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延伸拓展教学的多维研究思路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教材及传统的教学习惯,可以帮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延伸拓展,能够更为有效地让学生弄清数学概念、规律以及问题解决背后更为本质的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延伸拓展研究,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实践表明,数学概念、规律构建、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之后的学习反思,是有效地进行延伸拓展的重要维度.关键词:延伸拓展;教学思路;研究维度
延伸拓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思路,也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出的意图很明显,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延伸拓展的办法,让学生就某个数学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以进一步丰富数学问题解决的体验过程,进而培养数学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有研究者指出,所谓延伸拓展,就是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问题解决或者课题研究的方式对原有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深化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延伸拓展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甚至在课程改革之前,延伸拓展实际上也就已经存在着,只不过没有冠之以延伸拓展之名而已.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延伸拓展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没有真正走出常规思维中的习题变式尤其是难度递增的变式思路,也就是说对延伸拓展的材料的研究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笔者将延伸拓展材料的研究称之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培元固本的工作,并从多个维度对之展开了系列研究.[?] 概念构建,基于内涵外延实现延伸拓展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建构的基石,数学概念的教学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与实践上的次要性的矛盾.应试状态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常常在新知授课习题化的思想下变成一个速成的过程.显然,这是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概念理解的,笔者以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非但不能压缩,还应当在原有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而其方向不外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现以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延伸拓展研究思路.奇偶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习得的概念,当奇偶与函数结合起来并以之描述函数的性质出现时,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从数学概念构建的角度来看,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中对函数的奇偶性是这样定义的: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y=f(x)是偶函数;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y=f(x)是奇函数.从定义本身可以看出函数奇偶性的内涵,即关键在于对于某一定义域之内如果满足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对应的正负关系,那就存在着奇偶性.学生在理解函数奇偶性这一概念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心理过程?这是笔者关注的内容,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首先就是关注为什么要用奇偶来形容(前面的单调性学习也是如此),此处的奇偶与有理数中的奇偶是一回事吗?有意思的是,当这个问题出现在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同行面前时,所获得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教材是给出了回答的,在本内容引入的时候,教材给出了这样的描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许多对称的现象:美丽的蝴蝶,盛开的花朵&&而在给出了函数奇偶性定义之后,教材又强调:根据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可知,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忽视这种前后对应关系的,因而也就不能将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展;反之,看到了这种对应关系,学生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就可以既有内涵,也有外延,从而可以完善这种概念理解,学生会认识到此处的奇偶并非是指能否被2整除,而是与对称相关的描述.类似于此的概念教学中的延伸拓展,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可以对数学概念产生一个完整的理解,即不仅知道函数的奇偶性是什么意思,更知道为什么会以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特征,而这恰恰是数学概念最为本质的地方.又如单调性,正如有学生所说的那样:当函数图象在某定义域内只呈现一种变化形态的时候,确实是够单调的.需要指出的是,数学规律的学习中同样也存在着必要的延伸拓展的问题,考虑到其与概念建构的原理类似,这里不多赘述.问题解决,基于发散思维实现延伸拓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讲还是关系到接受高考评价的最为核心的任务.由于应试的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常常是聚合性的,也就是学生的思路常常是指向最终的唯一答案的.这种聚合性往往是延伸拓展的大敌,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在日常教学中基于发散思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应当是高中数学教师的应然任务.且这样的教学并不会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有任何的影响,其需要的只是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思路中付出基于延伸拓展需要而进行的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勇气而已.同样来看一个例子(考虑到现实需要,这里呈现的问题仍然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习题,而非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的现实问题,前者是后者抽象的结果).这则例子来源于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中的一个例题:判断圆(x+2)2+(y-2)2=1与圆(x-2)2+(y-5)2=16的位置关系.一般情况下,本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求出两个圆的圆心,然后再求出圆心距;将之与两圆半径之和进行比较,即可得到结果.如果这样,那本题就是一道简单的命题,除了巩固学生的新知之外,没有其他价值.但若从延伸拓展的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是可以进行思维的发散性训练的,在这种发散性训练中,还可以让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更有效的整合.比如说我们可以向学生追问这样的几个问题:本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什么?经由学生思考,可以梳理出是基于圆心距之和与半径之和的比较;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思路?思维发散的基本提问方式;两个圆的方程可否转换为方程组?如果求解,其得到的解又有什么数学意义?
