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含五篇)

时间:2019-05-12 18:2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一篇:“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

“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的构建

主题式情境是指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置相应的融语言、声、文、图、像等为一体的、一连串的有衔接的“子”情境,构成一个有鲜明内容的,有教育意义的单元主题情境。

主题式情境教学,源于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信息技术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产生的背景

放眼历史,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形式,早有记述。《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就是强调通过师生谈话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在西方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也提到了教师如何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来引导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这些都是情境教学的萌芽。

从思想理论上看,名副其实地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当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维教学,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的观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从古代的“意境”论、近代的“境界”说以及心理学中关于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等学说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育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情境教育充分开发了学生大脑左右半球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思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实施素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在迫切地呼唤情境:其

一、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信息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创造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特性。然而也有致命的弱点,这些纯粹的、机械的、枯燥的、不连贯的操作也在无情的打击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褪着信息技术这一特色学科的魅力。因此,急需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情境作为一种“灵药”,以其独有的手段唤醒了学生的元认知,串联起各个环节,化解了诸多不利因素。其

二、传统课堂教育情境的创设,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能够将文本、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进行合成,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信息技术课堂上有其天然的优势。

主题式情境教学就是我在近几年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实践中借鉴李吉林老师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在原有情境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某一特定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探索交流、创新发展等能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过程。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一般主题情境教学法比较,它主题鲜明、情境创设一脉贯通,同时又不忽略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与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他们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注重情境,认为个体、认知和意义都是在相关情境中交互、交流(即协作)完成的,不同的情境能够给各种特殊的学习者不同的活动效果,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并且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2、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概念——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渗透着教育者意图”,“使儿童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是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乐趣的生活空间。这就是情境教育特意创设的或者优化的情境。”

3、心理学理论

(1)认识的直现原理。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儿童的意识也同样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2)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意活动)统一的过程。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根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信息流是刺激学生的情境;情感信息流则是知识信息引起的反应。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信息流共同合成教学活动的信息总流。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三、“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的操作要领

从粗线条看,“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一般分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是情境的创设、情境活动中的探索交流、情境活动中的拓展应用,当然每个步骤里又有一些细部处理的操作技巧。

(一)情境的创设

1、情境的设计(1)主题情境的设计

好的主题应当是和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的,主题完成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有些主题教学采用的主题在考虑其中的紧密耦合上缺乏熟虑,比如主题和知识联系的恰当性,主题推动环节如何设置,主题在推动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环节间连贯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必须的连贯,通过获得技能支撑后,是否体现了对主题的认识或者思考的提升。不然,主题只能漂浮在课堂上,文化成为了装饰品。

主题情境可以尝试的几种主题:A.节日类、日常运用类。如母亲节、圣诞节、制作校园名片、做广告等等。B.知识类。一般选自科技或文学知识性课文、课外读物,突出知识性和对知识的发展性的运用。C.时事、教育类。这类主题主要选择于时事新闻、思想教育等方面。如《嫦娥奔月》、世博会、奥运会等等。D.童趣类。主要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卡通人物、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等。

(2)“子”情境的设计

“子”情境围绕主情境进行展开,一环又一环,像“众星拱月”般环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子”情境的创设要兼顾层次性、现实性、思考性、针对性、直观性、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2、创设情境的种类(1)质疑多思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探知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教学word中“插入艺术字”一节,当学生了解了插入的方法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A)怎样修改文字?(B)如何改变艺术字的样式?(C)可以改变一下艺术字的形状吗?(D)怎么让艺术字“衬于文字上方”? 这样,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同时,也就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完成了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成就感,体味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2)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富有情趣和寓意的故事情境,以故事的形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复制与粘贴》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创设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花儿们都竞相开放,花园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鲜花,把蜜蜂都吸引过来了。(出示一只蜜蜂)这么美丽的花园,你们觉得一只蜜蜂够吗?你们能不能运用“电脑”这个好朋友多请你几只蜜蜂来呢?

这个情境以故事为引线,让学生在实现小动物愿望的强烈驱动下愉快主动地学习。这个情境不仅有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将本节课复制、粘贴、移动、透明设置等学习重点和难点融入到小动物的愿望中。教师激趣引趣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3)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博客时,有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平时大家都喜欢上网,谁能说一说你上网都做些什么?

生:聊天、电子邮件、查资料、游戏、娱乐„„

师:大家都很喜欢上网,你们知道当今网络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

师出示:今天,你微博了吗?

