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
诵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语文素养对学生的重要。可是,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性格各异的学生,不断修订的语文教材,学生作文水平提高速度之缓,生本教学中学生表达语言的匮乏,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阅读、深层次的阅读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根本。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升学的压力面前,有时间、有精力去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呢?结合生本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感触比较深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好专门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阅读时间,营造良好的静心读书的氛围,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根据课标,在小学生必读的经典名著中选取适合学生读的名著,每周专门开设了阅读课。充分利用好宝贵的读书时间,有层次、有坡度地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初级阶段我们没必要规定固定的书目,只要是有益的,能给人收获和启迪的,都可以任由学生兴趣去读。一个人的精力、时间、视野是有限的,所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他人交流便是很好的途径。阅读的高一层次应该是形成自己的智慧和思想,所以,第二个阶段就应该指导学生去写,可以是摘抄识记,可以是简单的批注,可以是共鸣,可以是质疑。熟能生巧,学生会在动笔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会和古人对话,学会自我的反思。有了这个基础,老师就可以推荐更多的经典作品,让学生的读书更有广度和厚度。
二、利用好语文教材和阅读文段,指导学生阅读。
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很多专家反复研究,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挑选的一些文质兼美、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立足教材,挖掘文本内涵的同时,可以通过课文进行辐射式的读书引导,比如学到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比如学到《三打白骨精》,可以推荐学生读《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通过阅读文段,让学生走进阅读文段的作者,并拓展阅读。
三、榜样示范,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以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在诵读指导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展示出自身良好的诵读技巧、诵读能力。尤其是在诵读初期,力求从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细致指导。此外,当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读同一经典,给学生讲一讲自己诵读的感触。当然,要做学生的榜样,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行,推荐给学生读的书,自己要首先读过。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工作之余挤时间读书,扩大阅读面和阅读深度,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可能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兴趣爱好,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四、注重实效,促使学生阅读创造。
学生仅仅能生情并茂地诵读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阅读不能只重吸收,不重表达;只管认知,不管应用;只重理解,不注重创造。我们要引导学生首先能接纳、领悟和获取人类的情感内涵和创造智慧,然后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在求知和练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产生新思想。因此,在经典诵读指导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阅读创造。
五、开展活动,展示诵读成果。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诵读,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与爱好,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经典诵读时间,定期指导学生进行信息交流;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让同学们将自己在诵读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人人都有收获,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碰撞,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文章有多维的认识,从而去发现文本的多重意义。这样既可以达到对文本的真切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优势,达到阅读理解的最佳境界。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努力给学生营造自主读书的天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体验自由读书的快乐!学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等等。读书多了,阅读习惯就逐步养成了,阅读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第二篇:诵读经典,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经典,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一小学 艾玛丽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重熏陶,重课堂,重活动,重积累,引导小学生大量诵读,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其精华,得到诗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重熏陶
1.设文化教学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开辟家庭小书屋。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号召每个家庭成为“书香家庭”,建立家庭小书屋。让父母和子女携手阅读,一起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在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中得到熏陶、感染。
二、重课堂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
1.创设导语情境。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2.教一篇背数篇。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拓展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我常教一篇并且启发学生背数篇。比如学完《村居》时,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赞美春天的诗;学完《静夜思》时,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怀乡
思亲的诗;学完《赠汪伦》时,又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送别友人的诗……学生们兴致盎然,背诵了许多许多。所诵读的古诗中有学过的,也有未学过的,大家背得津津有味。这样教一篇背数篇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使他们融入了浓浓的古诗词学习之中。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
三、重积累
1.大量诵读。古典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三个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110篇(段)。这么大一块面包如何“吃”?我们采取化整为零,分而化之的方法。每天利用早读的时间,安排每个学生轮流当小老师领读一首古诗词,使学生在集体跟读中初步感悟诗意,然后在每节语文课前再诵读两遍,以求熟记在心,出口成章。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人至少会背将近100首古诗词。同时,孩子们在课外还把学过的古诗词和跳皮筋活动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诗词。例如,上学期,我组织学生诵读了《三字经》。《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义理深奥,如果让学生囫囵吞枣般进行背诵,势必会令他们感到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尝试着每天背诵四句。在学校,利用早自习、课前两分钟时组织读背,回家后由家长督促背诵。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了兴趣。
2.摘抄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的同时,进行有效摘抄,是培养阅读能力,把所读内容内化吸收的好方法。新课标也有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要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
四、重活动
“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教师应铺设平台,开展精彩纷呈而又实实在在的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1.古诗文背诵比赛。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诗文背诵竞赛。人
