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拓展 有效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中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3:1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适时拓展 有效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中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适时拓展 有效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中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适时拓展 有效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中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适时拓展 有效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中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如何更好地进行美术课的“拓展延伸”?本文通过对问题原因的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几点策略:适时地把握时机;适量地拓展内容;适度地拓展深度,把美术学习向课前拓展、向课后延伸,使美术课堂教学尽显生机。

【关键词】拓展延伸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教学。但却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拓展延伸就是对课内知识的简单叠加,或者是往每堂课里硬塞一些课外知识,导致美术课堂拓展延伸内容要么“蜻蜓点水”,要么“离题万里”,造成课堂教学内容“饱和化”、“机械化”,致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茫然。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那什么是“课堂拓展延伸”?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课堂拓展延伸的混乱呢?通过长期的交流总结,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雾里看花——目标模糊

拓展有界,界在教学目标,课堂每一环节的设置都必须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呈现。教学拓展延伸环节的设置,不是轻松写意的无的放矢,而是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进行的活动。相对于美术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是由学生支配的特殊性而言,教学目标的缺失,就会更容易造成该环节游离于整体教学之外,学生自然会不知所措。背离了这一点,所谓的拓展延伸只会是舍本逐末的无界拓展。

2.闭塞眼睛捉麻雀——不切实际

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应该是课堂活动的点睛之笔,是课堂活动的总结与提升。在设置课堂拓展延伸任务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到底懂多少,已经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到什么程度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拓展是否对绝大部分学生有益处。教学 情景的设置和拓展延伸的知识必须围绕教材提出的问题和相关的知识,不能离题万丈或者让学生不着边际。太深太难的问题不是小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能达到的,如果拓展延伸太难也会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影响实施效果。

3.泛若不系之舟——放任自流

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美术课堂当中的“拓展延伸”形式一般都很感兴趣,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有些老师面面俱到,致使拓展太泛、太深,课堂拓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需求相去甚远,使学生跳起来也很难摘到果子,久而久之,这些长久积淀的挫败感使学生完全感受不到其主体地位的存在,感受不到自己是一个生命实体,从而主动放弃了思辨的能力和怀疑的勇气,学到哪算哪,这样的结局是可怕的。

二、课堂拓展延伸教学的策略

拓展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类型、教学的需要,适时拓展,有效延伸。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教材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因此,课堂拓展延伸教学应当在时机把握上适时,在拓展内容上适量,在拓展深度上力求适度。

(一)适时地把握时机

1.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课前预习式拓展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更好地学习储备能量。那么,课前我们栽下预习这棵“梧桐树”,让学生在预习中进行课前的铺垫性拓展,为课堂引来“金凤凰”,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那该如何“栽”呢?我想,我们重视在课前找材料,更应该重视如何找材料,怎么找,找什么材料,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导,让学生拓展所得的知识真正能为课堂起到铺垫性作用,而不是乱“栽”、杂“栽”。

例如在上浙美版第一册第十课《纸袋玩偶》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纸袋或者信封,有个学生在听完我说后就着急地说:“老师,我们家没有这两样东西啊?怎么办呢?”他歪着小脑袋想了一下,接着兴奋地和我说:“我可以自己做信封,我会做,我会做。”听了他的话,很多同学纷纷表示也要自己动手做。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自己已经开发拓展了课程,超越了课堂,提前体验了动 手制作带来的乐趣,圆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图)。美术教材里有些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特别密切,特别是一些制作课,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根据内容先做一做,玩一玩,在玩中做好相关准备。学生有了准备,上起课来显得特别自信,特别有劲,总想露一手。老师的感受也不一样,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激励着学生学习、探索。

如此,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储备,“胸中有点墨”,那么,课堂上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探究的问题,就有发言权了,也能更好地“探究”学习。这样课堂的“金凤凰”才得以真正引出来!

2.用心插柳,柳更成阴——课中开放式拓展延伸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拓展延伸是好的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和助力,它能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更可能多、新、奇的答案;又能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再说,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们灵活采用拓展延伸,会收到意想不到之效的!

