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

时间:2019-05-12 23:2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

第一篇: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

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

7月22日,教育部对外公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推动各地出台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社会各界围绕异地高考的争议声从未中断,赞同者认为这是教育公平的巨大进步,但也有人认为异地高考可能会将高考移民合法化,损害本地户籍考生权益。疑问尚存,但这场全国范围的异地高考改革已经踏上破冰之旅,先行探路的山东将会扮演重要角色。异地高考究竟前景如何?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详细调查。

被户籍决定的命运落差

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杨培银的名字一直和3名青岛高考落榜生状告教育部案联系在一起。7月22日,当杨培银得知教育部明确要推动异地高考的消息时不禁感慨,被户口决定的高考命运这一不公平局面,终于有望被打破。

2001年8月,青岛3名女应届高中毕业生姜妍、栾倩、张天珠打起了她们人生中第一场官司,对象是教育部,起诉的理由是教育部侵犯了她们平等接受教育的宪法权利,杨培银成为三位女孩的代理律师。

在那一年高考中,文科生张天珠考了506分,理科生姜妍522分,文科生栾倩457分。这样的分数,在北京,完全

可上重点大学,张天珠甚至报北大都有希望,可在青岛,连专科都够呛。

2001年高考,北京录取分数线是文科类重点本科454分,普通本科429分;理科类重点本科488分,普通本科443分。而山东录取分数线是文科类重点本科580分,理科类重点本科607分。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试卷答题,却要面临因户籍不同而导致的巨大命运落差,这让众多山东考生大呼不公,而这起全国就高考制度提起的首例诉讼,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那个时间最为热门的话题。

那个官司后来因种种原因而撤诉,但能顺利发起诉讼本身就是胜利,我们将呼唤教育公平的理念传播出去,而且触动了教育部,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杨培银表示,那3名女孩中,张天珠继续复读,后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栾倩和姜妍分别被电大录取。

在那场**的第二年,北京不再采用全国试卷,而是单独命题,杨培银感觉,这其实就是在回避矛盾。北京那边的想法是不用同一张试卷,山东考生就不能和北京考生比较了,但教育不公平仍然存在,宪法赋予了每位公民平等受教育权,从这点上说,异地高考有着天然的法理基础。杨培银认为,这个案子首次使异地高考话题受到全国关注,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突破,因户籍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仍很严重。

京沪复制山东模式?很难

实现异地高考、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口号在教育界已经喊了多年,但直到2016年,才终于让苦盼中的人们见到了一丝曙光。作为高考生源大省,山东率先出台异地高考改革方案,规定从2016年起,逐步统一全省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时,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山东就此成为全国首个吃螃蟹的省份。

山东为何要试水异地高考?最表面的原因是应对近些年生源的快速下降,从2016年起,山东实际平均本科录取比例就超过80%,2016年超过了85%,2016年到2016年,山东高考生源将从最高峰的80万人下降至40万人,放开户籍限制,吸引更多外地考生参加山东高考,可以挽救一些生源不足的学校。

这只能说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山东想通过带头改革,逼着全国其他省份跟进改革,目标就是打破全国范围内户籍限制导致的考生受教育机会不公平,如果山东不带头,恐怕改革还会悬而未决。市教育局一位关注异地高考的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早就有推动异地高考的思路,可是各省份迟迟不见动静,山东改革有着试点意义,要为其他省份树立标杆、提供经验。

但这位负责人也强调,异地高考在全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北京和上海能否复制山东改革模式。教育界关于异地高考的争议分为两派,而且明显是京外人士支持、京内人士反对,京内人士能够列举出城市容量、不利于全国均衡教育、挤占北京本地学生机会等诸多理由。这位负责人说,北京、上海高校最为集中,本地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优质高校录取名额多,现实利益诱惑使京沪很难下定异地高考决心,现在对于异地高考最热衷的省份,基本上都是传统考大学难的地区,今后局面可能是这些省份陆续改革,最后对北京、上海形成包围,到那时,异地高考改革才可能取得真正成功,但这个过程将会非常艰难。

异地高考,没有监督会走样每年高考前夕,都会有许多原本居住在录取分数线较高省份的考生,像候鸟一样转入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市复习迎考,这就形成了高考移民现象。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是否在考取名校上,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呢?

