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少数民族政策的一点思考
关于少数民族政策的一点思考
为了照顾少数民族考生在民族文化、语言习惯与汉族的差异,非汉族的考生在高考中可以获得10分的额外加分,这在总分七百余分的考试中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分分必争的高考中,10分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重庆2009年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是汉族人,为获得额外加分,其父母利用行政权力在他的民族身份作假为土家族民族身份。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堂堂一省的高考状元竟然是作弊取得的,这对高考的公信力无疑是赤裸裸的质疑,声讨之声此起彼伏。
著名学者何清涟指出,在各少数民族眼中,中国当局是“汉人的政府”,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汉人并不这样认为。对这种“逆向歧视”的少数民族政策颇有怨言,许多人只要血缘中有一点少数民族血统,想方设法都要让自己成为少数族人,好享受那招工、招生、参军(包括复员转业后的安排)、提干的优惠。这是发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常见之事,任何人都无法否定。
何清涟分析认为,中国政府是三角形的顶端,维汉两族则算是三角形下端的两只角。客观地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维、汉、回、苗、彝等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内),政府当局一直在努力扮演着“超民族的政府”、“各族共和的政府”这一角色,并采取了一系列被汉族人称之为“逆向歧视”的少数民族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政治上怀柔、经济上优惠。比如计划生育政策只用于汉族,并不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在涉及到汉人与少数民族冲突时,汉人受到的惩罚严重得多,少数民族人士惩罚极轻甚至不受惩罚。上世纪70年代本人在湘西修铁路时,同去的知青与当地苗族人发生冲突最后暴力相向,虽然事件起因责任并不在汉人知青,但最后却有几人被判死刑,而苗人基本是教育了事,最严重是拘留——多年以前,那些地方当局处理民族矛盾基本按如此方略办理。对于那些被政府与汉人视为优惠政策的,比如少数民族不需实行计划生育,维族人的想法很质朴:你们汉人要管就管住自己好了。我们的孩子是真主赐给我们的,生多少都是真主的旨意,又何需你们当作优惠赐给我们?关于工作语言使用汉语的规定,维族人认为,你们汉人会说汉语是生下来就会的事情,而我们花很大气力学习之后,还是不如你们,这使维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完全沦入仰汉人鼻息生存的可怜境地。在维族人与政府当局的关系中,维族人处于政治弱势,不满日甚。但这种不满的实际倾泄对象,却不是那强势的“汉人政府”,而是处于弱势的新疆汉族移民——在汉人与维族人的关系中,维族人在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保护下处于相对强势。人们会留心到一
第 1页 /共 3页
个事实:在国内各大中城市都有维族人在当地做生意,但城管部门对他们的态度却与对汉人完全不同。城管对汉人的违章摆卖经常是无情横扫,棍棒相向;但对维族人的违章摆卖要客气得多。当年我在深圳华强路曾目睹过一次事件的发生:一位女青年向维族小贩购买核桃仁,摊上标明的价格是25元一公斤。等过好秤付钱时,一公斤却要收125元,维族小贩坚持说25元前那小小的一撇是“1”。双方发生争执,女青年想放弃购买,小贩却拉着不让走,最后对女青年大打出手。附近的保安过来干预,引发附近所有的维族小贩前来助战。此事的后果是第二天上百维族人到深圳市委门口静坐请愿,认为这是民族歧视。深圳市政府与市委的做法是尽力安抚并赔偿了“参战”小贩们的损失,然后通知各报社,不许报导这起纠纷,并让各单位口头通知市民,尽量不要去购买维族人的商品,以免因语言不通发生误会引致冲突——这种欺诈性的买卖如果发生在同民族人之间,最多只会当作商人缺乏商德的事例,但一牵扯到两个不同民族,就可能成为火药桶的引线。” 值得同情的是新疆的汉人移民,正常情况下,他们承受着来自政府那种逆向歧视的少数民族政策;冲突中,他们因为手无寸铁与处于弱势,往往又成为民族矛盾的牺牲品。
在一家中国网站上,有人抱怨深圳市警察不敢惩罚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小偷,原因是警察担心“政治麻烦”。这些人的外貌和语言都更像土耳其人,而不是中国人。
号称世界煤炭业老大的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要在内蒙古投资两千亿开采煤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也要把世界上四大优良天然草原之一锡林郭勒大草原打造成第二个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原来也是一个大草原,现在由于开发过度,土壤沙化严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经不多见了。
如何将民族和谐建立在国家对国民权利的普遍尊重与真正的民族自决与民族自治之上,而不是仅仅依靠执政者厚此薄彼的恩赐,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主张取消民族自治的人希望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来凝聚人心。这种主张的依据是相当贫乏、相当单薄的。毕竟,美国也不是靠讲什么美利坚民族而凝聚人心的。执政者应认真考量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以及其精神诉求。不注重不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我价值和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就必然会刺激其疏离感和分离意识。那么,该拿什么东西去凝聚人心呢,去团结少数民族呢?
