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小语探究性学习
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小语探究性学习
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 陈世荣 邮编404701手机***
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指“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它对当今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作用,笔者以为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一.整合性。陶行知说:“要教学必先有手和脑的结合与思想和生活的合一,换句话说不单是要„脑力‟,同时也要„劳心‟。”这就是整合的思想。他曾指出:“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导分不开。”这些方面都是统一的,整合的。整合性要求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教学要素及相互联系和影响,不是把教学当成单个的游离于整体教学活动之外,强调教学系统的整体协调,发挥综合优势。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整合性,它不仅包括各学科之间、课内外之间的整合,也包括探究性学习目标、内容、过程、结果、形式等方面的整合。如笔者曾组织学校3-6年级学生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和他(她)的《×××》”,就是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古诗进行外延,让他们收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或小故事,加深对诗的理解。这样的延伸活动既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促进了课内外、学习目标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等有机的整合。面对着每一篇千字以上的学生习作,我们不仅感叹:改进学生课外作业的形式,密切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与感悟生活的联系,他们就会在语文课外的广阔空间里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就会激发他们巨大的语文创新生活的潜力。
因此,我们要力求避免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影响学生发展的探究性学习中的各种教育要素,而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探究性学习过程、认识学生、认识各种教育因素。
二.民主性。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中强调:“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就是融洽平等互教互学的民主精神。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民主性表现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的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性活动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作出决策。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乏、教师的专业出身和经验阅历,在学生交流探究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会使整个探究过程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在探究课文中教师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扮演特殊的角色。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自然、接近真实,他们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课标”语)
一次,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只白鹤》时,问到:“哪只白鹤能找到鱼呢?”大多数学生齐声说:“第三只。”唯有第一组第一排的一位男生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说:“第三只也找不到。”教师很明显听到这一声音,她立刻转过脸,有意回避,不了了之。整堂课,小男孩怏怏不乐。事后知道该男孩思维活跃,经常“爱打岔”,教师恐其“问题拐”而耽误课堂进度。这类事件明显与现在的“课标”精神背道而驰。我们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天生的学习者的权利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允许多元思维并存,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而另一位教师执教第五册《做风车的故事》时,针对文中卡特说的两段话进行质疑:卡特说的话不对呢?为什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大家各执一词。于是教师尊重学生各自独特的体验,引入即兴辩论,根据学生所持观点,组成:甲方——卡特说得对;乙方——卡特说得不对;丙方——卡特说得既对又不对。三方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通过争论,大家知道:卡特提的意见是对的,但不应该用嘲笑的口气说,以至于卡特羞得满脸通红。这种辩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受到了教育: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多为对方想一想,做到合情合理。这种辩论显示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思想,暴露了学生探索、讨论的思维过程,既忠实于教材又不受教材的局限,珍惜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实践性。陶行知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这就是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知识的源头上做学问。实践性要求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习知识,掌握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与完善。这不仅是一个知识摄入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着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验过程。
如一位教师进行探究性阅读《白杨》一课时,先听写“大戈壁、界限、混黄一体、思路、沉思、表白、高大挺拔、出神”8个词语。订正后,要学生说说其中哪几个词语都与“思”有关(思路、沉思、出神),然后再读课文,写了爸爸的哪三次“思”。学生归结出:望着眼前的白杨高大挺拔而沉思,是一思;想着胸中的白杨——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是二思;看到了未来的白杨,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是三思。至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提炼出了课文的简明主线——三思。教师在主线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度集中的探究性阅读专题:“课文写爸爸的哪三种沉思,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思什么?为什么思?说明了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次去阅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课堂上完成这一步,才用了12分钟时间,这就为充分进入探究性阅读过程,为自主探究与小小组探究赢得了充裕的时间,切实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条件读书探究。