(1)拓展——体验,促进情感的交融。

著名教育家波莉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体验是美术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

如在《奔跑的动物》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以狮子、小鹿等为题材的其他艺术作品为欣赏教材,如音乐、舞蹈、影视动画片等等。让学生在这些视觉艺术中,感受动物的各种形象、神态,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把感知到的内容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将他们在视觉艺术中获得的感受,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去,对美术的表现内容大胆地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学生在这样的拓展平台上,丰富自己的体验,促进情感的交融。(2)延伸——想象,开启生命的智慧。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当作“课眼”,因势利导,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字的创意设计》这课时,我从想象的角度挖掘教材,拓展教学。接着我用一句广告词:“你想拥有一个个性化的签名吗?你想让你的签名独具魅力吗?那么来吧!让我们一起来设计自己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从寻找自己名字的特点出发,运用变形、剪纸、描绘等方法去设计自己的名字。像袁婷喜欢吃糖就选择把自己的名字设计成一根棒棒糖;宋金亮同学,抓住“亮”字的特点,将自己的名字设计组成为一个月亮,加上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点缀在月亮上,惟妙惟肖恰当好处的展示出自己名字的特色。最为有趣的是谭博之同学,他是一个特别喜欢画恐龙的孩子,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设计组成了一只恐龙,加上适当的背景,使自己的名字巧妙地形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如图)从学生这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名字设计当中,让我看到孩子们不仅在技能、技法上有明显的提高。本课教学层层深入,拓宽了创作的范围,拓展了内容的空间。

创作往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课堂教学中借用拓展延伸这一助力,不但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兴趣,激活思维,解决疑问,而且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后多样式延伸

教育界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只有不断吸收知识,才能不断进步。教师在教学完一课后,要善于找一些同题材的内容进行延伸,不断引来“活水”,输送新鲜“血液”。

【案例】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的《绿化家园》,现摘录其中的教学拓展延伸片段。师:(总结)同学们能用不同的形式创作出心中最美的家园作品,非常了不起。最后,老师想请大家看一则广告,想看吗?

生:(好奇)想!

师:(多媒体播放一则公益广告,内容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告诉老师,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以后,我再也不用一次性筷子了。

生2:森林就是我们地球的肺,爱护树木就是爱护我们的肺器官。……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拓展意识,特别是在课堂结束之后,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品创作、收获成就感而意犹未尽的时候,或是遇到问题,悬而未决之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课后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要加强课后延伸,引进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实践式拓展延伸

美术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美术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拓展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拓展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种方式,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美术学习的天地。我们要提供更多的拓展方法: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影、电视;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出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

例如浙美版第十二册第三课《手绘校园招贴》,在这次的拓展延伸中我结合热点问题,让学生就医药毒胶囊事件设计一幅安全、可靠食用药品的招贴画。设计完成后全年级进行大评比,挑选优秀的作品布置于校园、街道。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体会到了设计的成就感,并再次体会招贴画的实用性、招贴画的 5 美学原则。美术课程标准里也要求: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这种生活实践式拓展延伸,将美术学习与社会时事等热点问题进行联系,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类生存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呆板,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此,将拓展延伸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通过设计招贴画这一生活实践,将美术运用于生活中。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个性、自主、智慧、潜能都能得以充分发展。通过生活实践式拓展延伸,能使学生关注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二)适量地拓展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正教材与拓展延伸的关系,明确教材不是孤立的,课堂中的拓展一定要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开展。

1.把握拓展延伸的时机

“拓”在当拓处,“展”在当展时,拓展的内容应当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应当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控制拓展延伸的次数

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拓展,为了拓展而丢失了基本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整体水平,个别差异等等诸多因素,在学生可能学习范围内进行拓展。

(三)适度地拓展深度

美术课堂的拓展延伸,既要有外在的“形”,更需要有内在的“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1.在创新中拓展延伸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设计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的极具创新特征的拓展,并及时引导,帮助其体验创新的成就感。

