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送元二使安西20131114

时间:2019-05-12 23:1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古诗—送元二使安西201311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古诗—送元二使安西20131114》。

第一篇:20古诗—送元二使安西20131114

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朝、浥、舍、新、尽、故人等词语的意思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PPT 执 教 人:张国勇 教学时间:2013、11、14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以前,我们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体会到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出示课件)

2、简介王维

3、诗中到底要表现王维怎样的情感呢?老师先把课题写上,请同学们思考,我为什么这样写。

4、解题。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3、平仄朗读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让我忍不住想吟诵一番。(师吟读)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4)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如果要用一样景物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你觉得哪样最合适?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出示课件。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五、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布置作业:

1、完成《家庭作业》。

2、背诵。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学写作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王维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课前交流:谈话入手,了解诗人背景信息。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王维所作的一首古诗,来,齐读诗题。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谁来说说,透过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诗题,你觉得这首诗里会写什么内容?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古诗的内容真的如你们所想吗?快拿起课文纸来读读这首诗,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读正确。

指名读,相机理解:“浥”。

(1)这里面有一个字,“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首诗里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读准确。当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时,可以通过字义来判断。

(3)古诗只读正确流利是不够的,谁来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

3.解决问题,体会送别之情。

过渡:读了这么几遍,大家觉得诗里描写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吗?有没有王维送别元二的环境描写?哪两句诗呢?有没有写他们送别时的情景?(生答)

接下来看你们能不能结合注释,把对诗句的理解变成一幅画面。

(出示学习提示,指名读)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先读古诗和注释,边读边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钟)

(1)刚才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一定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来看看他们送别时的环境,谁把自己读出的画面讲给大家听?

【客舍】【朝雨】客舍洁净,杨柳鲜亮,驿道清尘不扬……这美丽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诗句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还有谁愿意分享你读出的画面?

【柳色新】说到柳,老师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生读: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情。请看:【课件】

这柳,在张籍的诗里出现过:【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这柳,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柳,出现在李白的诗句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柳,自然也出现在王维的诗句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几千年来,这柳不知见证了多少次离别,可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巧借杨柳诉心声”啊!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叫做寓情于景。

(2)我们接着交流,从后两句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呢?

【相机理解“更尽”】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两位朋友频频举杯共饮,不忍分离的画面。多少留恋与不舍,都化作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渺无人烟,满目的凄凉。岑参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后两句引读)

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是——风沙漫天;

渭城这里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是——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到了安西却是——举目无亲,难觅乡音。

(3)从繁华的渭城到荒凉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路的辛苦劳顿、孤独落寞,王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也曾经出使过安西。这是一段资料,请你来读。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去过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邻国间战争的残酷,所以在送别元二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揉合了多种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4)千言万语说不完,一切尽在美酒中。

① 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女生读】

② 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男生读】

③ 好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来,我们一起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齐读】

(5)【读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动!】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二、拓展读诗,感受诗人情怀。

1.读《相思》,感受诗人的柔情。

(1)同样是“借物抒情”,我们再来轻声读读王维的这首《相思》,结合注释,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借助红豆表相思之情。

(2)【课件出示红豆图片】这就是红豆。(生读:红豆产于南方,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提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而这首诗,又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赠与朋友李龟年的,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

(3)来,请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一起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想念。

(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了王维的两首送别诗,在你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重情重义、珍惜友谊……

看,大家品着诗句,慢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2.读《送刘司直赴安西》,感受诗人的豪情。

王维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这在他的边塞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他其中的一首边塞诗。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把诗读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学交流。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哪一句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强烈?

