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5篇

时间:2019-05-12 12: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政策》。

第一篇: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民族政策的本质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民族政策的具体原则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 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 助和支持。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利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截至目前,中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有40多个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l%;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4个自治县(旗)在西部,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6.4%。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虽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待遇。因此,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这一行动是国家民委落实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实施的范围包括分布在我国2.1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上的135个县(旗、市)。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培育县城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国“兴边富民

行动”实际投入资金已达150亿元,兴建兴边富民项目数万个,2100多万人受益。

三是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指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全国有22个,总人口不足60万人。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这22个民族发育程度比较低。今后10年内,国家计划每年投入5亿元帮助发展,共50个亿。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根据民族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级各类院校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二是注重实践锻炼,各地、各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在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事业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对

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国家有关政策强调,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队伍的建设,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等。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繁荣民族文艺创作。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条规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

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的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如我国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国有清真寺3万座。在西藏,有藏传佛教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的正确道路。中国政府相信,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二篇:民族政策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内容

1.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4.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8.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

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工作报告。

四、民族工作的主题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并对其内涵进行全面阐述。

五、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主线

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六、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七、我国民族工作的生命线

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石的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政策,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生命线。

八、开展民族工作的“四个坚持”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九、开展民族工作增强“四个认同”和“四种意识”的思想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四种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

十、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思想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十一、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坚持的“四个不动摇”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必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

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 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

十二、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六个“毫不动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010年9月在与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强调指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做到六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为民族地区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证;二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升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实力;三是毫不动摇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四是毫不动摇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五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能力出众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六是毫不动摇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自觉维护安定有序的大好局面。

十三、党中央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概括为“五个始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010年9月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动员讲话中,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概括为“五个始终”:一是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民族工作主题;二是始终切实遵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个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三是始终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重要思想;四是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一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十四、尊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规定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相应节庆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凡属少数民族习惯的假日,由各少数民族集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规定放假日期。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不以春节为传统节日的少数民族地区,春节是否升挂国旗,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纪念日和主要传统民族节日,可以升挂国旗。

十五、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清真食堂、清真灶的规定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东乡、保安、撒拉等10个民族群众有清真饮食习惯,禁食猪肉。

1.凡是有清真饮食习惯和少数民族儿童学生寄宿中小学和幼儿园,必须建立清真食堂。已经建立清真食堂的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防止非清真食品进校、进园,严禁在这些学校、幼儿园门口设立非清真食品摊位。

2.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凡在学校进餐的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学生(含教师)达一定规模并已建立食堂的,应单独建立清真灶,设立清真食品专卖窗口,做到有专人负责,专用灶具和炊具,严禁与非清真食品灶具、炊具混用;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较少,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灶有困难的以及已实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学校,也要为他们就餐提供方便。

3.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时,不准以不具备清真餐饮条件为由拒绝接受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或因为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人数少而不执行有关规定。

4.建立清真食堂和设立清真灶,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各级教育、民族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按要求设置清真食堂或清真灶。同时对已经建立的清真食堂和清真灶要严格把关,采取措施继续办好,为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十六、关于禁止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行为的规定

《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为了保障少数民族欢度本民族节日的权利,国家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少数民族的习惯制定放假办法;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为了防止发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国家法律法规对新闻、出版、文艺、学术研究等有关单位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刑法专门设有“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追究。

十七、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方法

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都归结为民族问题。

国家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为主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国家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凡属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依法处理。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加强调查研究,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事发当地。

坚持教育疏导。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坚持说服教育,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决避免因工作简单化而激化矛盾。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亲临现场,面对面做工作。

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外部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旗号插手、干预中国的

民族问题,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境内外各种恐怖主义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极端主义势力对中国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

十八、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应把握的七项原则 一是快速到位,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是准确定性,依照政策和法律妥善处理; 三是疏导为主,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广大群众; 四是坚持原则,始终掌握同一标准和尺度; 五是分级负责,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

六是协同一致,党政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七是善用优势,充分发挥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