还有研究者更精辟地指出,如果在此时超越本题,而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两个圆的方程相减,那将会得到什么?(这是一个高中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又不是教材上出现的问题;至于两圆相加得到的圆系方程,有兴趣的同行不妨研究)得到的这个直线方程与两圆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样的延伸拓展,可以将学生的视线延伸到原来的问题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最为简单的数学问题,也都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延伸.当然,有价值的延伸并不一定需要延伸,但这样的意识形成,实际上有助于学生将来遇到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以一种更理性的心态去面对,以一种更冷静的心态去将难题逐步分解成相对简单的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学习反思,基于思维规律实现延伸拓展
高中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生的反思能力.相对数学知识的构建而言,反思能力更加直接地指向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后的反思过程,原本就是学习过程的延伸,如果在延伸的过程中再加以拓展,那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就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而学习后的反思也正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笔者在实践中尝试在学生学习之后引导反思,从环节分类来看,也是从数学概念建构、数学规律内化、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等维度来进行的.从现实角度来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是比较重要的选择.例如,在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中学习到的分段函数,教材上给出的数学问题是源于实际生活中出租车收费标准的问题: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km以内(含3km)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超过3km以外的路程按2.4元/km收费.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两个过程:一是生活事实向数学表达的抽象,这一步并不复杂;二是分段函数的得出.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写出y=7(03)的表达式.而在教师给出y=7(0 2.4(x-3)+7(x>3)之后,有学生认为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于是,数学形式与数学本质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可以延伸拓展的重要研究命题之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必须知道数学内容与数学形式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需要让学生知道的则是每一个数学内容都应当有对应的数学形式,数学形式背后是数学逻辑关系的体现.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基于分段函数的延伸拓展教学,才有了纯粹的数学意义.因此,数学学习后的反思尤其是从某一个知识点向数学本质的延伸拓展,应当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自觉.
第二篇: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为语文课堂添一抹亮色
在各级各类的评比课或形形色色的展示课上,老师们大多会精心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研读上,拓展延伸环节就像一个美丽的“尾巴”,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拓展延伸既是一个学以致用的环节,又是一个提炼升华的过程。设计精当、运用得当的拓展延伸,定能为语文课堂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我曾执教琦君的《春酒》参加优质课评比,因为处理节奏过慢没能拓展延伸。当时的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另一位老师的课堂却为我敲响了警钟。她拓展了送台湾老兵骨灰回大陆的高秉涵老人的事迹,接着又诵读了席慕容的《乡愁》,学生大都深受感动,课堂生成效果非常好。
两者相较,高下自知。这次的课堂失误促使我思考审视拓展延伸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及作用。结合教学实践及观摩到的课堂实例,我意识到拓展延伸要有形、有效、有度。
一、拓展延伸要有形
脑科学专家应力教授曾建议,一堂课最好每隔15分钟换一种形式以适应大脑注意力变化的特点。推延出去,我们每堂课上都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拓展方式的话,学生不厌倦才怪。谁能想象,每堂课结束之前,老师总是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这样的问题重复出现真能把学生逼疯。所以,我们在设计拓展延伸时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化、多样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的语文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师们经常煞费苦心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想,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不失为一剂良方。
二、拓展延伸要有效
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形式要服从于内容。所以,拓展延伸的形式固然要多样,但最重要的还是拓展延伸的内容是否有效。
要设计有效的拓展延伸,首先要明确课堂设计是否有效的评价标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通俗一点说,学习的主体及学生学有所获即为有效。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拓展延伸形式之最实际法:联系生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因而,拓展延伸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之后,抓住学校驻地逢庙会的契机,我要求学生现场观察小摊贩,以《瞧,那个小贩》为题进行细节描写专项训练。本来,赶庙会就是学生盼望多时的玩闹时光,这个设计让学生能在写作前有充足的观察构思时间,寓学于玩,学生兴趣盎然,写作热情高涨。展示课上,学生热热闹闹地展示了自己的作文,听着别人的展示诵读,不时露出深表赞同的笑容。
(二)拓展延伸形式之最简易法: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育理论视野中人人信奉的真理。如品读过《阿长与<山海经>》后,我们领着学生欲扬先抑写同学,欲扬先抑写父母;练习过阅读题《最后的麦穗》后学生又进行了“睹物思人”专项训练,他们或诉友情或颂亲情,桩桩件件,悲悲喜喜,仿佛都在眼前上演。
