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提纲

时间:2019-05-13 10:5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政策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政策提纲》。

第一篇:民族政策提纲

1. 什么是民族?P2 2. 什么是少数民族?P3 3. 什么是中华民族?P3 4.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P4 5. 世居的少数民族?P5 6.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反映了什么?P6 7. 为什么说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红 P107)8. 为什么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什么)?(红 P107)9. 新疆的哪些文化艺术对内地产生过很大影响?(红 P107)10.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红 P107)11.历史上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具体事件?(红 P108)12.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P19 1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4.民族平等的地位(红 P108)(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基石)15.什么是民族平等?P21 16.民族平等的表现?P21 17.各民族真正平等表现在哪些方面?P21 18.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19.什么是民族团结?(红 P108)20.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红 P108)21.民族团结的地位?(红 P108)22. 为什么在新疆各族人民要牢固树立 “三个离不开” 的思想?(精编 P118)23.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P27 24.如何维护民族团结:(1)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3)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25.什么是三股势力?P27 26.为什么要打击三股势力?(精编 P119)27.影响新疆的主要危险?P27 28.怎样正确认识民族分裂主义与非法宗教活动 P27

29.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红 P108)30.反对分裂、**,青少年怎样做?P28 31.作为新疆的中学生,我们应该为新疆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些什么?P28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课本 P42)3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P29 34.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什么?P29 3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P29 3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P30 37.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P31 38.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P36 39.如何全面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P36 40.如何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P36 41.中学生为什么不能参加宗教活动?P42 42.中学生如何树立科学世界观?P44 43.如何理解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帮助和支持以及新疆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P60 44.半个世纪来,新疆取得了哪些成就?(红 P111)45.新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红 P111)46 怎样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红 P110)47.青少年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红 P111)


第二篇:自己整理《民族政策常识提纲》

民族政策常识内容

注释:带有“★☆、※”的必须识记、理解、掌握

一、民族平等政策

1.识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的含义

解读:在民族平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2.识记并理解民族平等的含义和民族平等政策的内容

解读:(1)民族平等的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包括的内容:

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的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3.识记我国民族平等观的特征

解读: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4.理解我国民族平等的意义(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政策?)

解读:①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②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不论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二、民族团结政策 1.识记民族团结的含义

解读: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2.识记并理解党和国家民族团结的含义(内容)解读:我国民族团结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内容):

①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②维护、促进个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③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3.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政策?)

解读:①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②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发展。③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④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链接:青少年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解读:①认真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政策。②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坚决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③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④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奠定知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民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3、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

4、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5、我国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6、我的自治区有5个,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7、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总面积为61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面总面积的64.3%,总人口1.6亿。※

8、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9、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四、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切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

2、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政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3、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或原因)(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1、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新时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些方针政策主要有: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2、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双赢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5)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

(3)在民族院校增设紧缺专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采取(4)有效措施和办法培训、提高现有的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5)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6)建立和健全农村牧区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实用科技的普及、培训和示范推广(7)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在民族地区建功立业

(8)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支援,如聘请专家兼职、组织科技工作者讲学和短期工作,开展技术协作、帮助培训人员等 ※

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1)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2)加快“两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3)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4)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

(5)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援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6)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7)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8)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德育工作

6、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1)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2)采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做好重点文化工作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4)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5)大力培养人才,加强地区文化队伍建设

(6)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7)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7、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和措施(1)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

(2)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防病治病的妇幼卫生工作(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建设(4)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5)搞好对口支援工作,把帮助培养当地的卫生技术人员摆在首位 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3、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4、党和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和措施:(1)重点培训、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2)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

(6)为民族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六、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进行;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障;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全国人民的支持;等等。问题:怎样认识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建设活动? 答案:①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这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

③这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④这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体现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问题: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①我们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②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积极参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③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④多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各民族同学要平等相处⑤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为实现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问题: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政策、措施?