青岛58中考生郭媛今年就是在海南参加的高考,并被复旦大学录取,她在接受记者采访前犹豫了半天。担心被别人误会成藏有猫腻的高考移民,但我在海南参加高考是完全符合规定的,而且经过公示,问心无愧。郭媛告诉记者,她属于驻琼官兵子女,户口在上初中时就转到海南,在58中为借读生,她说自己的异地高考路并不像外界人想得那样容

易,相反,她险些因为山东和海南截然不同的考试方式而崩溃。

郭媛原本并没有打算去海南考试,在58中文科班中稳居级部前30名的她,对于参加山东高考被名校录取,是很有信心的。我在山东参加高考,冲击人大、复旦这种级别的大学应该问题不大,可老师说我户口在海南,高考只能回到海南,我就提前半年回到海南上高中。郭媛到了海南以后,才发现当地高考实行按名次给分的标准分,高考试题内容也与山东出入很大,比如山东是文科综合试卷,海南是考六门单科,很多知识点是她以前没学过的,学习氛围也和山东截然不同。

在海南一模考试成绩很差,我自信心差点被击垮,幸好及时调整过来。郭媛慢慢适应了新的考试内容,她今年在海南高考排名全省文科第15名,而前15名中,只有她是在外地上高中的考生,其他考生都是海南当地学生,她认识的一些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的外省考生参加海南高考,都考得不好,这说明外地考生在海南参加高考并不占优势。

郭媛还见到了在海南高考前3天,才从山东回到海南备战高考的考生,结局很不理想,那名考生也很后悔,说还不如留在山东考试。海南当地有不少中介非法办理高考移民,我就知道,有个外省学校派老师,到我所在的海南高中,找校领导谈,希望能够把一个班的学生都办到海南参加高考,最后被拒绝了,如果这些非法高考移民真的过来,肯定会侵害海南当地考生的合法权益。郭媛说,海南教育部门出台了许多堵截高考移民的政策和措施,她认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异地高考,如果没有相应监督措施,那么异地高考就可能走样,加剧高考移民乱象。

第二篇: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

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

“为什么要启动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程介明教授讲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是中国教育是不是随时代进步呢?我们既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因此,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本身是缺乏社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是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的。

我们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每一年我们也在强调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但实际上,我们大学生创业比例非常惨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选择达到20%,而按照2016年北京市公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京市总共有23万学生毕业,但是23万学生中只有700人,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三选择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中国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为学历而服务。不管从个性发展,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推进科学选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要从大学的建设说起。虽然现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说,我国的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上排名逐渐提高,其实这是靠论文获得的排名提高。而实际上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的质量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背后跟中国大学选才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大学现在总共有2600多所,都是用一张试卷,通过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们只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选才体系,实行多元评价。

第三个问题是推进高考改革还要解决高考公平。大家可能会说,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脆弱的公平,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我国提供了新高考改革,核心内容总体看来包含两大方面,第一是高考的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第二是高考的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录取方式改革,这是完整的高考改革体系。

而从浙江、上海以及全国的整体高考改革方案看,我国高考的科目改革主要指未来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多次考,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同时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两依据一参考”。

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我国未来高考是“3+3”模式,前面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分考两次,语文、数学、外语分数都是150分,后面三门则是由学生自我选择。目前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是七选三,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六选三。全国大部分地区是“3+6选3”模式。后面六选三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总共有二十多种组合,它的考试跟前面语数外不同,是在其他时间考试,录取的时候折合成分数,汇在高考总分中进行录取。这是未来高考改革的趋势。

未来将实行统一命题试卷,统一命题不是全国一张卷,而是把命题权从地方交到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由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各个地方去选择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的命题。

除此之外,我国高考改革还包含五个方面的录取制度改革。

1.取消高考加分,目的是指取消高考的奖励加分。

2.取消高考加分之后,我们担心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无法得到关注,因此,有了下列两方面改革,一是自主招生改革,一是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叫三位一体的招生。自主招生改革自2015年开始,从高考之前调到高考之后,自主招生改革主要关注三类学生,第一类是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第二类是科创竞赛获奖的学生,第三类是在中学里面发表论文或者有发明专利的学生。主要是把我们高考的加分项目移到自主招生中,由大学对学生进行考核,发现你的兴趣和特长是否跟大学的要求吻合,如果吻合,大学给你相应的录取优惠,这叫自主招生。

