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3:0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篇: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新中华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供稿:王红曼 录入: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8-10-31 浏览量:424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存在的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把握民族发展方向,促进民族发展繁荣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各项措施和规定的总和。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少数民族政治政策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为实行这些权利和义务所制定的特殊政策。这些政策,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维护和确保国家的统一、政治生活的稳定和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是新中华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所在。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其内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宪法类规定、法律法规类规定、行政法规、命令、指示等方面。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平等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其基本内容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组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等政策。

(3)民族社会改革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领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其基本内容是:“三不两利”、“和平协商”、“赎买”、“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直接过渡”等政策。

(4)民族识别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辨别民族族类和民族族称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斯大林民族定义是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意愿、历史事实和就近认同,是民族识别的实践标准。

(5)民族干部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2.少数民族经济政策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政策,是指导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其根本目标是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后状态,发展民族经济,使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特殊照顾和优惠政策。这是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起点低,社会综合发展相对落后的特点而制定的特殊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和税收两

大方面的适当照顾和特殊优惠。

(2)产业发展政策。这是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体系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工业发展、农牧业发展和民族贸易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政策内容。

(3)扶贫开发政策。这是国家为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资金和物资等方面实行更为宽松的优惠以及扶贫与开发相结合等一系列政策。

(4)开放联合政策。这是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增强民族经济发展活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横向经济联合、对口支援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政策。

3.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保护、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民族文化所实行的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并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民族教育政策。即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发展权、创办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倡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和民族教育的对口支援与协作等。

(2)民族文化政策。即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

(3)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4)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5)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坚持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4.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是指国家调节、干预和指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发展的政策。它集中地表达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民族人口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所提出的要求以及为实现此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民族人口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生产于物质生产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人口环境。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区别对待原则。即在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时,必须把少数民族与汉族区分开来,把不同少数民族和不同民族地区区分开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2)控制人口数量。即提倡晚婚晚育,限制生育数量,实行计划生育奖惩机制,控制人口出生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3)提高人口素质。即实行优生、优育、优教,促进民族人口在体能和智能上优秀个体的繁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

[ 教学目的 ]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要求学生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中国特色;懂得实行这一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了解我国其他各项具体的民族政策;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正确对待和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努力奋斗。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民族的组成以及民族分布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各民族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加强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 教学重点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 教学难点 ] 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 教学方法 ] 教学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演示法 [ 教学手段 ] 多媒体 [ 教学过程 ]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提两个小问题:

1. 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什么?

2. 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新的内容:我国的民族政策。通过课前预习,你认为本框主要讲哪些基本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本框主要讲六个方面的问题: 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5.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6. 我国其他各项具体的民族政策。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学习。

教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为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如果民族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民族纷争,导致国家战乱、百姓受苦。古今中外,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举例略)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略)

教师:为了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的。

教师:从1949年《共同纲领》、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到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教师:同学们,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状况,并非区划整齐、界限分明,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注意:一个少数民族可以在不同的聚居地方建立自己的自治地方,例如回族在宁夏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又在新疆昌吉地区建立昌吉回族自治州;在一个较大的民族自治地方内,也允许其他民族在他们的聚居区内建立较小的自治地方,例如,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有昌吉回族自治州。(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设立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有哪些?(见课本)举例:(出示幻灯片)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概括为一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概括而言,那就是:区域自治。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应该允许民族自治,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教师:同学们,课前请大家收集了有关资料,下面请运用你所收集的资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学生:举例说明略

教师归纳:肯定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并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具体说: 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我国各族人民有着长期的共同斗争的历史。3.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特殊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国情。那么,实 行这一制度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三、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事务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2.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3.有利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如下材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材料1:宪法的有关规定

材料2:《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

材料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今昔对比 学生讨论: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述事例充分说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我国还有其他一些民族政策,请大家看课本第93页。

四、我国其他各项具体民族政策。(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一项基本政策,了解了其他具体的民族政策;懂得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极其中国特色;懂得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同学们,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出示有关图片),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由于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政策,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的祖国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就。如今,我们又吹响了西部开发的号角,这必将加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布置回家作业:

第十七专题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本专题是阐述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概况,着重阐述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民族和宗教是和国家有区别的社会现象,但与国家密切相关,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问题。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国家的重要政策,民族关系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本专题所讲的内容,是国家问题的延伸。

本专题的第一部分为民族。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观点和知识,接着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概况,为我们把握第一部分的重点问题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奠定了基础。本专题的第二部分为宗教。着先介绍了有关宗教的基本知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宗教的性质、产生的根源及其复来的社会作用。接着介绍了我国的宗教概况。这部分的重点问题是阐述我国的宗教政策。【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

2.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 界观。

4.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 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Ⅱ、基本原理 1. 民族的基本特征

⑴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的解体而形成的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⑵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⑶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久远的历史。这一特征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开始形 成,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现形成了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

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这一特点表明: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 相同的义务。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敌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各民族自身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有效保证。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机关除了要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之外,还有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5. 我国的宗教概况

(1)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 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2)我国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随着剥

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宗教已经成为教徒独立自办的事业,而不再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控制和利用的工具。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4)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

一致的。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对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宗教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和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一定要坚决依法制裁。6. 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的。自然的 压迫和社会的压迫是宗教产生的根源。

宗教一经产生,就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说,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宗教对社会的发展、对认识和改造自然、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过一定的积极的作用。7. 宗教的基本命题

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要对其本质有深入地认识就必须理解宗教的基本命题。宗教 的基本命题有以下八个:

(1)世界是神创造的,神是从来就有的。不管哪种宗教,都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不过不同的宗教派别所信奉的神不同而已。世界是神创造的,人要服从神,反动统治阶级的权力也是神授予的,君权神授,人民群众不能起来反对反动的统治阶级,如果起义了,就违背了神的意志,将会受到神的惩罚。在阶级社会中,这一命题常被剥削阶级利用维护其反动统治。(2)灵魂和肉体的关系。

宗教认为人死了之后,肉体腐烂了,消失了,但灵魂还存在,灵魂可以脱离肉体。在

阶级社会中,反动统治阶级利用这一宗教命题来维护其统治。要想使自己的灵魂下辈子附到飞黄腾达的人身上,这辈子就要心甘情愿当顺民。(3)天堂和地狱

宗教认为,神生活在天堂,而人生活在人间地狱,要想下辈子灵魂升天,就要听神的

话,而在阶级社会中反动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说成神的化身,神的代表,听神的话,也就是这辈子甘当顺民,逆来顺受,这样灵魂才会升天,下辈子自己才会成为神的化身。(4)善和恶

