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听课体会
全国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听课体会
2013年10月,我有幸奔赴武汉,参加了全国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本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武汉洪山体育馆举行,一共听了23节课,印象比较深的有六节课,分别是来自贵州的何敏老师的《垂直于平行》、来自上海的章雅玲老师的《垂直于平行》、来自福建刘小华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来自北京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来自甘肃的鲁成文老师的《烙饼问题》和来自广西何佳老师的《垂直与平行》,这六位老师上课风格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色,相同的是所有的老师都朝气蓬勃,她们的教学都充满了激情,分别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她们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也着实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次听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在老师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下学习数学
细细品味这六节数学课,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她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教师随即又引导着提出了新的问题,一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是一节课成功的保障。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通过这六节数学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还要自始至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良好的情景导入教授新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什么样的情景导入才是好的呢?这六位老师选择的情景大都能够紧密联系孩子生活实 际,能唤起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又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所以开课就能吸引孩子们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开头,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这次听课改变了我以往对教学情境设计的误解,总觉得这个环节就是走秀,对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我现在真正明白了,如果教学情境引入设计得当,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真切体会到数学的用处
这几位老师在新授课的结尾,大多能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解决学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知识、应对考试,而是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情感体验,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印象很深的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设计中,就直接用了三个板块:
一、从生活中来;
二、探索规律、三、到生活中去来贯穿整节课,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注重应对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在表达规律的教学中,她善于引到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知识外显化,不仅完善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概括推理能力。
总之,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从他们几位教师的精彩课堂上,我更加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也更加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做到扎实有效。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学习,再学习。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更加珍惜每次的学习机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第二篇: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学习体会
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学习体会石嘴山市第十六小学于继红年月日日,我有幸参加了福建厦门举办的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的听课活动。我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这次难得的听课机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是我受益匪浅,我领略到了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次听课,感触颇深。下面就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观摩活动规模大、课例多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经过层层选拔,一共展示节课,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大会安排我们在厦门市工人文化宫体育馆进行观摩,共观摩节课。课型全面,涉及领域多。参加听课的教师人数多。
二、精彩的开头每位教师都非常注意课前与学生的沟通,或是谈话,或是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数学学习的枯燥感。例如阮志强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就用幽默亲切的交流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有张振涛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和李莉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中我发现,有效的课前交流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必备条件。