除了自主招生之外,还有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是一个地方性的高考改革,最早始于浙江省,杭州有两所大学,一个是浙江工业大学,再就是杭州师范大学,分别拿出一百个名额进行三位一体的招生。高考成绩占60%,大学考试占30%,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占10%,6:3:1录取。到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的招生也用三位一体招生,目前为止三位一体招生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包括上海有九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江苏省有九所大学,山东省有十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

3.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国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2016年,我国上海地区已经取消了一本、二本批次,只有本科批和高职批。2017年,浙江省把一本、二本、高职全部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选择本科及高职院校。按照我的预测,到2020年,全中国所有省份基本上一本、二本将不再存在。可能有很多人说,取消一本、二本之后,中国还有“985”,还有“211”,还有“双一流”,我多次呼吁,要废除“985”“211”,甚至对“双一流”也要调整,我们不应该有这么多行政计划,不应该给学校贴标签,我们要让各个大学在各个层次建设一流水平,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4.随着高考改革推进,我们将实行高考志愿层面的改革。从2017年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已经没有文科填志愿和理科填志愿了,大学录取也不再区分理科和文科,而是学生按照选科填志愿,大学每个专业提出选科要求。因此,2017年浙江省实行专业填志愿,分三段进行填报,每一段学生可以填80个专业。2017年,上海的高考志愿填报是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填4个专业志愿。根??这样的志愿填报改革,要求我们所有学校必须在高一期间要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去认识大学,了解专业,结合大学专业的选择来确定选科,确定高中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志愿。

5.分类高考。我国的高考现在是单一的高考,也就是说所有的学校用的是一张卷子,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实行分类高考改革,高考分为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学术型是针对普通高校录取,技能型高考针对的是职业院校录取。这样的分类高考没有产生反响,因为大家很关注学术型高考,认为技能型高考低人一等。我们希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够平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改革进程中,出了什么问题?

推进以上改革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通过学生的选择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五方面选择权:第一,考试选择权,外语考试两次;第二科目选择权,从原来的二选一,变成二十选一;第三,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就是我们所有学生可以选科,走班教学。第四,扩大学生的择校选择权;第五,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总共五大选择权。

从浙江和上海推进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五大选择权在现实中基本上要么没有落地,要么被功利对待。

2017年,浙江已公布了高考改革的调整方案。为什么要调整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在于浙江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浙江省给学生选考科目提供四次考试机会,其中可以选两次,本来是非常好的。但结果浙江很多的高中出现赶进度、抢跑道等现象,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很多选考科目,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选考,最后再来攻语数外,整个高中的秩序全部被破坏掉。针对这个问题,浙江省宣布,高二的选考全部取消,移到高三。我们可以看到,理想和现实就是这个差距。

如果整体的高考制度不改,所有省市在推进高考改革的时候,必须注意高二的选考要移到高三。

第二个调整,本来按照“六选三”“七选三”的模式来设计,一个学生如果选物理的话,在浙江省可以报考91%的专业,因此,物理科目特别具有优势,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在浙江省选择物理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少。针对选物理科目少的问题,浙江省宣布打补丁,设置一个选考科目的最低人数要求,针对物理科目设置了65000万名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考生数低于65000名,按65000名来赋予等级分。

为什么选物理的人少,原因在于高考制度主要重视科目改革,没有重视录取制度改革。虽然我们科目调整很大,最终我们还是按照“3+3”分数录取,所有学生选科的时候关注的不是个性,不是兴趣,而关注的是,我这样的选科是不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结果却普遍采取田忌赛马的方式。高分学生愿意选择物理,而中分学生,觉得跟高分学生比拼,我的物理科目不能获得高等级,所以,中分学生不愿意选,低分学生更加不选,造成一个恐慌心理。

新高考的推进过程之中出了这么多问题,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我国高考的整体录取制度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

本来我们希望高考制度实行教考分离,而不是教考一体化,考生教什么学什么。但是现在没有突破,还是按照原有的分数来录取。虽然在浙江和上海推进了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但是自主招生、综合素质录取评价改革都是嫁接在统一高考制度基础之上,它只是一个补充。因此,总体高考改革的设计,存在没有推进招考分离改革的问题。