读写结合也要强调写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写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读的内容,即紧扣文本,深挖教材,联系学情,灵活有致地开展方为上策。
(三)拓展延伸形式之最动人法:情感升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课程肩负着学生思想价值导向矫正的重任,而拓展延伸恰恰就是进行情感升华的绝佳契机。一位老师在讲授《敬畏自然》的时候让学生仿写反问句,反复读反复体味,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步步推进达到高潮。因而,触心,应该算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定性评价标准。
(四)拓展延伸形式之最广博法:拓展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师授之以渔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涉猎更多的语文材料,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拓展阅读要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范围,训练阅读能力。具体说来可以从课文的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方面入手设计对比阅读或拓展阅读活动。
三、拓展延伸要有度
在追求拓展延伸有效高效的路子上,难免会出现把握不好度的情况。拓展延伸得太少太浅,达不到教学效果,但是太多太深又有了喧宾夺主之嫌。
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忽略语文的学科特点,以大量的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渗透,冲淡了“语文味”。或者不深入研究文本和教学目标,有时干脆脱离文本,探讨一些与文本本身无关或较远的问题。二是忽视学情,不考虑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只注重文本内容拓展延伸的表象,忽视思维训练及触发点的精心选择。三是组织探究时,采用放任的态度,缺乏必要的点评和引领。
即使注意到以上问题了,拓展延伸也不宜太多,毕竟语文课堂让学生触摸文字,感悟精神才是重中之重,拓展延伸在课上只能是一抹亮色,课外的拓展延伸倒是可以多多益善了。
既然拓展延伸如此重要,如此美妙,精心设计、灵活运用以获取语文课堂的高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篇:《坐井观天》拓展延伸教学实录
《坐井观天》拓展延伸教学实录
中江县广福镇长胜分校
唐学成
师:小朋友们,这只井底之蛙太想跳出井来,但是井太深了,它怎么也跳不出来。你们能帮它跳出井吗?
生:我拿一个桶,捆一根长绳子,把桶放到井下,让青蛙跳到桶里,然后再拉上来。
师:很好,方法很简单,很实用,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生:我去叫其它的动物来,我们一个拉一个,把青蛙拉上来。师:也非常不错,体现了大家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生:我变成一只小鸟,飞到井下,让青蛙跳到我的背上,我再飞上来。
师:哇,你太有想像力了,你也非常有爱心!你真了不起!生:我用瓢不停地往井里舀水,直到水满到井口为止,这样青蛙就可以跳出来了。
(教室里马上就有小朋友自动地鼓起掌来)
师:哇,哇,哇,小朋友们,你们说他用了一个什么办法? 生不约而同回答:乌鸦喝水的办法。
师:这个小朋友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救青蛙,来解决问题,她真……
生:聪明!……
感悟:这堂课拓展延伸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有可取之处,每一句学生的发言都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尤其是用“乌鸦喝水”的办法来救青蛙,充分的展现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实践研究
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一一初中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拓展和延伸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其作用突现越来越重要。在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我们的老师对于拓展和延伸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和深入,认识到有这么一个环节,却是停留于环节而环节,仅为了一堂课的完整性在设置这个环节,而忽视语文本该考虑的,于是我结合我身边的语文教师进行了尝试,针对新课程下“拓展延伸”环节设置进行了实践研究,并总结出一些相对比较有效的方式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延伸
实践研究
一、现象追踪——现有拓展延伸利弊的现状
(一)示例
这是我在不同的教学听课和同伴教学案例中,选取的几位老师关于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教学:
1、很多课的仿句课堂拓展延伸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格式要求:假如我是——,我也应该用——
2、《雪》之课堂拓展延伸
a.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那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
b、课后自6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写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片段。
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课堂拓展延伸
a.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b、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谈谈应该采取那些措施。
4、《月亮上的足迹》之课堂拓展延伸
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请结合科学学科进行说明?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5、《走一步,再走一步》之课堂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前对课文的小结:
文中的cc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能不断思考,善于感悟,那么,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拓展延伸
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言之有理便可,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
[设计目的:通过本课学习,学习作者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不断吸收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6、《傅雷家书两则》二之课堂拓展延伸 a.欣赏名人名言
爱情是这样的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说的呢?