谈到民族融合,有的民族和有的民族是水和乳,很容易水乳交融;同样是把少数民族汉化,有的就不难做到。中国第一大少数民族是壮族,但壮族人就不难接受汉化,历史上壮汉长期通婚,几乎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民族冲突。满族人将近一千万,现在还会满语的不到一
第 2页 /共 3页
百,可是没听满人控诉他们遭受文化灭绝。回族人虽然信伊斯兰教,但外貌上和汉人没什么区别,所以接受汉化也不大困难。内蒙古旁边就挨着外蒙古,照说是最受所谓境外势力影响的了,可是蒙古族人和汉族的关系也不算那么紧张,因为蒙古人曾经统治过中国,和满族人类似,蒙古人的汉化有很大的主动成分。近几年中国大陆的西藏和新疆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一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内蒙古自治区,却没有这个问题,使得内蒙局势相当稳定。当地人士认为,所以如此,与蒙古人和汉人通婚普遍及当局宣传民族团结有关。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在许多年中,国家最高权利机构中都有壮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的人士担任副委员长,如藏族的**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阿沛. 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蒙古族的乌兰夫、布赫,维吾尔族的赛福鼎.艾则孜、铁木尔.达瓦买提,壮族的韦国清、甘苦。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中,国家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中国大陆少数民族人口只占8%,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多数为聚居状态,但只有回族是杂居各地,是大陆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一支,从最北的呼伦贝尔盟到最南的海南省,都可能看到回族踪影。北京少数民族专家就指出,由于回族散居中国各地,分离势力并不存在,但其特殊生活习惯和民族性,经常容易与异族发生冲突,是令北京当局最为头痛的民族问题。有鉴于近年来国际回教势力积极连结,甚至输出恐怖主义,北京当局极为担心大陆回民与国际回教势力串联。
去年2月青海尖扎县也发生藏回冲突,事情起因于一位藏人被两个回民刺杀,当地公安逮捕回民后引发**,最后对回民从轻处罚,才平息了骚乱。从上述事例发现,大陆回族与异族的冲突只要不涉及政治分离问题,政府都会尽量采取怀柔政策应对。
历史上,壮族和汉族的一部分曾经互为同化,一部分移居广西的汉族被壮族所同化,一部分壮族则为汉族所同化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壮汉相互杂居是互化的地缘因素,互相通婚是互化的血缘因素,文化认同则是互化的决定因素。壮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将汉族同化的一个少数民族。
第 3页 /共 3页
第二篇:关于印度少数民族政策总结
按照西方的“民族一国家”理论,每个民族都有权实行自决或自治。也就是说,每个民族 都有权建立自己的国家或政权。印度实际上有很多民族,若按照“民族一国家”理论,印度岂 不该分裂为许多个民族一国家?这是印度政府最忌讳的问题。因此,印度将“民族一国家”理 论的基本逻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颠倒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印度政府不是以民族的 存在决定国家的存在,而是以国家的存在决定民族的存在或民族的多少,认为既然印度是一个 统一的国家,那么所有的国民都应该属于一个民族,即“印度民族”。英语中的“民族”与“国 家”可以用一个单词“nation”来表示,其“民族”概念的含义也是从“国民”演变而成的。印度 政府故意将“民族”与“国家”概念完全混同。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其政府又不愿承认,这就造成了一系列民族矛盾。印度独立后 的几十年里,之所以国内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政局动荡不安,与印度政府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 不无关系。无论用何种概念和理论来淡化印度的民族问题,问题的实质都是很难掩盖的。
。印度的民族政策是偏向印度教教徒和印地语 “语族”的,或者说这种民族政策是以印度教和印地语“语族”为中心制定的。
印地语“语族”没有被印度官方当做印度的主体民族或 民族主体,印地语也没能成为印度民族主义最重要的象征。而印度教却是在印度人中间最具 共性的宗教(其信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印度的政治家因此就利用它作为民族主义的 基础
印度教教徒就是主体民族或多数民族,其 余的就是少数民族。许多印度人反对印度政府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主义,不赞成将印度教教徒 视为一个民族,@但他们没法扭转局势。
。印度的民族政策从本质上首先表现为歧视和压制非印度教教徒,其次表现为歧视和压 制少数民族(包括信奉印度教的非印地语“语族”)。印度的政权实际上掌握在北方操印地语 的印度教教徒手中。
印度的民族政策表面上看是为了维持其国家的存在、防止分裂,但其真实目的却是推行民 族同化和宗教征服。它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和宗教冲突升级。这不仅使得印度国内政治日趋复 杂化、社会不稳定,而且对整个南亚的局势也形成了冲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与巴基斯 坦、孟加拉国等国的矛盾也是这一政策造成的恶果之一。印度如果不对其民族政策做出调整,其国内矛盾与国际矛盾将很难缓和,并势必影响到它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
印度政府按种姓和部 落将一些群体划分为特殊群体,其划分的依据是语 言、聚居地区、文化以及人口数量等方面。与此同 时,政府也将这些群体视为不同于一般社会群体的 特殊群体———表列部落,并且通过法律、政策以及其
他方式对这些群体实行特殊保护,并在一定场合给予特殊照顾。这些做法与我国及其他多民族国家的 民族识别、民族划分工作有着共同点和相似性
