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教学做合一
践行教学做合一,打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盱眙县淮河实验小学 张佐梅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性。高效课堂需要解放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释放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做”为中心,把课堂与大自然、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达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的目的。践行“教、学、做的合一”,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率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高效课堂 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的教学论。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光“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生光学而不去做,也不能算是学。教与学这两个活动都要以“做”为中心来展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由此看来,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方法的三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课堂一直偏重于“教”,忽略了“做”这个中心。“重理论,少实践”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的“做”,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所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 推进,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性。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教学做的合一”,才有可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出目前低效的局面。那么,怎样使这三者合一呢?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怎样去“做”呢?下面结合一些课堂实践说说我的看法。
一、解放课堂,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打破了传统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空间、时间要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动手操作;解放眼睛,使学生学会观察;解放嘴巴,使学生能说会谈;解放空间,使学生能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获取生活中的学问;解放时间,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作业中解脱出来,把时间用刀刃上。与此同时,教师也将感受到课堂积极向上的氛围,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学一年级下册《雨点》一课时,雨点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姿态是学生的理解重点。读完诗歌我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雨点在不同的环境里姿态不同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都陷入了沉思。我把池塘、小溪、江河、海洋水流的录像放映出来,放手让学生讨论。学生大胆设想,纷纷发言,通过对比,和同学互相交换自己心得,最终自己找到了答案。在理解课文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配上动作,把诗歌的内容诵读几遍,这课的教学任务就轻松的解决了。解放课堂不但把教师从传统的主灌输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也将学生从严谨的课堂中解脱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率也事倍功半。苏教版教材中单元练习里的“口语交际“,这些交际内容光凭借教师 的讲解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如:“指路”、“学会道歉”“判断图片中的小朋友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的想一想、演一演、议一议。学生在头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都得到了解放的同时,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教学方法,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让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开拓,让学生在摸索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手、眼、口、脑都动起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被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以学定教,走出课堂,融入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很多我们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很多时候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来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大自然四季更替,万物变幻,祖国的山河景色或秀丽,或磅礴,或旖旎„„我们从文字上让学生想象还是非常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如:习作教学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再把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手摸到的等一一写下来。有了素材,学生的习作自然水到渠成,内容充实,情感丰满。再如:教学《夹竹桃》、《广玉兰》、《荷花》等一类写植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枝叶、花朵、姿态。当学生对这些植物熟悉了,再读课文中的句子时脑海中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植物的影子,这些植物的特点不用归纳也心知肚明。再如:教学《长城和运河》、《雾凇》、《美丽的南沙 群岛》、《台湾的蝴蝶谷》、《水乡歌》、《鸟岛》等描写祖国大江南北的课文时,就必须结合多媒体资料让学生领略河山的美,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内心直观的、独特的体验。当教师把学生置身于那样的情境中,学生内在对美的欣赏提高了,内在的情感也就被调动起来,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学生的学来定老师的教,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突显出来,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就更轻而易举了。在语文的三维目标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它的达成直接说明一节语文课是否高效。以学定教,走出课堂,就是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先做后学,体验生活,感悟文本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要培养的基本能力。我们要结合教材,要多读,通过大量的读来体会文章的含义。可是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生活中的体验是无论如何感悟不了文章的内涵的。目前选入语文课本的的教材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文本文质兼美,非常有教育意义。但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有些文本还是有些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如一些叙事的文章。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先做后学,模拟生活中的现象,在模拟中感受角色的心理活动,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随着事态的紧急—蜡烛燃烧的程度,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内心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简单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再来演演各个人物,在在一次次的对话中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使得学生 掌握文中的中心思想。再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一课,要让学生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首先,摆好道具,模拟山上和山下的情境,使学生对大小松树的所在位置有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再把小松树从山上移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是大松树高还是小松树高?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知身边的人、事,等他们对生活有了深深的体验,再在课堂上进行“教”和“学”,语文课堂教学就高效多了。
四、“做”中创新,“学”中实践