多媒体出示: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b、朗诵爱情诗词
欣赏完了名人的爱情观,让我们回顾一下初中阶段所学的爱情诗歌
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音乐,学生齐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欧阳修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汉乐府·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c、讨论早恋现象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关,那就等着成熟的时候再品尝。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乃至雄厚的经济作为基石,才能达到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d、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e、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写一篇300字文章。
(二)透析以上拓展延伸的特点:
可以毫不置疑肯定的说,以上的拓展延伸都是老师们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或几年的实践作出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新课程拓展延伸的重视,对新课程理念解读的提升,但在高兴之余我们可以清醒看到,以上的拓展延伸中虽然很多值得借鉴,但在实际的实施中还是有些不足之处。特别是自己的教学当中也曾迷惑过。综其所述,我把以上的拓展延伸教学环
节及实际教学中遇到过的情况进行了归类:
1、漫无目标,天马星空式的延伸拓展
这种方式对拓展拓展教学的教材没有经过精心选择,也没有明确的拓展教学目标,只是为阅读而阅读.如‘‘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试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想”;“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等,教师是注意到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是学生归纳不全且零乱,思维过于发散,难以表述清楚。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2、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式的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要体现语文性,要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如《月亮上的足迹》之课堂拓展延伸,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请结合科学学科进行说明?我们的课是语文而不是科学学科,去了解理解重力的作用,如果在科学当中引用这不失为很好的一个教学环节,但在语文课中有喧宾夺主之嫌.再如:
《傅雷家书两则》二之课堂拓展延伸中的设置,文本的感知已经被一堂班会课代替了,变成我们在讨论一个早恋问题.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3、敷衍了事、草草收场式的拓展延伸
老师在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找资料、印讲义,却只在下课前才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同时有些教师在教学设置了写作的环节,如<雪》之课堂拓展延伸:课后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写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片段。<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课堂拓展延伸:书面习作: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谈谈应该采取那些措施。由于在课内无法完成,教师草草收场,布置之后没有下文,却缺少检查反馈,学生常常敷衍了事,听过无过,导致拓展式教学流于形式,且无法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4、游离主题、脱离文本式的拓展延伸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一篇文章是一个个体,有其设置的主题要求,我们要超越但不能游离,甚至背离.如:
《走一步,再走一步》之课堂拓展延伸:读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 的一段文字,谈何感受.明显游离本文主题面对困难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解决.再如《傅雷家书两则》二之课堂拓展延伸中的设置对文本的解读已经被班会课取代.
5、囿于形式、作秀式的拓展延伸
如有的教师给出填空题或仿句式“我喜欢——,原因是——,”进行句子的赏析,也有用在归纳主题后如:“假如我是——,我——。”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平台。不足之处是学生归纳不全且零乱,难以表述清楚。且格式的给定也框架了学生,如句子赏析中的仿句,学生觉得句子运用好,学生并不一定喜欢。扣上帽子使学生不敢说。
6、脱离生本、随意拔高式的拓展延伸
新课程中用很大篇幅来阐述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生本。我们的教师意识到了但有些是伪生本,却随意拔高了学生,以自己的身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问题,以为学生也知道。如:
《傅雷家书两则》二之课堂拓展延伸中要学生谈什么是爱情,我们大人都无法讲清楚,一个初中学生他怎么谈,正确的应该从信出发,去筛选去阐述才差不多。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课堂拓展延伸: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谈谈应该采取那些措施。难为我们的学生了。
7、无度失量、定位偏颇式的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应有它的量,他的作用是起到辅佐作用,在课堂当中的时间占有是有限的。同时拓展延伸作为一个环节是可以参插于各个环节的,而并非只在文章的结尾。如《傅雷家书两则》二之课堂拓展延伸的量可以说占有了一堂课的大部分,同时以上拓展延伸均为结尾。
可能,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时更注重的教学过程前几个环节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学生表现的把握等等,也有可能有自己的理解。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忽略了对拓展延伸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诚然,我们课堂上要研究的、值得研究的内容是有许多,可是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虽然在一节课上只占了很少的时间,比例很小,但我们也不容忽视,它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对拓展延伸环节概念的界定
新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充分说明冲破课堂教学格局,拓展教学时空,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吸取信息,习练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知识,经验和情感,丰富看课文的意蕴,形成了延伸