2.在问题中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中学生肯定会对某些知识点或技能不甚明了,老师应依据教学目标 区别对待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了解性的问题可一笔带过,但对于一些涉及重点的问题,老师应抓住契机,及时展开延伸,促进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三、拓展延伸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拓展延伸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个性,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这个学习环节,对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学生只有充分做好拓展延伸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主动权,学习才会轻松起来。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享受成功乐趣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学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观察、分析、想象、创造能力得到了提升,拓展了美术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点燃了他们的创造力,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乐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小学美术拓展延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一味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适时拓展,有效延伸。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透析基础美术教育》周信达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版

3.《创造的儿童教育》出自《陶行知全集》陶行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4.《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年版

5.《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李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

前 言

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宽、加深,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培养创造性思维,它是由教者利用信息技术补充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源,为本堂历史课教学服务的知识延伸。这些知识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与本节课的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关联,引入的这些知识对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有较好的支撑与帮助作用。

有效一词既是指有效拓展延伸,又是指有效教学。有效拓展延伸的本质还是为了有效教学,两者之间是内在的的统一体。当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显示出高效性时,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就会随之增加。反过来,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要求拓展延伸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有效教学,必须有效拓展延伸。有效是目标,拓展延伸教学是手段。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切合时机地将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纵向点-线关系、横向交叉关系拓展延伸出去,不仅能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世界,而且能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课堂教学的时限性、与受众普及性等因素终究限制了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也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有效性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等于专业性历史教学,不是培养历史专家和学者,而是要在符合初中生成长特点的前提下,借助历史史实和资源进行文化知识素养的积累,进行能力和技能的养成,进行正确价值观和取向。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搜集出来的相关历史教学资源,在用于拓展延伸教学时,是要进行甄别和筛选的。由此看来,拓展延伸教学策略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拓展延伸的有效性,最终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定义为:在既定的时间内,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以拓宽既有知识的深度、广度、关联性和充要性,实现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结果的深层次分析和理解,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性达成和升华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历史知识间的有效拓展延伸,历史与现实生活间的拓展延伸。目的只有一个: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为达成这个目的,所有围绕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的教学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

一、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现状

(一)历史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通常是: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并布置作业,采用的主要是讲授法。[i]这种方式具有传递信息块、重视基础、注重考试应对。但这种方式容易产生沉闷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也回很少,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传统的历史课堂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枯燥,老师认为讲得周到,学生学习效率却很低。师生之间就像两条纠缠不已的绳索,仅仅捆住师生的身心。

(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资源,获取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信息,但对于网络资源提供的各种信息如何甄别信息资源的真伪、如何处理一些感性的资源信息,初中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还不足以做好这一点,另一方面新型的考试命题趋势,也常常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源作为信息题干,无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试的能力、还是拓宽历史评价的思路,都是一种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处于学习历史的热情,还是处于升学考试的需要,学生都希望将课本现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同样,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老师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文献资料等等,这些可以将过去的历史现象感性化,这非常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思维成长的特征。

大多数师生都认可:课堂教学中联系时事热点和考试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教学。学生认为教学拓展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三)有效拓展延伸逐渐成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

笔者曾经和不同地方的历史教学同行交流,得知大多数同行都在或多或少的采用教材以外的资源辅助教学,大多数历史老师都在尝试突破传统的五步教学讲授法模式。其实这也是拓展延伸教学的体现,但这不等于有效拓展延伸。如何规范历史课堂的拓展延伸教学,如何实现双重的有效性,如何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拓展延伸,大家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共识。

二、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可行性

(一)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历史学科综合性特点的要求

历史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ii],这就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必要性。历史课程注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与社会的全面认识。如何透过历史现象探究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需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对接,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

(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价值观取向的要求

历史学科一个很大的教育功能就是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历史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这就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必然性。然而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直接将史观交给学生[iii]。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取向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资源补充和拓展延伸,能够起到引导作用。

