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定教,七上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摘 要 从小学到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存在了较大的差异性。七年级上学期作为小升初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如何根据学情,帮助学生顺利地从背诵欣赏古代文学诗词过渡到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最大程度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从研究背景、概念界定、学情分析、研究策略四个角度出发,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实践性研究。
关键词 以学定教 文言文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6.064 问题提出
今年暑假我校如期组织小升初文化学科摸底考试,与往年不同,今年语文摸底考试新增了文言文部分的试题,其中包括四个文言虚词的释义填空。批改试卷后,笔者发现,很多小升初考生的文言文试题部分一分未得,特别是在笔者看来最基础的这四个文言虚词释义填空也形同虚设。文言文竟成了七年级新生们熟悉的陌生人。
那么小学语文课程的文言知识学习到底给小升初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小学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又在于何?
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以学定教,把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学情分析
3.1 情绪状态
入学三个月来,在与不少初中新生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直接面临中考压力,日常作息跟小学阶段明显不同,作业时间长了、睡眠时间短了、学习上的难点也多了。不少家长表示“孩子脸上没了笑容”。
不少学生表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语文学科中最令他们担忧的内容。小学时,文言文只要求背诵;到了初中,文言文要进行词语解析、翻译。担忧学业情绪状态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乃至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3.2 认知水准
经过了小学六个年级的培养,七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脑,一些新事物或者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可以让他们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并愿意接受新知识。
3.3 预习程度
小学语文多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内容相对简单,难度不大,教学要求大多为简单识记和浅显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多不要求预习,很多学生虽知晓预习二字,却不知其精髓,也不会预习,更难提预习到何种程度。
3.4 我校学情
我校是我区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接收来自本镇的四所小学及周边镇街的小学的个别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小学,知识能力基础与预期有一定差距。
小部分学生连一些常用字也不会书写,而大部分学生存在写错字的情况,如“的”、“得”、“地”不知如何区分。还有个别的学生存在写错字的情况。而这些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则更为薄弱了。不管是摸底考试出现的文言虚词填空形同虚设的情况,还是平时的作业、检查、测验,只要题目是课内未曾涉足过的,基本都全军覆没。学生反映小学六年古诗词背了不少,文言文也接触过三年,但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真的毫无印象。
我校大部分七年级新生的文言注释和理解的能力如同一张白纸。学生对文言文原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学习七上的文言文非常可贵。
4研究策略
4.1 循序渐进选择教学辅助内容,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阅读兴趣 六年级到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即渐进而有序。初涉文言文注释和理解,培养兴趣是第一要旨。根据七年级新生好奇心强,喜欢猎奇的认知特点,在正餐之前来点“开胃汤”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步以现代文的古诗为依托,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名人轶事、讽刺寓言是这个时期教学辅助内容的首选。笔者就在曾在七年级上的文言文课外阅读中选择了《铁杵磨针》这样的简短故事。全文75字,补充“逢”、“方”、“卒”这三个浅易字词,文意通晓明了。延续学生小学时的阅读习惯,挖掘一个他们已经掌握了的人生哲理,帮助他们树立走出第一步的信心。
第二步,我们也可以补充《马价十倍》、《吴人孙山》、《东食西宿》、《一钱莫救》等浅显精悍、妙趣横生的短文供学生课内课外阅读。这些阅读富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幽默智慧的故事精髓,让学生不知不觉对古人产生了敬意,一点一滴对文言文产生的兴趣。
第三步,在积累了一定的简单文言文字词以后,慢慢在教学中补充一些让学生可以独立解读的类似《曾子烹彘》、《乐羊子妻》、《闵子骞挽留后母》、《黠鼠》、《诈言马死》的文言文。不过在补充辅助内容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仔细备好学情,不应把难度太大的字词句留给初学的学生,也可以留少量的难度适中的字词给他们。如笔者实行第三步骤,补充学生阅读《曾子烹彘》时,认为“待父母而学者也”一句,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吃力,就在注释中补充解释了。而认为“妻适市来”的“适”,学生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义推测出来,因此并未注释。
我们在选择教学辅助内容时一定要兼顾到七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原则。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教学,确定学生们能够理解、可以接受,但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动机。
新七年级上册教材只有五篇文言课文,补充一定的辅助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无形中积累和巩固文言字词,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4.2 正面积极情绪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学业情绪
