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师大版《小蓝裙的故事》教后反思
西师大版《小蓝裙的故事》教后反思
完成了《小蓝裙的故事》一课的教学。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本文是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小蓝裙,小蓝裙给家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使这个小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
反思本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继续发扬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四年级的训练重点,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阅读与写作,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输出,是阅读的运用。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
新课伊始,回顾完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再一次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走进课文划分段落,从哪到哪是起因,起因是什么?到哪又是经过,经过怎样?到哪又是结果,结果如何?明确叙事文的写法,为课下的练笔作好铺垫。
二、批注式阅读真正走入课堂。
这节课我采用课中专题批注。读懂重点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不协调,为什么不协调,写出你的想法”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采用默读---批注-----交流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书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其中付鹏寰同学还有一个重大发现不很协调------不协调-------很不协调,三个不协调之间是曾层层递进的关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结合课文,联系生活,渗透德育。
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当学生们了解了小蓝裙把小女孩家里的不协调变得协调之后又给小镇带来的巨大变化后,挖掘出了本文的主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进而请同学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不协调的地方?孩子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的谈到了班级中的不协条之处,校园中的不协调,家庭中的不协调,社会中的不协调,世界的不协条。。。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思想与思想撞击的智慧之花就这样在课堂上竞相绽放。学生读书的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渗透中、灵魂的净化中得到提炼和升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空洞无力的说教,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语
文学习的殿堂
四、板书设计:提示性强,突出了板书的实效性。课堂永远是一们缺憾的艺术:设计中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一、读的不够。纵观整堂课,如带有三个不协调的句子应对比让学生来读,抓住重点词“不很”“不”“很不”在读中感受他们层层深入的关系。还有结尾处应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变化后的小镇是什么样,读出那种惊喜赞叹的感觉。。
二、备课不够细致。文中出现三次不协调,实质有四个不协调之处,第四处没能及时总结。应让学生找到,总结出来。如这样设计:还有一个不协调的地方,想想会是哪?如果让你在不协调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填什么?为什么这么填?这样就完整。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无论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是对教案的设计,无论是对课堂的调控还是对学生的把握都还不够成熟。这都需要我去好好学习,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钻研,时时总结,常常反思。
“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第二篇:《小蓝裙的故事》
《小蓝裙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学习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学习课文,说说小蓝裙带来的变化。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小蓝裙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领情课文脉络,初知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三、再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五、课堂小结
1、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录音范读。
出示提示,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老师亲自做了一件小蓝裙送给最努力的小女孩;第二部分: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令人高兴的变化。)
3、课文讲了一见什么事?
学习生字:读生字,重点指导。
抽读生字卡,给生字组词。
4、指定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小女孩得到了小蓝裙说明了什么?
你能理解什么是“贡献”吗?
5、老师在学期结束时,亲手做了一条小蓝裙给了一个对班级贡献最大的小女孩。下面会发生什么?下节课我们去了解。
读课题。
质疑课题。
6、听录音。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根据提示,学习给课文分段。(第一段:
1、2自然段;第二段:3——8自然段。)
7、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口述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
8、小女孩对班级的贡献最多。
“贡献”就是为集体做的事情,为班级着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学会质疑。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3、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讲读第二部分
三、拓展,深化主题
四、总结
五、听写生字、新词。
1、抽读词语卡片。
扩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小蓝裙带来了哪些变化?
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人的双手可以让世界改变,只要努力工作,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
3、听写生字
读词语卡片。
扩词。
4、分段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3——8自然段。
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许多变化,小姑娘更漂亮了、家里焕然一新、房屋整洁亮丽了、街道整齐清洁了。。。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自由发言。
这些变化都是经过人们努力,用双手改变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9、小蓝裙的故事
小女孩梳洗——漂亮极了
变化 母女收拾屋子——焕然一新
勤劳的双手能改变一切
爸爸整理庭院——整洁亮丽
第三篇:小蓝裙的故事
篇一:(13)9.小蓝裙的故事
9、小蓝裙的故事(累计课时23-24)审验签字:(李小坚)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描述由小女孩的小蓝裙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小女孩变成了漂亮的公主;乱糟糟的家焕然一新;杂草丛生的庭院变得整洁亮丽;街道也变得整齐清洁。从而使我们懂得了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小的改变开始的,要善于从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借助旁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3、学习抓住关键词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1、自学生字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绘声绘色讲故事。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3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 天我们再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 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试着把自己读后的批注在句子空白处。
二、初读感知(20分钟)
1、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自己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
(3)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字音:指名读指读齐读,读错的字多读几遍。(出示生字卡)裙 宣 贡 献栋 糟 协 梳 俩焕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师重点指导“糟”字。(3)读记下列词语,理解词义。宣布贡献协调焕然一新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4、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条小蓝裙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变化)
三、熟读课文(10分钟)
a、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b、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下来。如:焕然一新整齐清洁 杂草丛生乱糟糟协调 贡献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小蓝裙的故事》,谁能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学生自主质疑,教师随机归纳梳理。预设:
a一条小蓝裙引起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变化? b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提示引路,自读探究。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同桌交流: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二)班级汇报:
a 感悟小蓝裙引起的变化。
1、小女孩得到小蓝裙后,文中几次出现“不协调、不对劲”? 小蓝裙引起哪些变化?