教师从学生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网络入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揭示这堂课的主题——博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学生所熟悉的徐静蕾、刘翔等名人的博客世界,不仅激发起学生创建博客的愿望,而且也让学生认识到博客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作用。

(4)寓教于乐的游戏情境

游戏活动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好形式。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鼠标的操作》时,我让学生先玩一玩《七巧板》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单击、双击、右击、移动和拖动。

(5)„„

(二)情境活动中的探索交流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宜适当引导、启发,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或合作学习,通过尝试、观察,探索、思考、交流等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方法,感受成功的乐趣。

1.探索交流的过程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先尝试后交流,边探索边引导”的原则。过程是这样的:

(A)分析任务

针对情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开始思考要解决些什么?(B)尝试探究

学生们开始有目的尝试,教师要巡视,及时掌握学生尝试探究的进展情况,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探索中遇到问题,进展不顺利,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些提示,或者让学生参考书本、学习单等等,降低些探究的难度。

(C)讨论交流

尝试探究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拓展了思维方法,锻炼了学习能力。

(D)个人总结

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堂课上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结果,或者在讨论交流中明白所有的知识。有些学生交流的时候是懂的,自己操作的时候就不会了;有些学生是“依葫芦画瓢”;还有极个别学生可能似懂非懂。因此需要个人独自巩固练习,内化提升,形成系统。

如果B部分探究内容较多,或者步骤较复杂,我们可以将B部分分解,B-C-D,循环操作。

2.探索交流的方式(1)小组合作

为完成某个任务,小组内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讨论交流,一起分工合作。例如:在完成PPT报告的时候,小小组内就可以根据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定好合适的报告主题,再进行合理分工:找图片、找文字、制作、修饰等等,每个成员完成一环,有条不紊,充分发挥了协作精神。

(2)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情景自己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获得结论。以此体验成功,培养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学如何“插入一张新的幻灯片”这一小任务时,我大胆放开,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尝试,最后学生竟然发现了七、八种方法。这种尝试让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探索新知识、完成新任务,学起来更为轻松。

(3)导师制

导师制介于两者之间,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发现探究能力极强的同学顺利完成任务后,让他们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学生探索。

(三)情境活动中的拓展运用

运用能直接反应学生学习的成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题式情境”教学中的拓展运用是指创设综合性较强的“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掌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设置拓展运用情境的要点: 1.综合性强。

例如:在教学《方向键的使用》中,在学生知道了四个键的作用和掌握了如何操作后,我设置了综合运用上下左右四个键的情境游戏任务《捡垃圾》,让学生巩固提升。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画直线、虚线的内容中,在学生掌握了画直线、虚线的方法后,我设置了这样与生活相结合的拓展运用题:老师家里有一台天鹅牌的洗衣机,你能帮我画出它的模样吗?

3.提出新问题。

例如:《幻灯片链接》教学,在学生学会文字、图片、自选图形链接的方法后,我设置了“讲故事”的拓展应用题,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方法。并设置了链接到“指定网站”和“指定文件”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主题式情境的特点 1.主题性

主题式情境学习以确定主题为先决条件,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内容设计方法先用树形教学结构框架,使各枝杈部分标题设计都与主干紧紧相连,节节递进,教学结构中的各个部分不偏离主题。

2.创意性。信息技术主题式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意设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融综合性知识与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编成紧扣主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赋予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3.激“情”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情境教学法正是教师通过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等手段来创设情“景”、意“境”,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4.主动性:主题式情境教学在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情境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调控下充分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探讨学习和积极练习,努力去获得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周到,而且在操作上能灵活把握,收放自如。

四、“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的实践意义

“主题式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她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具有积极地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题式情境”教学,旨在通过创设一个有“中心思想”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情”有所“托”;通过情境活动中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活动中的拓展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多方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沃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

高效课堂是当下教育教学的执着追求,评价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效率是否高效,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主题式情境”教学,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敢于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充满了生命的律动;敢于改变枯燥的操作教学方式,创设心旷神怡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灵动和生趣。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这些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在该模式下体现的淋漓尽致,自然会带来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

(三)有利于繁荣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程计划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需要课堂教学的实验与探索。“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经验的归纳与总结,是我们对近几年来教学实践成果的提炼与升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不失为一种好的“样式”,成为当下教学模式研究中的又一位“榜样”,繁荣了目前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的研究,本着集体教研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因此研究过程本身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理论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以及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探究式和情境教学模式大揭密

一、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教师们可以了解情境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共同特点以及不同之处。

二、教师简介 王笃勤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常年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教师发展、课程教学论、测试与评价、教学设计。2007、2008、2010 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英语课程团队核心成员,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组长,多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开展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按照课题研究的特点,探究式学习同样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包括观察、提出问题、信息检索、制订调查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等。

探究式教学一般由四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明确探究的问题,第二步是制定探究计划,第三步是小组合作根据探究计划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最后一步是呈现探究结果,对结果进行评价。

二、探究式教学的操作

就英语学科而言,可以探究的问题包括两种,一种是现实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儿童肥胖、网瘾等问题;也可以是学科问题,比如比较级、时态、语态、词汇意义等。也就是说,探究式学习可以用于语言学习,同样可以用于听说读写教学。探究式教学可以指向非语言问题,同样也可以指向语言问题。比如,下面案例中学生合作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中谓语动词的形式特点,总结其所表达的意义,学生探究的就是一个语言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被动语态结构和意义的理解。

案例:探究式学习

学习内容:被动语态

目标:了解被动语态的功能和结构

过程:

Step 1 Assign the task

Read the text and make a list of the expressions used to introduce Liu Xiang.Discuss with your neighbors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in structure.What information do they convey? Step 2 Students work in pairs or groups to discuss.Step3 Invite each group to report.Comment and summarize.探究式学习教学可以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探究现实问题,同样可以采用归纳式教学的方式探究学科问题。但是,在基础英语阶段,尤其是初中英语阶段,如果真正按照科学研究的方式设计探究式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所做的更多是借鉴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根据具体学习内容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

四、情境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亦称情景教学)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景,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情境教学虽然强调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在教学中设置语境就算是真正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一般由三个环节构成,首先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提出要探究、解决的真实问题,然后是学生合作完成检索信息、探究事件、解决问题,最后是对问题解决情况的评价。

二、情境教学举例

Step 1 导入问题情境

视频导入生日情境,说明要邀请来自不同国度的朋友参加宴会,但是他们庆祝生日的习俗却不同,生日宴会上会出现风俗礼仪的冲突,请阅读所给文章,提出解决方案。

Step 2 学生合作阅读不同的文章,了解不同国家的生日习俗。

Step 3 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文化差异,然后讨论问题解决方案。

Step 4 各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案,班级评价评选最佳解决方式。

五、学员任务

1.任务型教学与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

第三篇: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学习总结

对比反思,查找不足--“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学习总结

农安县小学数学学科“深化教学模式研究”主题研讨会于10月25日在育新小学举行。会上,两位二年级和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分别作了两节公开课,第一节是由育新小学栾世贤老师指教的《教室有多长》,第二节是由新阳中心小学初黎黎执教的《乘法分配率》。会后,进修学校数学学科教研员刘玉和主任作了关于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的业务辅导。

会上,刘主任首先解释了我县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题立题依据,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承载的课程功能及基本叙述形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深化课堂改革而创建的。经历了“研制--实验--推广”三个阶段,现已全面铺开,普遍应用。三年来,我县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解更加深入,应用更加得心应手。2011年长春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中,我县参赛的四位教师全部活得一等奖,并获团体一等奖;在2012年的长春市课堂教学大赛中,我县师范附属小学的崔丽艳老师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在长春市小学数学年会上做了数学观摩课。现正在录制《商不变的规律》一课,准备作为新改版的“新世纪”版教师用书配套资源全国发行;新阳中心校的初黎黎老师在刚刚结束的国培班中作为学员代表上了观摩课《摸球游戏》……成绩斐然,这也验证了情境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是科学可行的,但我们在利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时,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以期研究解决。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部分的问题

1、盲目“复习”,把复习当做数学课开始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建议:面对某一节课,如果复习真的有必要,应把“复习”融在“情境”之中,但不要把复习单独作为一个环节处理。)

2、刻意“揭题”,混淆了“课题”与“问题”的功能。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前书写课题、先复习再书写课题、把活动主题当做课题、一次写较长课题。(建议:

1、上课之前不写课题;

2、课题应伴随着知识点的被揭示而呈现;

3、课题应是数学知识点,如:“小熊开店”应该为“用除法解决问题”;

4、较长课题应几次写完,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先完成“加法”,再完成“交换律”,最后再呈现“结合律”。)

3、“前奏”过长,为情境而设置的铺垫过多。绕了很多弯子,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学问题上来,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冲淡了情境的主体地位。(建议:“情境”就是为揭示“问题”而做的铺垫,情境本身就存在现实性、趣味性、探究性,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不要为情境的呈现设置过多的铺垫。

4、“伴奏”过强,冲淡了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有的情境国语追求趣味性,反而冲淡了数学主题的地位,使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数学问题,产生了注意力分散。(建议:创设情境要突出数学问题,既要有趣,更要有思考价值,要使学生的兴奋点在数学问题上。)

综上所述,情境引入是为了探究的需要,我们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强调其实用价值,给情境“瘦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部分的问题

1、技能缺失,小组交流有过程无实效。(建议: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一贯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2、引导不当,全班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小组合作除了组内缺少必要的交流之外,组间还缺少不同观点,不同思路的交流与碰撞。(建议:小组代表汇报的过程,是教师和全班同学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搭建组间不同发现的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比如追问: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三、解应用、强化体验部分的问题

1、关注进程,没有给学生“示错”与“纠错”的机会。(建议: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及出错的原因,了解学生的思考历程,把学生的错误想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2、关注结果,缺少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提炼与积累。(建议:学生经历了就要有感悟,个体的感悟有主观色彩,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后进行反思,把有价值的感悟提升为经验,把个体的经验推介到全班,集体分享。)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部分的问题】

1、草草收场,忽视了“总结归纳、提升经验”的价值。(建议:总结归纳、提升经验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要引导学生全面梳理,教师再加以提炼。)

2、目标不清,偏离了数学课的核心价值取向。数学课的总结归纳,就应突出数学课的核心目标。要突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建议:要引导学生重点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几方面进行梳理,并且这种梳理应该是以学生的课堂经历为基础的。在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应目标明确,指向清楚,适时点拨,还要有简明扼要的概括。)