(三)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历史新课标内容设计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可行性。课标受到时空的限制,以及为了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课程设计上采用六大板块、点线模式,这就必然导致某些历史不具备横向联系的综合性、纵向发展完整性等学习的优势,这就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留下了时空余地。

(四)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历史新课标导向性要求

三维目标中,主旨目标是:学生能够感悟文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养成

爱国主义情感,拓宽国际视野,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总体目标,就为问题的拓展延伸指明方向,不至于形成毫无目标的拓展,茫无天际的延伸现象。

(五)历史新课标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可操作空间

很多老师可能担心课堂因拓展延伸教学而生成的问题要么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要么可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会让自己无法合理解决而难堪。叶澜教授曾经在“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中,提到了好课的标准应该有生成性和有待完善性[iv]。从新课标三维目标上看,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方面是有机的统一,凡是课堂拓展延伸而引发的思考和问题不违背基本的三维目标,都是合理的,有效的,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就为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及应对策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就为问题拓展延伸教学实施者增添了底气。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堂当中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才能主动,学生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了思维的动力,有疑问才能有创造的冲突和解决问题冲动。因此允许师生都可以带着新的或是悬而未决“问题”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与探讨。

三、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实施策略

既定时间(课堂)内的既定内容(课标要求)教学和拓展延伸内容(三维目标)教学以及课堂生成内容教学是有机的统一体,既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又体现了相互排他性。课堂教学既需要既定内容教学,也需要拓展延伸内容教学,同时还需要因拓展延伸而衍生出来的生成性问题教学。三者共同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轮驱动力,缺一不可。没有既定内容教学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拓展延伸内容教学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三者相互冲突现象,表现之一是,既定内容过度,挤占拓展延伸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拓展延伸过多,会导致生成性问题过多必然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计划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失控化,从而最终偏离了有效性这一关键点。

为了更好的处理上述问题,有必要就这样的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引导课堂教学更趋向有效性这一目标。教学策略不等同于一般的教学理念,也不等同于常见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具体的教学行为。它是一种总规划。尽管教学策略的分类方式很多,笔者倾向于将教学策略分为:“课堂指引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对此,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策略可以理解为:如何进行拓展延伸的指引策略、因拓展延伸教学,让课堂产生的诸多生成性问题应对和管理策略。指引策略贯穿整个教学实践,重点在于教学设计的规划,而管理策略重点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的管理和调控。两者的切入点都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为此,笔者从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导入的拓展延伸、课堂检测题的拓展延伸等角度谈谈指引策略的实施,从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实施中拓展延伸、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延伸与应对等方面谈谈管理策略的实践。

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又可以分解为这样三个子系统,即课前系统、课堂系统、课后系统,每个系统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v]。这三个系统工程,在我看来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课前三维目标的确立既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课后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价与反思。而一节有效的拓展延伸课必须将拓展的触须延伸到上述三个环节之中。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完整的三点一线的统一体。三维目标(课前系统)就像是打枪时瞄准的准星,就像是夜航中的航标灯,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课堂系统)是其中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是体现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主体部分,它既展现了拓展延伸教学的预设性,也应该预留适当的空间,考虑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与应对。这是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关键。课后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价与反馈(课后系统),是尾舵。它能够就真实反馈一节拓展延伸教学的课堂效果,为日后的教学拓展延伸教学起纠偏的作用。常规的教学设计可能重点考虑到课堂教学环节的拓展延伸,而忽略课前系统和课后系统的拓展延伸。这样的拓展延伸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容易形成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的局面。

(一)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

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包括:课标的分析,地位的界定,课标之间的纵横向拓展联系,课标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与应用;包括学情与三维目标之间的有效拓展延伸的可操作性的评估分析;基于上述前提下对三维目标的确定等等。

笔者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该三维目标教学设计(课前系统)准备如下: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

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背景分析,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二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的分析与比较,理解公平对于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公平、正当合作能够互利共赢。