再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探究性阅读“变色玻璃”一节,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探究角度,即把这一小节课文,怎样改变成“变色玻璃自述”。这就为从实践运用的角度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创造了条件。因为“自述”既带有童话想象的性质,又能恰当地改变人称,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特点、用途说完全、说明白、说生动,并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就必然把如何作改变的探究与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探究性学习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四.创造性。陶行知说:“做”是“创造的过程”,“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他要求“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见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有新的创造。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由于向学生赋权增能,学生不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体,而且更具有创造能力,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是在学习中成长的人,是学习社会中的主体。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走自主创新学习之路,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创设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环境。我们应做到:①加强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预习环节。指导学生收集新课内容的背景材料、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将新课学习中的难点或不理解之处列出,鼓励他们在预习中尝试解答新课学习的问题(如课后的“思考?练习”)。②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提出疑问并陈述自己的观点。③改革课后作业。拓展课后作业的类型;增加课后作业的层次,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对作业进行选择,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丰富完成课后作业的手段;改进作业的内容和方式。
笔者在教学《新型玻璃》后,让学生写一篇简单的“关于××玻璃的研究报告”。交上来的作业出乎我的意料,研究的玻璃很多,像平板玻璃、钢化玻璃、磨光玻璃、照明玻璃、生物玻璃等,其中一篇《关于弯曲玻璃的研究报告》就是这样写的:
一.名称:弯曲玻璃。
二.特点:柔软,能随便弯曲,不易碎,透光性能好,容易加工、裁剪。
三.作用:可根据房屋不同的形状,制成不同形状的窗户,可以做成许多漂亮的玻璃工艺品。由于弯曲玻璃不容易碎,根据需要可做成很大的玻璃面,如大型建筑物上要做曲面的采光屋顶;农村冬季种植蔬菜时可采用弯曲玻璃做大棚,天气暖和时可以很方便地折叠起来。
四.应用举例:弯曲玻璃,建筑物可以采用,交通工具可以采用,农业生产可以采用,家庭装饰也可以采用。
这样的练习能激发每个学生的不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多种优秀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创造。
五.形成性。陶行知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说,做贯穿着全人生,从小到老是活人都要做,整个人生都要做;既要“做事”,又要“做人”,要“求真知”、“做真人”,“做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要体现评价的开放、多元的形成性过程,不仅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中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要把知识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肯定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它除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判之外,更主要的是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促进学生深入地更有效地探究下去。从评价对象来看,它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探究过程的评价,如学生在探究中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态度、信念等进行全面的考察;从评价的方式来看,它重视正式评价,但更重视非正式评价,如现场评价、成长卷宗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自评与互评式的团体评价;从评价标准来看,它认为事先确定一定的评价规则和标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评价的规则和标准是随着探究活动的进展而有所变化的。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是值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课题。
第二篇:运用自主活动教学 践行教学做合一
运用自主活动教学
践行教学做合一
——《黄果树听瀑》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
【案例背景】
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和原则,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另外,还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为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我提出“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活动教学理念。
活动教学,指的是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分析、思考、互动、合作、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并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教学践行了新课改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也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很好的执行了起来,契合了小学教学寓教于乐的思想,让学生在快乐、生活化的活动氛围中,积极探索与发现。本文以《黄果树听瀑》一文为例展开说明,阐述了“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活动教学实施策略与过程。运用活动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在获得学习新知识、建构概念、迁移拓展、实践探究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描述】
《黄果树听瀑》是一篇选读课文,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由此引入了活动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文给出具体的活动教学过程。
伴随着汹涌澎湃的瀑布声,课堂学习活动开始了。 自主预习活动,培养自学能力
首先我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完成预习过程。布置如下任务:举出例子分析说明《黄果树听瀑》中比喻的用法和效果。交流讨论中,学生们互相点拨与讨论,找出了更多的比喻句,同时也记录下小组成员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解读比喻句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和运用方法,挑选出未解决的问题。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成员上讲台汇报学习成果,阐述小组对比喻的理解,举出例子说明比喻句的构成及运用方法。在汇报完成之后,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并提问,台上学生回答并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是比喻句吗?
问题二:“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是比喻句吗,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教师点拨,问题一不是比喻句,虽然有“仿佛”这样的比喻标志性词语,但是它只是叙述距离很近。问题二是比喻句,本体是瀑布声,喻体是雷声。
之后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整理分析,得出“有比喻标志性词语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词,相反,没有标志词的也不一定不是比喻句。比喻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有标志词,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暗喻没有标志词,也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借喻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的结论(其中借喻只要知道是比喻的一种即可,不作了解)。
创意绘画活动,引导创新想象
在学生对比喻句有深刻的了解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学科综合”下的创意绘画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建构了“创意绘画活动”,以丰富语文课堂。
师:《黄果树听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其中的语言如诗如画,大家想用自己手中的铅笔,把美丽的黄果树瀑布画下来吗?