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还是教师的教学风度,几位教师都表现的非常的出色,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在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从阮志强老师身上我体会到:应该做一个博学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课能给给学生幽默风趣的点评,会使你的学生敬佩你、信任你。阮老师在上课时充分发挥了他渊博的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经验丰富,语言风趣幽默,与学生的交流自然、和谐,使学生耳目一新。坐在台下听课的老师不断的为之喝彩,相信阮志强老师的这节课是让孩子终生难忘的一课。教师所创设的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课件、教学内容的设计,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原文地址)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导入新课到进行新课学习及接近尾声,都创设了很好的情景,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都创设的恰如其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注重学生自愿、教材资源。教师精心选材。很好的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提问。如赵海峰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让学生学习读写法一带而过,整个过程是在学生熟悉的商品的价格上让学生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后面如何利用分数来表示小数,在连接点上下了功夫。尊重了学生的经验与起点,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理念。尤其是最后练习题的设计的两个蜗牛爬杆子的情景引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很好的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以后再继续深层的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新疆的李莉老师的《三角形特性》,教师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有吉林的张振涛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由厦门市市花引入新课,过渡自然,不断调整教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天津的董会英老师通过摸球的个数引发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探究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总之,参赛的老师都是在用心思考,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理解的情景。教师所创设的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课件、教学内容的设计,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第三篇: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听课学习汇报
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
听课学习汇报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上周,我有幸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由各地市优秀数学教师展示的16节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这一节节生动、精彩的课堂中领略了优秀教师的风采。他们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很好的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
每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深入透彻,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教法灵活多样,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方面着实可见教学功底;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恰当,较好的扩充教学的信息量,发挥了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这些都使我对自己所教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就学习的收获与感受给各位领导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一位教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教学。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老师们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能力强,能够正确地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二、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每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这样不会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很紧张,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中去。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章雅玲老师在执教《垂直与平行》一课时,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互相认识,来理解“互相”一词的含义。
三、重视情境导入。选取的情境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实际。体现了新课标中“一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这一理念。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的返璞归真,学生只有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的数学思考过程,其学习才是刻骨铭心的。如:内蒙古包头市张文清老师执教的《圆周长》一课,通过学生的测量--合作探索--讨论交流--验证汇报,经历和发现得出圆的周长公式。课堂上,至始至终让学生有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好的体现了数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进步时受到表扬,在困难时得到鼓舞,使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你真细心”、“你太了不起了!”、“你知道的可真多”、“你真善于观察”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有效地教学设计。
2、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敢于实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强练习基本功,提高个人素质。
4、及时反思,查找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总之,这次听课学习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对于我今后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将是长远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中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别人的宝贵经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
由于我水平有限,汇报过程中,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听课日记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听课日记
2005年10月25日,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安徽黄山市举行。本次大会,是自2001年7月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首次全国性教学观摩大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会共安排了全国各省的32位优秀教师做课,是对近年来各地小学数学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与检验。本人作为一名普通农村乡镇小学的数学教师,有幸跻身听课者行列,得以现场感受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艺术魅力,自觉甚为荣幸,借此感谢县教研室给予的机会,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由于我县只有四人参加本次大会,本人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勤做笔记,并在听课之余将自己最初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供我县未能此行的同行们共飨。