印度是一个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种、民族、宗 教、语言和部落多种多样,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种姓制度。人种不同、种姓不同、语言不同和部落 不同,宗教可能相同;而宗教不同,其他方面可能 相同,这些因素完全交织在一起,导致印度民族的 多样性。按宗教划分,印度实际上有9个宗教民 族,但印度国家少数民族委员会出于政治目的划 分的宗教民族只有5个;按语言文化区域划分的 民族有13个;此外,还有本文要研究的属于赤道 人种和蒙古人种的真正少数民族——“表列部 落”。
第三篇: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照顾应届生定向
昆明理工大学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照顾录取应届本科毕业考生专用)
编号:
用人单位:(以下称甲方)
培养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以下称乙方)
学生本人:(以下称丙方)
一、乙方根据国家硕士研究生录取条件和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同
志(丙方)攻读专业2012级硕士学位研究生。
二、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4年。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作退学处理。丙方
被录取后,须将人事档案、户口和党团组织关系全部转入乙方。
三、丙方在校学习期间不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及相关生活待遇,住宿按乙方学生社区管理中
心的住宿收费标准交纳住宿费。
四、乙方按照国家法律、上级部门管理规定和乙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对丙方进
行培养和管理。丙方必须遵守乙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乙方管理,接受乙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丙方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乙方将根据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丙方达到乙方规定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具备乙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五、丙方在校期间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凡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
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经查实将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毕业时丙方须按协议要求到甲方就业,并按乙方有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丙方的档案材
料由乙方寄给甲方。
七、本协议有效期:自签定之日起至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学习最高年限自行终止。本
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丙方认真阅读本协议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丙方(签字):单位盖章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年月日
第四篇:享受少数民族政策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最终版)
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甲方:新疆大学 乙方:
丙方(定向培养研究生姓名、身份证号):
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中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应该是“①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或者②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就业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并报考为原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经新疆大学(甲方)研究决定,经考生(丙方)
同意,就丙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事宜,甲、乙、丙三方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为乙方录取丙方为 年 专业,研究方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 年。
二、甲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丙方进行管理,按培养方案对丙方进行培养。丙方学习期满、符合硕士研究生毕业条件,甲方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甲方授予硕士学位。
三、丙方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培养、管理、住宿等条件与甲方同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相同。甲方负责管理丙方学习期间的户籍关系和人事档案,丙方党、团组织关系转入甲方。
四、丙方必须遵守甲方学籍管理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学业。丙方在甲方的学习结束后,丙方本人在乙方地区范围内联系就业单位。
五、丙方中途退学、受开除学籍处分,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学习,甲方不负责安排工作。
六、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持有一份,按本协议执行全部条款。
甲方:新疆大学