(3)唐代吐蕃强盛,每争安西,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最后一联王维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学们,这哪里是在送别呀,分明是在抒发自己保家卫国的豪情呀!(板书:直抒胸臆)

3.读《鸟鸣涧》,感受诗人的闲静。

同学们,王维不仅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杨柳、美酒、红豆等事物,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他也会慷慨激昂地抒发强烈的报国之念。不过,世人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公认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我们来看他写的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默读这首诗,想想从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环境清幽,作者的心也无比地宁静,轻轻地再读这首诗,看你能从哪个字里读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3)老师很奇怪,“花落月出鸟鸣”这些不都是动态的景物描写吗?怎么大家感受到的却是安静、平静呢?谁来解释一下?(是的,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

(4)仅仅20个字,诗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鸟,流水等事物,为我们展现出一一幅“鸟鸣山更幽”的画面。

①你看,【轻音乐起】【课件出示】桂花飘落,明月(怎么样?)升起,山鸟啼鸣,流水歌唱。空山的夜晚是那样的安静。

②千年以前,王维就在这春山里,看桂花柔柔地飘落,看明月——(怎么样地升起?)慢慢地升起;听山鸟低低地啼鸣,听流水缓缓地歌唱。诗人的内心是那样的宁静。

③今天,我们读着这首《鸟鸣涧》,眼前仿佛看到了桂花从枝叶间柔柔地飘落,看到了明月从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边好像听到了山鸟在树林中低低地啼鸣,听到了流水在山谷里缓缓地歌唱。我们的心中如此的沉静。

④【引导学生说完之后,师生对读】在沉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小结】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读出了一幅清丽安谧的画面。难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件出示)王维的送别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感受了诗人别样的情怀。王维的诗作存世400余首,【课件出示】我们今天所学的四首诗在他的创作生命中,只是沧海一粟,如果同学们想更深入地了解王维,那就在课下继续走进他所描绘的诗歌世界,走进他的诗意人生。

第三篇:古诗改写《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改写《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复习作文的类型,重点指导学生改写古诗,掌握古诗改写的方法。

2、通过改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学准备:

1、搜集送别诗,背诵送别诗。

2、课件:幻灯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作文,你们知道作文有哪几种类型(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看图、想象、应用文)。另外一种叫变式作文,它包括缩写、扩写、续写和改写。今天我们一起来攻克这个难关,研究如何改写古诗。

(板书课题)

2、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大体上有四种类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改写中的第三个类型----改变文章的体裁。

该怎样改写吗?老师这里有一个改写范例。

二、呈现范例,指点方法

(一)幻灯出示范例(指名读文,齐诵古诗)

这篇短文正是根据我们非常熟悉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改写的。相信从阅读中你一定感悟到了一些古诗改写的方法了吧!

(二)同桌讨论方法

1、改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幻灯出示)

(1)改写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要表现原作的主题。

(2)改写要把诗句扩充开来,大胆展开想象,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展开来写。

(3)改写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连贯与流畅,并运用修辞把文章写具体生动。如果你们能理解了上面的这些注意事项,相信今天的习作练习,你会完成得非常出色的!今天我们要一起改写《送元二使安西》。

三、讨论改写,拟写提纲

1、回忆古诗,把握主题,拟个特色标题(幻灯出示古诗)(1)指名读诗,简述诗意。(2)生自拟标题,班上交流。

(渭城送别、送元

二、深情厚谊、送别——)

2、确定文体,理清线索,拟出提纲。(板书)

3、合理展开想像,让人物丰满、情节生动。(板书)

(1)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送别?

(2)怎样使人物丰满情节生动?

四、激情表达,改写古诗

(播放送别视频)

1、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渭城客栈,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让这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倾泄。有信心吗?、学生改写古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播放音乐:送别)

五、展示作品,交流评析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与大家分享?

2、指名评议: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六、教师总结,作业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与诗人畅谈,获得的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爱。能用一句话来谈谈你这节课感受吗?

2、全班齐诵 改写顺口溜 :

改写古诗学问不浅,尊重原诗放到最先。

想像加工注意要求,前后协调语气连贯。

努力坚持多多尝试,古诗学习作用大显。

3、修改润色誊抄作文,有兴趣的同学选十一、十二册的另外一首古诗运用方法进行改写。

板书设计

送别前:天气、环境描写

(拟人、侧面烘托)送别时;千言万语,相对饮酒

(细节描写、插入法)送别后:心情、感受

(画龙点睛)

第四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微课

《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

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

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推敲》微课稿

文/李坤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推敲》,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搜集贾岛的有关资料,哪位同学原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老师也搜集到了贾岛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读PPT内容)