文言文学习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我们教师应带着积极的情绪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积极、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积极情绪评价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时,不应该仅关注其回答水平优劣,同时应该注意学生情绪变化,无论成绩高低,都应给予学生鼓励性的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文言文课堂积极的评价一方面来自老师,另一方面也来自学生。因此,我们不论是在合作学习的环节还是在展示成果环节,都应要求学生之间同样使用积极的互评,尽量避免烦躁、羞愧等情绪,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情绪。
4.3 自主、合作扫除文言阅读障碍,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导,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手头的工具书,解惑、质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甚至可以质疑书本注解,特别是词语手册。任何人读文言文都是连读带猜的,句子的具体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语境推知的,“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
我们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已经学习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两个“者”字的座位“„„的人”的用法。当我们再阅读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时,学生也发现,如果再解释为“„„的人”与“善者”作为“好的方面”的解释并不符合。于是,根据“好的方面”这个语境推知,“者”作为“„„的方面”的用法。这一结论是学生自己推知的,这一成就感激发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还发现了文言文阅读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功的乐趣。
当然,也不可能全凭独立解读完成所有文言文的注解。在班内,文言文注解能力呈阶梯状。文言文理解如果能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提优补差的范围和效果都要好于传统教学。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充分的自主预学。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及充分展示,笔者也会采取同桌对话的方式。
4.4 积极合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文化、人文和审美等方面的教学价值。我区语文教学积极探索出一条“文言――文章――文化”的教学之路,是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缕春风。文言文文化内涵的确定与该学段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需求有关。
七上也是整个初中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就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咏雪》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歌颂了少女的聪慧、机智。《陈太丘与友期》塑造了一重诚信、讲礼仪的少年元方。七年级新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他们在学习中不觉会产生一种代入感。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歌颂这两位优秀少年,也能把他们身上的品质继续发扬下去。《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多与学习、为人、处事有关,教学时应推崇孔子的“仁义”、“仁爱”。《虽有嘉肴》是对教学相长的精辟诠释,在新课程改革推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显得尤为必要。《河中石兽》和《寓言四则》都通过浅显的文言文向学生阐述了深刻的道理。
可把七上文言文课文当作文化典籍来学习,依赖作品的主要内容,即作品所呈现的价值观、哲学观、生命意识、生活观、自然观等因素,理解先哲思想,继承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篇:以学定教: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备学生的策略研究
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2011版新课标的大力推行下,“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考虑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而且要考虑学生如何学习;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笔者从教十余年,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每一轮教学都尝试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每一个不同风格的班级也都大胆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到轻负高质地进行语文教学,一定要有的放矢,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在踏踏实实的教学中,好好研究学生,做到“以学定教”,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屋建瓴,寻求理论支持
(一)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课的要求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很显然,学生是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备课前一定要把这些理念烂熟于心,在备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非老师的个人风采展示,教学目的明确,新课标所赋予语文的使命才能完成,教学才会有效。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使我们的学生“带着镣铐在舞蹈”,面对那么丰富的教材编配却只觉得学习枯燥而辛苦,永远做不完的作业成为学习效果的唯一呈现方式,“主课”老师在校除了上课就是批不完的作业,而做过N多次的作业学生却依然没有把握做对。这种机械的累积使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实践,被动的接受使学生体会不到语文的魅力,在短短的课堂里也无法展示自己的个性光华,效果很差。有效的备学生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可以操作的方法,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理念坚决贯彻下去,以学生的“学情”来决定教师的“教情”,让学生乐学、爱学,真正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理想。
(二)“五星教学法”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