十九、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的要求

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作出工作部署,并切实抓好落实。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政策措施,让各族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建立民族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关心和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充实民族工作部门,健全机构,充实力量。要加强培养培训,下大气力建设一支具有很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较高理论和政策水平、丰富民族专业知识、务实工作作风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要切实帮助民族工作部门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各级统战部门和民委要认真履行职能,搞好综合协调,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坚持实行和进一步完善民委委员制,充分发挥各委员单位在民族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学习民族法律法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不断提高驾驭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凝聚人心、维护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和建设。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深入进行的情况下,民族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集中群众智慧,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密切关注世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对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影响,注重借鉴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工作手段,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三,夯实基础,健全组织。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各族群众,担负着具体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须落实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来。要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要切实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准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及时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注重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特别要帮助民族地区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解决实际困难。

第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各级干部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带领各族群众埋头苦干、不懈奋斗。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依据各族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想事情、做事情,按照客观规律作决策、干工作。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好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切实关心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多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选自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十、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一种以信仰和崇拜神灵为核心的古老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历史现象。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的、极为复杂的人格化。”(《反杜林论》)

当前,宗教问题又和领土纷争、民族问题并称为影响世界的三大热点问题。

二十一、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十二、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中国法律规定,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的本质是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几乎所有的邪教组织都盗用过传统宗教的教规、教义和信仰术语,并将其夸张和歪曲,为它的反社会目的服务。

而我国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提倡对所在社会采取包容接纳和参与的积极态度,大力提倡优良的社会伦理。把爱国守法、热心公益、维护社会稳定、共同建设文明进步的社会作为信教群众的自主意识。

因此,邪教根本不是宗教,它是一种邪恶势力,是危害社会的毒瘤。

二十三、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还是一种一定形态的文化现象,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宗教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还是一种同一思想信仰的人们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也就是与宗教信仰、宗教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所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对于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只要引导的好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封建迷信是从有神论观念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是宗教。在我国,封建迷信主要是指那些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利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巫术,进行装神弄鬼、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如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字算命、看风水等等。这类封建迷信活动,起着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心、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作用。此外,我国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并不多,但信鬼神和命运的却不少,他们有时也烧香叩头,求神保佑。如果我们把宗教和迷信当成一回事,势必把凡是信鬼神和命运的人都看成是“宗教信徒”,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二十四、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遵守宪法、法律、政策,符合各教传统经典、教义、教规、戒律,在县级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内的宗教活动或个人在自己的住所进行由家庭信教成员参加的拜佛、诵经、祈祷、礼拜、封斋、终傅等正常的宗教活动,否则为非法、违法宗教活动。

二十五、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

伊斯兰教于公元610年由穆罕默德创传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中国穆斯林也称他为“人”或“主的钦差”,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在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东乡、撤拉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中传布。国务院曾于1965年6月2日规定:“今后对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是《古兰经》。有五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仙、信经典、信使者、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伊斯兰教有体现伊斯兰教信仰的五项基本功课的“五功”,简称念、礼、斋、课、朝。

穆斯林到哪里,哪里就有清真寺。它们不仅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各地传布的物证,能够反映各有关少数民族群众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还为研究中国一定时期的建筑艺术等保存了实物资料。

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有三:(1)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日(往下注明的月、日,皆指伊斯兰教历),(2)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十二月十日;(3)“圣纪”,纪念穆罕默德诞辰,三月十二日,相传此日又是他逝世之日,故又称“圣忌”。

穆斯林的食俗禁忌有:不食猪肉,不食凶禽猛兽,食肉动物不吃,吃草不反刍的不吃,自然死亡的不吃,鹰嘴的不吃,血液不吃。可吃的禽畜,不经阿訇诵经宰杀的不吃。

二十六、宗教工作的“四句话”基本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尊重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群众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切实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增强自养能力,形成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的人士手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二十七、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宗教信仰自由受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要宣传无神论,但不能简单地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要严格区分、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宗教对外友好交往,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不允许境外任何宗教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要支持他们加强自身建设,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爱国宗教界人士是团结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树立公民意识,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所有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都必须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二十八、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或者干扰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正常的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益;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益。要坚决纠正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排斥和歧视信教群众、侵犯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现象。