答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修建青藏公路、铁路;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实施“援藏工程”;设立“少数民族扶贫专项贷款”:中东部地区在省级重点中学中开办“西藏班”、“新疆班”;等等。

印欧等五个语系。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本族文字,数量达种。

3、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措施:(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设立专门的机构

(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

4、国家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普通话

七、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我们党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就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意义),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八、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形式。

3、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信仰佛教的有藏族、傣族等。※

4、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

(1)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广大宗教信徒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能够引导宗教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5)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问题: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

第三篇:民族政策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内容

1.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4.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8.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

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工作报告。

四、民族工作的主题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并对其内涵进行全面阐述。

五、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主线

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六、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七、我国民族工作的生命线

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石的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政策,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生命线。

八、开展民族工作的“四个坚持”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九、开展民族工作增强“四个认同”和“四种意识”的思想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四种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

十、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思想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十一、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坚持的“四个不动摇”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必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

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 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

十二、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六个“毫不动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010年9月在与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强调指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做到六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为民族地区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证;二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升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实力;三是毫不动摇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四是毫不动摇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五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能力出众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六是毫不动摇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自觉维护安定有序的大好局面。

十三、党中央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概括为“五个始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010年9月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动员讲话中,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概括为“五个始终”:一是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民族工作主题;二是始终切实遵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个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三是始终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重要思想;四是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一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十四、尊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规定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相应节庆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凡属少数民族习惯的假日,由各少数民族集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规定放假日期。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不以春节为传统节日的少数民族地区,春节是否升挂国旗,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纪念日和主要传统民族节日,可以升挂国旗。

十五、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清真食堂、清真灶的规定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东乡、保安、撒拉等10个民族群众有清真饮食习惯,禁食猪肉。

1.凡是有清真饮食习惯和少数民族儿童学生寄宿中小学和幼儿园,必须建立清真食堂。已经建立清真食堂的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防止非清真食品进校、进园,严禁在这些学校、幼儿园门口设立非清真食品摊位。

2.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凡在学校进餐的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学生(含教师)达一定规模并已建立食堂的,应单独建立清真灶,设立清真食品专卖窗口,做到有专人负责,专用灶具和炊具,严禁与非清真食品灶具、炊具混用;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较少,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灶有困难的以及已实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学校,也要为他们就餐提供方便。

3.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时,不准以不具备清真餐饮条件为由拒绝接受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或因为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人数少而不执行有关规定。

4.建立清真食堂和设立清真灶,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各级教育、民族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按要求设置清真食堂或清真灶。同时对已经建立的清真食堂和清真灶要严格把关,采取措施继续办好,为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十六、关于禁止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行为的规定

《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为了保障少数民族欢度本民族节日的权利,国家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少数民族的习惯制定放假办法;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为了防止发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国家法律法规对新闻、出版、文艺、学术研究等有关单位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刑法专门设有“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追究。

十七、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方法

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都归结为民族问题。

国家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为主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国家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凡属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依法处理。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加强调查研究,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事发当地。

坚持教育疏导。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坚持说服教育,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决避免因工作简单化而激化矛盾。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亲临现场,面对面做工作。

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外部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旗号插手、干预中国的

民族问题,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境内外各种恐怖主义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极端主义势力对中国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

十八、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应把握的七项原则 一是快速到位,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是准确定性,依照政策和法律妥善处理; 三是疏导为主,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广大群众; 四是坚持原则,始终掌握同一标准和尺度; 五是分级负责,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

六是协同一致,党政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七是善用优势,充分发挥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

十九、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的要求

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作出工作部署,并切实抓好落实。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政策措施,让各族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建立民族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关心和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充实民族工作部门,健全机构,充实力量。要加强培养培训,下大气力建设一支具有很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较高理论和政策水平、丰富民族专业知识、务实工作作风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要切实帮助民族工作部门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各级统战部门和民委要认真履行职能,搞好综合协调,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坚持实行和进一步完善民委委员制,充分发挥各委员单位在民族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学习民族法律法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不断提高驾驭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凝聚人心、维护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和建设。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深入进行的情况下,民族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集中群众智慧,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密切关注世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对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影响,注重借鉴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工作手段,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三,夯实基础,健全组织。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各族群众,担负着具体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须落实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来。要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要切实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准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及时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注重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特别要帮助民族地区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解决实际困难。