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梅里尔近几年来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五星教学模式”(或称“首要教学原理”),通俗点讲,就是探讨如何上课的步骤,同其相关的波纹状教学开发模式则是聚焦如何备课的步骤。“五星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热忱及主动性强的宗旨,其实就是研究如何在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需要的前提下有效地备学生,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他在研究中指出,教学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聚焦完整任务,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要有多项互动和协同合作的过程,这五个方面在备课上都要兼顾,在课堂上生成式交错,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1] 受其影响,国内外也有一部分专家对“五星教学”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和深化。其中盛群力和宋洵主编的《走近五星教学》就是在对梅里尔的“五星教学模式”研究中进行的本土化实验与改造,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要以解决相对完整的任务为宗旨,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主体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激活旧知识、学习新知、操练新知识和整合新知识等循环环节,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迁移的目的”。[2]这些,都是应该在备课就重视的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韩立福教授也指出:“教师搭台,让学生唱戏。在备课时教师由‘主角’退居‘次主角’,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参与者;确立服务意识,教师要从心灵深处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树立对话意识,备课是教师提前与学生、与文本、与情境进行无声的对话的过程,备课也是一种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过程;要确立持续发展意识,教学前备课并非是备课的结束和终结,而仅仅是一个阶段,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备课,教学结束后还要备课,学生的问题没有解决,课还没有真正备完。”[3] 这些专著,为中学语文教学“以学定教”的备课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笔者在阅读这些专著的过程中,深感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智慧,进一步坚定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决心。专家的专业阐述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求我们第一线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融会贯通。笔者在研究2011版新课标时,就能很容易地找到其中的契合点,从而有效指导了日常教学实践。
二、脚踏实地,课堂教学实践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中学语文是基础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学生的需求,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解放他们的大脑、嘴巴和双手,让他们乐于去想、去说、去做,为他们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总结起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先学后教,打破“零起点”
以学定教的前提是先学后教。传统备课模式的弊端在于“教为主”,以教师教学步骤的流畅为目的而备课,忽视学生主体的现有条件,学生几乎就是空着脑袋进课堂,预习作业也只是走走形式,课堂听听,记点笔记完事,课后作业只是“作业”,到底有没有学到知识就无从得知了,所以就出现“一个汉字教了7遍还记不住”的尴尬情况。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教学,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应试测验为目的的语文课,忽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何谈效率。
“先学后教”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一节课可以不必是十分完美的,但一定不是无效的。课前的预习是有要求甚至有一定量的学案,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已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扎实的准备,这个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准备的,但一定是一些“问题”。这一点中外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有一个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再良性生成,形成动态的教学模式。五星教学模式是这种理念的实践呈现。
五星教学模式认为首中之首,教学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其他四项原理是对应有效教学的四个阶段(见下图)[4]。
1.你了解的孙权和吕蒙分别是怎样的人?(激发动机)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讲了有关孙权和吕蒙的什么事?(指引方向)3.你会用现代汉语讲这个故事吗?(文言知识的温故知新)4.请你准备至少一个问题上课提问。(质疑交流)
看上去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但是有内在的联系:问题1是调动学生的历史知识,并通过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兴趣来激发其学习动机,知道这方面知识的学生课堂上就会抢着说,很有成就感;不知道的学生听了同伴的介绍会有多了解的欲望,从而深入学习。而问题2针对课文指引预习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文本意识。问题3是激活旧知,文言知识的温故而知新。问题4是主导性的预设,其实是把预习落到实处的具体呈现。带着这样初步的学习进课堂,学生就不会只是被动地听了,在展示先学成果的过程中,因为有前期的准备,讲得会比较准确,使得教师在进一步实施教学时能有的放矢,再通过合作探究,多向互动的螺旋式推进,就会使课堂生成新的问题环,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案例2《人生寓言》导学案 1.课外阅读周国平的《妞妞》,写几句最初的感想。(提前一个星期布置)2.《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面临怎样的难题?如果是你,你怎么办? 3.《落难的王子》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用意?