人都参与比赛,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背诵的古诗词、《三字经》、儿童诗或者对对子的数量最多,最有情感,就封他一个“诵诗小能手”的称号,并在班内增设“背诵之星”等多种奖项来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和热情。还可把相似的几首诗放在一起,分类比较记忆。如描写春天的诗,放在一起诵读,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而记之。又如把李白所写的代表诗作放在一块,集中记忆,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极度夸张的笔法等。有自读有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热情高涨。孩子们的身心也在诗情洋溢的诵诗比赛中受到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深化文化底蕴。
2.吟诵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包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和吟诵古诗词两部分。我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用自己的语言将诗叙述出来,这对于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境和准确理解字、词是很重要的。好的朗读,是学生充分感受诗歌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适当举行一些古诗词的朗诵会和评议会,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写诵读后心得。在背诵后,我经常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宿新市徐公店》、《赠汪伦》、《村居》等一首首古诗词都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有时也会让学生写一些诵读体会。这样,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将想象到的情景和感受到的情感流于笔尖,让诵读的内容更有效,教学更有味。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体味着经典诵读的快乐与幸福,尽情地吸收古诗文中的丰富营养,逐步形成深厚的知识积累。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拘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提升了学生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借力国学经典诵读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借力国学经典诵读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德兴市海口中学 昌国朝
从2011年秋季开学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配备了《国学教育读本》。这是对当今社会如火如荼的国学诵读热潮的肯定,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每一位语文学科教师的更多思考。
从国学诵读的意义看,国学经典蕴含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主旨上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用雅言即用普通话诵读经典,让学生从中体味、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砥砺心志,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是学生治学、修身最好途径。诵读这些经典,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保证了材料的质量,从优秀诗文中获得的一流的语言材料,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看来,国学诵读不仅利于优化学生人格,重振人文精神,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学诵读这片天地里,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大有作为。那语文教师如何落实、推进国学诵读,进而打开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呢? 首先,了解学情,使选择的经典适时而降,春风化雨。
结合我市各校阅读现状,语文教师可帮助选择具有代表性、篇幅文字适合学生的内容诵读。国家语委主任郝平也说“我们今天诵读的经典,应该包括从古至今中华的诗文精品,既要有经典的古诗古文,也要有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脍炙人口的现当代经典名
篇。”笔者了解了?江西省语文课外教材在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教材,不仅有《大学》、《中庸》,唐诗宋词,也加入现代的诗歌、散文名篇。我们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书后附录诗,语文单元活动,根据不同学段特点选编经典篇目作为校本教材。
其次,培养一种好习惯,把握好一个“度”。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像唱歌一样,不用动脑筋。现在的教育,是用脑筋强记,把脑筋都记坏了,这不是背诵。背诵,是小孩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内涵,并不知道的,就是会唱、会念、这个叫背诵。背诵是是脑子表层的作用,比如一个小孩子学普通流行的歌曲,随便一听就背来了,他不要用心的,就永远记得了。”
追溯传统的教育方法,语文的诵读是轻松愉快的,古人所说“弦歌不绝”,是让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配乐高声“朗诵”,那更是最高明的方法,让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
我们要创设高声朗诵这种记诵的氛围,老师可以领背,以自己明朗的音调感染学生的情绪,还可齐读和接力读、个人自读、男女生交替读,配乐朗读等,但都要高声朗诵。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高声朗诵,读的时候有了起伏感、节奏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语感。
读背中要把握好“度”。因为国学经典中的一些篇章在大学语文中还会出现,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诵读中不必强求记诵,对于低年
级的学生,也不必要求他认得每个生僻字。有时,徜徉在那种美妙的语境与语感中,孩子就会得到极大的启发与愉悦,等他大之后,重读这些典籍,会有“回到外婆家”的亲切感,他在文化传承上开始的寻根之旅,自然就是收获。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就说:“我本人10岁左右时背诵了不少诗文,直到40岁能够较深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寻找这些诗文的述实地和写作地,真实感受无限。”
第三,随文解读,探究收获写作知识技能。
国学是博大精深的,它不仅能给我们以心灵上的抚慰与精神上的支持,更重要的,篇篇都是文章中的精华,它开拓了我们的思维,对写作大有裨益。我们要有国学赏析课,对经典的主旨、内容和表达特点,进行学习欣赏借鉴,让学生探究收获到写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我市已有教师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见到一位初中七年级语文老师,曾引导学生赏析国学经典中的写作的手法,学生的发言颇为精彩:
“《孝经》的‘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运用了排比法,使句子富有气势。”
“《孝经》的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运用关联词,是关联法。”
“《三字经》中的‘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是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是举例法。”
在一堂课中,学生找到的写作上可借鉴的方法有十八种之多,多是自己起名字,提倡自悟。常做这样的赏析训练,学生的诵读之余就多了份冷静,多了份思考,写作时不再盲目,而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则功不可没。
第四,创设环境氛围,营造诗意人生。
我们可以在书香长廊,墙壁,黑板报,每日格言,课前活动,课间音乐,校园广播,语文单元活动等方面,以绘画、书法、歌曲、游戏、短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渗透经典的元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每日诵读的经典亲近。要保证诵读时间,还要组织开展诵读比赛。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在小组中、班级中、学校中开展演讲赛、接龙赛以及擂台赛等多种多样的诵读比赛,会大大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推动国学诵读,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点,早有学者说得透彻: “语言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随着思想的丰富,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不论思想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起来。思想和语言的积累都是终生的事,积累的途径也是各式各样的。诵读优秀的书面言语作品,无疑是语言与思想同步积累的最好途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配备的国学教材读本,借力于经典国学诵读,优化学生人格,重振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同时,这也是我们乡村语文教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有效途径。
第四篇:诵读古典诗词 提高学生素养
诵读古典诗词 提高学生素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我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过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中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加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这些经验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问起他们背诵古诗的好处,归纳起来,也有这么几点:
1、可以增强记忆力;
2、能训练口才;
3、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4、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人和事;
5、培养想象能力;
6、提高审美情趣;