第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各级干部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带领各族群众埋头苦干、不懈奋斗。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依据各族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想事情、做事情,按照客观规律作决策、干工作。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好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切实关心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多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选自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十、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一种以信仰和崇拜神灵为核心的古老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历史现象。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的、极为复杂的人格化。”(《反杜林论》)

当前,宗教问题又和领土纷争、民族问题并称为影响世界的三大热点问题。

二十一、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十二、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中国法律规定,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的本质是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几乎所有的邪教组织都盗用过传统宗教的教规、教义和信仰术语,并将其夸张和歪曲,为它的反社会目的服务。

而我国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提倡对所在社会采取包容接纳和参与的积极态度,大力提倡优良的社会伦理。把爱国守法、热心公益、维护社会稳定、共同建设文明进步的社会作为信教群众的自主意识。

因此,邪教根本不是宗教,它是一种邪恶势力,是危害社会的毒瘤。

二十三、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还是一种一定形态的文化现象,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宗教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还是一种同一思想信仰的人们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也就是与宗教信仰、宗教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所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对于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只要引导的好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封建迷信是从有神论观念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是宗教。在我国,封建迷信主要是指那些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利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巫术,进行装神弄鬼、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如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字算命、看风水等等。这类封建迷信活动,起着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心、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作用。此外,我国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并不多,但信鬼神和命运的却不少,他们有时也烧香叩头,求神保佑。如果我们把宗教和迷信当成一回事,势必把凡是信鬼神和命运的人都看成是“宗教信徒”,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二十四、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遵守宪法、法律、政策,符合各教传统经典、教义、教规、戒律,在县级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内的宗教活动或个人在自己的住所进行由家庭信教成员参加的拜佛、诵经、祈祷、礼拜、封斋、终傅等正常的宗教活动,否则为非法、违法宗教活动。

二十五、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

伊斯兰教于公元610年由穆罕默德创传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中国穆斯林也称他为“人”或“主的钦差”,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在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东乡、撤拉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中传布。国务院曾于1965年6月2日规定:“今后对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是《古兰经》。有五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仙、信经典、信使者、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伊斯兰教有体现伊斯兰教信仰的五项基本功课的“五功”,简称念、礼、斋、课、朝。

穆斯林到哪里,哪里就有清真寺。它们不仅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各地传布的物证,能够反映各有关少数民族群众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还为研究中国一定时期的建筑艺术等保存了实物资料。

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有三:(1)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日(往下注明的月、日,皆指伊斯兰教历),(2)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十二月十日;(3)“圣纪”,纪念穆罕默德诞辰,三月十二日,相传此日又是他逝世之日,故又称“圣忌”。

穆斯林的食俗禁忌有:不食猪肉,不食凶禽猛兽,食肉动物不吃,吃草不反刍的不吃,自然死亡的不吃,鹰嘴的不吃,血液不吃。可吃的禽畜,不经阿訇诵经宰杀的不吃。

二十六、宗教工作的“四句话”基本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尊重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群众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切实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增强自养能力,形成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的人士手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二十七、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宗教信仰自由受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要宣传无神论,但不能简单地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要严格区分、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宗教对外友好交往,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不允许境外任何宗教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要支持他们加强自身建设,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爱国宗教界人士是团结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树立公民意识,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所有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都必须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二十八、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或者干扰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正常的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益;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益。要坚决纠正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排斥和歧视信教群众、侵犯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现象。

二十九、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相分离原则的规定

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相分离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民教育,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学校宣扬宗教;鼓励宗教界爱国人士在信教群众中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动员适龄儿童入学,调动信教群众支持办好国民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对各族师生进一步加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世界观,不断增强各族师生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邪教影响的能力。民办学校应当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十、胡锦涛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1.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贯彻好、落实好。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中国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2.要加强信教群众工作。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努力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增进共识。要真心实意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和支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3.要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要加大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要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他们增强自养能力,依法依章搞好自我管理,反映信教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