宗教的教义也是讲善和恶的,要求人们行善,反对恶,它所谓的善和恶,有些地方

是和社会主义和劳动人民善恶观相通的,如不偷盗等,但不是一切都相通。因为它讲的善和恶标准是以神、宗教利益为最高出发点,而不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出发点。8.我国的宗教政策 见重点和难点。

3. 有关知识之间的关系 1. 民族与氏族、种族的区别

民族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四个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种族是以头发、肤色、体形等生理特征来区 别的。这种特征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社会现象。2.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

(1)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国家政治生

活密切相联,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正因为这样,我们常说民族、宗教无小事。(2)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体现了这个国家统治阶 级的利益和意志。

3. 我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系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是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 信教。因此,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 结,巩固国家统一。

4. 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

民族、阶级、国家是三个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1)民族、阶级、国家是三个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内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有四个基本特征。

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可见,阶级划分的标准和民族划分的标准不同。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民族、阶级、国家有密切的联系。

从民族的最初形成来说,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由部落联盟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人们的新 的共同体,也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

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来说,国家是由国民、国土、政权和主权等组成的政治实体。国家由民族组成,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有的由多民族组成。任何一个民族都必定以国家作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生存在一个具体国度里;一个人,既是属于一定民族的,也是属于一个国家的。

从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来说,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划分为阶级的。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由少数的剥削阶级和大多数的被剥削压迫的劳动群众组成的,都存在着阶级的对立。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族之间不再存在阶级的对立,民族之间只存在差别,民族之间的关系已转变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3)只有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之后,并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的消亡,各民族得到高度发展,真正达到共同繁荣,各民族发展趋于同一水平,民族的差别才会慢慢消失,人类无差别的共同体才会出现。

5.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这是本专题的一个易错点。

(1)共同点:二者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2)区别:A设立的地区不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特别 行政区是港、澳、台设立的。

B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C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则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是为了解决民族地区事务的愿望设立的,后者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

6.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之间的关系。(1)二者内涵不同。

(2)要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 理论依据,我国的民族政策必须符合、体现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7. 实行宗教信仰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的关系

(1)关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政策范围内进行;国家在保护正常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决不是对宗教问题放任自流。(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 宗教和封建迷信的共性和区别

迷信,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迷信指不明察事情的真伪而受迷惑,盲目地信仰或崇拜,其对象不限于鬼神,还包括迷信书本、古人等。宗教从狭义上说,也是一种迷信。狭义迷信是指相信星占、风水、鬼怪等,也即通称的封建迷信。

宗教与狭义迷信关系不大,但可以比较其异同。从二者的共性来说,二者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同属唯心主义,均属有神论;二者对社会发展都有消极作用。但宗教和封建迷信绝不相同。宗教有经典、教义和教规,有一定的宗教制度,教徒受教规约束,而封建迷信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骗取群众钱财活动,无组织,也无固定的场所,制度。宗教对社会无直接的破坏活动,封建迷信活动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秩序,对社会发展有直接破坏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封建迷信活动,要坚决制止和取缔,而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的。9. 宗教组织与邪教组织的区别(1)二者的性质不同。

宗教组织在我国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而邪教组织是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危害社会,危害国家政权的非法组织。(2)二者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不同。宗教组织的活动是在法律允许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的。是采用诵经、布道,受戒等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都是公开的、合法的,受到尊重和保护。

邪教组织则采用冒用宗教、气功等方式,采用制造谣言邪说等手段迷惑、蒙骗他人,甚至实施精神控制或使用暴力相威胁。手段和方式都十分诡秘,有的甚至相当残忍。(3)二者活动的目的不同。

宗教组织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其根本目的。邪教组织在政治上,与执政

党和政府对抗,企图达到推翻政府,实现邪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在经济上,以敛取钱财为目的。(4)二者活动的范围、场所不同。

宗教组织在法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教堂等)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邪教组织无固定场所,处处设„点‟,层层设站,其活动场所变动性较大。(5)二者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宗教在我国的消极影响作用被抑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展现出来的则是积极意义的一

方面,即宗教组织中的广大信教群众,把爱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邪教组织,则由其本质决定,对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6)国家对二者的态度不同。

对待宗教组织,首先,国家对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尊重和保护;其次,国家依法对宗 教事务进行管理;再次,国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对待邪教组织,国家采取„依法治国,严惩邪教‟的法治原则。对于受蒙骗的群众不予追究法律责任,通过批评教育方式,澄清认识,使其自觉脱离邪教组织并与之划清界限;对极少数蓄意破坏社会稳定,构成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将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重、难点分析】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这是本专题的一个学习重点。把握这个重点,除在基本原理中提到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三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之处,还需把握以下内容。(1)关于民族平等原则

关于民族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最基本观点,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制定一切民族政策的基础。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别。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我国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

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四.在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经实现了真正平等,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相对落后,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所以对少数民族要给予帮助和照顾,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这也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2)关于民族团结原则

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这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十分密切,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保证,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要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要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要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必须牢记,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3)关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贯彻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本质是使全体人民最终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就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民族比较先进,民族素质提高较快,有的民族与先进民族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才能最终达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只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为民族平等和团结提供保障。

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首先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扶持少数民族的政策。其次,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逐步消除东西部的差距。再次,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发展少数民族经济。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除要把握在基本原理中提到的民族 区域自治的含义、地位及优越性之外,还需掌握以下内容。

(1)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在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因此,要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法规定。民族自法机关享有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在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经济建设事业、安排使用地方财政、发展和管理本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使用当地语言文字等方面享有自治权。(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条件。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实现共同繁荣。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有利于各民族联合起来,共同防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既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国对于宗教实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这一政策,要全面理解和贯彻。(1)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见“基本概念”。

(2)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它包括既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

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这两个方面。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

(3)怎样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不得恢复已经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立、自办的方针。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同时,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

在宗教的管理方面,必须依法加强对于宗教事务的管理,即政府对有关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并不是要求宗教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符合人民 利益的正确政策。

第一.符合宗教自身的规律。第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三.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只有实行这一政策,才能把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

来,把他们的意志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也正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99~10)某中学高三年级的同学就“如何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提出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B。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 C。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教的自由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识记和理解。D为正确答案。A、B、C属于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错误理解。宗教信仰自由对信教者、不信教者都适用。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违反了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的是正常宗教活动,而不是一切宗教活动。

(二)不定项选择题

(2000-27)在西藏自治区县乡换届选举中,选民的参选率基本上都90%以上,在自

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超过80%;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主席和各县县长,均由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担任;近二十年来,国家先后拨出专款3亿元维修和保护寺庙,全区藏传佛教等宗教活动场所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以上事实说明: A西藏人民充分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西藏自治区已实行全区范围内的直接选举 C西藏人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D西藏自治区政府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答案;AC 评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有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地方各级人大的产生、宗教信仰自由等,考生只有在掌握并正确理解这些知识才会选出正确答案。以上事实可以说明A、C。A、C应入选。B选项西藏自治区已实行全区范围内的直接选举不符合我国目前的选举法,我国目前直接选举只是在县一级进行。国家拨专款维修和保护寺庙,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使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以实现,这里并没有体现西藏自治区政府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所以D不应入选。有些考生选了D,是由于他认为D本身正确,所以要入选。从这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确定选项时,不仅要考虑选项本身是否正确,还要考虑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学习方法指导】