2、体会小女孩的变化。
(1)小女孩穿上小蓝裙后,妈妈为什么觉得不对劲?妈妈怎样做?结果呢?(2)指导朗读
小女孩变成了漂亮的公主,高兴吗?我们要用什么语气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评读。
3、小女孩变漂亮了,可妈妈又觉得不对劲了,为什么?指名读第5自然段。
(1)想一想乱糟糟的家是什么样子?你喜欢这样的家吗?那赶快动手整理吧,整理后的家是什么样子?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你能用“焕然一新”说句话吗?(2)看着焕然一新的家,你的心情怎样?能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吗?
4、爸爸看到焕然一新的家是什么感觉?他做了什么?结果呢?整洁亮丽的庭院以前是什么样子?谁能读读6、7自然段。
5、邻居们看到小女孩一家的变化,也行动起来,请大家一起读第8自然段。(生读)你知道了什么?
6、小蓝裙一共带来了几次变化? 填空:小女孩变得(),家里变得(),庭院变得(),街道变得()。小结:一条小蓝裙引起这么多事物发生了变化,而且变化一次比一次大,所有这一切的变化,只是因为大家的一个共同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本身就是美了。b 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大的进步是由小的变化开始的
3、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⑴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 故事。
⑵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 声绘色。
⑶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⑷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探究提示中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2、浏览课文,看看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小蓝裙还会引起哪些变化?
四、运用拓展(5分钟)
1、我当小老师:
(预设:a、用下面的词语各说一句话:协调 焕然一新 杂草丛生 b、绘声绘色讲故事。)
2、老师布置作业:续写小蓝裙的故事。板书设计
9、小蓝裙的故事 ↓
↓
家里(焕然一新)↓
庭院(整洁亮丽)↓
街道(整齐清洁)篇二:《小蓝裙的故事》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篇三:小蓝裙的故事教案3份
教学反思:
第四篇:小蓝裙的故事
《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长春版四年级下册《小蓝裙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脏兮兮”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四处“不协调”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3、有感情朗读读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你们有哪些希望和打算?你们对生活有哪些美好向往?其实,生活中只有美好的向往,也许一件小事就能引发周围不小的变化,不信,我们就看一看由一件“小蓝裙”所引发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请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生字。
2、逐段读文,体会情感。
3、随文识字,体会“脏兮兮”等的意思。
4、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
5、思考:你觉得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深入感悟,体会情感
1、故事中,出现了几次“不协调”?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发现,出示课件。
3、讨论交流:你对那一次“不协调”感受最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指导读文,深入体会情感变化。
5、联系生活中的“不协调”,说一说。
(四)梳理全文,揭示主题
板书设计:
小蓝裙的故事
小女孩
家里环境
不协调
庭院房屋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街道小镇
第五篇:小蓝裙的故事
《小蓝裙的故事》教学反思
《小蓝裙的故事》主要讲了老师奖励给小女孩一件小蓝裙,于是出现一系列的不协调、不对劲。为了协调,小镇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变化的一个童话故事。
遵照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查找资料,画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小组合作完成预习题,老师围绕预习题进行反馈教学;课后每课每板块进行检测的形式。本节课让学生先自主识字,但检测时发现,有十多名同学生字词掌握得不好,尤其是‚协、励‛等字,写错的同学较多,看来生字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是不行的,在课文的朗读上,效果还可以,大多数同学能做到流利读文,但在反馈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不很‛、‚不‛、‚很不‛,应该让学生多读多理解,感受层层深入的关系。还有结尾处应该让学生想象一下变化后的小镇什么样,读出那种惊喜的感觉。
最让人欣喜的是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不协调,全班一半以上的同学都用手指向教室的天花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教室天花板的水渍和整洁干净的教室不协调。‛是的,由于返潮天花板上黑色的水渍特别明显。是啊,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微小的改变开始的,我们只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就一定能创造美。
—1—
《渡河少年》教学反思
《渡河少年》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乡村少年的一段渡河经历。开学第一天,他因为没有钱遭到撑船老人的拒绝,自尊心使他在‚一气‛之下只身跳入寒秋的冷水中踩水过河,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游着,最终成为一名游泳健将。说明困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这篇课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因为它突出了人物的个性。
写人物就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形象才能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人物,首先要写能表现个性的事件,其次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来表现。要善于抓住体现性格的细节,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本文作者用充满喜爱和敬佩的语言把这个少年的倔强刻画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课文语言传神,故事凝练。那么如何写好人物的个性呢?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3.描写语言,突出个性。
4.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1—《西湖的“绿”》教学反思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文中作者用了‚绿‛字,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祖国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前程似锦。本文内容较浅显,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放手去自学。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体会。学生能够抓绿、找绿、品绿、赏绿学习,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本篇文章语言优美,因此,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达到积累的目的,提高写作水平,本课教学经历了独立自学,交流讨论,朗读感悟等过程,体会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