二十九、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相分离原则的规定

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相分离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民教育,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学校宣扬宗教;鼓励宗教界爱国人士在信教群众中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动员适龄儿童入学,调动信教群众支持办好国民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对各族师生进一步加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世界观,不断增强各族师生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邪教影响的能力。民办学校应当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十、胡锦涛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1.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贯彻好、落实好。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中国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2.要加强信教群众工作。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努力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增进共识。要真心实意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和支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3.要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要加大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要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他们增强自养能力,依法依章搞好自我管理,反映信教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

十一、宗教和谐的主要内容

2011年1月28日,我国五大宗教共同召开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发表《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一要促进政教关系的和谐。二要促进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三要促进宗教与宗教之间关系的和谐。四要促进宗教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五要促进宗教对外关系的和谐。六要促进宗教内部的和谐。

十二、国家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与宗教界交往中的“十不准”

一不准未经批准参加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以下简称宗教组织)举行的宗教活动。

二不准未经批准在宗教组织举办的活动中代表国家宗教局发表意见。

三不准未经批准在宗教组织和宗教组织开办的企业事业单位或临时性机构兼职。

四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安排亲友在宗教组织任职或工作。

五不准插手宗教组织的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以及经营活动,谋取私利。

六不准要求宗教组织以及宗教人士、信教群众支付应由自己或者亲友支付的费用。

七不准以各种名义占用宗教组织、宗教人士的住房、交通工具、办公设备等。

八不准收受和索要宗教组织、宗教人士的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

九不准在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中挑起矛盾、制造不和。

十不准用粗暴的语言和行为对待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

十三、妥善处理关乎民族宗教重大事件必须要坚持“五个维护”

“五个维护”是指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这是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第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来的。在2010年5月份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重申了“五个维护”。

十四、高校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规定

努力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少数民族人士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积极团结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坚持宗教活动在宗教场所进行,禁止在高校校园内进行传教和其它宗教活动。坚决抵御境外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渗透、破坏、分裂活动。要注意研究高校中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新情况,发现和及时处理各种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突发事件。要防范和抵制各种邪教。

第三篇: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方面讲话精神

一、福州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情况

根据2006年专项调查统计,福州市共有82个少数民族村,2个少数民族乡,619个村民小组,共有少数民族户数9992户,少数民族人口38869人。在8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中,畲族村76个,回族村5个,满族村1个。少数民族主要遍布全市7个县(市、区),数散杂居型,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其中聚居最为密集的分布在连江小沧乡、罗源县霍口乡及晋安区日溪乡等地。以畲族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地处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

二、孙春兰在全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一)要着力推动我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使民族地区尽快赶上全省发展平均水平,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要着力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加强社会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真情关心少数民族贫困户生活,保护和发展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三)要着力维护我省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和民族工作成就,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和群众基础。她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解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新问题,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形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不断取得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更大成绩,为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省民族宗教厅王聚仁厅长在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暨挂钩帮扶民族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落实国家民委、国家宗教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民族工作突出抓推动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工作突出抓依法管理促进宗教和谐,按照“三个紧紧抓住”、“四个牢牢把握”、“两个着力加强”的要求,扎实做好新的民族宗教工作。

(一)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力促少数民族乡村经济跨越发展

我省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民族乡村经济加快发展是我们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全面贯彻省委孙书记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三个着力”的要求,积极争取扶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协调争取省直有关部门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工程等方面向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群众倾斜优惠。认真做好我省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民委《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的衔接。要专题研究相对集中连片的贫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政策,积极与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内司委及时沟通衔接,做好《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修订工作。二是大力扶持民族乡村惠农项目建设,做好扶持项目筛选论证和跟踪检查工作,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好全省少数民族补助款,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将请各设区市和有关单位的同志座谈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进一步管好用好的办法。配合省直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少数民族自然村道路硬化、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工作,做好2011年造福工程中少数民族群众搬迁户安排和增补资金落实工作。三是做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族村灾后重建和开发旅游资源,做好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积极筹措资金,按规划分组织实施。各民族乡要按照洪捷序副省长的要求,每个乡都争取建好一个特色村寨。四是加强分类指导民族乡村发展,扶持发展民族乡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建立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的示范区;帮助民族乡村各类经济实体参加省市举办的“农博会”、“林博会”、“茶博会”、“渔业周”等产销对接会、供需见面会,主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支持各地举办“品牌创新奖”、“少数民族致富模范”、“少数民族制茶能手”等评比竞赛活动。五是召开全省扶持高山族发展经验交流会,抓好高山族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做好高山族专项经费分配、入户抽查、监督管理工作,扎实推进扶持工作。