在本专题的学习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教学原则和方法。注意运用有关原理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合,注意与时事政治的结合。比如在学习到民族、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时,就可联系当前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在处理民族、宗教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思想性,提高自己的认识。可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查,调查一下本地的民族状况。

要注意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如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的区别;宗教与邪教的区别等,通过比较分析,提高自己的比较分析能力。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0年8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西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的 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藏语文作为西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下,得到了广泛学习、普遍使用和巨大发展。”1995年,在政府主持下,已经完成了藏文计算机编码字符集工作,使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取得了前所末有的发展。这表明:

A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享有平等权利 B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C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当前做好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

D党和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把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落到实处

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列宁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两段话说明了:

A各民族之间存在优劣差别

B坚持民族平等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础

C只有承认和坚持语言平等,才能消除民族压迫不平等的根源 D只要同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3、我国56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紧密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之中,能够同心同德地进行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C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 D各族人民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4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各级人民政府 A并不是国家的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而是民族自治机关

B既能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能行使法律规定的自治权 C既是民族自治机关,又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最高权力机关 D既能规定本地区的大政方针,又能行使国家的一切权力 8. 宗教的本质是

A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剥削阶级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C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D人们对大自然的盲目崇拜

9.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求国家把宗教宣布为私人的事情、但决不认为同麻醉 人民的鸦片作斗争,同宗教迷信作斗争的问题是私人的事情。„这一论断说明:(1)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宣布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是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符合宗教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做法(2)宗教迷信同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这不是私人的事情(3)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策略,消灭宗教才是目的(4)无产阶级国家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它的消极作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空袭,科索沃危机进一步升级。科索沃危机产生的最初原因是由来已久的复杂民族矛盾,这表明

A 民族的团结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 B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C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 D“宗教无小事”,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民族宗教无小事”,这是因为 A民族与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B民族与宗教的一切问题都同国家政权紧密相连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 D民族和宗教方面的问题影响民族平等

3、在我国,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主要是因为: A宗教存在的社会基础不可能很快消失

B虽然自然力的压迫已经消灭,但社会压迫末消灭 C传统上的宗教思想、宗教观念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 D国际上宗教界的影响还会长期存在

4、我国外交部于2000年10月1日发表声明,对梵蒂冈举行“封圣”仪式,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表示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北京、上海等地的天主教会也分别举行座谈会,抗议梵蒂冈利用“封圣”搞反华的行径。以上材料说明了: A我国宗教不与国外宗教相互交往,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B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C我国宗教受国际宗教的影响,必将长期存在 D我国宗教把热爱宗教与热爱祖国紧密结合起来

(三)简答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1999年3月4日与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的民 族、宗教界委员座谈时指出,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只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整个中华民族才能振兴。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大政治问题。(1)上述讲话体现了什么原则?

(2)如何认识“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四)辩析题

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影响宗教

(五)论述题

2000年1月31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全国宗教团体领导人举行迎春座谈,他在 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是长期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李瑞环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引导宗教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制定和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运用哲学和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从以上三个方面去加以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B

5、A

6、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2、A

3、ACD

4、BD

(三)简答题

答:(1)上述讲话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2)首先,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其次,只有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才能形成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它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四)辩析题

答(1)宗教不干预政治是正确的。我国坚持宗教与政权、司法、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干预政府事务,不得进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

(2)政治也不能影响宗教是错误的。我们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我国公民的 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反对任何外来势力支配和干涉中国宗教的内部事务。对于披着宗教外衣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必须依法处理。

(五)论述题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其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违反其内在规律的外部干预,任何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理,都是不能奏效的。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有其发生和发展的深刻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规律,企图用行政命令去发展宗教也是错误的。

(2)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一切努力实现和维护广大

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权利。在我国,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才是主要的。只有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才能调动广大信教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团结起来,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目标上。(3)我国存在的各种宗教所倡导的伦理道德都有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弃恶扬善、造福人群的内容,这些内容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能对宗教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以挖掘、整理,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

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

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3.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种民主的真实性需要制度的保障,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今天再给大家介绍两种制度(政策),它保障着少数民族人民和信教群众也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

二、正文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P74的“探究与共享”

(通过对有关西藏解放前和解放后图片、数据的对比,说明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得益于我国实施的正确的民族政策。)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学生活动:结合中华民族分布地图,选择自己所了解的民族,举例印证P75的观点。

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边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举例: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我国少数民族可以概括五个字,第一个是多。55个少数民族,成分也多,人口也多;第二个是大,少数民族地区占地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64%;第三个是长。历史很长,我国是自古以来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捍卫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历史的特点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原苏联完全不同,有自己历史的特点。第四个特点是边,边疆的边,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我举一个数字讲,我国陆地边境线是22000公里,其中19000公里占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特点我不愿意说,但不得不说,相对来说和全国相比,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却占贫困人口45%。

2.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学生活动:阅读P1/78的内容,举例分析为什么我国能够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原因分析:

(1)国家性质表明,各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3)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得到法律的保障(宪法)

(4)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

举例:旧西藏5%的农奴主压迫95%的藏族同胞。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阅读P-2/75-1/76,举例分析三大原则的相关内容。

(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基本内涵:A.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B.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举例:P76的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分布图

(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A.基本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B.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恶化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举例:中国的新疆东突事件和巴以冲突等说明问题。

(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A.基本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分析: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学生活动:结合漫画“输血与造血”,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C.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P77,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4)三大原则的关系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法律的确认,也是各族人民的现实体验,要珍惜并巩固发展它。

学生活动:“忆一忆”为什么我国能够形成新型的民族关系(见上)

2.处理好民族关系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

什么是民族政策?

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

(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本文地址:http://

本文地址:http://

第二篇: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

《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

三林中学

傅国帮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要求学生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中国特色;懂得实行这一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了解我国其他各项具体的民族政策;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正确对待和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讨论法。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我国的民族政策》一框内容,并思考本框主要讲了哪些基本问题。

2、学生收集有关“我们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历史”、“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各族人民共同斗争的历史”、“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资料。

3、教师认真备课、收集教学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 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提两个小问题:

1. 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什么?

