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5篇可选)

时间:2019-05-15 03:2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第一篇: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面对单词、单句、单篇,缺乏统筹意识、关联意识、整合意识,那么文言文教学将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面,会让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在学习字词、写作手法、抒情方式、体会思想感情等内容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进行拓展延伸,将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连成线,积线成面。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积淀底蕴,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以及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拓展延伸;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37

文言文不能引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拓展和延伸文言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大大加强。下面我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

一、在字词学习中拓展延伸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单纯地牢记某个词在某个句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个知识就是孤立的知识,不易转化为能力的知识。相反地,如果将不同语言环境下的相同字词放在一起辨识,温故知新,既能让学生牢记该词在本课本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又能培养语感,灵活地判断其在其他语境的意义和用法。如:《小石潭记》第二段中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其中“许”在这里是“左右、上下”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许”的用法,我们不妨来联想一下:《核舟记》中有“高可二黍许”,和这个句式一模一样,其中“许”的用法相同;而《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里面的“许”是“处所、地方”意思,《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里面的“许”是“答应、同意”的意思。此类活用现象对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掌握它的窍门就是反复巩固学习,“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发生准确判断的“质”的飞跃。

二、在学习写作手法中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是赏析作品的要素之一,也是考试要考查的内容之一,文言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联想对比,将此知识不断强化,使学生既明白这种写作手法又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如《小石潭记》的第二自然段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表面上这是在写鱼,实质上我们除了感受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敏捷外,我们还感受到水的空明澄澈。这就是效果手法,也叫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更能凸显事物的特征,更具生动性、趣味性,会激发读者的想象。这种手法在以往学习中反复出现,只要稍作启发,学生便会想到《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是侧面写水清的。通过这样的渲染和强化,动静结合手法的判断和作用便清楚明了。

三、在学习抒情方式时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文章,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的时候,作者会“心乐之”,看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时,作者会感到“似与游者相乐”;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时候,他会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随景动,情随境移。再看看《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是不是这样的?同学们只需脑子一转,便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来。当“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时候,会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怀;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时候,会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情怀。他们都是这样“因物喜、因己悲”。学习了这种写法,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只会空洞抒情,他们会借助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深沉而委婉,拥有含蓄美。

四、在体会思想感情中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中作者既表达了“乐”的心情,又表达了“忧”的心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链接写作背景: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30岁的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可惜因唐顺宗去世,革新失败,革新派人士均遭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贬就是十年,满怀济世之才,却难遇明主;一腔报国情怀,却无人能懂;满腹的抑郁忧伤,却无处倾诉。为了派遣心中的忧伤凄苦,柳宗元经常流连于山水之间。正是基于这样背景、这样的心情,所以在踏山访水的时候能得到暂时的、些许的快乐,但深入骨髓的依然是愁苦,因此“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我们再进一步探索柳宗元的这种思想,小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一首诗《江雪》,诗中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就是诗人自己,其中的“绝、灭、孤、独”四字写尽诗人的悲苦心酸。我们再进一步地挖掘:柳宗元的不幸遭遇的确值得我们同情,但是我们可不可以选择另一种态度呢?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另一位参加永贞革新遭贬谪文学家――刘禹锡,他是怎样对待不幸的呢?学生通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些文句佐证了刘禹锡面对不幸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精神。我们继续延伸,从古人回到我们自己,谈一谈我们面对人生中的挫败该持怎样的态度。启发学生用学过的一些诗文名句作答,并给他们做了示范。我说:当我面临挫败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当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将会失去群星”。学生说到了许多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后大家还齐声背诵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这样,教师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就能发现他们在古今文章对照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这样的课堂,深度有了,宽度也有了,学生在无形中还学会了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也正好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总之,拓展延伸的依据是忠实文本,我在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拓展延伸和文本有关联的内容,将文本涉及的知识和拓展延伸的知识作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为达到最佳效果,在拓展延伸时应注意以下的问题:(1)在实践中要做到收放自如。(2)在学生拓展延伸时给予方法指导。(3)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教学方式将不断地完善,使文言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雪飞,郑娟飞.谈文言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J].学语文,2008(2):27-28.[2] 王海涛.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J].课外语文(下),2017(3):52.