我们以前还学过贾岛的一首诗,对,就是这位同学说的《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在一个月光皎洁、树影婆娑的夜晚,贾岛来到郊外去拜访他的朋友李凝,非常不巧的是朋友李凝不在家,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宿鸟,扑棱棱的飞走了。课文的第二小节就是描写这个情景的。

大家读一读,找出描写这幅图的句子,你来说,你能读一下吗?(这时,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画面,你觉得是哪一个字最为合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同学们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一下。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好这句话。

贾岛月夜访友,可是朋友不在家,眼前这美好的夜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留了下来——《题李凝幽居》。出示古诗

范读古诗,这首诗中就有流传千古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在当时啊,贾岛为使用“推”还是“敲”拿不定主意,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呢?他非常纠结。

(过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再请大家默读这一节,说说你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贾岛用词的认真和投入?

同学们真会读书,理解的真透彻,像贾岛这种对文字锲而不舍的斟酌研究、反复掂量,就叫——推敲。

你刚才的朗读中知道贾岛冲撞的是谁的仪仗队啊?同学们知道韩愈吗?(出示韩愈介绍)

差人把贾岛带到了韩愈面前,韩愈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质问贾岛的?贾岛又是怎样回答的啊?请同学们试着来读一读。

听了贾岛诚心诚意、请求宽恕的回答,如果你是韩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宰相肚里能撑船,韩愈不愧为宰相,他很有兴致地思考起来。

韩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认为是用“敲”好,并且他给出了三个理由:(出示课件)你能找出来这个三个理由吗?仔细读一读这一节,找一找。

同学们就是一位位小贾岛,推敲的真好,这三个理由全被你们找出来了。

在韩愈的点拨下,就有了贾岛的这流芳千古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示)后来,人们就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出示)下面我们来做一回贾岛:推敲一下下面的句子中“宁静”和“安静”哪个词用的更好?为什么?小组内讨论一下,推选代表发言。

老师另外还搜集到了一些文字推敲的名句,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些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完成它们。(出示)

浅议一篇课文教学的基本流程

在课改大潮的研究与探索中,为给我校教师提供一个研讨的思路,围绕着如何教学一篇课文,怎样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我们在全县倡导了一篇课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历经5年的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个基本清 晰的思路,即: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多方感悟;精读课文,悟情明理;美读课文,积淀语言;研读课文,回归整体。现就这几个环节做一扼要说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愿意阅读文本,乐意与文本对话。为此,教师要巧设情景,激情导入,旋即唤起学生跃跃欲试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从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去一杯醇香的酒,意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阅读文本的强烈期待。

如特级教师杨献荣执教《春联》一课,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那一刻,由门前那一片翠竹而三改春联的趣闻导入,即扣人心弦,妙趣横生,又与文本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春联的感情波澜,可谓精妙、绝妙、精彩。创设情景就是让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悦耳的音乐中,在丰富的材料中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创设情景力求做到:扣题、新颖、精彩、激趣。

值得注意的事,创设情景要因文而宜,对于不易创设的可直接导入。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学校听课,见一位老朋友正伏案而思,我问他:“你在干啥呢?”他风趣地说:“在给一节课创设情景呢!可创了两节课了,愣是一个字没创出来。”

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宜创设情景,要因文而已,因情而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此环节意在通过初读课文,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叙述顺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把握与认识,为深层次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要扎扎实实落实四点:

(一)读通读顺课文:力求学生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回读,不读破句子。力求字字清晰,句句响亮,字正腔圆。

(二)牢固掌握生字新词。生字新词是阅读的障碍,但它构成了阅读教学的重

要资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零距离亲近母语的最佳形式,是阅读课堂上最能上出语文味得出彩点之一。拿到文本,教师首要的不是基于解读文本的内涵,而是反复吟诵,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音字、长句子加以细细关照,哪个词句学生会读错,那些字易写错,那些字词是文本的关键词,不仅要了然于胸,而且要有恰当的解决方法。教学语文知识要有耐心,一位美国学者说:“教一遍不会,教十遍;教十遍不会,教一百遍;教一百遍仍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两个字“耐心”。有人说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我想:笨老师笨就笨在缺少“耐心与和气”上。

(三)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在24韵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说的就是课文思路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是贯通课文的文脉,读者就应顺应作者的思路去阅读文本,去理解内容,去领悟表达。只有这样,才能驾轻就熟,易于把握,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受。