2. 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新的内容:我国的民族政策。通过课前预习,你认为本框主要讲哪些基本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本框主要讲六个方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5.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6. 我国其他各项具体的民族政策。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学习。

教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为 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如果民族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民族纷争,导致国家战乱、百姓受苦。古今中外,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举例略)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示幻灯片)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略,见课本第91页)教师:为了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对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的。教师:从1949年《共同纲领》、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到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教师:同学们,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状况,并非区划整齐、界限分明,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出示幻灯片)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示幻灯片)

注意:一个少数民族可以在不同的聚居地方建立自己的自治地方,例如回族在宁夏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又在新疆昌吉地区建立昌吉回族自治州;在一个较大的民族自治地方内,也允许其他民族在他们的聚居区内建立较小的自治地方,例如,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有昌吉回族自治州。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设立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有哪些?(见课本)举例:(出示幻灯片)教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概括为一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概括而言,那就是:区域自治。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应该允许民族自治,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教师:同学们,课前请大家收集了有关资料,下面请运用你所收集的资料,说 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举例说明略

教师归纳:肯定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并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具体说:

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我国各族人民有着长期的共同斗争的历史。3.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特殊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国情。那么,实 行这一制度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三、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出示幻灯片)

1.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事务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2.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3.有利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如下材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出示幻灯片)

材料1:宪法的有关规定 材料2:《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

材料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今昔对比 学生讨论: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述事例充分说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我国还有其他一些民族政策,请大家看课本第93页。

四、我国其他各项具体民族政策。(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一项基本政策,了解了其他具体的民族政策;懂得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极其中国特色;懂得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同学们,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出示有关图片),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由于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政策,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的祖国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就。如今,我们又吹响了西部开发的号角,这必将加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布置回家作业:(出示幻灯片)

2001年11月11日

第三篇: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

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

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於国家统一的发展。

明朝:中华各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如移民屯垦、贸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清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更进一步稳固发展

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由於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稳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

清朝:体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所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民族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与以前历代相比有那些独特的地方?

从顺治帝起,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首先肯定了汉族文化的先进,采取了向汉族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习俗、文化,重用汉族大臣,开科考,修孔庙,拜孔子等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在顺治帝之时,几乎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连顺治帝的亲生母亲都不支持他。这或许是顺治帝抑郁而终的原因。

但事实证明顺治帝的作为是对的,康熙不仅继承了顺治的政策,还亲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汉族人的心。从那时起,一品大员,如上书房大臣等,一改无汉臣的历史,重用汉臣。如张廷玉,历三朝,居首辅四十余年。这些做法是空前绝后的。

理藩院

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对于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只设官员兼管,不设专署。清于崇德元年(1636)设蒙古衙门,由承政、参政主管;三年六月,改称理藩院,属礼部。顺治元年(1644),改置尚书、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设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司。雍正时定以王、公、大学士兼理院事。乾隆改设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前,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改为理藩部,清亡遂废。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二十六年(1697),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另有司务厅、银库、饭银处、当月处、督催所及满、汉、蒙、俸四档房掌衙署日常事务。理藩院所辖,先后尚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

理藩院的历史作用

首先,理藩院执行了清代比较成功的统治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清朝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鉴于明末对周边地区无力顾及的历史教训,清朝统治者,特别是清前期的封建帝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极为重视。他们把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看成是统治中原的“屏藩”,认为“摇惑我外藩”,就是“坏我屏垣”,就会使“疆圉”“不靖”,而“边境一日不宁,内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这势必要危及到全国统治的稳定性。正是基本这种认识,康熙帝在位61年总结了大量的统治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经验。他认为,统治西、北边疆地区的宗旨在于“治之得其道”。他特别指出要加强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针对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贡物他曾议论:“贡物何足珍贵,正鉴其诚敬之心耳”。为了表示对统治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康熙还把“柔远能迩”当做“敬天法祖”的实际内容写入遗诏中,令后代子孙永志不忘。雍正帝即位后,亲自为理藩院书写匾额:“宣化遐方”,并在统治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中提出要“从俗从宜,各安其习”。乾隆皇帝当政时期,尽管他认为“驾驭外藩之道,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从而采用了“宽猛互济”、“恩威并用”的方针,但同时也仍然主张“从俗从宜”、“不易其习”。总之,清代前期统治西、北边疆地区,实际上是采用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方针。

其次,理藩院促进了清代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17世纪中叶,理藩院的活动保证了清朝的顺利入关,对清朝统一全国起了促进作用。由于明朝腐败导致的中央政权力量削弱,我国17世纪中叶陷于分裂状态,这种分裂在当时并不是一种值得称颂的现象。一方面,因为这种分裂战争连绵不断,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东来,沙俄也时刻窥伺我国北部的大好河山。如果分裂形势继续下去,就可能给这些侵略势力以可乘之机。所以,尽快恢复统一,不仅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人民的休养生息,符合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要求,而且对于抵抗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和沙俄侵略势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历史证明,统一的历史使命由清朝承担了。清朝所以能承担这一重任,除了别的因素外,漠南蒙古已经成为它的可靠后方和重要的借助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与理藩院有密切关系。理藩院设立后四个月,其官员就往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诸部“稽户口,编牛录,谳庶狱,禁奸宄”。仅一个月就编成了牛录,造好了甲士清册。这既稳定了漠南蒙古的社会秩序,也为清朝提供了兵源。理藩院设立后八年,清朝入关,漠南蒙古诸部纷纷率师相从。同时,在清朝入关之际,理藩院及时地把清军入关和进占北京情况通知漠南蒙古各部,使他们时刻有所准备。虽然,清军入关后在统一过程中使用了残酷的暴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一度造成影响,但是,清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无论如何不能抹煞的。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和巩固的时期。有清一代,维护国家统一的力量与形形色色的分裂势力曾进行长期斗争。在这些斗争中,理藩院充分发挥了维护统一的作用。有些前已述及。又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当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札萨克图两汗发生冲突后,理藩院尚书阿喇尼亲往喀尔喀七旗莅盟,竭力促使他们“尽释旧怨”而“交相揖睦,共享升平”。这年八月,阿喇尼又召集喀尔喀两翼汗传达康熙圣谕,令其“同归于好”。当噶尔丹发动内乱、喀尔喀蒙古各部率众南奔时,理藩院立即将情况上奏康熙帝,并负责安排喀尔喀蒙古各部生计。正是在理藩院组织安排下,通过多伦会盟,我国北部边疆很快出现了安定局面。康熙皇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应当说,这种北部边疆的坚固状况与理藩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又为彻底粉碎噶尔丹内乱、抵御沙俄的扩张侵略准备了条件。