2.在最初,我国各个地方的高考选考方案的设计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比如,浙江四次选两次,貌似很理想,但是没有考虑到学校的选择和家长的选择问题。

3.具体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中学没有做好准备。

对于相当多的中学来说,虽然说高考改革很重要,但很多还是以原有传统的应试思路来应对新高考,致使新高考在中学里面出现应试倾向。当然这也跟我们中学的准备有关,因为如果要实行选科走班,满足学生的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根据学生个性和兴趣选择课程的话,中学里面要解决师资问题、课程问题、场地问题、教育教学模式问题。但是,我们很多学校觉得这样一来,投入很大。因而,很多学校没有按照新高考要求,给学生设置这么多课程进行选择。

4.我国的大学,也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进行调整,尤其中国大学在新高考之下,是按照选科来录取,按照专业来录取,每个专业提出不同的选科要求。本来大学应该非常严谨地提出选科要求,但是根据浙江和上海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为了获得更高的录取分数,很多专业提出科目不限的要求,理科也是。有的文科生报考了理科专业,进入大学之后要专门给这些学生开复读班,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来报考,因为门槛越高,报考人数越少,而报考人数减少可能使分数线下降。

问题已经发生,是该亡羊补牢?

新高考出现的各种问题,跟整个制度设计、整个制度框架有关系,跟各地方考试设计和考试次数有关系,跟中学的应对有关系,跟大学的改革有关系。

要想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其实就要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我国的高考改革还是要回到以招考分离为核心推进高考改革道路上来,如果仅仅是科目改革,而没有录取制度改革,不足以扭转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

第二,我国正在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要从今年的高一学生开始,必须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整,不能等到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打补丁。浙江在打补丁,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他们已经出了问题,我们如果还不改,实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2018年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更要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而不是贸然推进。有几个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如果不改,很有可能出问题。各个地方高考改革的方案,在现有框架之下也必须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要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

第三,我们需要的是整个大学改革,尤其是招生制度改革,培养制度改革。今年清华大学启动了招生改革,把所有专业变成专业大类招生后培养,这是一个好的态势。

第四,尤其重要的是,所有的教育部门、教育局以及学校,要为新高考的到来做好准备。

“该做怎样的准备?”

1.转变我们的观念。

新高考为我们学校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之下,一个真正有教育理想的人,必须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这个空间拓宽,而不是在这样一个方案之下,怎么?尤ハ氲礁?加功利的应对,获得更高的高考分数。

2.针对新高考改革,我们在学校内部要启动师资建设改革,课程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高考之下,所有的学校必须认真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对大学,对专业的了解,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从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今年的高考录取比较平稳,但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出了学生失误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大学具体的专业设置,当一本、二本全部融合之后,有的学生出现了选专业的失误,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来源:中国网)

第三篇:论我国异地任职的利弊

论我国异地任职的利弊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1班2005010207)【摘要】古往今来,任何社会形态下的统治者都要求其下属官吏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正常有序地执行公务,以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护这个阶级的统治。不健全的干部人事管理给国家社会造成了不少消极影响,为努力消除其所产生的弊端,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内部管理,促进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建立公务回避制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重大意义。公务回避包括亲属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区回避。值得一提的是,公务回避虽然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法律制度,公务员在所有的公务执行过程中都必须遵守公务回避制度,但在国外许多国家都没有实行地区回避(如瑞士联邦,匈牙利等)。但在我国,地区回避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地区回避的实行,必然导致异地任职,那么,我国公务员异地任职到底有何利弊呢?

关键词: 地区回避

异地任职

实施

利弊

建议

一、地区回避及其发展

1、地区回避的含义及异地任职的出现

所谓地区回避,主要是指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一般不得在自己的原籍、原地区担任一定级别的公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除外)。规定地区回避制度,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亲属、宗族关系、友情对工作的干扰,有为公务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了使国家公务员能够更好地秉公办事,提高政府行政绩效,我国在实行地区回避制度时提出了公务员的异地任职制度,旨在促进地区回避制度的执行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完善。

2、地区回避的发展

唐朝建立首次对公务回避与地区回避做出明确规定。后来,宋朝继承下来。完善时期(明清)。明朝秉奉“乱世用重典”[1],吏治异常严厉,回避制度也十分严格。清朝是回避制度的集大成者,在清二百余年间还进行了反复修订,既趋于完备严密,又保持灵活和变通,以适应各个时期的需要。清朝的回避主要包括姻亲的回避、宗室的回避、地区回避、师生故朋的回避及官吏幕友的回避。其中清代对官吏幕友的回避是前代所没有的。[2]