生:想。
于是展开了创意绘画活动过程。活动准备为简单的铅笔、白纸、多媒体课件等。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分为2人一组,随着课件中音频的缓缓流动,慢慢的朗读着课文中的句子,瀑布声此起彼伏,学生们将手中的铅笔在白纸上轻轻滑过。朗读完成后,小组成员互动交流,给学生3分钟的修改时间,之后展开绘画成果评比。评选出最优秀的绘画作品,并进行评比,由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展开。获得“优胜绘画小组”的成员,可以获得平时分加1分的奖励。由此,在创意绘画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涤荡的瀑布声,学生们也发散了自己的思维,运用铅笔表现出了自己心中的瀑布。
写作实践活动,内化文本知识
美景如画,黄果树瀑布也美如画,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美,还要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基于此,我设计了写作实践活动环节,以内化文本知识,掌握写作技能与方法。
学生们放下铅笔,进一步展开写作实践。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玩“我会改语句”活动。拿出自己的作文本,对照以前完成的作文,找出几处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重新造句,以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让文章更生动。好吗?
生:好。
学生们开始着手改,与同桌构成2人小组,在改句子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分析。或者是同桌之间互改,再分析改语句的效果。
学生写作举例:第一次见到长城,给我的感觉是亲近,它并不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让人望而却步。不过,登上一个关营城堡口,突然让我对它肃然起敬,那是多么的巍峨雄伟,又是多么的气势磅礴,从上往下看,一眼望去,长城绵延数十里,犹如祖国的心脏,牵动着祖国的脉搏,从下往上看,长城与天似乎相邻,浑然一体,正符合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诗中的景象。而长城城墙周围望不到边的青山绿树,犹如一把古琴,拨动着所有旅游者的心弦„„
学生们在写作运用中,掌握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学生笔下的景物有晨起的朝阳,落日的余晖,飘飞的柳絮,万里绵延的长城,清冷的秋景等。“我会改语句”活动中,学生将景物、事物比喻为另外的事物,以提升描写的形象性,让阅读的人能够更加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意境和画面。
课外拓展活动,深化情感体验
这篇选读课文的学习大致上结束了,而生活课堂却远远没有结束。我找到了“关爱环境、关爱地球”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活动。
师: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黄果树瀑布有了深刻的认识,用书中的话说是“大自然的杰作”,那么,反思现在生态环境问题,大家能为保护这样的“杰作”出谋划策吗?你们有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教师给予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查找图片、制作环保标志、书写环保宣传文章、制作公益视频等方法,来宣传“关爱大自然”的思想。在教师的总结和课外活动作业布置以后,这节课程圆满结束。
【问题讨论】
“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该主题下的活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后,发现现存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随意性难移掌控。活动教学以学生为本,活跃、气氛好的课堂不等于随意的课堂,需要教师合理介入与调控;二是学生是否真正从活动教学中掌握了知识与方法,新课改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部分学生浑水摸鱼,不认真学习、交流的现象还是大有存在,如此,需要针对个别学生实施针对性策略;三是活动教学所需时间与课时少的冲突,这点也需要合理分配。
【反思与分析】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活动教学质量,也为了真正的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活动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结合本次教学实施过程,了解到运用活动教学时,还需要反思如下问题:一是《黄果树听瀑》是选读课文,要协调好活动教学时间与预设时间的关系,教师科学介入,调控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二是《黄果树听瀑》每个环节活动的实施,都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励小组成员设定活动方案,确保每个小活动的顺利实施;三是《黄果树听瀑》活动教学,要让学生重点掌握比喻句的类型、运用技巧,并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应用到写作中,以此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通过活动教学的顺利实施,还要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提升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借助一节基于校园网络平台打造的初中历史课,谈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能力兴趣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4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方法,另一种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生活的说明方面: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在这一思想中,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和要求的。下面笔者就一堂基于校园网mod平台打造的历史网络课,谈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这是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为原型设计的网络历史课堂,设计主题为《双城记――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校园网络平台来查阅资料等方式,将东京、平江府(苏州)这两个宋代的南北城市在服饰、饮食、建筑、乐活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宋代人民的社会生活风貌。
一、师生分工,借助课本和网络查找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方面,师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学生主要是利用课本和网络,就宋代的东京和平江府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等方面查阅资料,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制作课件。教师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将学生的课件进行提炼、整合,优化成最终课件;二是在校园网mod平台上搭建本课所需要的资料库,并丰富资料库的内容。
其实课件的使用在这节网络课上大概只用了三分钟不到的时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环节的作用相当大:1.学生查阅的图文资料相当丰富,甚至有的图文资料是笔者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的,而且部分学生的课件制作得相当精美,让笔者都自叹不如。这说明学生对“做上学”相当感兴趣,而且也具备了“做上学”的能力,因为资料是他们自己查阅的,比起老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深刻。2.当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课件时,很多学生都欢呼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幻灯片,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小组合作,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是东京组和平江府组,然后每组再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服饰、饮食、建筑、乐活。在每个城市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栏目下,笔者都设计了五道填空题,基本上涵盖了该城市在这一领域的特色。填空题的答案均可以在mod平台的资料库里查到,不过笔者设置了时间限制,每个小组只有八分钟的时间,时间一到,电脑就会自动进入锁定状态。为了提高效率,每小组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由一人负责填写答案,其他三人将题目分配到人头,每人负责查阅各自所需要的资料,给负责填写答案的人提供答案。