【设计意图】:人教版本上关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背景、标志、《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等三个方面。我在三维目标设计中拓展延伸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两个方面。对于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结果,以及联盟建立的前后各国关系的变化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进一步拓展延伸正确的价值取向。很显然,本节三维目标设计的充分考虑到本课标内容相关的纵横向联系,也考虑到本课标在现实热点生活的视角和应用。

这样做:

1、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拓展课堂有效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持久兴趣和积极思维,提供了引擎和发动机。

2、更能够通过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达成情感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一点非常符合新课标“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一要求。

3、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为课堂教学的严谨性、时效性、与拓展延伸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依据。为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也定下了拓展延伸“度”的把握问题。

(二)课堂教学过程与管理的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的拓展延伸说到底就是基于教学问题和问题教学的拓展延伸。三维目标搭建好的拓展延伸方向和思路如何在课堂教学换届中实施,最常见和最有效的莫过于史料的拓展延伸设置和相关问题的预设。史料的选择往往是为了问题的设置为标准,而问题的设置以三维目标的拓展与设置为依据。这样就为史料的选择以及史料的拓展延伸定下了基调,不至于迷失方向、提问失当等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给予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vi]。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就是“情景再现”,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实践中提高能力和升华价值观。根据史料来拓展问题,衍生新的触须,从而开启学生持久思维和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擎和发动机,这是有效课堂拓展延伸的中心环节。

问题的拓展延伸教学是以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模式,还是教师提供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产生问题、学生探讨问题、以至于最后解决问题的模式,要依据学情而定。前者可能便于操作,但落实最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创新能力养成等三维目标方面,有效性要低一些。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模式,尽管后一种模式操作起来比较难,特别是中途接手的班级,特别是学情不同的班级,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尽管实施起来比较难,但确实是真正解决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养成创新能力,落实目标有效达成的最佳途径。

下面还以两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谈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拓展延伸。

1、导入设计

【例】:慕尼黑会议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大臣说: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从慕尼黑会议中得到什么好处,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不是最后的受害者。

方式一:师提出问题“能否举例来验证捷克外交大臣的话,变成了铁的现实?”学生回答。

方式二:师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能提取那些有关的信息?”学生探讨后提出观点和问题,再解答。

【设计意图】:补充上述材料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当时推行绥靖政策的不仅仅是英法,还有美苏,这就为下面即将引出的美苏英法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做好了铺垫,增强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又开启了学生的严密性思维。

【例】老师提供拓展材料:德国突袭波兰时,英法德做法,美国的态度、苏联的如意算盘等史料,法西斯德国秋风扫落叶般席卷西北欧。

方式一:老师问“ 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

方式二:老师问“上述材料,一句话概述上述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2、新授课设计:

【例】出示拓展材料创设情境。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共同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与之抗衡。”

方式一:老师问“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指的是什么?”

方式二:老师问“如果你是罗斯福,说说你说这句话的用意。”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罗斯福的这句话,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某种必然性,从而培养学生任职特定历史背景下,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展示《联合国家宣言》内容

方式一:老师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方式二:请同学解读《宣言》内容以及内容背后预示结果。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问题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面临共同困境和挑战时,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正当合作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合作的可行性。

【例】(问题拓展)回顾绥靖政策实质并解读下列材料: 1941年6月22日晚,丘吉尔发表演说: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和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保家卫国的事业就是全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方式一:老师提问

(1)、丘吉尔等在外交关系上同苏联发生怎样的变化?

(2)、这种外交关系的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何启示?

方式二:比较后,看哪一组提的问题最符合本材料信息。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促使了日后英法美等国和苏联在发法西斯问题上的一致性,并最终促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也表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共同的敌人是可以联合的。

【例】(进一步拓展延伸),展示材料: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了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迅速抬头,他们借助美国的暗中支持,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导致亚太地区不稳定地因素增加。如何看待美国和日本在钓鱼岛等亚太问题上的这种合作行为?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是不正当合作。其结果只会导致日本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和麻烦,危及到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现象和历史实质的分析,对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实践证明:相同的材料拓展,两种问题的设置,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对于建立在学情与目标拓展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尽管方式一,似乎是一问一答的“行为教学”,远比不上方式二,那种建构主义教学的效果。但总体上都能体现拓展延伸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课堂实践过程中,对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容易产生生成性问题,要求老师课堂预留的时空更大一些,对老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方式二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但不管怎样,我觉得热闹一点,甚至是乱一点的课堂总比闷一点的课堂好!学生思维活动总比思维休眠好!

