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理念,统一认识,加大力度,迎难而上,突破提升
强化理念,统一认识,加大力度,迎难而上,突破提升
为了全面落实我局2009年“三线”工作要点,进一步强大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测评的监管力度,我局拟发了政教综【2009】13号《关于印发<政和县中小学2009年教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并于2月27日召开了政和县2009年中小学教学教研工作会议。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我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针对我县近年来小学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现状,现就2009年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提出几点具体实施意见。
一、教学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小学管理规程》、《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稿)》以及《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为指导,树立“知识和能力”与“态度和习惯”两者并重的教学观念,认真落实《政和县中小学2009年教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政和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和《关于转发<政和县实验小学教学“六认真”工作规范>的通知》精神,通过加强对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效果及课程建设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促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水平,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实现“合格加特长”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颁布的《纲要(试行)》、《规程》、《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稿)》以及省、市、县关于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特拟定我县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24字总目标:单元过关,年级达标,学科开齐,成绩适宜,综合发展,健康成长。
一是严格把好单元过关。各年级语数学科教学的单元教学,要把好质量检测关,学校全面掌控,年段统一安排,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给扶优补差,夯实基础。
二是力促学生年级达标。每学年末组织语数学科的(笔试)会考,在上期末学校要抽测1-2个年级学生的单册教材掌握的达标情况。语文科合格率要求达85%,低分率控制在10%以下;数学科合格率达80%,低分率控制在15%以下。
三是务必学科开齐,成绩适宜。充分调动师资力量,科学合理地课程安排学科。考查学科的计算机、英语、科学、美术、音乐要设立专任教师,至少是年段相对专任。期末要采取多元测评学科成绩,既有面试,也要有综合性的笔试检测。城区三小要在开齐学科与上好考查学科方面创出新路,树立典型,作出榜样。各中小要在考查学科教学上有所突破,力创特色学校。
四是确保综合发展,健康成长。学校每期至少组织1-2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竞赛和“阳光体育”活动。各校在县“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考评组的每次抽查检测中,合格率要达80%以上。
三、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办法
(一)、加强教学质量的全面督查与指导
1、组建一支队伍实。整合教育资源,抽调小学教育教学资深教师,组建强有力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检测考评组。
2、实行质量两检测 一测:以监测教学过程为重点的阶段教学质量检查。每学期在学期中途,各教研部门不定期深入学校,抽测个别年级的部分学科。抽查的方法方式灵活多样。这种测试主要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当前达标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二测:在学年末,组织对全县六年级语数学科的会考或抽测其它某个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单科合格率要求达80-85%以上(城农要求不同),抽测考查学科,合格率要求达85-90%以上(城农要求不同)。
3、实行教学三查
一查:不定期听课检查。“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检测考评组每1—2月可进行一次地毯式的“观课”。可以不通知学校,轮流到各乡镇学校进行“观课”。深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掌握基层学校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情况,同时观察师生的精神状态、教学氛围和周边环境,并做好观察和记录。如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学校加以改进。
二查:校本教研开展情况检查。“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检测考评组不定时下校检查指导活动。如教师集体备课,教师的备课与教案,学生作业批改,教师教学经验或总结论文,教师开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记录。
三查:考查学科教学的检查。摆上课表,有人去上,力争上好。期末检测与多元评价的结合落实,(二)、加强学校“教学教研常规”的检查与验收
1、构建自我反思平台
(1)、学习反思。一是开展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通读1-3本专著(包括教育理论或学科教学方面的),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写随笔。二是学习利用教师例会开展学习活动,或由校领导、名师开讲座,或由外出学习归来的教师谈体会,或学习精品文章,每月1-2次,逐渐形成习惯,使读书学习反思成为教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反思和探索。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并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经常地、自觉地反思,把反思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那么对教师的成长是受益无穷的。学校要在制度上加以规范,提出具体的相应要求,教务处或教研室应组织督促检查评比,还可以结集出书。
2、创建合作交流平台
(1)、每两人“结对子”。新老教师结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帮一”小组,旨在“以名带薪,以新促老,共同提高”。
(2)、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同进度的教师抽签轮流说课,进行“岗位练兵”,然后集体评议,讨论如何落实课标要求,用好教材,优选教法。
(3)、教研组开展评课评课活动。各教研组每一至二周开展一次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都要承担,轮流进行。
(4)、学校内开展公开课展示和各种教研活动。每学期或每学年每位教师都要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反思课、尝试课、会诊课、展示课等。要提倡跨学科听课。还可适时举办课改论坛、课题实验研讨活动等。(5)、开展校际、片际教研活动。可以是城关三小与农村学校对口援助,或片区之间学校教研联动,争取每年举办一次或参加一次较大型的教研活动。
3、优化专业引领平台。
⑴、要着力于教师专业发展,将教师集体建设成学习型组织。严格按上级要求,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教师进行学科课程、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师资培训。要建立多元、开放、灵活、自选的教师教育制度,要有方案、措施、具体落实情况。
⑵、切实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名校长、名教师;各校要认真落实县局“名师造就工程”,要有具体措施,竭力打造一支立足专兼职的教研员队伍,不断提高教研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教研员人人都要有课题,能讲座,能听课、评课,能写文章,善于传递课改信息和先进教育理念。
4、拓宽教研活动平台
