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对中国书法的理解
谈谈对中国书法的理解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始终遵循: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飞。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至此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 1
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先秦书法: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虽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书法艺术应当是于汉字的萌生同时的。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看,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从商代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字体和字形的演变虽然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但是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愈加丰富起来,这就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汉代书法: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书法由篆书变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东汉隶书进入了形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章草、行书,楷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行草和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玺印、瓦当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魏晋书法: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楷、行、草诸体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楷书,而行书、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时期。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南北朝书法: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唐代书法:“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五代书法: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
宋代书法:宋代,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但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为后人称道,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亦独树一帜,对后世书法有较大影响。
元代书法:元代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楷、行、草书方面。虽各有其妙,但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这种以楷、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明清书法:明清时期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书 3
体以行书、楷书居多,但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而篆、隶、魏体作品几乎绝迹。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名家,但纵观两朝,书法艺术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第二篇:谈谈我对中国梦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梦的理解
论文提纲
一、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
二、中国梦的现实基础
1、经济基础: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现实要求
2、政治基础: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
3、社会基础:社会矛盾突发的客观现实
4、生态现实:生态问题刻不容缓
5、文化要求: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三、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1、理论研究,为中国提供理论支持
2、顶层设计,为中国梦勾画路径
3、注重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4、注重社会管理,提升治理能力
5、改善生态环境,共建文明生态
6、注重文化建设,为中国梦提升内核支撑
历史维度中的中国梦
2013年10月15日03:00 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从宏大历史视域来看,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现时代的映射和反映。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滋养,170多年深重灾难的砥砺,90多年艰苦卓绝的追寻,60多年艰难曲折的探索,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绽放,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梦的历史之维。在历史的框架中,中国梦的未来指向更加明确,重大意义更为凸显。
一、源头: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为中国梦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中国梦是在中国这块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理想之花,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滋养、孕育和哺乳,为其提供了最为深厚的历史积淀。
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构筑中国梦的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形态,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是多样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整体,包含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内涵和价值。中华文化所包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精神家园,构成了全体中华儿女身份认同的基础。它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优良传统,孕育了构筑中国梦的巨大思想资源宝库。
几度出现的辉煌盛世,确立了构筑中国梦的历史记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因由,就在于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辉煌盛世。这为我们畅想中国梦提供了最持久的历史记忆。古代中国在秦、汉、唐、元、明、清都出现过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曾经的辉煌盛世是今天我们构筑中国梦的重要参照系,即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位置,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了构筑中国梦的精神元素。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屈原、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植根于中华5000年的历史之中,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今天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当下,为构筑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精神元素。
二、泣梦:170多年灾难深重的近代遭遇,为中国梦提供了沉重的历史警示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逡巡于命运低谷的血泪史、苦难史、屈辱史。对此,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低头、不服输,在哭泣、悲歌、呐喊和抗争中,以极大的热情揽中国梦入怀。
最沉痛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针对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状况而提出的。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敏锐地指出:“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历史不会忘记,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步步紧逼;封建王朝统治日薄西山、风雨飘摇;大好河山,竟为他人肆意横行、强征暴敛;国家利益,竟成他人口中之食、砧上之肉;广大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史带给中国的最沉痛的教训。
最深刻的启示:不发展难自强。当西方开展工业革命时,清朝统治者依然固守着农业文明与自然经济的缓慢节奏,依然迷恋着封建主义的专制皇权,依然强化着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依然实行着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从那时起,中国就开始落伍于世界潮流,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逐渐拉大了与西方在各方面的差距,逐渐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回首过去,衰落必然导致民族危亡,不发展就难以自强。中国梦要想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有赖于发展的强力支撑,需要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这是近代历史带给中国人民的最深刻的启示。
最重要的结论:找不到正确道路,就难以改变任人宰割的命运。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不是没有努力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的:“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在振兴民族的道路上,中国之所以屡遭失败,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才能改变近代中国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道路正确,奋斗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力量才会得到广泛凝聚,信心才会得到极大提振,偏差与失误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避免。可以说,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艰难的选择。
三、寻梦:9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为中国梦开辟了历史的沧桑正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此,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之一振,炎黄子孙的面貌为之一新,古老大国的前景由暗淡转入光明。
先进政党是追寻中国梦的领导力量。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追寻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就有了强大领导力量,中国命运就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和探索,把中国人民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注定了她必须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己任,为实现民族复兴倾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注定了她必须紧紧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中获取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是在付出了屈辱的沉重代价、历经了长期的艰苦探索之后,才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民族繁荣昌盛的复兴之路。
科学理论是追寻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近代以来,差不多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理论、学说、主义都在中华大地上被尝试过,但都没有解决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也没有在中华大地上真正扎下根来。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证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浴血拼搏是追寻中国梦的必行之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为了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团结和带领人民浴血拼搏,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27年大革命失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党领导人民奋起反抗,掀起了土地革命战争的风暴。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民族危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紧紧依靠群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辟和坚持了广大敌后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3年多的解放战争,党领导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追寻中国梦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抛弃一切、不顾生死,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四、践梦:60多年艰难曲折的接力探索,为实现中国梦拉开了宏伟的历史序幕