第二篇: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为语文课堂添一抹亮色

在各级各类的评比课或形形色色的展示课上,老师们大多会精心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研读上,拓展延伸环节就像一个美丽的“尾巴”,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拓展延伸既是一个学以致用的环节,又是一个提炼升华的过程。设计精当、运用得当的拓展延伸,定能为语文课堂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我曾执教琦君的《春酒》参加优质课评比,因为处理节奏过慢没能拓展延伸。当时的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另一位老师的课堂却为我敲响了警钟。她拓展了送台湾老兵骨灰回大陆的高秉涵老人的事迹,接着又诵读了席慕容的《乡愁》,学生大都深受感动,课堂生成效果非常好。

两者相较,高下自知。这次的课堂失误促使我思考审视拓展延伸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及作用。结合教学实践及观摩到的课堂实例,我意识到拓展延伸要有形、有效、有度。

一、拓展延伸要有形

脑科学专家应力教授曾建议,一堂课最好每隔15分钟换一种形式以适应大脑注意力变化的特点。推延出去,我们每堂课上都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拓展方式的话,学生不厌倦才怪。谁能想象,每堂课结束之前,老师总是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这样的问题重复出现真能把学生逼疯。所以,我们在设计拓展延伸时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化、多样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的语文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师们经常煞费苦心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想,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不失为一剂良方。

二、拓展延伸要有效

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形式要服从于内容。所以,拓展延伸的形式固然要多样,但最重要的还是拓展延伸的内容是否有效。

要设计有效的拓展延伸,首先要明确课堂设计是否有效的评价标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通俗一点说,学习的主体及学生学有所获即为有效。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拓展延伸形式之最实际法:联系生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因而,拓展延伸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之后,抓住学校驻地逢庙会的契机,我要求学生现场观察小摊贩,以《瞧,那个小贩》为题进行细节描写专项训练。本来,赶庙会就是学生盼望多时的玩闹时光,这个设计让学生能在写作前有充足的观察构思时间,寓学于玩,学生兴趣盎然,写作热情高涨。展示课上,学生热热闹闹地展示了自己的作文,听着别人的展示诵读,不时露出深表赞同的笑容。

(二)拓展延伸形式之最简易法: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育理论视野中人人信奉的真理。如品读过《阿长与<山海经>》后,我们领着学生欲扬先抑写同学,欲扬先抑写父母;练习过阅读题《最后的麦穗》后学生又进行了“睹物思人”专项训练,他们或诉友情或颂亲情,桩桩件件,悲悲喜喜,仿佛都在眼前上演。

读写结合也要强调写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写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读的内容,即紧扣文本,深挖教材,联系学情,灵活有致地开展方为上策。

(三)拓展延伸形式之最动人法:情感升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课程肩负着学生思想价值导向矫正的重任,而拓展延伸恰恰就是进行情感升华的绝佳契机。一位老师在讲授《敬畏自然》的时候让学生仿写反问句,反复读反复体味,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步步推进达到高潮。因而,触心,应该算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定性评价标准。

(四)拓展延伸形式之最广博法:拓展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师授之以渔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涉猎更多的语文材料,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拓展阅读要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范围,训练阅读能力。具体说来可以从课文的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方面入手设计对比阅读或拓展阅读活动。

三、拓展延伸要有度

在追求拓展延伸有效高效的路子上,难免会出现把握不好度的情况。拓展延伸得太少太浅,达不到教学效果,但是太多太深又有了喧宾夺主之嫌。

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忽略语文的学科特点,以大量的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渗透,冲淡了“语文味”。或者不深入研究文本和教学目标,有时干脆脱离文本,探讨一些与文本本身无关或较远的问题。二是忽视学情,不考虑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只注重文本内容拓展延伸的表象,忽视思维训练及触发点的精心选择。三是组织探究时,采用放任的态度,缺乏必要的点评和引领。

即使注意到以上问题了,拓展延伸也不宜太多,毕竟语文课堂让学生触摸文字,感悟精神才是重中之重,拓展延伸在课上只能是一抹亮色,课外的拓展延伸倒是可以多多益善了。

既然拓展延伸如此重要,如此美妙,精心设计、灵活运用以获取语文课堂的高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篇:《坐井观天》拓展延伸教学实录

《坐井观天》拓展延伸教学实录

中江县广福镇长胜分校

唐学成

师:小朋友们,这只井底之蛙太想跳出井来,但是井太深了,它怎么也跳不出来。你们能帮它跳出井吗?