十一、宗教和谐的主要内容

2011年1月28日,我国五大宗教共同召开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发表《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一要促进政教关系的和谐。二要促进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三要促进宗教与宗教之间关系的和谐。四要促进宗教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五要促进宗教对外关系的和谐。六要促进宗教内部的和谐。

十二、国家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与宗教界交往中的“十不准”

一不准未经批准参加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以下简称宗教组织)举行的宗教活动。

二不准未经批准在宗教组织举办的活动中代表国家宗教局发表意见。

三不准未经批准在宗教组织和宗教组织开办的企业事业单位或临时性机构兼职。

四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安排亲友在宗教组织任职或工作。

五不准插手宗教组织的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以及经营活动,谋取私利。

六不准要求宗教组织以及宗教人士、信教群众支付应由自己或者亲友支付的费用。

七不准以各种名义占用宗教组织、宗教人士的住房、交通工具、办公设备等。

八不准收受和索要宗教组织、宗教人士的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

九不准在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中挑起矛盾、制造不和。

十不准用粗暴的语言和行为对待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

十三、妥善处理关乎民族宗教重大事件必须要坚持“五个维护”

“五个维护”是指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这是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第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来的。在2010年5月份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重申了“五个维护”。

十四、高校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规定

努力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少数民族人士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积极团结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坚持宗教活动在宗教场所进行,禁止在高校校园内进行传教和其它宗教活动。坚决抵御境外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渗透、破坏、分裂活动。要注意研究高校中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新情况,发现和及时处理各种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突发事件。要防范和抵制各种邪教。

第四篇: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方面讲话精神

一、福州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情况

根据2006年专项调查统计,福州市共有82个少数民族村,2个少数民族乡,619个村民小组,共有少数民族户数9992户,少数民族人口38869人。在8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中,畲族村76个,回族村5个,满族村1个。少数民族主要遍布全市7个县(市、区),数散杂居型,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其中聚居最为密集的分布在连江小沧乡、罗源县霍口乡及晋安区日溪乡等地。以畲族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地处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

二、孙春兰在全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一)要着力推动我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使民族地区尽快赶上全省发展平均水平,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要着力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加强社会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真情关心少数民族贫困户生活,保护和发展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三)要着力维护我省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和民族工作成就,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和群众基础。她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解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新问题,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形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不断取得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更大成绩,为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省民族宗教厅王聚仁厅长在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暨挂钩帮扶民族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落实国家民委、国家宗教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民族工作突出抓推动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工作突出抓依法管理促进宗教和谐,按照“三个紧紧抓住”、“四个牢牢把握”、“两个着力加强”的要求,扎实做好新的民族宗教工作。

(一)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力促少数民族乡村经济跨越发展

我省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民族乡村经济加快发展是我们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全面贯彻省委孙书记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三个着力”的要求,积极争取扶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协调争取省直有关部门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工程等方面向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群众倾斜优惠。认真做好我省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民委《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的衔接。要专题研究相对集中连片的贫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政策,积极与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内司委及时沟通衔接,做好《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修订工作。二是大力扶持民族乡村惠农项目建设,做好扶持项目筛选论证和跟踪检查工作,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好全省少数民族补助款,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将请各设区市和有关单位的同志座谈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进一步管好用好的办法。配合省直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少数民族自然村道路硬化、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工作,做好2011年造福工程中少数民族群众搬迁户安排和增补资金落实工作。三是做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族村灾后重建和开发旅游资源,做好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积极筹措资金,按规划分组织实施。各民族乡要按照洪捷序副省长的要求,每个乡都争取建好一个特色村寨。四是加强分类指导民族乡村发展,扶持发展民族乡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建立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的示范区;帮助民族乡村各类经济实体参加省市举办的“农博会”、“林博会”、“茶博会”、“渔业周”等产销对接会、供需见面会,主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支持各地举办“品牌创新奖”、“少数民族致富模范”、“少数民族制茶能手”等评比竞赛活动。五是召开全省扶持高山族发展经验交流会,抓好高山族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做好高山族专项经费分配、入户抽查、监督管理工作,扎实推进扶持工作。