(1)、加强课程建设。加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的过程管理。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他既要是一名专业学者,也要是善经营能管理的部门总监;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及教研室人员要努力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课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课改实验的积极实践者;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
(2)、加强生成性课题的研究,每期计划地组织教学开放周、送教下乡、片区课题研讨的活动。每学期召开至少2次教导处、教研组会议。研究、讨论、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夯实质量展示平台
(1)、每学期不定期进行学科知识的抽查,并及时通报检查情况。每学期召开1-2次学科质量分析会(并附成绩汇总表、三项率值分析),总结经验,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2)、每学期分年级召开1-2次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作业布置量、批改情况。教导处、教研组定期(每月一次)检查负责学科的任教教师批改作业和学生订正作业的情况,要作记录并及时反馈。
(3)、加强教学工作“六认真”的过程管理。包括进修、备课、听课、考勤等。随机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特别是课后反思记载率不少于30%;对后进生的辅导,每单元备课中都要体现目标和措施,并要跟踪记载。
(三)、加强教师教学教研常规的责任落实
(1)、全县小学教师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政和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意见》,严格按照县局转发的“教学工作‘六认真’”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吸纳先进教学经验与教法学法,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每期上一节研讨课,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一篇课题研究小结和教学体会。(2)、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15节(不同等级的学校应提出相应的要求),除认真作好记录外,应对所听的课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以及提出教学建议。
(3)、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教研与学习的笔记摘抄要针对所教学科,摘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设计,并作思考,对自己的成长有提高促进作用。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
(4)、二年级以上(包括二年级)要求写周记,一学期不少于15篇,周记的批改要求批出错别字、病句、评定等级,每周选四分之一左右的同学简短地写一写评语,一学期每位学生至少有四篇周记教师有评语。对学生多鼓励,与他们说说心里话,激发写作的兴趣。
(5)、语文、数学单元卷要求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及时进行测查、批改,以便了解教学的得失,调整教学策略。
(6)、语文、数学、思品与生活(社会)、科学(自然)、写字等学科的课堂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订正做到每课清。
(7)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每篇都要认真练习、仔细批改、写上评语,也可选几篇采用同学互批的形式,但同学互批后教师应写出总结性的评语,评定等级。
(8)数学的口算训练可由学生互批,学生批改后教师要加强反馈,特别是要检查错题有没有订正。
(9)语数学科各选择一本课外配套训练材料进行练习,练习后要加强反馈,简单的题目可同学互批,对一些难题教师要亲自批改。
第二篇:创新理念 迎难而上
创新理念迎难而上
扎实履行餐饮监管新职能
--梅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新职能的监管思路
在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食品药监部门与卫生部门现阶段各自履行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与餐饮服务监管职能将相互调整。调整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许可和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工作。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食品消费的终端环节,《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不是内涵与外延的简单调整,而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餐饮服务监管从场所管理转变为健康产品管理。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建设“幸福广东”重头戏。因此,全面加强餐饮业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局面对即将要履行的新职能,摸清了我县餐饮业监管现状,做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提出了履行餐饮监管新职能的措施。
一、我县餐饮业监管现状
据统计,全县现有餐饮单位 1045家,其中餐饮业 943
1家,食堂102家。餐饮业中城区有533家,乡镇410家;食堂中城区职工食堂6家,乡镇职工食堂11家;城区学生食堂13家,乡镇学生食堂15家;城区幼儿食堂28家,乡镇幼儿食堂29家。
目前对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县卫生局主要落实到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县卫生监督所将餐饮单位的监管责任细化到具体监督人员,进行定人定岗定区域,每个监督员负责对自己辖区的餐饮单位监督管理工作。现有模式下,乡镇医疗机构公卫人员事实上履行着所在乡镇餐饮单位的监管协管职能。
近年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全县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督通过量化分级管理,餐饮经营单位的硬件设施、卫生安全措施等得到较大改善,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餐饮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经营行为得到规范。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业人员素质低,卫生意识、法制意识淡薄,违规经营行为和无证经营现象屡禁不止;二是硬件设施差,部分小餐饮经营单位场地狭小,卫生设施不齐,经营条件达不到最低许可要求;三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小餐饮经营单位持证经营率低,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监管难度大;四是农村宴席监管难,农村宴席属非营利性,由于农民自身观念淡薄,不申报现象较普遍,现行法律法规对其卫生审查和许可以及造成食物中毒的处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监管很困
难,存在隐患较多;五是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大部分农村餐饮消费环节监管主要由乡镇协管员来承担,食品药监部门与乡镇没有工作上的对应关系,缺少现行体系下卫生部门对乡镇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关系;六是餐饮监管专项经费不足,质量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二、履行餐饮监管新职能的措施
我局履行餐饮服务许可和监管工作一段时间内,餐饮服务监管人员少、基础差、行政管理相对人不知晓执法主体发生变化等被动局面难以一时扭转,要很快进入角色难度较大,我们将从夯实工作基础入手,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创新工作举措,在原有卫生监督模式的基础上,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按照“无缝对接、高标准起步”的工作思路,对餐饮服务监管做到“规范现有、提高新开、清理无证”,全面推进餐饮服务监管工作,以迅速适应新职能的需要。