生:我拿一个桶,捆一根长绳子,把桶放到井下,让青蛙跳到桶里,然后再拉上来。

师:很好,方法很简单,很实用,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生:我去叫其它的动物来,我们一个拉一个,把青蛙拉上来。师:也非常不错,体现了大家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生:我变成一只小鸟,飞到井下,让青蛙跳到我的背上,我再飞上来。

师:哇,你太有想像力了,你也非常有爱心!你真了不起!生:我用瓢不停地往井里舀水,直到水满到井口为止,这样青蛙就可以跳出来了。

(教室里马上就有小朋友自动地鼓起掌来)

师:哇,哇,哇,小朋友们,你们说他用了一个什么办法? 生不约而同回答:乌鸦喝水的办法。

师:这个小朋友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救青蛙,来解决问题,她真……

生:聪明!……

感悟:这堂课拓展延伸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有可取之处,每一句学生的发言都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尤其是用“乌鸦喝水”的办法来救青蛙,充分的展现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

4.29进修学校学习研修作业

结合课例加以说明:自己以往的教学,在阅读教学拓展与延伸方面有哪些有效的或不当的做法?

题目: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

一、问题陈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要拓展延伸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鉴于这个理论依据,阅读教学中须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和其他文体的教学一样,应该是一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者、字词、内容、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思想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有效地拓展和延伸呢?

一是当今阅读教学的现状:当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形形色色的 1 问题,在教学中只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许多老师教文言文就是教翻译,学生学文言文就是背翻译,考文言文就是考翻译,于是学生读文言文的翻译和注解成了学习文言文的全部,学生把一篇篇包含着古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没有延伸和拓展。

而另一个极端,是过分追求热闹的形式,而丢了文本,刮起了一股拓展教学之风,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拓展教学似乎成了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拓展俨然已经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救命稻草。因此,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课,授课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延伸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来一点拓展延伸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流行”了。于是乎,打着“拓展延伸”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自然科学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甚至班队课等。

二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怎样实现课程新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课外也能读懂浅显短小的文言文,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是新版语文教材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特别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短小文言文的篇目明显增加,这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 2 感和归属感,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接受心灵的熏陶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和学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老师教得吃力,学生也学得头疼,一句话是因为学生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打得不够扎实,不加以有效地拓展延伸,学习效益不高,从而影响了小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今后自身学习的需要,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这个课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了。我们学校三、四、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小课题,并制定计划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和课后评课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对阅读教学作些探索,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并能够推而广之。

二、课例呈现:

五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

一.整体感知,引入文本。

1、引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

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

2、板书:两小儿辩日 《列子》

师解释课题:两小儿辩日就是两个小孩子关于太阳离地球远近的争辩;省略了量词“个”。大家注意文言文量词的省略现象,辩的意思与现在一样,是“争辩”的意思。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抽生板书列御寇三字)(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现有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如《寓公移山》、《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

3、简介孔子。师: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生:孔子、两个小孩)

师:谁来介绍一下孔子。

学生1: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学生2: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3: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4、听录音范读

注意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注意音准,流利要注意停顿,并在书上用符号划出停顿和轻重音。注意三个生字。

抽生读。

二、疏通文义,理解字词。

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1、抽一个同学翻译,注意翻译五字法。其他同学更正。

2、注意里面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子注意反问句,省略句等。

找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反问句,省略句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生1: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以前学过西、下。都有名词作状语现象。

学生2:去,一词多义。文中是距离,还有离开,如去国怀乡。学生3:如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 “„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 “„赴汤蹈火‟。” 学生4:省略句,反问句,并联系学过的省略和反问句式。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师:文章分几层写?

生:分三层。一是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二是两小儿各抒己见,三是孔子不能决。

2、探究理解:师提问: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自有不同的结论,他们的根据是什么?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生:一个认为中午大,一个认为早上大。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多媒体出示:太阳看起来有大小的原因。生齐读。

生:拿出做好的两个圆,一个白的,一个用墨汁涂黑,感觉哪个大?