(四)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基础性的要求,就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读懂、知晓的内容。其实,文章的思路与内容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如:《九色鹿》一文,课文先讲九色鹿见义勇为,救起落水遇险的调达;再讲调达利欲熏心、恩将仇报出卖了九色鹿;最后讲国王知情严惩了调达。可见理出了课文的顺序,其文章内容随之呈现的清楚、明白,一览无余。

三、细读课文,多方感悟。

大家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三者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即学生充分、自主的个性化阅读,否则学生就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就势必缺乏三者之间对话的基础。在对话过程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讲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才能不看教师的眼色行事,才能不人云亦云。只有这样,对话才能不被教师所控制,所操纵,才有可能多角度、有创意的生成精彩的理解。

细读课文,多方感悟,就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用心地读,潜心地读,做到字字如目,句句入心。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边读、边想、边标画、边批注中自行探究,力求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即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不仅读懂一部分浅显的内容,同时找出、发现一些不懂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在巡回指导学生学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情。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是高手中的高手,处理起来游刃有余,可谓炉火纯青,令人拍案叫绝。每次课堂中,他都在学生读书的时候走到学生中间,时而对这个学生指指点点,时而与那个学生窃窃私语,时而把某一学生的好见解、好学法推荐给大家。以前我以为这是于老师再把精彩的答案、独特的见解告诉学生,后来,通过细细的琢磨,我才渐渐明白这是于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学,在掌握学生的学,难怪在他的引领下,课堂上高潮迭起,不断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四、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当代学者曹明海认为:文章可以清楚地分出三个层次的系统:一是语言文字系统;二是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本是题旨意蕴系统。他指出领会一篇课文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首先应是对语言文字认读的理解;接着是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形象、图景画面、以及环境、场面、情节等;其次是在此基础上体味、揣摩,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意蕴或主旨。即文章语言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此一月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读懂读透课文。怎样才处读懂读透?把握熟知课文内容,甚至能熟背成诵,仍算不上读懂读透,只有感悟理解出语言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揣摩体味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才算读懂读透。

大家知道,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珠玑张绎。细细想来,无非是围绕着一两个重点来讲的。此一月节就是要抓住揭示文章中心的一两个重点段让学生精读深思,潜心品味,反复咀嚼。就是让学生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词句,深究文中含着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课文的重点段往往是文中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文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是一个片断。有人针对教师逐段分析的讲读课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更有甚者:“宁可一处掘井,也不多处刨坑。”由此可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就要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段,细细地读,读出文章的情味。细细地想,想一想此段在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文章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此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心智活动,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放飞思维。在边读边想边标画边批注的自主学习中,通过熟读精思,潜心品味,反复咀嚼中有所思,有所获。以加深阅读的理解,提升阅读的质量。

2.抓准重点段,抓住重点词句,深究文本含着的意思。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要引领学生围绕重点段,抓住重点词句,揣摩体味感悟出文章含着的意思,在学生谈理解,谈感受,谈收获读懂读透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启发,又要善于等待,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要给予充分的宽容。要允许学生似懂非懂,模模糊糊,留有余地。因为教师的视界与学生的思界不可能完全一致,也没有必要完全一致,要适可而止。留下几个感人的形象,留下几难忘的镜头,让学生慢慢品味,不能硬赶着学生“悟”。侯文明老师在阳谷作课《番茄太阳》,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有点迷茫的时候,用简洁生动的几句话,升华了学生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品味语言的积极性,那么难懂的课文,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确确实实读懂读透了。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段时,抓住“统统掠走”,“放火烧掉”、“三天三夜,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让学生计算三天三夜是多少小时,多少分钟,答案是4320分钟,是8640个半分钟,然后放纯粹是火焚烧圆明园的录相。接着动情地引导,烧掉一幅价值连城的历史名画,只需半分钟,烧掉一个“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8640个半分钟,同时燃烧,将烧掉多少奇珍异宝,一座座金壁辉煌的宫殿,几分钟轰然倒塌,一幅幅价值连城的历史名画倾刻化为灰烬,学生的情绪由吃惊到愤慨,继而仇恨,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真正感悟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读懂读透课文水到渠成。