记得杨振宁教授在回答记者问及中国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学者能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做了一个似乎不相关的回答:“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 这句看似不相关的回答,让人深思和倍感沉重,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尝试营造一个良好的“问题式”课堂、大胆创新,以培养更多的有创新能力的当代中学生,应是现时所有老师的职责。

3、教学评估和质量评价的拓展延伸

这是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是对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情况的评估与验收,为指导今后的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改进依据。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评估以命制检测题的拓展延伸为主要方式。

“检测”作为有效“评价和问学”的一个环节,而问题的拓展延伸其实就是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延伸。这一点也非常符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注重历史知识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纵横向联系”这个要求,也是未来命题的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处理好检测题的“问题和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体现检测中“问题”的基础性、提高性、多层次性、多角度性等要素,以实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最终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评估与检测提供第一手资料呢?

笔者从事多年的初中毕业班备考工作,一直尝试将检测题中的“问题与拓展延伸”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笔者再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相关的合作与对抗话题为例,谈教学评估中的拓展延伸。

【例】大欧洲一直是欧洲政治家的理想。之前,有人试图用武力实现大欧洲的理想。然而历次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以及后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让欧洲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才清醒的认识到欧洲国家必须走正当的联合之路,才能实现大欧洲的理想,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列举两个试图以武力实现大欧洲理想的欧洲人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主要国家分别参与了相互对抗的两大军事集团。请写一战前欧洲形成的两大对抗性军事集团名称。并说说这些军事集团形成的影响。

(3)材料中的联合之路指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国家成立了什么组织?该组织建立的主要倡导国家是哪两个?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成立对于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欧盟成立后,成员国公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4)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以合作、对抗、正当合作与非正当合作为话题,结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这一教学片段的三维目标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的问题题目化,实现巩固与检测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双重目的。即实现了相关课标的纵横向联系,也实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拓展延伸。既启迪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合作、正当合作、对抗等话题,又运用史实进一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历史与时事热点之间的拓展空间(美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非正当合作及危害)。达到三维目标检测的目的。

四、课堂拓展延伸教学存在的不确定性

(一)注意度和量的问题。

一节课的容量过大,拓展延伸的内容多了,尤其是与课标相关的历史纵横向拓展延伸,这样的拓展延伸显得理性、枯燥,容易引起学生既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的交叉干扰,容易引起“动听型和视听型”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导致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的下降,降低了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有效性。

(二)注意班级情绪的调控问题。

情绪调控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效率。这一点在“拓展延伸型”的历史课堂尤其重要,在涉及一些热点问题的拓展,比当时的如朝鲜半岛危机问题、金融危机问题、黄岩岛、钓鱼岛等问题等等,辅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情绪。有的学生在没有弄清楚老师拓展延伸这类问题“目的”的前提下,情绪一下子就高过了头,冲淡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偏离了拓展延伸的初衷,中断了本来连贯的学习思维。降低了拓展延伸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调控好拓展延伸教学与上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今后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当今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无疑是一个不断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时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创新不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它的普遍性原则要求必须从学生抓起,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情景再现的史料拓展及问题的拓展延伸”是目前公认为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之一,而被众多教育者认同。尽管有效拓展延伸的探究还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实践。但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纠偏的过程中,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会越来越多的被广大同行认可、践行。

第三篇:《坐井观天》拓展延伸教学实录

《坐井观天》拓展延伸教学实录

中江县广福镇长胜分校

唐学成

师:小朋友们,这只井底之蛙太想跳出井来,但是井太深了,它怎么也跳不出来。你们能帮它跳出井吗?