10月25日 晴
今天是出发去黄山听课的日子。
由于没有直达列车,我与同行老师在义乌会合后,坐上了由义乌开往黄山的省际长途班车。班车下午1点开出,经浦江,过桐庐,下临安,一路颠簸。在近8个小时的劳累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号称“秀美”的黄山脚下。由于黄山市区的接待能力有限,无法同时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4600余名虔诚的朝圣者,我们与其他浙江代表被安排在距离市区16公里外的徽州(即著名的徽墨出产地)。虽然条件艰苦,但一想到即将能亲身感受各地名师的做课魅力,还是异常兴奋。毕竟,全国级的观摩课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加的,它既是一次各地高手的黄山论剑,也是一次小学数学界的盛会。
10月26日
晴
按照组委会安排,今天上午是开幕式以及3节观摩课。我们早早来到黄山市体育馆,可馆内早已人满为患。我们努力找到了一个距离较近的位置。8:30,开幕式准时开始。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李志勇老师、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胡平平同志、黄山市副市长程永宁同志分别致辞。上午分别由青海的王强老师做课《认识百分数》,安徽黄山的方增强老师做课《圆的认识》,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小的王艳玲老师做课《轴对称图形》。随想
《认识百分数》条理相当清楚,课始就从百分数的好处、意义、区别三方面入手,逐个解决。整节课比较扎实有效,平实稳重,但作为赛课来说,似乎缺少点能特别出彩的亮点。唯一的一个动态生成的精彩在课末,生说我喜欢1%,因为爱迪生说过99%勤奋+1%灵感=成功!当时全场听课老师对该学生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惜教师并未抓住就平淡地过去了。我个人认为这里可以适当发挥一下,比如百分数的加法,比如思想教育等等,当时我翻阅了大会提供的该课教案,发现里面环节中赫然写着:“利用99%勤奋+1%灵感=成功升华本节课知识点,师生共勉”字样,却不知又为何放弃了?(本课最终获二等奖)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得也比较扎实,每一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一丝不苟。在拓展应用环节中,教师试图有个精彩高潮,引进了李咏的“幸运52”模式,在宣布了一大堆的规则之后开始游戏,内容是根据教师的描述猜本课中的数学名词(术语),可惜只出了几道题,下课时间就到了,真正花在知识点巩固上的时间还不如课件演示“幸运52”以及宣布规则的时间来得多。我想,在体现新理念而创设情景的时候,应该始终分清“本”与“末”——情景只是知识借助的一个载体!情景只是末,知识才是本!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轴对称图形》是我县实验小学陈中标老师曾经执教并获金华市一等奖的课,我曾聆听过。因此,对来自东北师大这样资深学府的王艳玲老师的这节课,我在课始就自然而然地与陈中标老师那堂课联系起来。当初陈中标老师是由树叶与蝴蝶的相同特点引出对称概念,王老师则是直接让学生判断课件出示的图片、国旗等是否对称,然后剪对称图形,总结对称图形的特征。可以看出,陈中标老师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对对称知识了解不多的教学起点上,而王艳玲老师是建立在学生已能初步判断图形是否对称,并知道了“对称”这一概念名称的教学起点上。我个人认为陈中标老师的教学起点更为合理,因为“对称”毕竟不是在我们生活中常使用的词汇,也许学生能注意到生活的对称现象,但不一定能听说“对称”的名称。在这类内容的教学上,还是“低起点、小步子”比较好。
下午是由河南席争光老师做课《圆的周长》,内蒙古王丹老师做课《百分数意义》,江西齐方老师做课《比在生活中》。
随想
《圆的周长》的做课老师席争光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用同行的杨玉珍老师的话说就是“听着也舒服”。由此可见,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备好课外,还有许多先天因素。
该堂课最让现场老师赞叹的,是近乎无懈可击的课件制作,我特意通过各种渠道拷贝了过来。有了优秀课件的配合,再加上教案本身设计层次清楚,先猜想后验证再运用,中间渗透极限数学思想,尤其在拓展中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自行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更是高度重视了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美国人的教学思维接了轨(参见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第6页、第7页),席老师的课便更显得熠熠生辉。课一结束,便赢得了全场老师热烈而真诚的掌声。(本课最终获得一等奖第三名)
《百分数意义》做课老师王丹来自蒙古大草原,从个人简历看,王老师缺少大赛经验,课前预设不足,从一开始老师就自己首先走上歧路,导致课堂结束时学生还不能正确表达百分数的意义。教师不仅没能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反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转”(评委在听课过程中的现场感言)。这节课由于进行的混乱,也成为我唯一没能记下听课笔记的一堂课。虽然王老师这次失败了,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的尊敬,至少他站在了全国大赛这一舞台上!课后,全体老师也同样将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
《比在生活中》从摄影、生活、烹饪三个方面说明了比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这堂课属于综合运用课,因此相对来说较易放得开,更易出彩,但从整体来看,仍逊于《圆的周长》。(本课最终获一等奖第七名)
10月27日
晴
今天上午由天津焦淑君做课《观察物体》,河北李敏做课《统计》,广东深圳张裕做课《观察物体》,上海张立羽
青老师做课《统计》。下午由浙江台州陈日斤
老师做课《秒的认识》,甘肃曹夏老师做课《统计》,西安杨亮老师做课《统计》。
在同一天内,有两位老师做课《观察物体》,四位老师做课《统计》,这对做课老师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谁的课更新颖,谁更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有的评委与听课老师都能一目了然。
随想
相对于天津焦淑君版选择各面不够突出的“暴王龙”作为观察对象的《观察物体》,广东张裕版《观察物体》选择了“维尼熊”这样体积较大、各面清晰的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学生不必要的错误,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在观察中,老师首先让物体静止不动,学生变换观察位置,这样学生更能分清在四个面看到的不同样子。老师还安排了让学生利用相机在不同位置拍出不同照片,将立体画面转化为平面,这个设计与天津焦淑君版相比,明显高人一筹,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的各个环节衔接过渡相当自然,一气呵成,没有生硬的感觉。略嫌欠缺的是,整堂课观察的物体都局限于实物,没能过渡抽象到形体。虽然如此,但仍堪称听课两日来少见的一堂好课。(本课最终获得一等奖第四名)
上海张立羽青版的《统计》,首先让人赞叹的就是情景图的课件制作。该课件更像是一部小动画片,一同听课的浙江富阳的老师感慨:上海就是上海,做出来的课件都不一般!不过我个人觉得,课件制作应该侧重“在模拟真实情景中突出数学问题”,而不应过分强调复杂仿真导致数学问题被情景掩盖,学生观察半天还只停留在“看到美丽的画面而没有注意到数学问题”。比较一天中四个版本的《统计》,本节课在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环节设计上更合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出了统计图的表示方法,从四节课中学生最终统计图完成的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也更扎实有效。(本课最终获一等奖第八名)
浙江台州陈曦老师《秒的认识》。记录下这堂课,是因为陈老师是来自浙江的老乡。记得临行前我县教研室老师曾向我推荐这节课,因为本节课曾在不久前进行的华东六省一市上夺得一等奖。因此,从到黄山伊始,我就期待着这节课,杨玉珍老师更是四处向外省老师宣传:“浙江这节课很不错的!”