拓展课文的再创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新的机会。为了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特别在教学环节中设置该部分。所谓的“拓展延伸”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及体现出来的思想向自身和社会做一定的延伸思考探究,能够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引发一定的思索,得出一定的结论。这些结果的获取是来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的。它必须是学生自我的创作,表达自我的心声,引导自我的人生,当然,也要注意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助于对文本的认知表达。
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学生本身的素质与实际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需要在进行教学尝试中注意一下一些制约因素的排除:
1.作者本身思想的强烈影响
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前提下,学生会深受作者思想的左右,特别是一些自主性不够强的教学,学生会有比较统一的认识。这会成为我们拓展延伸切实有效开展的一大障碍,教师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例如《再塑生命》、《雷电颂》等作者本身所要表达之思想是十分明确而集中的,这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一定的拓展延伸的限制。
2.相关知识内容的肤浅认识
从教学《海燕》等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些拓展延伸是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后盾的,对它的认识是必须来自于一定的基础的。学生只有了解了相关的内容后才能说出个一二来,要不然会使其感到摸不着头脑,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会失败的。
3.学生语言能力的欠缺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既包括文字表述能力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从大量的教学实例来看,一般的拓展延伸最主要与直接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文字来表达,在学生领略了内涵的前提下,能够准确表达就成了关键。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表达清晰。
三、语文教学拓展延伸教学环节有效策略的构建
拓展延伸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不是最为重要的,也不是非有不可的,但在它被设置了以后,却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只要设计得当、开展顺利,它就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和同行们思考了以下,进行了实践研究:
1.该环节的是否需要? 2.容量的多少? 3.方式的可取性? 4.学生的可接受性? 5.实际的效果? 6.值得推广处? 7.需要改进处? 我们针对拓展延伸的意义、功能、方式、注意事项等进行讨论,然后开展我们的拓展延伸的研究。以下是我们的实践策略:
实践策略一:看准时机,即时性地拓展延伸
1、看准时机。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要适时拓展。拓展延伸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拓展延伸可以灵活的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大致按时段我们可以在导入、课中间、课后三个时段进行拓展延伸。
如我在执教《雪》的导入
情景渲染,播放有关雪的flash及音乐。(上课前就开始播放)a师:图片展示2006年萧山的第一场雪
(2006年1月萧山刚下了第一场雪,这场雪是近几年来最大的一场雪,而这些初中生从出生到现在从为体验过这么大的雪,于是我找到了几张萧山城区的几张照片:人民广场白雪覆盖图、电大前空地白雪覆盖图、金城路小区白雪覆盖图、南江公园堆雪人图)学生下面窃窃私语:生1:哦!这不是人民广场吗?我常去的.(很兴奋的语气)生2:我家就住在这旁边.(很自豪的样子)生3:真漂良!生4:老师真有趣,跟女儿去堆雪人.那天我也在南江,怎么没看到老师?(有点失望)b、你喜欢雪吗?说说理由
学生发现这个雪离自己这么近,于是思路打开了,不断举手发言. 生1:从小没玩过,下雪时我去扫雪了,还堆了雪人.真有意思.
生2:你干吗把它扫掉?多可惜啊!我就不扫,用脸去拍雪印,那味道太爽了.(还手舞足蹈,全班大笑)一一大约有七八位学生发言.
(效果已达到,教师连接:漂亮吗?喜欢吗?可惜这场雪第二天就没有了,但没有关系美景没有,有美文,一起去欣赏几十年前下的雪。)c、展示课题《雪》
2、即时性。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学生是能动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把握生成的拓展延伸。“生成”,是指学生在自我体验的阅读中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有意识地创造空白,促成学生的生成,进而加深理解,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延伸途径非常广阔:或向课文的背景、内容和形式方面拓展延伸;或向课外语言材料拓展延伸;或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或向其它学科拓展延伸。精彩的拓展延伸不是表演作秀,它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同时,做到教学中生成和延伸,需要教师课前必须充分准备,了解学生发展特点、个体差异、深入钻研教材,才能随机应变,生成和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摘自同伴在教学中的一个案例来说明:
[情景描述] 优美的画面,轻松地点拔,反复地品味,忘情地朗读一一诗意一般的课堂,这是《珍珠鸟》后半节课,连我自己都有点陶醉在所创设的美好意境中。“信赖,往往能创设美好的境界”,学生深情地朗读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我正准备乘热打铁进入下一个预设环节:调动学生曾有过的和动物交往的经历,引发人对动物关系的思考。
生1:“老师,我觉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师:
“于无疑处有疑,不断信名家,后生可畏可敬!请你说说你的依据。”
生1:文中说“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可怜的小珍珠鸟,它已经完全失去了逃出鸟笼的勇气,或者它知道无论怎样也逃脱不了人类的鸟网。可悲的珍珠鸟,在“我”用所谓的爱心和温情编制的优越的环境下,已经乐不思蜀。不少学生点头赞同。
师:
“有见地,说下去!”
生1:我认为,作者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用一点点计谋和手段把可爱的动物驯服得服服帖帖之后的一种自我陶醉,多少尊重成分在里面?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还谈什么信赖。这样的话,“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又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呢!