马克思说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学生只有在主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他们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破坏,是探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才会有不断地创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才能将形象的和抽象的结合在一起。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一课,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拼飞机模型,使他们能近距离地观察飞机的外形,了解飞机的结构,知道各种飞机的功能;从而激发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树立长大用科学的志向。通过学生的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认知,最终获得真正的知识。因为学生的做是亲身经历,不是走过场,不是为了做而做,所以他们脑海里的印象会更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透彻。再如:教学一年级《三个小伙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栽树的过程,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后操场一块小空地上,让学生几人一组学栽树。当他们挖坑,施肥,放树苗,培土,浇水完成栽树之后,每个学生都牢牢地 记住了栽树的步骤。学生在栽树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互相合作的重要,当我们再回头来学课文时,根本不用老师的讲解,学生自己就能把知识点掌握。只有在“做”中创新,“学”中实践,才能使学生的口眼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做”为中心,把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做”中学会创新,在“学”的过程中实践并加以总结。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抛开课本,随意地去“做”去“学”。相反,它需要一些“活的”、可实际操作的教学做合一教材,因为“做”并非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劳力上劳心”,即在行动中思想、用思想指导行动。整个教学活动是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得出一个新的价值,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在问题不断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质疑、检验并内化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除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对其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放在今天仍然具有它的先进性、前瞻性。“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与现代教学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培养人才不谋而合。“教学做合一”能恰如其分地弥补现行教育方式的不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种教学方式的推广和应用将对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 作者:陶行知
2008年6月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 作者:周洪宇 2011年5月1日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 作者:朱志仁
2015年3月1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章节: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借助一节基于校园网络平台打造的初中历史课,谈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能力兴趣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4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方法,另一种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生活的说明方面: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在这一思想中,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和要求的。下面笔者就一堂基于校园网mod平台打造的历史网络课,谈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这是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为原型设计的网络历史课堂,设计主题为《双城记――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校园网络平台来查阅资料等方式,将东京、平江府(苏州)这两个宋代的南北城市在服饰、饮食、建筑、乐活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宋代人民的社会生活风貌。
一、师生分工,借助课本和网络查找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方面,师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学生主要是利用课本和网络,就宋代的东京和平江府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等方面查阅资料,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制作课件。教师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将学生的课件进行提炼、整合,优化成最终课件;二是在校园网mod平台上搭建本课所需要的资料库,并丰富资料库的内容。
其实课件的使用在这节网络课上大概只用了三分钟不到的时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环节的作用相当大:1.学生查阅的图文资料相当丰富,甚至有的图文资料是笔者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的,而且部分学生的课件制作得相当精美,让笔者都自叹不如。这说明学生对“做上学”相当感兴趣,而且也具备了“做上学”的能力,因为资料是他们自己查阅的,比起老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深刻。2.当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课件时,很多学生都欢呼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幻灯片,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小组合作,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是东京组和平江府组,然后每组再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服饰、饮食、建筑、乐活。在每个城市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栏目下,笔者都设计了五道填空题,基本上涵盖了该城市在这一领域的特色。填空题的答案均可以在mod平台的资料库里查到,不过笔者设置了时间限制,每个小组只有八分钟的时间,时间一到,电脑就会自动进入锁定状态。为了提高效率,每小组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由一人负责填写答案,其他三人将题目分配到人头,每人负责查阅各自所需要的资料,给负责填写答案的人提供答案。
在组内成员的齐心协力下,每个小组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除了一个小组出了一个错误之外)。由于每个小组只负责一个城市的一个领域,知识面过于狭窄,因此在学生们完成任务后,笔者将东京城与平江府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两两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发现这两个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从而突出本课的主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
在这个“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教师只不过是起了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收获了通过网络平台查找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会很自然地转化为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三、发帖子,“逛”贴吧,全民网上交流
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逛”贴吧,发帖子,将身边发生的事情拿到网上交流。基于学生的这一喜好,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摘录两段宋代东京城和平江府商业活动的史料(已翻译成白话文),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这两段史料,找出宋代东京城和平江府的商业活动的相同之处,并用自己的观点在mod平台上开一个贴吧,然后学生互“逛”贴吧,发表评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共识很快就达成了:宋代的东京城和平江府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实行的市坊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宋代商业活动的区域更广、时间更长。
在该环节中,笔者只是将传统的课堂讨论模式搬到网络平台上,以学生乐意参与的方式展开,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在开贴吧、发帖子这一“做”的过程中,不仅自己主动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对比法。
四、两城PK,将知识融会贯通