龙跃在渊,革故鼎新。新中国的建立为践行中国梦奠定了根本性的基础,而其后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探索,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启示。
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前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新阶段,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从此,亿万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提升。实践充分证明,新中国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的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康庄大道。正是以此为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得以放飞。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及历史教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凡的。一方面,新中国建立后的20多年间,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件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不经历曲折,不付出代价,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既积累了包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内的许多宝贵经验,也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失误中获得了沉痛教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五、圆梦: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圆中国梦提升了新的境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是我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使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快车道。
中国道路:圆好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自主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和谐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成功之路。实践证明,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前进,我们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连续多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改善民生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独放异彩。
中国精神:圆好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中国力量:圆好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伟大梦想,需要凝聚伟大力量来实现,这个力量就是13亿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团结是力量之源。“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全体中华儿女以共同理想凝聚共同力量,以共同奋斗追求共同目标,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够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中国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篇: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我的中国梦
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我的中国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从初中第一次看到这句周总理的话之后,一直用来鞭策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放弃,不要怕苦的座右铭,他也给了我应对挫折的无尽动力。
中国是一个用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来国度,万里长城,汉唐盛世,四大发明,秦腔京剧曾是她强大的见证。可是那一年,八国联军像强盗一样闯入了圆明园,掠走了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然后一把大火将这个皇家园林毁于一旦;可恨的日本侵略者残忍地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进行非人的折磨„„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们壮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被激怒了,被唤醒了,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无数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大众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崭新的发展篇章。
祖国曾经所拥有的辉煌已成为的过去,侵略者的战争使我们的祖国大地满目疮痍。新中国的一切百废待兴,重建祖国的重担落在了万千中华儿女的肩上,中国人不屈服与命运,我们奋起斗争,我们掌握命运。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新中国的复兴之梦——让祖国重现昨日的繁荣强大。为了祖国的复兴之梦,我们努力前行,不畏牺牲。
新中国成立六十三年来,我们在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速道路四通八达,机场港口一派繁忙,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的无限发展生机和活力。“神舟飞船”、“嫦娥奔月”、“蛟龙下海”,见证着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两弹一星”、“歼20出击”、“航母下水”,让祖国不再受列强欺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伦敦奥运中国健儿创造的佳绩,从此,中华民族不再是“东亚病夫”。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中华民族这个“东方睡狮”已经苏醒,正已稳健的步伐,走在复兴的大路上„„我们离梦想的实现越来越近了。
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世界,则国雄于世界!”在祖国的复兴之路上我们是主力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能为祖国复兴所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以后将自己的知识化为祖国前进的动力,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所以,从今日起,我们应该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学会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为振兴中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概念及成因 个人理解 举例说明
玉石,科学定义是自然界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细腻、色泽洁润、坚韧耐磨,以致密块状产出的透明或不透明状的矿物或岩石(多晶)。《说文解字》有言:“石之美者,玉也”。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就已经出现,甲骨文出现的时候才有三千年的历史,而玉的历史已有一万多年。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的国家。中国一直都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有五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以来,玉就代表着美好,带玉的字词一定是一个好字词。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玉之五德----即,仁、义、智、勇、洁。“润泽以温,仁也;鰓里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君子玉不离身。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对玉石就怀着一种崇敬之情。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而远古时代先民对于玉的崇拜更多是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有着深厚情感。其中,有一种特别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那么玉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山海经》最早就指出彘身而载玉,在一万两千多年前玉就被作为工具使用或者是被做成好看的首饰佩戴了。但真正能称之为玉器时代的时期,是八千年左右,在兴隆洼出土了一系列上百件玉器。这时候开始玉器已经深深和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而要说玉的历史发展长卷中最突出的时期,那就不得不说“红山文化”时期了。红山文化的最显著标就是c型玉龙的成型,这是这个时期最典型的玉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龙标志物,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而与之可以并称的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其简洁奇妙的形体无形中就透露着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汉代玉器则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 “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
玉石文化给我国历史从不同方面带来了不同层次的影响。首先。玉文化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而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意义。其次,玉意识能够演化成国家意识。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再之。玉的性质推动社会的发展。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玉器文化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包括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还有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 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 的辉煌巨作。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中 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 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 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第五篇:谈谈对爱岗敬业的理解
谈谈对“爱岗敬业”的理解
我认为,“爱岗敬业”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就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尊重自己岗位的职责,对自己岗位勤奋有加。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有高度的责任心,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日常教学中,爱岗敬业体现在教师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对工作不敷衍,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础,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自觉地忠诚教育事业,才能使平凡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有乐趣,才能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反之,只能是一事无成。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既依靠经验教书育人,又会着力总结教育规律,并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科学施教,无论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治理班级,它都会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置于科学熟悉的观察之下,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实施,因材施教。显然,教师的工作不仅有一个态度问题,而且包含着探索科学、追求最优教育效果的主体性要求。我们要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勇于实践自己的灵感和思想,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