一是迅速摸清底数。全面掌握餐饮单位基础情况,不仅是做好餐饮服务监管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制定各项监管决策的依据。履行新职能后,将扎实开展调查摸底,掌握辖区内餐饮业基础数据,摸清我县餐饮业底数,梳理餐饮行业存在的问题,为顺利开展餐饮监管工作夯实基础,为针对性开展餐饮业食品安全整治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是加强能力建设。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对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来说是全新的工作领域,加之这领域法规规章新出台的多,各种标准要求比较明确,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当务之急是迅速成立餐饮安全监督所和食品药品检验所,增加事业编制。充实监管队伍并好抓学习培训,提升队伍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派人员到上级单位或者先进地区学习餐饮服务监管新方法新理念。随着形势的变化,餐饮服务监管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重和艰巨,进一步充实单位执法力量,确保行政监管与技术监督力量的有效配备和经费的及时到位,使监管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为切实加强餐饮服务监管、维护群众饮食安全提供保障。
三是强化宣传培训。通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散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专栏、悬挂宣传标语、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餐饮服务场所醒目位置悬挂《餐饮服务管理制度》等多种形式,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餐饮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同时对餐饮经营业主、从业人员进行餐饮服务法律法规和餐饮服务操作规范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重点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
四是严把许可准入关。严格按照餐饮消费环节食品许可条件和标准审批、发证,强化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工作,把好现场核查关,对不符合餐饮业准入条件的,要严格把关,排除在市场之外。建立食品采购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进台帐制度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推进餐饮消费环节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的进程;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管理,建立健康档案,严把从业人员资质关,规范从业经营行为,力争做到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高标准起步”。
五是要强化监督工作。以目前的情况来说,现有的监督资源非常有限,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所以,应该运用科学、高效的监督手段来监督餐饮业,实行市场主体的差别管理,从餐饮消费环节经营主体良莠不齐的实际出发,对酒店宾馆等食品餐饮消费企业实施食品安全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据此确定相应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频次,提高监管实效。强化集体供餐、学校用餐、农村宴席等是集体性食物中毒易发环节的监管,强化重点场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熟食卤味、冷菜等高风险食品、无证经营等高风险行为的整治力度,不断将餐饮消费环节整顿工作引向深入。加强对餐饮消费环节食品的监督抽样工作,建立餐饮环节食品检验收据库,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提供技术依据。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通过采取集中整治、区域联动、督查回访等措施,实现“主体规范、遏制蔓延、可控有序、保障安全”的目标。
六是加强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和应急准备。在各种重大活动期间,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是一项重点工作,强化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全面落实
监管责任;对接待餐饮单位明确责任,认真自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落实人员驻点全程监管,对食品安全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确保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期间无食品安全事故。
为加强食物中毒预防和调查处理工作,我局将完善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明确相关处置人员职责,细化处置流程,进行应急预案演习演练,为处置食物中毒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练兵,确保面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七是建立诚信监管机制。从根本上保障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餐饮服务监管的长效机制。在积极倡导餐饮服务单位诚信自律的同时,也要实现监管部门讲诚信、守承诺、做诚信表率,形成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良好市场环境。通过诚信建设,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视诚信为生命,自觉守法经营,进行规范化管理,营造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梅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第三篇:强化监管加大力度
强化监管
加大力度
提高全市卫生监督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全市卫生监督工作会议暨卫生监督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市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
曾宪勇
2012年7月1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举办这次全市卫生监督工作会议暨卫生监督员培训班,是中队监督员重新调整、监督职能进一步理顺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也是卫生局决心推动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开创卫生监督工作新局面的动员会。
今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卫生监督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镇两级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行使卫生监督执法职能,贯彻各项卫生法规的执行机构。医改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是否落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卫生监督工作力度的大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卫生监督工作简要回顾
我市卫生监督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增强力度”的工作思路,积极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履行各项卫生监督职责,开展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及