本节课在“观察秒针走一圈是几秒”这个环节出了麻烦。按照教师意图,这时的理想答案是“60秒”,然后教师再指出“这时分针走了一格”,从而得出“1分=60秒”。可惜学生偏偏就是答“1分”,或干脆直接“1分=60秒”,把老师后面想说的话提前说了。陈老师这时采取的方法是执着地继续启发引导。在较长一段时间的纠缠后,老师还是依赖自己勉强得出结论,但由于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环节在仓促中收尾,连课堂总结也只能用一句话带过。
课一结束,浙江省教研员、评委斯苗儿老师马上迎上前去,交流沟通。片刻后,陈老师带着泪水,黯然离开了会场。
我无法知晓斯老师说了些什么,我个人以为这节课问题还是出在没能找准学生起点上。陈老师将学生定位在对秒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程度,而实际上,有相当多的二年级学生(北师大版,人教版是三年级)对时间的认识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另外,当学生的想法跳跃了老师预设的步骤时,老师没能及时调整方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相应的问题,使课堂自然地沿预设前进,而是一昧的不断指名回答期望得到企盼的答案。这样就注定了失败。
不知为什么,这节课后竟全场没有一点掌声,包括所有浙江代表——也许还未回过神来吧。由本课可以看出,要做好一节课是多么的困难,而且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学生,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谁也无法预料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更充分的预设!(本课最终获一等奖第十名)
10月28日
小雨
今天是听课的第三天,连续听了这么多节的课,许多老师由于疲倦,都选择了游黄山作为轻松方式。偌大的黄山体育馆稍许空荡了一些。
今天上午是安徽合肥张宁老师做课《用字母表示数》,广西谢飞雄老师做课《用字母表示数》,海南杨明丽老师做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季军做课《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下午是贵州邱静做课《认识钟表》,辽宁刘薇做课《确定位置》。由于临时调整,下午三节课改为二节课。
随想
今天的课有两节《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在2003年金华市“八婺金秋”小数研讨会上曾由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林良富老师做课观摩。当时“林特”通过与学生的课前交流,利用学生回答中随机生成的“车牌号码”引入用字母表示地名,再引申到用字母表示数,整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展开。
本次的两位老师则是从“算24时扑克中花牌表示的数”(谢飞雄版)和“利用找图形摆放规律”(张宁版)分别引入。其中谢飞雄版与林良富老师的情景创设有几分相似之处,而张宁版在引入正题的环节上绕了好大一个圈,花费了7分钟时间,这在效率上,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与其他两个版本比拟的。这也提醒我们:在创设一个教学情景时,我们还应注重情景的效益。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创设出最富有数学味、最有价值的数学情景,这永远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由于东道主原因,安徽张宁版最终获一等奖第九名,广西谢飞雄版最终获一等奖第十二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季军做的课《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相对于整个大赛来说,其实更贴近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实际。该教学设计非常务实,就像金庸笔下的郭靖,一招一式,扎扎实实,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以及做秀的痕迹。但在这种场合,这样的设计是难以博得评委的认同的。听课当场我即与杨玉珍老师交流:这节课能否获奖可以说明评委们的价值取向!(本课最终获得二等奖)
10月30日 晴
今天着重介绍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课例,由北京赵震老师做的课《生活中的负数》。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1、感悟数据的重要作用:师自我介绍:我叫赵震,29岁,身高1.69米,体重55千克。
2、记录相反意义的数量,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1)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
(2)师叙述、生记录。①中国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②学校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8名同学;③小明妈妈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足球比赛 转学人数 做生意 上半场 个 四年级 人 三月份 元 下半场 个 五年级 人 四月份 元
3、反馈学生记录情况:文字、表情、用√或者×、+或者-、„„集体讨论并优化:数学是大家交流的,应该让大家看明白,引导生统一方法。重点介绍用+或-来表示的学生记录。
4、明确概念,了解正、负数的读法与写法。老师出示数字,生读数并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100、+6.8、-1.5师:36是正数还是负数?反馈并说明正号(+)可以省略并将正数与以前所学的数字联系起来。师:负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5、课件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负数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生谈感受,思想教育。
6、明确研究对象,引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气温中的正数与负数
1、课件天气预报,出示部分城市气温哈尔滨零下15度到零下3度;北京零下5度到5度;上海0到8度;海口12到20度。引导观察:这些气温里有负数吗?生反馈。师提问:北京的气温是-5度到5度,这两个温度的意思一样吗?生说明解释,师用手势演示
2、重点理解0度。师让生谈谈气温0度时的感觉,引出0度是分界点。提问:通常用什么工具测量温度?
