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定稿)

时间:2019-05-12 23:2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定稿)》。

第一篇: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定稿)

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陈官屯乡中学

庞杰

写作提纲:

一、写作背景及目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小环境。目的就是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的需要。

二、提出论文的主要观点: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尝试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引用论据进行论证:

1.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主题单元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2.本人根据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进行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进行亲身实践,觉得效果甚佳。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为例,进行主体单元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方式阐述,论述如何在现代信息化教育条件下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的需要。

关键字:主题单元;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历史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推广,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凸显人格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宗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旋律。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为此,本人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尝试如下教学模式:“以国家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①

所谓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单元主题教学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②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那么,如何阐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这一概念呢?首先我们先看下面这一教学案例的设计并在教学中亲身实践:

一、其操作流程如下:(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为例进行阐述)

(一)主题单元标题: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学科领域: 历史+社会实践+信息技术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八年级 2课时

(三)主题学习概述:

本单元内容是是本套教材的最后单元。从社会生活方面解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其实改革开放以来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以就业制度的变化来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从逻辑上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知识框架。

本单元只有一课和一个活动课,设计两个专题来组织活动。专题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专题二:活动课:家庭照片。

(四)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历史线索;

2.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巨大变化之间的关系; 3.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和展示作品的制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提高其信息素养。

过程与方法:

1.以探究性学习和活动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2.指导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系统性,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学好真本领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2.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并领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伟大的党。

(五)主题单元对应课标: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吃、住、行、用的变化; 2.就业制度的变化;

3.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学好真本领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5.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并领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伟大的党。

(六)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

3.怎样理解伴随社会发展而来的负面影响?

(七)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1.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微软office系统、QQ或baidusina等博客聊天系统; 2.常规资源: 教材、社会资源、教学资源; 3.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计算机教室、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室环境; 4其 他; U盘、记录的纸笔、数码相机或多功能手机。

(八)专题划分 :

专题一: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专题二:活动课:家庭的照片。

(九)专题一: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从社会生活方面解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其实改革开放以来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以就业制度的变化来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从逻辑上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知识框架。

专题一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社会调查和课堂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要求学生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识记新中国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4.提高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演变,让学生深切体会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导入本课;

2.通过学生课外实践、网络搜索等自主探究活动,学习并制作展示不同年代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幻灯片或网页作品,体验其发展历程;

3.引导学生进行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所得到巨大成就,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我国就业制度的学习,激励学生积极好学,学好知识和本领,提高哦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认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专题一对应课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 要求学生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识记新中国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

提高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专题一问题设计 :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

3.怎样理解伴随社会发展而来的负面影响 专题一活动设计 : 课外实践:要求各组在课外社会实践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并按照活动过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资料制作成电子作品展示研究成果。然后可以采取辩论赛、演讲、文艺表演和摄影作品展示等形式,在课堂上交流探究形成学习成果,并将其成果在社区博客或空间里发表。

活动一:情境导入——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活动二:学生分组研究:分为服饰、饮食、居住和交通四个小组研究学习后,由同学介绍人们在服饰、饮食、居住和交通方面的巨大变化;

活动三:小组分别研究讨论: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1.2.3.教学评价 由小组活动及其取得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形成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研究成果作品及其展示交流的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以学生的电子档案袋和教师的最后点评作为终结性评价。

活动课 家庭的照片

(十)专题二

活动主题:展示人们家庭生活的变迁图片展 活动内容:分小组收集、展示、交流反映不同时期神会风貌的家庭照片,以展览和讲解的形式,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本专题学习目标 : 1.巩固学习成果,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丰富历史知识。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3.学习组织小组活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4.通过现场讲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现场思辩的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5.通过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选取,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活动准备 :收集反映自己家庭变化的照片放入自己的空间相册

1.给收集到的家庭照片配上文字说明:照片设置年代或时间、照片作者、照片中景物与家庭或街区等的关系、照片的社会时代情况。

2.以组为单位准备不同的家庭照片展板,每组选出两名讲解员。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拍摄一些反映目前家庭生活状况的照片,加上文字说明。活动建议 : 收集的家庭照片要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家庭的和美;要有历史内涵和教育意义。