乙方:(地区、单位或招生学院)丙方:(考生)甲方代表: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五篇:新形势下的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发展改革方针
新形势下的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发展改革方针
熊余松
(中南大学,经济系,中国 长沙
410000)
摘要:在当前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建设中,城乡发展之间所存在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在城乡发展拉开差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问题也暴露了出很大的问题。少数民族一直以来生活在我国偏远山区,如西南,陕北,西藏,新疆等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原因使得这里的生活条件较为低下。交通的不便,是阻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少数民族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得他们耐以生存的环境逐步退化,从而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与落后。由于地势偏远,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困难。出现了治病难,无钱治病的局面。由于少数民族人口稀少,民族文化教育也受到极大影响。普遍学生受汉语文化的影响而汉化。课堂教育也缺乏民族文化教育,从而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逐步远离了大众,出现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茫然。究其原因也存在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不够重视与缺乏管理,对民族政策的执行缺乏力度。对此我国少数民族改革与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
医疗卫生
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多种文化的交织与往来。使得这个大家族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文化色彩。在这种文化下,少数民族的文化为这种华夏文化了增添独特的色彩。少数民族文化充满了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独特的民风习俗与朴实的文化礼节,为我们演绎着民族灵魂与礼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似乎人们早已忘记这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内心观念的转变,似乎也在预示着要淘汰这种文化。然而中华民族文化是几千年民族的文化结晶。保护与传承这种文化,不仅是为了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结晶,也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从而为形成我民族文化多元化与独特化创造应有的条件①
一.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恶化整治
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山区,文化教育普遍低下。没有形成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川南一带如兴文,珙县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众没有对环境采取的应有的认识与保护,使得原有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养殖产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阻碍。更为严重的是一到夏天珙县南广河这一带都会形成断流,这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少数民族地区赖以生存的是土地,百分之八十的人从事土地耕种,因此水源的断失,进而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同时为了扩大生产,盲目的开垦荒地,滥发森林,从而加剧了水土的流失。同时也出现一批批水利工程的建造与不合理的灌溉,虽然水电是洁净能源,但水利工程却加剧了河水的断流。这同样也严重的影响到水土的流失。但这些并没有让这里的人感到担忧。在农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下,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也在破环着当前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农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而形成农业经济的不断下滑。出现大量土地由此而荒废的景象。⑴对此宜宾兴文少数民族自治区拟定了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及其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有关政策,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⑵组织农业生产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遴选几实施;指导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合理的开发和应用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地的破坏,组织农业资源区划﹑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指导农用地﹑宜农滩涂﹑宜农湿地⑷﹑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⑶同时拟定农业产业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负责农产品及绿色食品的质量监督﹑认证,管理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负责绿色食品﹑南亚热带农作物生产和农业工程勘测设计的管理工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⑷对工业发展而言,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巩固经济发展企业稳向好的关键时期,各地区部门更是要把节能减排放在第一,从而实现开发洁净煤,智能电网,能源低消耗的培育以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不竭动力。并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的投资与维护,科学的进行农业基础发展。