以下这节课是我在之前本学期探索课讲的一节公开课《课桌有多长》的教学设计,在听了这两节公开课和刘玉和主任关于“情境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的辅导后,收获很大,也通过对比反思,查找这节课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遵循这样的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并实施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会是目的,但会教更是教会的前提。

课 题《课桌有多长》

课 型数学(观察物体)

研究主题怎样把探索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

主备学校兰天哈二小

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作准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意识以及交流、合作的习惯,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思维比较活跃。本节课学习测量的有关知识,可以说,学生没有什么知识基础,惟一认识的是学生用尺,但也只是知道用尺子画横线,其他了解得很少。

教学

目标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善于与人合作、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补改

在最后评价环节,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比如裁剪师量体裁衣,火车铁轨和车轮的宽度,以及墨水盒子和墨水瓶的宽度等等,让学生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数学、体验数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

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引导观察

学法:小组合作、实际操作

教学

资源

多媒体课件,直尺,书本,铅笔,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故事的名字叫《阿福的新衣》。阿福快过生日了,他的徒弟想给师傅做一件新衣作为生日礼物,可是身边又没有尺子量尺寸,徒弟很着急,阿福对徒弟说,这样吧,我用我的手大致量一下,你按照这个长度去做吧。徒弟看师傅用手量完身上的衣服,整好三拃那么长。小徒弟满心欢喜,二话没说,就跑回去准备给师傅做衣服了。生日那天,徒弟高高兴兴地把衣服送给了师傅阿福。可这件衣服阿福怎么也穿不进去。原因是这件衣服又瘦又小,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感到特别奇怪,挠了挠脑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在裁剪之前用手量了啊,是三拃啊,我还反复量了好几次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2)故事讲完了,师傅穿不上这件衣服,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你能帮阿福的徒弟想想办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3)小结:由于师傅阿福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4)生活中,你见过测量的场景吗?你在哪见过?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张同样长的课桌,你想知道它有多长吗?那请你用身边的物品动手量一量,看课桌到底有多长?(板书:课桌有多长)

(1)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同样长的课桌边,你们说的怎么会不一样呢?到底以谁说的为准呢?(多媒体出示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的主题图。)

(3)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只有在测量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人们为了测量的准确与交流方便,发明了尺子。(出示直尺)

(4)认识尺子。

多媒体出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叫刻度线,数字表示刻度,0刻度作为尺子的起点,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为1厘米,也用符号写作:CM(板书:厘米 CM),所以1厘米也可以说是1CM。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5)找一找你的尺子上的1厘米。把你找到的1厘米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按照多媒体显示的线段说一说哪些也是1厘米。

(6)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7)建立1厘米的表象。(先看直尺,然后用手比划,同桌相互比划,小组内比划,全班汇报。)

(8)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事先准备的材料袋拿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这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9)认识几厘米。引导学生认识2厘米、5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2厘米和5厘米哪个更长一些?你还知道其它的几厘米吗?

学生相互拿着直尺介绍,交流展示。

(10)学习测量方法。出示一支铅笔,你怎么量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说一说。

多媒体出示4只小熊量铅笔,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那应该怎么测量呢?小组讨论交流。指名说一说。

(11)师小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被测量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测量,再交流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方法,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动和教师的主导和谐统一起来。

(12)尺子除了可以作为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一个功能,谁知道?那我们怎么来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呢?

教师示范,学生观察。边画边介绍:先对着尺子的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0刻度线开始,画到刻度4为止,在4的上面也点出一个端点,这样就画出了一条4厘米长的线。

你想画一画吗?拿出练习本试一试。

(三)应用练习,巩固概念

1.测量长度,填写下表。

估计

测量

数学书

()cm

()cm

铅笔

()cm

()cm

食指

()cm

()cm

2.量一拃,一步长。(小组合作完成)

(1)先估计,再测量。

(2)指名到教室前面走一走,看看教室东西的长度有几步?(走之前讨论一下从哪到哪是一步?)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测量工具用得比较熟练了,但是在测量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如一步长应该怎么算,从哪到哪是一步?在交流争论中学生逐渐达成共识。

3.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进行测量。

(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测量活动中,有的学生量桌子长,有的学生量同学的耳朵长,有的学生跑到黑板前量黑板的长度,还有的学生量同学的眼睛……)

(测量中,学生逐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如有的学生用尺子量桌面的长度时,尺子不够,大家想办法,一名学生拿尺子,另一名学生做标记,这样一步一步地测量,最后再算总的长度。)

4.量易拉罐一周的长度,看谁的方法最好。

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量。指名到前面来操作。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方法,虽然有可行和不可行的,但是他们在交流中得到启发,丰富了生活经验。

(四)总结评价,提升经验

师:下课的铃声就快响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说给大家听?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板书:认识厘米)

既然我们已经学会了测量,那我们的课桌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同桌合作,用直尺来测量课桌到底有多长,一人用手指做标记,另一人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的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

厘米 CM

教学回顾与反思

由于“前奏”过长,为情境而设置的铺垫过多,浪费了时间,冲淡了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时间超时,学生的测量实践活动没有有效进行,本节课的情境创设用书中的主题图就可以了。没必要再编故事,这属于画蛇添足。

育新小学二年四班栾世贤老师讲的一节数学课《教室有多长》,这是《观察物体》这个版块的第一节。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9-50页《教室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经历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到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2、在实际测量和反思过程中,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亮度意识和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在测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体会到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教学难点:对测量方式的恰当选择及测量结果的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尺、书、文具盒、盒子、学生测量活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播放学生测量活动课件。

2、引导学生观察:(1)录像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2)用什么工具测量的?(3)怎么测量的?