1.收集的家庭照片既可以以时间为线索组成专题系列,又可以以人物为中心组成主题系列;既可以按不同时期家庭生活的写照组成专题系列,又可以按同一时期家庭生活各方面的摄影记录组成主题系列。

2.参观各小组收集到的不同时期的家庭照片。

3.由甲乙丙丁戊五个小组的讲解员分别讲解,时间每组5分钟。4.教师要维持秩序即使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与道德困难,是活动顺利进行。学习活动设计: 要求各组在活动过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资料制作成电子作品展示研究成果,并将其成果在社区博客或空间里发表

1.由教师简要介绍家庭照片的意义:一幅家庭照片就是一幅凝结的历史画面,它以无言的现象诉说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一幅家庭照片就是记忆的一个小片段,相关侧社会的一扇小窗口.2.集中参观各小组收集到的不同时期的家庭照片,用数码相机或多功能手机拍到自己博客空间相册,分别管理(时间6分钟).3.配上背景音乐。有个小组讲解员分别讲解他们自己组的家庭照片情况,介绍本组网络空间各个板块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照片画面内容、选取本照片的寓意等(每组8分钟).4.由学生畅谈从这些照片中得到的体会(形成小课题论文).5.由教师总结.活动评价: 评价标准:

1.收集的家庭照片是否具有历史内涵和具有教育意义.2.评价讲解员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讲解的针对性和系统性.3.鼓励学生积极变现,指出不足,从而全面达到预定目标.4.将活动办成网络主题展览会,以扩大和加深影响。

活动拓展 :教师和学生都对“家庭的照片”反映良好,活动气氛很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家庭的藏书、家庭的奖品、荣誉证书、凭证等收集收藏活动,了解家庭变化的历史,看社会文明的进步,体会社会进步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

在本人根据上述教学设计进行了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宗旨:

(一)教师进行主体单元设计:分析单元目标及对应标准、设计单元学习成果及其评价、对主体单元学习的过程进行规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常遇到的一大问题是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技术支持的探究研讨活动。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体单元较好的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将分散的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了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二)以网络计算机教室和师生的家庭电脑为基地,依托大型门户社区网站如QQ群、sina博客、BBS论坛等建立师生互动教学平台,实施信息化教育。

(三)教师要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网站收集精选本单元所需的各类资源供学生学习。

(四)创建学习团队及其团队文化,采取合作学习与分组策略,用电子档案袋为学习成果的载体,进行自主研究式学习。

(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明确最终的研究成果,并形成电子作品在网络环境下交流,生成自己学习成果——电子档案袋。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的以主题单元教学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并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知识重构的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家庭照片影集和讲解元旦现场讲解,引导学生点评.三、几点思考:

(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做了这样一个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发展网络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谐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同时,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一些辅助的零散课件,而且它已经成为一个探究学科课程整合的试验平台,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有效载体,极大的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革。

(二)本文以《社会生活》的单元教学为例,设计了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的新模式。自认为有较强的理论性、时代感和可操作性。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于所论述的教学新模式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其中课题导入、分组定位准确;尤其是确定主题、分组是本节课一大亮点,即由学生确定主题,按主题重新组合形成合作小组,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帮助,如软件的使用方法等,体现并实践了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思维和想法,尤其是利用网络资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加强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对学生制作的各种作品加以鼓励和赞扬,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更得到了激发。

(五)本人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式,学生活动兴趣与参与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方法和途径得到改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历史学科正在逐渐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四、存在问题:

(一)学生的课外实践时间和条件有限:由于目前学校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流,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课外时间基本上被作业和备战考试所占据,社会和家长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或老师不支持这种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的教学方式,因此社会调查受到阻碍。

(二)社会网络环境恶劣:目前农村家庭闻“网”而色变,再加上应试教育乃至千年科举制度的影响,让家长和社会很难认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参考文献:

⑴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510631); ⑵《百度百科 单元主题教学?》,参考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3218748.htm; ⑶《百度百科 研究性学习》,参考网http://baike.soso.com/v562464.htm?pid=baike.box; ⑷《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中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出版时间:2008年12月第3版;

⑸肖高林等主编:《课程标准新教案》,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12月。

第二篇:“板块式教学模式”学习

“板块式教学模式”学习

1板块式教学设计前提:能深入钻研教材,将教材读“薄”,进行有效提炼。善于从多角度地发现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点”的内容,然后将这些“点”串联起来,有主次地运用到课堂上。