二.医疗卫生的福利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的执政纲领和路线与日俱进,在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下,医疗改革也同样提上了日程,医疗问题一直以来是老百姓所关心的话题。生活条件的提高,同时也应发各种疾病的产生。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经济条件的低下和地理环境的偏远严重的阻碍了民族群众的就医问题。同时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很多民族群众忘尘莫及。导致许多人因无钱治病而弃医。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企业和地方就已经开始了自发地对传统职工医疗保障进行了改革探索,如医疗费用定额包干或仅对超支部分按一定比例报销,以及实行医疗费用支付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办法等,这些改革实践的持续发展也为职工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呈现出一种由公费医疗制度向适度自费制度的过渡。
对此宜宾市兴文县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环境,进行了新农合医疗方案的实施。对每一位少数民族进行医疗保险的购买,从而减少民族地区人民就医难的困境。每年政府的会对每一位
少数民族成员购买50元的医保,只要老百姓去医院治疗,就能获得百分之八十的报销,但往往在这样的改革机制下,许多老百姓去医院治疗时,医院为谋取利益,增加收入,往往要求他们住院治疗,本来不是很重要的病,却要花几百元。除去医保还是得花个七八十,根本上没有在很大的问题上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而医疗环境还是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遇到重病患者医院也不敢接受这样的病人。只有把这样的问题向大医院抛。⑵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化水平的低下,往往会在申请医疗报销的问题上遇到很大的困难,民族地区的医疗费用的报账手续及其复杂,往往涉及到各种的签字与盖章。只有有这些手续才能得到相应的报账费用。民族地区的老百姓大多生活在山区,而往往许多医院的设立却在镇上或乡上,因此而来的是,一但遇到突发症状就医就很困难,据我调查许多在山区的少数民族老人,他们晚年很容易得一些小毛病,一但有点小感冒就会发病,而因为家远离医院就不去看病。本来不大的病却越拖越重,同时有些时候的突发症状是完全可以拯救的,但他们的子女却认为他离死不远了而放弃治疗,地势偏远就算去也来不及了。
民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传承,它记载了民族发展的历史与精华。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思想文化。而在当前文化大潮流下,民族文化受到了汉字文化的强力冲击。这要表现在课堂教育以汉字文化教育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受到汉语文化的冲击必然会有对民族文化的遗弃。根据调查,在四川宜宾珙县地区,生活在以汉族群众为主的少数民族90后都不会说自己民族的语言,而90年出生以前的基本都会说自己的语言。而在民族聚集地,不管是小孩还是年轻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民族语言。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周边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在交流,而在汉族聚集地民族学生都以汉语进行交流,于是时而久之就养成了说汉语的习惯,而渐渐的遗忘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这样的主要原因不仅在平时的交流,就连在学校,学校也没有设立民族学生教育的课程。珙县王五寨是川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每年的初一到初四这里会举办花山节与民族歌曲对唱大赛。家家户户的少数民族有民族服装的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衣服来到这里来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来到这里的民族同胞们会在用自己的语言谈论着家里的各种事情。那场面呈现出了民族同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族情歌的对唱,虽然外人不懂其含义,但这些歌声却是民族同胞的真挚情感。它从另一个方面放射出了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保留与传承这种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教育部门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工作,不要一味的以汉语教育为主,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民族同胞的文化重视,对民族群众进行定期的培训与交流,让更多连自己民族语言都不会说的民族同胞多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让汉族同胞能够爱上这种文化,同时也去保护这种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