二、我国异地任职制度的实施

一个地区或县的干部都要其它地区的干部来担任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不同级别的干部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当前在我国所实行的异地任职主要是一些地市级主要领导干部和县级的领导干部。这些人权利较大,如在原籍任职,一旦发生问题,造成的弊端和影响也较大,不利于他们依法公正地行使职权,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异地任职首先要做到这部分干部不再本地区或本县任职。另外,一些重要部门如财政,税收等部门也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异地任职。

但是,我国异地任职情况也存在一个例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公务员不适用异地任职,考虑到实践中因地域或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要对地区回避作一定变通,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在回避制度方面适当开个口子,以利于公务员工作的开展。如我国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公务员由少数民族干部来担任,符合我国宪法有关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的精神,充分考虑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民有其特殊的文化与传统习俗,与汉族人民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我国政府充分考虑其特殊情况,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原则,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国实行异地任职的利弊

1、异地任职的优点

首先,异地任职有利于对公务员严格实行科学管理,是亲属回避和任职回避的一个重要补充,它促进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异地任职这种地区回避制度使我国的回避制度更加趋于健全和完善,仅有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还不足以摆脱老乡、朋友、同学等关系,而实行地域回避,就能在较大程度上限制社会关系对公务员的困扰,保证公务员秉公执法,为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的实施提供一个好的条件。

其次,异地任职有利于预防腐败、净化公务员队伍,对于保证公务员公正廉洁地执行公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异地任职有利于公务员执行公务时的地区回避,可以防止公务员利用职权徇私,影响公正执法或者逃避法制监督,利用法律制度对其任职和公务行为做出一定限制,有利于克服公务员由于在原籍任职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我国重视血缘关系的习俗与传统,公务员留在原籍任职,由于家属,亲戚,朋友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存在,有时十分不利于其有效率地开展和执行工作。因此,异地任职的实行有利于减少一些人为因素对公务员工作的干扰,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绩效。

再次,异地任职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和端正行政作风,建立健康的行政组织和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事实上,早在封建王朝时期,为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等弊害,就坚持地方首长的属籍回避制与三年一届任满轮换制度。领导干部异地任职可防止政治上的拉关系,寻靠山,攀龙附凤;组织上的任人惟亲,“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经济上的拉拉扯扯、投桃报李、行贿受贿,等等。[3]异地任职能将各种”人际关系网“减少到最低限度,有利于行政机关的自我管理。

2、异地任职的弊端

领导干部异地任职,对于避开原籍亲朋故旧的干扰和避免任人唯亲,一定程度上保持廉洁从政,放开手脚施政,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异地任职也有弊端。

首先,异地任职并不一定就能保证领导干部不任人唯亲。且不说在异地任职对与其搭班子和接触的人仍会有亲疏之分,就是想要安排原籍的亲朋故旧,仍可通过其影响去达到目的。例如:由于现代交通、通信工具快捷如飞,往往是干部异地任职消息刚一披露,同学、战友等旧有关系瞬间就被激活,关系网随即编织而成。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领导干部异地任职的监督控制机制,加强对其权力的制约监督。

其次,异地任职的实行并不一定能促进国家公务员廉洁奉公,相反,一旦国家的监督机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可能导致的腐败和滥用权力现象更加严重,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按照设计者的初衷,干部异地任职可以摆脱人际关系的羁绊,自然地“跑官买官”等腐败问题也应该少之又少、甚至于绝迹。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因为任期有限,因为可以拍屁股走人,所以一些干部在任期内能捞就捞,腐败更为突出。其实,腐败和在哪里任职没有关系,他只是与权力监督制约有关。可见,异地任职制度不可能也不会使交流干部完全摆脱人际关系的羁绊,轻松地履行职务。