周国平的这两篇寓言不是一般的寓言,是“人生”寓言,看上去浅显易懂,但要提高到人生的高度来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时因为妞妞重病,周国平面对的是至亲至爱的爱女将随时面临死神的召唤。体力上的疲劳,精神上的绝望让他痛不欲生却不得不面对,作为哲学家的作者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不停地反思命运的无常和生之艰难。前期笔者问过学生对周国平的了解,大部分学生是没有一点知识储备的,那么,阅读《妞妞》就是对文本的前期铺垫,是走进作者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没有这个铺垫,就接触课文,便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伤感,学生却走不进作品的深处,这么好的文章便无法实现教育价值。所以笔者精心设计了这个导学案,事实证明非常有效果。学习好的作品本身就是与大师的心灵对话,如果前期的阅读和思考激起了学生的共鸣,那么在对文本的挖掘上他们自然就会很主动,可见先学后教在五项教学法中是多么重要。
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导学案也最好能以纸质的问答呈现,不能仅仅流于口头形式。一旦要用书面文字表达了,学生思考的成果就会有表述上的更高要求,认真程度提高了,准确性就提高了。当然生成新的问题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还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阅读积淀,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即时性备课。
所以作为纯粹理论的“五星教学模式”只有落实在实践中,体现在具体的操作中,才能体现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二)以学定教,关注“班特质”
学校教育是整体教育,必须兼顾优劣。但班级之间的特点有时不尽相同,有的班级整体阅读积淀比较好,也比较愿意说,上课比较“顺手”,那么设计的问题可以多点、深点;而有的班级可能比较闷,或者慢热,在教学过程中表述不是很主动,那就需要先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适合群体喊喊的问题,先“滥竽充数”一下未尝不可,到关键环节再适当地提示、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高点。这是以学生的具体程度来决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要求老师对班级风貌有所了解,并能在很短时间内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譬如笔者曾经支教的那个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大部分家庭是没有文化氛围的,学生的阅读量很少,书写习惯也不是很好,语文素养的确让人担忧。最开始笔者的确是用先学后教的方式,事先准备一些预习的作业,结果发现有一大半的学生课前是不预习的,准备的学生自学的部分没达到要求,致使课堂进展很慢。甚至课堂完全成为笔者的课堂了。冷静反思后,笔者决定放慢脚步,把学案的前期作业变成书面的作业,也耐心地指导了学生自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一旦有自己的思想笔者马上不遗余力地表扬,而且大量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渐渐地,学生们愿意说了,课堂活起来了,有了一点成就感,他们慢慢愿意去前期参与了,课堂质量就提高了不少。案例3《散步》导学案
程度较好的班级 阅读欠缺的班级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用你认为合适的词语概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2.文章写到了哪几个人?他们有什么分歧?
3.理一理“退让”和“顺从”的关系。4.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同样的目标,在问法上前者思辨性强,后者具体明了。针对阅读能力有差异的班级,只有这样区别对待,才能显示语文课的人文性关怀,才能把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关注到班级学生整体的差异,才有可能在备课的过程灵活处理,争取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共赢。
孔子的“因材施教”被历朝历代的教育家所推崇,就是放在现代也是与时俱进的。班级之间的差异源自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还要注意关注不同性格不同学习习惯的孩子,抛下问题时做到胸有成竹,简单的问题抛给基础不扎实、表述不敏捷的孩子,稍稍复杂的问题就让那些相对优秀的孩子来展示他们的风采,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能力上的提高,情感上的熏陶,哪怕微乎其微。