理藩院除在政治军事方面促进了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巩固外,还程度不同地促进了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经济交流,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多伦会盟之后,理藩院派遣官员去山西等地准备耒耜,帮助喀尔喀蒙古于膏腴之地种植农作物。理藩院还按照清代帝王的意志,协助组织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建立“常平仓”,贮积粮谷,以备赈济,“其收放实数”,“每年秋后造具印册报院”。仅漠南蒙古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3盟26旗就额存谷246100多石。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吴喇特镇国公达尔玛机里弟属下游牧地方,因风雪之灾,人畜伤损。理藩院派遣官员按户赈济,共计大小15385口,6个月时间用米7240.1石。在救灾过程中,理藩院官员因地制宜,在有河流的地方帮助蒙古人民造船、结网、捕鱼。此外,理藩院管理的驿站把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联成一体,这对西、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清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多少起了一定作用。

我们在评价清代理藩院、基本肯定它的历史作用时,应当说明,理藩院终究是清朝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利益,维护他们对各族劳动人民的剥削。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受“厚敛重徭”的剥削,被“纳之于阽危之域”,生活极为贫苦,遇有灾荒,清朝经理藩院虽有赈济,但由于上层王公们“苟且塞责”,广大劳动人民“并不得实惠”。统治阶级需要的“纳赋”、“贡徭”像两根绳索,把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紧紧捆绑住,使他们难以逃脱“重赋苛役”的苦海。因此,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迫于饥寒,以致离散”的现象到处可见。

明朝对少数民族的杀戮以及满族是明朝人的证据

很多人的对于清朝的残暴不满,指责清朝杀戮太过。可是纵贯所有封建王朝,那有不沾血腥的呢?

洪武五年征三十六洞散毛。景泰六年,征湖广苗蒙能,围攻龙里,怀化、铜鼓诸地,天顺五年,大军深入苗疆,攻破几百余寨,焚毁三千家,斩首三千三百余人。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于把珠等起义失败后,有四千四百九十人被杀,五千五百个妇女被俘往他乡,万历年间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扬应龙之乱时,许多苗族、仡佬族横遭屠杀,被迫逃走,战后幸存者仅“十之二”。为了“开边”,明王朝在黔东和贵阳、安顺等地大量安屯设堡,强使许多苗族人民迁居。(《邱北县志》第二册)

贵州军务右副都御史白圭的折子,左一个“斩首一万”,右一个“斩首3000”很是洋洋得意啊。据《凤凰厅志》和《泸溪县志》载:苗区人口“大经草剃,存不满百”,“几经绝种”。“经过挞伐征剿,村寨十室九空,人迹灭绝”

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军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的引导下,攻克了阿台的古埒城,屠城。还把人家努尔哈赤的祖父觉常刚和父亲塔石误杀了。

再说满人本来就是明朝子民,怎么能用日本来比拟?

明成祖永乐年间,东海女真部分南移,同建州女真经常发生战争.建州女真被迫向南向西迁移.宣德时期,童猛哥帖木儿为东海女真杀害.其弟凡察,其子童仓,董山率部西迁,经佟家江(今浑江),进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于呼兰哈达山(又叫烟筒山)下,浑河支流苏子河畔,筑城定居下来.正统时期,明政府为了笼络建州女真,任命阿哈出的孙子李满柱为建州卫指挥使,凡察为建州右卫指挥使,董山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建州三卫”之称由此而来.建州三卫是明政府设立的地方机构,既管军事,又理民政,“抚绥属部”,“看守地方”.长官由中央政府委任,可以世袭,要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承担各种义务.“有所征调,闻使即从,无敢违期”①.正如清太宗皇太极所云:“我祖宗与明朝看边,忠顺有年.”这生动地反映了明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卫所的亲密关系。① 《左传》卷二十二,昭公九年.①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二十四

明初,太祖朱元璋颇重视对东北边陲少数民族的治理.洪武三年(1370年),在辽东设立了定辽卫都卫.八年(1375年),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理辽东25卫,138所,二州一盟.永乐七年(1409年),在黑龙江特林地区设置了奴尔干都司,所辖的著名卫所有建州卫,海西卫,兀者卫,囊哈儿卫等.成祖朱棣派遣宦官亦失哈到奴尔儿干都司进行慰问与巡视,增进了边区民族与明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迁都北京后,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经营.从洪武到正统年间,先后在东起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北自乌第河,南濒日本海等广阔地区,建置了184卫.这对东北边疆的开发建设,以及边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东北女真等民族,明政府采取了招抚,羁縻与分而治之的政策.政治上,明政府委任部落酋长,首领充当卫所长官,申明职守,给予敕书,又称玺书.“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①.各卫所要对明政府履行各项义务.“时以朝贡”,卫所官员要定期进京述职,奏报地方治乱.建州,海西女真每年冬季从开原入京朝贡,贡品主要有人参,貂皮,海东青,马匹,珍珠等地方名贵土特产.②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① 天顺《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九

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第四篇:从民族问题看我国的民族政策

从民族问题看我国的民族政策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疆地区,不仅与周边一些国家的民族比邻,有些民族甚至跨国而居,随着多元文化与一体化的冲突加剧,变现为民族和宗教引起的冲突影响到国家稳定。本文从分析新疆乌鲁木齐事件及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等民族冲突问题的社会影响到分析民族问题的原因,最后对中华民族政策做出评价。

关键字:民族冲突

社会影响

民族政策

团结平等

引言

拉萨事件、新疆乌鲁木齐事件等暴力恐怖时间后,人们意识到中国存在民族问题,于西藏独立,新疆独立等民族分裂活动密切联系,使西藏,新疆等地城镇成为社会骚乱的常发地,使北京等城市成为恐怖袭击的可能目标,而且已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中国的民族问题发展到了今天,已成为中央政府和全体国民都必须正视和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关联到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利益。建国以来宣讲的传统民族理论,民族平等,区域自治,共同繁荣的口号和目标与我们面对的显示社会的民族隔阂有明显举例,建国六十年后的今天,似乎民族问题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时的情况任在恶化。民族分裂和民族情绪需要高压措施予以震慑,以军队和金钱的大量投资解决不了实际的名族矛盾和现实问题。

一、民族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

民族问题特殊的、破坏性极强的表现形式、争端焦点对政府的致命性及其政治背景复杂性,导致它对我国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对我国政治都有强烈的震荡作用。

1、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民族冲突严重的地区,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不断滋事生非,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比如,2011年7月18日12时许,18名暴徒按照预先计划冲入纳尔巴格派出所,手持斧头、砍刀、匕首、汽油燃烧瓶和爆炸装置等,疯狂进行打、砸、烧、杀,杀害一名联防队员和两名办事群众,杀伤两名无辜群众,劫持六名人质,在派出所楼顶悬挂极端宗教旗帜,纵火焚烧派出所。

