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育改革纲要语文教学改革指导》读后感讲解
《新教育改革纲要语文教学改革指导》读后感
符贻敏
去年刚接触新基础的时候,我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很遗憾,对书中深奥的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今年叶澜老师又及时地给我们送来一份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精神大餐——《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书中关于语文教师的发展问题,做了全面的阐述。读了以后,我对于平时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新基础理念相联系,还颇有收获。使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疑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理念的影响下,我开始把课堂上的时间,空间和提问权,质疑权和评价权还给了学生,通过课堂的开放让学生动起来。经过反思,我的开放还存有弊端。
1、缺少向全体学生的全程性开放。
在上课的时候,心目中往往只有少数或者个别喜欢发言的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沉默不语,我知道自己没有做到让课堂的重心下移,应该下移到小组,下移到每个学生那里去。我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某一环节开放,如设计了开放性导入,让学生对文本自由发问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只是开放了这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又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所以这样的开放不是全程性的开放。
2、缺少有结构性的开放。
我在课堂上的多次开放,还采用了多种组织形式,如小组交流,小组朗读等,但是还是感觉中间好像有脱节现象,追究原因就是不同环节之间的开放是孤立的点,点点之间没有关联。
3、缺少回收与生成的开放。
在教学的时候只忙于放,但是对于开放生成的各种资源,包括学生的问题,观点,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乃至各种错误,不知如何“回收”和“应对”。在一次评课的时候,S老师说过她是如何利用生成资源的及如何应变的。在听《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阅读课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子的回答不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说这个扫路人的子女肯定不孝顺,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在这么危险的山上扫路。机智的老师没有被这个冷问题打蒙,而是出于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就顺着说下去,“是啊,你很会动脑筋,透过这个老人,你看到了一个社会现象……”但愿我今后的课堂上面对生成的资源,也能及时地回收和应对。
4、缺少实质的开放。
这种现象最常见于小组讨论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你从课文的那些语句当中理解这个人物的爱国的精神的”,仅仅一分钟就喊停,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这么短的时间,学生的个体没有得到充分思考,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开放就是成为了一种形式,成为教师为了教学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针对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基础普遍弱势的特殊情况下,更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然后交流,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010.5.4
第二篇:《新基础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后感
《新基础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后感
倪佳
暑期,我阅读了《新基础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针对书中分析的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我来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
二年级识字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数量上,认读“四会”汉字900个左右,继续鼓励学生大量认读“二会字”,而识字重点则要放在“字形”的把握上。在识字方式上,核心任务是在类结构学习中,扩大汉字量,用活汉字,欣赏汉字。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具体措施,我觉得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和移植。如:将教材里一个单元的生字按照类结构组成集中识字单元,编成若干识字课,如:按字音规律,编成同音字、音近字识字,按字形规律分为同偏旁、形声字、基本字加部首、合体字减部首、熟字换部首等识字课;按字义编成同义字、近义字、反义字等识字课。每课不超过十个字,将生字组成课文中的词和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上学期,我们祁老师就上过一节很有新基础味道的识字课,无论是在课前复习的鸟字旁和隹字旁的形声字,还是课堂中肉月旁和明月旁的形声字学习,以及最后“月字旁”生字的拓展,无不充分体现着类结构的识字教学法。这也说明,我们老师已经能够跳出以前点状地、单一地看一篇教材的思维模式,能够有一个单元和整册教材的背景。书中还提到:集中学完一个单元课文中的生字后,再集中精力学习本单元课文,识一批字,读一组课文,识字阅读交替进行,文本理解思路不再人为中断。我觉得这种方式在低年级段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相信孩子的识字效果会更好。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逐年下降而困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重复的要求,陈旧的方法,太多的灌输,不能顺应学生发展需要,书中给出指导:识字教学中,用“教结构、用结构”的策略,通过“自学前指导、学生自学、自学后交流检查”的课型,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切磋,老师的指导,提高生字识字率。