(三)教学相长,避免“教为本” 传统备课是备老师。教学目标千篇一律,教学步骤天衣无缝:导入别致新奇,朗读声情并茂,分析细致入微,情感高深莫测,结果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教师也没有成就感。为什么?学习的主体——学生没参与到学习中来,备课只是给教师的独角戏剧本。这是新课标坚决摒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备课理念。首先要明确角色意识,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裁者和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通俗比喻为“教师搭台,让学生唱戏”。在备课时教师由“主角”退居“次主角”,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参与者。其次,要树立问题意识,新课程有效备课过程中要努力体现“三维”目标,要通过文本研究发现问题,重视学生们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等要做全面设计;再次,确立服务意识,教师要从心灵深处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第四,要树立对话意识,备课是教师提前与学生、与文本、与情境进行“无声”的对话的过程,备课也是一种具有十分教育意义的对话过程的设计[5]。案例4 《牡丹的拒绝》“深入探究”环节问题设计 1.深入思考一下,牡丹真正拒绝的是什么? 2.人们拒绝牡丹了吗?为什么? 3.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小组交流一下,然后班级交流。)
张抗抗的文章,又长又深,给初二学生上课,这个环节是预设的,呈现在PPT上的。在前一个环节,学生能够读懂文字表面的信息,也能说得明白简介。那么就要往深挖掘。这三个问题没有预设答案,但是有逻辑关系的。学生的讨论很积极,表述过程大大超出笔者的预期渴望。他们能说到拒绝媚俗的生活态度、太过热情的交往方式、强势的占有欲、目的性太强的欣赏,还能说到拒绝软弱选择孤独,有学生举了顾城和张爱玲的例子,还有的说到这是生命的尊严„„畅所欲言地合作探究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年少气盛的认同感很陌生地弥漫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辨高度带给笔者很大的震撼,原来真的可以放手,不要低估学生的思想!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话语权还给学生,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笔者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四)情调主导,警惕“放羊式” 备课的“备”,可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既可理解成“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又可以理解为“使课堂教学更完备”。
以学定教并不意味着只是备学生,让学生做什么,教师的主导地位无法体现。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但绝不是说堂就可以随心所欲,只“放”不“收”。“有效教学实质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6]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那就要求备课过程中要有预设的目标和步骤,给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要警惕学生天马行空,分散主题,甚至课堂失控,从而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语文是很美的一门艺术,但由于学生家庭的影响、自身的素养,预习力度的不同,难免会有差异。在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备课的预设环节,课堂应变也是一种临时的备课能力,更能决定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案例5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比较 常规预习:
1.疏通文意,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
2.自读课文,理出人物关系,勾画人物描写的语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
名著导读课,这是第一个班的第一课时,忽视了学生的阅读现状,虽然提前两天布置,但是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少之又少,即使当成作业完成也没几个学生能够看得懂。结果课堂预设的问题根本就落实不下去,要么不知道,要么乱说,无效备课!笔者意识到这部伟大的名著不能按照常规的速度进行了,于是停下脚步,等等那没时间阅读的学生们。第二个班作了如下调整:
1.(早读)大家听我读文章,手中拿笔,随时注音。
2.把人名圈出来,尤其注意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描写。
读课文,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但学生的兴趣明显被调动起来。由于问题明确而具体,扫清了生僻字的障碍,学生意识到原来《红楼梦》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懂,人物描写本来又不是难事,初步感知环节反而轻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效果明显,接下来深入学习环节就比较理想。
可见,必要的时候,教师还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其实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备课。
三、循序渐进,注重教后反思
要确立持续发展意识,教学前备课并非是备课的结束,课堂教学中备课也不是备课的终结,仅仅是两个阶段。教学结束后还要备课,学生的问题没有解决,课还没有真正备完。备什么呢?