3、师出示自制教具:大型温度计模型师说温度,生动手拨温度计(每生一只小温度计),并指名演示拨。20度、+5度和-5度、-15度和-5度师:-15度和-5度谁更冷?用表情表示。让生在温度计中指出-40度的大致位置。
三、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1、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曾经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2、重点讨论:
(1)电梯中的正负数:上五楼开会与到地下一楼取车。
(2)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0米。
四、总结归纳正负数与0的关系师:所有正数与0比都要
,负数与0比都要。
生归纳特点。提问:0怎么办?应该算什么数?生反馈得出:0是分界点,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五、拓展概念
1、出示数轴
小华现在0点位置,向东行5米,记做()米;从0点位置向西行5米,记做()米。
3、刘翔110米栏比赛,风速是-0.4米师:为什么风速会是-0.4米?如果是+0.4米呢?生表演理解。
六、总结
随想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教育的中心。来自课改总部——北京的赵震老师设计的本课例,着重体现了以下三个理念: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首先通过教师的自我介绍引导学生再现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并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然后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三件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记录数据,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2、重视在对比中建立概念。
课例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首先通过三组相反意义的数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利用城市气温这一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感悟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另外还通过引导学生拨温度计,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到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景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又通过广泛举例以及对“电梯”、“海拔”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10月31日 多云
连续五天的听课观摩终于结束了,今天是闭幕式,主要是专家点评与颁奖。许多省市的代表昨日便已打道回府。为了把自己连日来的听课感受以及自己心目中的好课与专家评委(由各省教研员组成)的意见一一印证,我还是留了下来。大会特邀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云鹏老师作总结点评。
马云鹏老师在肯定了做课老师的成功之处外,也指出了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师应加强数学修养以及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数学专业化水平,不能过度依赖教案,应根据课堂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马老师说,只有自然的流露才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教师应该忘掉教案,始终盯住课程标准,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学生有什么样的回答,教师相应的有什么样的提问。因为课前教师的预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作到这个境界,教师就必须加强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处理好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等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知识技能时,要让学生体验经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比如学习读数8765后,还应通过举例(如教室可以容纳多少人?8765人需要多大的地方?)让生体验数的大小。再比如学习时分的认识后,做题:下午1:00是什么时候?A、大清早B、刚到下午C、傍晚D、晚上。
3、要注意新理念、新方法的合理运用。
比如合作交流。课堂中什么样的交流、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小组合作了,但成员独立,这样就没有意义了。
4、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福建汤其鸣版的《生活中的负数》中,学生出现了“收入用负数表示,支出用正数表示”的观点。面对这超出教师预设的情况,该老师一时拿捏不准,为尊重学生的思维,教师指出“这样的表示方法也是可以的”。这个结论当即引起了全场老师议论。
针对这情况,马老师指出,在学生出错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如:你们的意见是„„,但是老师的意见却是„„。教师不应该因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维,就变得不敢说话了。
5、怎样认识现实情景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先创设一个现实情景再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教学基本模式。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个非常符合教学需要的现实情景是很少的,往往需要我们对这个现实情景进行再加工,使现实情景数学化。
6、应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手段,但不能过分依赖。
一个再优秀的课件(比如框架式结构),在制作完后都是呆板的,它往往会束缚教师往预设的思路上进行。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预料课堂中会出现什么,所以传统的板书还是有它不可代替的作用,因为板书才是灵活的。(关于这个问题,斯苗儿老师在专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P166中曾专门讨论
结束语
终于整理完了这些材料。