在组内成员的齐心协力下,每个小组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除了一个小组出了一个错误之外)。由于每个小组只负责一个城市的一个领域,知识面过于狭窄,因此在学生们完成任务后,笔者将东京城与平江府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两两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发现这两个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从而突出本课的主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
在这个“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教师只不过是起了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收获了通过网络平台查找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会很自然地转化为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三、发帖子,“逛”贴吧,全民网上交流
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逛”贴吧,发帖子,将身边发生的事情拿到网上交流。基于学生的这一喜好,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摘录两段宋代东京城和平江府商业活动的史料(已翻译成白话文),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这两段史料,找出宋代东京城和平江府的商业活动的相同之处,并用自己的观点在mod平台上开一个贴吧,然后学生互“逛”贴吧,发表评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共识很快就达成了:宋代的东京城和平江府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实行的市坊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宋代商业活动的区域更广、时间更长。
在该环节中,笔者只是将传统的课堂讨论模式搬到网络平台上,以学生乐意参与的方式展开,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在开贴吧、发帖子这一“做”的过程中,不仅自己主动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对比法。
四、两城PK,将知识融会贯通
课堂进行到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为了解除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所代表的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而忽视另一个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的担忧,同时也为了持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笔者设计了两城PK的知识竞赛环节,规则如下:1.平江府的学生只能答东京城的题目,东京城的学生只能答平江府的题目。2.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不得讨论。3.限时两分钟。4.由计分系统计算出正确率,正确率高的城市获胜。
一方面,学生在掌握了自己所代表的城市的知识后,对另一个城市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另一方面,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因此,知识竞赛进行得很顺利,每位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答题任务。计分系统最后统计的结果是平江府的学生以微弱优势取胜。结果出来后,学生们在或欢呼或懊恼的同时都在思考各自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失败?为什么我们的优势那么微弱?问题出在哪里?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回头查看什么题目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学生是在“做”上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自己就能及时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品尝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丰收的喜悦,这种喜悦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益。
五、敢想敢做,勇于坚持――自信心的源泉
之后,笔者设计了一道探究题,作为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题目是这样的:宋代军事实力偏弱,使得宋王室在跟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处于弱势,往往通过给岁币的形式求得苟安,岁币无疑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为什么宋代老百姓的社会生活还能如此丰富多彩呢?鉴于这道探究题的复杂性以及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笔者没有让学生自己直接去分析原因,而是提供了四个答案让他们去选。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选择“C.宋代政府鼓励商业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的人数比例最高,最终我们将C答案作为了此题的答案。选择这个答案的学生开心极了,觉得是自己主宰了答题的方向,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接着笔者跟他们一起分析另外三个选项,发现这三个选项也可以作为答案,这下选择这三个答案的学生立马“多云转晴”,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坚持也没有错,原来自己也找到了答案,自信心也树立了起来。
其实笔者设计这道题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其答案,而是希望学生在探究这道题目的过程中明白:只要敢于去做、敢于坚持,自己完全可以找到答案,自信心就是在不断地“做”、不断地坚持中树立起来的。本环节的探究活动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借助新颖的网络平台授课模式,认真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学生在这节课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自信心。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在新课程理念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一定可以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庞丹丹)
第四篇:新课改中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运用例谈