医疗机构监督等执法监督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卫生监督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我市各卫生监督中队2007年就已经成立,在潍坊是成立监督中队比较早的县市区之一。今年重新作了调整,设立中队14处,聘任中队监督员124人。卫生监督大队于2009年12月从防疫站独立,现有编制26人。食品监管职能移交后,卫生监督工作的重心从原先的食品监管转向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监管等工作领域,我们根据工作需求对监督大队的科室重新设臵,明确职责分工,设立了综合科和三个监督科室,采取专业分工和片区综合监管相结合的模式,主动适应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提高了监督的工作质量和力度。近年来,在全市卫生监督员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下,各项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队伍管理更加规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卫生监督已经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及其权益、维护公共卫生、医疗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监督大队及各中队,带领广大卫生监督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卫生监督任务。在此,我向多年来在卫生监督工作战线上做出巨大奉献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是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最近,我局出台了《关于加强镇(街道)卫生监督中队建设的意见》、《青州市镇(街道)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等6个关于中队和村级协管的文件,明确了监督中队的职责范围、监管区域和监管责任,聘任了中队监督员和604
名村(居)卫生监督协管员。至此,我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卫生监督大队为主体,镇(街道)卫生监督中队为支撑,村居卫生监督协管员为补充的三级卫生监督网络。
三是各项卫生监督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着6部法律,25部行政法规,200多个部门规章的行政执法任务,监督范围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去年以来,我们在公共场所监管方面,完善了各项卫生制度和消毒设施、消毒记录及索证台账,城区公共场所持证率达到100%,量化分级达到了100%,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持有率均超过98%,去年在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工作中,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生活饮用水监管方面,根据潍坊市政府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工程水质普查工作的要求,对全市858处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工程进行了水质检测,累计采样1914份,为每个行政村建立了生活饮用水档案。学校卫生监督方面,上半年检查学校35家,重点检查传染病管理,生活用水,学习环境及其公共场所,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序开展,提高了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水平。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方面,认真开展医疗机构专放射诊疗专项监督检查,28家放射诊疗单位均办理了《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率100%,帮助放射诊疗单位健全了职业卫生监护档案。举办了放射防护知识培训班,培训放射人员170人。去年下半年对全市300余家有毒有害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传染病防治和消毒卫生监督方面,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管理、疫情处理及日常依法执业情况进行了检查,并规范了全市的医疗废物管理,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了集中处臵。加强医疗机构监督检查工作,始终保持打击非法行医的高压态势,有效地净化了医疗市场。做好了全市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工作。
二、认清形势和任务,做好当前各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虽然,我市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卫生监督员业务能力不强,三是部分卫生院重医疗轻监督,四是执法车辆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空白。下半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扎实地贯彻潍坊市卫生监督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推行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建立以发现和纠正违法问题为核心的监管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卫生监督三级网格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加强卫生监督中队的能力建设和管理,加大专职监督人员在监督中队中的比例,从人员组成上保证实际工作的需要;各中队卫生监督员要通过积极参加卫生监督员培训、自学等办法,尽快提高执法办案能力。各中队还要组织村(居)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培训,让所有协管员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培训率要达到100%。从去年开始,所有的许可、监督信息全部开始录入卫生部的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根据职责分工,各监督中队要迅速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并按卫生部信息上报的要求及时录入监督信息系统。
(二)继续开展生活饮用水安全工程。这是省卫生厅确定的三项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我们要全面落实本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准确掌握辖区内各类供水单位基本信息情况,包括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含市政供水、单位自建设施供水)、二次供水单位、农村公共供水单位、学校(城市、农村)自备井等,日常卫生监督重点检查“七有一规范”落实情况,供水单位和涉水产品生产企业建档率、监督覆盖率要达到100%。
(三)继续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推进工程。我市是职业卫生“四个一”工程第三批试点单位,在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尚未交接之前,继续履行职责,职业卫生“四个一”工程企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要达到100%,企业接害职工(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物体的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率90%以上。继续开展职业卫生“六进”宣传活动,重点对交通站点、职业技术学校、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密集场所及社区、农村等劳动者居住区域的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和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四)继续开展医疗市场规范工程。一是要不断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确保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二是要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要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医疗服务市场为重点区域,以打击无证行医、超范围执业、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等行为为重点内容,尤其是卫生监督体系尚不完善的地方更要加强监督,必要时可以抽调力量采取拉网式检查,坚决消除监管空白。三是要加大执法力度。要高度重视群众举报投诉的受理和查处工作,切实做到有案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对发现的无证行医案件,要依法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对大案要案,要按照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中加强衔接配合的暂行规定》要求,邀请公安机关及时介入,共同调查、严肃处理。
(五)强化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深化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美发美容、住宿、洗浴、人工游泳池等四类场所实现100%量化管理,关键项有一项不合格即不予发证,将量化分级管理纳入卫生行政许可的前臵条件。