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造成197人死亡,1700人受伤,被毁车辆达260部,其中190部公交车,50多部民用车;受损门面房203间,民房14间,总过火面积达到56850平方米,全市共有220多处纵火点,有两栋楼房被烧毁。

继7.5事件后在新疆发生的民族分裂分子有预谋、有组织策划制造的公然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恐怖气氛的重大恶性案件新疆针刺事件。就在乌鲁木齐的街头人气渐增,商场生意渐好,社会气氛逐渐走出“7·5”事件阴霾时,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用一个小针头在群众中间制造出大恐慌,妄图挑起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激起全城市民的愤慨。

这些极大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和混乱不安。

2、危害生命、践踏人权

民族冲突形式或手段的血腥性,造成的重大后果之一就是无辜生命被残害,人权被肆意践踏。随便翻阅一下每场大规模民族冲突的统计数据,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造成197人死亡,1700人受伤。2014年7月28日凌晨,莎车县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造成数十名维汉族群众伤亡。2014年5月22日,7时50分许,有2辆无牌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群众,此后2辆车发生爆炸起火,造成31人死亡,90余人受伤。2012年2月28日上午,阿布都克热木·马木提在其家中召集恐怖组织成员,确定实施暴力恐怖行动,当日下午18时许,带领恐怖组织成员到达叶城县幸福路步行街,持刀、斧疯狂砍杀无辜群众,当场致13人死亡,16人受伤。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

3、威胁国家安全,冲击国家统治

民族分离主义者公然搞分裂活动,就是对国家主权的极大挑战。民族冲突过程中,稍微处理不好,一则会使国家主权受损,另则会使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或集团浑水摸鱼,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比如2009年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随着真实信息的披露和媒体报道的深入,“7·5”事件真相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场反国家、反民族、反人类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处理好民族问题就是保障国家主权完整,保证国家安全。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一地区把民族分裂叫嚣得过热,可能成为民族分裂的带头羊,引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国家安全危机四伏。

二、出现民族冲突的原因

民族冲突的根本原因由政策因素、结构性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文化和认知因素构成。

政策因素是指中国现行的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也是民族冲突的最根本的原因。所谓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中国现在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失败的。

结构性因素包括弱势政府、对族群安全的关注以及族群地缘因素。

弱势政府是指一些政府天生软弱。例如,许多诞生于非洲和东南亚的殖民地政府是殖民者扶持建构的,缺乏政治合法性,因而难以名正言顺地对领土实行有效的管辖。另外,地方性腐败、行政管理能力不强、没有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政府变得越来越软弱。当政府组织衰弱时,暴力冲突就随之而来。

对族群安全的关注也源于政府的软弱。当政府衰弱的时候,国家里的各个族群就感到必须加强自我保护,他们担心其他族群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但问题是,如果一个族群在采取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就可能对其他族群造成威胁,这会促使邻近的族群也采取措施以减少自身受到的威胁——这就是安全困境。

政治因素包含歧视性政治制度、排他性国家意识形态、族际政治和精英政治几个方面。

许多人认为,一个国家是否发生内部冲突,很大程度上与政治体系的类型和公平有关。封闭的专制体系存在时间长了,会使一些族群的利益得到满足,而另一些族群的利益被践踏。即使是在比较民主的体制里,如果一些族群在政府、军队、警察、政党以及其他政治机构中没能获得足够的代表席位,不满也会产生,时间长了,整个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果政府经常使用暴力、压制手段或政府正处于转型中,那么国内冲突就很可能发生。

排他性国家意识形态包括公民民族主义和族群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强调公民身份的神圣化、个人机会的均等、公民化的教育、集体行动等,因此在国内事务上通常会忽视或侵蚀少数族群基于文化特殊性的权益,倾向于国家对少数群体采取同化政策。就其本质而言,公民民族主义依赖已建构起来的法律制度去确保公民权利的实现。相反,族群民族主义不依赖制度而是依赖文化,它主要强调本族群的文化特殊性,强调对本族群利益的维护高于一切,强调族群成员对族群内部事务的自主性,挑战多族群共存的国家,并在极端条件下形成分裂主义势力。

面对经济机会的不公平、占有资源的不平等、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等,受歧视的社会成员将其视为不公平和不合法。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地区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导致发展差距扩大。

文化和认知因素,包含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对历史的错误认知。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包括不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使用和教授少数民族语言时所受到的法律和政治上的限制,以及对宗教自由的限制。

此外,民族冲突的原因还包括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易受蛊惑,所以一些人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工作,不满因此而生。加之敌对中国势力的干涉支持及不法分子伙同各方的分裂势力,妄图分裂中国。少数极端分子挂念陈旧,支持独立。比如新疆居住有很多少数民族,大部分人都安居乐业,但有少数的极端分子,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固执的认为是汉族群众侵占了他们的领土。

三、由民族冲突评价我国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一再强调平等问题。但我认为我们需要注意群体真正的平等问题。当你给某一个群体的成员给予集体性照顾的时候,这就是对其他群体成员的不平等。从长远来看,任何以群体为对象的优惠政策都是不平等的政策。但是,当一个群体曾长期处在被歧视的地位,现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歧视,帮助这个群体达到有平等竞争的能力,在政策转换后的一个过渡时期内,实施以历史上的被歧视群体为对象的优惠政策很可能是必要的。至于这个过渡时期的长短,就看我们政策扶助的具体效果如何。以美国为例,如果过了一两代人之后,很多黑人通过了“肯定性行动”的优惠政策进入了一流大学,甚至可以当上议员、市长、大法官、国务卿、总统,黑人已经进入很多政府机构,出现了一个一定规模的黑人中产阶级,这时候有些白人就会提出,黑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显著的改善,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要对黑人在政策上给予特殊照顾?大学入学时为什么黑人有特殊名额,可以降分录取?当黑人中产阶级逐渐发展出来之后,主流社会的白人对这种优惠政策的反弹就会逐渐加强,认为这是“逆向歧视”,侵犯了白人作为美国公民的平等竞争权利。在白人中出现这种声音是很自然的,因为群体优惠政策确实是不平等的政策。但是过了一代两代人之后,年轻的一代白人看到的社会现象是黑人在享受政策优惠,这些年轻一代就未必理解和接受。所以我觉得群体优惠政策只能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政策,在实行了一到两代人之后,就会遇到多数族群年轻一代的反弹。

中国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优惠政策实行许多年了,实际社会效果却不怎么样。在刚刚解放的时候,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在许多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是应该的,我们必须帮助少数民族在教育和经济等方面发展起来,让青少年学生进入好的学校,在各方面逐步具有竞争能力。但是建国已经六十多年了,这些优惠政策实施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应当进行反思。