新课改中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运用例谈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为国为民,创办了晓庄学校、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大力推进平民教育运动,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创立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篇章。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前的新课程实施仍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目前的新课改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并将此作为晓庄学校的校训。他认为,学生学习,要动脑动手,手做了工,脑筋就变化了。一经变化之后,手与脑筋互相长进,才可以产生力量。他用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来教育广大师生:“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段顺口溜充分反映了他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课堂教学,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深切体会到了“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深远意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举例来说明在新课改实施中“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小数第十册)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认识长、正方体,掌握长、正方体的一些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通过多次实践,打破教材内容编排框架,将长、正方体的认识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同时认识长、正方体。这一内容的教学能很好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充分运用这一思想来指导教学,效果很好。一是教学前,组织学生预习,贯彻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动”起来,“爱”起来,“想”起来。
组织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剪一剪,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迫切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找一些长、正方体的物品,如牙膏盒、香烟盒、食用油、酒的纸质包装盒等,不要太大的,能轻松拿走的,大的长、正方体物品的名称记在本子上备用。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轻巧的长、正方体的物品集中起来,形象风趣地比喻为让它们聚一聚,开个会,要求学生你替它们说说话,发个言。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长、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将一个长方体的物品包装盒,用剪刀沿着它的棱剪下来,看看可以剪成几块,想一想,每一块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相同的块?并要求学生将找到的长、正方体的小物品带到学校作上课用的学具。
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手脑并用,玩起来,动起来,想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为新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课前的“教学做合一”。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是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合”起来。
首先,为方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积极参与讨论、发现、总结,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上课学习,将带来的长、正方体物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深深感知到:在生活里,长、正方体形状的物品是很多的,长、正方体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所学的长正方体知识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出一个长方体,右手拿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举起来。教师问,同学们为什么没有拿错?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教引下,让学生一起自己找到长、正方体的相同点,不同点。这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做合一”的精彩之处。
再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沿长、正方体的棱进行剪割,一个学生用剪刀剪长方体包装盒,一个学生剪正方体包装盒,长、正方体剪下来的“块”分别放,进行拼一拼,玩一玩,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小组讨论、发现后集体回答,长、正方体各剪了几剪刀,为什么?长、正方体各剪成了几块,为什么?长方体的每块可以分成几组,为什么?正方体的每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学生动脑动手中,对长、正方体的知识有了认识,并得到深刻的印象,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最后,结合教材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动脑动手制作长、正方体,进一步加深对长、正方体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制作长、正方体,学生一定会获得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对学生的制作作品进行评比、展览,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奖励,一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留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正方体,想一想,我们教室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如何确定教室的大小?为学习长、正方体的容积打下基础
课堂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设置教学悬念,通过学生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小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比较、发现、归纳、总结,通过教师的热情鼓励表扬,在老师的教引下,让学生手脑并用,动起来,学起来,做起来,用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三是教学后,贯彻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 “灵”起来,“巧”起来,“能”起来。
组织学生动脑动手,利用长、正方体物品包装盒进行劳技制作比赛,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劳技作品。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制作中,取得新的进步。教师组织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作品的评比活动,将学生亲手制作的优秀的有创意的作品,在教室集中进行展览,评出奖第,用“光荣榜”在教室进行公布,用“家校通”告之家长,进行全班隆重表扬奖励,掀起班级学习的高潮,给学生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永放光彩,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要不断运用和实践,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中去,为提高教育质量作出我们应尽的努力。
第五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论
教学做合一"思想论
丽水学院 马鹏
陶先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出版了很多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总感觉中国的教育几十年来是停止不前的,当代的应试教育可以这么说是退步的。一味以分数论成败,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另找生路。”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当时教育的特点,也预示了当代教育的困境。现在不仅是农村教育走错了路,全国教育都走错了路,钱学森先生之问便成了一个谜。于是,很多有识之士便提出了要改革教育,要发展素质教育云云。我认为所谓的改革还是要发展陶行知教育的思想,口号喊了几十年,还是一样的口号。这或许是陶行知先生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中国教育出现这种局面,我认为站在一线上的老师应该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要多研读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把好的教育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来,成为自己的教学手段。