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一儿:远 苍凉近探汤 触觉 四.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2、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 6 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3、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接着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独立思考 一儿:远 苍凉近探汤 触觉 勇于置疑 孔子:不能决(谦虚,实事求是)4.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延伸”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 7 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

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谈)师小结: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齐读课文,背诵。

五、课堂深化,有效延伸。

多媒体出示,学习苏轼的《日喻》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②。”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⑤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⑥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⑦之,岂有既⑧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选自《东坡小品》)[注释]①眇:音miǎo,双眼瞎。②槃:同“盘”。③扪:音mén,按,摸。④龠:音yuè,古代一种形状如笛子的乐器。⑤道:处世之道,即技能、本领。⑥达:到达,获得。⑦相:同“像”,作比。⑧既:止,完。[题目训练]

1.找出文中省略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2)或告之曰。.(3)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六:课外补充,练习巩固。

(一)、发下练习《两小儿辩日》拓展练习: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 10 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2)元帝异之()..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朋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译文: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二)、收集日的神话故事。

(三)、查资料,了解海啸是因为海神发怒吗?雷电是雷公电母造成的吗?

三、归因分析:

专家认为小课题研究起点要低,切口要小,回归是常态,课例是一个平台,不要追求理论化,也不求高、大、全,我们努力实行之。上这堂课我们邀请了学校领导和各科骨干教师参加。大家一致认为,本课题选题较好,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本课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和实践。上课能围绕小课题研究内容展 11 开,目的性明确,课外延伸拓展与课内内容结合较好。

但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字词和思想内容到底如何有效地进行拓展和延伸,课外的科学知识是不是讲得太多,朗读很重要,本课朗读品味不够,文本的解读也不够深入,最好将文字落实和内容鉴赏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和延伸的时机如何把握等等问题。另外老师们又提出了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再深化些,感悟是不是可以再深刻些,形式是不是可以再多些。总上所述,文言文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还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四、解决之道:

一、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的层面:从文言文的文体性质来看,它是用古代汉语表达的,用文章的式样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从这一点出发,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很自然的分解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字词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内容的层面,第三个层面就是传统文化的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内容都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可偏废。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第二个层面是内容领悟、技法鉴赏、意蕴品味等,这部分属于文章鉴赏或者文学感悟这个范畴,这对于学习文章,提升文学素养是很重要的;第三个层面是继承和接纳,由于文言文不仅仅是古代汉语的材料或某种文学样式的例文,同时它更是古代文学的结晶。因此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应该从这三个层面加以展开。

本案例尝试着在字词方面做了拓展和延伸,如跟学过的相联系,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探究等。从内容层面来看,课内和课外都 12 加入了“日”有关的文章加以对比阅读。思想层面也有适当延伸,如学习本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并课外了解其他科学现象等等。

二、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的时间:拓展和延伸作为文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拓展延伸。

(1)课前拓展。解释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资料,认真预习。

(2)课内拓展。课内拓展延伸的材料,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学生会进行对比、整合。但应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有效。

(3)课后拓展。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文言文的积极性。

三、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应该避免的几个误区:

1、应避免多注重形式新颖,少审视内容质量。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无非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 13 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与语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弃之不顾。如本案例中关于科学知识的介绍和演示可以省略。

2、应避免不着边际的拓展、少有教学实际的关注。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对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没有立足于他们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情况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文本的拓展,进行着不着边际的盲目拓展。背离文本,背离学生;没有目标,没有侧重;随兴所至,随时所为不可取。

3、应避免多见预设性拓展,少见生成性拓展。在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拓展和延伸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了诸多的对文本拓展的环节,这些拓展都是课前预设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课堂的拓展按老师预设的模式画地为牢,按部就班地进行,即使学生一旦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新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也只能是局限在老师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活动,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不会出现或者被封杀。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拓展和延伸的层面、时机,如果我们能够冷静思考,合理调控,准确把握,那么我们的拓展和延伸就能够自然而合理的得到实施。

总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 14 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解读老师未教的文言文,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练习,切忌囿于书本。而要以课本为基础,链接相关知识,对课文重点内容和学生关心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必要的知识拓展延伸,也是教师个性张扬的体现,学生是无法预习到的。

第五篇:立足文本,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立足文本,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一、案例背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学中创设“拓展与延伸”的教学环节,笔者认为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可谓“双赢”。拓展与延伸是课内知识的外延,是对学生从课堂获得知识或感悟,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是否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好途径。学以致用,语文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教师传授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究摸索出来的。教师的引导应着眼于课本,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切不可抛开文本,另立舞台,否则就等同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二、案例介绍