(六)扎实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组织开展常见传染病防控为主题的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督促相关单位完善防治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医院污水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监督检查和宣传指导,督促学校和托幼机构进一步规范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完善学校卫生监督档案,并拓展到对全市托幼机构进行建档,开展学校卫生日常监督和专项监测,并对监测不合格的学校依法作出处理。
三、创新举措和思路,推动我市卫生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就如何做好上述卫生监督工作,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要在重点监督工作上做文章。大队、中队职能理顺后,大队将安排下发今年的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各中队要根据工作计划来调整监管重点。各中队要在抓好常态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大
队下达的监督工作重点,认真抓好落实,确保上下保持一致,保证工作不走样,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市卫生监督工作重点任务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要在监督工作亮点上动脑筋。卫生监督工作的内容几乎涉及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各中队长和卫生监督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要善于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形成一两个亮点。所谓亮点,我的理解就是,大家都会做、都在做的事情,你比别人做得更好、更有特点、更到位,能够引起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能够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能够变成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榜样,这就是亮点。我们要善于发现、总结亮点,要将亮点报上来、推出去,以此扩大我们卫生监督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要在创新监督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是工作实践中实实在在的需要。经常听到一些同志议论,认为卫生监督执法的职责是法定的,职权也是法定的,不能随意创新。其实这是对创新要求的一种误解。我们要求的创新,不是要你去改变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范,而是要你在执法过程中,在方法上不断改善,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善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会使我们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我们不但要善于总结发现,还要善于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利用群众的智慧不断改善和促进我们的工作。
四要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各监督中队承担了新的监管职能,要在院长的领导下,监督大队的业务指导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落实监管责任,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依法行政。要查办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卫生行业的违法行为,将各项卫生法规落到实处。
五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今天,卫生部门的执法队伍,卫生监督机构肩负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作为执法者本身,学法就是第一要务,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执好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卫生部前些年陆续下发了《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这些都是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卫生监督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各位从事卫生监督工作的同志,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模式,做到敢办案、能办案、会办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更加出色地完成所肩负的各项任务。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即要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又要防止工作中“缺位”和“错位”。
六要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服务意识。卫生监督工作不只是板起面孔、监督检查,还需要热情服务,主动开展宣传教育,帮助受监管的企业和个人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因此,要通过努力,不断改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广大卫生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
心、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履行好应尽的职责,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
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执法实践。随着职能发生了变化,卫生监督员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能力也要随之变化,要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职责,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律法规、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写作、专业知识、现场监督等方面的学习,适应工作要求,胜任本职工作。
同志们,卫生监督工作事关人民身体健康,我们要求广大卫生监督人员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以保障全市公共卫生安全为己任,少说多干,狠抓落实,创先争优,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提升三个理念强化城市管理
文章标题:提升三个理念强化城市管理
现代城市管理,已经不算是一个行业管理问题,而是一个城市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程度的外在表现,也是融政府行为、市民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一体的综合性标志。现代城市管理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提升三个理念,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首先,要提升创新理念,建立长效机制。要进一步从观念上突破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要由“突击型”管理向“长效型”管理转变,由“经验型”管理向“法制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由过去那种粗线条、低层次、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向注重塑造精品、从细微入手的高阶段转变。一是要运用综合手段来管理。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在城管部门采取强力措施同时,要协调工商、民政等部门采取配套措施跟进,真正实现标本兼治。如摊贩问题,在驱赶、取缔的同时,要加快相关室内市场的建设,并配套出台相应的招商政策,降低门槛,引导马路市场归市经营,马路摊贩归店经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严重影响市容的顽症。再比如:对于违章建筑,除了要坚决予以制止、拆除外,还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解决一些历史形成的小区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方便群众生活;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违法违章户应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对于真正无房的违法违章户应想办法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另外,违法违章建筑拆除后应迅速还绿、还路,让违法违章建筑再无生存空间,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环境,真正把好事办好。二是要逐步延伸推进。城市管理要上新台阶,必须由主干道向后街后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单位延伸、由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向全天候管理延伸、由市容管理向综合性管理延伸:比如,在时间上,可由现在的着力抓违章现象出现较多或特定重点时段的管理到全天候24小时的监控跟踪管理。