3、提出问题:现在我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长?(指出具体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的方式,产生测量的兴趣】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进一步明确测量地点

(为了便于各小组有序活动,以地砖3条线表示教室的长度,学生分批进行测量)

2、选择测量工具、明确测量方式

(1)现将全班同学分成六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小组

(2)小组内同学研究选一种测量工具,并研究怎样进行测量。(生研究,师巡视,调整测量工具)

3、出示小组测量要求

课件出示:一号组长主要负责监督、汇报、控制声音(监督测量方法是否正确,记录的结果是否正确);二号主要负责测量(其他人监督);三号主要负责在记录单上记录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其他人监督);四号主要负责记住测量了多少次(其他人协助)。

4、学生开始测量,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5、组长汇报,师板书。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组长汇报测量的工具是什么?小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6、引导学生观察测量结果,有什么发现?(结果不同)

7、全班交流:我们测量了同样教室的长度,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8、师生归纳: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由于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9、总结经验:测量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你认为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经历测量、反思、归纳的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用盒子测身高

(1)请两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到前面,比较一下谁高,猜测谁用的盒子会多一些?

(2)再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摆盒子,师强调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组员帮着数。(生开始活动)

(3)归纳: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去测不同的高度,结果不同。

2、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1)淘气和笑笑用回形针做测量工具,分别测量了两根木条的长。(课件出示)你觉得两根木条的长是怎样的?(生自由说)

(2)教师归纳:虽然两根木条都是三个回形针的长度,但由于回形针长短的不同,所以两根木条的长度就不一样,回形针长的木条就长。因此,笑笑测量的木条比淘气的长。

3、估一估

认得身高仨月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课件出示,指导学生观察,估计小女孩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阿姨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先让学生自己估测,再和同伴交流,最后指名说,课件演示)

(2)揭示结论

儿童身高大约有六个头长,成人身高大约有七个头长。(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借助不同的测量工具,丰富测量活动经验,进一步感悟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一样。】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测量可以使用那些测量工具?回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3、通过这节课的测量活动,有什么发现?

4、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5、课后实践活动:(1)测量一下同伴的身高是不是6个头长?爸爸、妈妈的身高是不是7个头长?(2)选择身边的一种工具量一量课桌、黑板有多长,再和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经历的测量活动感悟提升为活动经验,通过课后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丰富学生的测量经验。】

板书设计:

测量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工具

结果

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对比反思:最终目的是教会,但会教才是最大的本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遵循科学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既关注过程,更要关注结果,给学生示错与纠错的机会,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把学生的错误想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实效,才真正有意义。

第四篇:新课程下问题情境式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下问题情境式教学模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机械练习为辅,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个性和特长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而探究式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备受教师的关注。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依据

学习是一个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技能的综合性过程,因此只有学习亲自参与对知识的认识和探索过程,才能进一步形成技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程度直接影响这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将化学知识与学生实际感受有机的结合,呈献给学生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而且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1.源于生活,化学问题俯首可得

化学源于生产生活,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铁和铁的化合物”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有什么变化,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生:描述生活中感受 教师:红褐色你想到了什么物质?发生变化有说明了什么呢?

生:Fe3+溶液为黄色,是不是含有Fe3+呢?

生:刚开始没有,一段时间后变化说明Fe3+是由Fe2+生成的……

案例评析: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可以感知的学习情境。由此为话题有的说也敢说,思维逐渐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来分析认识新的知识.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由此类比迁移得出新问题,从而确定探究方向。

同时,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适合自已研究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探究要解决的问题上。

例如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案例2]“氯气的性质”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比利时伊普尔展开激战,1915年4月22日,前线战场突然一片寂静,德国突然停止了大炮的轰击,法国的士兵得以从阴暗的战壕中走了出来,打算吸几口新鲜空气,舒展一下疲惫的身驱。走出来的人中忽然发现德军阵地那边升起一团团黄绿色的烟雾,这一人来高的云团循着傍晚的微风向协约国的法国阵地徐徐吹来,谁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当氯气毒气烟雾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飘来时,大群大群的士兵很快被熏得东倒西歪,眼睛睁不开、鼻子被呛得喘不过气来,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烫了似的。许多士兵满地打滚,另一些人则闭着眼睛狂叫乱跑。一名军官难受得抓烂了自己的脖子。士兵找不到上司,军官们找不到部下,卫生兵自顾不暇。几分钟之内,长达几公里的阵地笼罩了一片恐怖。协约国全线溃退,1万多人中毒,德国人乘胜前进了几公里。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第一次毒气战。

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化学物质的一些性质,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如何更好的应用化学物质呢?顺着学生这样的疑问带着学生进入化学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3]钠与水的反应教学情境的设计

[实验组织]

设问:1.钠全在水面上逐渐变小?