2板块式教学模式的外部特征:教学结构清晰,操作性强;

板块式教学模式的内部特征:能使教学内容优化。

3板块教学特点:(1)理性地推进,一步一步向前走;

(2)教学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一块一块地落实(内容清晰);

4板块式教学设计能有力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

(1)精心研读教材;

(2)优化整合课文内容;

(3)提炼教学板块。

5“板块式设计与安排”切忌千“课”一面,呆板和机械。

余映朝板块式教学安排例举如下:

1《纪念白求恩》:通读一篇;精讲一段;背诵一段。

2《我愿意是急流》: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3《口技》:诵读-----品读-----积累。

4《七颗钻石》:让我们来到演播厅;让我们畅游智慧泉;让我们进入创作室。

5《夏天也是好天气》:

(1)告诉大家------读妙文;

(2)提醒自己------寻雅词;

(3)评说课文------品奇字;

(4)表现生活------用美句。

6《再塑生命》:浏览---感悟----精读----积累。

7《春》: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段。

8《夹竹桃》:概说---分析----品读。、、、、、、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构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

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结构序列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

1.创设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环境

(1)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教学的每一个策略,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①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得到发展。②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3)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②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③指导学生探索方法。

2.实施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要素

(1)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治理河水污染,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河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区域污染的程度是否相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沿岸的居民、工厂、单位持什么态度?本地的气候条件对水污染有何影响,水体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探索研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调研)、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例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知道水污染处理可以采用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还有节约用水减少排污量、调整工业布局、改革产品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3.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①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②要有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③要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研究性学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必须

第四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研究性教学模式运用的探讨

摘要: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而目前高校教学中尚存在诸多与这一任务相违背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些弊端,论证了研究性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高校应充分利用其特点和优势,推进研究性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

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接受传统教育的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此形势下,各大高校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现行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感”一直是我国各级教师奉行的教师准则。学生是以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作为自己全部的学习任务。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

(一)学生主体难体现

我们极力倡导教育领域的“以生为本”,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高校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并不鲜见。面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很多学生选择了沉歇,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教学、科研两分开

教学和科研同为大学的两大功能,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的棋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把科研活动转变成一种学习的模式。在现今我国的非研究大学中,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阶段,科研和教学脱离现象普遏存在,高校教学出现了所谓的“科研漂移”。

(三)教学知识满堂灌

现今的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采取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只需要记得老师课堂内容,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课件的演示活动。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重结果而轻过程

大学里学分的获得以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考量,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以成绩为准,只要最终考试过关,教学过程如何,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显得无 足轻重。这导致了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针对高校里的教学的弊端,国际上众多高校提出了研究性教学来改变这些不良症状。近年来, 研究型教学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 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 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的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由于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所以它是一种现代型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师生组合。研究性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乃是一种师生合作性的教学。师生之间彼此信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问题情景的创设、解答、再创设的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着“问题意识”的“研究性”的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不仅要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不只是教学活动的被动受体,还应该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

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在教学模式方面需要首先解决三个问题,分别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也是研究性教学体系架构中最关键、核心的环节。通过对这三个核心环节进行充分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解决思路,可以为各高等院校建立独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为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落实研究性教学模式奠定理 论基础,提供指导思想。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不仅要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基础,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使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理念是教育思想、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的集合体,其理论基石是建构主义(建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外塑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提出:认知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高等学校教学的核心必须从对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逐步转变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上来。

三、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一)转变教师传统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效果。研究性教学这一理念的出现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在关注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不应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展。其次是教师角色的改变。研究性教学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应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占完全主导的权威地位。因此,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三是师生关系的更新。应改变传统的“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提倡唯创新、唯事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善用教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现代社会最大特点是变化,知识进步日新月异。作为指导导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人才提出的新挑战,导师除了教给研究生必要知识外,更应培养研究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兴趣,使其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自行继续吸收新知识,不断自我充实。在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开始学生很可能会由于不熟悉新的教学模式而不知如何参加到活动中来,或者有些学生由于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设置的课堂活动,表现出焦虑、烦躁、逆反甚至拒绝参加课堂活动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帮助学生。实践表明学生愿意进行小组活动,并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进而参与到研究中来。教师也应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电影、歌曲与某些主题或话题相关的图片等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在选择学习素材的时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周围的社区生活。从始至终,指导教师似乎都象一个“局外人”在欣赏着自己学生的成长,他们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而已。