再次,异地任职可能导致干部的“短视效应”。一方面,一些异地任职的干部一个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任职,不熟悉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很可能使他们产生”短视效应",想问题,办事情都只是为了追求短时间内的效果,或者是自己任期内的政绩,而完全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想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以便获得向上升迁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制度要求县委书记、县长、组织、纪检等部门的主要干部,一般不得在成长地任职。于是,一县、一市所有“公共事物”的决策大权全都拱手让给了外地(干部)。决策层中,本地干部、群众的不同声音则极其微弱,几乎到了无足轻重的地步。领导干部只要政绩不惜民力财力,搞得农民无所适从,加重农民负担、劳民伤财,反而不利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最后,异地任职加大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成本,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浪费。一方面,许多异地任职的干部都是独自一人在外地工作,并没有家属随行,为解决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食宿、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所有这些,毫无疑问加大了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异地任职造成许多公务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可能由于对家庭等的牵绊而无法专心于工作,以致要抽出许多时间往返于工作地与家庭之间,这就必然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这也是人们戏称的1--5干部,意思即星期一来,星期五走。但很多事情会发生在周末,他们鞭长莫及,往往只能由个把当地干部顶上。

四、对我国异地任职制度的建议

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制度推动传统单一封闭、缺乏弹性的干部人事制度向开放、以绩效为本的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塑造出专业高效、精简与机制健全的公务员团队,本质上是政府公共服务再造的根本内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进程也与环境的变动与发展紧密相关,新的环境变量既为制度变革创造了条件,也增强了加速革新、采取果断措施的压力。加入WTO以后,我国政府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就未来适应新管理主义的“顾客导向型”政府的公务员制度模式而言,需要以客观、超前的意识去适应新的挑战。

1、加强对我国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每一个公务员都能深刻地从思想上认识到异地任职的目的,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2、在异地任职人员的选拔上,我国政府应该严格把好关,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我国政府机关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不可能靠回避制度的推行,在短时间内解决几十年积累起来的问题。在推行现有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向公务员过渡的工作中,问题会较多,阻力会较大,因此,要根据公务员的职务、年龄及工作性质分期分批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逐步调整、解决。而对新进人,则必须从现在起严格把关,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公务员考录体系,录用那些思想正派,工作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要坚持原则和标准,坚决剔除不称职不合格人才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对公务员的监督管理制度,坚持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办法。

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和教育,积极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让广大公务员了解失职所带来的危害,掌握地区回避的有关情况,认识到在我国推行异地任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形成回避意识,把回避当成一种习惯并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这一制度的实施。公务员要形成自我约束和法制原则相结合的精神,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应对异地任职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的,应及时采取行政措施加以纠正,必要时诉诸法律。

其实,领导干部能否做到清正廉洁,并不在于是否是异地任职,关键还在于党性强不强,党性强了,在哪里任职都能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胡锦涛同志在七一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量事实表明,干部制度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异地任职”与否,而在于有无真正有效的监督。使得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从此有章可循。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化监督,就一定能够解决干部“异地任职”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而探索出一条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新路。[4]

参考文献:

[1] 关文发

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603~605 [2] 张创新

中国古代政府论纲。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502~503 [3] 庆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4] 红

石书军

2007年

第四篇:推进异地高考改革 实现教育公平

推进异地高考改革 实现教育公平

背景:在推进教育公平中,异地高考改革成为关注焦点。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异地高考改革能否成为破冰之举值得思考。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维护13亿人民福祉的民心工程。在推进教育公平中,异地高考改革成为焦点。高考是目前大部分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更是农村子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它理应体现公平、公正,事实上,高考正饱受非议。郴州人事考试网。从高考的异地、异卷、异分,到考生需原籍参考,高考的差异化政策已将其推向风口浪尖。有人说差异化的高考政策会加剧高考移民,会使部分教育大城市出现人口聚集而制约城市协调发展,更会引发更大的教育不公平。也有人说差异化政策恰恰是保障了落后教育地区学生的就学公平,是目前维护高等教育公平的较好方式,相反,“一刀切”的高考政策会助长应试教育的风气。高考政策虽然饱受非议,而我们要拨开迷雾,探寻高考差异化政策,力求实事求是推进教育公平。高考之所以出现差异化政策从根本上来说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而产生的教育资源获取机会的非均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分类既有教育部直属的985、211大学,也有地方所属院校,而教育部直属大学是考生心中的优质高校,自然学生会趋之若鹜,而中国优质大学又有多少?当蛋糕并未做大时,再有合理方式分配“偌大”蛋糕,总会出现食不果腹,正因如此,现有条件下,只能通过差异化政策将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给少数学生,即高考与户籍挂钩。