2.钠会熔成闪亮的小球?

3.么溶液最后全变成红色?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只要稍加点拔,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深入细致的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经常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四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适合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新知识的问题情境,以唤醒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智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1.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形成。既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体验成功,又要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如一些能形成认知冲突、引起争论,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等,去引导学生思维和探究。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层次。如果问题太简单,没有“嚼头”,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问题若太难,学生的思维无法层层递进,即使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但最后仍将被迫放弃,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问题的梯度和难度要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加以解决,以利于知识的再现和正迁移。

3.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根本,问题的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去探索;或启发学生打破常规,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去分析解决;或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诱导学生对事物表象的分析以认识其实质,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向上,具有民主气氛的氛围。这样学生才敢问,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从不敢问到大胆问,从简单的问题到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在问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我们要让问题走进学生的头脑,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提问训练,这样就会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会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于教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也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设计。如,“如何用精盐和水为反应物,在家庭条件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制取家用消毒液?”“含有10个电子的粒子有哪些?”“用Cu为源料来制取CuO的方案有哪些,最好的是哪个?”等等。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引发性,有抛砖引玉的功能,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的问题不仅仅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实践”。许多司空见惯的生活与生产实际,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学生往往不善于加以联系。教师要多挖掘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乃至科技前沿相关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特定背景中进行建构认知活动”,学用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重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指导科学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要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入手,着眼于探究学习方法的启迪与指导,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究,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甚至是错误见解,使学生敢质疑、善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五篇:“情境导练式”英语“六步”教学模式

“情境导练式”英语“六步”教学模式

操作步骤及说明

(讨论稿)

【注:今年四月,由于特殊的原因,校长让我直接抓英语教学。没教过英语的我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根据我校英语教学现状,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经验,形成了这个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正在讨论中,恳请朋友的们批评指正,晨露在此躬谢朋友们不吝赐教!

情境导入—形象呈现—模仿操练—情景练习—综合运用—验收反馈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3至5分钟)

目的: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状态,并带领学生调整好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达到精神饱满,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常使用以下几种做法:

1.精神饱满的师生问候(略)

2.恰如其分的提问

问题会产生悬念效果,提出问题,能让学生的脑子先动起来,对于这堂课有一定心理准备。提问形式可多样,可利用照片、图片或实物以直观的方式进行,问题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话题可以是多种类型的,如:天气、食物、问候、班级情况等。

通过提问可以激活孩子们的英语思维。小学生英语教学每周的时间不多,间隔长,每次学习的内容可能回到家里就忘了,回到教室,有了英语环境,他们就又能想起来,这是许多学生及家长们共同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所以每次课前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3.直观形象地吸引

形象直观、突出,对学生会有吸引力,如在教人体五官及其他各个部位的单词时,教师可事先画好一幅小丑或巨人画,也可直接在黑板上画,再一边问一边把单词写在各个部位,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地引入新课。

4.旋律明快的歌曲

让学生唱或说唱一两首容易上口的、旋律明快节奏感强的歌曲,然后宣布上课(如关玲和史宇老师的课就常用这种方法)。

5.简短有趣的游戏

从心理学角度看,游戏符合孩子心理发育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游戏给语言学习带来快乐,也使儿童得到放松,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英语教学课堂游戏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内容与新课密切相关。

6.设计精致的测验

可以是上节课学习的单词句型测验、或者是对话测试等等。

二、知识的形象呈现—认知、感知(参考时间

5分钟)

知识的呈现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感知的阶段,新的知识信息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激活了长时记忆,建构起新的语言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录音、实物、图片、画、卡片、体态语言、动作、与口语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认知单词、短语、对话,在视觉感知实物或图片的同时,听觉感知词、词语、对话的音调、结构、语句。教师用直观的手法展示新知识,学生也直观地感知新的语言材料并从中获得操作的模式,这是活动的定向阶段,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从中了解活动的内容,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如:关玲老师在教学:“Do you like cats?”时,教师可拿实物问学生,同时把该句型书写于黑板上,或出示事先写好的卡片,然后教学生回答:Yes,I like cats./No,I don´t like cats.之后可让学生拿着实物去问其他同学。

三、模仿—机械操练(参考时间

5分钟)

模仿练习是在知识呈现的基础上,在学生对新的语言材料认知、感知的基础上,将外部物质活动进行内化,通过大量的机械模仿练习,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运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

比如学生对“Do you like cats? Yes,I like cats./No,I don´t like cats.”进行模仿练习之后,就会形成这样的条件化知识:听到Do you like cats?则说Yes,I like cats.反之则说:No,I don´t like cats.学生先跟着教师重复,再听录音重复。例如小学生英语中有一部分属 Let's sing;学唱歌曲,还有说唱,旋律简单、易记、易答,主要是让学生模仿、记忆语言材料,Let's do(做一做)部分,该部分主要把该课的句型和主要词汇融入到说唱的一些句型中。简单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有助于学生学习、记忆主要的新的语言材料。这样,不好记忆的、枯燥的内容也能记住了。模仿练习的组织形式可多样化:可用(1)双向式练习:同座或前后、左右两人操练。(2)小组式练习: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交替练习。(3)纵向式练习:按座位向后连锁式练习。(4)横向式练习:按座位横向连锁式练习。