这也就要求老师要随时分析学生的前在状态,不光是质量上也需要在速度上提出新的学习要求,比如:平时我们的课堂一味地让学生口头说记字方法,还总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单一且没有重点,可以适当减少口头分析时间,增加学生为记忆字形而动笔书写的机会,然后通过交流检查进行再次的巩固。识字课,动笔写字的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这样学生不光写了,还更好地记住了生字,同时,把识字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本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章节中,还提到了让我一直头大的问题,就是抄写生字数量的问题,过多重复、机械抄写,会造成学生厌烦情绪,对识字效果并不大,可不写几遍,总觉得他们掌握不了。而能分析学生的状态,考虑他们的基础,用汉字结构规律选择书写是适当减少书写数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同一类字,可选择较难、可以实现结构迁移的的重点字书写,这样就能减少机械化却又没有效果的现象,也减轻了学生负担。比起机械化的抄写,更重要的且必不可少的是运用,大量阅读、汉字夹拼音写小日记、用易错字组句子等等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下笔书写先思考,根据意思选择字形。
以上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一些感悟,今后我会继续研究新基础类丛书,不断学习,并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三篇:《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后感(邹玉)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后感
整个暑假期间,我反复地研读了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后,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位进入江湖不久的侠士得到了一本武林秘籍一样,对教育的理解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在平时工作中曾困惑我的一些问题,霎时间变得豁然开朗,一切清晰了起来。
追随着叶老师,感受着她的研究心血,探访叶教授的经典教育教学理论。在阅读中,我时而沉思,时而欢跃,时而皱眉,时而欣喜。阅读在行进,可我却总是忍不住思考叶澜教授多次提出的“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短短的几句话,在我的心中激起千层浪。叶教授还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
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理念的影响下,我开始把课堂上的时间,空间和提问权,质疑权和评价权还给了学生,通过课堂的开放让学生动起来。经过反思,我的开放还存有弊端。
1、缺少向全体学生的全程性开放。
在上课的时候,心目中往往只有少数或者个别喜欢发言的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沉默不语,我知道自己没有做到让课堂的重心下移,应该下移到小组,下移到每个学生那里去。我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某一环节开放,如设计了开放性导入,让学生对文本自由发问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只是开放了这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又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所以这样的开放不是全程性的开放。
2、缺少有结构性的开放。
我在课堂上的多次开放,还采用了多种组织形式,如小组交流,小组朗读等,但是还是感觉中间好像有脱节现象,追究原因就是不同环节之间的开放是孤立的点,点点之间没有关联。
3、缺少回收与生成的开放。
在教学的时候只忙于放,但是对于开放生成的各种资源,包括学生的问题,观点,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乃至各种错误,不知如何“回收”和“应对”。在一次评课的时候,S老师说过她是如何利用生成资源的及如何应变的。在听《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阅读课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子的回答不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说这个扫路人的子女肯定不孝顺,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在这么危险的山上扫路。机智的老师没有被这个冷问题打蒙,而是出于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就顺着说下去,“是啊,你很会动脑筋,透过这个老人,你看到了一个社会现象……”但愿我今后的课堂上面对生成的资源,也能及时地回收和应对。
4、缺少实质的开放。
这种现象最常见于小组讨论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你从课文的那些语句当中理解这个人物的爱国的精神的”,仅仅一分钟就喊停,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这么短的时间,学生的个体没有得到充分思考,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开放就是成为了一种形式,成为教师为了教学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针对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基础普遍弱势的特殊情况下,更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然后交流,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基础教育”让我知道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于是,我不再为孩子们的差异而烦恼,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孩子们在各个方面,各个阶段都可能存在差异,而这也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他让我认识到学生虽然幼稚和存在不足,但却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学生首先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的人。
在今天,我不敢说,我再也不会抱怨,也不敢说,我真的还会更“从容“,但我相信,我会不再因孩子们学不会某个知识点而责备他们,而是努力地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我也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和心态,真正与孩子们共成长!