3.注重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

抓住重点段深究文章含着的意思还不够,只有把重点段放到整体中去理解,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军神》,只抓住描写手术中的刘伯承,疼得“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垫单居然抓破了,仍“一声不吭”,其意思 志顽强,学生能够理解,如果再引领学生体会在要命的眼部动手术,却不打麻醉剂,居然在眼部生生割了72刀,就连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都双手微微颤抖,当得知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还数刀数,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一块会说话的钢板。那么刘伯承为了革命事业,不惧怕疼的顽强意志,是多么崇高。只有上串下连,把人物形象放到全方位多角度去感受,才会高大丰满。可见把部分放到整体去理解之重要。

3、注重合作交流中的群体观念,在相互启发中培养阅读能力。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让全体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中桥险一段时,一生突然发难:“老师,敌人既然阻挡红军过桥,为啥只拆掉木板,而不把铁链炸掉呢?那不就挡住红军了吗?”这个问题老师始料未及,难以作答,但这位老师很机智:他说:对呀!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值得思考的问题,请大家好好想一想。不一会一生站起来回答:泸定桥太高了,两边又是悬崖峭壁,不好炸,所以没炸成。另一生反驳说:不对,如果在桥上放炸药包,一下子就炸断。老师仍然没招,又说:是啊;谁能解释这个问题,这时又一个学生站出来:敌人根本没想到炸桥,他们以为拆掉木板,只剩下铁链,红军就过不来。这时老师心里有了底,故意问:课文里没讲呀!学生说:课文里讲啦,课文里说:敌人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意思是说,除非插翅飞,甭想过来。这时老师来了精神,问学生:同学们他讲的怎么样?有的说:他讲得真好,有道理;有的说他是根据课文回答的有理有据,会动脑筋读书。老师说:敌人就是这么想的,但我们的红军硬是从铁链上攀过去的,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说:红军真了不起,红军真有超人的意志。还有的说:红军真是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可见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发挥学生的整体优势,及时评价引导学生的见解。试想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你谈一点精辟的见解,我谈一点精彩的感悟,他谈一点精当深刻独到的理解。这些闪光的感受体味,就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一旦穿成串扯成流,就是一条完美的价值不菲的项链,一旦大家都拥有之,那么读懂读透课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4、要注意评价语的预设,以升华学生的理解。

大家知道,对文本的解读: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因而学生在交流中的解读与教师解读视界是不尽相同的。关键是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朦朦胧胧的时候在善于点拨、提升,及时评价升华学生的理解。尤其注意学生一连串回答后对问题理解还不到位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领。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升华学生理解的总结概括性语言。如《珍珠鸟》一文,在学生理解完“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教师激情升华学生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在作家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信赖是一种关爱,是一份宽容,是一片呵护,是彼此的尊重。只有心中充满爱,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境界,请再读课文,让这温馨感人的场面永驻人间。由此可见:这样设计一是升华了学生的理解,二是彰显了教师的文化素养,三是体现了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五、美读课文,积淀语言

此环节是在学生读懂读透课文,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后,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感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即在“读进去”之后,再“读出来”。形成语言积淀。有人说: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忙忙地阅读一本书,语文课的消化,就是要把课文语言的大部分变成自己的营养。许多饱学之士,虽已高龄,论书作文,信手拈来,珠玑络绎。足见幼时积累语言的功底。我县七级联校大杨完小的景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很有一套成熟的经验。他的学生个个是读书迷,有个叫杨鹏的同学读书入了迷,就是去厕所仍爱不释手。他写的文章其成语运用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令人叹服。在青岛苏教版全国教材培训会上,柳斌先生指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养成是有规律的,小学3—5年级是语言积淀的最佳时期,别看他们虽然背了很多东西,依然不显山不露水,甚至较长时期也看不出多大进步,但积淀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个“飞跃”。有资料表明: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型,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要想达到终身不忘,语言实践必须经过300遍以上;要想达到运用自如,语言实践必须达到1000遍以上;一旦达到3000遍以上,这些词汇或句子就被认定为“母语”。读课文,就是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消化吸收语文素养,形成语言积淀。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在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有些教师在初读课文就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是不对的。近几年来,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常常流于形式,教师往往先入为主,先问学生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待统一答案后,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读。