这样一种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是不是真正起到了帮助发展的作用,也需要对客观结果进行检验。比如在新疆,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中享受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例如2011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公布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用民族语言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一本录取线比汉族低120分,而且数学录取分数线只有34分,大家知道150分是满分,90分是及格,同时文科一本的总分录取线比汉族低80分,数学录取分数线是31分。这样的录取分数线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否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既然这么低的成绩就能够进入大学,他们为什么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要那么努力学习呢?而且,在新疆的大学里维吾尔族学生跟汉族学生分班授课,维族班的录取成绩这么低,整个大学期间维族班的教学进度、考试难度必须照顾班里大多数学生,因此即使有一些数学成绩非常优秀的维吾尔族学生,他在这样一个班内的学习也要受大多数人的拖累。这样,当他们毕业的时候,维族班和汉族班的差距会十分明显。因此高考降分录取的政策并没有把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而且对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实际也有影响。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原来政治纲领中的联邦制相比,是个重要的改变,但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效果怎么样,还需要深入去调查研究。从历史上来看,民族区域自治的思路和作法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例如在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当时日本投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曾被伪满洲国统治,从1931到1945年伪满洲国统治了14年,培养了一批蒙古族精英,这些人是受日本人影响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即将在东北地区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客观上非常需要团结内蒙古的知识分子和民众。为了更好地团结当地的蒙古族精英和普通民众来共同对付国民党,在当时的情况下,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具有历史的必要性。另外1951年中央政府和西藏噶厦政府签订了17条协议,如果当时在协议里没有关于西藏实行区域自治的承诺,这个17条协议也很难签订。以这两个为例,一个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是1951年在17条协议中承诺西藏的区域自治,这两件事对于解放战争的进展与加快全国和平统一进程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符合当时国情,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其他地区是不是需要建立这么多的自治地方,还可以具体进行讨论。

我们党和政府以及第一代领导人在当时对于处理民族问题是缺乏经验的,许多作法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用邓小平后来的话说,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要依据后来的实践效果去简单地指责他们。因此,我们过去在历史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我们宝贵的实践经验,摸着石头往前走,不能说后来我们调整了制度,就很简单地说前面做的都是错的。现在我主张要反思六十年来我国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制度方面的一些实践,也不是要简单否定过去的制度和政策,而是提出应当要认真地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种科学精神,对我们在历史走过的道路做一个系统和理性的回顾,哪些制度做得比较成功? 哪些制度和政策实行得不那么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时远:《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2]朱伦:《民族自治与共治》,《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3]刘毅:《化解民族冲突的策略-民族接触与相互依存》,《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期

[4]杨仁厚:《论民族冲突的影响、原因和消除—民族政治学的观点》,《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5]陈云卿:《论民族冲突形势的解决》,《管理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

[6]张践:《“文明冲突论”新解—以宗教为背景的泛化民族冲突》,《中华民族报》2009年第4期

[7]徐桂兰:《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学术论坛》2009年第1期

[8]杨冬云:《解释民族冲突的三种理论图式》,《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9]杨仁厚:《中华民族冲突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0]时宏远:《民族冲突的根源、发展及前景》,《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第五篇:民族政策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内容

1.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4.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8.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

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工作报告。

四、民族工作的主题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并对其内涵进行全面阐述。

五、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主线

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六、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七、我国民族工作的生命线

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石的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政策,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生命线。

八、开展民族工作的“四个坚持”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九、开展民族工作增强“四个认同”和“四种意识”的思想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四种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

十、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思想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十一、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坚持的“四个不动摇”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必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

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 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

十二、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六个“毫不动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010年9月在与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强调指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做到六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为民族地区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证;二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升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实力;三是毫不动摇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四是毫不动摇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五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能力出众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六是毫不动摇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自觉维护安定有序的大好局面。

十三、党中央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概括为“五个始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010年9月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动员讲话中,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概括为“五个始终”:一是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民族工作主题;二是始终切实遵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个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三是始终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重要思想;四是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一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十四、尊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规定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相应节庆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凡属少数民族习惯的假日,由各少数民族集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规定放假日期。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不以春节为传统节日的少数民族地区,春节是否升挂国旗,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纪念日和主要传统民族节日,可以升挂国旗。

十五、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清真食堂、清真灶的规定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东乡、保安、撒拉等10个民族群众有清真饮食习惯,禁食猪肉。

1.凡是有清真饮食习惯和少数民族儿童学生寄宿中小学和幼儿园,必须建立清真食堂。已经建立清真食堂的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防止非清真食品进校、进园,严禁在这些学校、幼儿园门口设立非清真食品摊位。

2.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凡在学校进餐的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学生(含教师)达一定规模并已建立食堂的,应单独建立清真灶,设立清真食品专卖窗口,做到有专人负责,专用灶具和炊具,严禁与非清真食品灶具、炊具混用;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较少,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灶有困难的以及已实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学校,也要为他们就餐提供方便。

3.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时,不准以不具备清真餐饮条件为由拒绝接受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或因为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人数少而不执行有关规定。

4.建立清真食堂和设立清真灶,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各级教育、民族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按要求设置清真食堂或清真灶。同时对已经建立的清真食堂和清真灶要严格把关,采取措施继续办好,为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十六、关于禁止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行为的规定

《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为了保障少数民族欢度本民族节日的权利,国家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少数民族的习惯制定放假办法;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为了防止发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国家法律法规对新闻、出版、文艺、学术研究等有关单位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刑法专门设有“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追究。

十七、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方法

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都归结为民族问题。

国家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为主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国家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凡属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依法处理。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加强调查研究,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事发当地。

坚持教育疏导。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坚持说服教育,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决避免因工作简单化而激化矛盾。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亲临现场,面对面做工作。

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外部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旗号插手、干预中国的

民族问题,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境内外各种恐怖主义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极端主义势力对中国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

十八、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应把握的七项原则 一是快速到位,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是准确定性,依照政策和法律妥善处理; 三是疏导为主,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广大群众; 四是坚持原则,始终掌握同一标准和尺度; 五是分级负责,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

六是协同一致,党政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七是善用优势,充分发挥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

十九、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的要求

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作出工作部署,并切实抓好落实。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政策措施,让各族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建立民族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关心和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充实民族工作部门,健全机构,充实力量。要加强培养培训,下大气力建设一支具有很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较高理论和政策水平、丰富民族专业知识、务实工作作风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要切实帮助民族工作部门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各级统战部门和民委要认真履行职能,搞好综合协调,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坚持实行和进一步完善民委委员制,充分发挥各委员单位在民族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学习民族法律法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不断提高驾驭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凝聚人心、维护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和建设。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深入进行的情况下,民族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集中群众智慧,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密切关注世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对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影响,注重借鉴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工作手段,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三,夯实基础,健全组织。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各族群众,担负着具体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须落实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来。要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要切实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准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及时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注重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特别要帮助民族地区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解决实际困难。