(5)大组式练习:按纵向分成两个大组,问答式练习。也可分成男生组,女生组或自由组合成两个组练习。

不同形式交替使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新鲜感、好奇心,但教师必须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其次,教师要起好组织,监控作用。另外,练习材料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可用课文、录音内容,也可自己准备练习材料。最后,练习时还须注意因人而异,对程度好的学生,可多安排一些内容,对程度差的学生,要适当提供帮助。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须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

四、情景练习(参考时间

5分钟)

以上练习属机械模仿练习,时间长了,学生会失去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模仿练习后,教师应及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替换练习和转换练习。

1.替换练习

借助设置的情景给学生进行替换,不再是机械式练习,内容是限定的,但情景可帮助学生摆脱控制,灵活运用语言结构进行操练。替换练习须围绕一定的语言设计,也可利用教材内容。教师须尽量采用直观的手段,如图片、照片或简笔画,让学生据以做替换练习;教师可以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可从词、词语到句子三种形式的替换。

2.转换练习

转换句子的结构,如肯定句变否定句,陈述句变疑问句,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等,这些变化可能涉及人称、时态的变化,做转换练习时,教师须提前做好准备,尽量采用各种手段,以确保这些机械、枯燥的操练变得生动,使学生不易失去兴趣。教师可直接用语言表示提示,也可以用动作手势、实物、图画等手段给学生提示,要尽量降低练习难度,每次只进行一种转换练习。

五、综合运用(参考时间

10分钟)

1.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5分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综合运用是在替换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控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把单项的语言技能提高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的能力。这一步跨度大,练得好更能达到活用的水平。要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须借助情境、图表、实物等直观手段。

如教师拿着 一个单词卡片,要求学生以此展开对话,很多学生都能说出很多句型。

教师还可以用各种主题、图画或实物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把 Animal(动物)、Number:(数字)、Color:(颜色)、Food(食物)等词写在卡片上,让学生抽,抽到哪一类,自己选一个同伴,就此进行对话。教师也可以拿着一实物和学生进行对话。

2.书面练习(三年级以上必须达到10分钟,一二年级3至5分钟,练习就要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听说训练为主,但中间必须穿插学生的读写训练,如补充问答、填空、听写、造句、描写图画、朗读课文及带有画的小短文、做字谜游戏等,游戏可使枯燥的语言学习与机械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同时在上述五个阶段过程中,应动静交替进行。在进行了一些动的活动如说、说唱、模仿练习、操练之后,应进行较安静的活动如写、听一听、画一画、勾一勾等。这样,能使小学生不会对每一个环节的单一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反而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有新鲜感,更能集中注意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自然衔接,节奏适中,从情境导入—形象呈现—模仿操练—情景练习—综合运用这五步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能得到训练,形成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达到自动化。通过练习,增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的主体,在操练与练习运用中,学生对基本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程度,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就更增加学习信心和兴趣。

六、验收反馈(3至5分钟)

1.基础知识验收,看学生本节课教学内容掌握情况。(必做必批,还要分析原因写进课堂教学反思里。)

2.适当变换考核方式,也是为了强化新授知识。

应用“情境导练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模式是初稿,每个环节的时间课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控,但是要把握住两个原则:

(1)导入时间必须控制在五分钟之内;因为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是课堂前二十分钟,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最佳时间利用到新授内容上。(2)书面练习时间总和必须保证。

2.根据我校学生已经具备的英语能力和差异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之前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常常被忽视或低估,我校学生的现状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每一个孩子的智力优势和学习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参与,不断进步。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资源,采取一帮一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一定要把不会的孩子教会)。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课堂活动必须有主题,且应明确、有效、有趣,具有参与性。知识的传授应以一定的载体为基础。

2.培养小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是积极的认知发展过程,应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成为语言和思维的积极探索者。孩子们心理负担轻,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愿意成为一些任务的实践者。应注意创设以孩子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活动,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会语言的意思。

3.要特别注重基础教学准确与扎实

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知识就是字母、单词和基本句型。到了高年级还要学习音标和一些简单篇章。教学英语单词的时候,要特别注重交给学生发音要领,适当教给记忆方法。例如:教学单词:room:时,除了模仿发音以外,还要告诉孩子:oo在一起发【U∶】的音,并且要长一些,看老师的口型,听老师发音,然后示范,示范之后要大面积训练和反复纠正发音,指导每一个孩子发准为止。

在教学句型时,要结合语文和英语的区别,向学生渗透语法及构句规律,既教知识也要渗透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板书一定要规范,给学生以榜样的引领

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像关玲这样写板书,要求所学的新单词要现场范写在四线三格中,示范书写,让学生随机练习并全面反馈学生书写情况,及时予以评价和纠正。重点句型也要书写在四线三格中,书写要规范美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写在板书的正中间。板书要清晰,重点突出。

