,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再次,语文学科的特质使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
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潜移默化的。
还有,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也是和谐自然的。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叙事性强或富有辩论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快感的佳作,那些刻画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宣泄。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语文学科特质和参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获得共识,但如何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我觉得,关键是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浅析论文
摘 要: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关键是要迅速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的内涵。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 书写能力 口语训练 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社会性的综合功能。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除了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由于教师长期从事单一的语文学科教学,因而容易使教学模式化。一篇课文通常是对词句的理解,篇章结构的分析,以此来引导学生去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师的定势思维,为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然而,教师对教材的静态分析,容易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能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独到而不同一般的有效解决方法,它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其关键是发散思维。农村学生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面临的是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地学习、提高的客观现实。要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性思维。一篇课文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审美鉴赏,而学生则可以从多方面获取
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使自己的思维朝着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强化自己自由意识的能力。语文的一篇课文和数学、物理等课程的例题一样,只是一个例子。在它完成了例子的作用以后,就可看成一堆训练思维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激活学生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说教师的定势思维可以快捷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话,那么创造性思维则可以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必须将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今天的教,就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学。
二、注重汉字书写能力的训练
文字是记录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能增强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和标准,往往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养及精神风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对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国内外社会交往都有重大意义。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使用汉字的人,应该写一手好字,以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村,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往往被认为是有文化的表现。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文字。它不仅要求书写迅速、规范,而且力求书写工整、美观,甚至要求具有欣赏价值。学生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今后走向社会,他们在工作、学习、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方面都离不开写字。所以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书写能力,对农村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是十分必要。特别是现在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许多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求职打工就更显得十分必要。如果从事文秘或财会等相关专业的工作,对汉字书写的要求就会更高。因此,汉字书写训练要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对汉字书写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强调书写训练,力求达到“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速度”的要求。
三、重视口语训练教学
现代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范围新的技术革命高潮的到来,使得人们彼此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作为我国农村建设的新一代,不仅要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要有能够在别人面前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还要有能满腔热情地去说服别人的口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现代传声技术的发展,使口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机对话已经成为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对口语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训练,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再说口语是最简便、最快捷、最廉价的信息传递手段,比文字表达更灵活、更及时、更直接了当,因而更行之有效,应用也更广泛。讲究口语交际的方法的技巧,用明晰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农村青年外出求职的必备素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学习的兴趣,加大课堂演练力度,让学生了解、掌握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力求使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敢说、能说、会说,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新的时代和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给农村学生提供了机会,也对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第四篇: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具体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对小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要求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教师备课时,既重知识,又重学生,以重学生为主。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最终目的要让学生会学,可见,吃透学生尤为重要。在备课中,既要吃透“大纲”、教材、课文,又要摸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搞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查清楚学生的知识缺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起点站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的高度。
教师讲课时,既重教法,又重学法,以重学法为主,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法当然重要,但最终要通过教师的引和导,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掌握学习方法)。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讲《小马过河》一课,第2自然段有一提示语: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教师让学生理解“连蹦带跳”一词在这一段所起的作用。一般的讲授都是这样,先让学生在朗读时省略和读出“连蹦带跳”,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连蹦带跳”这个词好,但这只是孤立地理解词。如果能够继续引导学生的思考将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益引导和培养。教师继续提问小马为什么“连蹦带跳”地对妈妈说?学生会答:小马很高兴接受妈妈给的任务。教师继续问:小马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这时学生答不出。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老马对小马说的话:“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吗?”这一读,学生明白了:小马想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心中非常高兴!这样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真正理解了“连蹦带跳”这个词及这段话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思维活跃,带着问题学,从小培养探究问题、周密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以重能力提高为主。知识是人们学习的入门和向导,而能力是人们在完成活动后可能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制约着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快慢、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知识为方法垫底,为能力铺路,而能力又是学习知识,改进方法的根本。所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要重视,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有意识地辅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教师既要重视课内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活动,以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而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课内外语文活动的有机结合,就会使学生全面提高和获得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就能在灵活、自动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
第五篇: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在未来承担的任务跟全面,它既满足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提高听话和说话的的综合能力,进而大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的习惯,掌握各种必要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非常重视广大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指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他认为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勤于阅读,随时写作,自改文章,认真写字、善于自学和常查词典等良好习惯。叶圣陶关于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一系列论述,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学做新人以及推动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
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分析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还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宽,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向课外延伸,使语文教学在与生活、与社会、与现代化结合中搞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在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