比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爬山虎叶子一段时,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爬山虎的叶子美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美”。师穷追不舍: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用赞美的语气读。师旋即又问:那么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呢?学生七嘴八舍地回答后,教师又让学生一一圈划好,再让学生试读,一生读后,教师鼓励学生说:“谁能比他读得更好些?”另一生读后,教师再请男生读一读,读完后,再请女生读一读,如此三番地折腾后,见学生仍没读出味,读出情,始终读不出美,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做了过分地强调,既呆板,又生硬。一筹莫展后,教师指一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一遍,完事大吉。再看另一位老师的指导: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学生读文)师:请把你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热烈讨论)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谁来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生1:他的叶子绿得可爱。

生2:它的叶子的颜色在变化。

生3:它的叶子样子很好看,铺得也很均匀;

生4: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荡起绿绿的波纹,多美呀!

师:“请大家看插图,闭上眼睛想一想: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颜色在变化。一阵风吹来,还荡漾起波纹,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美丽的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练读后)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读得真好,让我也喜欢这些句子,谁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个个读得趣味盎然,有滋有味,有色有声。

由此可见,第一位老师把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感受、认识统一在自己的标准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学生体验的不是这么回事,怎么能读出情呢?第二位老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对爬山虎叶子的美的感受体会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样读起来才能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

六、通读课文,回归整体(略)

①读的训练②注意两个层面③关注三个要点④师理解教材⑤

这一流程的设计其特点是:突出了一个重点:读的训练,读像一条线贯穿整个流程“初读—细读—精读—美读—研读”,且每次读都有每次读的明确目的,每次读都比上一次有所提高,一层深一层,层层递进;强化二个层面:即读通读顺,读懂读透;关注三个要点:整体感知是基础,悟情明理是感悟;积淀语言是关键;注重四个方面:

教师:①钻研教材

透彻的解读②设计课堂语言,升华学生的理解,学生:①自主合作探究②体味感悟表达。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说教学理念: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在教学本诗文时,我们四年级组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加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前置性学习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起到引领和引导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句意,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在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诗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说教学内容组织与处理:

本课诗歌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明诗意、悟诗情、内化写法训练拓展。

在这三个环节中为了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前置性学习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进行预习,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多少来对资料进行查找,老师也会尽量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缩小到最少,为本篇古诗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关于本首诗的内容,诗意的学习较容易,所以时间分布较少,大概在十分钟左右,在悟诗情方面,学生相对较信掌握,所以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出示了一个补充填空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情感,大大减小了本环节的难度,让学生在此环节的学习中有了老师方面的指引,学习起来更加地得心应手。除此之外,还对本诗进行了资料 的补充,学法的引导,让针对性更强,在细节的处理上也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说教法与学法:

本着翻转课堂中,以生为本的理念,对于学生所学知道:知道的不教、难的知识自己交流探讨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诗句补充、写法指导的环节,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尤其是在拓展学习环节,层进式引读法、情境渲染法,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方法内化为已用,用简笔的画作与文字的基础上升华情感。

说教学程序:

本课诗歌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明诗意、悟诗情、内化写法训练拓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感悟送别情怀奠定了基础。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感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感悟渭城美景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景,指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2、从美景的背后感受淡淡的忧伤。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告诉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层进式的引读,读出这种淡淡的忧伤。为指导学生感悟诗的后两句离别情怀奠定基础。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而在之其中对于教学环节的创新我们主要设计在“文包诗”的内容中,以前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写作情感,但是这回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出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将这藏情于景的故事叙述出来,体现学生在语用中的收获。

说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课的多媒体主要是运用PPT来展示诗中地域差异的特色,用图片更加直观地告诉孩子渭城和安西地域环境的千差万别,体会到“劝君更进一杯酒”时诗人的不舍。

说教学评价:

多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开放教学的环境中,让学生能知道自己会说什么,愿意说主动去说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老师的提问来回答。

说板书: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进行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以景衬情 依依惜别之情

这样简洁明了,体现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20古诗—送元二使安西20131114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古诗—送元二使安西2013111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教材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入,温故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摆所中心校陈俊 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