所谓“一子错满盘皆落索”,落实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削弱差异化政策的良方,但在现有财政资金有限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像撒胡椒面一样将教育资金公平分配,而只能聚集资源扶优,靠财政资金投入解决异地高考、实现公平显然缺乏可行性。因此,在此种状况,可退而求其次,探索建立“统一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招生体系,即所有学生不分户籍选择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学校结合统一测试成绩、考生中学成绩、考生所在地区教育因素综合评价,进行录取,这不但实现考生当地考试,也可能校正不均衡问题。

当然,推进这一思路还需通过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来解决。这也说明异地高考绝非单纯的解决政策的差异化,而是教育的整体改革。异地高考改革乃教育改革的破冰之举,可以实现教育公平,保障受教育权利。

第五篇:异地高考感想

异地高考,我的感想

关注时事,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我们党支部最近就为此开展了“异地高考新政策”等一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给我的启发和影响很大。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活动举办的也十分顺利和精彩。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会议的改革内容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关注。

1、人口计生政策重大调整:启动“单独二胎”

2、户改瞄准破除城乡壁垒,大小城市门槛“高低有别”

3、探索统考减少科目,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4、推进资源价改,民生必需品加大“人文关怀”

5、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房农地能抵押能担保

6、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租、卖哪个更划算?

7、社保改革新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

8、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契约服务关系”是亮点。

9、营造创业环境,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10、废除劳教制度,司法保障重大进步。

纵观这些改革内容,无一不是牵动着13亿老百姓的生活。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作为一场牵动千百万人神经的举国大考,每年,高考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日益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关于高考改革,社会各界期待多年,但这一项改革始终走得步履蹒跚。站在经历过高考的老生来说,我们体会到了中国高考制度的许多缺点,也曾遭到了很多学生的不满,我们看到了许多考生不能忍受压力而自杀的情况。中国的高考改革都是细微的,而三中全会提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方针,这也让我们的学生看到了希望。针对异地高考,早在三中全会之前就已提出。因为确实很多学生和家长正被本地高考制所困惑,而异地高考制则能够给外来家庭省去很多的麻烦。不管怎么说,学生们都是无辜的,他们的出生在哪里不是自己可以选择,而跟随父母外出工作到外地读书也更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不完善却让孩子们去承担其后果,这实在是很残忍的事情。我们知道,外来考生都是从小生活在本城市的,接受的教育也是这个城市的教育,但一到高考,就把他们排除在外,这确实是挺不公平的。在给我们播放的视频中,老梁提出了在异乡读书而回乡高考的想法。对此,我们也积极开展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公

平的,有人认为这也不公平,但由现状来看,高考毕竟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教育的改革还需我们的共同抉择,争取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改革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虽然有很多的阻碍,可是改革确实也证明着我们的进步,也在某种程度上造福了广大学生,希望中国的教育制度能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进步。

下载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异地高考心得体会

    “异地高考”实践教学心得体会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落实好这一重要报告精神,首先要解决......

    异地高考新情况(最终定稿)

    安徽异地高考方案:年内外省籍考生就地高考 中广网合肥4月25日消息(安徽台记者王莹 张建亚)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根据安徽省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从......

    2014异地高考开放时间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这项政策的出台为许多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高考带来福音,加誉学堂的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全国各省......

    异地高考(5篇范文)

    推进“异地高考”是统筹下的公平追求 来自新华网的“新华评论”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昨日,教......

    农村税费改革的利弊

    农村税费改革的利弊 一、农业税费改革前后乡镇财政的运转状况(一)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的运行情况1983年全面撤销了人民公社后,成立了乡镇政府,随后开始广泛建立了乡镇财政。......

    异地高考热点评论

    化解社会矛盾,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异地高考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现代社会流动频繁,很多大城市里非户籍人口的数量非常大,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

    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利弊

    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利弊 导言 现有文献综述 在查阅国研网等国内网站后,发现有相当部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文章,其中张振杰的《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从历史角度讲述了我们个......

    “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合集五篇]

    “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 “供给侧改革”,最近几天,你是不是经常看到、听到这个词?11月10号到18号,前后9天,中央4次提及“供给侧改革”,它的全称是“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