第四篇:“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学习摘要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学习摘要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24日 作者:jy 【编辑录入:jy】
第一章“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研究总论
一、改革的背景:P2
1、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复杂性与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1)、全球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英语冲击
(2)、信息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个人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变化(3)、后现代文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状况
2、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复杂性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当代学校将向现代型学校转型,涉及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五个方面。
3、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与语文教师发展的关系:
(1)、改革针对的主要问题:讲读中心化、方法技术化、无人化、目标单一化(2)、改革研究的类型、问题域和关键词
(3)、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尚需深化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的问题状态还大致未变、学生意识尚需加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教学价值观尚待重建、语文教学的过程结构缺乏系统建构。
二、研究历程和基本任务:P16
1、研究历程:探索性研究阶段、发展性研究阶段、成型性研究阶段
2、性质和任务:转型性变革、任务一是入门,二是绘图。
第二章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价值理念结构
“新基础教育”教学价值观+语文学科教学价值观+语文教学活动价值观
一、教学共通价值观: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P28
二、语文学科教学价值观:P29
1、语文: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综合。汉语是基础性构成(能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文学是提升性构成(提升学生汉语表达和运用的能力,展现汉语的准确、精致和优雅)。P34
2、语文知识:汉语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综合。
3、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从而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每一种语文能力在每一个年段都要尽可能形成体系,同一个能力不同年段的差异点、衔接点和生长点也要尽量明确。
4、语文教学不同层面的育人价值:P38
(1)、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打造中国儿童的汉语根基、精神根基和文化根基;形成儿童的言语个性和风格。
(2)、从教学方法与工具的角度:教学方法和工具,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3)、从语文学科活动的角度:应渗透育人价值。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的具体综合:P41
1、教学设计中价值观的具体综合:
(1)、在语文学科整体策划中转化和渗透新价值观: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的重组与加工,即将语文知识按结构关系进行重组,从而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即实行单元结构化教学,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实行“长程两段式”的教学时间配置和教学方法。
(2)、在每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上转化和渗透新价值观:P45 强调以学生分析和教材分析作为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两大依据。学生分析、教材分析、目标制定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
在学生分析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年级特征和班级特征,同时具体分析学生在面对一篇新的文本时:A、已有的基础是什么?如已经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情感状态、态度、价值观、学习兴趣和成长需要?对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不能抽象,必须具体到一年或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所奠定的基础。B、要理解和掌握这一文本,还缺失什么?如是否缺失相应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C、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导致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能力提升点又是什么?D、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什么?即教师要具有年级意识、学期意识、班级意识和学生差异意识、提升意识。
在教材分析时,教师应注意:A、要克服依赖教参的弊病。要融进自身的生命体验,创造性地解读教材。B、要有单元结构意识。要把一篇文本放在一个单元的结构背景下进行解读,寻找其在单元内的独特定位。C、要基于学生立场。教师应基于教师立场和学生立场对教材进行二次解读。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应该融合起来,不能割裂。
2、教学过程中价值观的具体综合:(1)、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
向学生开放、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向生活世界开放、向不确定性开放。(2)、使语文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有机课堂:
打破教案意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捕捉课堂上的语文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集聚生成和交互反馈。
(3)、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生命的课堂:(4)、使语文课堂成为各种资源价值提升的课堂:
3、教学反思中价值观的具体综合:
(1)、以“新教学价值观转化渗透和具体综合的过程及成效”为核心进行反思。主要反思“目标”、反思“转化”、反思“资源”、反思“提问”、反思“问题”、反思“改进”。(2)、教学反思不是一次性的。
一度反思是说课反思、二度反思是听了其他老师的评课后再一次进行的反思。其次,教学反思要从现场研讨到后续研究。具体做法有:反思性后续、重建性后续、写作性后续、评价性后续。
第五篇:新教育改革纲要学习心得
新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要提高教育质量,当然就要提高教师质量,因为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者,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实现。然而,目前不少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确实是不容避讳的现实问题,而且,教师非专业化的问题更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除此之外,学校必须花大气力,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升知识层次;学校必须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平等对待,并配齐配足专任教师;学校必须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大胆探索教育教学艺术,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学校必须制定一整套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细则,导引教师,指导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总之,通过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