师:
“某某同学的思维非常活跃,说得很精彩,其他同学也可以来说说,但说无妨,只要言之有理。’’有很多学生举起了手,刚才那位学生的独特想法无疑激起了千层浪,课堂异常的活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时进现出来,学生一个接一个发言。其中有几个回答非常精彩。
生2:那对珍珠鸟夫妇,始终躲在鸟笼里不出来。不管“我”给珍珠鸟营造了一个多么安全,多么温馨的小天地,也不管“我”摆出什么样子,珍珠鸟夫妇心中被人关进鸟笼的梦魇都无法拂去。可以说珍珠鸟夫妇从骨子里排斥不信任人类,也包括“我”。
生3:我补充前一个同学说的“珍珠鸟夫妇对人的不信任”,课文中说天色入暮,珍珠鸟夫妇就再三呼唤小珍珠鸟。珍珠鸟夫妇完全能看到外面发生的一切,他们为什么要呼唤小珍珠乌回笼呢。归根结底,珍珠鸟夫妇害怕人。
生4:天空、树林才是珍珠鸟真正的家,人和笼中鸟的不平等的事实已经存在。美好的境界应该是还动物一个属于他们的空间,动物还能信赖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赖。
师:“阅读,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你们对文本的阅读已经上升到文化反思的高度,这可是对文学有造诣的人才能做到的。
(我竖起大拇指)然而我想问你们,如文中小珍珠鸟和人相亲的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吗?”
生5:有,燕子。
(都是农村的孩子,燕子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请家中有燕子做巢的学生具体说说燕子怎么和他们友好相处的。
生6:
“我家屋檐上的燕窝好多年了,燕子年年在这里生息繁衍。” 生7:
“我家的燕子一点也不怕生,就穿梭在我的头顶。”
师:
“哪句话,最能解释我们任何和燕子之间和睦相处的奥秘呢?” 全体学生: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种方式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随时的利用生成空白进行拓展延伸,它遵循“学生应当怎样学一教师就应当怎样教一帮助学生积累语文活动经验’’的原则,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的空白生成处挖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好小猎狗咬人事件的第二天,在街上碰到了将军的哥哥,你想他会说些什么。如一些名著的课文可以布置名著阅读竞赛等。
实践策略二:立足文本,进行超越地拓展延伸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教教材”、‘‘考教材”的模式,拓展延
伸环节已时常出现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变教材的忠实执行者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拓宽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构建具有人文性的和谐课堂,使以文本为主的课堂教学充满了鲜活的生机。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我们从主题的挖掘入手拓展延伸,先后“链接”了现存于武当山的“寄死窑”,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电影片段等“相关文本”,先探讨了作为集体的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再探讨了在灭顶的灾难中作为个体的权力与尊严问题,最后归结到“敬畏生命”这一课堂主题。电影片断的拓展延伸是为主题的品味服务,在发散之后又回归文本。
又如: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一一“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就这样,直到今天。前两天,我们采访了史铁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我们就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师:对这样一位校友,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一一(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在这一环节里,窦老师借着菊花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让学生体味“好好活”,并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
这两个课例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拓展延伸时,要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适时地拓展,使学生在文本中获得深刻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生命对生活获得更深刻的认识,更会使学生的这些认识更深刻。
实践策略三:立足生本,源于生活地拓展延伸同样的一项内容或一种方法,面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被接受度。
比如城乡学生的差别,男女学生的差别,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别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语文新课标》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语文新课标》又有这样的话:“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1,1-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学生有权利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张扬个性的空间。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需凸现生本意识。
这是我在几年前教学《童趣》的一个案例:
上课铃声一响,我便兴冲冲的拿起书本走进了教室。这天,我要给学生讲学生们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就文章而言,童年正是学生们刚经历的,到初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告别了六年的小学生活,肯定充满了回忆。所以,我早精心设计好了教学目标,并且自信的认为一定能把这篇课文教好。
一上课,我就发现,同学们对文中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室里一片嗡嗡的说话声。学生的回忆性回答此起彼伏。翻译很顺利解决了,就剩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对文章的中心提升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地问:“1-6学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表现 的是对童年生活的描述。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产生了一些困惑。现在,我想把这些困惑说出来,请大家一起来解决,好吗?第一,课文写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概括出来?第二,你是怎样看待儿童的天性的?第三,通过学习,我们能悟出儿童最重要的天性是什么吗?(其中一问为文本,二三问为拓展),问题疑问,教室里安静下来了,低下头不敢看我。我启发了一下。可遗感的是,始终没有一个人勇敢的站起来。不管那么多了,我还是指定一名同学来作答吧。环视一下教室,同学们躲避的目光正在告诉我一一我,没有把握。这种尴尬的局面现在记忆犹新。
几年的教学生涯我渐渐感悟到我的拓展延伸环节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点,生本意识,自己所谓的生本实际是伪生本。三个问题是按照我的体会来设计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解决的只是师之惑,而非生之惑。教师的问题解决了,不等于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同样的,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是自身独特的感受体验,而是被动的接受了来自教师的理解和评价。后来我设置了这样的
拓展延伸:
1、你有过类似于文中的哪种童年趣事吗?给大家说说。