(三)校企联合,创设真实的科研情境

研究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处理学习内容,而是提倡把学习置于真实、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使学习者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因此,为了有效地在教育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提高研究生质量,学校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校企联合、资源共享、产学结合、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创设真实的科研情境。

(四)以研究为基础展开教学

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发达国家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科研本身是一个效率很高和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如果科研也成为一种学习的模式,它就能成为密切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教师一方面通过科研实践,扩大知识面,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增强研究性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将最新科研成果引人教学,促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的发生过程,使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的轨道进行。为此,高校的教学重点应从过去的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墓础的教学上来。教师需将研究的理念贯彻到高校的教学中,促使学生运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总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怎样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

四、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必要保障

(一)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必然需要相应的人、财、物的支持。学校需在工作量计算、教师的岗位与任务考核等方面为支持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保证。为保证研究型教学的有效进行, 学校应建立易于获取的多样开放的资源系统, 包括图书馆、网络、文献、国际期刊、学术会议等形式。此外, 加强对学生科研的训练、指导, 提供 广泛的研究机会, 也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改变评价、考试制度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容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等多重功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评价大致可分为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虽然这三种评价各有优劣,但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人们日益重视评价的改进与调节功能,他们认为教学评价应由原来单一性的知识、技能能力侧评转向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侧评,应突出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加工、组合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评价,从而致力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或“形

成”。因此,应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只重分数和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将教师和学生从唯成绩论的怪圈中拉出来。另一方面还要革新评价的尺度和考试方法,以有没有创新作为标准,给学生创设自由驰骋的空间,特别要抛弃那些不能有点滴挪移的所谓“标准”答案,细心观察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闪光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给予鼓励,并通过组织鉴定、交流和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的研究探讨过程中,都有成功的愉悦和继续探索的信心。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属教学过程的评价。就研究性教学和学习而言,更倾向于运用形成性评价。

(三)加强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研究型教学打破了开发课程的常识, 用研究的理念、研究的方式开发课程、生成课程, 充分挖掘显在的和潜在的课程资源, 建立课程间的网状联系。在课程实施中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调整教学结构, 优化教学环节, 以问题组织教学, 综合运用启发、引导、讨论、练习、实践等方式, 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前人的工作加以改进或创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向学习型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学习目标构建与创新的重点内容。研究性教学就更加彰显出其生命力: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认识;有利于学习科学的研究、对未来领域的探索。研究性教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性教学究竟是作为一种指导高校教学的教学理念.还是一种介乎理论和实践之中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但研究性教学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实行教学、科研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的理念,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必将有利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参考文献

[1] 张丽.教学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型教学实施探讨[J].科技信息.2009(29)

[2] 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推广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6)

[3] 崔新霞.浅析研究性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6)[4] 辛志成.试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2)[5] 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06)[6] 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7(02)[7] 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06)

[8] 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

第五篇:走进苏轼 ——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我从高一就开展了专题阅读教学。根据教材编排,开设了散文专题、小说专题、诗歌专题、戏剧专题,每个专题进行系统的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例如,现代诗歌专题,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日一诗”配乐朗诵和教室后面的“语文园地”,发动学生找好诗,读好诗,写好诗。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诗人的作品大多涉猎,还读了拜伦、雪莱、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波德莱尔等外国诗人的作品。形成了评诗写诗的高潮,录制了几十首高水平的配乐朗诵,编辑了两本诗集,在《同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诗作,可谓硕果累累。所以,在高三学完第五册文学评论单元和第六册唐诗宋词单元之后,做苏轼研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也是对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检测。

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确定选题

确定选题首先要考虑选题的内容和价值。在中国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中,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各体中都取得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文化巨人,确实少见。用林语堂的话说,是“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的博大精深,他的丰富多彩,他的艰难坷坎,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论题。