其次是提升经营理念,拓宽发展渠道。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使环卫,道路维护等部门也象公交、自来水行业一样,引进市场机制,走社会化市场道路。将市政公用事业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新的聚集、重组和运营,切实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产业化,逐步把公用事业从政府行政管理转为产业经营,切实把市政公用事业“经营好、管理好、发展好”,从而形成工作协调、运转自如、精简高效的工作格局。同时,要用经营的理念,抓好城市无形资产的运营,要运用市场手段,加大对市政设施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等相关收益的运作,拓宽无形资产的经营范围,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经营深度。要充分认识到,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无形资产会越来越成为政府一笔潜在的巨大财富。要整合城市资源,发挥综合效益,把城市无形资产经营好,从而把城市做大、做优、做特、做强。
第三是要提升服务理念,打造服务品牌。城市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市管理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要通过服务达到管理之目的。要全力实施南通城管的服务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南通城管服务品牌。为此,要教育广大城管工作者,树立“群众父母观”、“群众英雄观”,处处心为民想、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要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处理好城市管理执法中的问题,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三结合”,即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疏堵相结合、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把执法过程作为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和完善城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服务”真正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要继续在行政审批上全面“提速”,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着力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真正让便利于群众。通过一系列服务举措,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以优良的作风感染群众、以优秀的品德鼓舞群众、以优质的服务方便群众,从面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真正树立起南通城管的服务品牌。
《提升三个理念强化城市管理》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提升三个理念强化城市管理。
第五篇:强化“一线政协”理念提升参政议政水平
强化“一线政协”理念提升参政议政水平
□章传智
今年我市“两会”上明确提出强化“一线政协”理念,我认为强化“一线政协”理念的提出非常适时,非常到位,对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我市政协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首先,强化“一线政协”理念有助于形成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几年,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为赣州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实现这些目标要求,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共同奋斗,需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独特作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在当前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紧要关口,强化“一线政协”理念,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入一线组织和引导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人士,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方向,坚定发展信心,把握关键环节,狠抓工作落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强化“一线政协”理念为政协委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履职舞台。强化“一线政协”理念的实质是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开展政协工作。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党委和政府的“人才库”、“智囊团”,强化“一线政协”理念,就是要引导和组织广大政协委员结合正在进行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 活动,以自己的专业专长和资源资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各项服务,加快人才出库、妙计出囊,谱写出政协优势转化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动力的新篇章;就是要引导和组织广大政协委员深入群众、深入工作一线,在服务中了解社情建真言,为推动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参考,在办实事中反映民意献良策,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实现宏观献计与微观出力的有机统一;就是要通过调研、视察等途径,对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民主监督,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满腔热情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实现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再次,强化“一线政协”理念有利于政协委员发挥好“三个作用”。做好人民政协工作,优势在于委员,实力在于委员,潜力也在于委员。强化“一线政