(二)紧紧抓住优先改善民生,力促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我们要围绕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支持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惠民利民的民生项目。一是努力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全面贯彻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召开第五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暨民族文化建设研讨会,继续扶持民族乡村文化站、室和支持宁德中华畲族宫建设,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支持各地举办畲族“三月三”文化节,开展全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认真贯彻全国民族古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牵头省份的有关工作,有效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扎实抓好民族教育工作,进一步办好4所大学民族预科班,继续做好民族中小学寄宿制改扩建工作,落实好我省民族中学及普通中学民族班少数民族中学生助学金制度,支持各地开展少数民族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三是继续帮助民族乡卫生院增添医疗设备,民族村卫生所改善医疗条件,帮助民族地区保护和开发畲族医药;推动各地落实“应保尽保”,将少数民族群众全员纳入新农合、城镇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让各族人民享受应有的基本生活保障;继续支持民族乡村抓好防灾抗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三)牢牢把握共同发展,推动挂钩帮扶民族乡工作有新作为

挂钩帮扶民族乡是推动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洪副省长就挂钩帮扶工作已在讲话中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民宗部门和民族乡,一是精心筹划帮扶项目。各地民宗局和民族乡要着力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认真做好帮扶项目调查摸底工作,突出本地特色,与挂钩帮扶单位一道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认真搞好项目论证、筛选、储备和申报工作,切实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强帮扶工作沟通联系。各地民宗局和民族乡要与挂钩单位保持密切联系,要经常向挂钩单位汇报工作,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工作指导。省民协委办公室要发挥协调、服务、督促、检查、指导的作用,推动各挂钩单位加大挂钩帮扶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各设区市开展挂钩帮扶民族村活动,把挂钩帮扶工作这一好机制延伸到村。三是抓好帮扶项目落实。各民族乡要建立由领导牵头的项目负责制,加强对帮扶项目及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切实使帮扶资金及时足额用到帮扶项目上。

第四篇:民族政策

以下关于我国的民族政策资料摘抄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民族问题概论》

一、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政策(222~223)

主要体现:

1、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科教事业的政策和法规

1)1950年11月,政务院《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

2)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

3)1956年《1956~1967年全国民族教育12年规划》

4)1980年《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

5)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有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上级国家机关应帮助民主自治地方发展民族教育。同时,富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主地大量地培养人才的权利。

6)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反是满六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1981年《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试行条例》规定“对青年、少数民族中的科学技术干部,要加强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

8)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人事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边远地区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

9)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还有地方性的文件,详细请参考四川人民出版社《民族问题概论》第三版227页以及260~2662、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和法规

1)1980年8月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当前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

2)1981年3月国务院转发国家民委、国家出版局发出的《关于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的报告》

3)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自治传统文化”

4)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可以“自主发展具有民族形成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5)1984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

3、发展少数民族为省体育事业的政策和法规(228)

《民族区域自治法》

4、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和法规

1)宪法规定“个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个少数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2)1954年《关于帮助尚无文字少数民族创立文字问题的报告》

2)1957年《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涉及字母的几项原则》

3)1991年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报告》

地方文件——1987年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1988年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管理暂行规定》„„

5、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和法规《清真食品管理条例》正在起草

6、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法规

第五篇:民族政策课件

国家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国家制度结 构下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族政策课件,欢迎阅读。

民族政策课件

1一、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2.知道民族平等的内容以及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内容;

3.掌握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二、情感目标:树立民族平等观,增强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学会民族平等的内容和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内容;

四、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常识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二)学习新知

1.阅读与思考

学生阅读后,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找学生回答>

2.分组阅读,思考:

(1)什么是民族平等?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我国民族平等有哪些特征?