—1—
《颐和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臵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第一课时,我原本设计重点学习‚长廊‛部分,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语言的美以及感受长廊的美,但在实际引导时往往有所欠缺,而且读的时候,目标不明确,有几次纯粹是为了读而读,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朗读要求。所以,在单纯的读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以成语‚南辕北辙‛为故事背景,前9个自然段都在讲这个故事,第10自然段讲出了这个成语的寓意。怎样让孩子理解这样深层的含义呢?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了,要从生活中去挖掘孩子们身边的类似事情,通过小事总结出道理。我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没有把握好引导的目标,当学生在我的启发下不能联系实际回答的时候,我自己就乱了方寸,一味想往我预设的目标上引,可就是引不上来,我感觉当时十分尴尬,所以只好硬着头皮生拉硬扯的把这个道理讲了出来,至于‚方向正确、良好条件‛这些词语也都由我‚代笔‛了,估计是一课时的铺垫没有到位,才导致了总结原因的时候总结不出来,这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琢磨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案例中的教学紧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先找出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以及针对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等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再指导学生抓住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
—1— 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我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气。
三、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 ‚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案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八个‚讨论要点‛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这说明我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重视生字词的教学
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时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我又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正和指导。并对‚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挖掘‛等生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可见我对生字生词教学的重视。
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 在第二课时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先背一背诗
—2— 《游子吟》,在读背中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再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六、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
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以‚讨论要点‛贯穿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并且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本人认为,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实际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设计不符,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原则,还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沿用已被摒弃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第二课时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
—3— 说说每段的大概意思。这样的教学要求是已被摒弃了的老教法,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其实在此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用适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会更好些。
4.课外作业安排与课时教学内容不匹配。
以上是本人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案例,我自认为是不太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4—
《宿建德江》教学反思
古诗《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抒写旅途愁思的诗。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客乡,日暮之时,舟泊建德江上,触景生情留下这千古绝句。诗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全诗围绕一个‚愁‛字,把诗人的孤寂、愁闷、思念、困惑等复杂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反复推敲。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大胆猜想,说出欣赏后的初步感受,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最后,我再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并通过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
—1—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1—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1—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反思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文章记叙了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战斗中,舍身炸暗堡的动人事迹,赞扬了董存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献身精神。
我在导入部分有意引导学生从研读课题开始,教给学生如何读懂题目的内容,从而引入对上一课时内容的回顾,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默读思考、画批等方法,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及蕴含的情感,用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声传情,让每次的读都有目的性,力争做到读有层次,通过读让学生的理解有提升,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谈话讨论、辨析比较、朗读体会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教学时,我特地让学生观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录像。我发现学生看的时候个个屏息凝视,为董存瑞捏了一把汗。可见,学生已经投入了,已经深深地被感动了。
—1—
教学反思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张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