课堂进行到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为了解除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所代表的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而忽视另一个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的担忧,同时也为了持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笔者设计了两城PK的知识竞赛环节,规则如下:1.平江府的学生只能答东京城的题目,东京城的学生只能答平江府的题目。2.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不得讨论。3.限时两分钟。4.由计分系统计算出正确率,正确率高的城市获胜。
一方面,学生在掌握了自己所代表的城市的知识后,对另一个城市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另一方面,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因此,知识竞赛进行得很顺利,每位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答题任务。计分系统最后统计的结果是平江府的学生以微弱优势取胜。结果出来后,学生们在或欢呼或懊恼的同时都在思考各自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失败?为什么我们的优势那么微弱?问题出在哪里?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回头查看什么题目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学生是在“做”上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自己就能及时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品尝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丰收的喜悦,这种喜悦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益。
五、敢想敢做,勇于坚持――自信心的源泉
之后,笔者设计了一道探究题,作为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题目是这样的:宋代军事实力偏弱,使得宋王室在跟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处于弱势,往往通过给岁币的形式求得苟安,岁币无疑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为什么宋代老百姓的社会生活还能如此丰富多彩呢?鉴于这道探究题的复杂性以及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笔者没有让学生自己直接去分析原因,而是提供了四个答案让他们去选。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选择“C.宋代政府鼓励商业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的人数比例最高,最终我们将C答案作为了此题的答案。选择这个答案的学生开心极了,觉得是自己主宰了答题的方向,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接着笔者跟他们一起分析另外三个选项,发现这三个选项也可以作为答案,这下选择这三个答案的学生立马“多云转晴”,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坚持也没有错,原来自己也找到了答案,自信心也树立了起来。
其实笔者设计这道题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其答案,而是希望学生在探究这道题目的过程中明白:只要敢于去做、敢于坚持,自己完全可以找到答案,自信心就是在不断地“做”、不断地坚持中树立起来的。本环节的探究活动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借助新颖的网络平台授课模式,认真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学生在这节课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自信心。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在新课程理念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一定可以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庞丹丹)
第三篇:运用自主活动教学 践行教学做合一
运用自主活动教学
践行教学做合一
——《黄果树听瀑》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
【案例背景】
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和原则,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另外,还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为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我提出“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活动教学理念。
活动教学,指的是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分析、思考、互动、合作、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并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教学践行了新课改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也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很好的执行了起来,契合了小学教学寓教于乐的思想,让学生在快乐、生活化的活动氛围中,积极探索与发现。本文以《黄果树听瀑》一文为例展开说明,阐述了“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活动教学实施策略与过程。运用活动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在获得学习新知识、建构概念、迁移拓展、实践探究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描述】
《黄果树听瀑》是一篇选读课文,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由此引入了活动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文给出具体的活动教学过程。
伴随着汹涌澎湃的瀑布声,课堂学习活动开始了。 自主预习活动,培养自学能力
首先我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完成预习过程。布置如下任务:举出例子分析说明《黄果树听瀑》中比喻的用法和效果。交流讨论中,学生们互相点拨与讨论,找出了更多的比喻句,同时也记录下小组成员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解读比喻句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和运用方法,挑选出未解决的问题。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成员上讲台汇报学习成果,阐述小组对比喻的理解,举出例子说明比喻句的构成及运用方法。在汇报完成之后,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并提问,台上学生回答并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是比喻句吗?
问题二:“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是比喻句吗,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教师点拨,问题一不是比喻句,虽然有“仿佛”这样的比喻标志性词语,但是它只是叙述距离很近。问题二是比喻句,本体是瀑布声,喻体是雷声。
之后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整理分析,得出“有比喻标志性词语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词,相反,没有标志词的也不一定不是比喻句。比喻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有标志词,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暗喻没有标志词,也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借喻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的结论(其中借喻只要知道是比喻的一种即可,不作了解)。
创意绘画活动,引导创新想象
在学生对比喻句有深刻的了解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学科综合”下的创意绘画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建构了“创意绘画活动”,以丰富语文课堂。
师:《黄果树听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其中的语言如诗如画,大家想用自己手中的铅笔,把美丽的黄果树瀑布画下来吗?
生:想。
于是展开了创意绘画活动过程。活动准备为简单的铅笔、白纸、多媒体课件等。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分为2人一组,随着课件中音频的缓缓流动,慢慢的朗读着课文中的句子,瀑布声此起彼伏,学生们将手中的铅笔在白纸上轻轻滑过。朗读完成后,小组成员互动交流,给学生3分钟的修改时间,之后展开绘画成果评比。评选出最优秀的绘画作品,并进行评比,由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展开。获得“优胜绘画小组”的成员,可以获得平时分加1分的奖励。由此,在创意绘画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涤荡的瀑布声,学生们也发散了自己的思维,运用铅笔表现出了自己心中的瀑布。
写作实践活动,内化文本知识
美景如画,黄果树瀑布也美如画,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美,还要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基于此,我设计了写作实践活动环节,以内化文本知识,掌握写作技能与方法。
学生们放下铅笔,进一步展开写作实践。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玩“我会改语句”活动。拿出自己的作文本,对照以前完成的作文,找出几处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重新造句,以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让文章更生动。好吗?