其次要考虑教师的准备情况。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指导学生研究。在此之前,我在北师大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曾选修中文系硕士生导师赵仁〖HT5”,7〗王〖KG-*4〗圭先生的《宋词研究》,阅读了大量关于苏轼的研究论文和论著。可以说,对苏轼比较熟悉。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论文的过程中,比较游刃有余。

第三,要考虑学生实际。要了解学生平时对这个专题接触的程度如何,学过什么内容,听过什么评论。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苏轼诗词并不多,但生活中苏轼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如电视节目中有星期日的《荧屏诗坛》“走进苏东坡”专题,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苏东坡的词被朗诵和演唱,报纸上有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可见,苏东坡是个影响极大、魅力四射的人物。现实创造了研究苏东坡的很好的氛围。

2.占有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研究,必须占有大量的材料。我用了8节课的时间分别介绍了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评论,尽可能使学生对苏轼有个全面的了解。但教师的讲解毕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感悟。张志公先生曾说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要提供机会,二是要保证时间,三是要给予指导(《阅读教学论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给予学生“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阅读教学论集》)。我除了指导学生看一些有特色的书籍和文章,如《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浪迹东坡路》(史良昭著)、《放逐与回归》(洪亮著)、《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周国平)之外,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苏辛词有什么不同,苏柳词有什么不同,苏轼为什么屡屡遭贬„„另外,指导学生到网上查资料,互相交流经验,学会怎样找到有用的网址。学生欣喜地发现,网上有用不完的资料。

3.筛选材料

经过一个阶段的专题阅读后,学生脑子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把所知道的材料都用在文章中呢?如有个同学想写苏词豪放中的婉约,论文准备从苏轼的身世写起,写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然后论述他的豪放,再论述豪放中的婉约。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写作重点放在“豪放中的婉约”上,可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词中找到论据。

小组讨论提纲是写论文前的必要步骤,也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思想逐渐明确和清晰,有的同学说像给论文洗了个清水澡,有的说像割去了赘肉,总之,使论文清爽健美多了。

4.形成论文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强调了三点:一是行文的规范,所有引用的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二是符合逻辑,即论文的观点要有强有力的论据的支撑,是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的,不能空发议论;三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更不能抄袭。例如,同是写黄州时期的苏东坡,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苏东坡是个快乐智者,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苏轼则是一个被文化群小诬陷、被小人牵着的大师。对于这些带着个人感情色彩的材料,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很多同学在完成论文后,感叹地说是呕心沥血之作,可见,他们付出了比以前更多的努力。那么,是否影响高三的复习呢?甘老师曾当场采访了两位同学,那位因写给苏轼的长诗《归去》而赢得一片喝彩的冯睿同学回答得很好:“也许我们在读苏轼时,少做了几道练习题,但所读的古书对文言文阅读有利,所汲取的文学文化知识对写作文有益,所学会的研究方法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有更深远的意义。”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而且是有能力的。通过研究性学习,他们品尝到了科学研究的苦涩和甘甜。所以,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主体创造性,而且能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与人合作的信心和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下载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主学习式模式

    自主学习式模式 自主学习式模式的操作程序是: (1)独立学习。在这个环节学生主要按"五步常规教学法"完成自学任务。这五步自学法是: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定......

    参与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参与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师生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将研究与......

    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尝试

    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尝试赖水福江西省安远第三中学摘要: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才核心素质是合作、创新和实践能力。当今的中国教育教授的很多是一些断......

    大单元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大全]

    大单元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 伊旗第三小学 王 芳 10月14日和15日在矿区中学参加了《高效课堂走进伊旗》的学习,其中有大单元教学模式创史人河北天卉中学胡志民校长的讲座《提......

    “单元整组教学”尝试

    整体教学一线牵 自主品读“香”满园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第二小学 我国当代教育家、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说:“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民族很难成为远离贫穷和平庸的民族,一个没有阅......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简介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简介缪礼华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讲授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今天的形势。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增添了研究性学习,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生......

    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学习总结

    对比反思,查找不足--“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学习总结农安县小学数学学科“深化教学模式研究”主题研讨会于10月25日在育新小学举行。会上,两位二年级和四年级的数......

    自主合作探究式体育教学模式尝试2(5篇)

    自主 合作 探究式体育教学模式尝试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练习,新课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