协”理念的提出,为广大政协委员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好“三个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都要深刻认识,全面把握,认真落实。强化“一线政协”理念,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必须切实做到“三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发挥委员在本职工作的模范作用,努力改善委员工作新环境,充分展示委员履职风采,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委员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帮助委员尽职而又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在自身所处领域成为大家学习效仿的标杆。二是要着眼于发挥委员在政协工作的先进作用,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为委员履职搭建较好的理论学习的平台、了解政情平台、调查研究平台、建言献策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帮助委员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政协履行职能取得更多更好的实效。三是要着眼于发挥委员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不断拓展委员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新渠道,帮助委员更深入广泛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团结民心,名副其实地当好界别群众的知心人和代言人,赢得界别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拥护。
创新理念 丰富内涵 提升水平
——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的几点思考
□胡健勇
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全面融入服务发展中心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是市委对新时期下密切群众关系、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科学和谐发展的重大部署。活动开展以来,于都县认真贯彻落实活动要求,精心选派2000余名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化矛盾、推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基层实践中,活动也面临着如何创新理念、丰富内涵、提升水平,更好地融入科学发展大局,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与思考。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不只是群众工作的一种形式,其重要任务在于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实质在于激励干部、引导群众主动融入中心、切实服务大局,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破除障碍、创优环境、凝聚合力。为此,须从三个方面做实:一是做好吃透实情的调查员。利用直接面向基层,直接帮扶群众的优势,将调查研究、吃透实情作为“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的切入点,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立足点,积极主动下基层、访民情,深入调查研究,从基层一线、群众家中摸清情况,了解意愿,掌握动态,为科学谋划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做出谋划策的辅导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来自不同岗位,都是从各
级各部门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工作水平,懂政策、顾大局、有干劲,要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促一方经济发展、帮一方群众致富、保一方社会平安上,通过广泛与群众沟通交流,宣传科学发展政策,倾听群众声音,集中群众智慧,理清工作思路,谋划工作举措,为基层推动工作、寻求发展新路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三是做推动工作的督导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 干部处于发展的一线、急难险重的前沿,要将“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与之紧密结合,使“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更好地体现到推进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作上。
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全面融入城乡一体化进程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不只是服务“三农”的一种载体,其关键之举在于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从而推动城乡思想观念的一体化、发展环境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活动中,要着重从三个方面深化把握好:一是领思路、强产业、增民富。农民群众不缺增收致富的愿望,缺的是市场观念、资金和技术,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带领基层、帮助农民理清发展思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是当前农村工作最紧迫的任务。通过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采取帮理念、帮科技、帮项目等“造血”的办法,开展农民技能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育农民闯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素质,引领农民依靠自身努力发展产业来脱贫致富,从而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二是把重点、增投入、强基础。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就是要把加强最为薄弱、制约最大、最需要加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深入一线调研,摸清欠账底数,做好建设改造规划,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农田水利、公路、电力、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多方投入、共同受益的建设管理新机制,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三是优服务、谋长远、促均衡。城乡最大的差别在于公共服务。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就是把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网络,要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优质的公共配套服务作为最现实的任务,把各类资源、政策向农村倾斜,促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全面融入社会管理创新课题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不只是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根本要求在于创新社会管理,主动深入群众,理顺民意,增进和谐,实现社会管理优质服务。要突出三个方面做细工作:一是释民惑、护大局。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策的执行率,影响着群众的满意度。要采取多种形式,用群众爱听易懂的朴实道理宣讲党的政策,把政策交给群众。更重要的是,要在狠抓政策落实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完善群众急需急盼的政策体系,让群众正确理解、真心拥护、自觉执行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二是办实事、暖民心。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要在重点帮助困难家庭、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特殊人群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积极为基层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切实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安居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问题;三是勤服务、促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稳定是前提,平安是根基。要在统筹协调、提供服务,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同时,关注群众、理顺情绪、安抚民心,强化苗头性信息收集和研判,对群众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有条件解决的立即解决,暂有困难的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尽快解决。对于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空巢老人”“留守孩”现象、传统道德体系的变化、政府管理手段的弱化,以及农村新一代子女的教育管理等问题,尤其要针对性地研究,并有系统的解决思路。只有这样,社会管理的创新才能落实到关键处。