7、作文时可以用上一些佳句。其实,我觉得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前几天,我想查个资料,问学生谁带古诗书了,教室里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冒出四十多本书来,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绝妙唐诗》《诗经》《古诗大看台》《古诗文全集》《新编千家诗》《千家诗评释》《千古美文》《初中双色必背古诗文》《古诗文导读》……林林总总,近三十种。有个同学还买来了《毛主席诗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诗词诵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去营造我们中华民族21世纪上午书香社会吧!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塘镇蒸北中学张伶俐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第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特点,人为强化语文政治因素;第二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大胆走进新课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当前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范读品读大胆说话自主与多样化的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让朗读焕发迷人的光彩。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要求学生充分的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重要过程和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会觉的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没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只有范读。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老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就会被文章的美 1
景所陶醉,就会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范读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的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2、教师尽量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例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精神风貌,然后指导他们哪些该读重音,指导他们如何把握语速,指导他们如何读出气势和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起来,读着读着,他们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一拳比一拳更猛,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们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通过朗读,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
3、教师创设情境,提倡开放性朗读
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例如: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例如,在教学诗歌时,就安排诗歌朗诵比赛,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就要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学生就能更好领悟诗的感情,更好感受人物形象。
二、让说话闪亮登场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如果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造学生说的机遇,安排学生说话的空间,让说话在语文课堂中闪亮登场,那么,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大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么,说话应该怎样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呢?我做了一点小尝试:
1、坚持课前“3分钟”讲演
讲演的要求是人人参与,按座号轮流上台演讲,每课一人,讲演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讲故事,说见闻,谈感受,评社会,议他人,演小品,校园生活,家庭经历,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说话的内容。
2、回答问题,大胆说话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往往根据文本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要尽量的让学生多说,要尽量让多个学生说,要尽量的让学生评议,老师万万不能越俎代庖.,让说话匆匆而过。这样的回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3、探讨问题,对话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三个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积极探讨,研究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形式的组织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问题,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会各抒己见,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他们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悟了作品的感情。例如,我在教<<在山的那一边>>时,让学生讨论”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深刻意思时,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是心中的大海和山,有的说是努力和信念,有的说是意志和美好的境界,有的说是克服困难和达到理想境界,当我再一次要求学生品读第二部分时,大多数学生们能坚定的说∶山比喻困难,海比喻理想,只要努力克服困难,就能实现美好理想.在愉快的对话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领悟了作品的感情。在探讨问题中持之以恒的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既能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品味语言,模仿创作
新课程语文教学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新课堂的语文课堂常常有这样一个环节: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词、句、段、背下来,然后试着模仿说一段话。这样,学生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带动了作文教学,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有
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我在教<在山的那一边时>要求学生说说你喜欢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有位学生说了喜欢“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经过讲评之后,我说:你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你们能否运用拟人手法,说上几句话呢?同学们开始努力回忆,有许许多多的同学发了言,他们能够体会到个人的主观感情能使大自然的一切受到感染,把事物赋予人的感情和思想,这就是拟人,他们知道了,悲伤时能感觉草木也会沮丧落泪,快乐时能感受小鸟也会放声歌唱,一下子又联想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我惊喜的看到了许多拟人的句子,这些都应感谢平时的模仿语言训练。
三、让作业丰富多彩
帮助学生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业训练应该像课堂教学一样,来一场真正的革命,使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在作业布置上常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完成具有选择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作业布置内容具有实践性。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设计作业也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增强实践性。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解决学习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例如:学习了《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地球上淡水资源是怎样有限的?水污染又是如何严重的?请你拿出具体的资料和事例来证明。经过师生讨论,确定以“资料查询”和“社会采访”两种方式完成作业。资料查询组重点通过查阅书刊、报纸,上网、看录像等途径搜集资料来证明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污染的严重;
“社会采访”组,在家长的协助下,分头采访环保局、自来水公司和城镇居民,亲身体验生活,感受水污染的状况。学生分头行动,一周后分组交流。分组交流结束后,我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面对水资源如此匮乏,水污染如此严重的严峻现实,我们是否坐以待毙?于是又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开始了:走上街头,义务宣传“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给全国人大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看待生活,关注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完成作业的自主性更强,作业效果之佳不言而喻。
3、设计作业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告诉我们:作业也不应只是单
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注重朗读,提倡说话,开放作业,将会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进实践,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