在小说《心声》教学中。笔者先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情节:李京京想读、偷读、听读、替读。之后,请学生结合文章具体的描写品味文中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学生气氛比较活跃,都能从文中找出实例。最后以“虽然李京京终于读到书了,且读得感动了所有的人,包括程老师。那么,他的愿望仅仅是停留在能读到书吗”的问题来揭示本文主旨。回答当然不是,学生回答可以归纳为是对亲情的渴望,渴望教师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等等。一切都顺着教师的意图完成了本课教学,而此时离下课还有近八分钟的时间。怎么办?此时,笔者随意设计了一个话题,即“就刚结束的月考,你想对你的身边的人说什么,袒露一下你的心声”?学生一时语塞,在教师做了一些补充后,才陆陆续续有学生举手发言,有的对父母说:考的不好,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希望家长能给自己一次机会。有的对老师说:感谢老师对自己的辅导,这次成绩提升了。就这样在不少学生附和声中一节课热热闹闹地结束了。

三、教学反思

在揭示文章主旨时,学生的回答实际上已触及到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诸如家庭长辈关系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是为了表演还是为了学生,教师能否公正对待每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其实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展开,但遗憾的笔者未能就此挖掘,把刚刚打开的话题中断了。直到此刻笔者仍不解设计这一环节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可能笔者身为班主任,又恰好有这样的话题,借机做做政治教育。可这是语文课堂啊!拓展与延伸过于随意了,那么如何看待语文课堂上的拓展与延伸呢?笔者以为应考虑以下三方面。

1.重视拓展与延伸的必要性

其一、必要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借助课外材料对课内所学予以恰当地补充,达到触类旁通之效。如某些教辅资料中的“资料链接”或“体验活动”。教师若更多占有材料,适时拓展延伸就会让学生更全面理解文意。比如教学《三峡》时,教师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就更能让学生理解三峡夏季水的湍急以及秋季三峡山谷的空旷幽寂的特点。课内与课外知识的交融,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二、必要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学生掌握知识只有通过比较,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的巩固旧知,获得新知,而且学生若能把掌握的知识归入一定的顺序,一定的体系中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以后应用就更方便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应用比较法、归类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比较,辨异同,找联系,理脉络。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其实就是在检验学生能否把平时积累的文言知识延伸到课外。记得2007年南京市中考文言文考查中,“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中的“寻”,就是从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中的“未果,寻(不久)病终。”外延而来。必要的延伸,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

2.摒弃拓展与延伸的随意性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功不可没,但也不可随意拓展延伸。正如上述案例中的情况,这种意义的拓展延伸不仅过多的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已有脱离文本之嫌,貌似而神不合。延伸太随意了,如顺着文本延伸下去,既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现实生活,也能挖掘文本更深的内涵,且紧扣了文本。比如案例中对程老师的评价,虽敏感,但有必要,毕竟可以让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的教师从中或多或少能有点触动(我们该怎样自我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气氛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言积极且踊跃,有谈与家长的,有谈与老师的,也有谈与同学朋友的,课堂一下子变成了演讲台。由于本课教学任务在教师看来已完成了,因而教师就随学生去发挥了,甚至忘记了本课的真正的教学目的:教学之大忌。延伸的目的是什么?搞清楚这一问题实质,方可拓宽,切不可为了拓宽而拓宽,否则教学就成了“花架子”,不实在。只有紧扣文本,不然语文教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留意拓展与延伸的实效性

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什么?当实际教学设计中若需要这一教学环节时,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明确。无疑,课堂时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创设这样教学环节的,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其持续发展。”而拓展延伸的起点是文本,只有把文中内容消化了吸收了,方可去拓展延伸,这种延伸是为了检验学生实践能力,或者在学生对文本还未吃透的情况下,教师适时的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延伸,这只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其选材必须慎重,而本案例中的延伸事实上已绕开了文本,缺乏了教学的实效性,语文的“味”没了。而如何落实延伸的实效性?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是否紧扣了文本,是否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

总之,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身先士卒积极挖掘教材,让学生在语文的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

下载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教育论文

    1.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内容摘要: 摘要:课外拓展与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等不良......

    文言文教学中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 文言文传承着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更多的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方......

    浅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知识链接与拓展新桥中学 王龙彪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增强教学的承载能力,以符......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晋庙铺小学教师 韩晋芬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 前 言 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宽、加深,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培养创造......

    主题单元拓展延伸课

    主题单元拓展延伸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拓展延伸课。 【教材分析】 在哺育了万物生灵的广阔大地上,孕育了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