生:我拿一个桶,捆一根长绳子,把桶放到井下,让青蛙跳到桶里,然后再拉上来。

师:很好,方法很简单,很实用,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生:我去叫其它的动物来,我们一个拉一个,把青蛙拉上来。师:也非常不错,体现了大家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生:我变成一只小鸟,飞到井下,让青蛙跳到我的背上,我再飞上来。

师:哇,你太有想像力了,你也非常有爱心!你真了不起!生:我用瓢不停地往井里舀水,直到水满到井口为止,这样青蛙就可以跳出来了。

(教室里马上就有小朋友自动地鼓起掌来)

师:哇,哇,哇,小朋友们,你们说他用了一个什么办法? 生不约而同回答:乌鸦喝水的办法。

师:这个小朋友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救青蛙,来解决问题,她真……

生:聪明!……

感悟:这堂课拓展延伸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有可取之处,每一句学生的发言都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尤其是用“乌鸦喝水”的办法来救青蛙,充分的展现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晋庙铺小学教师 韩晋芬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拓展延伸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鲜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

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出问题:

(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

(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4)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6)是呀,为什么从开头的不喜欢到这里的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能从“害怕”到课文中的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2.适度拓展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又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3.巧妙拓展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

我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

在学习“山河壮丽”这一部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的祖国著名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试着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在教学“文化灿烂”这一部分的时候,这位教师没有给孩子们讲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三皇五帝、唐诗宋词„„而

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教者更多地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出现的那些中国元素,学生的表现很是兴奋。记载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发明”、美轮美奂的中国画卷轴、浩瀚星河中飞舞的天女、多种多样的戏曲„„尽管孩子们说的不是怎么太完整、太精彩,但是从他们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更加关注祖国、关心祖国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

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课后延伸”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是语文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好心的老师们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常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原本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应该完成的,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的问,收效甚微的讲,占去了学生自读自练的时间,却不得不把“提高质量”寄托在课后。家庭作业如海如山,反反复复、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惧学与厌学心理。面对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已迫在眉睫。

语文课的课外延伸活动是大量的,开展课外延伸活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课外延伸的形式要多样化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活泼有趣。课外延伸活动必须让学生感到这不是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而是觉得自己在娱乐,在创造,因而兴趣盎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独立思考、独立活动。

课外延伸活动的形式很多,这里仅列举几种:

1、开放性去“读”。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指导读和开放自由读相结合。可利用读书汇报、介绍好书、交流心得、开故事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书。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如:学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可开展《小动物尾巴作用》的汇报演说活动。学生可通过阅读课外书,找资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小动物的尾巴的用处。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2、突出层次性去“写”。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都有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是打基础阶段,要把一定时间留给学生,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如:学完新字词后,可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觉得

今天学的生字哪个容易哪个难记,自己选择写几遍都可以,只要明天听写时会写即可”。另外,可经常出一些选作题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练一练,又可让学生积累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名言名句,格言古诗,还提倡写日记、编童话故事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这样,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

第五篇: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面对单词、单句、单篇,缺乏统筹意识、关联意识、整合意识,那么文言文教学将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面,会让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在学习字词、写作手法、抒情方式、体会思想感情等内容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进行拓展延伸,将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连成线,积线成面。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积淀底蕴,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以及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拓展延伸;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37

文言文不能引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拓展和延伸文言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大大加强。下面我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

一、在字词学习中拓展延伸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单纯地牢记某个词在某个句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个知识就是孤立的知识,不易转化为能力的知识。相反地,如果将不同语言环境下的相同字词放在一起辨识,温故知新,既能让学生牢记该词在本课本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又能培养语感,灵活地判断其在其他语境的意义和用法。如:《小石潭记》第二段中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其中“许”在这里是“左右、上下”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许”的用法,我们不妨来联想一下:《核舟记》中有“高可二黍许”,和这个句式一模一样,其中“许”的用法相同;而《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里面的“许”是“处所、地方”意思,《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里面的“许”是“答应、同意”的意思。此类活用现象对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掌握它的窍门就是反复巩固学习,“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发生准确判断的“质”的飞跃。