第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各级干部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带领各族群众埋头苦干、不懈奋斗。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依据各族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想事情、做事情,按照客观规律作决策、干工作。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好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切实关心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多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选自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十、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一种以信仰和崇拜神灵为核心的古老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历史现象。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的、极为复杂的人格化。”(《反杜林论》)

当前,宗教问题又和领土纷争、民族问题并称为影响世界的三大热点问题。

二十一、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十二、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中国法律规定,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的本质是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几乎所有的邪教组织都盗用过传统宗教的教规、教义和信仰术语,并将其夸张和歪曲,为它的反社会目的服务。

而我国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提倡对所在社会采取包容接纳和参与的积极态度,大力提倡优良的社会伦理。把爱国守法、热心公益、维护社会稳定、共同建设文明进步的社会作为信教群众的自主意识。

因此,邪教根本不是宗教,它是一种邪恶势力,是危害社会的毒瘤。

二十三、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还是一种一定形态的文化现象,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宗教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还是一种同一思想信仰的人们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也就是与宗教信仰、宗教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所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对于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只要引导的好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封建迷信是从有神论观念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是宗教。在我国,封建迷信主要是指那些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利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巫术,进行装神弄鬼、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如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字算命、看风水等等。这类封建迷信活动,起着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心、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作用。此外,我国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并不多,但信鬼神和命运的却不少,他们有时也烧香叩头,求神保佑。如果我们把宗教和迷信当成一回事,势必把凡是信鬼神和命运的人都看成是“宗教信徒”,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二十四、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遵守宪法、法律、政策,符合各教传统经典、教义、教规、戒律,在县级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内的宗教活动或个人在自己的住所进行由家庭信教成员参加的拜佛、诵经、祈祷、礼拜、封斋、终傅等正常的宗教活动,否则为非法、违法宗教活动。

二十五、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

伊斯兰教于公元610年由穆罕默德创传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中国穆斯林也称他为“人”或“主的钦差”,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在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东乡、撤拉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中传布。国务院曾于1965年6月2日规定:“今后对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是《古兰经》。有五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仙、信经典、信使者、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伊斯兰教有体现伊斯兰教信仰的五项基本功课的“五功”,简称念、礼、斋、课、朝。

穆斯林到哪里,哪里就有清真寺。它们不仅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各地传布的物证,能够反映各有关少数民族群众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还为研究中国一定时期的建筑艺术等保存了实物资料。

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有三:(1)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日(往下注明的月、日,皆指伊斯兰教历),(2)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十二月十日;(3)“圣纪”,纪念穆罕默德诞辰,三月十二日,相传此日又是他逝世之日,故又称“圣忌”。

穆斯林的食俗禁忌有:不食猪肉,不食凶禽猛兽,食肉动物不吃,吃草不反刍的不吃,自然死亡的不吃,鹰嘴的不吃,血液不吃。可吃的禽畜,不经阿訇诵经宰杀的不吃。

二十六、宗教工作的“四句话”基本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尊重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群众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切实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增强自养能力,形成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的人士手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二十七、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宗教信仰自由受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要宣传无神论,但不能简单地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要严格区分、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宗教对外友好交往,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不允许境外任何宗教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要支持他们加强自身建设,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爱国宗教界人士是团结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树立公民意识,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所有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都必须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二十八、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或者干扰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正常的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益;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益。要坚决纠正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排斥和歧视信教群众、侵犯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现象。

二十九、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相分离原则的规定

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相分离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民教育,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学校宣扬宗教;鼓励宗教界爱国人士在信教群众中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动员适龄儿童入学,调动信教群众支持办好国民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对各族师生进一步加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世界观,不断增强各族师生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邪教影响的能力。民办学校应当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十、胡锦涛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1.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贯彻好、落实好。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中国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2.要加强信教群众工作。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努力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增进共识。要真心实意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和支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3.要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要加大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要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他们增强自养能力,依法依章搞好自我管理,反映信教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

十一、宗教和谐的主要内容

2011年1月28日,我国五大宗教共同召开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发表《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一要促进政教关系的和谐。二要促进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三要促进宗教与宗教之间关系的和谐。四要促进宗教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五要促进宗教对外关系的和谐。六要促进宗教内部的和谐。

十二、国家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与宗教界交往中的“十不准”

一不准未经批准参加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以下简称宗教组织)举行的宗教活动。

二不准未经批准在宗教组织举办的活动中代表国家宗教局发表意见。

三不准未经批准在宗教组织和宗教组织开办的企业事业单位或临时性机构兼职。

四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安排亲友在宗教组织任职或工作。

五不准插手宗教组织的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以及经营活动,谋取私利。

六不准要求宗教组织以及宗教人士、信教群众支付应由自己或者亲友支付的费用。

七不准以各种名义占用宗教组织、宗教人士的住房、交通工具、办公设备等。

八不准收受和索要宗教组织、宗教人士的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

九不准在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中挑起矛盾、制造不和。

十不准用粗暴的语言和行为对待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

十三、妥善处理关乎民族宗教重大事件必须要坚持“五个维护”

“五个维护”是指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这是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第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来的。在2010年5月份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重申了“五个维护”。

十四、高校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规定

努力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少数民族人士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积极团结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坚持宗教活动在宗教场所进行,禁止在高校校园内进行传教和其它宗教活动。坚决抵御境外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渗透、破坏、分裂活动。要注意研究高校中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新情况,发现和及时处理各种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突发事件。要防范和抵制各种邪教。

下载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方面讲话精神 一、福州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情况 根据2006年专项调查统计,福州市共有82个少数民族村,2个少数民族乡,619个村民小组,共有少数民族户数9992户,少数民族人......

    民族政策

    以下关于我国的民族政策资料摘抄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民族问题概论》 一、 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政策(222~223) 主要体现: 1、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科教事业的政策和法规 1)1950年11......

    民族政策课件

    国家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国家制度结 构下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族政策课件,欢......

    民族政策5篇

    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

    民族政策提纲

    1. 什么是民族?P2 2. 什么是少数民族?P3 3. 什么是中华民族?P3 4.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P4 5. 世居的少数民族?P5 6.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反映了什么?P6 7. 为什么说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

    新形势下的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发展改革方针

    新形势下的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发展改革方针 熊余松 (中南大学,经济系,中国 长沙410000) 摘要:在当前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建设中,城乡发展之间所存在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在城乡发展拉开......

    第三单元我国的政党制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我国的政党制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重点知识记忆 一: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

    2014安徽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我国的民族政策(范文模版)

    【导读】安徽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您提供:2014安徽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我国的民族政策,欢迎加入安徽事业单位QQ群:119499091。更多信息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wu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