陶先生在《教学合一》这篇论文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学做合一”为何教学要做合一呢?陶先生进一步说明了理由,我认为是以下几点。第一,教与学要统一,要放得下自己的身子,真正的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而不能一味的太过重教,否则教和学就要分离,就违反了教学的规律。而“教学两者,实在不能分离,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第二,教与学的对象,先生责任在教学而不在交,教要和学联络起来,而不能一味的太过重教,要负有学习和指导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我认为教与学是辅,真正的重点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陶先生有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我觉得不仅仅是从前,现在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依然流行,依然有市场,这应该属于老师自身的能力。然而,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方法更为科学呢?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孔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生只有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停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量,才能真正的叫先生,才能更好的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关于我说的第一点教与教学,太过重教我认为放这种错误应该是普遍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好面子的传统,当领导的很少有真正放下身子来聆听下属的心声。有些老师则要与严厉,过与看重的身份来给自己树立一个威信,这样就会使自己和学生隔离起来,阻挡了自己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自然便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所以要想做真正的教育,就必须走到学生中间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上面说到的陶先生注重问题的方法和寻找答案的途径,我认为很多教师都忽略掉了。很多小学教师给我们扮演的一个角色就是答案,很多问题就给我们一个答案让我们去背熟就行了,这便成了一个在学校广为人知的成语叫“死记硬背”。我认为中国当代教育是以识字和背诵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其缺陷性越发明显。这种教育退化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打断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把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和固定化,进而减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便是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症结所在。有时当学生做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在先生看来是一种调皮的事时,先生没有做好引导,而是一味的责骂或批评或呵斥。在《窗台上的小豆豆》这本书我看到过这么一个细节:小豆豆上厕所时不小心,钱包掉进了厕所坑里,小豆豆很喜欢这个钱包,想要把钱包找回来。于是,便找来了打捞钱包的工具,小豆豆把打捞出来的粪便堆得厕所满地满地都是,臭气也散开了来。校长路过的时候,只是说了句怎么拿上来就怎么放回去。当小豆豆找到了钱包后,却不知道怎么把他们放回去,但经过一番的努力后,终于都放回了。我觉得校长这句话真的不简单,它包含了对小豆豆的尊重和理解,也对小豆豆进行了一番的引导,自己找解决方法。怪不得巴学园只培养了50名学生,就出现了2位世界级的人物,还有10位国家级人才。换做中国的先生看到这种情形,不只是责骂学生这么简单了,还可能告诉家长说孩子不健康了。由此可见,中国教育与日本教育的差距有多大了。放眼中国现代教育,给人的一个感觉还是教法死板,气氛沉闷。很多小学老师来上课都是手里拿着一本教案书,然后照着念。我觉得编写教案书的人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一些细节的东西往往外人把握不准,而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上课的老师不是作者本人,只是很客观的把教案书复制了一遍,没有融入自己的一些主观感情,所说的东西自然很少吸引人。于是便造成了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听歌,有的在说话,根本上对老师熟视无睹。这便是“教学做合一”里提到的兴趣,没有兴趣的教学必定是死亡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用陶先生的话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是逆潮流的,必定走向衰败。《窗边上的小豆豆》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深,说小豆豆来上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很多科目,让学生自己挑科目自学。于是小豆豆的身旁有的在写片假名,有的在做物理实验,有的在大声的朗读……由此可推测,很多中国的学生热衷与国外留学特别是欧美留学的原因了。
“教学做合一”中注重“兴趣”的这一点上,我认为还暗含了陶先生另一个教育观点,那就是陶先生教育三境界中的自由。“人生得到自由也是一种幸福。教育办到这种境界,学堂就是天堂,小孩们是变为活神仙了。”而欧美向来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人的自由,人权的自由,教育的自由等等,这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原因。因为欧美的教育更为人性化,在那里自己的优势更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陶先生的《古庙敲钟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创新,我们应该庆幸有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陶先生,只可惜他的思想只是停留在理论上面,而没有真正的用到实践当中。
因此,我认为,中国教育要改革,应该从教科书和站在第一线的老师做为突破点。教科书教的是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没有一点趣味的话,做为学生来学习应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如何把教材编写得生动,有趣,而不是“中国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文字中心之过在与以文字当教育,以文字之外别无教育。”因此,教科书的编写更应该值得研究。
作为未来为人师表的我们,肩负着改革中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使命,对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好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来为当代的教育做贡献并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时刻牢记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学好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多想多思考怎样才能把外界有趣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来,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和接班人。为更多的孩子带来学习的乐趣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