生:好。
学生们开始着手改,与同桌构成2人小组,在改句子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分析。或者是同桌之间互改,再分析改语句的效果。
学生写作举例:第一次见到长城,给我的感觉是亲近,它并不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让人望而却步。不过,登上一个关营城堡口,突然让我对它肃然起敬,那是多么的巍峨雄伟,又是多么的气势磅礴,从上往下看,一眼望去,长城绵延数十里,犹如祖国的心脏,牵动着祖国的脉搏,从下往上看,长城与天似乎相邻,浑然一体,正符合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诗中的景象。而长城城墙周围望不到边的青山绿树,犹如一把古琴,拨动着所有旅游者的心弦„„
学生们在写作运用中,掌握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学生笔下的景物有晨起的朝阳,落日的余晖,飘飞的柳絮,万里绵延的长城,清冷的秋景等。“我会改语句”活动中,学生将景物、事物比喻为另外的事物,以提升描写的形象性,让阅读的人能够更加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意境和画面。
课外拓展活动,深化情感体验
这篇选读课文的学习大致上结束了,而生活课堂却远远没有结束。我找到了“关爱环境、关爱地球”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活动。
师: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黄果树瀑布有了深刻的认识,用书中的话说是“大自然的杰作”,那么,反思现在生态环境问题,大家能为保护这样的“杰作”出谋划策吗?你们有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教师给予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查找图片、制作环保标志、书写环保宣传文章、制作公益视频等方法,来宣传“关爱大自然”的思想。在教师的总结和课外活动作业布置以后,这节课程圆满结束。
【问题讨论】
“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该主题下的活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后,发现现存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随意性难移掌控。活动教学以学生为本,活跃、气氛好的课堂不等于随意的课堂,需要教师合理介入与调控;二是学生是否真正从活动教学中掌握了知识与方法,新课改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部分学生浑水摸鱼,不认真学习、交流的现象还是大有存在,如此,需要针对个别学生实施针对性策略;三是活动教学所需时间与课时少的冲突,这点也需要合理分配。
【反思与分析】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活动教学质量,也为了真正的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活动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结合本次教学实施过程,了解到运用活动教学时,还需要反思如下问题:一是《黄果树听瀑》是选读课文,要协调好活动教学时间与预设时间的关系,教师科学介入,调控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二是《黄果树听瀑》每个环节活动的实施,都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励小组成员设定活动方案,确保每个小活动的顺利实施;三是《黄果树听瀑》活动教学,要让学生重点掌握比喻句的类型、运用技巧,并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应用到写作中,以此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通过活动教学的顺利实施,还要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提升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篇:浅析“教学做合一”(模版)
浅析“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多年潜心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它是现代教育倡导的科研型教学方法。足见“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做是发明,是演示,是实验,是探寻出路。”同时“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现就在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谈谈我的认识。
1、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实践,即“做”,“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生不在学”。化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的学科,其中观察和实验是实践的重要内容。如在探究“如何收集一瓶空气”时,首先提出:人吸入的气体(空气)与人呼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讨论。于是得出许多结论,其一:人呼入的是氧气,其二: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作出假设)。随即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人呼入的全部是氧气吗?哪个结论正确,只有通过探究让事实说话。这一实践活动充分说明,在化学教学中,坚持
以“做”为中心,努力在“做”上下功夫,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是机械重复,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去之又去,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做,真正的做必经将劳力与劳心结合起来,手脑并用。在化学教学中,观察、实验就是“做”、是行动;分析、思考就是“创造”,必然产生“新观点”(科学结论)。观察是科学实验的基本活动和手段。科学的观察、规范的实验,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前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思考这一良好的认知习惯,力求通过“实验上用心思考获得真知。
3、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篇: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
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 提升干训学员计算机操作水平
【摘要】:本文结合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具体阐述了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和收获,以及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字】:陶行知教育思想 计算机教学 应用 体会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下,我深入研究和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是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实践出真知,教育为人民”应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核和本色特征。通过实践教学,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做好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必须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正贯穿于实践教学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下面我具体来谈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行知思想,实践教学
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
例如: 在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一课时,主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房进行教学。我先拿出一些学员设计好的课件,让学员们去欣赏,找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发现问题,接着引导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诱发学员利用互联网去搜索、查询相 1 关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方案,设计样本,从而不断修改,汲取更多的养料,为自己成功设计多媒体课件,打开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员们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兴趣。
二、运用行知思想,创新教学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教师。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他指出教师要做一流的教育家,就必须 “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辟的边疆”。如果做事畏首缩尾,裹足不前,不越雷池一步,是永远也不会有创新的。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Excel 2000的教学中,当学员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员自己去学习体会,通过多媒体系统的传送会使学员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才能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三、运用行知思想,自主教学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配备了多媒体功能教室,建成局域网络,学校计算机已接上高速宽带网,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开展网络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实施的不断完善和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参加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加实践,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计算机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主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教学联系实际提供了条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者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主体创新式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而获得的,它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陶行知强调:创造教育是“活”的教育,“行动”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到具体行动中去。所以教师教学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领悟,使之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系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并使之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使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对目前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陶行知思想体系应用不够自如,理论联系实际较弱等情况,在总结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让老师在自主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能力,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 陶行知全集.第五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