综观这些优秀课例,我觉得都莫出于这样几条原则:
1、创设的情景要新颖——既让人出乎意料又觉得合情合理;简洁——千万不可绕大圈,既费时又不讨好;吸引人——能吸引学生,又能吸引做课老师自己(另外还应能吸引听课老师),只有这样双方才会投入,才会互动。
2、新授环节要体现“三先三后”原则(先猜想后验证、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先学生讲后老师说),注重生自主探索,师参与引导。
3、拓展练习是全课的高潮所在,一定要设计得精致、巧妙、紧凑、有效。
4、贯穿全课堂的教师语言、举止要恰当,课堂调控能力要强——教学艺术魅力。
以上几点中第二点是关键,是评价一堂课好否的标准,其余三点则是评价一堂课是否精彩的标准。
每一次参加观摩课,都会经历“听听激动,想想心动,回去后一动也不动”的圈子。希望这一次不会。
第五篇: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学习心得
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学习心得
四年级数学组
牛丽
10月20日,在江城武汉成功主办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我非常有幸前往并观摩了全国各地优秀数学教师展示的16节精彩课堂,近距离感受了他们精湛的教艺,灵动的教法。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重视课前的交流。
每位老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进师生关系,有的利用课前交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埋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给我印像深刻的是江苏省的吴冬冬老师,在课前的交流中,让学生介绍学生的特征,其他学生来猜测,再让学生找老师的特征,埋伏新课的思维动向,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从交流到课题的引入,行如流水,令人叹服。
二、重视情境的创设。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例如湖南省的黄晶老师上的《可能性与公平》,创设了老师不管和谁猜拳,都能百战百胜!孩子们不信,争先恐后的要验证,刚刚还安静的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个个都迫不及待纷纷要求发言,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中积累起来的。本次观摩会上很多老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的“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等数学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如黑龙江省的原南南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出示七巧板,让学生用一副七巧板来拼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尽量少的移动七巧板,拼成另外一个基本图形,再变,再拼,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做的活动中,体会新知变旧知的过程,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调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逐步获取了新知识并牢固掌握。再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贯穿课堂的比比皆是,每节课所采用的游戏方式又不一样。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节中教师是通过让学生四人小组动手切土豆的方式切出一个面、再切一个面、切第三个面,从而认识长、宽、高、棱长、顶点;当动画演示切完六个面后,让学生数一数共有几条长、宽、高,几个顶点,几个面。再如:《可能性与公平》一节中让学生掷骰子、转转盘等;《秒的认识》让学生听一秒有多长、猜秒数、感受秒数等游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知识点易于理解,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了,感受的空间就大了。16节课中其中10节课运用了小组合作,我比较喜欢的有两节课《可能性与公平》、《圆的认识》,原因在于小组合作的目标清晰,学生能达到。
四、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从这次观摩会中我发现每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解答问题时不只是要求学生得出结果,更要学生写出过程。这样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他的思维是否有根据。从而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节课给我的印象非常之深,那就是宁夏的丽娟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也曾上过,但是听了之后,所给我的启发也是相当大的,如:老师的导课环节是“创设情境,忆形引角”,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加上课件的灵动演示“变”,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与我的设计相比的话,我感觉就少了激情和趣味;在引出角的特征一环节时,老师的设计是:怎样才能把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变成一个角,孩子回答去掉一个边,从而引出“角有什么特征”的交流内容,给我的感觉是“怎么会那么顺其自然”,反思我的课,要顺其自然还需要再努力;对于“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的突破,完全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自己发现总结的,让我最心动的是老师所准备的教具、学具非常到位,加上行云流水的设计,让孩子用学具任意请出三角形的一个角,比一比,得出方法和结论;再请出同一个角,由于学具运用的巧妙,本节课的重难点轻而易举的就突破了。练习题的科学设计,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妙”,不得不说:佩服、佩服!
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还有幸聆听了两位资深专家的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对于我今后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最后,我想和各位老师分享一句专家的话:讲透了的课未必就是好课,要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