(二)紧紧抓住优先改善民生,力促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我们要围绕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支持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惠民利民的民生项目。一是努力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全面贯彻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召开第五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暨民族文化建设研讨会,继续扶持民族乡村文化站、室和支持宁德中华畲族宫建设,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支持各地举办畲族“三月三”文化节,开展全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认真贯彻全国民族古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牵头省份的有关工作,有效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扎实抓好民族教育工作,进一步办好4所大学民族预科班,继续做好民族中小学寄宿制改扩建工作,落实好我省民族中学及普通中学民族班少数民族中学生助学金制度,支持各地开展少数民族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三是继续帮助民族乡卫生院增添医疗设备,民族村卫生所改善医疗条件,帮助民族地区保护和开发畲族医药;推动各地落实“应保尽保”,将少数民族群众全员纳入新农合、城镇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让各族人民享受应有的基本生活保障;继续支持民族乡村抓好防灾抗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三)牢牢把握共同发展,推动挂钩帮扶民族乡工作有新作为

挂钩帮扶民族乡是推动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洪副省长就挂钩帮扶工作已在讲话中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民宗部门和民族乡,一是精心筹划帮扶项目。各地民宗局和民族乡要着力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认真做好帮扶项目调查摸底工作,突出本地特色,与挂钩帮扶单位一道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认真搞好项目论证、筛选、储备和申报工作,切实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强帮扶工作沟通联系。各地民宗局和民族乡要与挂钩单位保持密切联系,要经常向挂钩单位汇报工作,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工作指导。省民协委办公室要发挥协调、服务、督促、检查、指导的作用,推动各挂钩单位加大挂钩帮扶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各设区市开展挂钩帮扶民族村活动,把挂钩帮扶工作这一好机制延伸到村。三是抓好帮扶项目落实。各民族乡要建立由领导牵头的项目负责制,加强对帮扶项目及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切实使帮扶资金及时足额用到帮扶项目上。

第五篇:民族政策

以下关于我国的民族政策资料摘抄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民族问题概论》

一、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政策(222~223)

主要体现:

1、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科教事业的政策和法规

1)1950年11月,政务院《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

2)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

3)1956年《1956~1967年全国民族教育12年规划》

4)1980年《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

5)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有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上级国家机关应帮助民主自治地方发展民族教育。同时,富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主地大量地培养人才的权利。

6)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反是满六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1981年《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试行条例》规定“对青年、少数民族中的科学技术干部,要加强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

8)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人事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边远地区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

9)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还有地方性的文件,详细请参考四川人民出版社《民族问题概论》第三版227页以及260~2662、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和法规

1)1980年8月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当前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

2)1981年3月国务院转发国家民委、国家出版局发出的《关于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的报告》

3)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自治传统文化”

4)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可以“自主发展具有民族形成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5)1984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

3、发展少数民族为省体育事业的政策和法规(228)

《民族区域自治法》

4、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和法规

1)宪法规定“个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个少数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2)1954年《关于帮助尚无文字少数民族创立文字问题的报告》

2)1957年《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涉及字母的几项原则》

3)1991年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报告》

地方文件——1987年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1988年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管理暂行规定》„„

5、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和法规《清真食品管理条例》正在起草

6、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法规

下载民族政策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政策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政策课件

    国家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国家制度结 构下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族政策课件,欢......

    民族政策5篇

    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一、 填充题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传佛......

    民族政策了解题

    民族宗教政策了解题 1、什么是地方民族主义? 答:地方民族主义亦称“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它以孤立、保守、排外为主要特征,忽视各民族团结在祖国大家庭中的重......

    民族政策常识复习题

    一、选择: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3、除汉族外,我国还有回族和满族也使用汉语。 4、早......

    民族政策宣讲主持词

    甘州区民族小学 民族政策法规进学校宣讲报告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近年来,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

    学习民族政策心得体会

    学习民族政策心得体会 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们认真参加学习了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张春贤书记、努尔•白克力主席在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八年级民族政策教案

    教 学 设 计课题: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