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全面融入加强基层自身建设工程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不只是锻炼干部的一个平台,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推动发展的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从三个方面做活:一是筑牢基层堡垒。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干部要深入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薄弱的地方去,延伸到尚未建立党组织或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的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中去,把影响扩大到流动党员多、管理复杂的驻外党支部中去,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抓好非公企业、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科学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筑牢创先争优的战斗堡垒;二是提升干部素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地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经过基层的历练,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基层经济发展。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就是要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干部派到基层一线去,通过政策“大宣讲”、民情“大调研”、问题“大调处”、节日“大走访”,宣传政策、掌握民情、理顺情绪,凝聚共识,从而不断增强抓项目、抓发展的能力。三是改进干部作风。干部的作风关系党风政风,影响民风。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要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拓宽监督渠道,发挥好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等问题,教育引导干部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履职尽责、甘于奉献,再创新的业绩。
(作者系于都县委书记)
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要强化“四大抓手”作用
□钟豪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同,情况各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手各有侧重。就欠发达地区而言,笔者认为,要强化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四大抓手”的功能和作用,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抓项目增投入,强化项目建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擎作用。没有项目就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经济发展一条最浅显、最基本的规律。“十二五”时期是项目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欠发达地区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立足于早、立足于快,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提高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民间投资的比重,千方百计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一是全力以赴向上争资争项。欠发达地区大多属于革命老区和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十二五”时期国家、省里将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的政策优势,谋划、运作好重大项目,力争在国家、省里投资的总盘子中占有更大的份额。二是扩大开放引项目。紧紧抓住当前全球经济加速复苏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沿海地区产业加快转移、央企加大重组力度、民间资本投资意愿增强的有利时机,创新招商方式。三是激活民资上项目。欠发达地区要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当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点之一,从氛围营造、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大力度,特别在产业政策上要坚持民资外资“一视同仁”,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事业、旅游休闲业、现代物流业,使全民创业的热潮不断升温。
2.培植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集群建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依托。欠发达地区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一方面,依托资源优势兴产业,大力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和应用产业、竹木深加工产业、旅游休闲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核心竞争力优势。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在优势,力争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汽车、绿色食品、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得先机。
3.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强化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拉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农村人口比例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欠发达地区最大的实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欠发达地区如果不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比重,加快转变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一要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美县城,大力提升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把每个县城建成规划科学、规模适度、低碳环保、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同时,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产业向示范镇集聚、人口向示范镇集中。二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户籍管理政策、财政支持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民生工程建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推动作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长期落后,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迫切,容易出现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的倾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因此,欠发达地区在加快经济追赶的同时,要着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同步,GDP与幸福指数增幅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