2、这些童年的事情这么有趣你知道原因吗?这样设置接近了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实际的生活积累。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文章要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了。
反观上述一些课例,的确拔高了学生,的确难为我们的学生了。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课堂拓展延伸口语训练:假如你是一个世纪老人,书面习作: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谈谈应该采取那些措施。
实践策略四:有度、有量、有目标地拓展延伸
1、有度就是语文就是语文,有其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新课程精神,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在课堂中一些无度的拓展也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如一下一位老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课
例:
在初步疏通文字后,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结构上: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时(结果)。以材料展开了拓展阅读。
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思考一下,与邹忌相比,召公进谏失败的原因在哪?(学生讨论之后)生1:召公一开口就说:
“民不堪命矣!”,可并没有进而提出具体建议,导致了厉王在盛怒之下,采取了“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的方式,最终导致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结局。可以说召公的进谏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了。
生2:我补充一点,尽管召公后来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的比喻说法来劝厉王,但正如前一个同学所说的由于一开始的错误,此时厉王已是骑虎难下,所以再动听的语言到此刻也显得苍白无力。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可说是分析精当,有理有据。但我有个疑问:方式真的是一次进谏成功的关键吗?(课件展示材料三人成虎)(生议论纷纷,良久讨论无统一意见)师:讨论到这,大家是否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了较为完整的看法了,这里,我给大家看看英国文学家培根的一段话,可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课件展示材料)鸠匹特为了王国,千方百计地迎娶了麦提斯(Meti s,希腊神话中的建议化身),之后,麦提斯有了身孕,但鸠匹特不待她分娩之期到来,便将她一口吞掉,于是麦提斯腹中之胎亦转入鸠匹特的身中,也即是说鸠匹特自己开始怀起孕来,结果是,一个其周身顶盔戴甲之帕勒斯(智慧女神)便从鸠匹特的额头上产生出来。
师:大家看出了什么没有? 生(较为齐声):原来所说的进谏,最终只是表明君主的智慧呀。
师(小结):是呀,麦提斯,这一建议女神所怀的“孩子”最后只能让鸠匹特来生育,帕勒斯这一智慧的象征只能从国王的额头上产出呀。
这个案例,教师在解读中把大量时间发在讨论“进谏”,而此的话题似乎已远离了教学重心,文言成了白话文,话题成了社会政治,成了现代文的解读。我们的教师得明白自己在教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所教的是语文,像这篇是一篇文言文。
又如:一些老师在教学文章时,让学生课前收集以前相关资料。上课伊始,教师就让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学生开始大篇幅阅读,交流,教师又以多媒体展示美图,并辅以精彩的解说、讲述。等这一环节结束时,一堂课已过了二十几分钟,听课的人还以为上的是历史课或地理课。这就叫无度。
2、有量,首先要考虑一个问题:本次教学需要拓展延伸吗?如果不需要,比如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已经足够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就大可快意斩之,切不可画蛇添足。同时我们要考虑拓展延伸需要有几个方面,要学生回答的内容有多少,都是我们应该事先做一定分析确定的。毕竟这一环节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最为主要的部分,它不能过多地抢占课堂时间。究竟这样的时间花费在本已紧张的课堂上,它是否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预计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我们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思索。案例如《傅雷家书两则》二之课堂拓展延伸,量过多已经使我们的语文课变味了。这篇文章的拓展延伸我觉得不用很多,只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父亲要求子女如何处理学业与爱情的话便可,因为这已经包含了对我们学生爱情观的教育,至于什么是爱情也就没有必要谈了,因为也谈不清楚。
3、有目标,就是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什么要搞清楚,无非为了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提升,能力的锻炼等。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完整性,或公开课而摈弃语文的目的。
当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整体,拓展延伸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功地进行拓展延伸,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把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既教书又育人。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使得拓展延伸的方法和形式应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但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拓展延伸的方式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而真正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成效体会与反思困惑
(一)成效体会
1、能够在教学中有效生成,空白处补白,充实课堂教学,电亮课堂教学。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3、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
4、有助于对文本的解读。(二)反思困惑
拓展延伸在实际的教学中被广大教师采用,在新课改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它已经赢得了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厚爱。同时也展现出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还要思考的却很多。
1.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的真正拓展延伸应该在生活中,这就需要一个大语文观。2.学生如何拓展延伸的方法的指导。就笔者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的各种拓展延伸形式一般都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但学生们普遍感到不会拓展延伸,不知道怎样拓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予以指点。只有教师在拓展方法,包括拓展策略和思维路径上,点拨到位,指导得当,学生的自主拓展才会目的性强,有价值。
3.文本与拓展延伸的把握难度较大。拓展延伸作为教学的环节并非万能。
在新课程实施的几年来,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种各样的尝试研究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但我想语文教学也更需要的是一份执着,一份实事求是,少一点盲目随意,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反思、改进,那么,语文教学一定会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智慧的火花。