5.课堂一切练习必须围绕目标展开,并且落到实处

由于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英语练习的多样性,但是,任何形式的练习都是为全体学生掌握所需知识服务的,教师一定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每一项练习都要落到实处,练习的面要广,要通过反复纠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达到目标,如果时间不够用宁可减少练习方式也要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一步目标。还要注意:

(1)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给不会的孩子更多的机会;

(2)鼓励有困难或胆小的孩子反复了练习直到练会为止;

(3)练习有趣且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

(4)注意评价语言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5)注意对学生的纠错方式。多用“如果……就更好。并且针对错误反复训练,直到学生准确掌握为止,(6)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对于程度好的学生,任务量适当加重;

(7)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纪律要严格要求。

6.根据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常态课基础教具必须有:录音机、DVD、图片、生词卡片或者投影,提倡制作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英语组现在11名教师使用一台电脑,做课件不方便,建议学校给英语组再配一台电脑,争取让每一名英语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相关措施及要求:

1.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紧紧抓住每周的一次晨读时间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有计划地安排适量练习作业,采取巡视辅导的方式,班主人负责组织,科代表带领同学练习英语教师安排的内容。我们把晨读辅导列为小课,英语教师必须在七点四十分之前到岗,如果不按时到岗辅导视为缺课。无论英语老师是否到岗,班主任都要及时组织英语晨读,禁止做其他事情,并且确保时间。由于艳丽是班主任,我负责检查英语晨读并做记录,检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巡查,二是调查班主任英语教师上岗情况。

2.实行英语教学“三清”制度,一是堂堂清,每节课结束都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适当验收题,当堂测试,及时批改,及时反馈。要求每一名学生准备两个英语本,一个是作业本,一个是堂清本。

根据英语教师教五个以上班级的实际情况,作业本可以当堂批改,批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示范激励批改,可以同桌互批,可以利用学科组长检查等等,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调控,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有一个底线就是:保证每一个孩子的作业写规范、写正确、写日期。我检查作业不检查你批改的次数,检查学生写作业的作业的次数和作业的正确率修改情况,书写情况。教师可以略批或者分期分批地批改,重点批改。检查的方式是艳丽每月例行常规检查,我保证每月抽查一次每位教师的批改,抽查方法是把你教班级学生的作业全拿来,我自己抽。

堂清是必须批改的,我和艳丽每周都要抽查一次堂清批改情况。

二清是“基础清”是指单词考级和英语基础知识过关,教师出适量的测试题进行过关考试,及时批改,每月的1至5日日是抽查上月“基础清”卷纸的时间。

三是“单元请”教师要按照教学进度上课,前后不要差两课,按时进行单元考试,及时批改和及时讲解,让学生修改,然后及时上报成绩,成绩表和单元卷直接上报到我办公室。我检查批改和修改情况。

3.英语学科既然和语文数学一样有期末检测,就应该列入评选优秀班级之列,提请学校把英语成绩列入评选三好班级中。包括各班英语晨读的组织情况,恳请每一位班主任都关注英语教学,关注英语书的准备,给我们的英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我在这里代表英语组全体教师向你们的表示诚挚的谢意。

4.学校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竞赛,保证一次单词过关,一次质量检测。英语组要组织英语角,为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创造条件。

5.英语教师要像语文数学教师一样对待作业和测验,对待质量检测,要及时与班主任及家长沟通,要用英语学习评价表,掌控学生英语学习状态,及时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把英语学科的评价加入到班级整体评价之中,不断激励学生自觉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成绩。

6.由于每个英语教师教五个班,批改和辅导极大,为了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我设想在英语组率先尝试备课改革,简化备课程序,实施有效备课。原则激励扎实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让这样的教师率先实施备课改革。实施一段时间后确认质量不受影响再全面铺开。

对备课检查也是定期月检查和随时抽查相结合。

我们对英语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验收、教研和接受任务等教学行为给予考核评价,并在组内及时总结评价结果。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怕吃苦,扎实肯干,我校英语教学质量会不断提升,我们会对实验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下载“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初探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初探 《新课程标准•语文》中指出:“语文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

    探析“专题单元体例下的主题式习作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探析“专题单元体例下的主题式习作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遂宁市富源实验学校 吕家红 为改变低效的习作教学现状,根据学校教学实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校提出了在中高年级进行构......

    参与式教学模式

    1.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英国的一些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

    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餐桌式教学模式

    “餐桌式”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平等、互动、和谐、高效的“餐桌式”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切实做到了减负增效......

    越式教学模式

    越式教学模式 “跨越式教育”,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坚持了近10年的一项科研课题。如果以教育部的“新课标”为参照,“跨越式教育”实施后,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课时的前......

    参与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 (下发各校教研组) 以学校教研组长工作室、学科备课组为核心单位,开展教学模式的学习借鉴。其学习、借鉴的基本模式为: (一)小学 ——“参与式”教学。引......

    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样例5]

    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莱阳四中政治课题组一、设计意图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