总结这节课的优点,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的,是可以保留的,学生学了些什么;不足之处是,哪些环节没有处理到位,尤其是学生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不算什么问题,关键是把应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还有课后作业的设计,也是很有讲究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有效的做,无效的大胆地摒弃。其实某种程度上,批改作业也是备课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案例6《人生寓言》教学反思
朗读是笔者的强项,本想导入只读一段,结果情不自禁读了四段,自己都被感动了的文字,学生自然会感动。这是互动的情感铺垫,五项教学法的最基本目标。
早期多媒体的大肆侵入冲淡了语文课原本的纯粹性,面对围坐的座位,过多的PPT只能拖慢课堂的节奏,影响学生的整体感悟,陈旧的设备损害了学生视力,不断跳动的投影当然也分散了注意力。一节真正高效的语文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思想的课堂,而不是声色影音的综合课,因此这节课笔者就没用电脑。仓央嘉措的诗是提前让学生抄到黑板上作为晨读内容之一的,下课前齐声朗读和笔者课前深情的朗读首尾呼应。板书很自由但其实是预设过的,学生也可上台板书但都在预设的地方,只是内容是随堂生成的,真正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七年级上第一、二单元都是跟生命有关的课文,但题材、体裁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把《人生寓言》挖得这么深对笔者来说还是第一次。结果发现真是不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有个学生就提到了王力宏的《美》:“你是寒冬里的花蕾,你是天使般的恩惠,世间的伤悲,全都被你摧毁。”说生命静静地等候也是一种尊严;有的学生能联系到刚上过的《牡丹的拒绝》,也算活学活用,说得即使不是很透彻但至少说明他们在思考,而且愿意表达出来,课堂上的问题就很容易再生成,整个教学环节活而不乱,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反思还是从有效备学生的角度出发,由一篇而及整个单元,反思在预设环节中哪些目标比较容易实现,哪些细节在上课的过程中生成的潜力还欠缺,从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提高,从而实现以学定教的理想效果。
第三篇:分层教学,以学定教
分层教学,以学定教
长期以来,“两极分化”现象是制约我国教学的一大顽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及其难易程度的加深,我们注意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为进一步学习打下的基础开始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很显然,常规的教学活动在简单的“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导向下,难以找到适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子。如何因势利导,但又不是消极地助长这种趋势,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淘汰式”教学结果,让“优势”生乘势而上,“弱势”生摆脱困境、迎头赶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一、分层教学的设想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
在课堂教学操作上,我们可以将全班学生按“两极现状”划分成两个小组,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小组都“各自为政”,分别是一个“独立王国”。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也是一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因为有了差异,就会存在动态的学习水平结构和学习动能。我们不是只保证先进的更先进,让落后的更落后,而是倡导互助共进,共同发展。建立“一帮一”的伙伴关系,不失为一种互助共进、发展合作学习的好形式。比如: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子,以优秀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示范,帮助学困生优化学习方法;优秀生与优秀生结对子,两者交流学习方法,共同讨论问题,争取更大进步;中等生与中等生结对子,共同克服困难,向优秀行列迈进;优秀生与中等生结对子,使中等生提高其学习品质,取得更快的进步等等。除此以外,在课堂教学中,同桌合作练习课本里的对话;小组合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表达活动,如表演小剧等;全班学生对某一主题展开议论,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等等,不仅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新课标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以学定教”呼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
1、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比如汉语是母语,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学习了,他们的听、说、理解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即使是一年级刚入学新生的语文学习也不是零起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心中有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明确是可操作、可评价,集中是突出重点,适切是不随意降低要求,也不任意拔高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和完成,也有利于部分学生更好的发展。
2、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一时间,好象探 2 究性学习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式。其实不然。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课堂教学也历来存在着“讲解-接受”和“活动-发现”两大理论派别。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而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究式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因为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功效,运用得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之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3、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采用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要建立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之上。只要学生得以发展,就是合理的好方法;学生得不到发展,哪怕教学手段花样再多,也只是教师在作秀,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如今教学条件的改善给教师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些设备,还得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来确定。新课程提倡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途径,教师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感染力。还可通过网络,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更可以发动学生主动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分层教学,以学定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一味地“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变知识的存储器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1、“以学施教”提倡教师以学生的实际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重要依据,3 适合学生发展。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预案机智地作出调整,改变并确定新的教学手段,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投入地学,有效地学,做到了生生互动,要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的理念。
2、“以学施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领者、辅导者,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引领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识记的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和聪明才智,让成功的喜悦荡漾在孩子们的脸上,使他们在想学、愿学、乐学中知、情、意、行同时得到发展,符合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
3、“以学施教”呼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让学生教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独立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也正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思想之一。
由此看来,“以学施教”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教学不能只围着教材、教参、教案转,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也不能只把传授知识,学生完成作业作为全部的教学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情感、能力与学法,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
2010年6月28日
第四篇:以学定教语文教学反思
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了谁?是为了展示老师的“博大精深”?为了让老师“口若悬河”?当然不是,以前的教学模式早以淘汰,现在的我们是该静下心来,以儿童的心去解读我们的语文文本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地进行学情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处理教材,切实把教材中那些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语文因素发掘出来。有的时候,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标点,都会链接处一个话题、一段文字、一个故事、一缕情思,那么语文课堂上都要呈现出来吗?不是,我们要回筛选,筛选出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揣摩的写法等。力求使课堂深入浅出,高效简洁,让有效的课堂学习发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教学设计前,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法可以有:
1、有效的学情分析可以通过观察、个别访谈、群体座谈、做预习卡等方法,提前预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要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能够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滋味。
3、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情”。在设计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学情分析,能够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4、反复研读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预设。如,学生兴趣点会在哪里?学习的重点是什么?难点会是在哪里?疑点和盲点又会是在哪里?学生会喜欢怎么学?怎样为学生营造自由而宽松的学习氛围?有了这些思索,有了针对性的问题,就可以减少课堂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试着将关注点从“他们还缺少什么”转向“他们已有了什么”。找准自己教学设计的起点,不断地给予学生们新的起点。
第五篇:“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式也随之不断发展,新课标理念提出了“以学定教”的新的教学思想。“以学定教”是因材施教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是促进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之间和谐有效发展的重要方法。从学生、教师以及师生的双向互动三个方面,来阐述“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以学定教”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提升人的技能,影响人的品德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则指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授和学习的过程。通常所讲的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也就是学校教育。以学校为载体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存在的普遍方式,通过专业教师以专业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获得知识,学会技能。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式也随之不断发展,新课标理念提出了“以学定教”的新的教学思想。所谓“以学定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发展规律等设计教学过程。“以学定教”是“因材施教”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是促进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之间和谐有效发展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顺序,选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从学生,教师以及师生的双向互动三个方面来阐述“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以学定教”,坚持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法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一堂课程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于教师设计的课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是否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前引入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制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境。以小学数学中“24时计时法”为例,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记录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这种符合小学生兴趣和需要的课堂导入能够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一步一步深入学习的结果,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有些知识甚至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学生首先学习了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式,而在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进行计算。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贮备之后进行教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十分熟悉,而且需要教师提前了解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以教导学,树立教师主导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再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再像之前一样,整个上课过程都是教师在讲授,将方法结论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并未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则表现在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最终获取新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学定教”理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需要在课前课后完成很多工作,上述文章中提到的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已有知?R储备就需要在课前进行。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在课前设计好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和学生一起进行思考探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体而言,在“以学定教”理念下,教师看似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实际上教师的作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为多样,也更为重要。
其次,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论学习什么知识,只有学生认识到是自己在学习,自己要学习,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数学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推导公式并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过程,它是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了解数学知识,甚至是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构建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以学定教”下的师生双向互动
在“以学定教”理念下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的变化。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弱化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学生之间有更多机会相互表达观点分享方法。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师生互相之间能够平等交流,表达看法观点,这种双向互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表达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知识时,一般会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获得反馈。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往往更为顺利,因此教师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同时要求每个讨论小组将成员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在最终的小组发言中或是表达课堂学习的收获和心得,或是提出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疑问。教师通过学生小组交流获得反馈可以了解本次课程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其次,教师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对疑问进行解答,最终的小组发言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纽带。教师通过小组发言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和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体会,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新知识。而对于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提到的心得体会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合理的有创造力的观点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通过有针对性地交流,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应。它能够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利弊兼存的,这种活泼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细准确地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的变化,及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否则极易使课堂沦为学生游戏的场所。在有效控制课堂情况下,“以学定教”使教师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甚至以此为基础确定学生的教育方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乃至人生方向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少锋.“以学定教”的探索与思考――谈初中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47-148.[2]刘次林.以学定教的实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04):28-32.[3]赖艳.谈谈生本数学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8,(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