主要参考文献:
l、《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课堂——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方智范赵志伟主编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孙春成 语文出版社
4、《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语文案例集》
第五篇: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内容摘要: 摘要:课外拓展与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等不良现状。本文就此现象进行了探讨。
摘要:课外拓展与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等不良现状。本文就此现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拓展;延伸;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一、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在这里“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只不过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着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作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这一方面体现了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标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这些现象也不在少数,值得忧虑:
案例一:
一教师在执教《生命与和平相爱》时设计了两个课时,每个课时都“拓展”了一个中考题和一篇课外阅读题,例如:1.阅读“卜算子咏梅”思考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2.阅读《秋山红叶》完成相关练习题。其实那些题目与课文本身一点关系也没有,为什么不让学生好好的学习课文本身,而要为了答题而去阅读?这样的拓展就是脱离文本了。
案例二: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苏州园林》的公开课时,首先是播放大量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放完后布置了以下几个拓展题:1.请你根据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设计一句旅游景点的广告语。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写家乡的公园。3.把你学过的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摘录下来,选择一两首进行赏析。4.阅读《凡尔赛宫》与《苏州园林》比较写法的异同。这些拓展题看似很用心,但是试问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怎么能完成这么多拓展的任务呢?
案例三:
有这样几个课外拓展训练题:1《美丽的西双版纳》,“查阅相关地图,看要去西双版纳浏览要怎么走?先参观那些景点好?2.《陈情表》“认真思考下,忠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什么启发?”3.《藤野先生》,“谈谈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4.《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试着尽量多的举出你所知道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这样的拓展题已经变相的改变了语文的本味,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伦理课,政治课、自然科学等其他各种各样的课程。
案例四:
再如有老师在上《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大量引入,中国建筑史的资料,大讲特将有关中国建筑文化的产生、特征和成就等内容,这实际上就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中国建筑文化上了,而不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学习一篇文章和学习这篇文章所写的对象内容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我们把学习的位置放得不对,那么性质就变了。
我们看到这里会发现现在很多课老师们动不动就搞拓展,“拓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现象。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来一个“衔接”和“延伸”,如此众多的课外拓展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至于本末倒置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
二、对策
在具体的拓展过程中其实有一个问题被人们所忽略了: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拓展?为什么要向教材外拓展?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吗?这种拓展的落脚点在哪?笔者认为,“用教材教”指引语文课堂教学向外拓展的目的不在外而在语文,语文课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课堂里向外“生活一番”,而是“利用可以利用向外拓展,利用生活化的场景或者调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来学习语文。”
具体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要不走入误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要注意语文性
拓展要适度。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是地理课、历史课、思想政治课、或其他的什么课。同样,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我认为是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延伸,是课堂中的点睛之笔,适度的拓展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反之,则会喧宾夺主,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所谓适度拓展,应该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地方去拓展延伸,比如,文章的情感升华,能力的迁移训练等,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语文性。
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商人》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解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时他就设计了这样几道的拓展题:(1)假如你是到庭的夏洛克的犹太朋友,你会当庭为他说些什么?(在提问的同时他还另外补充了相关的背景:莎翁所处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犹太医生叛国,“犹太人在当时成立许多讨厌的特征的县城的象征”。)这样的拓展问题就很好的切实有效的使得学生通过拓展思考题而更深入的解读了夏洛克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理解了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复杂的性格特征。(2)你怎么理解《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在提问时教师鼓励学生去多角度的思考,大胆的发言,在交流碰撞中升华自己的思想,从好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达到了真正的从过拓展来更深入理解本文,做到了语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