二、在学习写作手法中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是赏析作品的要素之一,也是考试要考查的内容之一,文言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联想对比,将此知识不断强化,使学生既明白这种写作手法又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如《小石潭记》的第二自然段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表面上这是在写鱼,实质上我们除了感受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敏捷外,我们还感受到水的空明澄澈。这就是效果手法,也叫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更能凸显事物的特征,更具生动性、趣味性,会激发读者的想象。这种手法在以往学习中反复出现,只要稍作启发,学生便会想到《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是侧面写水清的。通过这样的渲染和强化,动静结合手法的判断和作用便清楚明了。

三、在学习抒情方式时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文章,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的时候,作者会“心乐之”,看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时,作者会感到“似与游者相乐”;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时候,他会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随景动,情随境移。再看看《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是不是这样的?同学们只需脑子一转,便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来。当“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时候,会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怀;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时候,会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情怀。他们都是这样“因物喜、因己悲”。学习了这种写法,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只会空洞抒情,他们会借助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深沉而委婉,拥有含蓄美。

四、在体会思想感情中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中作者既表达了“乐”的心情,又表达了“忧”的心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链接写作背景: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30岁的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可惜因唐顺宗去世,革新失败,革新派人士均遭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贬就是十年,满怀济世之才,却难遇明主;一腔报国情怀,却无人能懂;满腹的抑郁忧伤,却无处倾诉。为了派遣心中的忧伤凄苦,柳宗元经常流连于山水之间。正是基于这样背景、这样的心情,所以在踏山访水的时候能得到暂时的、些许的快乐,但深入骨髓的依然是愁苦,因此“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我们再进一步探索柳宗元的这种思想,小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一首诗《江雪》,诗中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就是诗人自己,其中的“绝、灭、孤、独”四字写尽诗人的悲苦心酸。我们再进一步地挖掘:柳宗元的不幸遭遇的确值得我们同情,但是我们可不可以选择另一种态度呢?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另一位参加永贞革新遭贬谪文学家――刘禹锡,他是怎样对待不幸的呢?学生通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些文句佐证了刘禹锡面对不幸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精神。我们继续延伸,从古人回到我们自己,谈一谈我们面对人生中的挫败该持怎样的态度。启发学生用学过的一些诗文名句作答,并给他们做了示范。我说:当我面临挫败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当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将会失去群星”。学生说到了许多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后大家还齐声背诵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这样,教师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就能发现他们在古今文章对照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这样的课堂,深度有了,宽度也有了,学生在无形中还学会了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也正好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总之,拓展延伸的依据是忠实文本,我在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拓展延伸和文本有关联的内容,将文本涉及的知识和拓展延伸的知识作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为达到最佳效果,在拓展延伸时应注意以下的问题:(1)在实践中要做到收放自如。(2)在学生拓展延伸时给予方法指导。(3)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教学方式将不断地完善,使文言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雪飞,郑娟飞.谈文言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J].学语文,2008(2):27-28.[2] 王海涛.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J].课外语文(下),2017(3):52.

下载适时拓展 有效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中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适时拓展 有效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中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题目: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延伸

    题目: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延伸 地址:浣江小学教育集团安平小学 电话:*** 姓名:卞一飞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延伸 单位:浣江小学教育集团安平小学 卞一飞 邮......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

    4.29进修学校学习研修作业 结合课例加以说明:自己以往的教学,在阅读教学拓展与延伸方面有哪些有效的或不当的做法? 题目: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 一、问题陈述......

    高中数学延伸拓展教学的多维研究思路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教材及传统的教学习惯,可以帮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延伸拓展,能够更为有效地让学生弄清......

    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内容摘要: 摘要:课外拓展与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等不良......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的几点做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对语文的新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也成为大部分教师追求的目标。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要......

    立足文本,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立足文本,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一、案例背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学中创设“拓展......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教育论文

    1.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