3.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屏幕出示这些内容进行总结

5.提问: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1)小组讨论

(2)每个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进行小结,屏幕出示

(三)学生自由读《民族花园》,了解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产生办法。

(四)探究与体验

(1)投影屏幕出示《想一想》,找学生回答;

(2)投影屏幕出示《考一考》,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情景分析

(1)屏幕出示情景:一天,聪聪和同学们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几个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姑娘……他们觉得这些服装十分奇特,禁不住在这几个姑娘的后面窃窃私语。

(2)分组交流:民族服饰是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呢?

(六)小结

本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关于民族平等政策的常识,知道了民族平等的含义,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内容,以及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同学们要牢记在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区维护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平等。

民族政策课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民族团结的意义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过程与方法:

让同学们了解xx事件的性质,熟悉民族团结的内涵,要求学生明辩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参与类似的活动,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收集我们周围有关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特别是本班民族学生的事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

4、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大中国》。

2、师导入:大家都喜欢这首歌吗?歌中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生答:56个民族)那么56个兄弟姐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怎样才能使祖国繁荣富强呢?

3、生答后,板书课题:民族团结。

二、学文明理,激情导行。

(一)学习民族团结的意义,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1、师:今天老师邀请了6位同学在我们课堂作客。(出示课件)请根据他们的服饰打扮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2、生答:汉族、蒙古、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

3、师:你们回答得不错。那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高山族、土家族。生:朝鲜族、苗族。

生:白族……

4、师出示课件(中国地图),简要介绍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汉族、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及少数民族存在的优势。

(二)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

思考: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民族政策?看谁说的最多。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二、民族区域自治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归纳指导团结政策:

一、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二、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三、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四、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三)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民语亲密大接触,畅谈民族团结的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小组收集的最多。

(2)让我们一起先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子叫——双语词汇大竞猜。

女:下面我来说一下游戏规划:

1、请各小组派一名民族同学站到台前来,面向大屏。

2、小组其他成员背对大屏。

3、民族同学用民语说出物品的名称,并同时可用手比划,由汉族同学用汉语说出名称。

4、每组5个名称,时间为50秒,说出最多的为优胜。

5、如果民族同学用汉语不小心说出的物品名称或用汉语说出物品名称所含的字则不得分。男: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活动学会了几个物品的名称,谁来说一下。

四、语言对对碰。

男:语言是交流之门,我们班中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同学比较多,那就让我们通过下面游戏体会一下,学习非母语语言有多难,那么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同学学习汉语就有多难。到底有多难还是让我们亲自试一试。

女:下面我说一下游戏规则:

1、每组派出一名民族同学,说一句民语。

2、另一小组同学说出这句话的含义。

3、猜对的给该小组加分。

4、猜错,则由民族同学教大家这句民语,学的最快的同学,为该同学所在组加分。

男:通过刚才这个游戏我们都收获了什么呢?请大家谈一谈。

下载民族政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政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政策提纲

    1. 什么是民族?P2 2. 什么是少数民族?P3 3. 什么是中华民族?P3 4.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P4 5. 世居的少数民族?P5 6.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反映了什么?P6 7. 为什么说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一、 填充题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传佛......

    民族政策了解题

    民族宗教政策了解题 1、什么是地方民族主义? 答:地方民族主义亦称“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它以孤立、保守、排外为主要特征,忽视各民族团结在祖国大家庭中的重......

    民族政策常识复习题

    一、选择: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3、除汉族外,我国还有回族和满族也使用汉语。 4、早......

    民族政策宣讲主持词

    甘州区民族小学 民族政策法规进学校宣讲报告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近年来,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

    学习民族政策心得体会

    学习民族政策心得体会 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们认真参加学习了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张春贤书记、努尔•白克力主席在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八年级民族政策教案

    教 学 设 计课题: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七年级 一、教材分析: 1、《民族政策常识》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 《民族政策常识》在整个课程中位于中间部分,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它是小学民族知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